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4 16:3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展农业的因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用维护自然资源的基本方法,进而实行技术与机制的改革,以稀缺的农业资源和重大的自然资源为重点加以解决。确保现代人以及其后代人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得到应有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是土地的维护、水、动植物繁衍资源,是在保持环境部退化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应用得当和农业经济赖以生存并且社会认可的农业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效益的原始持续发展、体现社会自身的公正性。
二、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原始资源短缺 原始农业资源禀赋短缺及环境的破坏,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数量已经达到13亿以上,人口基数相当之大而土地的数量却一直处于18亿亩的边缘,经济的过速发展导致人们对粮食、能源、住宅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我国在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同时,没有做好原始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致使土地荒漠及其严重。农业环境的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发展自然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发展的道路上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一部分能给经济增长带来效益的成果也将被抵消。
2、 农业投入不足、 科技水平低下、人口素质较差 国家财政部门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费用呈不断的增长趋势,占财政部门总支出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这使得农业发展形势上所需的投入还远远的不够。农业有效技术的储备不够,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较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技术的投入不足,科技研发的技术人才短缺,这些都是导致农业科技水平低下的主要问题。 当代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都先对低下。目前,农村大部分以初中生为主学历高的较少,导致农民在接受新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能力时难以消化。进而在经营管理和进行市场分析时能力有限。
3、 农业产业结构化不合理 农业内部的产业产品结构和农民自身的产业结构都仍不尽合理。农业的区域结构化优势难以发挥,结构还存在雷同的现象。农业的发展综合效益难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4、 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较难 我国的农村现有大约3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发展滞后加上原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等状况,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形势尚未打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排的严重障碍。
5、 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的农民心中还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远远不够,没有摆正现有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与持续之间生态平衡的关系,致使我国农业农产品种植时,滥用化肥、农药等不达标的产品等一些产品还严重污染了环境,食品的安全问题都将岌岌可危。
6、 市场的培育程度 不仅工业,农业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进行规模化生产,一旦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产量即将大幅度的成增长趋势,如果没有建立好良好的市场培育机制,产品的流通性就会遇阻,这样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以及区域性就会过剩,农业特色的发展就会很难继续下去。目前,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个别地区的市场培育体系发展较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管理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水平,采用辐射带动突出效果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市场的体系培育的不够完善,没有合理建设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产品销售市场的不到更好的发挥,导致农业产品市场不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对策
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转向了城市的工业方面发展,土地的荒废现象也随之出现。我们要对其进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自身又有的土地进行承包,农民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个其他的农户进行种植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2、 合理安排资源的配置 努力改变土地原有的漫灌方式,加强灌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要大量使用生物技术对病虫害、杂草等进行有效控制。加强控制农村人口快速增加,尽量减轻人口过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3、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促进协调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大量发展养殖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支持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健全的市场体系是保证农产品正常交易的前提因素。
4、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并壮大农业科研的人才数量,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整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利用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向农民进行正确的传授,进而达到普及知识的效果。
5、 组织农民合作创新 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样才可以把农民来自市场的风险降到最低。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加强扶持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引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梅州市;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应对措施
1 制约因素
1.1 发展机制不相适应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滞后,改革后的成效不明显,农业土地流转困难,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1.2 产业体系建设不健全
受保守观念和资金条件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家庭式经营模式比较明显;农业商品加工带头单位的量很大,可是生产方式落后,没法带领大家一起,生产线小,种类不多;普通的简单加工比较多,高水平、高效益的复杂加工不多;普通的商品多,名牌商品较少。
1.3 服务体系不完善
底层农业技术推动机构单一,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做到全面,无法建设主动高效的技术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带头代为、务农人员职业配合规划推动效果不明显,使得许多务农人员的生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没有播种、培育以及收割整体的服务,务农人员抵抗市场危机的实力不够。
1.4 物质装备条件差
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民因为资金原因拒绝接受农业科学技术产品,没有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部分农业从源头就出现污染,存在的隐患较多;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5 自主发展能力弱
务农人员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缺少体制化的经历过现代化的农业职业培训,使得务农人员认识领先科学技术的意识淡薄,许多务农人员没有足够的技术,创业想法缺失,年轻农业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就业压力增加,农业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更愿意往大中城市发展,导致部分地方有田无人耕,农忙季节找不到人的窘境,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 应对措施建议
2.1 深化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2.1.1 加强农业地产以及屋舍产权体系的整改,成立责任划分清晰、归属明朗、运转流畅的农业产权体制,改善并推动农业生产力,改善贸易中的安排资源的制度,慢慢减少城市和农业二元体系的矛盾,重点推进农业资本的个体化,加大全新工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寻找解决“三农”困难的合理办法。
2.1.2 加强农业产权体制的发展,能够给发展优势个性化的产业做出资本以及生产力的保障,可以搞笑的推动当代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进步。农业产权体制的整改会按照法律明确农业用地的拥有方以及使用方,农业合作模式以及农民个体也会根据法律获取用地的所有权凭证以及土地使用权凭证。农民能够凭借土地权属凭证,一方面能够建设用地轮流模式,为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整合资源,为改善有针对性的农业的进步做出经济保障;第二能够用用地当做资本加入股份、给予别人营销的方式,进行别的产业的发展;第三能够使用变更用地归属,增强用的轮流速度,推动用地朝着模式化营销发展。想要圆满的推动农业产权体制改善产生的便利因素,建设生态农业旅行事业,建设用农家乐作为核心的周边产业的高速进步。
2.2 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2.2.1 增强产业模式化进程。努力建设品牌良好,范围特征清晰,利润更大的出色农业商品。首先要促进“一乡一牌”或者“一庄一拍”产业规划,增强个性化的农业商品模式,产生更加强势以及特点突出的行业链条,建设整个省份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关键的出色粮食、出色茶叶、出色果蔬、高级食用油以及深层次生产的厂地。其次要促进当代农业园林的开发,建设一定得产业规模化、进步整体化、操作贸易化、销售高端化、制度集中化的拥有着领先优势的技术标准性、景色优美的当代农业模范生产区。
2.2.2 促进农业商品深层次处理。招商“汇源”等资本丰厚、技术领先的农业产业生产带头单位,进行推动广东新大地、裕丰食品、长乐烧酒业、嘉丰农业、广东富农、康奇力药业南台药业等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主动发展全新商品,拉伸产业体系,改善其农业商品种类缺失、生产体系不足的状态,开发一部分引领作用大、产业范围广、生产体系长、工程进度强的农业商品生产单位“航母”。
2.2.3 农业商品流通市场化。搭建“大宗供销+市场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4大流通平台。在大宗供销上,打开梅-广、梅-汕、梅-珠-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整体的贸易途径;在贸易柜台中,在卜蜂莲花超市等全国连锁店设梅州特色农业商品专柜;在社区直供上,建立华南农业大学社区直供店等;在电子商务上,设定范围化的农业电子商务生产区,建设“实体经营同网络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商品展览经营通道,并能够凭借穗梅针对性的帮助扶持建立“穗梅农业电商联盟”。
2.3 抓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2.3.1 建设全新的农业技术开发结构。努力达成同升级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梅州农业基础开发基地。一方面能够推动农业研究机构不停的进行生产学习研究的成体系的,努力达成在新种子培养、科学繁殖、有效培育、植物灾害的减免、环保工作、农业商品深度开发等角度的研究中的得到全新的进展。另一方面想要推动带头单位同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合作,开发农业科研基地,自行发展牌子,增强公司的实力,产生全方位的基础开发高效模式。
2.3.2 提升科学效果转化的速度。首先要主动开发以优势农业商品和优势产区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为重点,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方式,建立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学技术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二是积极鼓励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养户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2.4 抓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2.4.1 加强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排灌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增强抗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快中低产田地的改造步伐,通过生物科学技术技术和工程建设等多途径提升地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关键词】低碳农业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效应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进行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温室气候的排放。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的做到水、肥和电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从而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地区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都更为关注。而且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而且也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提升,通过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节水灌溉及废弃物利用等多种方式有效的加快了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利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但这些化学药品和肥料在土地上在应用,不仅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而且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这是通过破坏环境来提高农业经济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对低碳农业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2.农民素质低下
低碳农业属于新型农业,其对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具有较强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之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都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自身农业生产经验缺乏,而且观念保守,缺乏环保意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但由于我国对农业上的研发投入较少,而且农村科研人员由于环境及待遇等原因大量流失,这对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我国当前所研发的低碳技术由于经济性较差,不利于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三、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而且确保各项规划的措施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生产能够达到节能和环保。在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地区的扶持政策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对不同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统筹规划,从而加快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状态及全面普及,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应该在现有低碳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地区资源和市场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加以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加快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3.在农村地区大量宣传低碳知识
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与低碳农业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农民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作为地方政府,也可以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经济和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研发及法律等方向来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调动起农民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4.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技术创新,政府的财税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农业研发方面的流入,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发研究新的技术,降低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注重构建低碳服务体系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林业
碳交易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应该尽量的抢占在市场上的主动权,竭力把全国的森地资源纳入碳交易体系,增加森林占有率,恢复湿地,充分的利用森林能创造的生态效益,积极地发展林业碳汇。把碳交易赚取的收入用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节约和环保,加快推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摘要:我国的农村发展模式,有其一般性,也有着与我国制度相适应的特殊性。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以国家制度为依靠的,从到劳动力转移制度,从农村金融改革制度到提倡科学技术与农业相结合,这一些列的变化,都显示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还不很完善,本文分析了当今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农民收入劳动力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缺少生产投资。由于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了,但是却没有可以从事的工作。农民进城打工,做的也是最低端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并且可供发展的机会也很少。如果在农村投资兴建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和工厂,就能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资金问题却是一直得不到解决,农民向金融机构贷款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1.2 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缺少投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农民的素质偏低。在生产中,起到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即所谓的人力资本。农民缺少技术水平,就相当于缺少生产所必备的人力资本。目前,在我国,农民的收入很低,并且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办学资金,除此之外,农村的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当然,教师的待遇水平也很低,这些都是农村人力资本难以形式的主要因素。
1.3 路况条件的限制。由于大部分农村位置偏远,没有修建通往附近城市的公路,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即使是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也很难吸引外资。交通的问题是限制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地区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外面的人不愿意来,里面的人又很难走出去,这就浪费了很多农业资源。并且,农村的通讯条件也很差了,这就限制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也获取不到新的信息,就很难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就更难吸引外资了。
1.4 农业科技的限制。在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研究仅限于增产,像是改良品种、修建水利设施等,却忽略了开发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我们将90%的农业科研力量放在了产中阶段以及种植业,所以,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为新鲜的蔬果,或是杂交后的新品种,但是对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却被忽略了。但这里恰恰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只是没有被挖掘而已。
2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
2.1 缓解农业经济紧张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 深化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端正方向,把服务农村经济为宗旨,。对于农村贷款的期限问题,应该合理考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1.2 给与农民政策上优惠,发挥农村的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农民谋出路创收。
2.1.3 制定下发一些优惠政策,用来鼓励城镇企业到农村去进行投资,同时也要主动的去吸引外资。
2.2 提高农民的素质。
2.2.1 多方的进行筹措资金,在农村设立教育机构,专门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
2.2.2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尤其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与一定的补助,减免学费。同时,鼓励社会各方的捐助,兴办社会服务,让学生可以勤工俭学。
2.2.3 把教学的领域拓宽,为适应于经济的发展,应该培养农民的机能,可以适应现代工业的进步,让农民学有所用。
2.2.4 对于工作在农村的科技人员,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同时,优厚的待遇也是一项吸引外来技术人员的条件。
2.3 改善农村的通讯、交通条件。政府出资,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修建农村地区的公路,改善交通条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铺设光缆,为农民安装电话等一些通讯设备,让农民多了解外界资讯。
2.4 加大对农产品再加工的科研力量。现代人提倡绿色无污染食品,讲求的是吃得健康,纷纷将目光放在了粗粮、多纤维的食物上。但是市场上的这类产品很单一,并且都是对农副产品的一些简单加工。所以,这里的市场前景很广阔、很诱人。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科研力量,并将成果下放到农村,在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吸收农村的劳动力,这将会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总结
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变为集约型。这种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国家颁布了减免农业税的一项政策,这是历史性的创举,国家的一些列惠民利民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模式的进步,对我国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市场论坛,2008,(08).
关键词: 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供给创造;农险营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典型的风险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事关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实现。其中,如何有效控制和化解农业风险从而稳定及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一、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风险单位很大,使风险难以分散
对于农业保险来讲,一个风险单位往往涉及到几个县或地区,特别是洪涝灾害或是干旱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按照大多数法则的要求,被保险的保险标的数目要足够大,才能分散风险。但是农业风险单位过大,会使其在一个县、省或更大范围的空间内都难以得到有效分散。
(二)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与高成本
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同时也依赖于当地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如治理病虫害的技术以及风险事故的防范装备等。一旦保险事故发生,财产损失都相当高,赔付率也是居高不下,而且农业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分散性,农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利用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加大了风险区划与确定保险费率的工作量,进而也导致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
(三)农业保险所承保风险的区域性明显并且具有广泛的伴生性
农业灾害特别是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的地区的灾害类型,风险频率以及风险强度差异也很大,这些特点是由地理与气候的分异规律来决定的。并且农业风险的损失很容易扩大,一种风险事故会引起其他风险事故的发生,这就很难区分各种风险事故各自的损失后果,从而也给单一风险理赔带来了麻烦。
(四)农业保险的高费率
由于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灾害发生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我国自然灾害更加频繁。且灾害一旦发生,牵涉的区域相当广泛,由此造成的损失规模也相当大,所以在拟定费率的时候会据此制定高比率的农业保险费率。
(五)农业保险存在特殊的技术障碍
农业灾害损失在年际间的差别很大,纯费率要以长期平均损失率为基础,而由于资料不足与缺失,保险费率难以拟定。各地的农业实践不同,自然灾害性质与频率强度也有差异,造成了合理的保险责任难以确定。此外,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其价格在不断的变化,很难估算预期利益与损失程度,所以又难以定损理赔。最后,农业保险若是小规模经营,很难分散风险,使得经营农业保险具有很大的冒险性。
(六)农业保险的主观能动影响大
农业保险标的是在人的照料下的活的动植物,它们的生长与饲养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相同作物,其品种选择、耕作方式以及精心程度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产量的不同,并且同样的灾害,被保险人可以预见到或是积极抗灾,灾后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就可能减少或不受损失。所以农业保险受被保险人的主观行为影响很大。另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情况是熟知的,而保险人却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骗赔现象也时有发生,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同样给农业保险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二、中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在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增长乏力、法规不健全、财政扶持太少、农业再保险体系缺失、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广大农民保险意识过低等。尤其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基础十分薄弱,从1982年开始经营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不到位,并且风险高,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1985~ 2004年大部分处于都是亏损状态,1994年开始农业保险险种逐渐减少,呈现出萎缩的趋势,到2004年底,农业保险收入才3.67亿元。可见,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普及,并且使得农业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有:
(一)农业保险制度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采取的是重点试验的做法,并没有在广大的农村普及开来。再加上我国对农业一贯实施保护价格政策以及补贴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
(二)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因素
正是由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使得商业保险公司望而生畏,广大农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则是由于财政实力薄弱,爱莫能助,最终导致中国巨大的农业保险市场无人涉足。我国的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尚有待加强。
(三)农业保险利益因素
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对于农业保险却是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正常、稳健经营,出现“保费高了农民交不起,保费低了公司赔不起”的现实情况,使保险公司不但无利可图,反而常常亏损,所以农业保险是欲兴不能。
(四)农业保险销售渠道因素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都只是进行重点试验,仅仅承保为数很少的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品种,并且承保规模小,以强制投保为主,而自愿投保也是被动地等待农户来投保。这些制度上的安排造成农业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许多保险公司都不重视农业保险销售渠道的扩展与维护,不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农户参加保险,而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保险的低收益,保险人开展保险业务并非自愿,而是出于政策上的需要或强制执行。
(五)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因素
在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中,农业保险险种单一,保险标的品种少,而且多为一般性的农作物与禽畜类,很少涉及经济作物与特种养殖,并且为了便于操作,多为一切险,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农业产品体系。单一的农业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保险产品的选择空间过于狭小,也使得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下降。没有意识到农业保险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性,不重视创新,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产品研发、设计体系,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受挫的一个原因。
(六)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因素
由于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业保险的供给方对吸收农业保险投保人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农业保险的政策强制性特点很明显,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可以说不存在市场竞争。因此保险人也没有必要通过服务来吸引、占领市场,这样就使得农业保险服务意识缺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保前、保中、保后全方位服务的规范与制度。这一服务上的空白,是我国农业保险落后的又一诱因。
(七)农业保险人才体系因素
农业保险在操作上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例如保险费率拟定、损失评估等,此外,农业防灾防损与保险期间监管都要求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技术人员来操作才能有效地减少保险风险损失,降低赔损率。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中介人才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公估人等都需要懂得农业保险专业知识,而这都是我国保险领域所缺乏的。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都未能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八)农民的保险意识因素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与高成本往往使得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据了解,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这对目前收入不高,余款不多的农民来说负担过重。当然也不乏一些对保险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的农户,在被保险公司合理拒赔后就对保险产生了错误的不信任感;或是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自身的经济负担,能免则免,保险意识不强。加之其灾年依赖救济的心理,造成他们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农业保险制度保障系统
制定实施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快发展步伐。成立国家农业保险管理总局,下设农业部,研制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发展规划与政策,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专业指导与监督管理,还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制,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有序进行。农业保险制度保障系统作为农业保险运作的宏观环境,需要从各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农业保险制度环境,以规范与引导中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再加上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应该更加放开,避免单一的组织形式,以便通过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回报预期,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创新。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农业保险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经济落后,农业商品率不高,农民收入低的地区,采用强制投保的形式;农业商品率较高,农民生活达到温饱和宽裕的区域,适合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而经济发达,农业商品率高的区域,则适合实行“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联合共保,共担风险”的农业保险模式(李友声,文章代;1998)。
(三)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利益分配机制
为了体现农业保险的公平原则,必须本着“保费负担应体现利益与负担相对称”的利益分配原则,农业保险的资金应从社会这个更大的层面上来征收,将保险费平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这就要求将保费列入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计入农产品的价格当中,即把农业保险高额的保费由价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来承担。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同时又不会因为农产品的价格涨幅太大而引起需求减少。
(四)拓展农业保险销售渠道
依托“农村村委会”的形式来展开销售农业保险,这样可以进行集中的宣传与推广,获得极高的市场渗透力与推广速度,同时还尽快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销售还应该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金融机构联合与互动,通过这些机构的参与来销售农业保险产品。
(五)开发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针对不同农户的个性化的需求,设计研发系列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此外,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贵在创新,险种要多样化,保费标准、费率拟定都应该体现科学化、标准化的原则,设定不同的档次以供农户选择。
(六)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积极主动地上门服务,进入农村与农户,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针对投保人的要求,适当调整服务时间,优化产品,简化手续,为投保人提供尽可能便捷的服务。牢固树立“忠诚服务,笃守信誉”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服务规范与制度,切实加强保险宣传服务力度。
(七)加强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缺乏农业保险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加快人才的培养,尽快解决人才瓶颈的制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其次,农业保险公司内部也需要配备熟知农业保险业务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资金投资人才,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以及营销人才,还有风险评估人员、精算师、承保员、理赔员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工作人员。政府应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鼓励正规的教育系统开办农业保险专业的同时,引导农业保险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再教育与在职培训。
(八)宣传农业保险消费意识
作为保险销售人员,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开展农户保险知识的培训,利用农业保险专家或特殊的农业保险事件专访,印制手册,开展广告公关活动等进行宣传,必要时还要参加义务工作队,协助农村村委会或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特色农业基地等推进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友声,文章代.祸兮?福兮?中国保险问题报告[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9
[2]王国军,庹国柱.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大部分,他们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后备劳动力资源。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①概念内涵。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超过1亿人,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许多积极的变化,如文化程度总体较高,有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等,但也存在技能和经验较少、就业质量较低、公共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
②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文化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了较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他们往往具备比父辈更高的文化水平,大多具备初中以上学历,部分农民工还获得了高中生或者中专生学历。生活需求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接受了教育,他们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多了解和使用,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也会注重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城市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潜在的发展机遇以及方便的上网条件也吸引着他们,另外,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具备了年龄和学习能力的优势,但是他们较低层次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依然会在他们职业发展的早期产生影响。由于缺乏专而精的技术本领,在面临城市劳动力市场选择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一些简单而重复性的工作。
②农民工家庭环境和工作文化。我国八十年来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是独生子,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必须要由他们来赡养,承担着养老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人已经或即将面临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③现行的户籍制度。我国现存的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作者简介:锡福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
理专业。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买房过城里人生活,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人在城市工作,而户籍在农村。
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尽管我国颁布了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带来了后顾之忧。
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对策
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推动他们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地政府也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民工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业化、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促进他们职业的发展。
②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政府应该加强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简化城市落户的办理程序,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使他们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创新机制妥善解决。
④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的法律法规能给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带来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4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发展的好坏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的探讨,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大部分,他们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后备劳动力资源。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①概念内涵。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超过1亿人,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许多积极的变化,如文化程度总体较高,有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等,但也存在技能和经验较少、就业质量较低、公共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
②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文化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了较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他们往往具备比父辈更高的文化水平,大多具备初中以上学历,部分农民工还获得了高中生或者中专生学历。生活需求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接受了教育,他们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多了解和使用,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也会注重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城市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潜在的发展机遇以及方便的上网条件也吸引着他们,另外,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具备了年龄和学习能力的优势,但是他们较低层次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依然会在他们职业发展的早期产生影响。由于缺乏专而精的技术本领,在面临城市劳动力市场选择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一些简单而重复性的工作。
②农民工家庭环境和工作文化。我国八十年来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是独生子,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必须要由他们来赡养,承担着养老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人已经或即将面临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③现行的户籍制度。我国现存的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作者简介:锡福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
理专业。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买房过城里人生活,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人在城市工作,而户籍在农村。
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尽管我国颁布了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带来了后顾之忧。
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对策
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推动他们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地政府也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民工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业化、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促进他们职业的发展。
②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政府应该加强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简化城市落户的办理程序,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使他们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创新机制妥善解决。
④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的法律法规能给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带来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4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发展的好坏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的探讨,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B2B;电子商务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dominant factors impa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2B E-commerce in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 including industry structure, product complexity and high-touch nature of agriculture product transaction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successful strateg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solutions in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 from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and product expertise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respectively.
Key words: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 B2B; E-commerce
通常将农业综合企业中的B2B交易如购买、销售、贸易、配送以及订立合约等作为向电子商务转化的目标。在农业供应链中实行电子商务理论上的利益包括:(1)促进信息流动、市场透明度及价格发现;(2)加强产业协调;(3)减少或消除交易费用。这些理论上的获利是无可争议的,但由于将业务向基于internet的B2B电子商务方案转化存在着诸如投资回报不清晰、缺乏利益共同体的支持、复杂的技术等问题,使得在农业综合企业的供应链中实行B2B电子商务方案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这些理论上的获利还没有物化为收益。有资料显示,在农业供应链中B2B的成长需要比预期的时间更长。
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1三个决定性因素
1.1产业结构
阻碍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充分发展首要的一个因素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过去10多年,农业综合企业中各级价值链的合并改变了参与方之间的传统关系,并以两种方式影响了电子商务方案在农业供应链中的实现:(1)减少了对采用电子手段协调碎片市场的需要;(2)产生了对透明化电子市场发展的新障碍。
1.1.1较大的市场集中度
一方面,农业综合企业合并所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集中了不同的市场分块;另一方面,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为分散碎片式的市场以一种廉价、有效率的方式建立协同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当前的合并正在减少进行这种行业协调的需要。在诸如谷物处理、肉类包装和加工、食品加工和零售等价值链的一些分块中,合并使得关于产品和价格等的市场信息集中在一部分大型企业中,如果这些大型企业期望借助电子商务来减少它们的交易费用和(或)生产费用,那么是可能推动电子商务方案在农业供应链中的实现。但是规模很大且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企业也可能会成为实现电子商务方案的明显障碍,如因为内部评估过程不够、缺少信息技术人员,雇员不适应变化、因预算优先级而引起的内部冲突、缺乏合作伙伴或资金、高层对实现农业供应链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缺乏理解和意愿等因素的影响。
1.1.2透明的市场
合并所产生的第二个影响关系到虚拟市场的发展。尽管通过新的价格和市场机制,电子商务根本性地改变了买卖双方交流的方式,并可能带来更好的产品信息、更适合的价格、降低了风险、更大的市场透明度等好处,但在同时,很大的价格透明度对合并各方也构成了威胁。另外,信息控制的不均衡以及市场中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一个较高的利益市场,而电子商务方案所提供基于Internet的、更有效的信息访问方式可能会削弱合并方所拥有的这种利益,结果使得它们不愿意参与到这样一个新的市场机制中去。
1.2产品复杂性
第二个影响电子商务方案实现的因素是日渐增加的农产品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有两个来源:传统的产品复杂性和终端用户驱动的复杂性。
1.2.1传统的产品复杂性
尽管集中的市场提供了有关农产品的共同价格参考,但是位置、配送时间和实际的运输质量的差异导致了复杂的个体交易,并影响到农产品价格,例如同样重量的某种农产品当天的价格将会和一个月前的价格不同以及本地和异地的价格可能不同等。另外,对某种农产品是属于功能型产品还是创新型产品的区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属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供应链所强调的重点、采取的供应链方法以及所应用的IT系统都是不同的。将某种农产品的所有信息(位置、时间、价格、质量和数量等)数字化非常复杂,要求有非常精心设计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买方为搜索所有这些产品信息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也许会超过其可能赢得的任何好处。
1.2.2终端用户驱动的复杂性
最近10多年,终端用户驱动的农产品复杂性在不断演化,集中在:(1)客户对更健康、方便和口味更好的食品的需求;(2)加工者对价值链中有价值的特色产品的开发。这两种驱动力推动了有别于一般农产品渠道的需求,如对高差别性食品的需求、对食品安全及其回溯能力的需求、最小化生产/加工和配送的总费用的需要等。
在过去,农业综合企业依靠向后垂直集成供应链来对客户偏好的复杂性作出响应,例如家禽业和肉类生产、加工业就是这种演变的例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供应链的这种集成:(1)通过所有关系来捕捉利益;(2)降低风险(质量、数量、价格和财务);(3)降低费用(交易和运作费用);(4)确保有足够的输入或市场;(5)能对变化的客户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集成需要从各个分散的位置捕捉数据,然后聚合这些数据提供给决策者使用,这些过程需要集成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检索系统来支持。电子商务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好处是它为供应链创造的“虚拟集成”机会能够使供应链各成员间的信息更加有效的流动,从而使得对变化的客户需求能更快地做出响应。
1.2.3产品复杂性的影响
两种类型的农产品复杂性对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创造了机会又构成了威胁。这一方面,在流线型的交易中产生了机会,Internet要么太昂贵、要么不可能捕捉的信息数字化了;另一方面,这些农产品交易产生了对“点方案”的需要,或者信息交换系统被裁剪以适用于某个特殊产品或过程,这些具有个体特征的活动产生了威胁。期望一个包含一切的农产品信息系统是不现实的,在找寻这种系统的过程中产生了几种业务模型:拍卖系统、在线目录和出价系统。B2B电子商务在农业综合企业中的应用取决于对不同提供物的评价以及决策模型的正确性。举例来说,一个在线交易模型也许对大量日常农产品贸易是适合的,但对一个特殊的谷物市场来说也许不够。也就是说,在应用某个方案或模型之前,需要对农产品的特性有完整的了解。 1.3高接触型交易
在农业综合企业中实现B2B电子商务的第三个障碍是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属性。买进原材料、销售谷物或家畜、采购机械、获取资金以及安排运输都是以传统的一对一方式进行的交易,一些学者认为,农业基本上是由关系驱动的,农业市场严重依赖于个人的交互活动。缺乏面对面的接触是基于internet应用的一个限制因素,在完全基于internet的农业供应链中通常缺乏经过人的交互活动建立起来的信任,大部分农业综合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生产商(农民)对进行internet采购缺乏信任,通过internet很难发展个人关系。由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业务方式所生成的惯性的影响,引入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字化交易在旧的交易行为中引起了变化和学习这些变化的需要,使农业供应链中电子商务方案的实现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时间曲线。
2解决方案构建
如前所述,三个障碍延缓了农业供应链中电子商务方案的实现,而成功的实现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组织发展有关。
农业产业结构对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创建第三方市场、形成战略联盟、虚拟供应链在内的每一种战略都适合于一种独特的情况,电子商务的生存依赖于通过各种规模的行业参与者铸造战略联盟的能力。大的、合并的企业所面临的非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延缓在农业综合企业中采纳电子商务,较小企业的联盟可以形成电子协同的方式和与大的联盟进行更有效的竞争。在面临拓展供应渠道时,一个可能的成功策略是建立虚拟供应链,或者虚拟集成,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提供了允许供应链协调以一种有效的、便宜的方式进行的机会。
由于农业供应链中日渐增加的产品复杂性,使得市场和产品专长成为了一个成功策略的关键元素,这包括市场知识、产品专长、风险轮廓三个方面。市场知识是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策略的最关键元素,它可使农业综合企业朝着更多附加值和更紧密的供应商—客户关系的方向发展。对产品规范的完整理解将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产品专长,能更好地设计电子商务过程并为买卖双方提供更多的价值。应该把深厚的市场知识成功转换到B2B的电子商务世界,一个企业发现行业趋势、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重新配置它的业务以对这些趋势做出响应将是B2B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Internet和电子商务将根本性地改变农业供应链中的交易方式,那么对企业组织来说意味着:学习和培训的需要、交易中人的持续存在、获取知识。实现从高接触向高科技的转换,电子商务中的成功交易必须有很强的销售、客户服务以及市场定位,这需要学习和不断获取市场知识。能够理解客户并与其进行直接交流的企业将很有可能在向电子商务转换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从而使它的雇员能把精力集中在更有附加值的活动上,比如客户推荐,这会导致更好的客户满意度。
评估、选择和实现一个电子商务方案将包括彻底理解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和组织,每一个企业应评估决定性因素在一个既定行业设置中的影响。基于单个因素或组合因素,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战略选项,但并不是说一个电子商务方案的成功,必须把所有的战略选项用于所有可能的场景,每一个企业应基于它自己的情况决定它的战略。
3结论
农业供应链中应用B2B的电子商务面临着上述的挑战,internet的真正价值在于把效率引入到陈旧的、无效率的业务实践和系统中的能力,大多数市场中的竞争正在从竞争企业间的直接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然而,电子商务的价值并不存在于为非垂直联盟的生产者和加工者提供的信息系统中,而在于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加快他们之间的贸易和协调,就好像他们是垂直集成的一样(虚拟集成)。
农业综合企业中B2B电子商务在未来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与农业相关的因素(如农产品特性)所产生的额外挑战必须被克服,每个参与者克服这些挑战的能力决定了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应用的速度。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等. B2B的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J]. 管理现代化,2000(4):26-28.
[2] Row-J,等. 电子商务概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国际商业技术,2000(3):26-28.
[3] 王宇飞. 农产品物流呼唤电子商务[J]. 中国经济周刊,2004(3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