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农业行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微观经济学;失地农民;企业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12-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F49文献标志码:A

“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核心矛盾是广泛协同的广域微观经济形势与农业地区相对闭塞的信息之间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开放式市场背景环境与渴望独立封闭运行的农业地区居民期望之间的矛盾。农村淘宝、新农村电商、乡村振兴规划、新农村建設等领域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均来自这两种矛盾。因此在微观经济领域研究解决这两种矛盾的方案,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开拓现代农业市场的重点[1-2]。

1“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基本经济架构

狭义的现代农业是指在集约化、规模化大田作物生产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可以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减少农产品的单位成本,在集约化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质量。这一模式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一般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均在667hm2以上,国内示范园区的农业生产规模一般超过6667hm2。

广义的现代农业包括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等模式。这些模式的规模略小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但要求在农业生产中更加精益化,对操作者的运营水平、农业技术水平都有较高要求。

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要求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引入广泛协同的操作机制,即在收播作业、喷洒维护、土肥管理、水利灌溉等方面均由专业、分工细化的企业进行操作,且在股权配置、资金来源等方面开拓渠道[3-4]。

同时,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互联网+”农业经济也彻底摆脱了国营粮站的单一收购机制,实现与食品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连锁商超、线上电商等渠道的广泛协同合作,在物流配送方面也与专业的物流配送企业进行合作。

2现代农业人本核心节点的分析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主要是安置本地的失地农民,解决其就业问题,但在实际工作推进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核心矛盾在于农民的就业欲望较高与相对短缺的知识技能储备之间的矛盾,以及完善的现代农业从业培训机制与相对低迷的农民再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5-6]。

大部分世代耕作的农民并不认为自己缺少农业知识或技能。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备水利机械、收播机械、喷洒用航空器等操作技能,而传统耕作农民不具备相关操作经验。传统农民的耕作经验更适应小规模耕种。在规模化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农民难以满足农田作业的要求,同时没有意识到自身与专业人才之间的区别,导致了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环境不满[7]。

即便在以小规模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运营中,金融机构提供了扶持性贷款支持,但参与运营的农村人口缺少对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资产统筹、运营管理、市场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缺少整体项目规划和法务运营,导致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极大风险,大部分家庭农场设立后3~5年就会出现危机。

因此,大部分现代农业企业更倾向于雇佣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而不雇佣当地失地农民,这就进一步激化了项目与失地农民的社会冲突。

3“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3.1现代农业大幅度提升了农业企业的从业门槛

在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的现代农业中,不仅要求从业者根据化验数据结果对水、土、肥进行管理,还要求农业工人拥有驾驶各种重型设备的基本技能,包括重型拖拉机、联合收播机械、农民维护飞行器等。这就大幅度提升了农业工人的从业门槛,使大部分农业人员失去工作机会。对于愿意接受培训的中青年失地农民,有关部门已经提供了免费的培训课程[8-9]。

3.2“互联网+”经济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农业企业的管理门槛

“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要求有完整的6大企业板块,包括行政、运营、技术、人事、财务、市场等。因为现代农业企业属于新兴企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管理压力较大,因此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超过其他行业。大部分农业企业转型为“互联网+”农业企业后,由于团队经验不足或者渠道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管理漏洞频出,多数企业在转型3~5年会遇到严重的企业危机[10-13]。

4.1为基层农业工人提供培训机会

目前大部分地区让农民进入工厂生产线工作,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对具有一定田间耕作经验的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发展。实际上,相关技能的培训周期一般短于2个月。对农业企业来说,对招聘失地农民进行带薪培训,可以提高其就业能力[14]。

在对大部分失地农民的调查中,超过90%的失地农民不接受政府补贴培训的原因包括培训期间缺少工资性收入,以及培训结束后没有合适的岗位、相关技能在非农业企业中用途不大等。

由于大部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较低,企业可以承担失地农民2个月内的培训期工资支出,且几乎所有失地农民完成技能培训后可随时进入并胜任工作岗位,无需度过岗位适应期。“企业给工匠以尊严,工匠给产品以质量”的基本社会原理,可以让农业企业快速获得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4.2加强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管理实力

“互联网+”农业企业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上规模化、发展上生态化、管理上精益化、技术上现代化是农业企业的“新四化”目标。但由于农业企业存在特殊性,导致大部分有丰富项目经验的管理人员在农业企业实际管理中,发现之前的经验与实际需求不符,这就要求农业企业持续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企业的管理创新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创新通道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核心矛盾,其中企业创新通道的搭建是主要矛盾。一方面,现代农业企业需要聘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不断革新管理机制。

4.3加强“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广泛协同体系搭建工作

现代农业企业必须与专业的农机、农技、农资服务企业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必须与农产品销售和物流企业建立稳定高效的O2O供销通道,必须与相关的农业主题投资机构之间形成稳定的资本合作渠道。

2016—2019年是现代农业企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大量资本涌入农业企业,也有大量项目管理企业转入农业项目运作,但受到当时房地产行业余温影响,农业企业的整体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包括农业供应链环境和农业金融环境等,因此这些项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阻力。

2020年我国已经明确将对房地产行业关注转移到基础工业领域,金融机构进行商业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大幅度提升。这时虽然进入农业行业的投机资金减少,但农业企业有较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建立符合“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模型的现代农业项目,在“互联网+”微观经济学模型下构建合理的广泛协同体系,这一阶段将是农业企业发展的真正黄金时期。

第2篇

关键词 :区位商;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太原市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以大城市为依托、为都市经济服务的都市农业逐步形成,部分都市农业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城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取向。然而,要发展都市农业经济,首先应该分析研究区域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扶持优势产业,确立主导产业。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多功能,并将现代化都市农业作为农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1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提出的。罗斯托认为:在任何一个时期,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由于若干个“主导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这些主导部门在自身扩张的同时,还对其他部门产生了影响,最终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1]。同时,他指出选择具有扩散效应(回顾,旁侧,前瞻)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显然,罗斯托强调的是主导产业部门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革新的力量。上述主导产业的概念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研究。刘伟认为,在特定的时期内, 主导产业有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比重;主导产业通过其前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能够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挥明显的主导性作用[2]。本研究认为农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农业经济中起主宰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部门。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问题,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都根据各地区具体的经济发展概况,提出了相当多的选择标准。主要有区域比较优势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关联效应基准等[3]。每一基准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可操作性,然而其理论基础普遍都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本研究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基准来选择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

2 农业优势产业的研究方法

对于农业优势产业的研究方法有许多,如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成本法、显示比较优势法、竞争优势分析法等。但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区域所2001年的研究表明: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是庞大的厂商群体选择、竞争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先验确定而后封的。在地区间形成的具体产业活动的密度差异,构成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赋予各个区与其禀赋条件高度相关的、能占有区位外市场的优势产业。地区优势是在市场中自发形成的。因此,各地区优势产业的标志就是在全国市场上占有较大区外市场份额。该研究运用区位商来认定地区的优势产业。

区位商是空间分析中用来计算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方法,它可明确地计算出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现状优势产业,对未来优势产业的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又称区域专业化率,通常认为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4],计算公式为:

LQij=(Lij/ΣiLij)(ΣiLij/ΣiΣjLij)

关海玲等:山西太原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期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

其中: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j行业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地需求而有余,可以对外提品(大于1的部分意味着对区外市场的占领部分);当LQij

用区位商确定农产品优势产业的方法有一个缺陷[5],即在反映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上,比较优势指标有问题。与1以下的观察值相比,该方法在回归分析时更加看重1以上的值。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指数从1/2提高到1,则比较优势指数提高到了2倍。同样,如果一国的比较优势指数从1提高到2,其比较优势指数也提高到了2倍;然而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却分别是1/2和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雪等建议用改进的新形式,表示如下:

RSCAij=(LQij-1)/(LQij+1)

其结果介于-1到1之间,RSCAij被称为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这个指数的值大于0,说明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同一时期的平均水平,反之则相反。比较优势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

3 太原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地处山西高原中部,汾河中上游地带,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东西山之间是太原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现辖6区1市3县,即: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6个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3个县。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全面的提升。尤其90年代以来是太原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速时期。在此发展进程中,城郊农业以城市市场为依托,生产适宜就近安排的商品型农业,推动了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深入,大大焕发了城郊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太原城郊农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在农业产值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极大的变化。从1990-2007年太原市三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来看,1990年第一产业产值为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到2000年第一产业产值提高到15.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2007年第一产业产值达到19.64亿元,其比重降至1.6%,而第二产业一直保持在50%左右,占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产值占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38.3%上升到2006年的51.2%,表明农村经济结构正向现代化发展。

“九五”以来,太原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逐步减少了粮食的播种面积, 增加了蔬菜的播种面积,以充分提升农用土地的利用价值。在种植业中,随着粮食作物的大大减少,蔬菜、瓜果面积的产量与产值大大增加。

目前,太原市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传统的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规农副产品为主的满足温饱型的城郊农业,逐渐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手段,以增加收入为目的,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城市农业。

4 太原市各区县优势产业选择分析

4.1 农业内部产业优势分析

从2007年太原市各区县蔬菜和谷物区位商及RSCA来看,太原的谷物在农业内部的优势较明显,专业化程度较高,蔬菜次之,这说明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加强以蔬菜为主、谷物为辅的特点。见表1。

蔬菜和谷物具有争夺水分和土地的关系,一方的消长会造成另一方的长消,这种趋势可以从图1可以看出,蔬菜专业化优势大的地方一般是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水分和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更大,在进行都市农业的布局时,一定要考虑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太原市各区县蔬菜和谷物的区位商以及RSCA见图1,这表明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与资源状

近年来,太原市的畜牧业与水产业有较快的发展势头。一方面,太原大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同时,也为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畜禽养殖业在太原大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功固与加强。特别是肉禽、牛奶的生产,为“十一五”期间太原市畜牧养殖主导产业的定位明确了方向。但是,太原畜牧业内部产业存在着差异,由表2分析,2007年以来,太原市羊、猪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家禽的生产优势不太明显,奶的生产则没有优势可言。由于太原市场对猪肉的消费量很大,但是养猪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因此太原市

政府正逐渐限制猪的饲养,转而发展牛、羊等草食性动物,可能导致目前的这种状况。

由以上分析可知,谷物和畜牧业是目前太原大农业中区位优势最为明显的两个产业,同时,蔬菜产业的生产也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4.3 农林牧渔业内部优势产业分析

从2007年太原各区县的农林牧渔总产值看(见表3),农业优势区域是太原的平原区域,尤其是尖草坪区、清徐县和小店区,这些地区依靠高新技术支撑农业,重点是蔬菜、园艺等农业产业,各种农业形式如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较发达。

从林业生产的优势看,小店区和清徐县优势较弱;其余地区林业优势较明显,迎泽区最高,其次是杏花岭区和娄烦县,其境内森林覆盖率较高,这与当地重视退耕还林及农业企业较多有很大的关系。林业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再加上本地特有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优势也较明显。

从牧业的优势生产区域看,优势区域集中在杏花岭区、阳曲县、迎泽区等区县,在这些地区发展畜牧业时,要注意对畜禽排放物的处理,避免对水源、环境造成污染。而畜牧业优势最低的是尖草坪区和万柏林区,这与太原市控制城区养猪,全部迁出到郊区和远郊区等政策有关。

渔业的生产优势区域为,娄烦县、晋源区和迎泽区;而杏花岭区渔业生产没有任何优势。这是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如进行设施养殖鱼类及进行鱼类的深加工等。

5 太原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太原农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太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但具有自然资源、资金、区位等优势。在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产业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各区县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进行合理规划[6]。同时,应根据区域资源要素的禀赋条件,结合市场需求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产业现状,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7]。

根据《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10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太原城市化进程中,应协调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本文把太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划分为几个圈层,即近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合作农业圈,进一步强化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活、生态和展示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

太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议按照规模化经营要求,对农业生产区域按照以下几个圈层进行布局[4]。

观光休闲农业圈:主要包括迎泽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娄烦县。该区域应重点发展绿地、农艺公园、花卉、林木等绿色产业,强调农业为太原市民提供观光休闲、放松心情、减压的生活功能,通过发展循环农业,为市民提供清新宜人的生活休闲环境。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适度发展循环农业、科技园区等。

特色种养农业圈:主要包括娄烦县、古交市、杏花岭区和阳曲县。该区域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特色惟一性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

科技示范农业圈:主要包括小店区、尖草坪区和清徐县。清徐县应重点发展以优质葡萄为主的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形成以葡萄等为主的种植、生产加工、酿造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该区域强调深度开发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特别是充分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作用,体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等特征。

合作辐射农业圈:主要指太原周边省份,是太原农业发展空间的必要补充。由于太原市劳动力成本过高、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政策等限制,一些传统农业产业不得不逐步退出,转而与外省市合作加以弥补。该区域要重点发展加工农业、配送农业、标准化农业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10.[Rostow. Economics from Takeoff Geting into a Period of Sustain Growth [M].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9-10.

[2]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47.[Liu Wei. Industrial Structure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 Beijing: Chinese Renm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1995:247.]

[3]李微,万志芳.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林业经济,2009,(2),66-73.[Li Wei, Wan Zhifang. Analysis on Selection of Forestry Leading Industry of Heilongjiang Stateowned Forestry Area[J]. Forestry Economics,2009,(2):66-73.]

[4]果雅静,高尚宾,方放,等.基于区位商法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4),976-980.[Guo Yajing,Gao Shangbin, Fang Fang,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Beijing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Techniqu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8,(4):976-980.]

[5]邱化蛟.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6.[Qiu Huajiao.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Beijing[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6.]

[6]果雅静,高尚宾,吴华杰. 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 (2):495-501.[Guo Yajing, Gao Shangbin,Wu Huajie.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 (2) : 495-501.]

[7]果雅静,吴华杰,马铃, 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2007, (11):131-135.[Guo Yajing,Wu Huaujie,Ma Ling. Study on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 (11):131-135.]

Sele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ity

GUAN Hailing1,2 CHEN Jiancheng1 CAO Wen1 LI Hengying2

(1.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 ina;

2.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ion of urban agricultur 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theory about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elec tion criteri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dopting the method

of location quotient and revealed symmetr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RSCA), the a rticle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ubsectors in Taiyu a n over surrounding provinc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are Jiancaoping district, Qingxu coun ty and Xiaodia n district,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orestry is Yingze district, Xinghuali ng

district and Loufan county and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ishery is Jinyua n di strict, Yingze district and Loutan county. Consequently, in c ombinat ion with advanta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ocation, the ove rall arrangement of in dustri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 r different cycles: circle of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circle of cha racterized

agriculture, circle of scitech demonstration agriculture and circle of coopera tive agriculture,

第3篇

关键词:为农服务发展现状;规范化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 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农业安天下,气象保农业。目前,以“观测自动化、预报精细化、评估定量化、服务社会化、流程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科研集约化、队伍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在河南初步形成,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气象向现代农业气象转变。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的构建,使得河南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内涵日益丰富,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保障河南粮食总产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连续九年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1.1 确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新理念 经过三年试点建设,以服务现代农业需求为牵引,确立了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新理念,实现了七个转变。

1.2 创建自动化观测、精细化预报、定量化评估、规范化管理核心业务体系 一是科学调整站网布局和观测项目。新建了5个国家农业气象二级观测站。二是增强自动化观测能力。布设了161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成了全省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网并投入业务化运行。同时为各级台站配备了142部便携式土壤水分速测仪;并为部分基层台站配备了一批便携式叶面积仪、叶绿素仪、糖度仪等专业观测仪器。

2 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进展情况

2.1 加强部门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加强部门合作,积极促进资源共享,探索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新路子。气象部门加强与国土资源、建设、交通、电力、农业、林业、卫生、安全监管等部门建立了联合预警制度;与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合作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通道;与通讯管理局合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监督管理机制;省气象局目前已与10余家省直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发文,共同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建设。

2.2 坚持省级指导,规范推进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省级技术、人才优势,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推广,高质量服务。一是集约化开发了一体化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平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全省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监控平台,实现了多种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服务指标的快速查询及服务产品的快速,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了建立农业气象技术规范。建立了20多项现代农业气象规范、流程、指标、标准,夯实了现代农业气象技术基础;三是规范观测方法。针对现代农气业务服务需求,编印了《河南省现代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及对应的观测薄、年报表。

2.3 推进农业气象标准化建设 2012年申请气象行业标准共3项,涉及到农业气象灾害等级以及农业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考核规范等方面,包括《夏玉米大风倒伏等级》、《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静态测试和动态考核方法》和《冻土与干土层的观测-FDR和地温法》,完成申报《夏玉米大风倒伏预警标准》。目前均已上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11年申请立项的气象行业标准《北方夏玉米干旱等级》正在按年度计划推进。

3 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河南在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在机构建设、基层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滞后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推进速度。

3.1 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 虽然目前大部分市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或者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但是还有少部分市县气象为农服务机构不健全,没有解决地方编制。尽管我省各级气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争取地方机构编制仍面临很大困难,新设立具有地方编制、地方财政支持的防灾减灾机构难度较大,部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难以确保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持续支持,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运行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

3.2 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地方法规规章予以规范。

4 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思路

4.1 基本原则 按照“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需求牵引、科技支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4.2 主要措施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县乡气象为农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县级机构可解决一定的人员编制。县级可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防雷减灾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气象信息员管理办公室和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等组织机构。

4.3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与地方工作的对接融合 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融入和保障“三农”工作。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的对接融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5 小结

几年来,我省在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试点建设当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建立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和方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气象为农服务内涵得到很大提升。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惠及全国广大农民的民生工程,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绛县;现代农业;现实条件

1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基础

1.1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基础

1.1.1区划概况。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地区北部,隶属运城市,全县辖8镇1乡1区,总面积593.4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111°26′,北纬35°27′-35°48′。地处临汾盆地南缘,汾河下游,南北长41km,东西宽25km,呈不规则四边形状。全县33.9万人,农业人口20.7万人。

1.1.2气候条件。新绛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雨水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496mm全年日照达2464h,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为194d,适合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是其所处纬度更适合蔬菜的生长。1.1.3土地资源。新绛县的土地面积除去水域和非农业用地外,按土质和经济性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1.2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1.2.1农业产业的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近三年新绛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几乎没变。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均保持在23%左右,与全省比较,新绛农业所占的份额还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三年的增幅分别为8.0%、6.4%和5.4%,增幅不明显。从人均GDP来看,总量呈上升趋势,受整体经济发展影响,2012年和2013年增幅较小(见表2)。从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3年财政收入增幅依次为23.8%、15.1%和-5.0%,增幅在大幅减缓,甚至在2013年出现负增长,说明这三年新绛县的财政收入受经济影响较大,但是从新绛这三年农业的发展来看,尤其是蔬菜发展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新绛县是属于典型的“民富县弱”。2013年全年财政收入为47575万元,占GDP的比重仅为6.7%,说明全县的财力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新绛县第二产业严重领先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说明已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条件(见表2)。

1.2.2农业发展情况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2009-2013年间新绛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呈稳步增长趋势。在各项的增幅中农业产值增幅最大,说明近两三年之内新绛县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林业产值在2010年之前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维持在4%左右的增幅;牧业产值除在2011年出现69.55%的增长外,其余年份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渔业产值在2009年仅为0.31%,2010年之后保持了6%的增幅;服务业产值在2009年取得了288.89%的增长,这主要是之前的基础过去薄弱了,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7.14%,2011年之后的增长态势与当前的经济大环境相一致。

2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

2.1.1自然气候条件优势。新绛县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土壤多属紫色土疏松肥沃,有机含量为1.1%~2.0%,全氮为0.075%~0.10%,特别适合各类蔬菜生产,且处于全国发展日光能温室最适宜范围(北纬34°~43°)的中心位置。2.1.2区位优势。该县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辖区内侯禹高速、晋侯高速、大运高速一起构成便捷的交通网,为该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1.3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势。政府通过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开发项目、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等项目积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新绛县具有良好的水利、电力、道路、通讯设施基础,这为其现代农业的推进速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限制因素与不利条件

2.2.1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了较大的比重,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都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需要其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识和应对风险处理风险的能力,偏低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

2.2.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但是相对于全县的农业发展规模而言,数量还较为偏少,且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农民之间合作化程度不高,合作社之间合作程度不高,农民与合作社之间合作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在组织方式上,以家庭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2.2.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新绛县目前主要有绛州绿集团、亿家康、恒伟达生物科技、牧旺达养殖、新兴生态农牧业等几家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从新绛县整个的农业经济环境来看,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程度欠缺、带动性不足、后续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

2.2.4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水利工程配套差,节水灌溉建设步伐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农业产出较低且不稳定,受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大部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3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广泛的资金支持,而农业又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初期就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具体表现为: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二是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财政投入,健全完善监管队伍,加强检验监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确保监管到位。

3.2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

利用新绛县现有的蔬菜产业发展平台,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市场规律要求,引进先进品种,壮大原有品牌,积极增加名、优、稀、新、特品种的比重,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培育龙头企业打响名优品牌。

3.3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强化科技兴农战略,要引导农民自觉接受新科技、新知识,逐渐从传统的自然农业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步从产量型生产转向质量型、出口创汇型的方向发展,通过科技知识普及应用,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加工能力,努力开发出高、精、尖、稀、优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2]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

[3]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7-14.

[4]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5):1067-1074.

第5篇

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的有机食品需求呈现稳步增长,之前一直以出口为主的有机蔬菜开始转攻国内市场。在北京、广州的超市里,各种品牌的有机蔬菜十分畅销。清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肖认为,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刺激公众神经,公众希望找到安全、健康、可信赖的食品(主要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因此突出绿色、有机等概念的农业企业脱颖而出,其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风投在农业上的投资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甚至在2010年,其投资额呈现爆发性增长。投中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私募股权机构投资于农业项目的金额仅为0.56亿美元,而2007年,这个数字猛然增长至3.96亿美元,到了2010年,其投资金额达14.89亿美元,这一年的投资金额超过了前4年的总和。为何风投机构会突然加码对农业的投资?对此,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表示,2006年陆续开始有农业投资,而到了2010年农业投资逐渐白热化,未来现代农业的投资力度还会更大。目前算是投资现代农业较好的时机,一方面有政策上的支持,另外一方面市场需求也逐渐体现。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政策上的支持相当明显。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划定城市、近郊、平原、山区和京外合作区5个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圈,依据不同区域特点高效配置农业资源要素,突出大城市郊区农业区的特点。市农业局局长赵根武日前表示,通过农业产业圈建设,将使北京蔬菜自给率提高到35%,设施农业产值和效益提高30%以上,景观农田达到100万亩以上,农业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提高10%。北京仅是中国城市中的一个风向标,从广西的“十二五”规划来看,计划是未来5年广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除此以外,还有诸多城市都开始在现代农业上加大投入,希望能借着“十二五”的东风也火上一把。

争抢新农业项目

指向农业投资的风投不在少数。随着农业投资逐渐受到重视,2007年10月24日,国联水产获得智基创投旗下智龙基金一期、毅美投资、同创伟业旗下南海成长创投基金等投资机构联合157.7万美元的投资,2010年国联水产成功登上创业板的舞台,身为外资的智基创投也成功“上岸”。其管理合伙人陈友忠曾表示:“从海产养殖的观点来看,国联水产掌握着三样很重要的法宝,一个是虾苗;其次是饲料;第三是病虫害防治的药品和设施。这三点都是技术性很强的环节,一般的虾农很难掌握。”更确切地说,国联水产对于这些技术的掌握正是现代农业的体现。而在2010年6月,北京百年栗园生态获得天图创投3000万元的投资,紧接着2010年11月,上海多利农场又获得了青云创投等机构7000万元的投资,这个号称是土地“洗”了3年的农庄,据说光水循环系统就花了6000多万元投资。就这样,一系列新农业项目被风投们拿下。在合众资本总裁曹越看来,作为投行的合众重要任务便是引导更多的风投资金进入到低碳农业之中。他预计,无论是医疗还是清洁技术,都不如这场即将到来的新农业投资潮规模宏大。

遭遇风投热捧

秉鸿资本近日在洛阳又下一城,这次看上的是嘉乐农业。秉鸿资本创始合伙人孔强说,公司管理基金已于1月完成对洛阳嘉乐农业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投资。孔强所说的嘉乐农业成立于2006年,主要生产以高端杏鲍菇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秉鸿资本对高端农业一直情有独钟,先后投资过河南科迪乳业投资、好想你枣业、大连雪龙、北京中地种畜等公司。孔强将高端农业称之为“新消费中的先进农业”,包括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销售运营都是先进的。对此孔强的解释是,低端农业产品大多以成本优势取胜,为获取利润只能不断降低成本,当这种方式达到成本下限时就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相反高端产品附加值较高,可以较少考虑成本问题,食品安全迎刃而解。孔强表示,2012年秉鸿资本依然会注重农业企业及产业升级的投资。秉鸿资本只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个。2010年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巨头黑石集团为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砸下6亿美元。凯雷投资集团以1.9亿美元下注海洋鱼类捕捞公司中渔集团。之后,凯雷又以1.75亿美元购入饲料生产商卜峰国际的股权。2010年10月,九鼎投资与天峡鲟业正式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此外,专注绿色领域的青云创投联合汉理资本注资多利农庄;达晨创投等十几家风险投资机构频频出入武汉,考察集种苗、饲料、屠宰和成品制造为一体的卤味食品商精武鸭脖;联想投资联手常州本土风投九州投资于2011年8月完成了对江苏武进立华畜禽公司的投资,注资规模接近2亿元。

选择成熟企业

尽管现代农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但是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毕竟农业企业受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更重要的是,就农业企业而言,从投入到盈利的时间周期较长,对于那些投资早期农业企业的风投而言是莫大的考验。而在国内农业投资紧锣密鼓开展之际,农业海外投资的步伐也紧紧跟上。在过去两年,全球粮价大涨的背景下,不少发展中国家对自身的农业也更加重视,对外部资金介入本国农业会有更多的考虑。由于中国企业进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有的地区政局不稳定法律不健全,政策朝令夕改,这些都是农业企业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对此,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解释道,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农业企业主要看中的就是商业模式和食品安全。因为现代农业企业都是现代化和规模化的企业,需要的资金量较大。正因为此,投资早期农业企业的风投并不多,大多都是上市前的投资,或者是投资已经成熟的农业企业。据一位资深创投人士透露,农业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壁垒较高,因为前期投入较大,收益很小,甚至没有收益。不过像现代农业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只要认准了企业就应该大胆投资,因为农业企业真正做起来了之后,成本并不高,而一旦加上了绿色、有机、环保等字样,利润是传统农业的许多倍。难怪靠IT起家的柳传志也在去年透露:“希望能在大农业投资上下工夫。”

第6篇

【关键字】农业信息 服务 现代农业 对策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先行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并采取点面结合,分阶段、有步骤地让农业信息化服务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一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其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决策与管理,以及农村经济市场主体(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它的内容包括:有关理论、政策;新品种、新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及其价格情况;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土地情况;国内外农业宏观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农业信息,横向可细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垦、水利、气象、农机、乡镇企业等行业信息;纵向可细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消费、质量安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还可以分为基础性信息、综合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

2.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表现是电子化、数字化及网络化。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民生活和消费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准入信息化。

3.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信息服务就是为有关决策、管理、生产、加工、经营、消费提供农村市场信息的活动。它由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组成,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当今世界,现代农业也就是市场农业、信息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非常必要: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二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加快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五参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

二 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分析

1.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第一,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人文优势。郴州“两城建设”及“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有关郴州农业信息化工作部署,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近几年,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到健全体制、完善机制都作了具体安排,加大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广播电视、电信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解决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郴州日报》、郴州新闻网等媒体也发挥自身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宣传。所有这些,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区位交通优势。郴州地处湘南,毗邻两广,交通发达。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纵贯境内,拉近了郴州与外界的距离;已开通的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及在建的郴永宜等县域公路,将郴州打造成“一小时”经济圈;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道路硬化升级更使全市城乡融为一体。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活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然也就活了,也就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施基础。

第三,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郴州山水旅游节、特色产品展示展销等各类节会活动,为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展开搭起了一个宽大的平台。郴州农产品批发市场——七星大市场作为全市农产品集散中心,正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价格、供求、质量安全状况等信息采集点、源。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来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如“临武鸭”、“东江鱼”等公司都建立了企业信息网站。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如“郴州福城四件宝”连锁店、“步步高”超市等不但配置营销信息网络,而且买断特色产品营销权。所列情况,都充分显示了郴州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

2.推进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郴州系丘岗山地,田土难以集中连片,客观上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郴州农业处于小生产、大市场的困境。全市种植业基本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大面积生产,并影响到养殖业“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也不快,导致现代农业要求的技术密集化、资金密集化及信息密集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到全市农业信息化层次不高,以点带面也难以突破。

第二,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高标准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全市农村基本普及了电话、电视,农业信息单向进入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80%以上的村组还没有电信宽带入户,信息资源还不能双向互动、互利,造成农户与企业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还难以进行高效率的主动传播信息,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效果不佳。

第三,农户与企业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全市至今还未建成具有郴州农业特色的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市、县、乡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健全;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库、开发应用软件等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信息采集和简单、重复、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小生产、大市场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农业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转化率不高。所有这些,导致农户与企业主动参与、投入农业信息化的热情不高,处于“信息淡漠”状况。

三 促进农业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7篇

1信息技术的概念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正迅猛发展开来。但是,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并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所谓信息技术,指的是有关信息搜集、加工、储备、传输、利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加强了我国农业领域技术力量,提高了我国农业领域科研水平,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高产高效和整个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方式

2.1应用于农业机械的内部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越来越智能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农业机械的内部,每一个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系统内部都安置有一个电子控制单元,与计算机实现有效连接,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水平和效率,并且具备了远距离处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2.2应用于人机信息的沟通交流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操作,即使现代农业机械日趋智能化,也依然需要依靠人的力量。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注重人及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例如,农业机械的驾驶室内安置了智能化电子显示器,操作者能够通过这项智能化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了解作业情况和系统运行的情况,及时实现远距离操控,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和质量。

2.3应用于农业机械群的管理与监控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群的管理与监控,通过室内计算机系统和室外农作机械间的设置,形成无线连接,建立无限信息的瞬时转换,形成有效的人机管理和操作。室内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监控田间作业情况,并通过调动相关存储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高农业作业效率。例如,通过数据的储存和有效分析,进行田间作业的具体规划和决策,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故障,即使出现意外事故也能通过远程监控及时解决。

3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作用

3.1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现代农机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机械,提高了农机应用的水平和效果,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效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的教育工作,强化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机应用更为现代化,方便了农机手的操作,使农机手更易上手,对于整个操作流程的把控能力也更强,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

3.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强化科研开发

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强化了科研开发的力度和水平,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强化了农业机械的革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科技力量带动农业机械的研发,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田间作业的高效和优质,带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有效渗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使现代农业开始依靠高科技的力量,促进科技研发,变革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3.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与三农问题的有效对接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必须与三农问题有效对接,从农业的根本出发,切入到农业机械的开发、销售和使用,提高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对农业机械的革新,并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管理水平,使信息技术和科技研发都能够有效地惠及农村和农民,强化农民的信息技术使用和高科技农业机械的操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村的日新月异。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一定不能忽视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只有将高科技的农业机械应用到农村和农民,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4结语

第8篇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与专业性质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正从传统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转变。调查表明(表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快速下降,但就业比重仍远高于产值比重,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仍然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大量的从业人员。而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就业机会多,非农专业比较受青睐[3]。事实也是如此,安徽农业大学2006—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12.72%从事金融会计;14.51%选择考研或出国;13.39%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行列或事业单位;公司行政管理或销售是普遍选择,占总人数近40%,其余近20%学生自己创业或等待就业(表2)。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变化,各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了这些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经济、贸易、金融、市场营销、财会等课程约占授课课时的2/3以上,原有的农经课程中比较重要的畜牧、林业、渔业课程都取消。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农经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城市中二、三产业就业,但由于以就业为培养目标,各个非农课程之间缺乏明显的关系,而且非农课程开设过多,受学时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讲授,学生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这些问题都困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继续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大,然而离农、非农课程增设又冲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农业性质,新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经就业方向偏离农业领域。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课程设置要求与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土地规模经营推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即现代工业产品如机械、化肥、燃料、电力大量投入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服务业理念进行经营管理,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几乎可以做到没有体力的投入,但智力的投入因素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不仅仅要懂得生产、还要懂得生产各个环节与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更要懂得融资与经营,甚至为了规避市场风险还需要懂得期货等现代经济理论。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内涵也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农、离农课程日益增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现象普遍,这既是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现代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在实践中没有明确定位,各高校农经学院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非农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也不清楚,导致农经课程体系改革中所设置的非农、离农专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既不为学生理解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综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按照当前各高校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针对该目标,当前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首先,在农经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复合型特点的课程基本都有设置,但体现应用型特点的课程设置仅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而且大多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由于三、四年级是学生考研、参加国考和省考的黄金时间,为节约时间备考,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得不草草结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也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导致农林经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无法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其次,由于把农经人才的就业岗位定义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导致开设过多的非农、离农课程。很明显,农经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界定虽然迎合了大多数毕业生“跳农门”的想法,但同时也导致大多数毕业生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涉农行业的意识。

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现代农业的需求,增加非农课程设置必不可少,然而过分重视非农、离农课程开设,而不注重与农经发展实际需求的关系又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倍感茫然,专业兴趣渐渐失去。要培养综合性人才,就要多开新课,这无形就分散了涉农课程的学习精力,而且减少了实用性人才培养时间。要化解以上矛盾必须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入手,以培养实用性、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对农林经济管理课程进行重大改革。

(一)增设农林牧渔课程,增强农经专业“农学”性质的认识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而设置过多的非农、离农课程反而模糊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质特征。以至于作为一级学科的农林经济管理在我国是设置在管理学门类下的[4]。而在农业十分发达的美国,农业经济管理则是置于农学与农业经营学科群之下,并未脱离农业本身[5]。为此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首先要正本清源,恢复农经专业“农业”的本质,增设农林牧渔业课程,但教授重点不是种养殖具体方法,而是农林牧渔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是什么?现代农业不再是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智力劳动,是充分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服务理论,在农业生产的播肥、犁地、旋耕、播种、灌溉、除草、打药、收割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工厂式生产方式。可见,学生必须了解农林牧渔业基本特性,至少掌握1-3种自己感兴趣的农业生产特性,以此了解非农资源何时何地如何有效地和农业资源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增设农林牧渔课程,加强学生对农学课程的认识。

(二)按照现代农业的逻辑关系设置非农课程,增强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地方不仅仅是引入现代技术、管理和服务,提高生产效率,还在于现代农业还通过对农产品的仓储、加工、营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体现现代种养殖业对现代管理和服务理论的需求的课程[6],如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及时开设农业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现代农业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次按照农产品的种养殖业、农产品流通、加工、销售、营销、与对外贸易等顺序进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农业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而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学习。并通过重点掌握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的生物特性、生产技术,逐步延伸产业链学习,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认识。

(三)增加农经专业实习,加强学生对农经问题的认识

农经专业实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调查和写报告,而要深入农村重点了解农村情况,了解农村所需,只有全面认识现代农业全过程、现代农村基本情况,才能够从中认识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思想准备。首先,通过增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学时增强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专业实习可以分3次进行,每学年安排一次。第一次实习为专业认知实习,依托专业基础课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第二次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农业是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念而建立的工厂式农业,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即是农活也未必干得好。第三次为各学年分别进行专业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这些专业实习,学生直观感受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究竟是做什么的,自己的未来能够干什么。其次,布置任务,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会比较多,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会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更加用心,正所谓带着问题学习,效率应该更高。当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农业的所有环节后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选修课程分解为非农课程和涉农专业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