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4 16:32: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元分析研究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类型;原则
一、地方课程的基本含义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地方课程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规划:地方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开发符合国家管理政策,由地方自主进行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地方的校本课程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相关内容。
小学毫不例外要涉及建设校本课程和开发地方课程的问题。而地方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明确地方课程的种类和基本开发原则。
二、地方课程的基本种类
地方课程种类繁多,在本文中试图以范围、存在方式这两个标准来进行分析。
1.按地方课程资源的范围来进行划分
(1)校内地方课程资源
校内地方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辅、教参、学校场馆、礼堂、球场、景点、绿地、学校网站、信息中心、校容校貌、人文资源、校纪校风等。这些校内资源包括可以反映学校文化的无形资源,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这些地方校内课程资源大多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设计上方向大致相同。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各小学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对课程种类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方校内课程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舞蹈课程、民族语言课程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存地方民族文化,还丰富了小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天真的时期,学习舞蹈、歌唱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地方课程资源
校外地方课程资源包括: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人文科技馆等)、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具有不同本领、不同技能的各方人士。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一定要发挥地方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校外资源可以弥补学校课程资源有限的缺点,开发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指导课程开发的校外力量引入到学生的工作方案中,为学生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我们青岛地区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展览馆参观活动,带学生到海底世界、极地海洋馆、海洋军事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准零点等人文景点,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死板、不灵活的缺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经常有机会到课外走一走、看一看,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
2.按地方课程的存在方式进行划分
(1)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学校的场地设备、学生用的教材资料等。在开发过程中,有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简便得多,较容易开发。
(2)无形资源
无形课程资源指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办学经验、教学传统、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光荣传统、历史故事等。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m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开发过程中,教育力量要善于利用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将无形的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力量。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本土化
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着眼于“地方”这两个字。在开发过程中,学校教育力量要注意关注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发。边远地区校内设施、教师队伍都不占优势,开发课程资源时可以重点开发乡土资源。民间手工艺人、能工巧匠、当地风俗、乡土文化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投入开发。例如,广西宜州市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选择《宜州旅游资源开发》《刘三姐与宜州山歌文化》《宜州地方酒的生产情况》等资源,开发了大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地方课程,还给当地旅游文化、企业文化带来不菲的效益。
2.资源共享
建立资源集中站,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使地方课程的开发工作高效进行。教育力量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共享中心,包括校际资源的共享、专题课程资源的共享、社会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学校可以利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建立、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库,积累课程资源。这不仅可以改善地方课程资源短缺的局面,还可以培养教师、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的意识。例如,教育部启动的小学“校校通”工程,要求各地配“高速路”“高速车”,建好“车站”,都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
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一定要根据地方课程具体情况,遵循开发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开发种类。
参考文献:
1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
1.1外源性因素
1.1.1压力 压力是指支持平面对受压部位的力,对局部组织的压力主要由重力引起。以往认为压疮只发生于长期卧床者,但现在已经证实,只要施加足够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溃疡。在皮肤受到持续压力达9.33kPa(70mmHg)2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改变,而且皮肤若长期持续受到较低的压力,所产生的伤害要大于高压在短时间所造成的伤害[4]。患者局部组织压力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重、手术及受力皮肤接触面积等。
1.1.2摩擦力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可去除外层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皮肤对压疮的敏感性。所以要搬移处在高危险产生压疮的患者应该将之抬起来或者使用转移板或转移床等工具以减少摩擦产生。
1.1.3剪切力 剪切力是与组织表面平行的外力。由于剪力可以使血管发生扭曲,甚至完全关闭,从而影响局部组织血供而引起组织坏死。由于表皮的牵拉,皮下组织和比较深层的血管也会受到牵扯,使得此处血液循环减少,造成肌肉层、皮下组织、和表皮的缺血反应。
1.1.4潮湿 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造成受压部位的皮肤潮湿度增加,造成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降低了皮肤的保护作用,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单上,增加了剪切力[6],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的产生。
1.1.5温度 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温度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要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7]。因此不合理使用热水袋、冰袋等也将影响局部代谢或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供而起到有害的作用。
1.2内源性因素
1.2.1年龄 老年人手术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老年人软组织弹性降低,感觉功能衰退,保护性反射迟钝,皮肤松弛、干燥,皮下组织萎缩变薄,极易出现压疮。
1.2.2体重 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患者的体重与压疮的受压程度成正比,当患者体重大导致压力增加,易发生压疮,而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皮肤着力点小相对压强变大也易发生压疮。
1.2.3疾病因素 糖尿病、心血管病、贫血、瘫痪、恶性肿瘤、发热等。如:贫血、恶性肿瘤等造成的营养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组织官器应激代谢的调节能力减弱,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再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者大约高出3倍,这是因为在组织受压期间,皮肤和肌肉的氧气不足引起缺血性损伤,从而导致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细胞和微血管损伤,可能是增加压疮发病率的重要原因[8]。
1.2.4心理因素
1.2.4.1应激 研究发现,急性应激使机体应对压力的敏感性增高,压疮发生率增高,急性应激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应对反应强烈且处在严重的消耗紊乱状态下,具备发生压疮的物质基础[9]。
1.2.4.2情绪低落 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对手术治疗的不了解或是因意外损伤导致终身残疾,使患者身心倍受痛苦,产生悲观无望心理。而些心理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力下降而延迟创口愈合。
1.3手术相关因素 在临床手术中存在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术患者成为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正确认识术中压疮的形成因素,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是预防和治疗压疮的必备条件。
1.3.1手术 由于手术需要手术过程中患者需保持一种被动,这样就使局部皮肤受压得不到缓解而增加压疮危险,合理放置,放置手术时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松紧适宜,同时充分暴露术野,避免由于放置不当引起急性压疮[10]。比如:90°正侧卧位着力点是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这些部位均为骨隆突处,肌肉脂肪较薄,长时间受压已引起皮肤压疮[11],我们使用适合于各个受压部位的垫即降低压疮发生的可能。
1.3.2手术时间 压疮的发生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手术时间>2.5h是压疮危险指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发生增加33%[12]。手术时间较长并且手术为侧卧位和俯卧位的患者,是压疮好发的高危人群。
1.3.3麻醉因素 由于物对神经的阻滞作用,使受阻部位及以下的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13],身体全部或部分知觉已消失,肌肉失去了自主调节能力,摆置手术后负重点和支点发生变化,增加了剪切力和摩擦力由此引起皮肤、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损伤,极易形成压疮。
1.3.4心理因素 手术患者多数心理紧张,处于应激状态,使代谢紊乱内环境失衡也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2术中压疮危险性评估
2.1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 压疮的预防是术中护理工作的难点. 目前,国内外对压疮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有4种较为成熟和实用的量表,即Braden评分表、Norton评分表、Waterlow危险因素评估表、Anderson危险指标记分法,它们主要用于评估住院卧床患者、老年人,缺乏对手术患者术中危险因素的专用量化评分工具。 Waterlow量表中虽然涉及手术时间、大手术(腰以下创伤、脊柱创伤)两个手术要素,但评估内容显得笼统,对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预测性不强[11]。Norton量表该量表是由一项针对老年患者的研究发展而来。Barden评估量表是1987年以来美国健康保健政策研究机构(AHCPR)推荐使用的一种预测压疮危险的工具。包括患者的知觉感觉、移动、活动能力和影响皮肤耐受力的因素(皮肤潮湿、营养状况、摩擦和剪切力)共6个因素来进行评估。
2.2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采用阳性预报率较高的评估工具去预测压疮发生的危险,并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预防护理的有效性,评估工具只能用于预测压疮发成的危险程度,并不能说明压疮的严重程度。各种评估工具各自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应综合考虑量表的信用度、效度及适用人群。
3预防术中压疮形成的方法
3.1术前访视 术前进行访视,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做好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方法、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是否输血等,尽可能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3.2手术患者皮肤情况与病房护士仔细交接,详细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皮肤情况,对存在问题的皮肤要进行详细的描写,术中的防护措施、术中观察的具体情况都应仔细描述,术后皮肤有压红或其他异常情况的要和病房护士仔细说明,避免继续受压。
3.3将护理经验、护理理论知识及手术医生的要求相结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舒适为原则,制订出规范舒适的手术摆置方案及压疮预防措施,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垫,术中摆置要正确舒适,尽可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分散身体各部位的压力,有效地递减了压力强度,减弱剪切力及摩擦力的伤害作用,起到保护骨突部位的作用,充分达到了预防压疮的目的。
3.4摆放手术前先判断患者身体哪些部位为术中的受压部位,将患者的骨隆突处、骨关节处及受压处的皮肤擦拭剂或使用减压贴,减少与手术床,垫产生的摩擦力。摆置过程中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摆放时动作轻巧柔和,协调一致,避免对固定点和着力点的压迫,既要保持所摆放的牢固性,还要保持的舒适性,既不妨碍患者呼吸和血液回流,更要注意避免对神经及组织的压迫和牵拉,充分暴露手术术野,利于术者操作。
3.5手术中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液循环情况,在发现不当时及时纠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病情允许和手术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对术中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3.6手术中除手术需要的降温应尽量注意保暖,防止患者体温过低引起血液循环减慢,皮肤抵抗力下降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因此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时,应先将血液自然复温,接近室温后再输入,术野应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3.7手术床上的床单要保持平整、干燥、床单干净无细小异物,减少与皮肤摩擦力以达到防压疮的目的。
4结论
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分析压疮形成的因素,从多层面、多角度的全面认识压疮,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在术中出现压疮的护理问题上,先找出手术中压疮方生的原因:如休克、贫血、心衰或机械通气、物的作用等,均可能改变血流,从而降低皮肤的抵抗力,使皮肤变干易裂,同时体温的变化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床单上的浸渍和与皮肤产生的摩擦使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增加。以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摆放手术所产生的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以及潮湿等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形成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术中压疮的发生,且内在因素的作用使机体丧失了活动这种防御机制,是术中压疮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各种因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用合适的垫,缓解身体局部所承受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保持受压部位皮肤的干燥,利用评估量表仔细评估压疮发生的风险,分析术中的重点受压部分,经常巡视,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让患者平安度过手术期,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董桂福,李建华.术中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96-498.
[2]胡小琴,张金莲.手术中诱发压疮的原因及预防方[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1):92-93.
[3]赵艳丽,赵玉梅.术中压疮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临床医学,2012,11:4354-4355.
[4]陈俊华.预防压疮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8):1558-1560.
[5]陈碧贤,陈雪红.压疮的预防护理[J].北方药学,2010,7(5):41-43.
[6]鲁为凤,李福宣.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2,10(9):2436-2437.
[7]石梅春,李莉.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J].健康大视野,2009,7(11):283转317.
[8]刘迎春.手术中压疮的影响因素及防护进展[J].当代护士,2013,1(中):6-7.
[9]胡军,王秀锋.压疮分期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及预防进展[J].上海护 理,2011,11(2):69-72.
[10]马小玲.手术室急性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105-106.
[11]朱海棠,赵亚红.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性损伤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06-1407.
[关键词]冲击电流;变压器;绕组损坏;高压试验
中图分类号:TP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92-01
引言
2013年7月,某110kV变电站主变因工程施工不慎导致主变差动保护动作跳闸。本文基于现场检查及试验情况,分析了主变跳闸的原因以及主变受损情况,最后结合本次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
1.事件概况
当日,工程施工的挖掘机因施工不慎造成10kV杆塔拉线被拉断,拉线弹到杆塔上搭接在柱上开关的部分,造成10kV线路两相短路,导致线路跳闸,10kV开关重合于相间永久性故障,故障点离变电站120米,故障电流14.6kA,致使该站1号主变(型号:SFZ8-40000/110;投运时间:1996年12月)受到两次近区短路故障电流的冲击,发“本体轻瓦斯”告警,差动保护动作跳开主变两侧103、901开关,10kV备自投动作成功,由该站的2号主变带全站负荷。
2.高压试验情况
事故发生后,对该站1号主变进行了绝缘电阻检查、直流电阻测试、绕组变形试验、取油样色谱分析,以下为各试验项目的试验结果。
2.1 直流电阻测量
高压绕组直流电阻与历史值比较变化不大,直流电阻不平衡率满足要求,直流电阻合格;低压侧绕组直流电阻相间不平衡率达33.5%,远大于规程要求的2%,且a相直流电阻与上次试验结果的变化率(30.1%)也远大于规程规定。据此可以判断该主变低压侧a相绕组发生匝间短路。
2.2 绝缘电阻试验
高压绕组对低压及铁芯绝缘电阻合格,但低压对地、铁芯对地绝缘均为零,判断该主变低压绕组可能触碰变压器铁芯、夹件或变压器外壳,造成变压器低压绕组接地。
2.3 负载试验
通过故障后负载试验及与最近两次负载试验结果的比较,发现低压a相绕组短路阻抗变化超出要求,推断a相可能存在变形。
表2 故障变压器负载试验结果
2.4 绕组变形试验
从短路冲击后的主变绕组测试波形对比波形可以看出,高压绕组存在明显变形,低压绕组存在严重变形,其中ca相低压绕组的频率响应特性曲线几乎是一条直线,说明ca相低压绕组响应幅值不随频率变化,判断已经接地。
2.5 油色谱分析试验
该主变轻瓦斯发信、差动保护动作后,分别在本体瓦斯处取气样及主变下部取油样进行色谱分析,试验结果发现乙炔、氢气、总烃含量超过注意值;根据三比值法判断,该主变存在电弧放电故障,可能由于绕组绝缘受到破坏,绕组匝间、层间短路。
表3 主变色谱分析试验结果 单位:L/L
根据上述试验数据分析判断,#1主变低压绕组发生严重变形,造成低压a相绕组匝间短路并接地,匝间过电压放电造成变压器油中乙炔、氢气等特征气体快速增长。
3.解体情况
事件后,将事故主变拉回物资仓库进行解体检查,检查结果发现高压侧A相绕组压板明显塌陷,相比下B、C两相压板无异常。由于无专业工具将高压绕组从铁芯柱中拉出,无法观察低压绕组的全貌,但从a相绕组底部可以看到有绕组热熔化散落在油箱底部的铜珠。可以看出,该主变受到低压侧近区短路冲击后,低压侧a相绕组变形、散股,触碰铁芯及夹件,导致低压a相绕组连同铁芯一起接地,验证了第三节试验数据的分析结论。
4.结论
根据以上的试验情况及分析结果,该110kV变电站外部10kV线路永久性短路,造成变电站发生近区短路,14.6kA的短路冲击电流对主变连续造成两次冲击,且由于该变压器属于老旧变压器,在抗短路能力上存在设计、材料及工艺不良的先天缺陷,事件最终造成#1主变低压绕组发生变形,绕组匝间绝缘破坏。
本次事故暴露了工程施工前对电力线路情况没有进行调查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对此,电网公司应加强对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在各项工程施工前应积极参与对线路情况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S].
关键词:汽水管道、管道振动、原因分析、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E97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振动是汽水管道系统运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管道的剧烈振动可能导致管道系统及相关附件产生损坏及功能失效,管线长期受到振动影响会产生局部的集中应力。长时间的大幅度振动可能造成管道局部发生疲劳破坏,并对连接的设备产生附加推力,而造成管道连接设备的损害甚至严重的会影响整个系统安全运行。
二、汽水管道中常见的振动
1、介质汽化导致管路振动
以水为介质,当水泵入口温度高于入口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以及出口流量小于泵的最低流量时,介质水即要产生汽化。泵汽化时泵出口压力、流量下降或晃动,泵体及管道发生噪声和异常振动泵电机电流下降晃动。当泵发生汽化时,应立即停运故障泵启动备用泵。并做以下检查:
(1)检查泵在低负荷运行时在循环管路是否畅通,其给水流量是否大于泵的最小流量,避免介质在泵内长期磨擦发生汽化。
(2)检查给泵入口的进口温度、压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滤网是否堵塞,避免由于进口压力过低造成汽化。
(3)检查泵吸入口高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满足泵所要求的必须汽蚀余量高度要求。
2、汽液两项流引起的管道振动
在运行时管道内存在着大量气体,如不能及时排出,则降低管道有效流通面积,阻碍液体的正常流动,在气体发生爆破时对管道产生汽蚀冲击,引起管道振动。当压力管道的阀门突然关闭或开启时,当水泵突然停止或启动时,因瞬时流速发生急剧变化引起液体动量迅速改变,而使压力显著变化,还会发生水击现象。
3、支吊架设计不良
支吊架设计安装不良主要表现在其布局不合理,管系受力不均匀,弹性支吊的弹簧未调整好,固定支架布置不合理。[[1] 谷敬泽:《汽水管道支吊架问题分析及调整措施》,《河北电力技术》,2006年04期][1]在机组运行期间或大、小修要对支吊架进行全面检查,防止因为支吊架设计、布置或本身的缺陷,造成管系小振动演变成大振动。
三、振动的形成
1、振动形成的原因
管道内流动的介质性质不同对管道的作用力也不同。如果管内流体为不稳定,流体就有可能成为管道的振源,气液两相流可能引起管道振动,气液两相流就当存在与外界的热交换时,流体吸热或散热浮气液比发生变化在局部产生流体冲击。尤其是存在向外散热的情况时,流体中的介质蒸汽可局部冷凝其体积在瞬间产生很大的变化,附近液流高速移动占据这个空间形成冲击引起振动。气液两相流形态复杂,各处不完全相同形成多种流型。这样各处的密度不完全相等,在流体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地方会产生冲击力而引起振动。
电厂庞大复杂的管道系统最重要承载部件,是各种形式的支吊架。支吊架的性能好坏、承载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厂管道乃至整个机组的安全运行。汽水管道振动的破坏力大部分作用在与之连接的支吊架上,支吊架发生故障而失去作用则会加剧管道的振动。
2、汽液两相流
由两种态的物质组成的两相体系的流动问题就称为两相流,与管道振动关系密切的两相流主要是气态与液态的两相流。尤其是伴有相变的两相流,如处于饱和状态的两相流,像饱和蒸汽的输送管道、管式加热炉的炉管管内的流体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两相流状态。[[3] 张都清 张广成 曹立春:《电厂中汽水管道的振动原因及对策》,《山东电力技术》,2006年01期][3]在这种状态下的流体存在热量传递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变,受热液态部分流体汽化散热,则气态部分流体液化。这样流体的体积发生突然的变化,流体的流动状态也受到扰动,均可能对管道振动起激发的作用。无相变两相流的各相在流动中均不发生相变,气相和液相在流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变,但两相的分布情况并不都是均匀的。气、液两相在混合流体中占的比例不同,流动的速度不同,流体的热力学参数不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相分界面的几何图形。介质的表面张力使其产生曲面的趋势,如空气中的液滴和液体中的气泡均呈曲面形状,座气中的液滴越小越接近球状液滴越大变形越厉害。反之液体中的小气泡接近球形,大气泡的形状会改变。工程上为分析问题需要人为地将它们分成若干种型状,即常说的流型。这种分类不是很确切,因为界面图形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随时发生变化而且在一个管道中的两相流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所呈现的界面图形有可能超出某种流型的界限。
四、振动消除措施
1、调整管系结构的固有频率
调整汽水管道的固有频率,使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影响管系固有频率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管道内流体流速提高时,管道系统的刚度随之下降,此时管道的固有频率也随之降低。当流速继续增加达到临界流速时,管道振动出现发散,此时管道失稳,管道频率出现反复升降的过程。[[4] 邓广发 张超群 董强:《发电厂给水管道振动的原因分析及消除》,《江苏电机工程》,2004年03期
][4]如电厂汽水管道内流体流速达不到临界流速,就不考虑频率改变过程。
(2)管道的径长比越小,管道的固有频率越小。管道的长度越长,从理论上讲管道越容易出现失稳,对管道振动的治理越不利。
(3)管壁越薄,管系的固有频率越低,管壁越薄管道的抗振性能也越差。
2、针对水泵汽化产生的振动,,可对管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已减少振动。
(1)可在管路上设置空气室或安装安全阀,当管道中压力升高超过允许数值时,空气室可以减缓压力的突升或使用安全阀开启泄压使管中压力不致有太大的升高。
(2)尽量缩短管路长度,适当放大管径,采用合适的流速,从而使水击发生时速度的变化量降低相应的降低水击压力的数值。
(3)管路的起伏高点是安装排气阀门并畅通,水平管路是否留有足够的坡度切顺流向坡向高点放空。以保证在启动时管内空气顺利排出,否则应在向应管段加装排气门,以保证管内气体顺利排出。
(4)减缓关闭开启阀门,阀门的关闭时间越长,液击压强就愈小。
3、支吊架布置调整
若由于支吊架布置不合理造成振动,可调整支吊架布置,采用减振装置如阻尼器、限位装置、固定支架、滑动支架、弹簧减震器等。在管道振动大的地方增设刚性支撑。由于两相流的特殊性质必然要产生对管道的激振力,两相流的不稳定性质,在实际生产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工艺参数的波动,设计考虑再周到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激振力。所以还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即提高管道的抗振能力役计中按照某种极限情况计算激振力。如果振动是由于随机激振力引起的要检测振动的频率和位移,再计算管系的自振频率。若确定共振是管道振动的原因修改支架改变管道自振频率避开共振,为使支架设置位置和选型合理需对管道作动力响应分析。
六、结语
电厂管道振动会严重危害电厂安全生产、运行人员人身安全及工作环境的问题,分析了电厂汽水管道系统振动的危害和主要形成原因,提出了改变管系固有频率、调整管系布置、改变管系受力状况等消减振动的方法,可以给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谷敬泽:《汽水管道支吊架问题分析及调整措施》,《河北电力技术》,2006年04期
[2] 潘恒超 付祥卫:《火力发电厂汽水水平直管道支吊架间距计算方法的探讨》,《吉林电力》,2003年05期
关键词: 足球运动员 速度力量 训练方法
1.足球运动员发展速度力量的重要作用
速度力量也称快速力量,足球运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极快的速度下进行的力量对抗,在进行速度力量的对抗过程中同时具有较快的速度和较为强劲的力量条件,为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奠定基础。速度力量与足球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基本因素。
1.1速度力量对进攻面的影响
进攻技术可归纳为移动、传接球、运球、射门及身体对抗。在比赛中要完成―个有效的进攻动作,首先要突破对方严密的防守、克服强力的冲撞。克服以上因素,要具备良好的腿部爆发力,使身体移动快速连贯,动作有效,迅速摆脱对手,同时还要有强壮的身体(上、下肢及腰腹力量)来应付身体接触时所产生强力的身体冲撞。所以发展速度力量是足球运动不可或缺的发展方面。
1.2速度力量对防守面的影响
防守技术可归纳为移动、抢断及身体对抗。相对进攻的积极主动而言,防守显得相对被动。要判断进攻方的意图和跟随对方的动作,防守方的身体要比对方紧张,腿部和腰腹力量消耗会更多。只有拥有强大的力量速度,才能牢牢地把进攻者控制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使进攻者的进攻能力控制在最低。特别是到了比赛的最后关头,对速度和力量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在体力消耗的最后阶段,速度力量是决定对抗胜负的关键,从而影响到比赛的胜负。
1.3速度力量训练对身体的保护功能
在高水平、快节奏、强耐力的竞技足球在长期的紧张的速度、力量对抗中带给运动员许多伤病。通过长期科学训练来提高肌纤维的收缩舒张能力、韧带的弹性和肌肉韧带的持久力,优化组合肌肉纤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关节力量薄弱部位的运动负担,增加自身的对抗性以便应对外界强大的冲击。同时有较快的速度也能够较好地躲避外界人为伤害。
2.足球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方法
速度力量一般是指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动作都是在快节奏或爆发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掷界外球的出手速度,踢球时的摆腿速度,各种情况下的起动速度,都是速度力量的突出表现。
2.1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练习
反应速度和启动速度练习主要可以采取一些跑的专门练习,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和后蹬跑等,借以改进跑的技术。①反应速度―取决于神经反应的快慢。对足球运动员来说,视觉反应特别重要,即看到球之后,立即做动作。一般采用5―10米,看信号作动作。②起动速度则取决于肌肉的爆发用力和后蹬用力的效果,一般采用10―20米的起动练习。③奔跑速度与跑的步长、频率和肌肉收缩的快慢及腿蹬地的力量、方向、用力的效果等有关系。一般采用20―50米跑或更长些距离。
在发展力量方面,以腿部力量和腰背力量为主。①肩负杠铃下蹲(30―70%重最),重复次数可随着杠铃重量增加而减少,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20―10次左右。②抓举或挺举,重量逐渐增加到举不动为止。③用全力的跨步跳和下蹲跳,跨步跳的距离为60―100米,下蹲跳的次数15―25次,做5―8组。以上练习可以放在速度练习之后,或足球训练之后进行。
2.2奔跑速度力量和灵敏性练习
发展奔跑速度,需注意发展足球运动员专项速度所需要的―些素质(如身体的灵活性和踩关节的力量)。主要的手段有:①加速跑50―60米跑;②30―50米跑接近速度和全速的跑;③20―30米的起跑练习;④垫上运动中的―些滚翻练习;⑤快速的腰部绕环;⑥轻杠铃快速挺举(20―301)。做完后等休息过来再做,重复4―6组;⑦负轻杠铃20―30公斤蹲跳,每组15―20次;⑧负中等重量的杠铃下蹲起并提足跟,每组10―15次。
保持足球运动员必须的速度力量和灵敏素质。主要手段有:①10―20米的起动跑;②30―50米的加速跑;③30―50米的冲跑;④快跑中急停和快跑中急停再快跑;⑤快跑中转身和快跑中转身再快跑;⑥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和多级跳;⑦20―30米的快速单腿跳(两换,各做若干次);⑧轻重量和中等重量的负重练习;⑨体操中的―些灵敏练习,如跳跃转体、各种滚翻等。
2.3速度耐力练习
由于足球比赛变化多,强度大,运动量也大,体力对整个比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跑速不断变化,在运动员有时处于有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有时又处于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因此,我们在训练时,既要考虑提高运动员适应有氧情况下的能力,又要考虑提高运动员适应缺氧情况下的能力。为此,我们需要改善运动员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机能。主要手段:①变速跑3000―5000米。逐渐加大强度,并加长快跑段的距离;②越野游戏,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训练;③间歇跑200米x4―6,可练3―4组。间歇以慢跑交替,跑完―组后的脉搏每分钟在120―140次,即开始下―组练习;④肩负轻杠铃(25―30公斤)上下台阶。台阶的高度为50厘米。时间为3―5分钟;⑤轻杠铃快速挺举到累为止。重复5―6组;⑥用全速的反复跑30米x6―8。间歇时间20―30(即跑过去走回来再跑);⑦全速跑20米,慢跑10米,冲15米再慢跑5―10米,再冲30米,等等。即采用短而不规则的间歇来提高强度。
2.4足球专项力量练习
力量是足球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在足球比赛中,传球、射门、跳起顶球、进行合理冲撞,都需要有强大的力量。足球运动员需要的力量,是快速而富有弹性的爆发力。在足球运动中,身体最大的负担量落在腿上,因此必须在发展全身力量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腿部力量的训练。
2.4.1下肢力量练习
根据足球运动特点,下肢力量训练应以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为主其次是股后肌群。负重提踵,练习时将前脚掌垫起,以加大小腿三头肌的拉伸幅度。负重半蹲跳在草地或者毯子上进行练习,跳起要快,脚腕要绷直。主要用于发展快速力量或力量耐力。练习股后肌群的动作有硬拉、直腿硬拉和抓举等,因为这些动作都涉及腰背脊的肌肉,所以股后肌群力量要和腰背部力量结合起来练习。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发展各块肌肉的练习,如深跳、负重箭步交换腿跳等。
2.4.2腿部力量和爆发力练习
腿部力量直接决定了传球射门的准确性,发展腿部力量有着重要意义。主要方法:①脚尖、脚跟站立,做提脚跟和跷脚尖练习。也可由―脚站立姿势做脚尖、脚跟站立。②并脚向前跳:直立,两臂上举。下蹲,同时两臂后摆;向前上跳,同时两臂向上摆。连续做。③多级跳:直立,两臂上举。下蹲,同时两臂后摆,两脚蹬地向前上方跳起,同时左膝提起向前跨―大步;左脚蹬地向前上方跳起,同时右膝提起向前跨―大步,右脚蹬地做。④纵跳:直立,两臂前上举。下蹲,同时两臂后摆;尽量向上跳,同时两臂向上摆。⑤全蹲跳:由全蹲姿势向上跳起,身体在空中保持“蹲”的姿势,也可向前、后、左、右跳。
2.4.3发展腹背力量的练习
腰腹背的力量起着衔接上下肢,控制人体平衡,并在对抗中有着关键作用。发展方法:①仰卧起坐:仰卧在地上,上体前起成坐的姿势。主发展腹直肌、铭腰肌的力量;②坐撑举腿:坐在地上,两手在身体后侧撑地,上体稍后仰。两腿伸直快速向上举起,还原。也可在两腿举到最高点时停止10―20秒再放下。主要发展腹肌和大腿屈肌的力量;③仰卧“折体”练习(快做):仰卧在地上,上体和两腿同时抬起。重复做。主要发展腹直肌、骼腰肌和大腿屈肌的力量。④俯卧体后屈(双人):―人俯卧,两手放在背后。另―人压住练习者的腿部。然后俯卧的―人做体后屈动作,主要发展背肌和大腿伸肌的力量。
3.足球专项速度遵循原则
3.1全面发展原则
在足球运动员成长过程中,打下―个健壮的身体素质基础是十分重要的。足球运动员的每―个肌肉群都应得到系统的训练,为专项技术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共同作用原则
足球专项运动员在进行速度力量训练时,要尽可能的是动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工作方式与专项动作―致,从而使训练获得最佳效果。
3.3系统训练原则
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一般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提高到大力量训练阶段;发展肌肉耐力阶段;保持速度力量阶段;结束阶段。
3.4心理控制原则
运动员在速度力量训练时的心理状态对训练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集中注意力进行速度力量训练大有益处,如果运动员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对机体增大速度力量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反之,运动员精神萎靡,便会阻碍机体内在潜力的发挥,影响训练效果,严重时加大导致受伤几率。因此,运动员必须保持高涨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心理因素,积极顽强的完成训练任务。
4.足球专项速度力量训练注意事项
4.1合理使用训练方法及练习负荷。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人而异的安排训练。
4.2合理安排训练过程中的休息时间,促使疲劳恢复,.根据不同对象确定练习的重复次数。
4.3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保持训练、比赛的最好状态。
4.4力量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在负重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训练时集中精神,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和要领,循序渐进,加强保护。力量训练不应在疲劳状态下进行,以防止练习事故及训练损伤。
5.结语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评价运动员的关键指标,良好的速度力量素质能够促进技、战术的提高和发展,同时良好的速度力量是足球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所以足球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速度力量训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年训练中,要根据训练任务、青少年的年龄、身体发育特点,确定训练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振波.浅析足球力量训练的形式与方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02).
关键词:一阶微分;边缘算子;图像分割;模糊聚类
1 引言
边缘是图像的最基本特征,边缘检测通常是机器视觉系统处理图像的第一个阶段,是机器视觉领域内经典的研究课题之一,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机器视觉系统对客观世界的理解[1]。本文介绍经典边缘检测算子的理论和提出基于一阶微分算子与模糊聚类技术聚类融合的边缘检测算法研究,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本文算法优点。
2 微分边缘检测算子优缺点
图像灰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用图像灰度分布的梯度来反映,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局部图像微分技术获得边缘检测算子。常见的一阶微分算子Roberts、Sobel、Prewitt;二阶微分算子log、canny。基于微分的边缘检测算法是基于边缘的不连续性,检测一阶导数局部最大值或二阶导数过零点[2]。
实验(matlab)[6]如图1。
实验加入椒盐噪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Roberts算子提取图像的边缘较粗,边缘定位不准确,图像较细的信息容易丢失。Sobel算子和Prewitt算子对比Roberts较为准确一些。Log算子和Canny算子较比前三种提取的信息完整,位置比较准确,能够提取出图像边缘较细的特征信息。微分边缘算子用于图像分割具有简单直观,运算速度快,易于实现的特点,但存在对噪声敏感,抗噪能力差的缺点。二阶微分算子较比一阶微分算子抗噪能力有所提高,但较我们所需要的图像边缘检测结果相差慎远。
3 基于模糊技术与经典算子的边缘检测
模糊算法用于图像分割是将图像中属性相一致的象素进行模糊聚类后对每类象素进行标定,从而实现图像分割的。我们把图像的象素点看成数据集的样本点,象素点的特征(对于灰度图像,即为灰度)看成样本点的特征,则图像的分割问题转化为下列优化问题[3] [4] [5]:
且满足约束条件:
其中:m>1 ,c是聚类的类数,n是聚类空间的样本数,uik是第i类中样本k的隶属度,表示样本点xk距聚类中心vi的欧式距离,,s是聚类空间维数;,表示一个n×c维的矩阵,表示s×c维矩阵。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融合微分算子,提出本文算法的主要思想:首先将彩色图像进行一些预处理,将灰度图的像素点看成数据集的样本点,把图像中的像素点经过微分算子(Robert算、Sobel算子、Prewitt算子、log算子、canny算子)处理后构成像素点特征向量,形成数据集M。图像经过算子处理后的梯度值作为特征向量进行图像的边缘检测,特征空间维数p=5。算法的具体实现思想步骤如下描述:
(1)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再将灰度图像转化为像素点,每个点有5个特征的数据集,每点的5个特征值分别是该点的灰度值经过Rober算子、Sobel算子和Prewitt、log算子、canny算子算子处理后的值,形成待聚类的数据集;
(2)设定的阀值t,确定聚类数目c (c ≥ 2) ;确定加权指数;设矩阵U的初始值(取 l = 0);
(3)根据计算各聚类中心Vi的欧式距离;
(4)计算新的模糊聚类矩阵U(t) ( l = l+1 ):
计算Ik和;;;若Ik为空集,则;反之,对所有的,置,和。
(5)若,则停止,反之从(3)开始迭代。
实验(matlab)[6]如图2。
4 结论
为了考察本文方法抗噪能力,首先对彩色图像加入椒盐噪声,然后进行灰度变换。模糊聚类算法迭代优化并且收敛后,图像上的边缘点就可以分为一类。通过实验,分别将融合一阶微分算子和融合二阶算子和本文方法一起进行实验,不难得出结论融合微分算子和模糊聚类方法(图2)较比微分算子 (图1)得到的图像边缘更加丰富,且图像边缘点实现自适应检测。但是融合一阶或二阶的微分算子的模糊聚类方法较比本文方法(融合一阶和二阶微分算子和聚类的方法)却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噪声。本文方法不仅清晰地放映图像的边缘,且清楚地分辨了噪声和图像的边缘,为图像的进一步处理提供铺垫。
参考文献
[1]韩斌.计算机视觉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江南大学,2008.
[2]何俊峰.基于视觉原理的图像边缘检测算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李鸿吉.模糊数学基础及实用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县域经济 资源与环境 案例分析
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或县级市行政区划里的综合经济。截止到2006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0个(港澳特区及台湾省除外);2006年,我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0%。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在县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涌现了很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少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着重探讨的是单一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环境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涉及较少。本文将基于资源与环境平衡的视角,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几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点,为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模式介绍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开采本县域内丰富的资源如矿产、森林、牧场等来带动与该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例如河北省灵寿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陕西省定边县等均属于该种发展模式。
2.案例分析
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是陕西省有名的矿产资源大县。该县面积为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1.5万。该县拥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等二十多种,据测算,该县境内油区储藏面积780平方公里,储量近1亿吨,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三块油田总储量2500万吨。其天然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已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且气层连通性好、压力稳定。2007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65.85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52.22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7.49亿元,同比增长15.8%;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3%、79.3%和11.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360元。数据显示,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源的产出,资源产出为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但对其农民收入增长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财政不富民”的现象。
3.劣势分析
(1)替代产业缺乏,经济发展滞缓。资源型经济的不断扩张,在不断消耗有限资源的同时,直接挤压了现代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的生存空间。资源型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特性是生产环节较少、产业分工相对简单、技术要求偏低、生产周期较短。因此,在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地区,资源产业很容易受到社会游离资金的青睐。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因资金长期大量流向资源型产业,而错过了黄金发展时期。甚至有一些产业,在实现一定原始积累后,也跟风趋“热”去发展资源产业。可以预见,这种情况如不尽早改变,随着资源消耗速度的加快和资源采掘难度的日益增加,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将会愈来愈大,而新的优势替代产业因长期受到挤压还未凸现锋芒,将可能直接冲击县域经济产业布局,阻碍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导致总体发展水平滑坡。
(2)经济结构滞后,增长方式粗放。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它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由于不需要较高的生产技术,致使经济增长完全表现为一种原始、自然产品的积累过程。自然地理条件一旦出现异常,县域经济出现波动在所难免。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资源型经济大多数是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大部分生产的是初级原始产品,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开采率十分低,资源浪费严重。
(3)财政增收不快,利润流失严重。资源型经济在抑制其他产业正常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财政创收渠道的单一。资源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多为上游基础性产业,产品附加值远低于下游加工业,导致加工利润大大流失,致使财政增收局限于低级层面。随着资源的消耗枯竭,县财政收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同时,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偏低,资源开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也阻碍了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
(4)生态环境恶化,治理任务繁重。资源型经济由于依靠采掘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在采掘资源时产生的“三废”随意排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现在有不少资源型县域出现了地面凹陷干裂、房屋裂缝、森林被毁、水源被污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二、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模式介绍
所谓“特色”就是优势、专长,就是市场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具有地域特色,这是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的。县域经济发展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构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比如畜牧业、养殖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业等等都是有特色的产业。所谓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发挥其境内旅游资源优势,加以开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依靠旅游产业所带来的关联收入发展其县域经济。
2.案例分析
登封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中岳嵩山南麓,全市总面积12.2万公顷。总人口62万。登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丽,现有文物古迹1127处,是著名的“文物之乡”;现有武术馆校79所,在校学员3万余人,也是著名的“武术之乡”。登封最大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登封县把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强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全市景区年接待量近200万人次,门票直接收入4000多万元,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31.4%。2007年,全市GDP实现67.4亿元。同比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4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9亿元,同比增长136%,均位居郑州6县(市)之首。
3.劣势分析
(1)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的波动性强。旅游经济是一种对外来游客依赖性很强的经济,外界一切影响旅游者进入性的因素都可能对旅游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县域旅游发展,进而影响其县域经济。
(2)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的财政贡献低。县级财政主要来源于旅游经济所带来的税收收入,而旅游由于其所带来的税收收入波动性较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工业所创造的税收收入低,所以很容易造成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财力薄弱,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县域整体经济实力也会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民不富财政”的现象。
三、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模式介绍
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限制,其工业发展逐步向外拓展,工业企业“走出去”,同时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走进来”,实现资源与环境平衡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2.案例分析
湖北省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岸,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其境内水能、矿产、林特、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该县依靠其境内丰富的磷矿资源,经过20年的探索与发展,现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兴发集团,兴发集团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磷酸盐生产企业、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中国化工500强第97位,2007年兴发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创汇分别达到30.54亿元、3.62亿元、1.14亿美元。根据该县县情,该县提出了“打造百亿兴发,接待百万游客”的“双百工程”目标。由于土地、环保、区位等诸多制约因素,兴发集团在县内发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要建设百亿兴发,必须“走出去”,积极向外拓展,保证政府财源的稳定性。工业走出去了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用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发展服务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富财政又富民”的和谐景象。
3.优势分析
(1)提供稳定的财源保障。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下的产物,其特征是合理利用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环境成本,稳定财政收入。
(2)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工业向外走出去发展,县内发展高精尖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产业,留下的空间和资源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对环境破坏性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单一的资源型县域经济不仅对环境污染破坏性大,而且不能有效拉动农民增收,与旅游产业相比,工业生产所涉及的行业较少,相关从业人员也很少,对农民收入增长拉力不强。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涉及行业较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加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
四、结论
研究表明,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成本最小,资源配置最优,通过基于资源禀赋的工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形成以新型工业与旅游产业并重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在遵循科学发展、创新、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下,从优化新型工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入手,强化新型工业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机制,积极向外拓展以加快新型工业发展,向内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实现资源与环境平衡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圣奎: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模式新探[J].商场现代化.2006(11): 20~22
[2]万 军 高宏彬 邹 昊 杨锡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决策参考.2006(3):15~17
[3]冯灿飞 马耀峰:贫困型山地旅游区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视野观察.2005(2):19~21
[4]朱 舜:县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王盛章 赵桂溟: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宁波;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02-02
1 引言
物流是若干领域经济活动系统的、集成的、一体化的现代概念。据统计,全世界物流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而在我国特别是在宁波物流产业产值同样占有很大比重,在2007年宁波市物流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高于杭州、青岛、苏州等城市约1个百分点,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约2个百分点。同时,与国外物流业相比,中国物流成本要高得多,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物流业成本仅占整个运营成本得9%左右,而我国则占18.5%。有专家认为,导致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制定合理的物流解决方案,没有高端咨询的科学指导。而这些是重在具体业务的第三方物流本身所难以提供的,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因此,第四方物流被提上了议程。
2 宁波第四方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并作如此定义:“4PL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能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2.1 国内外4PL发展现状分析
西方学术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环境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供应链的全球化、复杂化;由互联网兴起带来的透明化;市场需求个性化,也即同步化,使传统的第三方物流已经不适应、满足不了这种需求,4PL是应运而生的。在美国,Ryder和IBM以及第四方物流的始作俑者埃森哲公司结为战略联盟,使得Ryder拥有了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特长,而如果没有第四方物流的加盟,这些特长要花掉Ryder公司自身几十年的工夫才能够积聚起来。在欧洲和英国,埃森哲公司同样与菲亚特公司的子公司NewHolland公司以及泰晤士水务有限公司的一个子公司――Connect2020进行第四方物流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即使在美国等物流发达国家,“第四方物流”也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很多。
国内许多物流专家认为国内的物流业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第四方物流的理念也于2002年开始见诸于报端,威尚集团旗下的安得物流公司于2002年11月1日宣告成立其定位物流高端得第四方物流公司――广州安得供应链技术有限公司,并开始了第四方物流公司正式的业务运作,但这种运作尚处于探索、积累阶段。有人认为,就国内的第四方物流市场而言,中国现在还几乎没有对第四方物流的需求,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尚未成熟,发展第四方物流还为时尚早。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物流水平不高,惟有通过第四方物流,走超常规发展之路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2 宁波4PL的发展成因分析
中国特别是宁波对4PL所应持有的观点是发展还是观望呢?有此争议是因为目前国内特别是宁波发展第四方物流所存在的不足引起的,宁波物流业大多都刚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向市场化的道路迈进。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宁波物流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由于长期的区域、条块分割造成物流营运组织化程度质量较低。宁波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物流体系。但是宁波政府对宁波地区引入第四方物流抱有极大的期望以及准备给予大力的协助和推动,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宁波4PL的发展成因进行分析:
(1)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因为国际上对于4PL发展的代表性观点是:大宗的国际贸易合同是产生4PL需求的前提。2007年,宁波外贸总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成为浙江省首个外贸总额超500亿美元的城市。2007年1月至11月,全市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14.3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其中,全市出口总额349.0亿美元,同比增长34.1%;进口165.2亿美元,同比增长39.3%。在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宁波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仅次于深圳,均列第二位,增幅则均居首位就这一点而言,宁波这个港口经济城市的经济现状是存在很大需求的,所以发展4PL也是迫在眉睫的。
(2)4PL是崛起于3PL的。成熟健全的第三方物流是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关键,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仍处于发展初期,宁波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亦处于这个水平,宁波制造业物流和商业超市物流较为发达,对第三方物流需求比较强烈。宁波作为一个国内重要的港口城市, 具有良好的区域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吸引了马士基、联邦快递、欧尚等众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在此基础上也发展了一批本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这也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
(3)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方兴未艾。这是第四方物流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信息技术的不成熟,投资费用偏高,是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可喜的是,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信息平台,宁波市在近年来着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并从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不同层面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宁波电子口岸平台已初具规模,注册企业突破7000家;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港口等物流枢纽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保税物流中心投入1400多万元构筑了信息平台,自运作以来,入驻中心企业已达10家,进出口总额约3000万美元;保税区通过建设现代化公共信息系统,仅华东进口化工商品交易中心就已吸引了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入驻,运作一年多来,总交易额超过60亿元。同时,宁波市还扶持培育了浙江中外运、中通、富邦、金星等一大批本土物流企业,如金星物流有限公司构筑起联接全国156个分支机构或点的信息服务网络。近日,由浙江传化集团投资建设的宁波(镇海)物流信息港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53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计划到2009年底竣工。项目投产后,将通过“物流信息中心、物流商务中心、配套商业中心、配套商住区”四大功能区块的建设,成为宁波物流业标志性项目,年创产值可达20 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7000万元,同时也可提升宁波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4)宁波高校致力于物流人才培养,宁波政府对引入高级物流人才政策优惠。我国的物流人才奇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有物流的基础和实战知识,还要具备IT、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集成等全方位知识。在这一点上,一方面,浙江省以及宁波的高校正致力于大量物流人才的培养,浙江省现有15所本科类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110210W)本科,其中宁波有4所,以及还有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专科人才;另一方面,宁波政府对高级人才引进有很大的政策优惠。
3 宁波发展4PL的途径和对策
由上述的五个方面原因来看,在宁波发展4PL有其市场及行业需求,也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3PL的发展、物流信息平台的成功建设以及物流人才的大力培养和引进。但是4PL真正要在宁波成功的发展起来,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需要走相当长的实践道路,目前仅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在这方面进行大力的引导和支持。借鉴我国其他地区的第四方物流发展模式“政府引导+网络平台建设+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支持+物流人才”,得出宁波发展第四方物流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文从政府的角度来构建宁波第四方物流发展的五个环境:
(1)营造一个适合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政治环境。
首先,制定有利于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第四方物流的运行机制。除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政府要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政策措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政府应该把物流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并保证其运行,促进第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健康快速发展。
(2)促进适合第四方物流的社会环境形成。
首先,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理念和方法的普及,促进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可以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来宣传4PL的先进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社会环境;其次,政府要积极参与和组织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这个平台来组织本市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经验借鉴,以及通过这个平台获取企业希望政府通过哪些方面进行扶持;再者,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建设科学合理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政府资源利用体系,可设一个由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牵头有交通、铁道、民航、内贸、外贸、工商、税务、海关、检验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的物流发展工作。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改善目前物流企业服务和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提高效率。
(3)为第四方物流发育创造经济环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政府统筹编制产业规划,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综合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和区位优势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整合物流资源,建立有效贯通全程的新物流体系。发展健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和提高其地位是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关键。第四方物流的产生,得益于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高度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对供应链部分功能的整合,而第四方物流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合,第四方物流应该源于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内涵的拓展。再者,培育第四方物流服务市场。
(4)创造适合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的创造有来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物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建立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发挥科研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动第四方物流的研究和实践。
(5)创造第四方物流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环境。
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引进是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积极培养和引进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大专院校设置物流专业,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4 结论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是物流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于物流行业来讲要整合供应链管理,才能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而作为供应链管理新理念的4PL是我国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具有相当潜力的,要想通过建立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来完成整个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整合,从物流发达地区――宁波开始做起是非常之必要的。因此,宁波在具备了第四方物流发展的诸多前提之后,首要任务是认清形式、摆正思路,把第三方物流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齐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更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及人才环境,再稳步发展第四方物流。
参考文献
[1]约翰•盖特纳.战略供应链联盟[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田雨.浙江省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与运营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06,(11).
[3]周昌林.基于港口的物流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政府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