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能化牧场建设

智能化牧场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4 16:3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能化牧场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智能化牧场建设

第1篇

华工赛百作为一家以追溯为核心应用的数据公司,深耕食品安全体系的研究和安全追溯平台的建设。以“过程可感知、源头可追溯、风险可预警、产品可找回、终端可防伪”的追溯体系建设理念,打通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零售终端、消费者和政府监管机构的数据通道,提取关键追溯要素,建立信息链条完整的追溯平台,提供追溯服务,实现食品、药品、农产品等的正向跟踪、逆向溯源,提高行业管理和安全水平。

华工赛百以激光二维码技术,结合乳企生产布局,实现乳制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全程透明系统化管理。

一体化协同管理

华工赛百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化、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优化、供应链优化”等原则,建设乳粉质量安全保障数字化工厂。华工赛百采用二维码、RFID、智能传感器等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人、机、料、法、环”生产信息实时自动采集,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监测、设备状态监控、产品质量追溯、MES系统在内的制造管理平台,实现生产过程智能管控与动态优化;并将企业ERP系统与MES系统、SCM系统集成,实现对成本和质量的动态跟踪,并和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物流一体化协同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微信、手机APP和电子商城等技术,采用大数据对销售数据、消费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华工赛百实施后实现奶粉生产从投料开始至包装成品“无人为接触”的管道式密闭生产模式,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员操作及环境因素等引起的交叉污染。再加上前端对牧场奶源的一系列数据实时监控与可视化。华工赛百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伊利、雀巢、完达山等知名乳粉制造企业认可,国内知名企业在参观实施中的本项目后,也纷纷将华工赛百的智能制造新模式运用到各自新投产的乳粉生产线中,效果显著。

追溯领域的创新应用

华工赛百软件产品作为为明一(福建)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定制的信息系统,旨在综合运用射频识别(RFID)、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通过二维码、RFID电子标签、可编程控制器、仓储管理技术、数据组织和管理等,以物品跟踪为驱动的管理,实现对明一集团的奶源控制、原料加工、产品配料,以及产品生产、包装、仓储等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化工作程序,减少整个仓储、生产、包装环节的人为失误,提高明一集团的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销售,提品相关信息可追溯性,并实时掌握各种物料库存,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分析。

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增加RFID读写器、RFID抗金属标签、人机交互工具,自动完成投料核对工作,并通过液晶屏,及时生产数据和厂区指标数据,完成生产调度。

生产管理人员根据当日生产计划表,完成计划下发至终端人机交互界面进行输出;当生产计划有变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各授权账户在人机交互界面上完成修改,确认保存;各生产线根据单产线生产计划,进行拆包投料,每次投送一锅完成时,生产人员点击“投放确认”,及时记录投放时间戳;当每条生产拆包投送完成后,在当日生产计划表相应产线完成生产确认。

系统建成后,完成明一乳业入场、检验、加灌、投料、成检、装袋、出厂等环节数据信息监管,对各生产过程环节增加信息录入和信息监管点,为生产环节人工操作提供正确的工作步骤,为产品信息追溯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完成生产基地的网络环境建设,包括基地局域网、机房和对外数据接口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器。

2. 按照奶粉原料生产信息追溯的要求,制定新的生产业务流程和规范。

3. 完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以及各个信息采集点的建设包括采集点的硬件和软件。

华工赛百在追溯领域,通过创新应用,实现“可追溯体系”要真正落地,真正让可追溯体系成为食品安全保障的“防火墙”。

第2篇

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共投入近1 亿元,建成了国内首家省级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等领域数据库17 个。目前,该市共建设核心试验基地10 个,开展了节能温室、工厂化养殖车间、养殖水面、大型企业牧场及养殖场的示范应用。在物联网技术开发方面,本市研发出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一批科研成果。

轻点鼠标为蔬果施肥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该市已在津郊1000 栋节能温室大棚推广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技术,总面积超过1万亩。这些示范应用的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只需敲敲键盘即可实时查看庄稼长势,轻点鼠标就能自动给瓜果蔬菜浇水施肥。

在津南区小站镇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的大棚里,悬挂在墙壁上的节能温室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可清楚地看到监测的各个棚室的生长环境情况,农户们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看到棚室内土壤、空气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相关信息。“管理大棚省工省时,瓜果蔬菜产量翻番,收入也成倍增加。”种植户说,以往多人管理一个大棚,如今运用物联网技术,只需一人就能管理几十个大棚。

目前,该市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已监管10 个区县、50 个乡镇和122 个基地,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打开手机给鱼虾投料

在滨新新区一家大型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基地3.5万 m2全封闭内循环海水养殖车间里,清澈的水池里养殖有半滑舌鳎、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对虾等上百个海珍品种。养殖车间里装有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

“一个养殖场只需一两名工人,坐在监测室里轻点鼠标,或通过手机屏幕就能掌握池塘里鱼儿的生长情况,给鱼儿大虾投料了。”技术员说,通过物联网管理水产养殖,可实时记录水产品养殖过程,包括产地、养殖人员、投放饲料品种等数据。水产品上市后,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溯源获取水产品养殖、运输等信息,确认产品是否安全放心。

2014年该市已有13 家水产养殖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来管理鱼塘虾池,包括工厂化养殖车间50000 m2、池塘养殖达1510亩,分布在西青区、武清区、蓟县及滨海新区的塘沽、汉沽、大港等地。不仅节省大量人力和生产成本,还能使鱼虾蟹产量提高20%以上。

猪舍装监控奶牛戴项圈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今年本市已有30余个养殖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不仅提高畜禽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使肉蛋奶更安全放心。

在宝坻大钟庄镇的示范牧场,每头牛的脖子上都戴着一个项圈,耳朵上都戴有耳标。这项智能识别系统可记录每头奶牛产奶多少、牛乳成分、体重是否变化、运动量多少等信息。“牛乳成分变化反映着牛的健康状况,奶牛一整天都没出来活动可能就是身体不舒服了,这些异常信息就会反馈到电脑处理系统,自动传到牛舍门上的电子控制器,其他的门立刻关上,而通向门诊室的门立刻打开,兽医就在那儿等候生病的奶牛。”饲养员说,物联网技术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产品的溯源,通过认证条形码、塑料悬挂耳标或两个电子纽扣耳标来标识初始牛群,给畜体建立身份信息数据库,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数字监控和质量可追溯。

“小气候站”进驻百余农业园

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取得了新成果,传感器、农田小气候站、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相继投入到生产中,为设施农业助力。

在武清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一台“田间小气候站”架在设施大棚门口,上面安装有风向仪、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等多种设备。随时向种植户提供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8 种气象数据。这是本市科技企业研发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并已实现量产,在郊津100余个设施农业园投入使用。

第3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工业生产以及资源开采已经开始向海洋方向转移,所以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污染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系统合理保护中,应该针对现代化治理工作和技术进行分析,完成现代化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处理,确保其工作运行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系统的工作运行效果。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管控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具体的工作处理,所以在当前生态系统的工作运行管控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运行控制,确保其工作运行更加合理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一、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环境建设。并且在当前社会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洋中包括有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燃气等资源条件,所以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开始对海洋领域进行探测和发展,也关系到海洋体系的有效利用管控。而在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海洋体系的有效控制,对于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正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我国近海岸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影响到海洋污染处理效果。我国是海岸线绵长的国家,海岸资源是我国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依靠海岸资源建立了独特的旅游体系、完成核电项目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等建设,但是在各项产业建设过程中,一味的向海洋资源索取,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造成了近海岸污染严重问题。一方面,近海岸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因素,工业生产向海洋排污、人类活动向近海岸释放垃圾等,都严重影响到海洋的环境安全。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主要河流污向海洋输送的污染物已经达到了2000多吨,并且陆地垃圾源也向近海岸排放垃圾,影响到海岸线的实际建设,不利于海岸线的生产。另外一方面,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内的整体环境变化也影响到地区内的环境建设,使近海岸海洋资源受到污染。其次,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总体生态性分析而言,当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存在功能退化的现象,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海洋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受到影响,使我国海洋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当前,我国海洋生态以及陆地滨海生态系统中无机氮。含量逐渐增加,并且磷元素逐渐减少,这是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到海洋水体问题,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控制非常不利,也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2.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势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族群造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海洋生物种类逐渐减少、潮间带生物、底栖贝类、鱼类种类多样性明显降低。3.我国海洋面积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填海工程建设实施,影响到实际的海洋工程建设,不利于海洋建设管控。最后,当前海洋灾害频繁爆发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在最近几年内海洋灾害频繁发生,台风、海啸等灾害给予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与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灾害处理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效控制,确保海洋灾害控制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灾害处理效果。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影响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确保其工作处理更加有效。

二、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是在当前海洋环境处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其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展开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实际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问题,其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当前我国海洋安全治理体系中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问题。(1)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法中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其配套的制度实施缺乏效率,影响到安全管理效果。(2)存在有法律法规过于发散的问题,尖锐的问题分散到各个法律规章制度当中,影响到法律规章制度的处理,不利于法律规章制度的实际管控。其次,海洋安全管理不够现代化。在实际的海洋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其管理仅重视对环境污染清理,缺乏安全管控意识,影响到实际的安全管控效果。(1)缺乏对沿海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其工业化以及化工产业相对比较多,加重了海洋的污染。(2)海洋监测以及相关海洋处理技术不够发达。我国海洋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对发达国家的各项技术进行处理,并且海洋技术处理过程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转换,其海洋环保处理技术不够现代化,影响到海洋安全控制处理效率。再者,海洋安全管控系统建设过程中,滨海地区的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缺乏海洋安全管控意识,同时也缺乏对海洋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宣传,不利于海洋安全控制。

三、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对于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管控过程中,应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对问题的实际处理,完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管控意识,确保安全管控工作实施更加有效。以下是本文为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制度优化建设。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制度优化建设是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工作展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合理改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其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实际的控制,确保其环境建设更有效果,最大程度上提升其处理质量。首先,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生态安全保护进行制度建设,重要完成责任制度的优化建立,规定海洋安全保护的明确职责部门,并且通过职责的明确,确保海洋安全管控系统构建更加优化,也需要完成各项工作优化建设,确保工作处理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实际的工作处理效果。其次,制度建立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污染进行惩罚处理制度建设。惩罚处理制度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手段,海洋环境之所以受到污染,正是因为部分污染问题缺乏制止,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处理效果,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实际的环境污染处理中,更应该做好各项技术控制,确保技术应用更加合理,并且在海洋环境污染惩罚制度处理中,应该做好量刑处罚设计。根据不同的海洋污染程度设计完成不同的制度建立,同时也有利于海洋污染的综合处理,确保海洋污染处理更加有效,提升海洋污染处理效果[1]。最后,完成海洋生态安全立法规划,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缺乏立法保护,是影响海洋安全生态管理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立法处理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性完成各项立法控制,确保海洋处理更加有效,也能够实现海洋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升级。如,当前国家制定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基本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海洋生态安全保护,并且各项制度的建立要以“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基本法”为依据完成制度规章建立,确保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更加有效[2]。(二)现代化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方法应用。传统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安全管控,不利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实际的生态安全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其治理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并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控制,确保各项工作处理更加优化。1.完成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布局,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直接影响到了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化工产业以及石油开采等,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当前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处理,确保各项工作展开更加优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处理效果。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第三产业是当前我国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产业也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3]。2.完成海洋治理技术升级。一方面,对于海洋生产中使用新型处理技术,包括新型污染处理技术、环保海洋科技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洋系统的优化保护。另外一方面,利用当前新技术完成对海洋的智能化检测,海水利用、生态修复、立体监测观测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应用智能化系统、北斗导航、网络技术等世界先进的技术,完成智能化海洋生态安全监控系统建立,确保海洋生态安全监测更加有效,提升海洋安全处理效果。(三)完成海洋生态安全宣传。海洋生态安全保护人人有责,海洋安全保护脱离不了社会的力量,所以在实际的海洋安全体系建设中,还应该注重对其安全环保进行宣传,提升沿海居民、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对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的意识,提升其安全保护效果控制。

四、结语

本文笔者针对海洋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安全宣传、现代化治理制度以及现代化治理体系等三个方面阐述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希望能够对海洋生态安全管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广平,张晨晓.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健康评价系统软件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20,21(09):55-58.

[2]None.陆海统筹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J].环境保护,2019(07):12.

第4篇

1.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畜牧业可促进粮食过腹增值,秸秆养畜还能因减少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离不开畜牧业。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有利养殖业利用农作物、种植业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利用畜禽粪尿生产沼气,既变废为宝,又改善环境卫生。

2.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需求。现代畜牧业能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管理诸方面优势,拓宽农民在农村内部的就业渠道。城郊接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城市辐射的影响大,养殖户观念更新快,有吸纳科技的内在要求;许多养殖户扩大规模,变副业为主业。一些大中专学生、机关干部和返乡农民工种养换位、为养而种、发展规模养殖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现代畜牧业通川路径

1.工作思路。按照“服务城市、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要求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统筹兼顾公共卫生、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让畜牧业逐步向转移,加快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环境友好、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形成三大区域优势特色畜牧业,建设中心城市重要畜产品供应、配送基地,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目标任务。发挥好“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按照畜牧业现代化找亮点、循环经济找突破的要求,不断完善适用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现代畜牧业支撑体系,在提升生猪、家禽品质的基础上,培育建成檬双黑山羊、碑庙安格斯肉牛、梓桐黑猪等现代都市畜禽生产基地,扶持名特优新的地方畜禽品牌发展,最终形成结构优化、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第5篇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农业生产中已经逐渐应用到了遥感、网络共享、信息处理、通讯、RFID等技术,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源环境信息化

资源环境信息化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大,气候、湿度、温度、光照、温差、降水、土壤等因素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资源信息库,为农业生产提供给必要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信息。除了静态的信息展示外,还应当有动态化的信息收集,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实时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2生产管理信息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生产、销售等环节相互之间的脱节,最终阻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予以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对农作物种植、农田管理、畜牧养殖、环境监测等过程予以统一的规范化监督,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实现对农业成本的节约以及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3经济发展信息化

经济发展上的信息化是指农户、农村企业等各单位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促进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通信设备,普通农户以及农业生产企业都能够获得关于交通、环境、资源、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实时消息,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农户等还可以了解到政府最近的农业政策与农业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生产经营行为与国家的建设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另外,信息化的网络通信平台还能够加强农村与外界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外部企业对农业生产建设进行投资。

1.4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技教育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为农业生产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需对人才的培养予以高度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够使农民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科技的信息化是指利用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整合至网络平台,使农民或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与建设。

2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2.1物联网技术概况

物联网属于一种“有限网络”,管理、控制等操作都针对特定的对象展开,它能利用网络、识别器与传感技术将不同的管理对象连接到一起,从而对对象进行决策、识别、感知、态势判断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其操作具有综合性与智能化的特征。物联网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数据,因此对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要求与需求均相对较高。物联网技术可谓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进行的经济投资产生,还能够使经济运行的效率得到提升,因此其效应具有双重性。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以及物与物之间交互联系,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并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而是对具有先进性的计算机技术的整合,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技术的应用会做相应的调整。

2.2物联网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领域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手段,而农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影响因素较多,经营较为分散且生产流程较长,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整合,促进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身份标识编码上,农产品自产生起就被赋予了唯一的、区别于其它产品的标识编码,其信息资料可通过RFID技术进行采集与储存,如果某一环节需要对产品予以数据分析,那么可通过对产品ID的分析或者对代码的解析来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物品做出识别与判断,同时可以对产品进行全程的跟踪与管理。具体的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结构如图2所示。

3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3.1农业节水灌溉

生产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最为突出的环节当属节水灌溉环节,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整体上呈现出匮乏的状态,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研究人员应当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灌溉方式,使灌溉既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又能够实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灌溉可以应用具有自动化特征的控制系统进行操作,整个系统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信息采集,研究人员首先应当对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因此需采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第二是分析加工,利用这一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剔除无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第三是指导实践,整合后的信息能够为灌溉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农业生产人员能够确定灌溉量与灌溉方法;第四是信息反馈,物联网系统平台能够对灌溉进度与效果进行有效的反馈,用户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对灌溉信息进行查询。山西省应县的水资源就严重匮乏,为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相关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完善的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制定用水计划、管理水费、记录灌溉进度、上传灌溉信息等用户需求,这一系统由总控室、集中控制室、电气控制柜以及水泵组成,相关信息可通过RFID技术获得,数据的传输、水泵的控制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均相对较少,这一系统的使用使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3.2产品安全监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毒豆芽、毒奶粉等问题被曝光后,消费者希望食品生产环节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此时相关部门也相应的加强了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的力度。在农业生产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监管途径,即可以利用RFID技术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予以全面的管理与监控,美国最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了避免患有疯牛病的牛流入市场,研究人员将RFID身份识别编码从牛耳处植入,RFID系统中详细记录着每头具有编码的牛的资料信息,包括年龄、饲养情况、体重、患病史以及宰杀情况等。我国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始于2009年,为了保证猪肉的质量,研究人员推出了“金卡猪”,即利用RFID技术为猪贴上对应的“电子身份证”,从而实现对猪从饲养、防疫、加工,到流通与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监控。这一监控过程的完成主要依赖于EPC标准以及RFID技术。

3.3农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在产地的处理,第二是装载运输,第三是在批发市场的销售,第四是在零售市场的销售,为了保证农畜产品不脱离监管的范围,物联网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物联网技术具有联网、识别以及追溯的功能,因此在整个流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都能够对农畜产品的去向予以全面的监控。产品信息采集的过程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因此不会影响农畜产品的销售过程,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使农畜产品供应链共享与集成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产品流通过程可以形成一条信息链,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产品供应环节,相关人员都需要先对产品的信息进行采集并上传至对应的数据库,保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与信息存储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数据库会设置密码,只有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上才能够对密码进行共享。

3.4质量安全追溯

物联网技术在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较为显著,质量安全追溯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体系,该体系由信息采集、传输、查询这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采集信息的过程,以蔬菜生产为例,生产人员会将生产基地划分为不同的地块,然后对各地块做编码处理,并为之匹配相应的IC卡,生产过程中的每项产品都会被赋予对应的电子标签,播种后每次施肥、浇水、除草的过程都需要通过终端记录到IC卡中,通过终端进行操作能够简化数据采集与存储的过程,避免投入过多的人力与财力,且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其次是传输信息的过程,在生产基地,信息的收集通过终端与IC卡完成,IC卡相当于信息存储的中介,而信息传输最终的目的地应当是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因此应当定期对IC卡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即利用RFID技术将其通过计算机设备与网络传输到物联网信息数据库平台。最后是查询信息的过程,在农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相关人员可将物联网上存储的追溯码进行转换并生成标有追溯码的标签,并将这一标签准确的粘贴到产品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对产品信息进行查询。

3.5农业信息共享

农业信息共享能够加强农业生产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新的思想与新技术,可建立市级、县级、乡级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这样既能保证农业政策与信息的上传下达,还能够保证政府对民意的深入了解,上下层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广西省玉林市就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了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四级信息网联动,即在市级设立农业信息中心,在县级设立农业服务平台,在乡级或镇级设置农业信息站,在村内设置信息员,这种服务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各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具体来说,网络信息平台由各农业企业的网站以及特色的农业网站组成,各网站根据自身的定位与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板块,例如玉林市博白县的竹芒编企业的门户网站上就设置了声讯服务、网络销售等众多模块,同时为了满足对外销售的需求,网站还有专门的英文版。

3.6精准农业发展

精准农业是农业精细化发展的目标之一,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对农业生产过程予以定时、定量、定位以及空间变异管理。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对农产品生产环境与条件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如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对温度、湿度等指标的制定都可以是定量的,总的来说,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农业可以实现精准化发展,农业生产者能够科学的设定生产目标、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定位诊断、对生产方案进行优化,并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发展予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农业生产不仅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3S技术是精准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技术手段,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具体来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标识出相关物体,然后感知物体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决策终端、显示设备、计算机以及智能接口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双向反馈,最终保证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控。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农业信息化建设 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因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力求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获取自然环境的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物联网技术具有综合性与智能性,其系统的建设能够满足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一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农业生产中已经逐渐应用到了遥感、网络共享、信息处理、通讯、RFID等技术,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源环境信息化

资源环境信息化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大,气候、湿度、温度、光照、温差、降水、土壤等因素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资源信息库,为农业生产提供给必要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信息。除了静态的信息展示外,还应当有动态化的信息收集,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实时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2生产管理信息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生产、销售等环节相互之间的脱节,最终阻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予以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对农作物种植、农田管理、畜牧养殖、环境监测等过程予以统一的规范化监督,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实现对农业成本的节约以及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3经济发展信息化

经济发展上的信息化是指农户、农村企业等各单位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促进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通信设备,普通农户以及农业生产企业都能够获得关于交通、环境、资源、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实时消息,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农户等还可以了解到政府最近的农业政策与农业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生产经营行为与国家的建设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另外,信息化的网络通信平台还能够加强农村与外界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外部企业对农业生产建设进行投资。

1.4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技教育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为农业生产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需对人才的培养予以高度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够使农民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科技的信息化是指利用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整合至网络平台,使农民或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与建设。

2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2.1物联网技术概况

物联网属于一种“有限网络”,管理、控制等操作都针对特定的对象展开,它能利用网络、识别器与传感技术将不同的管理对象连接到一起,从而对对象进行决策、识别、感知、态势判断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其操作具有综合性与智能化的特征。物联网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数据,因此对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要求与需求均相对较高。物联网平台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物联网技术可谓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进行的经济投资产生,还能够使经济运行的效率得到提升,因此其效应具有双重性。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以及物与物之间交互联系,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并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而是对具有先进性的计算机技术的整合,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技术的应用会做相应的调整。

2.2物联网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领域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手段,而农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影响因素较多,经营较为分散且生产流程较长,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整合,促进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身份标识编码上,农产品自产生起就被赋予了唯一的、区别于其它产品的标识编码,其信息资料可通过RFID技术进行采集与储存,如果某一环节需要对产品予以数据分析,那么可通过对产品ID的分析或者对代码的解析来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物品做出识别与判断,同时可以对产品进行全程的跟踪与管理。具体的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结构如图2所示。

3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3.1农业节水灌溉

生产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最为突出的环节当属节水灌溉环节,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整体上呈现出匮乏的状态,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研究人员应当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灌溉方式,使灌溉既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又能够实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灌溉可以应用具有自动化特征的控制系统进行操作,整个系统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信息采集,研究人员首先应当对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因此需采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第二是分析加工,利用这一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剔除无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第三是指导实践,整合后的信息能够为灌溉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农业生产人员能够确定灌溉量与灌溉方法;第四是信息反馈,物联网系统平台能够对灌溉进度与效果进行有效的反馈,用户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对灌溉信息进行查询。山西省应县的水资源就严重匮乏,为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相关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完善的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制定用水计划、管理水费、记录灌溉进度、上传灌溉信息等用户需求,这一系统由总控室、集中控制室、电气控制柜以及水泵组成,相关信息可通过RFID技术获得,数据的传输、水泵的控制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均相对较少,这一系统的使用使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3.2产品安全监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毒豆芽、毒奶粉等问题被曝光后,消费者希望食品生产环节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此时相关部门也相应的加强了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的力度。在农业生产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监管途径,即可以利用RFID技术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予以全面的管理与监控,美国最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了避免患有疯牛病的牛流入市场,研究人员将RFID身份识别编码从牛耳处植入,RFID系统中详细记录着每头具有编码的牛的资料信息,包括年龄、饲养情况、体重、患病史以及宰杀情况等。我国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始于2009年,为了保证猪肉的质量,研究人员推出了“金卡猪”,即利用RFID技术为猪贴上对应的“电子身份证”,从而实现对猪从饲养、防疫、加工,到流通与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监控。这一监控过程的完成主要依赖于EPC标准以及RFID技术。

3.3农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在产地的处理,第二是装载运输,第三是在批发市场的销售,第四是在零售市场的销售,为了保证农畜产品不脱离监管的范围,物联网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物联网技术具有联网、识别以及追溯的功能,因此在整个流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都能够对农畜产品的去向予以全面的监控。产品信息采集的过程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因此不会影响农畜产品的销售过程,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使农畜产品供应链共享与集成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产品流通过程可以形成一条信息链,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产品供应环节,相关人员都需要先对产品的信息进行采集并上传至对应的数据库,保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与信息存储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数据库会设置密码,只有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上才能够对密码进行共享。

3.4质量安全追溯

物联网技术在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较为显著,质量安全追溯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体系,该体系由信息采集、传输、查询这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采集信息的过程,以蔬菜生产为例,生产人员会将生产基地划分为不同的地块,然后对各地块做编码处理,并为之匹配相应的IC卡,生产过程中的每项产品都会被赋予对应的电子标签,播种后每次施肥、浇水、除草的过程都需要通过终端记录到IC卡中,通过终端进行操作能够简化数据采集与存储的过程,避免投入过多的人力与财力,且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其次是传输信息的过程,在生产基地,信息的收集通过终端与IC卡完成,IC卡相当于信息存储的中介,而信息传输最终的目的地应当是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因此应当定期对IC卡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即利用RFID技术将其通过计算机设备与网络传输到物联网信息数据库平台。最后是查询信息的过程,在农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相关人员可将物联网上存储的追溯码进行转换并生成标有追溯码的标签,并将这一标签准确的粘贴到产品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对产品信息进行查询。

3.5农业信息共享

农业信息共享能够加强农业生产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新的思想与新技术,可建立市级、县级、乡级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这样既能保证农业政策与信息的上传下达,还能够保证政府对民意的深入了解,上下层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广西省玉林市就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了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四级信息网联动,即在市级设立农业信息中心,在县级设立农业服务平台,在乡级或镇级设置农业信息站,在村内设置信息员,这种服务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各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具体来说,网络信息平台由各农业企业的网站以及特色的农业网站组成,各网站根据自身的定位与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板块,例如玉林市博白县的竹芒编企业的门户网站上就设置了声讯服务、网络销售等众多模块,同时为了满足对外销售的需求,网站还有专门的英文版。

3.6精准农业发展

精准农业是农业精细化发展的目标之一,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对农业生产过程予以定时、定量、定位以及空间变异管理。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对农产品生产环境与条件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如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对温度、湿度等指标的制定都可以是定量的,总的来说,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农业可以实现精准化发展,农业生产者能够科学的设定生产目标、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定位诊断、对生产方案进行优化,并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发展予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农业生产不仅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

3S技术是精准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技术手段,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具体来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标识出相关物体,然后感知物体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决策终端、显示设备、计算机以及智能接口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双向反馈,最终保证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控。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沟通的实现依赖于终端设备以及通信技术。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生态体系具有复杂性与开放性,种苗等农产品原料、农田与畜牧场等培养场地、气候条件、灌溉条件、人为因素等都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这些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进行最大限度的监管与调整,物联网技术利用3S技术对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予以实时的监测,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传输。通过实时的监测,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科学生产、灾害预防等目的。无锡市一农业生态园就应用了3S技术,某阴雨天养殖户史先生在距离生态园六十多公里的位置对园内蟹池中的供氧机进行远程操控,避免螃蟹发生缺氧的现象,使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低。该农业生态园内设有物联网监控中心,通过计算机屏幕生产人员就能够对鱼池、蟹池的实际情况予以监测,并可以通过手机或者鼠标操作对供氧机的开闭进行调控,这种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的应用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4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经济建设、科技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信息化发展,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精准农业、农产品安全管理、流通、质量追溯等众多农业生产环节。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能够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能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杨晓冬.农业信息化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评价与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

[3]彭细桥,王江伟,李宏光 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2(02).

[4]吴婷.开心农场:从网络走进现实――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2(20).

[5]焦彩菊,翟海翔.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6]于双杰.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 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3(03).

[7]蒋宏斌,阙祥明,翟丹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

[8]刘佳海.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10]司文.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北京农业,2011(12).

[11]王春华.浅谈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12]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第7篇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打牢产业基础上下工夫

围绕实施“5·10·15”计划,壮大产业集群,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一要坚持上项目强企业创品牌。深入实施“三百”行动计划,新建续建六大类投资超千万元项目590个以上,总投资3500亿元左右。全力支持120万吨乙烯、60万吨聚丙烯、千万吨炼油等项目建设,谋划发展聚烯烃、合成橡胶、液态化工等石化延伸增值项目。加快推进沃尔沃乘用车、忠旺铝材、联想科技城、瑞好风电、低碳光伏产业园、福瑞邦生物科技园等重点项目,推动伊利、展华、路通、大丰等骨干企业扩规模、上水平,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国家级和省级品牌达到162个。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抓“双十”工程、重点抓棚室经济、继续抓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抓好3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膜下滴灌和喷灌110万亩,力争粮食增产。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和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南引水库治理工程。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作业覆盖达到84%。发展棚室经济,坚持增量与提质并重,深入推进品牌培育、技术研发、物流配套、市场开拓,重点扶持四季青温泉果蔬、大同青提、红岗花卉等10个特色基地,规划建设区域中心综合批发基地,完善农超对接网络,积极发展果蔬产业协会及合作社,新建棚室6万栋、棚室总量达到20万栋。加快农业产业化,做大玉米产业,做强乳品产业,做优畜禽产业,做精绿色食品产业。壮大现代牧业,推动畜牧养殖退出散养进大户、退出庭院进牧场、退出村屯进小区,全市奶牛存栏达到60万头。搞好社会化服务,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村金融、科技、信息、防疫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三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推进生产性和消费业发展。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城乡消费。旅游业要从资源开发、景区建设、产品营销入手,提升连环湖旅游名镇、北国温泉养生休闲基地等精品景区,建设油立方、龙凤湿地公园等项目。物流业要围绕石化、汽车、粮食、果蔬等领域,信息资讯要以新华08资讯中心、联想科技城为牵动,加快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国际能源资讯平台。外包业要突出石油工程技术、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三大领域,做大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和黑龙江软件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转移。四要强化园区功能。高新区重点建设新兴产业城,抓好联想科技城、低碳光伏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大学科技创新园等项目,发展汽车、石化、光伏、医药等产业,推进旧城改造和铁路专用线等配套建设,打造现代科技新城,生产总值突破550亿元;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力争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林源工业区重点以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为龙头,集聚石化产业。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把有限的资金、土地、政策等向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倾斜。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在建设美丽家园上下工夫

加强城市顶层设计,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风格,提高城市竞争力。一要优化空间布局。全市小城镇建设要抓好16个示范新村,坚持高点起步,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搞好土地整理和规模经营,打造宜业宜居的新型小城镇。五个行政区所属近郊镇要着眼全面改造,加快撤村变居、撤镇变街,实现与城区同步发展。二要完善功能设施。实施城建重点项目94个。加快建设铁路等交通项目,抓好国际会议中心、妇女儿童医院、实验中学等迁建等公共服务项目,改造完善“三供两治”、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项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建设东西城区快速公交系统,提升主城区公交线网密度,实现新建小区公交通达。三要优化城乡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十项”综合整治和“五化一畅”,加强东风新村等区域环境细部整理,对城区主要街路和节点景观进行高标准亮化美化。持续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建好西北风口、松嫩两江沿岸等防护林带,建设城市园林10处、片状森林3000公顷,确保城区植树1000万株;实施滨洲湖、黎明河等湖泊治理,推进城市绿洲广场等休闲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生存空间。四要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现代城市管理,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强化网格管理、视频监控,理顺市区两级政府城管体制,保洁、清雪等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70%以上,加快城管装备现代化、手段智能化、养护精细化、队伍专业化、体制科学化。坚持以经营城市土地为重点,强化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城市建设。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对策;江西宜春

中图分类号 S181.3;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20-02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宜春市在全市开展了一次农业面源污染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并剖析原因,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对策。

1 宜春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宜春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种植业污染。全市耕地总面积为35.33万hm2以上,水田29.33万hm2,年施用化肥达90万t,流失氨氮达990 t,年使用农药达20万t,年使用地膜达0.9万t,残留达320 t。育秧盘、农药瓶及化肥、种子包装袋等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年产秸秆达2 560万t,除部分用作饲料或肥料,其他的被用作燃料或焚烧。二是水产养殖业污染。全市水面养殖面积4.67万hm2,年投入饲料达60万t、药物0.5万t,产生废水达42 500万t以上。水库养鱼投饵施肥养殖后,虽然产量得到大幅增长,但水质日趋恶化。三是生猪养殖业污染。随着全市生猪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排污成了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全市生猪年出栏达600万头以上,据结算养猪场年排污水量达1 600万t以上,有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赣江、袁河、潦河、锦河等主要水域,已影响该流域附近人们的正常生活。

2 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系不完善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近几年刚启动的工作,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在管理、评估、监测、技术、信息、教育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2.2 养猪场建设不规范

早期建养猪场不需环评和审批,随着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无序竞争、乱建养猪场、滥排污随处可见,尽管近年来进行了整治,但力度不够。

2.3 治污资金投入不足

养猪排污治理投资大,设备运行费用高,回报率低,业主投入很少,近几年虽然靠项目资金进行了排污治理,但资金有限,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2.4 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民关心的是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所以种植业中超标超量使用农药化肥、乱丢废塑废膜和焚烧秸秆现象以及养殖业中任意增肥养鱼、养猪场污水直排等现象时有发生。

3 对策

3.1 种植业污染整治

3.1.1 进一步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切实加强监督与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特别是要提升化肥农药监测能力,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常规监测和评估;要进一步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预警预报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做好预警预报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确保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全程监管。

3.1.2 开展综合整治活动。以“三减一禁一提高”(即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和畜禽粪尿污染,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违法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药、化肥、动植物生长激素等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资废弃物回收,修建废弃物收集池,对农膜、农药瓶、育秧盘及化肥、农药、除草剂包装袋和残膜等进行就地堆放、集中回收、集中销毁,由农村保洁员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大力推广使用降解农膜,提倡人人拾捡农资废弃物的文明行为,鼓励商家进行兑换回收[1]。

3.1.3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通过节肥、节药、节水、节膜、节能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普及,达到源头减污的目标。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型肥料产品,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加大绿色防控示范和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力度,倡导生物防治,有效保护害虫天敌,切实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1.4 推进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严格规范农业生产操作行为,通过创建环保型农业生产模式,典型引路,示范推广,带动农民按规范规程进行清洁生产[2]。

3.2 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3.2.1 加强管理,严把审批关。严格落实生猪养殖“三区”规划,实行生猪规模养殖场准入制度,控制养殖总量。开展3项整治行动:一是对禁养区域内的规模养殖场要采取责令拆迁行动;二是对限养区域和可养区域内的规模养殖场要开展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行动;三是对可养区域内新建猪场要实行限批严审行动。今后凡兴建猪场必须报县级畜禽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审批,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养殖场。严格执行落实“四同时”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工程建设要与污染防治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的才允许建设[3]。

3.2.2 完善治污设施,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要以标准化建设项目为抓手,依托项目助推养殖场转型升级和粪污防治设施改造,重点促进规模养殖场完成减排任务;要强化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措施,杜绝病死畜禽乱抛乱弃造成的环境污染,积极推动规模养殖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要积极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示范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农牧结合、达标排放、发酵床养殖、有机肥生产等粪污处理与利用模式;要精心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生猪养殖场栏舍智能化控温、自动喂料、防疫消毒、排泄物处理和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改造和完善,建设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设施先进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进一步提升养殖场设施化装备水平[4]。

3.2.3 加强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养殖企业的治污工作要进行定期督查,将治污措施落实到位。要建立治污设施监管机制,定期对粪污处理设施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用;要建立退养监管机制,组建退养监管队伍,对退养猪场定期进行检查;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治污工作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跟踪问责;要健全官方兽医监督巡查制度,全面开展养殖场登记备案工作,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建场、违规排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处理。

3.3 水库养鱼污染整治

3.3.1 加强水库渔政监督管理。全面实行水库养殖《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约束渔民养殖行为。

3.3.2 开展渔业洁水保水行动。对大中型水库和饮用水水源所在地水库要实行“人放天养”,合理增养滤食性鱼类和土著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库水质。

3.3.3 建立水库水质监测体系。在大型水库设立水质监测点进行水库水质检测,适时掌握水库水质变化动态。

3.3.4 加强水库渔业生产监管。禁止水库网箱投饵养鱼,禁止使用化肥、复合肥、畜禽粪便等进行肥水养鱼,禁止使用违禁药品,保护水库水质。

4 参考文献

[1] 卜文文,沈静霆.宣州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8):96-97.

[2] 夏德强,呼小洲,张海亮.西部某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