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4 16:3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哲学与人生的感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 键 词:生命 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标 天地宇宙 本质
2011年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制定并发行。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益之举。在文中《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了本学科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现在的中国生活在地球村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错综复杂。而自近代特别是以来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断层。这些都造成我国今天的道德迷失。许博渊2010年《重建道德靠什么》一文中写到:“我国社会道德的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对于生命与人生,我们都想把握住属于本体的东西。然而这又是一个全世界没有定论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留住时间的量去求索生命;同时感悟生命,以提升生命的质。没有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之火会随时熄灭;没有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空间将万古漆黑!
萨特说过,物的本质先于存在,而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有创造生命的可能,正是这种可能给予了人生命的意义。
身为农村中学的一名思想品德课程教师,我应该给偏僻闭塞冷寂单调的农村中学的孩子打开一扇人生与世界的窗,把他们从电视、游戏、和懵懂的消磨时光中带入生命的大世界。
热爱生命与感悟人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对人生的感悟,就没有对生命的热爱。所以热爱生命就需要对人生的不断感悟。所以,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思想品德课程的老师应该有相应的人生生命的哲学素养。并且有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经常增加自己这方面的学养。古今中外的都看看都了解,就会发现生命形态的呈现千差万别。但是,人最初最基本的目的仍然是生存。关于生存的哲学就千差万别。就古代讲,古希腊以美为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一场连绵十年惊天动地的特洛伊战争的唯一原因竟然是为了一个叫海伦的美女。而中国的类似的战争只有为争夺鸠摩罗什而由苻坚的派大将吕光出西域伐龟兹这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学术之战。中国的哲学源头是巫。这是鲁迅先生的观点。后来由巫衍生出道。然后在战国形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的形势。后来秦时的法家,汉初的道家,汉武后的儒家,以及汉末进来的佛家,最终中国在宋形成各家的汇流。直到1917年西方思潮两大阵营的涌入。由此,形成对学生全身心的引导。
今年夏天学生淹死的现象层出不穷。从百度中我选了一例:
红网新化站8月2日讯(分站记者 新轩) 8月1日下午3点30分左右,新化县温塘镇晏家中学5名学生结伴到车田江水库大寨桥码头附近游泳,不幸溺水身亡。
获知信息后,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指示进行全力搜救,确认溺水身亡后,迅速组织温塘镇党委政府、县公安局、县教育局等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和处理有关事宜。县委书记胡忠威、县长邓光吕迅速组织在家的全体县委常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部署相关事项的处理工作。
事情的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这个例子(其实远不止这例)我们自身有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个感悟是相同的:热爱生命。马上就要开学了,我现在就在准备以这些新闻为背景的主题研讨:珍爱生命。同时,假期也进行了家访。学生们至少可以感悟到毕淑敏的那句话:“生命有不堪一击的脆弱!”。人要生存,但是生存是有危险的。有那些危险,感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会让我们的学生打开保护生命的知识之海。也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哲学思维好的学生,还会激发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层次思考,增加生命的质感。
面对生命的脆弱,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这个问题的提出,会引出许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会让学生主动地触及课程,触动生命。譬如:生命如此不堪一击,我们是不是该及时享乐?繁重的学习还有没有必要?如此勤苦的学习,能获得生命的永恒么?学习好和学习差真的很重要吗?怎样的学习能让我们获得生命的乐趣?生的乐趣究竟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我们要如何面对我们身边的人?人生的过程会遇到许多的道理,到底听从于谁?标准何在?老师要引导,并且老师还要给学生做榜样。供给学生进行人生思考的活的样本。
生存下来后,我们也要感悟人生。只有感悟人生,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就要考虑人与家庭,社会,世界,天地,宇宙的关系了。这个范围更大,老师的人生经验也有限。各自的人生定然有各自的领悟。但是,老师可以引领方向的。正是在这样的方向上,才体现出老师的价值。老师以自己的生活模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的方向,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今天功利化的大环境,老师要做到这些更不容易。老师要把学生带入宇宙人生的大景观中去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教给学生观察》中写道:“应当指出,在一些学校里,并没有把观察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作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且把它看作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那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在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生命现象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我们要从万物的生命中去观察,这样才能真正的感悟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的不断感悟,才能不断地接近生命的本质。人生才会展现出绚烂的美景,人生的意义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给教师的建议》;
2. 中学学科网2011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
3. 萨特著艾珉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萨特读本》2012年北京第一版;
4. 刘再复著三联书店出版《红楼哲学笔记》2009年7月北京第一版。
姓名:胡兴伟
归纳。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中职德育;“案例法教学”;生活实际;社会实践活动
《哲学与人生》作为中职院校实施德育、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最主要根据地,对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从而对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与帮助。
那么,如何将哲学德育与学生的人生实际、职业生涯形成完美的契合呢?这成为摆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授课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笔者从事中职哲学德育多年,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总结,旨在于抛砖引玉,促进同仁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强化职业教育,灵活运用“案例法教学”模式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哲学教学应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展系列教学活动,着重突出职业性、时代性、时效性的现代哲学特征,从而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这就要求哲学德育教师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形式,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哲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推动其将自身真正融入学习环境当中。我个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经常利用“案例教学法”这一优秀的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章内容之时,我就向学生列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父亲疯狂地迷上了足球运动,因此,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足球队,梦想有一天儿子能代替自己以愿足球明星的美梦。刚开始儿子的足球技术迅猛发展,可是由于一次意外却受了很严重的腿伤。医生告诉这位父亲最好不要让儿子从事足球这项辛苦的体育运动了,因为儿子的腿伤再次复发的话会很难治愈。可是,父亲一想“那么多知名球星也都负过伤,也都是靠着顽强的毅力与忍耐力扛过来的”,因此,他置儿子的苦苦哀求于不顾,命令他必须重返赛场。可是,不幸的是,儿子在之后的训练中再次负伤,导致再也无法站立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并且这对于他们日后职业生涯的选择又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
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哲学教学
提到“哲学”一词,人们普遍认为“内容高深、枯燥无味、理解起来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总之,大多数人对哲学教育持有非常片面的认识。受到年龄因素、生活阅历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中职学生更是无法深刻认识到哲学理论对于自身日常生活的积极正面作用。因此,他们在哲学课上往往表现得懈怠而懒散,缺乏对这一科目应有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
鉴于哲学德育的这一尴尬现状,《〈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特意强调“课程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哲学理论知识的更好理
解与把握,避免课堂上空洞说教局面的出现,强化实际课堂教学
效果。”
例如,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这章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在理解其涵义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师选择刻意地忽视或者遗忘学生的主观学习感受,不但实现不了预期中的理想教学效果,反而还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以及负担,严重打击他们本就不大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考虑到这一情况,我积极调整了课堂上运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因此,我就以这个故事为基础,让学生思考赵括熟读兵书却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随后,又借用“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系统而专业的理论知识,可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他们毕业之后也很难适应社会对某一职务的具体要求”这一社会现象作为课堂教学材料。这两个例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见到的例子,借助这些熟悉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了“只有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这一
道理。
三、理论教学要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密切的联系
《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可利用的社会实践资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教学同实践活动形成完美的结合,让学生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反过来以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如,在学习“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从深度以及广度上加深对这一哲学观点的认识与理解,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之中,我首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仔细聆听处于逆境背景之下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想法,并要求他们将叙述者所讲述的个人经历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总结;随后,又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开展以“逆境下的积极心态vs逆境下的消极心态”为主题的辩论赛活动,如下就是学生的部分辩论赛过程:
(正方支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观点,反方则持反对意见,认为“逆境下的消极心态实属正常,对于克服困难与挫折无甚影响。)
正方:古语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面对暂时的挫折与困境,我们必须持有积极而顽强的心态,这是我们未来获得“大任”,实现成功的重要前提。
反方:那么,我们是否将这句经典名言理解为“只要消磨过了磨难与挫折,就可以收获‘大任’、走向成功呢?”如此的话,消极应对也无何不妥,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消极挨过困境等待自己的就是光明的未来。
正方:反方的认识是错误的。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我方的观点是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是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压力、保持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以及状态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促使自己面对困境也不屈服,反而迎难而上、努力攀登成功的顶峰,这是实现成功的重要途径;相反,遇到点困难与挫折就消极悲观、怨天尤人,又何谈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呢?更谈不上收获成功的鲜花与掌声了。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既针锋相对、又互相补充彼此的观点,如此一来,不但切实帮助他们自身加深了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这一知识点的深刻认识,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一哲学精神做好了最为充分的准备。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健康、和谐的思维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及意义。因此,作为中职哲学德育工作者来说,必须给予其高度的肯定与认识,并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将哲学德育与学生的人生实际、职业生涯形成完美的契合,带给他们无限的人生启迪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韦羡菲.《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10.
[2]张钰铖.品味哲学,体验人生: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三味[J].考试周刊,2013-06-25.
【关键词】教学世界 生活世界 归属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03-02
一 交往——教学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
“交往”一词并不陌生,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交往。这一词从社会学范畴引到教学理论,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中介,进行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它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结合点,是师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多边多向交互的关系网络。教学交往理论认为,对教学世界而言,教学交往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学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即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交往的形态存在,交往是教学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
教学交往理论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以沟通和合作为基础的交往活动,从而摒弃了传统教学理论中常常把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认识活动的观点,这一创新性的转变并非是想当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理论依据的。
从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认为,除了生产,交往是人类另一极其重要的基本生存方式,可见交往与人、社会有着天然的内在统一性。因而,有专家给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从这一睿智的哲学视角出发,于教学世界而言,交往就是这一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无论孔子“有教无类”的因材施教,或是苏格拉底“产婆式”的教学,还是当代“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间的交往进行的。由此可见,正是在以交往作为其本质的教学世界中,教学活动得以发生、创新、发展,并具体地完成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如果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实践,教学活动的发生将是没有根基的,教学世界将无法真正构筑。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其重要思想来源。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更是社会性的交往实践过程,在教学世界中,只有真正构筑起一个师生交往的平台,学生通过与教师真诚地对话、辩论和合作,充分地体验知识、体验生活,进而发现问题、挖掘深度,在思想的交锋和碰撞过程中展开新的意义建构,实现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对生活意义的升华。这也是符合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维果茨基指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知识建构的主要媒介就是通过交往实践进行的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世界的“教”与“学”的本质就在于通过“交往”达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否则,知识的传授将变成封闭机械的简单模式。
二 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及其教学意义
许多哲学家论及“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认为生活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哲学、伦理学中的反映,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主体间世界。生活世界有强烈的交往特性,首先,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来源,即它的文化价值性。现代西方哲学认为生活世界是人生最主要的,是价值与意义之源,胡塞尔使生活世界理论获得全新意义,他认为,生活世界以“可被实际知觉的主观性”为特点,科学世界以“不可知觉的客观性”为特点,生活世界才是人生最初的、本原的意义所在。而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追逐科学理性,远离价值理性,此态势日益显现人与世界统一性的割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变得缥缈。因此,胡塞尔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强调人生意义定位于生活世界。哈马贝斯也认为,生活世界有直观性、奠基性和先在性,这些特点对主体间交往的展开、个性的形成,知识的构建,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哈马贝斯也主张生活世界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由此可见,生活世界是目的、意义和价值之源,回归原初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人内在于其中并与世界保持着统一性,世界也因人的存在而保持着目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世界还具有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不仅是人们活动的场域和背景,而且是一个你、我、他共享的主体间性的世界,即生活世界的交互主体性。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展开活动的共同视阈。哈贝马斯更加直接地指出,交互主体间的共存和交流始终是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生活世界就是主体间在奠基性场域下共同展开活动而建构的世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交互主体的世界,是交互主体和
* 本文得到了桂林理工大学2012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的资助(编号:GUTDJB007)
交往理性所建构的世界,交互主体通过语言符号相互理解。”
生活世界以上强烈特性使其对教学的展开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生活世界是构成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为人们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背景性资料,为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凭空构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一定根植于生活世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如何、教学效果如何,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悟密切相关。其次,利于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锻炼,成为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协作性、责任感和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体现。生活世界提供民主的、直观的、实践的教学结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中,学生作为其间的交往主体,逐渐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会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学会自己决定、自己负责,同时交往中对他人的尊重和对集体制度的理解,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和融合,促进个体社会化。另外,还能帮助人们确立生活信念,解救精神危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现代世俗社会中,正面临着人生与具体生活世界的统一性的割裂,越来越多的人疲惫逐浪于物欲之中,或是束缚于老化的制度框架之内,失却了对真正生活情感的体验,失却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也没有了人生本原的精神生活,不能建构起价值与意义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工具性来源,关注人自身的需求和意义成为了要重新考虑的问题。而生活世界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之源,在人们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的今天,教育教学的重心必须实现从外在到内在的转换,转移到对完整的生活世界的体验、交流与领悟之中,使人们能从内心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教师直面人生,确立人生信念,获取发展驱力的基础。
三 教学世界的反思与重建
1.重申教学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人们未真正摆脱狭义认识论“主体—客体”的束缚,传统教学理论仍把教学本质概括为一种认识活动,以知识为本位,认为知识是学生智能的基础,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这种教学论关注的重心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知识点和考分,人则成为达到知识目标的工具,必然的结果是把学生禁锢在“教材”中,按早已规划好的“图纸”去铸造学生,这种“教”和“学”是被赋予的,而不是在真实的教学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甚至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完善和个体社会化的完成。所以,教学交往本质理论应当成为今天教学理论反思和重建的一个重要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学活动应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要凸显出丰富的育人内涵。《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因此,教学世界的反思和重建,一定要稳稳抓住“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与实践、建构知识体系,这种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才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
2.扎根生活实践,教学过程应变成与他人交互作用的社会性建构过程
目前,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情况比较严重,使得教学世界在前进途中了无生趣、危机重重,同时也正好昭示了教学世界反思和重建的方向,即回到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目的、意义和价值之源,其文化价值性提供了行为者行动的视阈和背景,其交互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传输过程,更成为学生这一主体与他人、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一交互过程中,不再是“我说你记”、“我输出你接收”,而是教学世界下人们心声的真诚表达,真实地反映人们在思维方式、规范信念、价值认同方面的冲撞与整合,这一社会性的建构过程,会使学生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一般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才能摆脱权威和束缚,学会尊重和合作,培养起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建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3.教学即生活,应提升为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精神上的感悟和升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人的生活,是人的根基和意义之源,而源于生活的感悟是最深刻隽永的,在此意义上,与其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不如把他们视为生活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或视学生为接收知识的容器,或对学生只有干巴的理论说教,忽略了学生是有血肉、有感情的生活体验者,忽略了教学应该是双方源于生活的体验,通过交往对话,既学知识长技能,更升华感情、感悟生命的活动。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曾说过,“教育是一门推断、引导或揭示一个人潜能的艺术。在它的早期形式中,文字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在最深层形式中,教育则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茧中、潜在的烦恼中、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因此,教学世界的反思,首先必须重建教学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传递知识,更是在理解和对话基础上,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相互倾听和言说,更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更是共同感悟生命过程中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陈正昌等译)[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6
[2]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3]余震球译.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关键词:中国画;自然与人文;本位与再现;艺术语言
中国画的发展的哲学文化是中国画迥异于西方绘画的根本原因,导致中国画的艺术思想、创作题材都与西方绘画各领,由此,中国画的产生了以山水、花鸟、人物、界画等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期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表现技法、绘画工具的影响中国画的欣赏也有其独特的视角,艺术成就的高低以文化涵养、人品修养为主要的衡量指标。经过技法的一定训练后,大多画家都能达到艺术表现的基本本领;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修养导入艺术创作中而所展现的艺术创造力和别具一格风格的艺术语言则有很少艺术家能够达到的。在这一现象下,陈运权便是以艺释道,以画入禅;参悟自然,描绘心象之物,独辟蹊径,自成一体,傲视华夏的绘画大家。
陈先生八三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在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在那个精英教育的年代中,美院的艺术基本功是要求非常扎实的,对于艺术的追求成为那一代人的毕生追求。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学、哲学、美学的教育摆在了与绘画同等重要的位置,古文名著、典籍哲学的学习也成为重中之中,谈艺论道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陈先生的艺术高度奠定了坚实的文艺基础。
1“功”与“新”
陈先生非常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在艺术创作的写生稿和素描的练习中,追求精到而细微刻画和表现,注重技法的训练和探求。并追求素描与中国绘画的特点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写生的各种形体间组合协调。在造型的基本功方面:强调以“线”现形,以“神”传型,形神兼备,并非常注意与西方绘画特点的区别,达到中国画写实、写生所特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概括洗练素描稿图,往往追求线的表现力,并追求创新,形成耳目一新的特有的绘画风格。
2“道”与“艺”
对于造型扎实的基本功之上,求新求变是陈先生的一大特点,这与很多画家追求忠实的表现对象,变成匠气十足的艺术照相主义有很大的区别。陈先生在于描摹心中的象物,其境界无疑是高的。这得益于先生的画外功夫,对于传统哲学的“道”“玄”学的钻研,以及文人画的感悟。把“道”与“艺”结合起来,形成空灵隽永、宁静致远、飘逸脱尘的艺术境界,令欣赏者感悟到自然最本质、最精彩的物象再现世界。
3“禅”与“境”
参悟自然,凝练境界,是陈先生艺术中的另一番景象。在先生描绘的自然景象之中,以禅境入画,提炼艺术独特的语言。画中没有纷繁复杂、媚俗做作的形象语言,而是充满“空灵”脱俗,超越自然的精神家园。
4“ 美”与“真”
凝练自然、追越本真,艺术追求的本质是美,在先生的艺术语言中,抽象概括的艺术语言吸纳了万象世界中最独特的美,透露出的清隽美、飘逸美、空灵美、意境美、高超的技术美感在他人品学养的底蕴下变得格外清远、博大、高深。艺术不是哗众取宠的道具,也不是炫耀技能的符号,更不是装点门面的资本。艺术是追求人类真、善、美的哲学标杆;艺术的本源、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纯粹,是艺术家追求永无止境的人生价值所在,陈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能够守住这片精神乐园的殉道者。
在《游园不值》的古诗中,我读到的不仅是诗人的喜悦之情,更钟情于那一枝红杏。红杏,是一种不受束缚、充满生命力的象征。
自然拥有生命力
一株小草摇曳在风中。孤单的身影多次被风儿压倒,与岩石的摩擦使小草的身躯伤痕累累,但它的根仍扎在土地上,它紧紧地勾住土地的胳臂,任何外力都不能使它动摇。这是一种何等顽强的生命力,它闪耀着晶莹剔透的绿光。
“飞蛾扑火”不是一种愚蠢,而是一种对生命无言的诠释。它预示着一个生命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追求的执著。飞蛾将生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扑向火的一刹那,生命之火也冉冉升起。
落叶的飘零是对绿叶新生的祝福,流星的坠地是对梦想成真的寄托,夕阳的西落亦是对朝阳出现的预言。向死而生的它们难道不是生命所展现的魅力吗?
自然的生命力,人类不可将其扼杀。
文明承载生命力
轻轻地吟诵《游园不值》,在惊叹作者独树一帜的见解时,我也嗅到了文明的气息。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的文明已经历过历史的鉴定和熏陶,这就是文明的生命力。
史学家用公正记载历史,诗人用灵感创造杰作,小说家用想象编造故事,哲学家用理性感悟人生。他们思想的结晶被我们有选择地吸收,这是对他们的肯定,也使得他们作品的生命力永远旺盛。
每一本名著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这是无可非议的。《巴黎圣母院》向人们倾诉了人生的真谛,《鲁滨孙漂流记》刻画了对生命充满希望的形象,《简・爱》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文明的生命力,人类不可将其忘却。
我们渴望生命力
作为年少的我们也该拥有生命力,不是吗?青春,无比美妙,我们不能总被各种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变得死气沉沉。学会像那枝不羁的红杏,学会窥看外面的世界。
少一点时间呆坐在教室,多一点时间去操场走走;少一点时间紧握着笔杆,多一点时间运动运动;少一点时间盯着书本,多一点时间看看风景。
我们不愿做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整天被父母问这问那,没有一点自由空间。我们需要活力,一种生命的活力。
青春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永远守护。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次品味这句诗,一股激动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力,生命的动力。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力就是组成美丽的材料,我们应该拥有。
评点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茶饮料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关键词:生活品茶茶文化茶道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中国古人的饮食观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观念,体现了“民以食为天”,这七件事全是关于饮食的也就亳不奇怪了。但是把茶与柴、米等并列,视其为生活之所必需,这在有些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茶叶从被人类发现到利用,就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了。尤其自唐、宋以来,茶不仅成为“比屋之饮”,饮茶达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的程度。而且,茶叶还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时政府利用少数民族生活离不开茶,以茶作为交换马匹的物品,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在唐代,茶叶还曾作为边疆地区官吏的饷银。这些反映茶的特殊地位的现象,都是其他生活物品所不多见。中国人是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极其重要的儒、释、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汇在茶文化中。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走在城市街头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茶馆,很多人也已习惯于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到茶艺馆品品茶、聊聊天、看看茶艺表演,放松一下。还有会议、座谈我们都会用茶来接待我们的贵宾,茶成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茶是健康饮料,对我们的健康功不可没。现在市场上出现多种与“茶”有关的饮料,已悄悄的、逐渐的取代了原已占领多年的外来饮料“碳酸饮料”。饮茶对于人类,不仅仅是生津止渴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显示高雅的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行为,因而茶叶被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而稳居于三大饮料之首。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一段话。这“特别的感觉”我认为就是茶文化的体现,在品茶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历史与大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和礼法是属于形式部分,道是属于精神部分。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强身健体,丰富人生。因此,以茶为“道”,就是以茶为生活的路。茶道就是生活之道,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和了解,使人从一般的生活中走出来,代之以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
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并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陈香白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这就不由我们想起在那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那副优美的“茶”字画卷和几百人组成的“和”字,这不正体现出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吗?茶之特性是“清和淡洁”。饮茶之功效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因此,茶就成为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把饮茶当做励志、雅心、怡情、养廉的一种手段。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方桌,长凳,一块粘土。方寸之间,灵指微动。眉目欣然一悦,就演绎了一出出造物的神话。一团泥,以肌肤温度暖之,以清冽之水润之,以情感塑其形,灌输以缔造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还有对人世的理解与感悟,置于火中煎之炼之,终于造就这通体弥漫着沉思的神物。置身这陶的海洋。细细观摩这一件件陶制茶器,心清静了,世界清净了,尘世中充塞耳畔的喧嚣散去了。恍惚间,听见了这陶器轻声讲述,那宇宙时空的浩渺与人生之初的领悟。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中国艺术审美在道家千年的哲学中滋长,推崇性情表现的自然。追求“芙蓉出水”的自然。“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重心灵轨迹的情感流露,崇尚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也是陶艺设计的核心理念。这些陶制茶器,或粗犷、或简静、或洪荒、或空灵、或厚重,无不流露出道家审美的高迈与大气。深邃与淡远,无拘无束又洒落自由,孤独不群又充满诗意。
夏商之器
说起青铜器,脑海中浮现的是几乎覆盖器物全身的绿色锈斑吧?其实,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看看这组器物吧,土黄色的外表散发着金属一样的色泽,给人以金属的质感。古朴凝重的器型,正是夏商青铜器物的特点。一组“夏商之器”在手,品茗之时亦可想象祖先的英明与智慧。
大汉之韵
尊崇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信仰,宣扬着“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崇尚礼仪的大汉王朝,制定了完善的君臣之道、尊卑之礼。这如汉代帝王通天冠外形的壶身。简单中透露着华贵,或许这是文帝或景帝的通天冠吧。那时的汉代还处于上升期,并不是那样的繁盛,崇尚的是简单朴素。一把简简单单的壶,几只简简单单的杯,回味一段简单朴实却辉煌的历史。
魏晋风骨
以竹为主题的这组器皿,看到的第一眼,就让我忆起了魏晋时,那在竹林中畅快饮酒、放荡不羁,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的一群人。
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在竹林喝酒、纵歌。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他们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成了这个时期的灵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摩挲着这陶制的茶具,我想,创作出具有如此丰富的象外之象的器物之人,必定有这样的胸襟气度、风之情韵吧。
一堆泥,从接触造物者温热的瞬间,今生的宿命便已埋定。大地苍莽的魂,清水温柔的心。一炉炭火的期待,一段缱绻的柔情。凝视这些大美而不言的精灵,难忍心中之感慨。感慨于他们经历的许多。承载的许多,等待的许多,感慨它们“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的热闹之后的落寞,感慨它们欲说还休的沉默,还有那一丝欲笑还颦的忧伤。而它们静默着,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难以言明的心事。心轻颤,目色微润,这边是缘起之时,领悟了,感动了,共鸣了。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为主要渠道,通过比较,使之认同正确的世界观。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庞大深邃、渺若渊海的思想,广大精微、高深洪博的观点,通幽洞微,开物成务的方法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丰富自己内心的强有力的武器。
2.重视思想政治课
精神和物质能够同步才会让生命更自由。然而,放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心不在焉,一些教师教的漫不经心。现代社会,物质发达,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如稻麻芦苇,许多学生思想不成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压力重重,习气累累,问题多多,要注重实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要具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使之为实践性教育与教学改革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政治课思想博大,理论精深,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足可以引领学校的实践性教改。
3.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
在中学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日趋成熟,但由于还没有走入社会,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且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所以在这段时间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方面的引领,使之走向正途。要引导学生们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要让他们认识到伟人为世人谋利益,凡夫替眷属求资财;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了解宇宙的真理;要让他们用博大的胸怀,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要让他们对“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有深刻的认识;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要教给学生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力,有详尽的分析,有完整的认识,从而对哲学能够深信不疑。
4.注重课堂模拟
模拟教学,反映社会关系的实践先行一步,让他们认识到精神之富和道德之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之学会与人沟通圆融无碍,效先贤之丰功,仿豪杰之伟绩,而且教师率先垂范,师生相处其乐融融、真诚沟通、彼此互助;让学生在情境化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要具备的的综合素质。
5.弘扬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促进人们道德素养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认识层次,净化精神境界。作为真正的科学,哲学为人类提供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举世奉为圭臬,无可替代。也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才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快速的的顺利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前进,才能够对整个社会进行伦理教化,才能够勇敢地的面对自然,才能够正确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祛除落后的思想,克服缺点,减少瑕疵,解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从而能够升华自己,实现人生的最高的价值。
6.思想政治课结合专业桴鼓相应
思想政治学习结合专业形成复合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学习理论抽象,和学生将来准备选择的专业课结合进行实践具备完美的多维度结合,虽然谈起专业有些过早,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众所周知,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的,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曾经是科技工作者,这些对他们管理国家都有莫大的帮助。
二、从社会时事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可以成为思品课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是学生看见的、听到的,所以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首先,课堂讲课素材要尽可能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因为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所以学生倍感亲切,觉得有话可说,课堂上学生讨论起来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课堂的上学生提得“为什么”也特别多,气氛也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举手发言。这样,他们个性在得到张扬的同时,品德与行为也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塑造。其次,教师也要适当引入一些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用热点阐释观点,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是正确的;哪些事不该做,是背离道德底线的;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三、利用多媒体,回放历史,加深知识印象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要具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使之为实践性教育与教学改革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政治课思想博大,理论精深,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但是,只有多媒体的帮助,学习才转变为轻松愉快。《生活与哲学》的讲授中,播放了两位历史上的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认识;教授《经济生活》中《股票、债券和保险》一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股票的印象,我播放了纽约1929年大崩盘录像,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引导学生们认识到了合理投资、正确投资才能够利国利己,同学们触目惊心,本课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度非常高。
四、引导学生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