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语言现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网络语言;谐音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75-01
一、引言
网络语言因其内容通俗易懂和描写生动形象而受广大网民喜爱。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随处可见。谐音,作为语言表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利用同音或近音来代替本体,产生修辞的一种修辞格。谐音力图用一种委婉、隐形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目的是强化表达效果,有效透露信息、传达感情,流露出一种白然的风味。本文主要探讨网络语言谐音的种类及遵循的基本原则等方而。
二、网络谐音的分类
根据书写形式,网络谐音词语大致可分为二类:汉字谐音词语、数字谐音词语及混合谐音词语。
(一)汉字谐音词语
书写形式为汉字的网络谐音词语称为汉字谐音词语,此类谐音均利用的是汉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条件。根据谐音的对象,可分为谐普通话读音、谐方言读音和谐外文词语读音。板斧(版副,版而副主编)、筒子(同志)葱白(崇拜)果酱(过奖)等等都属于谐普通话读音。灰常(非常)、灰机(飞机)、可耐(可爱)、稀饭(喜欢)、神马(什么)都属于谐方言读音。虽然网络语言中仍以普通话为主流,但利用方言音创造网络谐音所造词语使用方言区的网民用合乎自身习惯的语言更白由地表达情感,而且达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谷”表示“Google”,“猫”表示“调制解调器(modem)”这些都属于谐外文词语读音。
(二)数字谐音词语
数字谐音词语一般是根据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运用数字组合成为一系列简单易记、输入方便的符号,表示含义的字或词语。如“88”表示“拜拜”“555”表示“呜呜呜”“7456”表示“气死我了”。这种数字谐音造成的新词,是通过汉字的发音与数字的发音相近,由数字的读音来谐汉字的读音,从而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有些数字谐音是根据方言来谐音的,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又如“246”谐音“饿死了”是根据方言谐音而成的。
(三)混合谐音词语
在网络谐音词语的实际运用中,汉字、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等书而符号混用现象是很普遍的。如:3X(Thanks)、3Q(Thankyou)、P9(啤酒)等。
三、谐音在言语交际中的原则
网络语言交际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谐音在满足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心理需求后也坚持着白己的原则。
(一)含蓄委婉原则
采用谐音方式造词有时还要遵循含蓄委婉的原则。为了表达含蓄,网民们将一些粗俗词语转换成另一个词语表达。汉语传统表达中,谐音如果用于委婉,那么一般在表达中尽量避开某音,属于消极避让,新兴的网络谐音词语却以一种积极态度,在表达中积极寻找谐音的另一种书而符号形式,创造出同音异形词代替。谐音的含蓄委婉与汉民族的心理认知方式是分不开的,重含蓄,驱利害的传统心理使得在言语交际中产生或“含而不露刺激”的委婉美,或“犹抱琵琶半遮而”的委婉美。如“悲剧”谐音为“杯具”“压力”谐音为“鸭梨”等等。
(二)经济方便原则
简单快捷、省时省力是交际的第一需要。网络世界追求的是速度,在言语交际中以经济简洁为先,用最简洁最短的话语传递出庞大的语言信息,其中数字首当其中,网络语言中,“再见”谐音“88”。另外表传情达意的“520”“1314”等也应运而生。
(三)模仿求新原则
成年和儿童一样,都具有好奇的心理,对自己从未听过的新的言语表达总觉的新奇,新奇引起的强烈刺激会驱使模仿他人的言语。新奇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出人意料,让读者印象深刻,最易被网民自觉运用并积极仿效。而最成功的言语模仿,常具有创新性。网民根据“我爸是李刚”事件创造出“鲤冈鲅”(李刚爸)这一生物,并虚构其生性好斗凶残,通常为官宦饲养。这其中就将谐音用于当下流行事件中,展现了求新的创造心理。不用“帅哥”,却喜欢用“帅锅”,也是为了追求独特的语言个性和新奇的表达效果。
【摘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少年亚文化 网络语言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各种亚文化现象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用网络语言表达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也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青少年亚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叛逆色彩,以示青少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少年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颠覆性、批判性特征。新媒体具有容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新媒体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它的出现加强了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作为网络的最主要使用者,青少年有一些别于主流意识的想法,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导致新的群体的形成。以百度李毅吧为例: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产生的卢浮宫,李毅吧在众多的网络青年群体中脱颖而出。屌丝、搬砖、滚粗、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语不断出现在青少年的网络交往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第二,新媒体本身构成了亚文化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借着新媒体这个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我们网上所常见的网络恶搞视频就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各种形式的网络亚文化都无法脱离新媒介而存在。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有所影响。当单向传递的传统媒体被去中心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是零散的,而是在差别中求共存。
二、网络语言与青少年亚文化
1、亚文化网络语言的产生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第一,网络时代的来临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物质载体,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交流变成电脑屏幕前的沟通。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参与信息交流与自我意见表达。
第二,网络为网络语言提供了虚拟环境。青少年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内,随着相同志趣人群的不断累积,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网络群体。在这些群体的交流过程中,就会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网络语言。第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唾弃传统、崇尚翻新。网络给了每个人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更积极的创作网络语言,使得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2、亚文化网络语言的种类
网络语言按表现形式可划分为谐音式、缩写式、符号式、旧词新用式等。谐音式:利用读音上的相似所形成的网络语言,它大致可以分为数字谐音和词语谐音。数字谐音如:886(拜拜了)、521(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词语谐音如法国青山(发过请删)、酱紫(这样子)、稀饭(喜欢)、肥猪流(非主流)。
缩写式:利用拼音字母或英文字母的缩略使网络语言的交流简单化。如hll(华丽丽)、rp(人品)等。另外,作为新事物的英文缩略词也通过互联网慢慢融入我们的本国语言,如BF(男朋友)、GF(女朋友)DIY(自己动手)等。
符号式:有时候文字不能形象生动的表达我们的感情,于是,符号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利用简单的数字、标点、字母等组成的符号系统来表现心情。如(*^__^*)、o(∩_∩)o、(>_<)。
旧词新用式: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一些旧的词语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沙发、板凳、地板,也可以表示回帖的第一楼,第二楼,第三楼。搬砖(转帖)、潜水(只看不发表)、灌水(拼命发表意见)等也不再只是一种动作了。
3、亚文化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简洁性。由于打字没有说话快,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多的信息,不得不采取谐音,缩写等手段来简化语句。简化了的网络词语可以更加迅速的在网络中传播,这些新的被符号化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渐渐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中。
第二,个性化。例如咆哮体、淘宝体、甄嬛体等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互联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新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新词。作为年轻的一代,不管是创造新词,还是接受新词,速度都是极快的。
第三,直观性。网络热词生动形象,例如曾风靡一时的“囧”,就以其让人捧腹的外形在青少年中广为使用。由于使用网络语言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配合文字和各种表情符号图像的使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第四,创造性。很多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开始无人知道到最后的广为人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新鲜原创语言跃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例如,gelivable(给力),英语单词中本就没有这个词语。
第五,不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很多方面对传统语言来说是一种颠覆,它改变了汉语本身的结构特点,甚至改变了一些习语的固有意义。作为网络语言主要使用团体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社会,在网络所营造的这个虚拟空间里,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展现自己,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来发泄他们的社会压力。
三、亚文化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1、亚文化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积极意义
(1)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网络语言丰富了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青少年生活的乐趣和色彩,这些都迎合了青少年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更有助于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激发了青少年的语言创造能力,他们不断打破窠臼,推陈出新,促进了文化的活跃。
(2)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愉悦和自信心的增强。当今的青少年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压力,而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具有高度的自由,青少年可以在里面畅所欲言,发泄不满。通过网络语言的使用,可以有效的为青少年减压。另外,网络语言的多变也会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对自我的认同感也会增强。
2、亚文化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作为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一方面在享受网络语言所带来的新奇与便利的同时,也是承受因网络语言的亚文化性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1)对青少年的传统语文教学不利。网络语言的频繁使用,必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导致青少年在面对新的信息时缺乏正确的指导,存在吸收错误知识的可能性。青少年自身辨别能力不强,容易把这些不当的网络语言运用到学习写作中。如果青少年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在网上,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2)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的特点,使其在传播流行的过程当中带有不良的影响。在网络上,一些偏激的、自我发泄的、哗众取宠以及粗俗的语言并不少见,青少年们经常接触这些语言,耳濡目染,势必受到一些不良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加强了代际冲突。青少年是计算机的主要使用者,网络语言不仅仅被用于网上交流,也逐渐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他们的家长作为传统语言拥护者并不容易接受这种新奇的语言,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相通的意义空间,他们之间的交流便产生障碍,从而代际冲突也会随之慢慢加剧。
四、亚文化网络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存在有合理性,是因为其自身具有自我调剂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但我们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
网络语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在保持一个相当高的自由度的同时,针对其中一些不和谐的成分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合理的限制。但是要把握好度,因为作为新兴的事物,网络语言尚且需要时间来检验。
2、加强学校对网络语言的引导
加强青少年的语言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作为教育者应当利用传统主流文化、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等,让主流文化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积极关注并正面引导,毕竟传统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这一点上,是无法被网络语言所取代的。
3、加强家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
家长要改变对网络语言排斥的态度,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孩子制造一个适应其身心发展的语言环境。
4、加强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提高自身辨别能力
面对纷繁的的网络语言,青少年要增强对自我的约束,正确看待网络所带来的各种亚文化现象,理智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进行抵制。其次,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要有分辨能力,网络语言可以做为一种调剂,但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应该使用正规语言。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网络语言会以一个积极的态势稳步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青年亚文化。
参考文献
①伏斐,《论作为亚文化的网络语言》[D].西南大学,2008
②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 河南师范大学,2010
③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④肖伟胜、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J].《青年研究》,2008(6)
④袁子凌、许之所,《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8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
综 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于是诞生了“次奥”“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蛋疼”、“拙计”、“中二”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语言变异现象始终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热点,网络流行语中这些特殊的词语变异现象当然值得注意,即词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打破,或者改变词语原有的能指形式,或者赋予词语原有能指以新的所指内容,使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甚至语义内容都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上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这就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1、网络载体的普及性使表达途径提供了可能
网络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2.0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传播的方式也更是日新月异。而其中对传播影响最大的非自媒体莫属。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而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着140字的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强制规范了我们使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自己的表达。另一方面,因为简短地表达很难系统的“字明其意”,这就需要利用大众公认的意义符号来传达文本内容的实质。
2、网络交际的娱乐性使表达方式变得幽默生动
网络流行语借助旧词新用、语义别解、谐音、重叠等词汇变异形式,在调侃中不但非常形象,而且调节了气氛,形成一定的幽默轻松效果。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得以蹿红的重要原因。如“淘宝体”的亲切,“咆哮体”的激动与幽默,“甄体”的“说人话”带来的反转喜剧效果,“高晓松体”的生动表现在对行业的调侃描述上等等。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青春与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了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如:黑旺财――《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3、网民群体的极化性使表达实质得到民意共鸣
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将民意表达推向一个。而随着“自由”、“民主”、“权利”等意识的渐渐觉醒,广大群众要求自由表达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以一种幽默、调侃、简洁的话语形式传达大众心声的方式受到大家的认可。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神马都是浮云”、“我勒个去”、“非常艰难的决定”、“羡慕嫉妒恨”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一定的舆论“切口”与暗示,很值得玩味和思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
零度偏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界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它以修辞研究为出发点,运用“零度”和“偏离”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四个世界”的参考框架中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汉语语言理论。
其实,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对这个零度偏离理论也是适用的。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语义偏离
有的网络流行语词语构成不变,但使用环境发生了改变,尽管同音同形,但意义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在理论上说,就是语义发生了隐喻抽象化的偏离,由较具体的动作域延伸向较为抽象的认知域。
如“打酱油”、“做俯卧撑”,这是两个动宾结构短语,原表示两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这两个词到了2008年的网络上,词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表示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做俯卧撑”的网络流行语,源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李树芬之死的介绍,表达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
2、语法偏离
如“雷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目前网络上流行语“雷人”有新的含义,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的意思,有时也引申为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
“雷”字作为网络流行语,用法比较随意,已经由本意的名词向动词、形容词发生偏移。
用例一:当动词使用,“我被那个视频雷到了”、“那人的舞蹈真是雷死人不偿命”。
用例二:当形容词使用,“你看到过山寨飙车队了吗,真是巨雷啊”、“娱乐圈里的人真是一个比一个雷”。
用例三:当名词使用,用作对某些事物的回应,“好大一个雷啊!”
用例四:成语,“天雷阵阵,气死我了,没费拉”。
3、借形赋义
如“”,音:jiǒng。“”其实是“”的衍生字,现代的字典里都查不到。两个字的读音相同。的意思为“明亮、光明”。“”字是生僻字,一般古代常用。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是借形赋义:“八”像眉眼,“口”像一张嘴。因此根据形状,“”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示意很好很强大,也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同“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
再如“”,由两个“呆”组成,音méi。在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字,它是“梅”的异体字。从字形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的音义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呆+呆”组合而成,网民们直接看形读音,通常把它读作“呆呆”或者是“双呆”,在语义上赋予它“很傻、很呆、很天真”的新义。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价值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的一种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
如果在时代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网络流行语,那么它是以“碎片式文化”的形态存在。青年群体热衷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是对传统和僵硬制度的全面解构和反抗,同时,也反映了网络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他们追求的不是建立体系严密的宏大叙事,而仅仅是对当前心境的即兴表达。这样,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样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而产生的一种反映社会风貌与民众思想状况的文化现象。作为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最能反映出当代青年对待社会变革以及思想意识领域的现状。而当文化这个本身就非常复杂多元的词前面挂上“网络”、“高校网络”等字眼时,它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的先进性趋势。
网络流行语的涌现,预示着某种新力量、新思潮、新观念的崛起。使用网络的主流人群从80后延伸到90后,90后这一新兴网络主体,在思想上、生活上有着更多的创新意识。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实则是网络群体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身势语,他以简单的符号、惟妙惟肖的形象性和创意十足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了网络时代特有的语言,既满足了青年网民不同的喜好和需求的多样性,也遵从了他们自主选择的个性,更加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口味。
结束语
语言的稳固是相对的,而发展却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而变异却是绝对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它应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我们不宜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青年人追求时尚、求异求新,这是网络流行语中词汇变异得以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变异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积极的修辞价值,所以不宜按照一般的语言规范去衡量和纠正。
对待这种现象,我们更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交际需求的词语变异形式会保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不符合规范的词语变异现象,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萨丕尔 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盛若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 江淮论坛,2008.4.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传播 信息沟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97-04
一、“知识沟”的产生和发展
(一)“知识沟”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一个现象:在同一所学校中学习的学生,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和经济条件落后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存在一些差距。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这种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来缩小这种差距的方案,制作了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然而,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这个方案是失败的。该系列片不但没有缩小贫穷和富裕学生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较多地收看该系列片,而经济条件落后的学生由于较少或根本没有机会收看该系列片,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差距。
(二)“知识沟”的发展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974年,卡茨曼进一步提出了“信息沟”理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新技术的采用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信息;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平,“新沟”又起。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其明显。
二、网络传播与“知识沟”的关系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悄然兴起,给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传播方式,对传统的“知识沟”理论产生了新的影响。
1网络传播的概念
对于“传播”这个概念,许多学者都作过各种描述和解释。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指出:“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也就是互联网,实际上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利用通信设备相互连接,实现各计算机资源的相互共享,从而使各个计算机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应。所谓“网络传播”简言之,就是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2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有着传统大众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海量信息。目前的互联网每天有六十多万个网络、六百多个大型联网图书馆、四百多个联网学术文献库、五十多万个网页站点在为人们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服务。网络传播带来如此大的信息接触量和流通量势必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沟”。
第二,全球化。国际互联网是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络,将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联结成一体,网络传播是没有国界的。通过上网,网络的使用者不仅了解到本国的情况,还能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新闻和动态,在原来的信息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而其他社会成员则固守着原有的信息没有新的进展。
第三,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信息不再是被“推”给消费者,而是人们自己将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网络媒体的受众可以突破大众传播反馈慢的劣势,对传播者的相关信息作出及时反应,不仅可以及时提供反馈,还可以在传播者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信息,比如意见、观点、评论等。
第四,多功能性。一般将互联网的功能分为远程登陆、电子邮件、论坛(BBS)、文件传送协议等。这样,人们不仅拥有了一个巨大的便捷的数据库,还获得了一个覆盖广泛的信息传播的空间。人们在这个庞大的空间里传播、碰撞,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水平。
(二)网络传播与“知识沟”的关系
网络传播的显著特点是使受众有一个更易于接受的流通渠道,从而降低知识获取的难度,提高个人的知识与信息总量。
第一,海量信息使得网络使用者获得大量的信息,他们通过上网接触到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娱乐、体育等各方面的新闻,拓宽了知识面,知识储量不断增大。
第二,网络传播的全球化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网络的使用者源源不断地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他们不断地冲破文化壁垒,进行着跨文化传播,与异域文化不断地融合,从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第三,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网络使用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原有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同时又接触到新的知识,从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信息量。
第四,网络传播的多功能性扩大了网络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之间的信息差距。CNNIC最新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是互联网的基础应用功能。目前,在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中,搜索引擎的比例占724%,电子邮件应用率是565%。网络媒体方面,有73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657%的网民表示在网上发过帖子或上传过内容(其中半年内有355%的网民在网上发过帖或跟过帖;318%的网民上传过图片;175%的网民上传过影视节目或者其他视频内容)。网络的使用者通过互联网的这些功能增长了知识,加强了同外界的联系。而网络的非使用者由于远离网络则享受不到网络传播的这些功能,接触不到新的知识,原有的知识又得不到更新,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这些特性使网络接触者和使用者即“网民”和网络远离者或非使用者即“非网民”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并随着网络的发展,这条鸿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网络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三、“网民”和“非网民”与“知识沟”的关系
(一)“网民”与“非网民”在接收信息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人们对互联网的接触和使用的不同,我们把全体社会成员分为“网民”和“非网民”两大类。“网民”通过上网无疑比“非网民”多了一条信息渠道,因此,两者之间的信息鸿沟便产生了。
据CNNIC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与2005年同期相比,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增加了25小时,增幅为179%。在网络中,“网民”通过网站、论坛、BBS、E-mail、博客等途径能够接触到更多信息,而“非网民”由于远离或较少地接触网络,获得的信息相对“网民”则要少一些。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网民”使用家用电脑或网络服务站等方式较多接触网络而获得较多的信息,而“非网民”由于无力购买电脑或无力交纳网费等原因而远离网络,获得信息则较少。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研究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总是从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无论在普及时间、速度还是在普及率上,富裕阶层都远远早于、快于和高于贫困阶层。在英国,高收入家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是50%,而那些低收入家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只有3%,是经济条件制约了他们成为“网民”。
第二,网络使用能力的差异也是造成“网民”与“非网民”信息差异的原因之一。“网民”多为知识水平较高、媒介使用能力较强的阶层,他们率先接触并较快地掌握了新的传播技术,因而能够获得较多的信息;而“非网民”多为知识水平较低、媒介使用能力较弱的阶层,他们受到现有知识的限制或是不会使用新兴媒体,从而不能及时地获取新的信息,因此,两者之间产生了“知识沟”。
第三,由于受到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网民”有着对网络强烈的热爱和渴求,上网频度较高,信息接触量较大,“非网民”对网络采取冷漠的态度,自然就接触不到足够的信息。在数字化时代,一些网络天才几年间就可能积聚起巨大的财富,而那些受经济或文化条件所限的“网盲”们却因为不能利用这样的信息传播途径而与社会“上层”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知识沟”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民”、“非网民”之间的“知识沟”便产生了,并且在不断扩大。
1“网民”与“非网民”之间存在“知识沟”
据全球互联网项目对“网民”和“非网民”时间分配所作的调查显示:
(1)“网民”、“非网民”平均和朋友交往的时间:英国“网民”和“非网民”各为117小时和100小时,美国为84小时和80小时,韩国为94小时和75小时,新加坡为113小时和71小时。
(2)“网民”和“非网民”平均每周读书时间:日本为26小时和16小时,韩国为19小时和12小时,匈牙利为56小时和32小时,新加坡为63小时和21小时。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网民”无论是用在与朋友交往的时间还是读书上的时间都多于“非网民”,那么两者之间的信息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仅从对网络中的一些专用术语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就可以看出网民和非网民之间存在着知识沟:第一,对“博客”一词的理解和使用。网络中有很多常用语言或专用术语,如“博客”,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和更新。“博客”具有网络互动、即时更新的特点。了解了“博客”,“网民”就可以通过使用“博客”较快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发挥无限的表达力,及时记录和个人的生活故事、闪现的灵感等,也可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而对于从不上网或很少上网的“非网民”来说对“博客”这一网络专用术语则表现出迷茫,而且对于“博客”中所传递的内容也知之甚少,于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便产生了。第二,对“闪客”一词的理解和使用。所谓“闪客”,指经常使用flash的人。熟悉了“闪客”,“网民”就可以充分利用其通俗、互动、娱乐、全球化的特点制作动画短片、聊天交友、娱乐身心等等。在使用“闪客”进行娱乐的时候,“网民”不断与外界交流、沟通,知识量大大增加,而“非网民”由于不了解而很少或不使用“闪客”。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所难免。可以看出,“网民”不仅精通而且还能灵活运用这些网络常用语,而“非网民”对此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便产生了。
2“网民”的知识结构及其对“知识沟”的影响
根据2008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如下:高中360%,初中211%,大专187%,大学本科161%,初中以下67%,硕士及以上14%。“网民”的职业结构如下:学生288%,专家与技术人员146%,自由职业106%,服务业人员98%,办事人员74%,单位负责人49%,其他119%。由此可见,从知识结构上看,我国“网民”主要是中高学历的学生或从业人员。
素质较高的“网民”因频繁使用网络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技术,这也加剧了“知识沟”的扩大。据CNNIC最新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搜索引擎使用率与学历同样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学历越高,使用率越高。初中以下学历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为54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则升至97%,几乎人人都使用搜索引擎。并且文化水平越高追求知识的兴趣就越大,也就越能获得较多的信息。
例如,每天访问百度知道的人数约为8万人,其中平均年龄255岁,多为学生以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百度知道涵盖范围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考试、金融保险、时尚保健、电脑网络、体育健身等。“网民”通过使用百度知道提出问题、搜索答案,大大扩充了知识量。“网民”和“非网民”与“知识沟”的关系正如著名学者戴维•克兰预言的那样:“未来可能为我们中间富有的、处于移动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人提供一个美妙的环境。同时,未来对大多数公民即贫穷的未受过高等教育和所谓无用的人来说,可能变成数字化的黑暗时代。”
四、“知识沟”发展的预测及缩小“知识沟”的方法与探索
(一)“知识沟”发展的预测
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率先掌握新技术从而获得较多的信息,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被拒之门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量的增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将会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互联网是一个远比传统媒介更具兼容性的信息平台,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广泛的选择,尤其是随着公共图书馆上网、社区服务上网、电子商务、网上选举以及远程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发展,使受众接触的信息内容变得极为广泛。受众的信息需求不同,网络带给他们的东西也不同。而受众的信息需求与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明显高于其他人,他们从而成为获取网络信息的最大受益者。另外,网络本身作为一个多元化社区,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缩小知沟。
与知沟理论假说对应的是艾蒂玛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对信息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艾蒂玛等人提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的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尽管个人对特定的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打折扣。网上信息浩如烟海,人们之间形成的恐怕也不只是一条知沟,而是多条,最终的结果则是信息贫困者与信息富有者之间的知沟越发不可填平。
(二)缩小“知识沟”的方法与探索
近年来,“知识沟”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不同的措施试图缩小“知识沟”。
1国外缩小“知识沟”的办法
为了缩小“知识沟”,美、英、俄等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美国政府在2000年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缓解“知识沟”问题,包括提高IT教育水平、创建社区技术服务中心、给予中下层新形式服务、加快偏远地区网络建设等。
英国政府通过在网吧、图书馆、大学和社区中心等公共场所设立“英国在线中心”等方式,努力使全体公众可在离家最近的地方上网,帮助初学者收发电子邮件和搜索信息。
俄罗斯则在全国推行“电子邮政计划”,利用邮政系统在全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的优势,建立公共信息接入点,以解决城市低收入者和偏远地区接入互联网、享受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电子化服务问题,努力缩小不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为公众提供平等获取政府信息的机会。
2我国缩小“知识沟”的措施
国外解决“知识沟”问题所采用的技术和措施方法,虽然对我国有借鉴作用,但不一定适应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在解决“知识沟”问题时应该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1)在“硬件”方面:
首先,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如为他们提供免费上网业务、价格优惠等。其次,通过信息扶贫,加快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此外,为了使经济条件差者也能够上网,提高网络普及率,可以在乡镇集中建立网络服务中心、网吧等。
(2)在“软件”方面:
首先,对人们进行新媒体使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其次,加强人们使用新兴媒介获取信息的意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重视程度。
2006年6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处于逐步缩小的过程。2005年12月底,城镇和农村的渗透率比大约是65:1,也就是说城镇的普及率是农村普及率的65倍,而2006年上半年最新统计是6:1;东部和西部2005年底的时候差距是22倍,而2006年上半年是20倍;2005年底,中部和西部每万人拥有电脑数是03台,而2006年上半年是每万人有2台。虽然变化不是很大,但是仍然表明,在中国城乡互联网差距缩小的同时,东、中、西部的差距也在缩小。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对其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信息沟”,但“信息沟”的填平又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省份已有了卫星电视,在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方面,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但是,在新传播媒介领域,城乡之间、内陆和沿海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社会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并且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中的“知识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缩小“知识沟”措施的不断出台,网络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会得到逐步的缓解。因此,研究网络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及解决对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程洁,张健网络传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2001(6)
[4]谢新洲,周锡生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外军 先进经验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外军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做法
1.具有隐蔽的政治性。美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宣扬其政治、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而是巧妙地使得其“浓浓的政治色彩”含蓄有度,大象无形。正是这种设置上的巧妙性,造成了美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淡化,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具有较强的拓展性。美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选择的拓展性。美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重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十分重视扩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国内国际政策法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军事、科技、在线思想交流、在线问题解决等;凭借网络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以活泼、幽默的语言或生动形象的图片等形式来展现,让网民在不经意中轻松地受到了教育。第二,问题设计的拓展性。网站所选材料本身所包含的观点具有发散性、多元性,给广大网民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网民广开言路、自由献策;而且遵循的是“问题―引起关注―讨论―质疑―启发―唤醒”的动态、开放而不乏趣味的设计过程。
3.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第一,热点问题趁热深挖。美军十分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就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可以说,在美国,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热点问题的一面镜子、讨论热点问题的一个平台、深挖热点问题的一部机器。第二,重点问题重点讨论。一方面注重运用网络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引导与讨论,使之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注重运用网络将网民所渴求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与法律知识等全面系统地呈现出来,并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美国的政治理论、社会理想、社会价值观念等巧妙地融入其中。第三,网上服务全面细致。美军各级各类网站都根据网民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全面推进和实施“电子信箱”、“电子集体”和“网上办公”、“网上教育”、“网络影院”、“网络书店”、“网上购物”、“网上服务”等网络工程,找到了网民的网络生活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契合点,真正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二、我军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扩大范围,力争有网站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有影响力,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网络平台作为保证。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即借助其它部门的网络平台或点击率高的网站来开展教育,这样能够很大程度地解决扩大教育范围的作用。“嫁接”、“嵌入”的内容要注意突出网站和网民的互动以增强吸引力。例如,在各部门的网站中可加入意见反馈栏目,让官兵发表自己对某项工作的评论,批评和表扬。还可加入对某些普遍关注问题的网络调查,使官兵参与部队管理。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官兵点击网站的积极性,也符合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解决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难题,如资金有限、网络政工人才短缺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摄像机;监控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校信息化发展也更为迅速。各种信息化手段不断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办公自动化、复合型图书馆、园区管理等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么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网络摄像机技术在高校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为校园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硬件资源的合理应用、系统架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研究基础。
1 网络摄像机的现状
现代网络摄像机是数字摄像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摄像机拥有独立的音视频采集编码模块、存储模块、网络传输模块,通过网络接口直接连接到网络上,实现音视频的实时网络传输。其中的采集编码模块,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相继过多个图像和视频编码压缩标准,目前网络摄像机主要采用的标准有:MJPEG、MPEG4、H.264。
2 网络摄像机在高校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网络摄像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信息化的深入,使网络摄像机在高校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一)网络摄像机在校园安全中的应用
(1)高清视频监控平台
高清监控是网络摄像机在校园安全中最主要的应用。依据《上海市高校校园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沪教委保〔2012〕11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制订新一轮高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三年规划(2013―2016年)的通知》(沪教委保[2013]9号)中关于各高校组织实施技术防范系统,建成满足:实战平台(数字化)、高清图像(高清化)、完善布点(覆盖化)、联网共享(网络化)、高效管理(智能化)的校园技术防范系统的要。
其中“高清图像”指的就是建立一套基于高清网络监控摄像机,覆盖高校重点区域的高清监控平台,建立了实时可监控、事后可追溯的监控系统。
主流编码方式为:H.264。
(2)车牌识别
主要出入口的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中重要方面,除了对出入人员的管理,另一类主要管理对象就是出入车辆的管理。
随着出入高校的车辆逐年增加,除了对进出车辆进行记录,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记录车辆出入时间,自动计费;对于进出车辆根据车牌进行个性化管理;对车辆在校内的运动轨迹进行记录和统计等更细化的管理需求,这些需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实现。
网络摄像机配上车牌识别服务器,实现对车牌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基于车牌的个性化管理。
在实际应用中,车牌识别摄像机有别于普通的网络摄像机;除了运用相同的H.264编码方式外,车牌识别摄像机的电路设计、抗反光设计比一般的网络摄像机要求更高,价格也较之一般的网络摄像机更高;一般在出入口,会在低位安装专用的车牌识别摄像机,识别率可以达到90%。通过车牌识别服务器,更具车牌识别算法,可以利用一般网络摄像机实现车牌抓拍和识别功能,但是识别率比较低。所以对于车辆运动轨迹的记录和统计,还需要提高车牌识别率。
(3)人流量统计
人流量统计也是网络摄像机在高校安全中的一个应用方向,通过对网络摄像机捕获的画面进行对比计算,从而得出画面内的人员流动数量。此项应用更多的起到预警作用,当某个区域人员数量短时间内增加或者人员数量大于某一限定值,系统发出预警信息,由管理人员查看判断后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由于人流量过大造成的意外事故或者人员聚集发生突发事件。
此项应用需要在高校的监控系统上增加一台人流量统计服务器,通过交换机转发的方式将监控数据发送给服务器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监控视频的人流量统计算法的核心是运动人体检测和跟踪技术。运动人体检测就是在视频图像中将运动人体目标提取出来,有3中常用的算法:光流法、背景减除法和帧间差分法。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天气、光照、噪声等)、人员之间的互相叠加、人员运动轨迹的不规则性以及对于运动人员目标的检测和跟踪算法的不同,使人流量统计的结果一般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虽然存在误差,但是由于人流量本身是一个动态数据,而且一般预警之后会配合管理人员查看判断,因此误差只要不是太大、误报频率不要太高,大多情况下是可接受的。
(4)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是一项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领域攻关的高精尖技术。它广泛采用区域特征分析算法,融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生物统计学原理于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视频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人脸检测虽然也是高校安全技防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但是由于受到人脸检测技术的发展,实现的成本以及识别精确度的影响,在高校中大面积应用尚需时日。
(二)网络摄像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标准化考场
根据《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范(暂行)》,标准化考场建设的核心是建立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可进行监控图像实时传送的网上巡考系统,并围绕网上巡考系统建立相应的指挥室、视频监考室。
网上巡考系统主要由网络摄像机(前段监控子系统)、基于TCP/IP的专用网络(传输子系统)、基于ip-san架构的存储器(存储子系统)、用于实时监控及网上巡考的应用平台(应用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
编码方式采用:H.264或MPEG-4
存储方式:集中存储
(2)教学质量管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很多高校在传统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中尝试运用网上评教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工具辅助质量监督体系。
但是相对于网上评教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由于对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师教学工作的尊重等因素的考虑,并未得到普及和认可。但是,在教学事故的事后追溯、学生投诉的认定以及教学数据库的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视频监控系统还是具有其一定的优势。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处理好相关敏感问题,也成为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
(三)网络摄像机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1)实训室管理
随着高校的实训基地、新型多功能实验室等也不断新建起来,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压力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网络摄像机组成的网络监控系统可以成为未来高校实训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已有的校园网络(有线或有线转无线),可以在不布线或者少布线的情况下,完成监控系统的部署;通过网络摄像机对实训室进行实时监控;将时候查证转向实时监控,预防发生;将维护工作由人工定期巡检变为主动提醒模式,实现无人或少人职守,大大减轻实训室维护量,降低维护人员的技术门槛,减少诊断设备故障的时间,提高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高校实训室的最大投入效益;通过网络监控系统来保证实训室的安全、稳定及高效运作,确保实训室设备的使用寿命、安全和良好的运行状态。
主要采用的编码方式:MPEG-4、H264。
(2)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室管理
利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TCP/IP技术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实现教室的网络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基于网络摄像机的数字监控系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监控系统通过多媒体教室端的一台嵌入式视音频压缩编码服务器进行现场画面采集及通过局域网实现高达25帧的动态远程视频图像传输。服务器完全脱离PC平台,采用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特别针对多媒体处理而设计的可编程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高;不受到计算机病毒危害;系统采用先进的H.264音、视频压缩算法,使得图像传输更加流畅并且显示更加清晰细腻;内置WEB服务器,可以增强传统监视系统的性能和网络联通性。
3 总结与分析
网络摄像机在高校的校园安全、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都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对相关应用的研究,相关应用具有许多共性和特殊性:
共性:(1)系统架构方面:基于网络摄像机的前段监控系统、基于TCP/IP的网络传输系统、基于集中存储的存储系统;(2)编码方面:主要以H.264和mpeg-4为主。
特殊性:(1)面对的用户不同,其分散于各个独立的智能部门;(2)各自应用平台不同。
基于以上共性及特殊性,设想是否可以建立统一的视频监控系统、传输系统、存储系统,而各自的应用平台可以考虑通过共享这3个子系统,以达到前段摄像机、存储、传输线路共享。
如果考虑到个平台之间存储需要分开,或者访问老系统的已有存储,就需要协调平台之间协议开放,实现前段摄像机、存储、传输线路共享。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情境教学 经典案例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教学改革
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课程建设根据行业发展和职业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课程的考核方法,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得到同类院校的广泛关注与行业专家们的较高评价。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推动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应加强项目施工实际情景的研究,提炼出能体现相应工作过程的经典案例,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情境教学,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一次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示自我,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功和自信。
一、项目化情境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的调研及经典案例的收集、分析、归纳和总结,明确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项目,学生能在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及完善培养措施,研究熟练地使用网络布线工具,具有完成网络施工中部件制作的能力;研究具有合理地选择布线材料和网络中常见设备的能力;研究掌握进行方案设计、工程施工、测试、组织验收和鉴定的技能;研究熟练掌握工程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等过程的技巧并应用实际项目的能力。
二、经典案例到教学情境的关键问题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总结出体现实际工作过程需要且为学生所接受的经典案例,全面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就要确定前期调研与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性质与定位,研讨确定课程主要内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模型,确定考核方式和要求,由此根据综合布线职业要求,本课程共创设6个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每个学习情境均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进行系统设计,即从“任务情境”开始,依次按照“任务资讯”、“任务计划”、“任务决策”、“任务实施”,最后“任务检查与评价”,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表1 学习情境说明表
三、学习情境设计与职业能力要求
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将职业能力要求细化,然后归类总结,有机分布各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中,如下表2所示。
表2 职业能力要求一览表
四、项目化情境教学改革研究的效果
经过多年改革和研究建设,《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课程已成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专业平台课,全院学生在大二第一期必修本门改革课程。经过改革和建设,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得到社会的好评。专业学生参加的计算机服务维修队,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企业和社区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按行业标准面向全校师生及邻近的社区开展服务,累计近千次。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支持,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评价网络专业学生专业技术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能力培养更接近企业的需求,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和调研,企业给予专业毕业生较好的评价,一致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主动学习,职业基本素质高,就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和适应就能上岗。
参考文献:
[1]杨国荣.项目教学法在综合布线课程中的实施[J].信息技术,2012(04).
[2]周敏.高职《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9(21).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4]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1.
[关键词]网络成瘾 人格特质 民族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13-01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发现,以往关于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并且关于民族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较少。本人将以此为切入点,以朝鲜族大学生作为被试,分析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一、研究过程
被试:采用整体随机取样的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被试为延边大学1-3年级的学生。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20份,回收率为80%。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263份。
研究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采用龚耀先教授于1984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成人版。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掩饰性(L)四个量表,共包含88个项目。规定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T分在38.5分以下或者61.5以上为典型型。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共有26个项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和成瘾相关问题。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包括:①强迫性上网行为;②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③网络成瘾耐受性。成瘾相关问题包括:①时间管理问题;②人际及健康问题。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两周后再测信度为0.83。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
研究程序与统计:将自编个人信息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装订,利用课堂时间、课后时间对延边大学的学生进行施测。收回问卷后,数据由SPSS statistics 17.0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一)民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为了研究民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对民族、网络成瘾总分以及网络成瘾各个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民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表示P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在网络成瘾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民族之间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差异主要来自汉族学生与朝鲜族学生,朝鲜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汉语与其他民族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朝鲜族学生网络成瘾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说明朝鲜族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该结果说明网络成瘾存在民族差异性,这与侯友(2007)对内蒙古族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不同。两个研究所用的调查工具相同,但是研究结果不同,说明各个民族之间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具体民族应该通过实际研究进行具体分析。
朝鲜族同学与其他民族同学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在延边地区,部分朝鲜族家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所以有更多时间和更多机会接触网络,这是造成朝鲜族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更高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
为了考察不同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对四种个人格特质和网络成瘾各维度及其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人格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各个维度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精神质对网络成瘾各维度及总分存在显著相关,神经质和掩饰性除与网络成瘾耐受性没有显著相关外,与其他各因素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内外向与网络成瘾各个因子及总分均没有显著相关。
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主要表现为:高精神质的学生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导致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这类人可能不适应现实的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安慰,认为自己在网络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欢迎。高神经质的学生常常表现出焦虑、担忧、郁郁寡欢、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致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不安等负性情绪,所以在网络中寻找安全感。掩饰性高的人警觉性强,不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在网络成瘾量表上得分较低。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