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4 16:32: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影视文学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①
②
③wmin.ac.uk/mad/page-400
④wmin.ac.uk/mad/page-269
论文关键词:话语重述,重述标记语
1.引言
学术论文写作长期以来是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而话语重述是一种重要的话语组织策略和语用策略,体现了一个人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重述(reformulation)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英语中的i.e, thatis,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和viz.就是这样的重述标记语(Murillo,2004)。重述话语常由重述标记语引入,重述标记语将原话语和重述话语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引导读者(或听话人)寻找关联,充分理解作者(或说话人)表达意图的过程起重要作用。考察重述标记语使用情况,可以部分了解作者(或说话人)(包括二语学习者)对重述这种语用策略和话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及其背后的语用认知意识。本文对50篇英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了分析,考察学生在学术写作中的英语重述标记语的情况,旨在揭示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语重述标记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建议。
2.研究背景
重述标记语的研究话语重述,国内外已有不少相关的成果(如Blakemore1993;冯光武2004,2005;Matsui2002; Murillo2004等)。Blakemore(2002:183)认为,that is和in other words有意识或形式近似的表达形式,这些近似表达形式作为概念内容在话语中起作用。在Blakemore研究的基础上,Murillo(2004)对重述标记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认为重述标记语既有程序意义又有概念意义,重述标记语在话语理解中既可以促进显义,也有助于隐义的传达。最后,Murillo得出结论(2004:2066):重述标记语对话语理解所涉及的各种推理过程都有帮助。从上面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重述标记语在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上,对于二语学习者系的和受用重述标记语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50篇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分析,考察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情况,以揭示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使用重述标记语的频率如何?原因可能是什么?
2)重述标记语i.e., that is,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和viz.在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中分布如何?
3 研究方法
3.1调查对象与语料收集
本项研究共收集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50篇,样本采取了随机抽取的办法。其中文学类25篇,语言学类15篇,翻译类5篇,文化类5篇。论文来自安徽某高校,涉及2006-2009三届毕业生的论文。
3.2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从安徽某高校2006-2009三届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了50篇,并找出文中的重述标记语和含有重述标记语的话语。同时,对每篇文章的句子数量进行统计话语重述,计算出所有文章句子的总数,从而得出重述标记语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
数据分析的目的有两个:一,通过语料中重述标记语的整体出现频率,考察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总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考察英语专业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重述标记语使用的分布情况。
3.3结果与分析
3.3.1 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频率
表1是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情况。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频率从整体上看比较高(3.84%),平均每100个句子会出现3.84个重述标记语。
表1.重述标记语的使用频率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
文章总数
50
句子总数
5684
重述标记语总数
218
摘 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文学不断发展。随着快餐文化的强势来袭,网络热点IP改编已经成为一股热潮。文章从当代网络热点IP改编的现象中分析改编剧备受好评的原因,从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文本和改编特色出发,总结归纳出网络IP影视的特点,并且针对当下改变难、改编未忠实原作、影视演员选定难等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热点IP 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
一、网络热点IP再生产――影视改编
1.关于当下改编热点现象简评。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网络文学作为一支主力军,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纸质传媒,加之网络文学众多,题材宽泛,成本低,发展空间大,更是成为网络媒介下大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作为网络文学和影视二者结合的产儿,许多方面同时具备二者的优点,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近年来的电视剧市场,网络热点IP剧霸屏态势依旧。从题材上分,大致分为青春校园小说,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左耳》等,讲懵懂时期情窦初开的爱情;都市职场小说,如《最美的时光》、《杜拉拉升职记》等,讲如何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步步高升;穿越小说,如《宫》、《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从现代穿越至古代,从古代穿越至现代,不一样的体验;言情小说,《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现代职场爱情大戏,霸道总裁的恋爱之旅;宫斗小说,《甄执》、《美人心计》等,后宫女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种种现象表明,目前网络文学改编剧仍存在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影视业熠熠生辉。
2.当下网络IP改变热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学时尚新颖,能够迎合受众口味,群众基础夯实。
网络如今进入千家万户,大家对纸质传媒的需求越来越少,相反,更多的青少年、大学生甚至一些中年人都采取便捷的网络阅读,在零碎的时间阅读,网络文学网站的众多更是为该文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优势。绝大多数的网络创作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作者的随写随发,许多是跟帖型。读者会在贴吧等网站发表或者留言自己的看法和对之后剧情的构想,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经验时时更新创作观念。这样看来,网络文学的作者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读者。正如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提到的读者对于作品的再创造理论。这样,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就远远在传统文学之上。
除此之外,与小说相比,影视剧更加具有娱乐、时尚和大众气息,其审美特点和传播数段更容易吸引观众目光。改编热点IP受到欢迎,很大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的作者更多的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更易与受众产生共鸣。网络是普通人生活的另外一个空间,这个时代不缺有才华的人,只缺发现才华的眼睛。他们有感而写,情节都独具一新、惊心动魄,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语言自然活泼,符合当下潮流。由于他们的非职业作家身份,写作更可以不拘束于条条框框,更直观地捕捉到受众的喜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材于生活。因此,近年来,影视热点IP改编剧收视率较高。
(2)文学网站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促进网络小说改编产业化营销。
网络文学与影视业联姻,其中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是国内第一家跻身于世界百强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其曾在上海召开“原文学之旅”,创国内网络文学年会盛况,并且上海盛大网络曾多次向起点中文网增加投资。资本的投入,使起点中文网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功改编为影视剧,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一些与影视剧相关的手游、玩偶等衍生产业。而且主要的华语原创网站都走上了网络文学创作到网游再到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提供了契机。
(3)网络文学题材宽泛,改善影视业“剧本荒”难题,新机遇出现。
好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和观众耳目一新。我国影视业遇到瓶颈,问题主要来自内容。很多网友甚至嘲讽似地编出了中国大陆电视剧的老套剧情榜:男女主角相爱一定会有狠心使坏的婆婆、高富帅必定找了草根女、后宫钩心斗角、女主先弱后强,等等。好的剧本和创意是电视剧成功的灵魂之一。网络文学所拥有的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素材库,从其中挑选出优质的文本改变了影视剧业的“剧本荒”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选材重复、情节老套的现状,是对优质剧本内容的深刻挖掘、发现和推广的重要来源。
以青春纯爱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该剧根据顾漫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美女学霸贝微微,与学长肖奈在游戏中结为侠侣,在现实生活中相恋的故事。贝微微和肖奈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女主是大二系花,男主是即将毕业的大四校草。两个人的爱情与家室门第、社会地位等毫无瓜葛,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组队打游戏,一起在食堂吃饭。没有传统剧中的堕胎、车祸、出国、恶婆婆情节,这样简单的爱情却让观众耳目一新。连情敌女二孟逸然的手段也只是羡慕嫉妒恨。整个故事都是校园爱情本来的模样,清新、自然、甜蜜、动人、欢乐,更让观众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此外,该剧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网游情节,以网络游戏作为剧情主要元素在国产剧中是较为少见的,也让大家看到了网游世界的美好的一面。
(4)网络文学高人气保证了影视改编的收视率。
收视率是决定一部影片价值的首要因素。信息时代,观众逐渐有了审美疲劳,对影视剧的要求越来越多。同时丰富的网络文学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知名作家或者网络所拥有的良好口碑和强大的读者群超人气为影视剧的收视率提供了保障。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唐七公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唐七公子以文风温暖清丽著称,她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述说令人心伤的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播不到一个月就爆红,网络播放量超过186亿,平均每天点击量为8.08亿,更有一天之间点击量猛增14亿的惊人成绩,创历史新高。唐七公子本人的微博粉丝也有115万多。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为影视改编剧保驾护航。
二、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特点
1.明确市场受众需求,网络小说改编呈现个性化特色。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众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信息。编剧、导演及影视制作商想让一部影视作品获得好的收视率,就必须发掘网络小说中的个性特色,并将之与受众需求进行对接。在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过程中,一些主体发生了变化。首先,受众的身份由读者变成了观众,其次,传播媒体由网络变成了影视传媒,传播方式也由阅读变成了观看。目前,许多网络热点小说的改编,不仅是简单地将作品以影视动画的方式呈现,而且根据受众的个性需求和特点,对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影视剧转化和改编,以不同媒体的协同创新对原作进行拓展深化,从而达到最佳影视效果。
2.重视音乐、特效等多媒体协同创新,影视业视听效果好。
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将自身对原著内容、风格等重新定义,如果要更真实地还原小说的场景等就要做到多媒体协同创新。与网络小说相比,改编的影视剧视觉效果更佳。因此,能否通过声音、影像等方式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艺术式地呈现给观众成为影视改编的关键。为了达到更好的改编效果,通常更加注重背景、音乐、服装、旁白等因素,拓展影视剧的艺术想象空间。影视改编的作品中,比较重视科技等多媒体加入的就是魔幻鬼神类的小说,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故事发生地经历了多地转换,在凡间、仙界、妖族有多处情感纠葛,不仅有情感铺陈开来的场景需求,剧中还有荡气回肠的战争场景大戏,属于对美术有着极高要求的仙幻题材。除此之外,剧组在道具细节也是极尽所能,抚琴姿势、礼仪动作乃至桌上一碟小菜都做到精益求精,以求达到最好的视听效果。
3.改编热门IP题材多元化,改编方法多样化。
网络文学题材广泛,包括都市家庭、情感青春、偶像校园、历史穿越、悬疑魔幻、惊悚恐怖等。网络小说的多元题材为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近年来,成功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都市情感类,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都市男女之间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爱情心理和社会生活,如《失恋三十三天》、《何以笙箫默》等;家庭伦理剧,以家庭为单位,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中的矛盾冲突、感情变化等问题,《蜗居》、《婆婆来了》都是这一类的代表;历史古装剧,以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为叙事对象,包括历史正剧、历史古装剧、穿越剧,《芈月传》是其中的佼佼者;魔幻神话类,诸如《盗墓笔记》、《寻龙诀》等。
随着改编剧的增多,改编方法也有变化。完全符合原著的作品越来越少,更多的影视作品借用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增添了许多新的人物,有些甚至为了获得收视率改编了故事情节。《花千骨》中的大结局与原著的大结局不符,也增添了一些反派角色更好地烘托主人公。历史剧《美人心计》也类似,在思想内涵和情节构建与原著相符,但在局部细节上如同再创作。
三、目前网络IP改编出现的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未做到忠实原作。
一些热点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之后会遭到许多观众的吐槽,原因之一是制作商在改编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使影视剧的剧情、场景、演员等与原作相差甚远,引发受众的心理落差。每一位观众的自身成长阅历、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都有独特性,众口难调。但从影视剧和制作商的角度分析,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网络小说在写的过程中很注重和读者的互动,或者许多情节和内容是网络作家和读共同的智慧结晶。但改编成影视剧之后,为了减少拍摄的额外支出,降低影视剧制作成本,对原版小说会做很多改变。改编缩小了原版著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华。很多为了节约资金,都采用电脑合成等技术,虽然大大增强了影视的效果,但是未能实现和原版著作的接洽,甚至有的过于夸张,漏洞百出,穿帮镜头屡见不鲜。
2.为了降低版权成本,作者参与度低。
我国许多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一些场景、人物形象、情节经不起仔细推敲,对白和情节烦冗拖沓,语言风格脱离现实。有些影视剧似乎哗众取宠,集数很多,主题内容少,情节演进慢,尤其在一些后宫戏、穿越剧、魔幻剧中明显。先生曾经对改编有这样的见解,改编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下增添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候通过扩大,有时候则通过稀释和填补。目前我国影视剧改编质量良莠不齐,改编思想文化与作者作品想要突出的内容有所差距,改编后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制作商价值观的影响,带上了改编者的影子。应当将网络文学的作者作为改编主体之一,加以重视和利用,以保障改编剧本的文学性。
3.W络文学影视改编演员选定难。
演员是一部影视剧的担当和门面,演员阵容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影视作品是否受欢迎。一部好的剧加上一个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必能使该剧火爆。网络文学本身就具有了超高的人气,拥有强大的粉丝团。读者对文学中设定的主人公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读者在心中已经先入为主地描绘出了剧中的人物。改编为影视剧后,观众脑海中对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演员,但演员一般很难符合读者心中所想。这就导致很多网络文学被改编为影视剧后,会受到读者的批评。
四、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趋势
1.提升网络作家对影视改编参与度。
对面对故事荒、编剧难的影视制作商来说,有改编潜力的好故事是关键。在华视影视签约江南、唐家三少之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大项目宣布,D如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三家联手投资1.5亿拍摄根据《鬼吹灯》改编的《寻龙诀》,上影集团、欢瑞世纪、星皓电影、光线传媒则宣布了《盗墓笔记》的改编计划。各个影视商只是购买了IP版权,并未让网络作家参与其中,这样使改编剧和原版著作有较大差距。未来影视改编再创亮点,则需要网络作家参与其中。将自己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运用到改编剧中。同时网络作家的参与,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网络热点IP改编的一些问题,在选择演员、完善剧情方面,作家对作品能够提出更加深入的见解和建议,帮助影视还原文学。
2.努力遵循原著精神内核。
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对原著删改较多,甚至有些则只是借用男女主的名字和主要情节,使观众感到突兀。影视改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呼应热点IP的广大读者和粉丝团,努力做到遵循原著精神内核。网络文学本身靠语言和事件推动故事情节,在改编的影视剧中加入了动作之后,情节应该更加紧凑和丰富。对于一些青春校园偶像小说,在改编过程中,要根据小说设定的人物进行演员、场景等的选择,贴近事实,不宜过于夸张。对于文本想要突出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除了演员演技外,情节塑造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改编,更符合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更好地突出小说和影视剧共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
3.建立健全多媒体协同发展机制。
大数据时代下,多媒体协同发展是获得收益的保证。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从文本到电视剧,从阅读到观看。除了网站网络文学的推广外,还可以借助传统纸质传媒推广。加之网络应用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以改编影视剧为主题的手游也备受欢迎,如《花千骨》和它的同名手游,一起提高了影视剧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以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为参照的服装、配饰、玩偶等文化衍生品也受到大众喜欢。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同时,可以带动传统纸质传媒、动漫、游戏、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试论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中的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6):97-104.
[2]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3(10):62-64.
[3]王瑞.全媒体时代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特点及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6):13-17.
项目名称:新媒体环境下小说改编剧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关键词】影视艺术 ; 综合性 ;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关键词]文学;影视;叙事;接受;创作
电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电影(视)和文学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从媒介的角度来分析,电影(视)和文学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文学和电影(视)使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材料所构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反映客观的方式和途径是完全不同的。单就媒介本身而言,文字和影像各有其特点和优劣,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困难。但是说到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分野,问题就困难得多了,因为两者之间交互影响之深和彼此借鉴之多都是极其惊人的。文学和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叙述手段和接受方式的不同是影视创作中不容忽视的。本文从三方面对文学和影视进行比较,以期对影视创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影视艺术的表意过程区别于文字语言的表意过程
文学艺术是以文字语言的组合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的,而影视艺术则以影像(包括影像中的声音)组合而成的镜头语言来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
电影(电视)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一种新兴艺术。它从其他艺术品种(包括文学)中吸取过营养,但又不是某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电影是以影像为主体的艺术。从历史上看,电影先是模仿绘画,接着又模仿戏剧,随后,又将文学的叙述方法加以运用。
影视语言的符号与它所表示的意义几乎是一致的,影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以“类似性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影视语言符号中,影像和声音既是能指又是所指,诉诸观众视听的影像符号就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的物质形态,比如,画面上出现的一条狗,这条狗就是观众的视听经验中可以感知的某条狗。
改编艺术家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时,只有在很好地把握了文学和影视这两种艺术所使用的不同的艺术符号的基础上,才能自如地实现二者之间的成功转换。在此我们只是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比较了文学和影视所使用的媒介的不同,下面将进入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各自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具体分析。
二、影视的叙事手段区别于文学的叙事手段
文学(主要是小说)和影视都可说是叙事艺术。文学常用的叙事手段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影视作品最常用的叙事手段是蒙太奇。
小说叙事学认为,叙事作品中的主要叙事因素有三个,即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文体。所谓叙事主体是叙事活动中的主观因素的承担者;叙事客体是一部叙事作品中的题材、主题与情感思想及其所归属于的一定的生活背景和客观世界;叙事文体是当人们用语言这种符号来表情达意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言语形式,是小说家联结叙事主体和叙事客体的一种纽带。
影视艺术尽管是视听艺术,而非完全的语言艺术,但它也包含了叙事主体和叙事客体两种因素。影视艺术的叙事主体当然也不完全等同于创作影视片的那个编导,而是在影片叙事文体中隐含着的创作者。影片的叙事主体同样也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只是影片的叙事主体在叙事活动中的受动性比小说的叙事主体的受动性要强,特别是当影片的叙事主体从事的是改编文学作品的叙事活动的时候,叙事主体受到的掣肘就更大。这决定了经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缺乏小说文体独具的那种语言意味,而这种独特的语言意味正是小说同其他非语言艺术抗衡的资本。
众所周知,蒙太奇最初的含义只是一种镜头组接的手段,其雏形显示了一定的叙事潜能,经过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人的发掘和理论总结,加上世界各国电影界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探索,蒙太奇已经成为影视艺术最重要的叙事手段。因此,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部的镜头组接技巧,而且还担负着叙事功能,这种叙事功能使影视艺术获得了一种戏剧与文学都不能同时具有的反映生活的巨大可能性。
1、文学和影视在叙事修辞手法上的差别。
文学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而影视艺术不一样,影视艺术所遵循的不是语词意义连接的规律,而是可视听的媒介体在时空真切运动中的组织规律,正如有论者在分析电影的修辞时指出的:“这种真切性和运动性导致了在作用于观者时媒介体具有自足和完备的特征,从而能紧紧吸引住观者的注意力,使观者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指向获得确切的方向性,使观者对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影像、音像呈现的一致性要求显得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在影视作品中,与整体叙事无关的比喻的介入,都会扰乱和破坏影像本身的自足性、完备性和整一性。可见,影视艺术尽管有蒙太奇手段带来的隐喻功能,但这种隐喻与文学中的比喻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时,必然流失文学作品原著中大量的精彩比喻。
2、文学和影视在叙事时空上的差异。
小说的叙事和影视的叙事实质上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讲述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这里包括了两点:第一,叙事必须有一段时间的流程;第二,叙述的事件必须具备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正是因为影视作品是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通过直观的形象展示给观众的,是“一次过”的艺术,观众在观看中间不能停顿下来,所以才要求它的叙事更符合思想逻辑和生活逻辑,使叙事的接受者在较短的感受时间内能认知叙事逻辑。电视剧的出现使得影像叙事的广度大大增加了,它在叙事中可以比较详细地铺排情节,但这只是与电影相比而言,同小说相比,它的叙事扩张仍然是有限度的。
影视作品的叙事主要是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链条的,影视剧的叙事具有共时性的特点。在一个单一的画面中,观众可以同时感知到特定空间中不同的物体形象。观众欣赏影视作品首先是“看见”空间,对时间的感觉往往是模糊的,蒙太奇的切换改变的也主要是空间的场景(当然时间也随之变换),所以空间在影视作品的叙事中是至关重要的。影视剧的叙事看起来总是“现在进行时”,观众看到的就是正在发生的,而文学作品在叙事时可以自如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跳跃,其转换的灵活性是影视剧无法比拟的。
文学和影视在叙事时空上的差异要求改编者在改编过程中,用具象的空间造型来替代文学作品中抽象的空间概念,同时要以空间场景的切换来替代文学作品中明确的时间线索。
三、影视的接受方式区别于文学的接受方式
一个未被接受者接受的具有潜在意义的“文本”,只有经过接受者的还原,其真正意义才能最终形成。在接受美学家眼里,文学作品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暗示,是对读者的邀请。
就文学和影视的接受方式而言,影视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被动观赏,而文学则完全是自由化的个人主动阅读。而且多数情 况下,影视是“一次过”的,而文学作品则可以反复阅读。这种接受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两者接受效果的明显差异。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著中的精彩段落不断刺激读者的接受,接受者也只有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才能深入领会名著博大精深的内涵。影视剧“一次性”的接受方式,使它能带给接受者逼真的视听冲击力,“眼见为实”使观者失去了进一步探求的兴趣,而不断运动的“视觉之流”,使观众无暇顾及哲人“慢慢走,欣赏啊”的忠告。与文学作品的生产一样,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是自由的,个人化的。作为文学作品受众的读者具有很大的主动性,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作品。进入阅读状态以后,读者也可以自由掌握阅读的速度,既可以一气读完,也可以断断续续地读,既可以将那些自己喜爱的部分反复阅读,也可以跳过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总之,一切尽在读者自己掌握。
文学和影视在生产与接受上的区别,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有着直接的影响。改编者在改编时,必须注意到文学和影视剧不同的生产机制和生产方式以及受众在接受文学名著和影视剧作品时不同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并据此决定改编的基本原则。
一、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内涵
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产生美感,也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最早起源于电影,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影视学家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强化银幕的表现力,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满足观众们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目前,由于动画影视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动画影视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一些动画影视作品艺术标准比较低,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通俗、暴力。为了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动画影视艺术通过空间营造、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养眼、养心。进入新时期后,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了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学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文学剧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很好地表达了文学思想的内容,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等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了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都具备传统文学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另外,影视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它结合影视媒介,具备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同时,影视文学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能够将文学形象演绎出来,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和深刻化,将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
二、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在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上,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影视文学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比较抽象。而动画影视艺术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时的,比较直白,如:喜悦、忧伤、快乐、恐惧等。长期下去,会让人变得颓废、慵懒,情感苍白无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观众必须要将心境投入其中。其次,影视文学不能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用各种镜头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审美需求。另外,大部分动画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因此,为了尊重文学原著,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本着尊重文学的目的。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不要刻意迎合大众,追求票房数和收视率。艺术文学都是在娱乐服务的同时,服务于人类的。但是,纵观当今影视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艺术具有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才能不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二)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增添养分
文字是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限制性。而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影视文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因此,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和群众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坚持不断的奋斗,改变种种限制,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同时为了宣泄情绪和压抑,人们利用幻想和游戏的心态改变这种限制。否则人们会产生精神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在创作动画影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利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不但能间接地排解人们的这种限制,还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在编排虚幻世界的时候,动画剧作者会获得一定的超越满足感和自我宣泄感。而由于文本的“召唤”,在接受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如:在动画片中,失恋者可以体验到成功爱情的奥妙,弱小者可以体验到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由此可见,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的想象。如:《海底总动员》《熊出没》等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展现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剧作者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人们会像小鸟一样飞,不但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
三、如何区别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
(一)观众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在观众接受方式上,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动画影视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等同于文学,不依赖于文学,但是同文学一样,动画影视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动画、声音和光影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在所能表达的广度、深度上,文学作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复地吟味不懂的地方。而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感受上留有缺口,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不能停顿,不然会影响到观众欣赏整部影片,甚至会使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动画电影会变得残缺不全。因此,为了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影视艺术要依据剧本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有血有肉,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
(二)观赏效果上的不同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什么是动画影视艺术呢?动画影视艺术是以线条和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具体是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最后才能借助电影和电视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能够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能够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会令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短暂和直观的。而影视文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持久的,有韵味的。
(三)不同的影响因素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它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精神心理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正日渐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像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已经习惯了在声、光、电的陪伴下“阅读”。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影视在本质上与文学须臾不离。近来,影视更是与文学频频“联姻”:电视散文、文学TV……然而,也许是先有文学后有影视的缘故,通常,人们的思维更多的是想到影视依赖文学,至于影视“浇育”文学,似乎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影视与文学的亲缘使两种艺术优势形成互补。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众多文学名著及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从“四大名著”的不断改编、重拍到如今流行大江南北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成为影视题材。继音乐电视走红后,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屏。
但是,电影电视与纯文学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电影电视与原著两者之间的区别加以点拨,由此来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通过阅读原著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如在播放《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时,可以让学生读原著,既有利于提起兴趣,又有利于共同交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影视作品;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20
一、前言
随着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影视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影视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画面和图片,以及影视作品中所表达的语言、情感,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影视作品还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带来了可能性,影视作品将声音、画面、情感等元素融为一体,更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影视作品的应用
1. 影视剧情增强教学效果
影视作品使场景、人物、声音形象生动,情节描述栩栩如生,音乐具有个性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影视作品启发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提出了相关要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鲜有人主动阅读文学名著。影视作品的导入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启发,课外名著的阅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经典文学中文字的魅力,生动的人物形象引起学生兴趣,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激发自己对课外名著的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借鉴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回味和思考,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写作是在创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将自己的所想、所思,用文字进行适当的表达和描述。影视作品具有综合艺术的特点,能从各个角度和细节勾画出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和画面。通过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倒叙、插叙、顺叙等各种各样的描法,学生可以将影视作品的各种表达方式,灵活地运用到语文写作中,掂量文字的深意,品味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再创造能力。
4. 利用影视改编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是改编于著名的小说或文学名著,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文体多种多样,不同的文体都被改编成了不同的影视作品。比如:鲁迅的《孔乙己》等,经过改编的影视作品,不但将文字转化成了画面,还将小说中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进行了二次加工,与小说原著有很大出入。因此,将影视作品与文学原著进行比较,审美或多或少会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对文学原著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如此一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三、影视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给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也相当抽象,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影视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将课本中的文字、语言、人物、情境,巧妙地导入了影视作品中,结合影视作品的描述,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效果。
2.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许多电视、电影都是改编自文学名著,影视作品对于原著而言,有很多的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将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对影视作品欣赏后,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观后感和读后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进行观后感交流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能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能从多角度看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增长见识。
4. 影视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作品时,教师应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首先,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作品进行欣赏,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会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影视作品的欣赏中,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应该明了影视作品只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充分理解,才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影视作品应用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影视教学的意义。最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发挥主导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 云.浅谈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杂志.2009(3).
[2] 薛 云.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教学实践),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