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企业群体,在长期的实践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民营企业家们不断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基于这样的思想和认识,民营企业家们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创建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在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不少风险。
多数民营企业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中国民营企业最滞后和落伍的不是厂房、设备、技术和营销模式,而是企业家传统的、家族式的、带着浓厚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形的东西最容易形成和改变,最难改变和形成的是无形的东西。而对事物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远都是无形的东西——精神。
许多民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错位。一是过于政治化,完全以贯彻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为主;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口号化;三是企业文化变成了文体化,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四是企业文化的表象化、僵化,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有优美的、特别是绿化较好的工作环境,要求企业外观、服饰的整洁统一;五是把企业文化建设过于符号化,有些人却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的文明礼貌、道德、知名度等。
要建立现代化制度,培植个性文化
企业精神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根据企业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备件,形成企业的个性文化。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化的东西。因此,企业可在产品包装、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企业标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企业文化并突出其个性特征。
民营企业治理不规范、家族治理、决策随意是其治理的主要特征。既然要参与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要按游戏规则办事,就要与标准的治理规则接轨。那么产权清楚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强化了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规范和完善具有制度支撑作用。
企业文化也应以人为本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动、发展及应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因此,企业文化战略需要得到员工认同。员工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企业文化的自然形态,虽然他们与文化战略方向会有差距,可是不能不考虑到员工文化的归宿感。当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低于60%时就会影响到其工作效率,而这种认同感低于40%时他们就可能会考虑跳槽离职。
员工群体行为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很多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了员工,得不到员工的认同,其所谓的公司文化不但没有团结员工,反而分化和加速了公司的离心倾向。比较有效的做法是进行价值观管理,通过价值观引导、行为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不断强化和修正,使员工自觉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使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同企业发展相融合,主动按照价值观的倡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园文化是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并为大家普遍认同,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系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信仰、价值和行为并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系统。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校园文化对他们能否成长、成熟、成才以至成功有着重要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生实践教学与岗位实践的重要基地,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是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归宿感、凝聚力的体现,是企业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同构性,两者在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制度规范、环境氛围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融性,这种相融性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激活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学生作为将来企业的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具有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使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实现校企供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应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的因素,借助企业文化的内涵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企业化的文化氛围,充分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征,使学生在职前就能了解企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适应企业需求奠定基础。[1]
三、怎样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环境
将专业理论、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过程、产品研发、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和针对性并且争取优秀企业的智力支持,或聘请高层管理人员、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做公开讲座同时邀请企业全方位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更新教学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中心,并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研发等,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有针对性,使职业院校教师更加具有职业意识、企业意识。此外课堂外可以通过广播、海报、宣传片等形式,定期介绍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并且逐渐产生认同感,时刻提醒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能过于偏离“职业”特性;另外加强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也是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体活动的规划上可以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内涵有机融入其中。在组织形式上也尽可能地体现企业特色,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可经常举办企业家、校友报告会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这些都能加深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教育和熏陶,势必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和企业要合作共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做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就能做到“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通过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把企业文化提前进入校园,将校企融合的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在教学环节上,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在与企业文化对接时,职业院校应以校企文化精神的融合为核心,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也可以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奖惩和激励,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活动,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化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校内学习在企业实习。学生先是在学校进行几年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多是无法满足一些企业技术岗位的需求的,还有部分是短期内无法达到岗位所需要技能标准的,所以就出现很多学生上岗没有多久就被辞退或被边缘化的现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的更直观有效的途径。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很多正规企业会给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创造了一个浓郁、完全的职场氛围。通过在这种模式下的锻炼,学生返校后有意识的将校企文化环境进行对比总结,把学生们感知并吸收了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和修正。
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过程中,要真正把高等职业院校做优做强,要真正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必须进一步用企业文化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把企业文化的优秀因子植入到校园文化来,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旦能够融合,其影响力也是深远的,也必将推动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上一新台阶。
【关键词】 企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本土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
[5] 吴朋.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企业文化 地域 本土
关键词 构建 本土化企业文化 探讨
一、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随着铁路进入高速时代、客运专线相继投产运营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大量采用,铁路安全生产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铁路企业也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何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仍然是当前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铁路安全文化作为铁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运输安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同、遵循和接受的,是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
从铁路企业自身来讲,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铁路安全形象,提高企业效益,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实现运输生产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二、铁路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十五期间,铁路运输安全总体上呈逐步好转的态势,全国铁路行车重大、大事故有所减少,安全周期相对延长。全国铁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全路围绕提速持续安全和确保旅客列车安全,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使得铁路安全水平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基层、基础、基本功得到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
虽然铁路目前在安全设备、安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铁路的事故率还没有很明显的降低。铁路运输安全形势波动较大,列车重大、大事故时有发生,尤其进入十一五以后已经发生了多起重大以上事故,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另外,客车伤亡事故尚未杜绝,货车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经常发生,行车安全还没有达到有序可控的理想状态,这与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的安全管理是提高铁路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现代化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以其全新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和科学管理行为,营造实现经济利益与员工自身价值相统一的安全生产氛围。
首先,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铁路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铁路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注意借鉴国内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现代安全管理的有效成分,更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目标。在开展文化继承的同时做好文化创新工作。紧紧依靠广大职工,从铁路传统安全文化和现代安全管理的实践中提炼,不断宣传、强化和丰富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内涵,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规范和约束员工的作业行为,实现自主安全控制,最终全面实现铁路企业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基本稳定”的目标。
其次,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以文化来指导管理,以管理来贯彻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大力进行环境改造,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建设落脚于改进管理,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以文化为手段,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让员工理解、认同与接受,并渗透和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制度规范中去,最终变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第三,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要培育先进的制度文化。必须调整职工接受制度的文化心态,发挥制度文化对职工群众的约束力。一要健全班组安全责任制度。从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入手,细化和明确班组中每个职工安全工作的职责权利,实现安全管理中心下移、安全控制关口前移。二要推行安全督导制。在一线班组设立安全员并强化培训,给予相应的待遇,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管理好班组的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班前提醒预防,班中监督检查,班后总结考核”,保证安全生产。三要严格执行制度。重点建立完整监督网络,抓规章制度的执行,抓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措施的落实,对重点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
四、结论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ing Wenxia; Fu Qiaoyun; Guo Qinghua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79)
(Hubei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College,Wuhan 430079,China)
摘要: 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必须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互通。本文就如何推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建设的思路与措施,并指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Abstra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quires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be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on how to promote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nd measures,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建设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79-01
0引言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是一个新兴的模式,它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促进两者共同进步。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将校企合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培养出大量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帮助他们毕业后寻求更好的工作途径。推动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我们正在进行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丰富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来说,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既是一个办学方向,也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的吸纳与内化。
促进学生就业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就业力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企业文化素养处于学生就业力的核心层,它不但在学生就业时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对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种文化方面的素养是一种内在的,不可直接体现的内在效应,是学生职业活动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企业文化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层面的对接,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在校企合作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2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
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
2.1 广泛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实习实训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从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2 开发基于工作流程的专业课程①在理念上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②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③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同时,教学效果评价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吸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现象,其精髓在于“质量第一”、“信誉为本”、“用户至上”并把它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高职院校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促进学生加深对未来职业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一是将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用于教学管理。二是对学生管理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
2.4 打造校企合作课外学习活动平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文化。通过他们的真实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等到直观的启示,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5 营造能体现职业特征的环境氛围环境的渲染、结节的培养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美的校园环境包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内容,具有潜移默化、暗示陶冶的功能。①在环境建设上要彰显学校精神、体现职业特征。②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场所构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③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等媒体建设,发挥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校企结合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不断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互通是必然的。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①突出主体性,力戒本色缺失。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校园文化去适应企业文化,也不是用企业文化来替代校园文化,而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理念指导下,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把企业文化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主动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结构要素之中,设计一个突显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教育环境,发挥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主体性,克服自我迷失。②突出学习性,坚持择优选择。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领导者的创业精神和教师群体的技能、知识等要素构成。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就是学习,即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强化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和教师知识与技能的转换,促使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构成要素达到优化状态。因此,在校企文化互动中要突出强调学习性问展、择优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王文槿,林仙福,著.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海洋出版社.2010,(07).
[3]吴宾,何捷.《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改革与开放》.2009,(9).
[4]张满效,杜宪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金贵峻.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天水示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
[6]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四川示范大学》2008年.
[7]池昭梅.《坚持双赢原则 加强校企合作》.《广西高等专科职业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我国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校企合作的比例不断加大。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的平台,同学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赢。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5-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回归课程化研究》
作者简介:余燕(196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李克卫(1988-),男,汉,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2.1 能更好的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很难找到满意的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彼此文化的互动性较差。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校以企业导向为目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组织模仿的一种资源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即两者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程度如何。高职院校的校园企业文化是否和企业文化对接,以及对接的程度如何都影响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3 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学生从大学校园步入企业,实现了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不论是在知识、技能、社交以及心理上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那么无疑会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由于企业相对于校园来说,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显得有些滞后与迟钝。所以,校园文化在明确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学习企业文化,多吸取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达到以企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目的。
3.1 课程的互动
课程的设置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至关重要,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以企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通过改变课程的设置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往,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通过学校自身的教师团队来制定的,新形势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提倡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可以请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制定更好的培养方案。此外,也将与企业相关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案例等)安排进学生的相关课程里。
3.2 人员的互动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是以人员为载体的对接互动,因此应该多加强校园与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派一些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尽量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切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鼓励一些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丰富的案例讲解,提升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就十分注重大学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例如日本的大学就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企业的顾问,而企业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则兼任大学的讲师等。
3.3 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
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按照以企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大学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合作形式来促进彼此文化的对接,例如学校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建设实训基地,直接在学校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学校也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事务的管理决策,拉近彼此的距离。学校还可以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只有学校的教师,学校也可考虑把企业加入到学生的评价主体中去。
3.4 制度的保障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有一套约束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企业也是一样,为了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营,也要有一套规范组织成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又构成了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例如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教师每年去企业参观学习的次数等。
4、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以企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化合作,学校要充分借鉴和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建设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70—73.
关键词:企业文化 接轨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22-01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职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中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
1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倡导以人为本,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技术和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饱含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人翁精神。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及不相交融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文化知识和必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企业文化,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初步了解企业,打好职业基础。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命,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快速融入到本企业的文化中去,用最短的时间适应岗位,为企业带来效益。
由于在以精神追求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和以价值观念为追求的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企业所需的“职业性”,从而不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给企业带来了困扰。
3 打造与企业文化相交融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性”素养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积极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并且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接轨,才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校园文化。
3.1 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与企业管理方法接轨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些是专门为就业服务的,如德育课、各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以本校为例)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上进行改革,使之更多地向企业文化靠拢,就会更好的为就业服务。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若能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接近,对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将会是莫大的帮助。
3.1.1 课程改革探索
德育课、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的设置皆是为就业服务,但如果只是在理论知识上照本宣科,与岗位要求仍然脱节,对学生的帮助意义不大。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效果必会有所不同。例如,《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笔者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公司化管理模式融入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班级、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三者进行角色转变: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公司,跟其它公司一样,分部门,实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架构: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董事长的角色由教师扮演,控制整个公司的宏观运作,课代表则扮演总经理的角色是执行者与整体协调人,最后以组为单位划分部门,每小组选择一个部门负责人,其他学生都将成为公司的员工,各司其职。考核和成绩的判定也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让学生率先接触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特点成果显著。其余的课程如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本身就是为就业服务,与企业的交叉点更多,相信进行改革会容易得多,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3.1.2 校园管理方式的尝试
现行的学校、班级制定的校纪及班规等行为规范虽对学生有警示、规范作用,但只限于条条框框的遵守纪律,并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管理的特点。如对待迟到、病假等事情的处理方式,企业会不折不扣的扣工资,但学校绝对不行,只能用操行分来代替,迟到的学生照样会迟到。如果班级能在管理模式上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大胆尝试将“班级操行分表”改为“学生工资表”,将学生的各项表现量化成“工资”用分数体现出来,日日结、周周算、月月评,将扣除或奖励贴上墙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激励会更接近企业管理。
3.2 以活动为载体,让接近企业文化的常规活动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达到教育学生、打造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目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与普通学校有所区别,应该朝着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的方向发展。以本校为例,每学期一届的技能大赛、每年的模拟招聘及校园文化节中的礼仪短剧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并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活动平台。
3.3 邀请优秀企业专家参与到打造校园文化的行列中来,让校园文化建设富有职业气息
企业、行业专家会从本企业文化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给出实际建议,若能邀请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参与到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将本企业优秀的适合学校的理念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所了解、熟悉,进而更好地在顶岗实习中进行实践和体验。企业的凝聚力也会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加强,那么企业效益必然也会随之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会越大。学生也会在不断地实践和体验中,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融入企业,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
3.4 利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的反馈及时充实校园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