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农业前景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农机 新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24-01
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存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之后的保障措施达不到当前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机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典型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比较大的技术障碍,新机具、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关于农机设备和技术研发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1.2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差。
1.3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的现象,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较小,农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不足,购买积极性无法被全面调动起来,导致了农机推广工作难度增大,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应用率较低。
1.4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缺少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严重影响的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2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区域化
要紧密围绕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和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区位优势,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和优质化的发展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以现代化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高效养殖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对于中东部地区应该以发展粮食型农作物产业为主,继续巩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实现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以及加快畜牧业健康发展而服务。对于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发展以牧草生产为主的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棉花、甘蔗、甜菜以及蔬菜、水果的机械加工能力,为实现特色经济农作物机械化而服务。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构建一个合理布局、机械化发展规模适宜以及重点突出的机械化发展新格局,最终促进不同地区的机械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
近几年,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后,市场需求对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机销售、维护和田间作业三个主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这就需要农机相关的服务产业继续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在纵向方面分析,应该积极建设以乡镇为中心、以村落为网点、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切实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广度方面分析,要积极推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跨区域作业,不断拓展农机产业服务的范围,从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的的各个领域和范围内,并要按照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产业化要求,对农业机械的作业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整,突出做好农机设备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形成农民群众需求+农机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带动的全新服务链条。
2.3 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一体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全新的农业技术要想迅速、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高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农艺技术高效结合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机和农业技术结合程度更加密切,节约成本的效果大大提高,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科学适宜的土地深松、精细化播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总结语
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力,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随着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参考文献
[1]张如山,谢达.浅谈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J].财金贸易.2000(12)
[关键词] 甜桔柚 推广实施计划 推广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70-01
庆元是全省最大的甜桔柚生产基地,全县现有基地达6500余亩,有3000多亩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庆元县甜桔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在运用近几年丽水市农业水果主导品种高产技术的基础之上,结合庆元实际推广一系列适用于甜桔柚生产的高效技术,进一步提高全县甜桔柚生产水平,提升庆元甜桔柚品质。
一、庆元县甜桔柚发展基本情况
庆元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农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甜桔柚2003年经省农业厅专家鉴评,被认定品质好、含糖量高、酸低清口,果实大、较均匀、生长势强,丰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是有发展前途的新杂柑品种。但由于甜桔柚以前未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过大规模种植,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在品种特性的认识,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上还存在各方面的不足,庆元县“甜桔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农业丰收项目,将把一系列高效优质生产技术通过项目推广到庆元县各甜桔柚种植户中。
二、甜桔柚推广实施计划
根据各甜桔柚主产乡镇基地现有条件,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质增效综合技术、水果套袋、有机肥施用、果园生草种植等技术基础之上,在核心示范区特别推广杀虫灯、肥水同灌、喷灌等先进技术,全面带动精品果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提升全县甜桔柚生产管理水平。
庆元县推广甜桔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面积3000亩,其中示范基地面积500亩。推广区亩产量1000公斤,比相应中晚熟蜜柑增产10%,增值100%。项目建设核心示范区1个,位于屏都镇。
表1:各乡镇甜桔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工作计划(单位:亩)
三、甜桔柚推广实施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县农业局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了以项目主持人为组长的项目实施课题小组,小组成员根据专业不同,工作方向不同,又分别成立了种植技术推广、植保技术推广、土肥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督等工作小组,各自明确职责、制定方案,负责相关工作。
2.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和实施进度表。
根据各基地现有生产条件,制定专项高产技术推广方案,主要有:
(1)甜桔柚提质增效生产综合技术推广方案;
(2)甜桔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案;
(3)甜桔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方案;
(4)甜桔柚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3.抓示范促推广
以庆元县森龙菌蔬果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甜桔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以点带面促进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一年建设,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县甜桔柚生产的标准区,示范基地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4.抓培训促应用
根据甜桔柚生产时间段不同,按照项目进度表安排的实施重点,分乡镇分季节进行各种内容的高效生产技术培训,采用集中讲课、现场指导、专家上门服务等方式,对甜桔柚种植户进行了多轮培训。特别是在在我县举行了日本专家柑橘技术讲座,给我县甜桔柚种植大户、生产企业进行了甜桔柚修剪、贮藏等技术培训。全年技术培训5次,受训果农350人次,发放高效生产技术资料2000余份。
5.抓品牌促技术
庆元甜桔柚坚持以公司+基地模式进行生产,注重“庆元甜桔柚”公用品牌建设,产品销售走精品化路线,知名度不断提高。多年来,庆元甜桔柚曾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金奖、丽水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以品牌建设需求为契机,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应用标准化管理,狠抓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高效生态安全技术运用。
四、甜桔柚推广实施效果
全县推广甜桔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面积3000亩,其中示范基地面积500亩。推广区平均亩产量1100公斤,比相应中晚熟蜜柑增产12.2%,增值199.3%。
通过甜桔柚技术实施,全面推广了3000亩甜桔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果提质增效综合技术、水果套袋技术、采后商品处理技术,部分果园运用了果园生草种植、有机肥施用等技术。在屏都镇建成庆元县森龙甜桔柚核心示范区,重点推广了500亩杀虫灯应用,380亩的肥水同灌、喷灌等先进适用技术。
五、前景分析
实践表明,甜桔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符合庆元县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产业规划,对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很强示范带动效应。甜桔柚产业的进一步推进,将是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个亮点,将极大的推动我县“两区”现代农业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北省;光伏农业;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3-03
Study on Photovoltaic Agri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Li Tiantian et 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China)
Abstract:Recently there is a serious surplus in photovoltaic industry.It is in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and agriculture can achieve greater effect. Developing the photovoltaic agri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industry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way.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photovolta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 Co.,Ltd in Baoding in recent years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otovolta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Key words:Hebei province; Photovoltaic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1 光伏农业的涵义
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1]。光伏农业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加快转型[2]。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光伏农业大体上主要有光伏养殖、光伏种植和光伏应用3类。光伏养殖的应用方式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养殖场,它是传统养殖事业的一种变革和与时俱进,将光伏技术引进,在闲置的养殖场屋顶铺设光伏电站,为其养殖生产提供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无污染。光伏种植的应用方式主要是新型太阳能生态农业大棚(光伏大棚),又称农光互补。光伏种植是完全通过能源自给,带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真正的低碳、绿色和循环农业的现代农业。光伏应用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太阳能杀虫灯,农用太阳能照明灯,光伏节水农业,监控系统,光伏污水净化系统等。
2 光伏农业在河北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前景分析
河北省国土面积为18.8万km2,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范围为2 400~3 077h,全省范围都属于日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利用太阳能、开发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河北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与基石。光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它将光伏电站与农业有机结合,发展光伏农业,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塑造低碳、绿色环保型农业[3]。河北省发展光伏农业具有很强的优势,且前景广阔。
2.1 光伏技术优势明显 实现光伏技术与农业的有效结合,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成熟的光伏技术的支撑单位或部门。总部设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国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我国光伏产品生产规模最大和技术最成熟的公司,可以为河北省发展光伏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该公司近几年在河北、广西、江苏、广东、云南等地累计共有10个光伏农业项目,总装机容量257.6MW,占到了英利所有储备电站项目的近20%。其中,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建设山地光伏电站,在保定市定州铺设平地光伏电站等。因此,河北省发展光伏农业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2.2 光伏农业资源丰富 河北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其中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74.92万hm2[4]。河北省每个地区都有适合种植的作物,适宜耕种的农作物的种类繁多,农业资源很丰富,且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如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邯郸和邢台等地区的各个县都是作物高产区。河北省集中生产全国粮油,耕种面积超过600万hm2,在全国位居第4位。因此,河北省发展光伏农业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
2.3 项目开发初具雏形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光伏农业项目都在筹建当中,部分项目竣工并在整合试验期,其余项目仍在准备期。英利集团非常重视现代农业开发与发展,积极探索光伏与农业相结合的项目,其旗下的秋收农业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光伏农业开发的公司。2009年7月22日,英利“国香养猪场”在河北省定州市落地。2014年英利光伏农业一体化30MW并网发电项目落户河北安国市,将光伏农业与安国中草药项目相结合。除此之外,河北省其他光伏农业也处于建设高涨期,初具雏形,如2015年3月12日山东德州皇明太阳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在邱县投资2.9亿元建设集光伏发电、大棚种植、休闲观光与一体新能源光伏大棚。因此,河北省发展光伏农业在项目开发方面已初具规模,为今后光伏农业的快速发展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河北省光伏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河北省光伏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项目开发与设备还不是很完善。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一直都是光伏产业的领头羊,本文主要以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近几年在河北省发展光伏农业现状为例加以阐述。
2009年7月22日,由英利在在河北省定州市建立国香养猪场,这种新型养殖方式既能完成传统的养殖,又能在房顶发电节约地面面积,提供清洁能源解决猪舍的用电与用水,如使用地源热泵或加温和散热设备为猪提供更舒适的生长环境,剩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获取政府补贴与一定的收益。总计在养殖场闲置屋顶安装了46 569块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容量为10MW,目前已正式并网发电,年可发电1 200万kWh,在20a经营期内,该设备累计发电量约2.4亿kWh,可节约燃煤约8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万t,总减排效益达8 715万元[5],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农业。
2014年英利光伏农业一体化30MW并网发电项目落户河北安国,将光伏农业与安国中草药相结合,在农业生产方式上这是一个创新,带动了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即使中草药收益不可观,每年通过屋顶光伏发电,剩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获取一部分固定收益,并且国家对光伏发电补贴政策,1kWh电可补贴0.4元,促进了安国地区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玻璃屋(光伏温室大棚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3MW,年发电量331万kWh,全年可节约标准煤1 390.4t,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 415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8.9t,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12.7t[6]。棚顶发的电除可为生态农业区棚内作物生长提供通风、采暖、滴灌(如太阳能光伏节水农业的应用)、照明(如太阳能杀虫灯的使用)、农药喷洒以及棚内环境各项指标监测等农用需求之外,剩余电量可并入国家电网。实现了真正的绿色环保和低碳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7]。
除此之外,近2a来河北省在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方面作了充足准备,从2014年17个备案光伏项目到2015年123个光伏发电项目,以2015年为基期在数量上增长86.18%,2014年只有1个光伏农业项目,项目申报规模为4万kW,到2015年增长到17个,项目申报规模总数达64万kW。
4 存在问题
河北省光伏农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完善,改善漏洞与不足。如政策、技术集成创新、光伏农业发展理论支持、光伏领域与农业领域的如何融合的问题、光伏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问题以及光伏农业企业经营模式问题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
4.1 理论界定标准不明确 目前光伏农业存在着界定标准问题,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国家非常支持光伏+农业的项目,但是光伏农业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标准,也没有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光伏农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只能享受光伏发电站和相应的农业政策,这不利于光伏农业项目的推广。
4.2 光伏农业板块模式不成熟 河北省农业开发资源尽管很丰富,但是将光伏与农业相结合是一种全新模式,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探索之中,而且受河北省地域面积较为宽广的影响,农业涉及的内容广泛,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种植什么品种的作物能达到效益最大化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将农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反复实践。将光伏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光伏产业提供的是技术,而农业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搞好种植与运营是光伏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4.3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对于光伏农业项目的认知程度低,没有与光伏农业相匹配的业务流程,光伏农业项目审批过程不够顺畅;电网并网接入并没有完全放开,在部分地区存在附加条件,对于规模小的光伏农业项目会降低项目收益,甚至导致项目没有投资价值,需要电网公司给与技术支持;光伏农业项目中的一些技术问题遇到瓶颈,如不同地区光伏板的透光率大小不相同,计算复杂耗时,延缓了项目的开发进程。
4.4 光伏发电不够稳定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在光伏农业起始阶段出现了发电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并网对电网造成了影响,国家为此付出了额外的成本。由于天气状况、日照长度与强度以及不同的光伏板所安装的位置不一样、受光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的电量会出现不规律,不稳定的状况,因此光伏电站输出功率不稳定,并入电网会对电网造成一定的损害[8]。
5 进一步完善光伏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配套政策法规 国家虽然大力支持发展光伏产业,但是“光伏农业”这一说法还没有在目前国家的正式文件中提到,现在急需的是理论支持与市场发展的步伐相协调。光伏农业的投资额较大,成本回收周期较长,需要国家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将光伏农业正式写进国家相关光伏政策,制定一套属于光伏农业的优惠政策与法规,使光伏企业在发展光伏农业同时能够享受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与补贴。
5.2 解决农业板块模式 光伏与农业相结合,需要做到光伏技术模块与农业模块相协调,平衡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河北省依托英利集团在光伏技术方面提供先进技术指导,解决了光伏技术模块问题,目前主要是加强农业模块的探索与实践,在作物品种的选择问题上要整体规划,选准品种,稳步推进[9]。不同地区选取作物品种在效益最大化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河北省作物独具的特色。除此之外,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地域应充分利用空间,发电板下边以及板与板的间隙可以种植花生或马齿菜等,根据当地适宜种植的品种去选择种植。
5.3 制定相应扶持措施 光伏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变革与创新,迈出历史的第一步必然会遇到好多阻碍与困难,同时,由于光伏农业前期投资很大,成本收回周期也特别长,并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单独负担的,单凭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就要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扶持光伏农业发展的措施,如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采取一定的经济、行政措施加以推动。建议地方政府成立独立的部门专门负责光伏农业的推广与实施,同时协调多部门进行配合与协助,在物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5.4 稳步提高发电质量 不仅要做到有电剩余,将剩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还需要提高发电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向电网公司寻求技术支持,确保光伏农业项目余电直接稳定地并入国家电网,不产生其他副作用。减少不合格电量对国家电网的伤害,不论天气、气温如何变化,做到电量稳定、可靠,让老百姓放心用电。
参考文献
[1]徐少明,吴辉,邱成军.光伏农业环境检测与调控关键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316-319.
[2]刘文科.迅速发展的光伏农业[J].中国农村科技,2014(08):54-55.
[3]河北省统计局.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飞.光伏农业或为缓解江西省光伏困局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双赢路径[J].决策咨询,2013(2):53,56.
[5]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河北定州国香建起全国首个光伏屋顶“养猪场”[EB/OL].[2013-03-26]http://.cn/news/20 130326/424979.shtml.
[6]经济观察网.世界首座光伏发电五星级酒店花落保定[EB/OL].http://.cn/2011/0427/199958.shtml,[2011-04-27].
[7]阮晓东.光伏农业:绿色新路[J].新经济导刊,2014(03):30-33.
[8]杜容熠.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农业温室补光系统中直流电的直接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34-236,239.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青饲青贮玉米;爆裂玉米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栽培作物和第一大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特用玉米也飞速地发展起来,在吉林省玉米生产与开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用玉米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玉米的深加工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特用玉米的概念及其分类
特用玉米是根据不同需要培育出的适合特殊用途的玉米品种。特用玉米从营养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玉米,因具有特殊的遗传基因、较高的科技含量及遗传附加值,被称为“增值玉米”。根据遗传特性和玉米市场的用途可分为高赖氨酸玉米、青饲青贮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
2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分析研究
特用玉米是优质饲料、优质淀粉、优质食用油和优质食品的重要原料。由于特用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较高的经济价值,较优的加工品质,市场走俏,是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较活跃的开发项目,也是玉米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从食物消费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在养生中对饮食的要求更是越来越注重健康,对天然、保健、营养的食物品种更加青睐。而特用玉米以其营养丰富、口感好、品种繁多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糯、甜、爆玉米的鲜食、速冻、膨爆加工食物已经成为餐桌上一道食品,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了广阔的市场,世界上一些国家鲜食玉米生产及加工产品较少,从而对特用玉米需求量不断扩大,使特用玉米成了重要出口创汇产品,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利用高油玉米加工的玉米油是人类最理想的食用植物油,在国外素有“健康营养油”之称。特用玉米作为一种食品或食品原料在未来的食品消费结构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开发上有着巨大潜力。
2.2从饲料消费需要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畜牧业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草畜产业不断做大,对饲料需求量和饲料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而以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青贮玉米等特用玉米来代替传统玉米的栽植,不仅降低成本,还提高了饲料品质,极大地适应了饲料消费的需要,对我国甚至世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饲料,是未来农业和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
2.3从特殊工业原料的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淀粉工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原料来源,而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在加工方面具有普通玉米无法比拟的优势,已成为淀粉工业的重要原料,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医药、造纸、石油、化工和纺织工业,特别在将来新能源开发方面大有潜力。玉米淀粉深加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特用玉米综合利用开拓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特用玉米是可再生的农业资源,具有广泛的特殊用途,近几年,各地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长,不仅为农民增产增效,也使特用玉米的生产及深加工综合利用快速发展起来,特用玉米的生产让人们走上了消闲、保健、特色、优质、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可以预计,特用玉米的推广利用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玉米产业的重要方向。
3特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的原则
选择品种时,选择通过审定的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选择特用玉米的品种,不能违背当地生产条件,盲目选择一些不适合本地生产的品种进行栽植,盲目选择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还会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选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光、热、水、肥、土壤等生态环境具体情况而定,才能达到种植特用玉米高产高效的目的。
3.2搞好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
目前,特用玉米规模化种植属于订单农业,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论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订单。根据订单和市场需求,确定种植面积。在无订单的情况下,且不可盲目大面积种植甜玉米、糯玉米、青饲玉米、爆裂玉米。
3.3根据市场需求,选准特用玉米类型
选择特用玉米的栽植品种要根据市场用途与价格来决定。一般城郊农民可选择甜玉米、糯玉米做为致富的好项目,因为这两种玉米品种具有工厂化加工和鲜食啃青的特性,适合城郊农民种植。大型畜牧饲养场适合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提供饲料,从而有效地发展畜牧业。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单产与普通玉米产量接近,在优质、优价粮食收购基础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3.4种植应适当隔离、加强管理,提高栽培水平
因特用玉米的性状一般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在纯合时表现原品种固有的特性,如果与普通玉米串粉后会失去原品种固有的特性,降低品质,影响商品性。所以种植一定要与其它玉米隔离,严格按栽培技术要求操作。
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种子小,干物质相对较少,导致出苗慢、芽势弱,早发性不好。针对这一弱点,在特用玉米的播种和栽培管理要注意土壤温湿度,同时覆土不能太深。
【关键词】绿色管理;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管理方法
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产业,现代社会中,农业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农业发展也在日益深化。进入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时代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效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日益冲突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为了保持农业永久耕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和呵护地球永续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农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生态农业的概念孕育而出。1991年,国际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并发表《登博茨宣言》,提出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纲领,近年来,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农业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的绿色管理逐渐成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环境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研究热点,围绕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应用,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内涵
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来的。尽管不同阶段人们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农业中引入生态效益目标和在农业实践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方面却是一致的。综合国内学者阐述,我国的生态农业可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全面综合在一起,实现自然资源的能量多级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同时能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发展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绿色”一词,是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绿色”的抽象规定性,即节约、再利用、再循环。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点来看,尤其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由一种有机物排泄出来的废物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充分体现了对资源的“经济性”再利用。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开放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有关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的“最佳实践”活动,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绿色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赋予绿色管理丰富的内涵。今天的绿色管理已经从环境管理扩展到了绿色技术、生态环境响应、绿色公司治理、企业的环境责任、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方面。研究视角也从演化适应延伸到资源基础观、生态响应、制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目前,人们对绿色管理普遍定义为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多种多样的绿色技术为手段,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管理可以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外部经济,通过对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至消费后产生与排放的废弃物、毒物的数量及质量的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全部活动。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
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界定是正确规划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前提,农业中的绿色管理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研究农业的绿色管理就是将“绿色”要求纳入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害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用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从社会化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绿色管理应涉及到产前研究、产中研究和产后研究范畴,以及这些研究范畴中的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绿色技术管理创新。从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选择和管理,研究最能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生产经济协调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是绿色管理的重点。绿色技术创新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技术创新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向,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要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低成本化和公益化。除此之外,如何适度开发与节约农业生态资源、治理土壤退化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一体化产业集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点。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的必然途径,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是实现绿色农业的基本手段。
(1)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分析,能更好地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找出各种可行的管理方案。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分析技术,将大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系统设计、运行管理、故障诊断等日常管理。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研究重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系统特征分析方法(如系统模拟技术,系统可靠技术,系统评价技术)、生态农业系统逻辑分析方法(如确定性分析技术,随机分析技术,结果预测技术)和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如工程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
(2)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应从规划区基本情况、所规划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规划的总体方案(包括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与布局)、单项内容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运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来研究。在进行生态农业规划时,首先要以新观念定位生态农业,不断挖掘传统农业资源(产品)的新功效、新用途,加强对农业资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去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设计。其次,以新机制运营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具有明晰产权以法人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再次,以新设施装备绿色农业,除了包括常规的保护性设施(钢架大棚、温室、太阳能温室)和节水设施(喷灌、滴灌及供排水管道、水处理设备)外,还应包括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监控设施(温度、湿度、养分、光照、病虫害控制系统)、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设施、生态环境监控设施和园艺游乐设施等。最后,以新技术升华生态农业,引进与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运的相关技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技术和新品种研发技术等。
(3)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实质和核心,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就是要探讨如何应时、应地来进行科学决策,选择特定时空条件下最优的发展模式。在对生态农业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可行模式方案选定、评价、实施和反馈管理,并为保证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率,还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模式设计技术,例如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技术,博弈决策技术等。
(4)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应用定量定性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排出优劣次序、设立标杆。在收集一个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信息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结合实践需要,确定各单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及其界限,再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分为确定性指标和非确定性指标,根据指标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对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的绩效有重要作用。
(5)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通过产品质量等级、定量包装、计量、包装标识、商品条码等手段,加强流通领域的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农产品的末端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还包括探索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绿色管理研究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有着重要意义。而未来在农业发展中对绿色管理的研究,可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制度环境深入研究绿色管理与绿色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关系;绿色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产业,也创造了创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绿色管理问题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把绿色管理研究拓展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每个生产阶段,为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致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讨[J].学术纵横.2010(6)
[2]李新字,唐海萍,赵云龙.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与展望[J].生态环境.2004(4)
[3]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4]吴树波,严立冬.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关键词】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对策建议
赣菇是我国传统四大名菇(徽菇、浙菇、闽菇、赣菇)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食用菌产业是江西省园艺特色的主导产业,然而近十年来我省食用菌产量及产值从未跻身于全国前十位名列,而且现有的大部分食用菌干制品及少量鲜品均需从外省调入。如此情况下,要把我省食用菌产业引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取得新突破,必须分析并扫除限制食用菌发展的多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生产现状
江西省食用菌种植分布广,每个市、县都有食用菌种植户。从200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37.8万吨,产值约14.28亿元发展至2013年食用菌总产量为100.05万t,年总产值73.9亿元看,整个产业发展速度并不快。据调查,全省食用菌栽培种类主要有平菇、金针菇、茶树菇、香菇、草菇、双孢蘑菇、杏鲍菇、木耳、杏鲍菇、巴西蘑菇、大球盖菇、鸡腿菇、灵芝等20余种,其中平菇和茶树菇生产规模最大。
通过30年的发展,我省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带,即以宜春为中心的反季节香菇生产区,以黎川为中心的茶树菇生产区,以浮梁为中心的香菇、木耳生产区,以武宁为中心的灵芝生产区,以信丰为中心的草菇生产区及以宁都为中心的双孢蘑菇生产区等[1]。
近年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在我省出口创汇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显赫的作用。如江西省天华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鲜杏鲍菇出口东南亚;贵溪市金沙蔬菜加工厂将金针菇加工制成罐头出口日本;九江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食用菌保鲜加工成即食产品出口东南亚等。
2、阻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下
目前,江西省食用菌生产仍以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主。由于技术、环境、品种等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这种家庭分散型生产经营食用菌的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菌种市场混乱;品种多、杂,自主品牌较少;菇农盲目生产;环境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技术改进困难、先进技术难以实施等。
2.2缺乏权威市场信息体系
目前,全省较大规模食用菌交易市场数量有限,尚未设有权威的食用菌市场信息体系,信息监测和处理系统建设较为滞后,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网络。由于缺乏专门的市场开拓人才和队伍,对市场的把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能力较弱,难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和销售,更无形成出口创汇能力。
2.3科技水平低下,科研人才不足
近年来,由于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急需的一些科研攻关项目上,还存在规模小,重复研究,科研和生产不能很好结合等不足,如在食用菌病害防治、保鲜、加工等方面。此外,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产量逐年上升,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同时具备先进科研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不足,严重妨碍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对策及建议
在新时代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将朝着生产规模化及工厂化,从业人员专业化,产品向北方及西部扩展,产品种类增加,同三农经济结合等方向发展[2]。由此,我省要加快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步伐,以绿色食用菌标准化为基本原则,紧跟市场的发展要求,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搞好区域化布局及基地建设
为了发展壮大我省食用菌产业,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应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从整体战略上制定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省食用菌产业优势,努力构建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认真付诸实施,按照“一地一品、重点扶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菌种生产、规模栽培、栽培原料等产业基地建设。
3.2加强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
根据食用菌生物学性状,各地应将“绿色”的概念结合现代工业理念技术运用于整个食用菌生产包括菌种、栽培、加工、运输、包装等流程,在实现绿色生产的基础上,构建集食用菌实验、产销、加工、生态示范、旅游观光、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平台。
政府应充分发挥省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和省食用菌协会的协调指导及服务作用,对全省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菌种生产经营人员进行一次轮训,培养一大批技术推广骨干,提高科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3.3建立食用菌产业资金扶持和科技支撑机制
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政策,拓宽资金扶持渠道,如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由能人牵头,跟食用菌龙头企业对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把农业的效益最大化。此外,政府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推进我省食用菌产业人才高地建设。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目标,攻克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难题、研发功能型及深加工产品、推广食用菌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
3.4继续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
出台有关的扶持政策,给予龙头企业更大地倾斜,通过帮助企业做好对外宣传招商和引资工作;帮助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各类人才等措施壮大我省龙头企业。
此外,品牌建设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省的“仙客来”品牌已被业内充分认识,但更多品牌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品牌经营可以让食用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5构建标准化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以全面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为中心,制定从“菌种―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从建立技术体系,改善生产条件,建立示范基地和检测体系,开展认证工作等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标准[3]。农业、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通过溯源管理、构建安全高效的菌种生产体系等方面加强质量监管工作,加快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湖生,肖鸿勇,廖洪初.江西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前景分析[J].现代园艺,2011,(06):9-10.
[2]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21-3124,3127.
[3]谢永信.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食用菌产业[J].新农业,2012,(09):10-11.
关键词:甜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前景
中图分类号:S6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3002
前言
甜柿作为一种独具东方特色的水果,因其外观漂亮、口感独特、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高等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同时由于其适应性广、栽培面积小、栽培难度小、生产成本低、市场空间大、出口创汇潜力大、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受到生产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甜柿生产现状及有利条件
1.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文山市卧龙街道立足建设“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外向型农业为目标,按上规模、有市场、能增收的思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并依托文山市连接泛珠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区域经济区的优势,瞄准香港及东南亚国际市场,在1990年农户引种并改良甜柿种植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于2010年成立文山七花甜柿协会,并制定“200hm2甜柿产业发展项目”,项目建设期3年,即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其中,苗木定植投资75万元;农用物资投资30万元;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万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万元;技术辅导员聘任投资15万元;技术培训需投资10万元;项目管理工作经费5万元。目前,七花甜柿协会共吸纳会员440户,甜柿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95.8hm2发展到200hm2,目前有60hm2进入丰产期。七花甜柿协会发展的优质、高产、无公害甜柿,由于上市早、甜脆可口等特点,畅销越南及周边国家。近三年累计产量达750万kg,产值达2652万元。
1.2 有利条件
1.2.1 自然资源优势
文山市卧龙街道属滇东南岩溶地区,位于E103°43′~ 104°27′、N23°06′~ 23°44′之间。[1]全街道有耕地1342.6hm2、林地面积3352.7hm2,森林覆盖率22.02%。文山市卧龙街道气温较高,雨量适中,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000h左右,年日照百分率45%左右。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800~1200ml,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日差较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于半湿润地区,无霜期达280d以上,非常适合甜柿生产发展。
1.2.2 品种资源优势
卧龙街道七花甜柿协会引进种植的日本甜柿品种,果扁圆,果顶略凹陷,均果重200g,最大300g,皮橙红色,果肉致密较硬,糖度17度,树上自然脱涩。摘下即可食用,品质上等,树势强,冠幅广,单性结实力强,肥沃地种植最佳,抗旱力强,丰产,8月下旬成熟,较其他地区早1~2周。
1.2.3 地域区位优势
文山市卧龙街道是文山市党委、政府驻地,地理位置优越,北上省会昆明市320km,东至广西南宁市576km,下南国家级二类口岸船头116km、河口口岸163km(文山―平坝―河口)或者194km(文山―马关―河口),西至红河州蒙自市区126km,四周均有公路干线,交通状况良好。[1]
1.2.4 政策优势
政府帮助解决了七花社区甜柿基地道路维修问题,目前已投资20万元为维修基地道路9km。
帮助开通了网上税收申报制度,实行零税申报。
奖励甜柿发展, 2013年中科协奖励了卧龙街道七花甜柿协会20万元。
支持甜柿基地建设,云南省水利厅于2014年支持建设甜柿基地水池建设60口。
文山州人社局协助为甜柿产品提供商标注册。
1.2.5 其他综合优势
由于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卧龙街道甜柿种植面积日益增加,甜柿种植农户经济意识比较强,通过多年的实际栽培,不少农户已经积累了很多种植甜柿的管理及栽培技术,为发展壮大甜柿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
2 前景
近年来、甜柿价格在国内外市场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卧龙街道发展甜柿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
2.1 供远小于需、市场前景好
当前,我国柿树栽培面积约200000hm2,其中多数是涩柿品种,而甜柿栽培面积只有2000多hm2,只占整个柿树栽培面积的1%,日本占58.4%,约相当于苹果栽培面积的1/600,文山市柿类种植面积约800hm2,其中规模种植的甜柿约600hm2(追栗街乡200hm2、古木镇187hm2、卧龙街道200hm2),但至今市场上仍然见不到批量鲜果供应。甜柿在全国的分布也极不平衡,百分之70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栽培面积较小,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市场潜力极大,发展前景极好。
2.2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
甜柿栽后一般2~3a投产,5~6a进入盛果期后,亩产量达3000kg以上,近年来、广东、越南、新西兰等国内外客商到卧龙街道收购甜柿鲜果,近3a收购价在3.5/kg元以上,667/m2产值可达到1万元以上。如果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甜柿生产,一定会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附近3a文山市卧龙街道甜柿产销情况统计表。
2.3 出口创汇潜力大
甜柿生产在其他国家生产值很小,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供不应求,出口价格高于苹果和梨等传统水果。卧龙街道自然资源十分适宜种甜柿生产,相同的品种,其成熟期比日本早3个月以上,比北方早熟2个月以上,比云南的保山早20d以上。如果建立一定规模的甜柿基地,大量出口国际市场,利用与日本在成熟期上的时间差,一定会在竞争中占尽优势。特别是甜柿成熟期正值国庆节、中秋节期间,其果面橙红色,具亮丽的蜡质光泽,似“火焰”,可极大满足节假日期间人们对特色水果的消费需求。
2.4 适宜山区发展,生产成本低
甜柿耐瘠抗旱,是适宜山区、半山区发展的优良果树,该树种植管理粗放、简单、用工量比其他果树少得多,据七花甜柿协会近几年统计情况,甜柿每亩用工量只占桃树种植的一半,占柑桔的1/3,深受果农的欢迎。
2.5 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耐储运
甜柿成熟时果实脆硬,此时鲜食极其爽口,很受消费者喜爱。成熟的甜柿鲜果硕大,抗挤压,有利于长途运输。柿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每100g鲜果含可溶性糖11.68g,蛋白质0.57~0.67g。脂肪0.28~0.3g。还含有丰富的尼克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常食甜柿、对胃肠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均有一定疗效,保健功能十分明显。甜柿在常温下可贮藏1~2个月,低温条件下可贮藏5~6个月,属于耐贮藏果品。文山七花社区气候、雨量、积温、光照都有利益柿树的正常生长。果形、着色、口感都优于北方、保山等地,生长环境极佳,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2.6 土地资源丰富
目前卧龙街道所辖涉农社区四个,随着城市的发展的需要,大部份农田将要被征用,而剩余的山地、林地将成为发展甜柿种植的基础,更是一个解决失地农民发展生产的一个新途径。
2.7 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涨
七花社区甜柿协会自2006年以来,帮助柿农联系外地客商,领客商到果园看货定价、连续8a,以3.5元/kg以上的价格销往两广、浙江、新西兰、越南等国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果农获得较高经济效益。近3a加上政府扶持发展,甜柿种植将会成为解决失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和剩余劳动力突出的较好途径。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柳城县东泉镇自2009年推广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以来,较显著改变了当地农民种植水稻多少年来一直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改善了农民劳动强度大,低效率插秧方式,使农民从繁重的插秧中解脱出来。该技术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应用现状
1.1 水稻机械化育工作开展情况
2012年柳城县东泉镇农机站对本镇使用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农户进行了走访和跟踪调查。据统计,2012年,该镇水稻种植面积为4400hm2,其中早稻2266.7hm2,晚稻2133.3hm2。2012年底全镇仅有手扶式插秧机15台,机插率还不到10%,绝大部分农民对机插技术还持有怀疑和观望态度。为了加快东泉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接受、实施这项新的水稻种植技术,深入村屯、张贴标语、发放资料,在街上向过往的群众宣传机插秧技术。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详细讲解育秧技术,机插秧操作技术。共发放宣传资料200份,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民60人。
1.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取得成效
自2009年全镇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以来,累计推广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1706.7hm2,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2.1 解决“弯腰”问题
采用机械代替人工插秧,解决了农民多少年来弯腰插秧的历史,极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人们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插秧作业的梦想。
1.2.2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用机器插秧,可以栽插作业2000~5333.3m2/h的面积,是人工插秧的8~10倍,工效高,速度快,达到了省工省时的目的
1.2.3 降低劳动成本
采用机械插秧,每667m2插秧支出50元左右,而人工插秧在150元,极大地降低了农民插秧的成本。
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推广力度不足
推广力量单薄,由于政府投入力度不大导致农业部门人员少,难以满足工作发展的要求。另外,机插秧涉及很多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技术含量高,加强推广队伍的知识培训,更显必要。再加上各镇由于自然条件、农民的积极性存在差异等因素,机插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规模推广。
2.2 固有观念得不到解放
农民的固有观念严重,不愿意接受新的种植方法,许多农民由于习惯了多年的耕种方式,为了保证每年的粮食产量而不愿轻易地更换种植方式,即便当地政府组织了关于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培训班,但农民们也不会轻易尝试。
2.3 育秧难度大、农民顾虑多
农民受传统育秧的影响和受前2a机插技术的复杂性影响,认为育秧技术性强:如选种、浸种催芽、播种,秧苗管理等各项要求严格,农民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农民没有严格按照插秧机使用的秧苗要求进行育苗。比如东泉镇的前屯村一农户2009年因育秧机插技术把握不到位,导致早稻减产,经济损失达6000多元,造成周边农民对机插技术心持怀疑。还有2012年晚稻中,该镇雷塘村一农户由于经验不足,育秧技术没掌握好,加上育秧管理不善,导致出苗不齐、秧苗烧坏,69盘秧苗基本上无法实现机插,后来不得不重新播种,改为人工手插,增加了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难度。
3 前景探索
3.1 水稻插秧机推广意义重大
开展水稻插秧机推广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收的重大举措,推广好水稻插秧机技术,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和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1.1 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农户的思想顾虑
为了让更多的农户了解机插技术,接受机插技术,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必须大力宣传新型插秧机的优越性。组织召开水稻机械插秧现场演示会,让广大民众在现场了解机械育插秧技术的可靠性、适用性。召开经验交流会。给机插农户提供平台,充分发挥机插示范户的作用,请机插示范户讲解他们已通过实践证明了的机插育秧技术、机插节本增产的好处及注意的问题。
3.1.2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培训对象以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主,同时加强县、乡(镇)和村级农业、农机技术人员的重点培训,培训出一批育秧能手和插秧机维修能手。利用技术服务、效果等促进机插技术推广应用。
3.2 要找准农机、农艺结合点,突破育秧技术难关
实践证明,机插秧好坏的关键在于育秧。如何攻破育秧难关是推广机插技术的关键。为此,农机、农艺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讨解决机插技术难题。只有得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机插的简易育秧方式和育秧生产流程,才能形成机插秧用种、用料、秧龄期管理等配套的农艺技术体系。现在推广的水稻拌桨育插秧技术就是一项比较适合本地区推广的技术。此技术具有人工抛秧育秧的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特点,同时此项技术也将成为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强有力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