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4 16:32: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
1.文化产业投入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以影视业为例,前期需要启动资金较大,产业链也较长,影响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从产品前期制作到市场发行、票房及广告收入等,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文化产品从创作、培育到成型的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过程中先期投入的资金并不能产生好的效益,尤其是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文化基本建设投资,投资回收期更长,且投资回报依赖于市场化运作。
2.文化产业投资的回报链条长,文化产品的价值可以反复得到体现,投资收益可以延伸。文化投资的回报是在一个长链条上,通过分段转让和销售而逐步获得的。如动漫产业中一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会带来直接的收益,还可以延伸产业链,将卡通形象作为品牌开发,经营衍生产品。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仅其衍生产品的收入已达20亿美元。
3.文化产业投资主要由无形资本的投资等元素组成。文化产业投资结构的发展表现为:货币资本与其他智力、技术、信息等资本相融合,许多国家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由此可见创意、知识、品牌、管理等在文化产品价值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本竞争,在当今社会更是无形资本等综合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
4.复合型人才缺乏。投资的风险主要在于管理理念差异、集创意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以及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以文化产业从大范围来看,文化的投资可以分为三大块,包括艺术品投资,这亦是文化产业比较有特色之处;出版集团等传统的传媒衍生出来的投资机会以及在投资界来看最多见的互联网、动漫、网络文化等相关的新媒体。这些文化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市场还有很大的或缺,尤其是同时精通企业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的人才比较欠缺。
5.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很广泛。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内容杂。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由演艺业、出版业、娱乐业、报刊杂志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服务业、电子游戏业、动漫业、文化培训业、艺术拍卖业、城市会展业等10余个产业或行业所组成的产业群,内容非常庞杂。
所以,文化产业投资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因而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投资者具备文化项目的评估能力、经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二、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文化产业的投资面临这众多的风险,既有一般投资具有的信用风险,也有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政策风险,更有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的市场风险,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文化产业的三方面风险。
1.市场风险。文化产品无论就生产还是消费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文化产业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经济功能是通过其社会功能实现的,这些和消费者紧密相关。而消费者花销在文化产品上往往不可预测,这就注定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文化产品在起初是依赖艺术创造者的个人因素,这一切也是不可预测和控制的,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文化产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从直接原因看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破产倒闭,资产价值不能抵偿债务,致使银行无法收回本金;二是借款人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借款人人为因素,故意不换银行的贷款。目前我国文化的投资中信用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有不少文化产业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产业调整过程中的文化产业的不熟悉,进行炒作来榨取资本。这表明,文化企业的资信状况是资本投资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这就需要银行等金融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时要全面的调查并采取措施抵御信用风险。
3.政策风险。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尤其是其中的大众传播产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媒体,其一直在最突出的地位,使得其相对其他行业而言计划经济色彩更浓,行业受政策的影响更多。政策风险对于准备投资传媒的资本至关重要。随着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我国传媒业开始注重市场经济效益,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探索,国家的相关政策对此行业至关重要。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风险指出文化产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文化项目的评估能力,银行贷款遭遇制度难题。文化产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资产表现形式,固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很少,缺少担保手段。而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变现对银行来说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课题,银行对其价值的认定往往非常保守,这使得优秀的文化企业和项目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2.风险投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的互联网领域, 而对其他领域介入较少。究其原因,一是风险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广泛地进入文化产业,它垂青的只是那些高回报、具有可持续商业模式和完整产业链的项目;二是政府对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有线网络等传媒领域的管制比较严格,存在诸多政策限制;此外,国有文化企业产。
3.权不明晰等问题也成为风险投资的一个障碍。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有待完善:缺少针对文化产业的担保法规;现存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与WTO 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文化娱乐业以行政命令冲击法律法规,有令不行的现象频繁出现;文化市场的稽查管理力度不够,影片、光盘、图书等文化产品的盗版活动猖撅;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等。
4.防范文化产业风险的相关对策完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业的发展对于投资的环境依赖越来越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应高度重视。在投资来源上,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既可以资金方式投入,也可以土地、无形资产和技术方式投入入股;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文化彩票等方式筹措资金。此外,还可以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联营股本贷款、循环贷款、产权市场上的溢价转让和拍卖、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亦可大胆引进外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壁垒还比较高,民间投资进入的深度明显不足,这不仅体现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的不平等,还体现在我国对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区别对待。为了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投资渠道,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长期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主要和关键作用。
故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要完善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创造文化产业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多元化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将应利用服务平台整合各资本市场资源,开展信贷、信托、债券、证券、资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咨询服务,研究文化产权评估、抵押质押的具体办法,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努力解决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问题。还应开通文化产权交易、企业上市推荐、无形资产评估、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申报等系统,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将平台逐步建设成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对外、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平衡总发行、项目咨询投资、产品展示交易、行业知识普及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产业,在具有市场化、现代性特点的同时,还天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社会以创新性前瞻性的制度建设视角来关注他,如此,使网络文化法规自身及其建设具有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借以更好的引导、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法规是指涵盖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条文与规范的宽泛综合称谓,而网络文化法规建设则是指有关该类产业法规制定、试行、重建完善、运行等环节的法规保障具体历程。在实践中,它既可以是一部产业法律制度的运作历程,也可能指一个部门具体管理法规的创新路径。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与社会互动中,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时代特点,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过程中,为助推和扶持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长远进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制度规范、国家政策、地方或部门法规。这些法规,零零总总、卷轶浩繁。其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在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全局中某一专项问题或某一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同时,无一不是洋溢着引导、扶持、推动、包容的制度情怀和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之制度关怀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把握与考察,可以从下列哲理因素及路径来展开。
(一)时代与社会因素
技术与社会互动相关原理表明,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与网络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应该回应时局的召唤紧扣时代的脉搏;作为与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应回应社会的需求。从技术与社会互动原理看,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对策及政策着眼点只能是看社会效益、有无社会需求及如何激发社会需求,作为社会及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网络文化产业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考察,他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单一的线条式的历程图式而应是和社会彼此影响交互前行的双链图式。社会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意无意之间会施加诸多的影响。而有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实际社会事务也是多头绪的。化解这些事务与社会影响因素则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实践努力。如,一方面从政府和社会综合的群体层面来讲,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培育和繁荣健全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普及国民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等,这些事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事业与事务性工作都是相当繁杂、需要花费相当力气和心血才能干好的,而且要干出成绩和起色更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动员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从国民的个体层面来看,“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勤劳节俭、重生产轻消费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农民传统的持家美德。所以网络文化法规假设的制度策略在程序和思想路线上,应该首先是扶持、促进和帮助,然后才是观察、评价和管理、精约、提高。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的因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较之西方,尤其欧美,他们还占据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作为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之大,魅力无穷,文化资源却相对丰富。自古是人杰地灵,名胜古迹、历史文脉文人骚客、山川河流,无不应作为我们和西方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可以凭借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化霸权的较量中,这东风就是机会和平台。现在,这机会来了。作为文化一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的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理应在国际文化霸权的比拼中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部在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翻一番,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自身特点
从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的特点看,数字娱乐业及网文产品具有即时性娱乐性、非传统性、起点高、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这些特点,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一开始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不像传统文化产业,从发端时就要和行业规范、行业权威、产业机制、产业体制不断互动、不断磨合、不断碰撞,因而少了羁绊,少了规约。这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轨迹的一般特点,自然适用我国网文产业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那么,在直观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条件,应该只求养眼性、注目率,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针对其规范政策不宜过细切过严密、过繁琐,只要大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合格、有市场、有效益就应助推、鼓励其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与传统各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自身相比,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传统各产业具有各自严格的产业独立性,互不贯通性、彼此制约性等。如,各行各业各自独立的运营范围、运营方式招揽顾客特点等,人们对各传统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内部各行当如,戏剧、说书、电影等的业态独立性的特点有着许多大众式的哲理认识“隔行如隔山”“、行行有状元”、“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独立运行,互不交叉,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各自的流通环节运行。网络的跨媒介传播,打破了传统业态间的束缚,贯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网络与文化的结合诞生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具有表现平台的高技术性和新兴性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跨媒体特点使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的跨业态性、贯通性。这使得他在各产业间和文化产业内部各业态之间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包容性。这个特点,也自然需要一个包容、开阔的制度空间来对待网络文化产业。人们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第一,强调的就是人才对一件事物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从网络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看,他属于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产业,甚至具有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自然应该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其中高端人才仅占5%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与产品产出质与量的客观现状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外高素质的动漫与网络游戏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企业落户(中国)的少”。我国该产业相关人才及其储备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缺口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其他产业明显不同,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特殊的复合型的、多层次、高水平人才,首先网络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时代性、全球化和市场化特点,要求这支人才队伍必须是具有产业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特点紧扣时代要求的战略管理专家,如此,才能快速应对国际产业行情与动向、并分析相关资料、处理危机,这些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创意内容知识。因而,这三个行业方面兼具的高素质懂行专家实属凤毛麟角,即便是擅长和精通其中某两方面、甚至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为稀缺和难得。市场实际情况也表明,“网络动漫培训市场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相关人才的奇缺。兼通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网络文化产业教育界面临的难题”。现时的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只能是从扶持、支撑和助推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实际难题。
(三)哲理透视
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具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哲学特征,因而,新生事物在量的扩张既是事物发展进程中首要的特征,也是客观必然性的要求。为提高和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策略,在现实性上应是以鼓励、推动为主,设限规约为辅。从网络文化产业要素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文化是内容,网络是形式、条件;文化是本质,网络是表象和表现平台、技术。二者结合的基本哲学关系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扩展关系,也可以是,内容和平台、条件的关系,现实性上就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以求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关系。因此在此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必须着眼于扶持推动。
二、结语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述评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
1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依据
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时间很短,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不同,因此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认为,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由此,周胜、段淳林认为,发展模式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对特定约束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①汪茂泰、丁翠婷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指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条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子。②这些观点,包含了理论基础、依据条件、模式特色和发展路径,比较完整地概括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化此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冯子标、焦斌龙认为,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③温燕则认为,主要涉及到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④而田巧芳认为,主要是“增长极”理论和“产业关联效应”理论。⑤吴声怡、许慧宏认为,文化产业开发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发展模式选择的现实基础。⑥周胜、段淳林认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环境,选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⑦焦斌龙则认为,要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状况、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文化市场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及其发展趋势。⑧这些论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既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支持,也离不开文化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支撑。只有全面吸收相关理论的有益成果,才可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2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温燕认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美国模式,特点是投资主体多样、注重科技投入、拥有丰富的人才、政府支撑体系强大;二是英国模式,特点是加强基础研究、注重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加强资金扶持;三是日本模式,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培育特色鲜明的产品市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四是韩国模式,特点是政府主导,实施国际化战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建立奖励政策。⑨雷光华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竞争―保护模式、产业综合模式、集约化经营模式以及特色推动模式。⑩冯子标、焦斌龙认为,国际上主要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源依托型;三是以韩国为代表的产业政策推动型。Z
许清林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东西南北“四大模式”:一是北方模式,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特点是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政治引导和政策推动为动力,运用行政手段整合资源;二是南方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主要借助经济发展,依靠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东部模式,以苏沪杭为代表,特点是发掘文化遗产,突出地方特色,以旅游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西部模式,以陕川地区为代表,特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地域特色尤为突出。[此外,华正伟认为,还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艺术家聚集型、市场推动型、社区合作型、地区传统保护型等五种模式。\从以上众多观点看,文化产业发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模式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既在理论上给我们留下了继续研究的自由空间,也给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舞台。
3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
袁北星结合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整合资源、集聚人才、延伸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路径。]李巧、王会欣、师伟力认为,切实可行的路径应该有五条:一是要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骨架”。二是要增强以创意化为特色的原创能力,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利用以数字化为特色的高新技术,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四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强区域协调合作。五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吴声怡、许慧宏等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应该包含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优秀原产品的制作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四个方面。_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是保证一种发展模式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要素。不同国家和地区选择的发展模式不同,其实现路径和机制也必然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学习参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做法,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机制。
从以上成果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现有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即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对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文化产业资源的独特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会形成不同的配置特点,从而产生不同的配置效果。因此,加大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关系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7周胜,段淳林.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09(3).
2汪茂泰,丁翠婷.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3Z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9温燕.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5田巧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8焦斌龙.简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其选择[J].前进,2003(7).
10雷光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4(4).
11许清林.濮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EB/OL].河南省统计网,2008-11-18.
12华正伟.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与发展模式[J].辽宁经济,2008(12).
13袁北星.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N].湖北日报,2007-11-22.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新机遇,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关系的合理分析,明确指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金融的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金融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并提出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逐步融合的方法以适应当今全球经济的大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融合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当国内人民的物质生活在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会随之扩大,此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将会越来越凸显,文化产业能够反映一国的综合实力,它的发展与金融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推动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新的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引擎
五大重要效应:内需导向效应,具有改变消费观念、创造消费供给、刺激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空间的作用;产业升级效应,加强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作用,生产性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产业关联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信息,旅游,体育等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也衍生出许多与传统文化产业完全不同的“新文化产业”;就业孵化效应,由于现代文化产业的门类较多,产业链较长,能够适合多种类型的企业和人群的加入,这样既能为高端人才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又能接受民间具有一技之长的草根艺人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甚至是本土农民;文化图强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境界,从而推动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效益的多层叠加。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支柱性产业。不仅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综合性的联动效应,也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扩大就业产生有利的作用。
所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文化产业的上升和发展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以金融行业为基础支持动力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日益扩大。由于文化产业自身具有知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意和研发工作,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金融需要从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运营的规范化水平来引导文化企业。然而,金融投资文化产业的比率并不高,金融投资的企业存在结构不平衡现象,只看重大企业集团的获得银行贷款。在创新信贷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和创新、扩大直接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未做出明确规定和政策突破。
随着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业迅猛发展,文化企业的发展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进行社会集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也可以通过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另外,一些文化企业无论是采用注资式的增量调整,还是通过兼并、购并、联合等方式进行存量重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应该有金融部门来参与,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
三、金融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实现有机融合
近期的金融与文化产业水平对接涉及到金融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两个部门,仅仅依靠单一领域的功能提升和拓展无法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融合发展的目的。
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资源的挖掘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文化产业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进行必要的资产兼并和重组。事实证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单独靠文化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然要有金融系统的参与和保障。
四、金融———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必须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如果离开金融业的全方位支持,文化产业就难以真正形成其产业规模。优良的金融环境是我国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基石。但就当前情况来看,由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使金融业在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问题上举步艰难,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全方位的金融扶持。这是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鼓励金融业介入文化产业,加强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拓宽金融业的投融资路径,探索建立银行业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信贷机制,是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也是金融业对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途径,因为金融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的经济主体和不同的经济活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过程、不同经济环节之间,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制约机制和渗透渠道。
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文化企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的特点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发展阶段,积极探索适合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
五、文化产业———更融洽的对接金融
1.培育合格的文化产业融资主体
文化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扶持,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文化企业自身的有序发展。文化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分类改革的相关精神,不断推进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加速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2.重新塑造优化的、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
要改变我国文化产业目前规模较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就必须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现有存量改造和升级。积极拓宽我国文化实体的重组引资的空间,要积极吸引外部增量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3.整体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竞争机制,进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市场化的水平。
文化产业在传输文化、拉动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和国家近年来日益关注的问题。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态势下,文化产业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特殊性,在其拓展的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不仅能拉动自身经济增长,还能够拥护国家政策方针,促进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基金项目:
2013年唐山市科学技术局项目(编号:2013CX—5)。
参考文献:
[1]刘索华.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8-63.
[2]匡导球.公共财政支持文他建设:动因、机制与路径[J].新视野.2012(6),36-40.
一、一步走:近期的金融与文化产业水平对接
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对接涉及到金融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两个部门,仅仅依靠单一领域的功能提升和拓展无法实现二者的高效对接,只有二者同时努力,才能达到融合发展。
(一)金融主动高效对接文化产业
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自2010年九部门《指导意见》颁布以来,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逐渐增强,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依然不够,金融机构在服务文化产业的模式、功能、方式和水平等方面均无法与文化产业的需求高效对接,还存在一些阻碍金融与文化产业高效对接的瓶颈与桎梏。因此,要破解金融对接文化产业所面临的这些瓶颈与桎梏,应选择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1.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模式突破。金融机构应深入调查研究文化产业的经营特征和盈利模式,并以此为依据转变自身的经营方式和风险管理观念。金融服务价值模式方面,应从“物权控制”转向“未来现金流控制”。金融服务融资模式方面,应向文化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研发设计、生产制作、营销推广、配套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服务拓展,发展供应链金融。金融服务风险控制方面,应加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衍生品的开发,创新知识产权、收益权、定单质押等信贷产品。
2.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功能、范围和水平突破。金融机构在拓展、强化和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银行融资功能、范围和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开拓在投资、证券、保险、理财、信托、租赁、专业管理等方面服务文化产业的功能。本文由收集整理应在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聚集区内设立专门为文化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文化产业基金、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创投风投企业等机构建立服务文化产业的有机金融联动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一条龙服务。
3.产融“互通式”信息交流方式的突破。通过设立产(文化产业)融(金融业)信息中心、开发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互通的信息网站等形式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以汇集金融机构及金融业与文化企业及文化产业的基础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文化企业及文化产业进行资质认定、筛选评级和前景预测,使之与金融机构及金融业的投资信息对接,促进有效的金融机构投资信息与文化产业融资信息在一定机制下有序流动,以减轻文化企业搜寻融资信息的成本和金融机构搜寻投资项目的压力。相关单位如金融机构、文化龙头企业、政府部门、科教院所、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多部门通力协作,促进文化要素与文化资源的顺畅流动、广泛集聚和高效利用。
4.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保障体系突破。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规范和完善文化产业的版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突破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基础性制度障碍。积极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建立起包括信息披露、投融资促进、信用担保、风险分担补偿、专项补贴、资金结算等在内的投融资服务工作机制,切实解决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中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千方百计对接金融
1.培育合格的文化产业融资主体。文化企业要赢得金融机构的青睐,首先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自身的快速成长。文化单位应认真落实分类改革的精神,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办法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培育大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主体基础。
2.重塑优化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要改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加快对现有文化产业的存量改造。积极拓展国有文化实体的重组引资空间,在巩固现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开辟形式多样的新兴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要积极吸引外部增量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要集聚国际资本和吸引国际知名的或有潜力文化企业“走进来”;另一方面,要拓宽国内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积极集聚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以此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架构基础。
3.整体提高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的市场化水平。通过创新、改造、引进、整合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与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文化产业的科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文化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高度和深度基础。
二、二步走:中期的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研究和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的相互结合、互动发展,培育文化产业金融,将是我国中长期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一)探索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产融结合方式
金融与文化产业适宜采取“智慧资本+金融资本”有机互动的结合方式。文化产业聚集的“智慧资本”与一般资本一样有价值,还可以投资,“智慧资本”与“金融资本”同等重要。“智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两种“软质资本”的结合,更能体现“绿色”和“生态”的时代要求。要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资产的资本化、知识产权的资本化、未来价值的资本化实现金融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以金融资本为手段推动文化产业资本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业务的深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促进其互动发展,增大其价值增值。也就是说,将来我国金融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大体上可以采取“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两种形式。由产到融,是在文化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文化实业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金融核心。而由融到产,是金融资本有意识地控制文化实业资本,而不是纯粹地入股获得平均回报。这两种形式的产融结合形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实现进路的不同和主业的侧重。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有利于金融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就采用哪种方式。
(二)创新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实现模式
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创新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实现模式。从结合的对象上,可以是单一结合模式,即是文化产业与某一种金融资本的结合,如“文化产业+商业银行”模式、“文化产业+保险公司”模式、“文化产业+财务公司”模式模式、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模式等。也可以是多元结合模式,即是通过一系列“购并+投资+融资+其他方式”合并,形成集文化实业、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业务于一身的文化集团公司,但尚不具备金融控股公司架构的模式。从结合的运行机制上,可以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任何金融中介都是市场积极参与者的市场主导型结合模式,就像英美国家的产融结合模式[1]。也可以是以“社团”或“社会”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银行在产融结合中处于主导地位、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强的银行主导型结合模式,如日德国家的产融结合模式。还可以是其他结合模式,如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合作联盟模式等。
(三)开辟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具体路径
1.大型优势文化企业应走金融控股公司之路。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控股公司式”的、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必要的约束和调节机制,避免文化产业资本过度控制金融机构,把金融机构变成文化资本的“抽水机”;设立必要的风险监管和防范机制,在加强产融交叉互通日常监管和审慎监管的同时,还要在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产业部门之间设立防火墙,避免风险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之间过度传染和扩散。
2.具有竞争优势(包括资本优势)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可入股甚至控股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微文化企业通过入股控股中小金融机构获得更大发展的融资,而获得入股支持的中小金融机构在实力壮大后又可以反哺中、小、微文化企业,二者可以同时实现协同共生发展。
3.重视民营文化企业与金融的结合。民营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重要力量,应重视和注意吸收民营文化企业入股金融,这既是金融机构实现产权多元化、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需要,也是把民营文化企业跨入金融业、开辟投融资通道、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4.加强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的监管工作。金融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既涉及到文化产业部门,又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资本及业务的合作与交叉多,容易产生监管空白。监管部门应坚持规范与疏导并重的原则,着力加强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的监管工作,切实防范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中的风险,努力为金融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保驾护航。在积极引导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同时,要加强一行三会与产业主管部门的合作,避免监管空白。
三、三步走:远期的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高级形式是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团或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群。这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显著特征是已具备了控股公司架构的模式。而我国金融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要实现这一高阶目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群超出了企业概念的范畴,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范围已扩展到区域概念,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深度和高度已提升到了复杂适应系统的整体突破、分工协同、共生演化功能方面。
(一)金融与文化产业跨业混合发展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地通过混合控股、持股、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国内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团,采用现代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资产是不同子公司的股票,经营范围横跨含文化产业、金融业和其他行业等多个行业。这类跨行业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控股母公司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一个非金融机构的经济实体,不具有金融从业资格许可证,但其全资或控股拥有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一种或多种金融性实体和其他非金融性实体。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团麾下的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地对外开展各类业务包括产融结合业务,并独立承担相应责任。由于控股关系,子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及其重大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受制于控股母公司,子公司的具体经营单元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发展战略。其具体模式可以是以产生经营协同效应的文化产业实体控股的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团,也可以是以产生金融协同效应的金融控股的文化产业金融混合集团。
(二)金融与文化产业集群化混合发展
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是文化发展繁荣的较好形式,而在文化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以金融商务区为金融商务综合服务、以文化主业为中心的“产业与金融结合+地方与行业结合+市场与网路结合+政府与企业结合”全方位一体化结合的集群化式产融发展模式,更是金融与文化产业混合发展的高级形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集群内营造了“独特的小环境”,形成了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复杂适应系统,涌现出了许多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外源性产融结合模式,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内源性产融结合模式的、功能突现并“自组织”和“他组织”演化的文化企业集群准外源性产融结合模式和准内源性的间接产融结合模式,与准外源性直接产融结合模式和准内源性直接产融结合模式等多元化的新型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形式。这类集群式产融混合模式能够极大地发挥产业“聚焦效应+协同效应+创造效应”等多重综合效应,把成本降到最低,把价值提升最大。
(三)金融与文化产业跨国混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空间计量模型;南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5
1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结构调整、整治环境污染、实现合理就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2009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纲领性引导。为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2014年南通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和要求。由此可见,虽然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仍较小,但毫无疑问,它的发展已经受到广泛重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长久以来,经济地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从马歇尔的产业集聚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区位视角考察经济学问题成为影响学术界的主流,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磊(2010)对近10年北京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进行刻画,并且利用重心变动的分解分析对影响制造业布局的动力因素进行定量描述。黄娉婷(2014)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刻画了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考察汽车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与扩散的特点,探讨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地域特征差异。吕岩威、孙慧(2013)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考察了其区域分布特征。邱珊(2016)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区域集聚度,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99―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其进行测算,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
总结现有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已有研究存在如下特点:首先,学者们集中研究了制造业的集聚问题,运用多种指标对制造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并详尽描述了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特点,而对于文化产业的集聚情况和空间布局研究较少。其次,在研究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往往从省级层面人手,而较少从更小区域的范围内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同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忽视了不同空间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和互动性,往往是基于空间单位匀质和独立的假设完成的。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南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进行描绘,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南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南通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2南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布局情况
南通为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和苏州、上海隔江相望。目前,南通现辖启东、海门、如皋三个地级市,海安、如东两县,市区包含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和南通经济开发区四个区。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68%。同年,南通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2.73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GDP的4.65%。
近年来,南通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产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增长速度亦不断提升。南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从2008年的44.3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62.73亿元,增加了近5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4年已达到4.65%。同时,2008―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5.12%,特别是2011年,较2010年增长达到了54.09%。而从产业分布来看,南通市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类型较广,重点行业所占比重较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我国文化产业分成120个行业,2014年,南通市文化产业共涉及其中的108项,其中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规模最大,其增加值为66.O亿元,占文化产业全部增加值的32.4%,排名前三的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和机制纸及纸板制造占文化产业全部增加值的近45%。但是在排名前十的行业中有8个属于制造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发展相对缓慢,仅占南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2.9%。
从分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情况,2014年市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0.78亿元,占南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36.62%,其余各区县的所占比重均在12%左右。“三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三上企业”的统计有利于我们观察一个地区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从某个侧面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致水平。在对“三上企业”的统计中发现,如东、南通市区和海门均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主,以如东为例,2014年共有三上企业68家,其中制造业49家,占72.06%;如皋以服务业为主,80家服务业三上企业占总数的54.79%;对于海安、启东两市县而言,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三上企业数量相当,可以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较为均衡。需要注意的是,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在南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通州、如东、如皋和海门四个市县排名前十位的“三上企业”统计中,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企业的数量分别为7、9、7和10家。
3南通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1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临近空间单位的影响显著为正。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5823,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它对于某一区县文化产业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本文研究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如前文所述,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在通州、如东、如皋和海门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四个区县在地理位置上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中国南通家纺城两个上规模的集聚区。(2)相关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程度,对文化产业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这与预期的假设是相违背的。无论是OLS还是空间滞后模型,产业关联的系数均为负。从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会降低1.72%。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由于在工业厂房的循环利用、土地的集约使用方面的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能带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提升。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出现相反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南通市虽然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同时深处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发展过程中受到上海、苏州的影响较大,只能优先发展处于产业链相对低端的产业。(3)其余三个变量的估计结果与研究预期一致。劳动力的供给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能对其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供给每增加1%,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会增加31.23%。它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本文研究的其他三个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素质、高层次人力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地方保护对文化产业集聚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地方保护程度供给每增加1%,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会降低3.27%。开放程度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快速发展,开放程度每提高1%,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增加6.69%。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种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市场化配置以及生产技术的自由交流将会满足国民对文化产品的更高需求,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4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对南通市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经验描述,然后借助于空间计量方法,验证空间依赖性的存在,并且选择空间滞后模型,对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从总量上来看,南通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文化制造业占据主体地位。从空间布局来看,南通市区的文化产业总量占据较大比重,其余各市县较为均衡,而从细分行业来看,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对通州、海门、如东和如皋四个市县来说。
(2)Moran指数和Lisa图检验了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 议豫剧文化对河南省非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以韩国文化产业的经验视角看文化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许昌市三国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河南省镇平县发展玉文化产业的背景及优势 河南省柘城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产业关联视阈下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思考 京沪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启示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欧洲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对河北省的借鉴作用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评析 三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借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EB/OL].(2004-05-18)[2013-03-05].http://tjbz/hyflbz/xgw/t20040518_402154090.htm.
[4]曲展.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0(3):74.
[5]向勇,权基永.国策方向与政策制定:韩国文化产业政策史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8):12.
[6]许建.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韩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EB/OL].(2015-10-09)[2013-03-05].http:///tvguide/tvcomment/wtjj/dsrshss/10532.shtml.
[7]陈实.浅析韩国文化政策以及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群文天地,2012,22(1):262.
[8]姜洪民.韩国文化产业的特色[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8(1):65.
[9]黄一璜.韩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评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1):80.
[10]张建民.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2,21(3):74.
[11]张隽.探析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启示[J].汉代韩国,2009,17(2):45.
关键词: 建湖;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建湖县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中西部,北纬33°16′~33°41′,东经119°33′~120°05′。东与射阳县交界,南与盐都区接壤,西与宝应、楚州二县(区)毗邻,北与阜宁县隔水相望。全县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和2个开发区,人口80万。建湖人文底蕴较为深厚,是地方戏淮剧的发源地,是中国传统杂技的两大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淮剧之乡、杂技之乡、花炮之乡。
一、建湖文化资源概述
(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建湖享有杂技、淮剧之乡的美誉,建湖杂技、盐城淮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湖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并称为我国杂技艺术三大发祥地之一。
(二)民俗文化古朴醇厚。建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统庙会、舞龙、淮戏票友、演杂技、打腰鼓、团体踩街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随处可见。近年来,新建双湖公园,专门开辟文化休闲区,建设淮剧、杂技、民俗文化史料陈列馆,着力打造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和产业文化。
(三)人文古迹历史悠久。建湖古迹荟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景观。建阳镇存有南宋丞相陆秀夫读书处"景观书院"的遗址;宝塔镇的朦胧宝塔,始建于唐代,是江苏著名的古塔之一,现为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庆丰镇是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故里,在东乔村仍保留着他的故居;另外还有望夫台、东海王墓、永丰汉墓群、收成十景、龙王庙、都天庙、文昌宫等古迹遗址。
(四)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建湖人民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投身革命,奔赴前线,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有1400余名烈士为国捐躯。
二、 建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文化产业战略选择要把握好四个原则:首先,在掌握充分的信息的基础上,必须要透过纷繁的现象把握本质,确保战略重点和可行性;其次,完整准确地进行结构性全局的把握,注重结构性全局的把握和结构的分解细化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要把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具有基于事物发展逻辑过程的前瞻性;第四,注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价值观的相容性分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注重唱起竞争力的培育。经过上文分析,结合文化产业战略选择的四个原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建湖文化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来自本地区,需求群体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本地市场容量较小。一方面,建湖人口相对较少,虽然人均收入快速增加,但人口增加速度有限,难以形成本地市场的规模效应。
第二,来自其他产业的支持较弱。建湖经济发展进步成就卓著,但是产业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文化产业发展来自其他产业的支持较弱,对其他产业的贡献有限,达到完全依靠内生型增长的要求具有难度。
第三,政府主导作用明显。政府主导是建湖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考虑到种种因素,建湖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起主导作用,而且企业发展程度有限,特别是民营资本尚不活跃,政府投资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
综上,可以认为建湖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符合外需溢出型模型的要求,同时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比较迫切。按照建湖本身的特点,建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可以采取以外需溢出型发展战略为主,以内生增长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三、建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新长铁路与盐徐高速通车给建湖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国家沿海大开发政策实施,为建湖经济腾飞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应借此良机,抓住机遇,通过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实现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建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 走精品化路线 树立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及特点,做好开发研究规划,优化文化资源结构,发展重点,以点带面,建立起既突出重点又互相关联、运作有序、共同发展的关系。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定位,突出本上特色,没有特色,很难造就优势产品。精品是文化产品的精髓和文化产业的龙头,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所以,开发文化产业精品必须第一步做好品牌规划。认真研究和分析建湖地方民俗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搞好项目规划,找准发展地方文化的切入点,做好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工作,突出文化主导、整体设计和消费者取向原则,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特别要重视消费者取向,加强对消费者心理研究,可以与建湖对内地宣传的经验结合起来,研究主要消费群体的心理,只有为目标顾客和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可,文化产业的品牌设计才有价值。
(二)发挥比较优势 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差异化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保持产品的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垄断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竞争中能够依赖的比较优势。加强综合技术的发展,推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发展,加强创新,丰富发展都有的能力,推动产业绝对竞争力的打造。加强生产要素的投入,突出强调地区资源的要素秉赋,打好建湖作为水乡文化的特色,形成产业的相对竞争力。建湖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始终以市场为导向,独辟蹊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培植优势资源。抓住机遇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产业竞争力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到,铁路、高速、众多省道的通车,沿海大开发战略,都对建湖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抓住战略机遇期,打造文化产业价值链,对推进建湖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注重可持续发展
文化部在《关于实施沿海大开发战略加强沿海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在搞好沿海秀美工程的同时,要重视沿海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做到自然生态坏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并举。"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同时,过度的开发利用也会给民族文化资源带来过重的负担,在这方面己有许多前车之鉴。我们要吸取前人的教训,切实对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注重可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尚伟,王理. 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