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4 16:32: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教师教育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内容]
一个大学数学教授不会解不出高考数学试题,而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却可能对一些高考语文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一奇特现象。便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既成事实的语文应试教学所造成的尴尬后果。
历年参加语文高考阅卷的人员中,大学教师居多。这些人中有专家、教授,也不乏才华横溢者,然而面对试卷,他们却常感一时无从答题,即使有人最终能做出答案,也须花出比高考规定多得多的时间,答题的速度远不能和高考考生相比。那么我们的考生水平真的比大学教师强得多?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考生的应试能力(即解题技巧、答题速度)确实达到一定水平,而真正的语文能力却未必真正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从能够反映语文能力的作文和现代文阅读中可以看出。就高考作文来看:作文内容不充实、词语贫乏、句子不通顺、不连贯的现象比较严重。语文应试教学的不良后果已敲响了长鸣的警钟,逼使我们进行反思并寻求科学的出路。
一、扭曲的应试、变形的课堂
各级考试已不只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的一种形式,而且早已成为考评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考试后的成绩排队,不仅显示了各个学生的成绩优劣,同时也“排”出了任课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校方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次情况来发放教师的奖金数额,甚至作为评聘职称的标准,这些早已成为“公认”的评价标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更形成了从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只重分数不管其余的不争事实。在考试的层层压力下,教师的心弦越绷越紧,课堂教学处在应试阴影中。教师钻研教材实则成了钻研教参,为提高对试题的命中率,教参成了教师须臾不敢脱离的护身符,对于教参中的重点、要点无一遗漏地“宣读”给学生听,整篇课文的教学,所有主要东西还是由教师自己讲、学生记。对教学的研究变为对各级各类试题的研究。尤其是随着高考语文命题的标准化,各级语文命题也随之标准化。“标准化”课堂教学就应运而生了。本应生动活泼,甚至还要最丰富的情感参与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凡此种种应试教学的现状都严重危害着正常的语文教学,如朗读课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讨论课变成了简单化的“满堂问”,标准化试题取代了应有的读写训练,教师常常只满足于在这种训练中画上几个简单的符号……如此这般,在应试能力、解题技巧提高的背后就是语文智能的退化和停滞。“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但把孩子毁了,也把老师毁了,老师的退化不亚于孩子,而且比孩子更可怕。当一个教师退化为一部古板的机器时,他怎么能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知识的穿透力去影响学生。”[1]
1990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已经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知识是研究语言文学及其运用方式与方法的各种理论知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毕竟不是我们语文的教学目的,而只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手段,因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听说读写实际”,必须“着重于运用”,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必须依赖于言语实践。正如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他所掌握的运动学理论知识及对各种打法的研究对其训练确有指导作用,而要取得冠军,却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打球实践。同样,单纯地学习语文知识或以语文知识的研究来取代语文能力的训练是绝对行不通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大纲》指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教学生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但这种学习,其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或改造仿作,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词语词汇,从而逐渐掌握优美地表情达意的熟练技能”[2]再者,语文知识也要和课文结合起来教学,课文是章法、写法分析的基础,离开具体的语言材料去学习章法、写法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空洞的。总之,教学生学好课文同样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理解,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有了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各级语文测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测试的目标,甚至将此与对语文能力的测验平起平坐。
这样,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就变的模糊不清了。教师为教知识而教,语文知识越来越多地进入语文课堂,知识也越来越系统。课文则被肢解成了一堆语文知识材料,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这些材料中的相关的语文知识,对每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听懂、记牢,有的还将语文材料直接演绎成一些语文知识性的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以巩固记忆效果,以为这样就是做到了讲练结合。但究其实,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没有了语感的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平时只满足于你讲我听,你讲我记,只是到了复习迎考时才辛辛苦苦地去死记硬背一些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不少学生在学完、考完之后,居然连课文都未完整地看过一遍!那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未能从学过的课文中获得至关重要的语感体验,而且连学来的一些课文知识和语言知识也很快遗忘了。
二、着眼于阅读、复归于言语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现存状况和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的特点,进而明析国外基拙教育课堂管理方式对我国课堂管理改革的启示。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控制有碍学习的违纪行为,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仍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动服从。客观地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在教育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1管理原则:部分教师倾向于专制独断
课堂管理一般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较多的是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过度阶段,仍然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总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依据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同样的问题行为由成绩差的学生做出,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大,处罚程度也重。这种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处理设下了障碍。
1.2管理风格:部分教师倾向于任务中心
根据管理科学的“四分图”理论,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依其对完成教学任务重视程度,分为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高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综合型;高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等四种。一般而言,除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外,很难说那一种风格绝对好些,一切以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决定。但是,审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其管理风格多为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的,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及生命意义的关注。
1.3管理效率:相对底下
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个别学生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进行冗长而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的“转化教育”。对此,学生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不仅老间题未解决,反而产生了新的课堂问题和“病原体传染效应”,增长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与厌烦情绪,也使教师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2.国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
2.1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在课堂管理观念上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微观生态环境。
2.2管理技能: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和交流方式
2.2.1倾听技巧:西方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善于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2.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眼神接触,教师能读懂每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握整个课堂情境,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身体接近,只须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学生行为端正;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即教师以此辅佐“说话”,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转贴于 2.2.3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国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师生的人格与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随时与教师对话、讨论甚至争辩。并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环节中学会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还拥有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3.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3.1转变管理观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场所中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将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辨证统一。
3.1.2坚持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虽然教师是课堂管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师生共建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管理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管理。在处理课堂问题时,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3.2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
3.2.1教师自身的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志的培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著名学者艾普尔认为“如果教师所具备知识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及对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期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朝着学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2.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一方面要维护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行为。教育和管理的结果就是要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过度,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觉地维持课堂纪律。
3.2.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应作到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合理传授、课后全面总结。
关键词
小型化;分散式;生态透析;活性污泥法;MBR;人工湿地
一般而言,污水处理模式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模式一贯作为市政工程中常用的污水处理模式,主要用于收集和处理较大流量的污、废水,而“分散”的概念在20世纪末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目前,我国主要的污水处理方式是集中式污水处理,对分散式污水处理的研究和应用尚不够深入,对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也缺乏明朗的概念和整体把握,仅停留在污水处理简单的小型化认识阶段,这样造成了分散式处理和集中式处理在工艺技术上的混淆和区分困难。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概念、技术和发展状况,并对它们进行了综合对比和分析展望。
1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和研究
1.1发展历程和现状
以污水处理厂为主要代表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是城镇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0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61亿m3/d。从国内外城市污水厂建设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设集中式污水厂是污水处理的主要途径。
目前污水厂采用的技术是活性污泥法,该技术于1914年诞生,由英国的爱德华・阿登(Ardern E)和威廉・洛克特(Lockett w T)发明,并于同年在曼彻斯特市建立了全球首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试验厂,于1916年在美国正式建立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厂,这一技术奠定了至今100多年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在某些工艺上有改进但本质上和形式上没有取得大的飞跃。
我国污水处理技术起步早,推广晚,发展迅猛。随着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成功和逐渐传播,在1921年上海建设了中国第1座污水处理厂一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并在1926年和1927年又分别建设了上海西区、东区污水厂。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在西安、太原、北京等地建设少数污水厂。近20年来中国污水处理数量猛增,到2014年3月底,中国占有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54亿m3/d,已经超过了美国(约1.15亿m3/d),位居全球首位。
随着“水十条”的颁布,在污水处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意义重大。
1.2特征和效果
集中式污水处理是把各种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输送到污水厂,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技术逐级处理,处理达标后再排入自然水域(如图1),其最主要特征是:大建设、大收集、大处理和大排放。
污水厂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的2015年第二季度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显示,全国城镇污水厂累计处理污水126.2亿m3,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COD)总量326.7万吨,平均削减COD浓度达到259.1mg/L。山东省新泰污水处理厂,当进水COD、SS、NHa-N浓度各在一定范围时,各指标去除率:COD有73.750,SS有87.36%,NHa-N有85.47%,各项指标均可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如果对新泰污水厂获得的环境效益进行定量的估算,按远期满负荷处理3万吨/天污水计,每年可减少向环境排放总磷38.3t、氨氮219t、SS1861.5t、COD2956.5t。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厂能有效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对削减污染物、减少排污总量、保护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作用。
1.3弊端分析
污水厂引领了污水处理的首次革命,100年来对环境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以及人民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要求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弊端和技术的滞后性和毒副作用已经越来越凸现,具体分析如下。
1)污水处理投资成本高
污水厂的投资包括三大部分:收集管网建设费、征地费、厂区建设费。征地费因地块而异,基本在上亿元(如广州猎德污水厂,若作为商业用途,价值500亿元),基建费用2000~5000元/吨,管网铺设费用5~10倍基建费用。根据已建、在建污水厂的实际情况,建成一座处理规模达50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仅一次性投资费用在7.5~10亿元;又如,已经投入资金1.98亿元,原计划于2005年年底建成的安徽省安庆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因经济问题和管网配套设施跟不上等原因,烂尾至今悄无声息。因此,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来处理城镇污水,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大部分城镇来言,是不堪重负的。
2)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高
污水厂无论采用哪种处理工艺的运行方式,其主要成本为能源消耗、药剂消耗、管网收集和维修费用、污水和污泥处理费用、人员费用等。目前污水厂的综合运行费用包含:管网收集费用2~2.5元/吨,污水处理费0.8~1.4元/吨,污泥处理费500~1000元/吨(干污泥),人工费10~50人/厂,药剂费用45~150元/天,电费0.5~1度/吨,共需3~3.5元/吨。例如,首创股份2013年的污水处理业务成本中,动力消耗和人工成本以及管网维修,分别占污水处理成本的27.95%、12.24%和34.02%,三者占污水处理总成本的74.21%;广州东区污水处理厂工程投资约7000万元,但年总运行成本费就达1000多万元;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规模为56万m3/d,其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1.05元,年运行费用高达2.146亿元,如此高的运行费,随着物价、人工的持续高涨,政府投资压力只增不减。
3)管理复杂
设备多、人员多、专业技术要求高。污水厂涉及水质检测与安全生产、污水泵、水处理机械设备、电器仪表、自动控制、物理化学法工艺等运行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管理和维护。其次,要添加化学物质同时需要对污泥进行处理,造成管理复杂,可控性较差,风险性较大。
4)浪费土地资源
大型污水厂占地面积几十到几百亩,如京溪地下净水厂占地面积27亩、广州石井污水厂占地面积328亩、广州猎德污水厂占地585亩。现代城市寸地寸金,中心城区更是寸金难求,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大面积占用是对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5)二次污染
污水厂的最大弊端是产生大量的污泥和臭气,而其中处理每万吨水产生污泥5t~6t。2010年底,污泥产生量接近2200万吨,而且其中有80%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专家预估到2015年底,污泥产生量将为3359万吨,能无害化处理的不足25%;这些污泥是造成垃圾围城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污水中的污染物被污泥富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病毒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不经有效处理处置,就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6)中水未能回用,水资源白白浪费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人均拥有淡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严重匮乏。污水厂对处理过的“中水”直接排放,这种“大排放”是对淡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排放的“中水”含大量氮、磷污染物一非常有利于藻类繁殖的营养物,这些排放到江河湖泊的“中水”,若无法得到较为充分的稀释,会引起水体中藻类的爆发。
7)大开马路,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拉链马路”是指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污水管网设计高低起伏、转弯或地质松软度不同,造成管网下沉破裂、堵塞,或者建筑工地的红泥未处理直接进入管道,由于泥沙沉淀造成收集管网堵塞,导致马路不断地需要开肠破肚、清理堵塞或修复;因此有大型污水厂的城市就必然造成“拉链路”。
8)规划与实际运行的矛盾。存在“大马拉小车”的厂容量超过实际处理量,产能被闲置;或者存在“小马拉大车”的厂容量小于处理量,污水处理不了排入江河,造成河道污染。污水厂大投资、大建设、大排放、大耗能的缺点越来越突出,是国际、国内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虽然目前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是市场的主流,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目前正在反思该工艺存在的缺陷,继而将研发、应用的热点转向小型化和分散式、源头化处理的新技术和新方向。
2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研究
分散式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技术是指从污染点源进行处理、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对外排放,及从每一户家庭、每一栋楼、每一个小区、每一条自然村的污水作为独立单元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不向江河、湖泊排放,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淡水资源的目的。
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因具有因地制宜、占地面积少、工程费用少、管网建设费少、环境影响较小、灵活多样等优点外,还具有如下两大优势:一是能节能减排,增加淡水资源的供应,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职责明确,能够厘清污染源的来源与责任,政府可以因此减少大量的公共投资,转为由个人或企业自己承担治污的经费。这些特点使得其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
2.1传统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研究
目前传统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主要有3大类:活性污泥法小型化及改良工艺的A2/0、MBR和小型人工湿地处理。
2.1.1 A2/O工艺优势与弊端
1)优点
(1)工艺流程简单,运行效果稳定可靠,寿命长,且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适合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污水处理。
(2)厌氧一缺氧一好氧3种不同的工艺环境条件和数种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在去除污水中BOD污染的同时,还能有脱氮除磷,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缺点
(1)除磷效果差,一般达不到一级B的排放标准,通常情况下要加药物进行除磷处理。
(2)工艺流程较长,处理构筑物多,能耗大、处理水量越小造价越高。
(3)要有复杂的设备、电气、化学药物添加,还有污泥、臭气、蚊虫产生,所以运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专门技术人员运行管理。
2.1.2 MBR工艺优势与弊端
1)优点
(1)对悬浮物和浊度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
(2)污泥产量比A2/0工艺低。
2)缺点
(1)膜组件费用高,MBR的基建投资远高于传统污水处理A2/0工艺。
(2)膜污染的清洗和膜组件的更换工艺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能耗高:MBR处理需要压力抽水和反冲洗工艺,耗能较大,比A2/0工艺耗能高。
(4)除磷效果差,整体水质指标只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若提高排放标准,必须添加化学药剂。
(5)寿命短,一般的材料寿命3~5年,就必须更换,较好材料的膜,8年左右就得更换。
2.1.3人工湿地技术优势与弊端
1)优点
(1)单次投资少、管理简单、运行费较低,适应于短期农村污水处理。
(2)材料来源广,就近可得。
(3)具有独特的绿化环境功能,成规模的人工湿地可迅速增加绿化率。
2)缺点
(1)寿命期短,长期累加投资大,一般只能用5~6年,又要重新投资建设。而初期6~9个月净化效果较差,处理床植物根系尚未完全成熟;4年以后处理效果变差,由于植物根系太过发达,在系统中出现饱和密实和水流短路现象,造成污水难以充分接触根系,污染物难以被植物充分吸收。这时候必须翻底更换系统,重新投资建设。
(2)对浓度较高的生活污水,处理效率较差,难以达一级B标准。此外,管道收水难全面,管道易被压烂导致污水外流。
(3)占地面积大,应用范围较窄,只适应于农村污水的短期处理。而且,湿地容易被农村居民用作养殖场放养禽类、牲畜等,其排泄物容易破坏人工湿地的稳定。
(4)若遭受洪水灾害或泥沙水覆盖后,人工湿地易堵塞,而丧失污水处理功能。
(5)每5~6年翻新产生的污泥难以处理,产生二次污染。
(6)湿地植物存在病虫害,并且湿地往往是蚊蝇的孳生地,特别在登革热的发生区,湿地是要重点防治的地方。
(7)仅适应于南方温度较高的地域。
2.2先进型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一生态透析技术
2.2.1产生背景
生态透析技术启发于“蜿蜒理论”,灵感来源于古代先贤的“曲成万物”理论和国内外例子。
2.2.2技术原理
生态透析技术依托系统科学的原则和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对自然界河流山川的蜿蜒和生物丰富多样性的人工模拟,采用比表面积大的改性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将河川弯曲的特性微型化,进而构成无数弯弯曲曲的细小河流,从而建立了一个有益于“微生物一浮游生物(微型小动物)一小动物”各个生物群落生态位协同匹配的生态链及生态系统,在人工控制强化各个生态因子的条件下,使流经本系统的污水或臭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快速降解,转化为N2、C02、02、H20和少量的无机残渣,实现污水的“三无处理”。
2.2.3特点
生态透析技术,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理论上,均取得重大的突破,属于世界原创性,该技术的特点。
1)“三化”:小型化、分散化、源头化。
2)“三无”:无有机污泥、无臭气、无化学添加。
3)“两低”:投资抵、运行费用低。
4)“一快”:建设安装时间短,项目完成快。
5)耐用性:设备寿命30年,无需维修。
6)出水水质好:经生态透析技术处理的污水,其出水水质可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 18920-2002)》标准和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甚至一些水质或指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III类以上。
3探讨分析
现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模的日渐庞大凸显出各种弊端,逐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传统技术的小型化又有诸多的缺陷条件,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要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学术上都在探讨研究把污水变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崭新污水处理革命性技术,这种污水处理工艺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小型化、分散化、源头化的实现模式,适用于一栋楼、小区等点源污水排放的循环利用,可彻底切断进入水环境(河流、湖泊等)中的污染源。
2)技术要求满足无化学添加、无有机污泥产生、无臭气排放,对环境无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良好。
3)设施耐用性强,使用寿命长。
4)经济效益好,投资、运行费用低。
5)操作简单,安装和维护方便。
6)循环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目标。
按照这些原则的污水处理技术,才可能成为未来小型化污水处理时代的革命者和领导者。
4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展望
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均是非常重要的水处理方式。在走进微时代的今天,小型化的污水处理、分散式的处理模式符合世界发展大方向、大趋势。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技术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际,实现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也顺应国际上污水生态处理的新潮流。
1)分散式污水治理模式为资源节约和发展可持续环境保护提供了极大可能。推进先进型的分散式污水治理工艺,可对河流、湖泊等水域最大可能的实现零排放。水污染防治状况将从对河流的治理转变为河涌治理进而转变为小区污水治理,从而彻底切断排入水环境中的污染源,河流、湖泊的治理观念由此转变。
2)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模式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等伟大战略的催化剂和生产力工具。采用先进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治理城镇污水能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伟大战略,可使人均水资源量增加,并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变为学材,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语文教学不能做简单的课本执行者,应该做教学方案的编辑,做教学实践的导演,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把学校选定的教材改变为“学材”,如针对机电类专业,增设或加强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土木建筑专业,就增设或加强古今建筑物诗词、散文和专业技术性文体结构的讲解。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教学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增强语文教学实践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教学范畴内,需要不断学习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利与弊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有机结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契合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在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积极,课堂气氛更为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几点体会,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
c弊。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和网络化教育的发展,初中历史的教学渠道也在不断地拓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突
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有效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多媒体展示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贴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它的趣味性更强,教材中更多描述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过程性知识,对于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快节奏、大容量地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将历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那个历史知识的容器,而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2.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的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直观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材中的文字只能转化为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很多内容无法被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历史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了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各种文物的精美图片、珍贵的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和相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等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将那些不可能再现的历史知识具象化,把这些丰富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简单易学,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不再是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与历史人物相会,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探究欲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
效率。
3.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够极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将学生引领到历史知识的殿堂中,让学生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鸿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接受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总是采用一言堂的方式。虽然教师也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的情境,但是单靠语言来构建显得有些苍白和单调。多媒体教学能够声情并茂地再现历史,直观性很强,学生能够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情境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将形象和思维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存在的误区
1.形式改变了,但还是“满堂灌”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在评判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之后,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他们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老师,于是计算机从头用到尾,教师无法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代替教师来讲课,由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多媒体满堂灌”。一味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提高。
2.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观赏者
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非常多的优势,
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其科学性,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广西昭平546800)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中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今后繁重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体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良好途径,应把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健体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中职学生正处在体格、体能增长的青春期,如何克服职业学校现行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增强体育教学改革意识,加强体育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通过对我区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结果令人堪忧,主要有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为无序状态,学生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教师倦怠情绪严重,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弱化等七个方面问题。
(一)体育教学目标不合理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处理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关系,经常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忽视终身教育的培养或轻视体育技能的学习都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需求。
(二)体育教学内容陈旧单调,不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缺乏与专业结合的实用内容
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单调、教法乏味,大多数的传统教育内容与专业相结合的实用性内容十分缺乏,一节课"一投到底"和"一跳到底"等;加上初中升学时不断的重复中考练习内容,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差,体育基础也差,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技能项目掌握得少且水平低。部分体育教师不了理解、不结合学情,仍然按统一难度的教学内容授课,缺乏与专业结合的实用内容。这就违背了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专业特点,导致出现中职学生在集体活动时逃课的现象.
(三)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部分体育教师虽然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但也进入了另一种误区:有的老师用放羊式教学误当成自主学习教学:有的老师只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却没有其真正内涵。这种出现偏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中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制度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体育考评依据主要是理论知识考评、运动技能考评及上课的出勤率等相关方面。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进步过程,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导致身体条件不好、运动基础差的学生即使努力练习也达不到好的成绩,而自身条件好的学生不需努力也能取得好的成绩,从而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五)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差,进取动机差,意志品质薄弱 ;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技能项目掌握得少且水平低;只重视技能学习,忽视身体锻炼。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属同一层次,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认知能力比普通高中差异明显。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中职学生进取动机差,情绪自控能力差,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很多场合或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如在体育教学组织的中长跑考核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职高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农村中学设施简陋、师资缺乏、器材不足,学生的运动起点低、基础薄,学习中担心同学笑话,因而缺乏主动性。
(六)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怠倦情绪较严重
对于体育教师倦怠情绪,民办学校体育教师不甚明显,而公办学校的体育教师这方面的问题较严重。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责任感强了,另一方面是以前正规的中专学校生源质量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好管理,现在生源质量下降,出现了很大的落差,很不适应或很难适应。尤其是进行室外体育教学时,由于一些学生纪律性差,不服从管理,怕学生出现纠纷,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教学组织的工作难度大,因此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大,时间久了,倦怠情绪更为明显,更为严重。有些体育老师缺乏责任感,体育教学缺乏规范性,无教学计划、无教案,上课内容随心所欲。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取上缺乏针对性,在教学安排中内容单调、方法简单。另外,一些学校对体育老师的偏见或待遇低于其他科目老师(同工不同酬),也是导致体育教师怠倦情绪的原因之一。
(七)部分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体育师资严重不足
公办学校尤其以前是正规中专学校体育设施设备较完备,但很多民办学校及县级中职学校体育设施设备较缺乏,体育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一些中职学校体育师资缺乏,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老师少,只有从其他科目的老师中抽人上体育课,使体育课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必然导致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体育新课程理念及要求
新课程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树立新课程理念,围绕新课程理念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三、加强中职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思考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意识、转变角色,提高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中职体育教育改革不断进步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主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主动性,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合作的课堂氛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培养运动兴趣,掌握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在专业方面,教师要不断优化、更新教学知识,尤其是多增加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中职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式教学、分层式教学、自主学习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除此之外,中职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是中职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教学科研仍然是中职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体育教师应多组织学术报告、讨论会等活动来进行体育科研。
(二)针对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中职学生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导向和保证作用。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白强健身体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什么都学不成干不了,更谈不上将来工作。让学生将现在的体育锻炼和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要我学" 向"我要学"的转变。其次,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规范学习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对学生上岗就业保持良好的纪律性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将影响学生上岗后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奠定基础。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比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与人沟通合作、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高尚品质,鼓励学生拼搏创新,为他们将来上岗就业适应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第一线技术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中职课程理念的依据。
(三)结合"职业性"特点,合理选编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1.结合职业特色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编和搭配
由于职业学校具有职业的专业特点,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针对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比如将来从事电脑、文秘、财务、家电维修等职业的伏案型工作者需要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另外,由于伏案型工作者长期工作会导致颈椎酸痛、脑部供血不足、眼睛疲劳等现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以后从事此类工作的中职学生学会工间操、伸展脊柱、眼保健操、全身运动项目,如球类、健身跑、游泳等。对于以后从事护理、售货、烹调、纺织、建筑等站立型工作的中职学生,由于长期站立,很容易下肢肿胀酸痛、易患内脏下垂和腰肌劳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工间操、下蹲起立、太极拳、健美操、按摩、健身跑、跳绳、游泳等下肢节律性活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下肢肌肉紧张,增强心肺功能。对于以后从事诸如机器维修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综合型工作的学生需要身体各部位具有较高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专业的体育课程可以多增添球类、健身跑、游泳、引体向上、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课程,以便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身体畸形,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提高身体机能,预防职业病。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掌握处理意外损伤的基本知识。结合专业选编和搭配体育教学内容有助于各专业的中职学生发展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有意识地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运动项目,有助于学生适应本专业工种的要求,提高对职业的适应力,能够很好地就业工作,让学生终身受益。另外,选择或者编写教材不仅要结合专业特点,还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和学情为出发点。中职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使实用技能项目和娱乐、休闲、健身项目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不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休闲体育,比如跆拳道、网球、街舞、滑板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改编学生们的教材,教材的改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何因材施教,有效地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是改革的出发点。由于中职学生个性比较突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角色,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愉悦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另外,中职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中职学生崇尚新潮的心态,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新颖的、多变的、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如,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体育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述教学技巧。在进行篮球投篮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NBA投篮大赛,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使学生充满投篮的兴趣,跃跃欲试。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和训练,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选择、编创一些体育游戏。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点"、"绕物"、"对抗赛"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接力"、"跑城"、"你追我赶"等游戏练习。课堂中插入游戏可以使学生"乐学"、"爱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体育教学应探索多形式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主项选修,配项必修"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将其选择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已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可以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的体育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锻炼项目、让每个学生进入一个俱乐部,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根据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师资情况,可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街舞等丰富的项目,通过"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而经常性的身体锻炼、不仅能让学生对一至二项运动知识、技能、技术从到理论到专门学习,熟练掌握它的运动技术,真正体验体育的快乐,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五)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摆脱人的烦恼和痛苦,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紧张的学习或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人体育教学,以促进健康,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友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被人们广泛认同。在体育教学中可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 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有进步应及时给予用肯定和表扬,消除学生自卑、害怕心理,树立自信心;通过团队合作,克服各种困难,达到争胜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乐观向上精神。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培养良好的心态和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体育课考核制度具有检查、导向、激励作用,通过考核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是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教育学角度讲,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强化激励作用,把握评价方向,注重综合体育素质评价。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评价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基础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注重对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达标状况、学习态度、理论考试、将学生自我、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定,这样不仅能激励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对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考核的比重。在具体实践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训练参与性、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考核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教师评定、学生评定、学生互评、阶段考核、个别考核、开卷考试、操作技能考试等等。考核的过程化、多样化和灵活化,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实际,从而做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以形成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七)多渠道提高中职体育教育教师素质
中职体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培养渠道也不顺畅,严重影响了职业体育教育的质量。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参考国外职业院校建设教师队伍的做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大量优秀大学毕业生","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在职教师","积极从社会上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渠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状况令人堪忧,学校体育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化功能,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体、德、智诸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由于缺乏良好的督导机制,在认识上有偏颇,体育教学无位置,教师无活力,学生无兴趣,致使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弱化。这些应引起有关部门、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体育投入,改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以使学生、教师、学校能同步得到良好发展。中职学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 英语 教学 有效性
英语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三大主科之一,其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英语学科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采取现代化的授课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乐趣,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性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习惯性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初中英语作为学生中考的三大主科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多学习一些英语知识,通常会在课堂中用纪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达到课堂的安静效果,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尽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授课,但却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有效性教学的实现。
二、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与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素养、教学心态、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等。英语教师只有拥有自己的教学模式、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术,勤于教学,勇于拓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首先,英语教师应认真研究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系统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其次,英语教师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上课时的表现,以学生为主体。再次,英语教师应多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增添教学活力,让英语课堂变得有生机,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课堂学习中。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要求与基础,对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先锋作用。英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表现,时时处处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导学生。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位学生体会到关爱,还要适当地将自己的热情和期望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语言实践的积极性。英语教师要始终做好学生的指导、帮助与促进工作,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天天向上的热情,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氛围的轻松并且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从而创建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后,英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如“Well done”“Excellent”“Never give up”等,让学生时时充满自信,不断进取。
四、明确英语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上不理解的问题、容易忘记的知识点和课本内容的重难点记录下来,克服遗忘。但是当前以探究为核心、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探究思维过程,过于强调学生的感受,使得在新课程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的任务多了,英语教师的讲解少了;英语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在黑板上写的也少了。这导致许多学生一节课下来什么记录也没有,这与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是相悖的。因此,在当前英语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师培养学生正确记笔记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首先,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笔记上要“记什么”。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们的主要学习重点不包括认识新单词,还包括学会各种句型与语法的应用。在记笔记时,英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记录课堂上讲解的新单词,而且要要求学生把课本上并没有出现的语法和句型记录下来,便于课后巩固提高。
其次,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怎么记”。在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学习活动与记笔记是并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认真听课,听明白后再记录,不要因为记笔记而耽误听课。
再次,英语教师可以教学生在课本上直接使用符号来标记重难点。例如,在重点句子下划线,用圆圈圈出重点短语,在关键词下划线等。
最后,英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做好课后笔记的整理。课后笔记的整理对于英语这门既需要理解又需要记忆的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后英语笔记的整理既可以帮助学生对上课时学的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又可以巩固提高课上学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也随之深入,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当今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发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使学生和英语教师都受益。
参考文献:
[1]姜玮,邓艳红.对国内有效教学的含义及评价标准的反思[J].教育探索,2011(6).
-----浅谈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施金莲
(信丰县第二中学,江西 赣州 341600)
摘 要:与学生家长交谈,常常听到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各门功课怎么怎么好,特别是语数外。可到了初中,第一场考试几乎全军覆灭。升入高中后,学习成绩更是直线下降,英语常常考不及格。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有个衔接问题。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问题由来以久,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正确处理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飞架初高中英语教学这座桥,“天堑变通途”,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衔接;英语教学;课题
一、当好“管家”,清楚家底,管理有序
一个班似一个家,英语教师好比一个“管家”,好的“管家”,应该清楚家底,方能管理有序。
(一)人的底细。了解人的底细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难的,因为人是动态的,是变化的。我们的教师可通过诊断性测试、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口语、听力、词汇、阅读、写作、情感、态度、习惯、兴趣、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了解所教班,多少尖子生,多少学困生。为以后的英语教学能有的放矢做好铺垫。
(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区别。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区别点很多,这里重点说说以下几点:
1、教材的区别
在内容上,初中英语是基础英语,形象直观,知识单一,且要求低;而高中英语容量大,点多面广,知识综合性强,节奏快,要求高。在词汇上,初中的词汇量少(课标五级要求: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难度低,忽视音标的学习。高中的词汇多,句型相对复杂(课标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难度大,学习更注重对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在语法上,初中尽管学习基础的语法内容,但侧重句型,淡化词法和句法。高中除需具有基本的词性、成分、五种基本句型、时态、语态等知识外,还要学习和拓展更深、更高层次的复合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特殊句式和结构、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等。 在阅读上,初中阅读文章短,生词少,内容简单,答案直接;高中阅读文章篇幅较长,新词多,内容复杂,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既注重精读,又关注泛读。
2、教法的区别
初中侧重于“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反复练习,教学模式单一,多表现为被动地吸收,以机械记忆和练习为主,英语中夹插着汉语授课。高中英语教学侧重于探究合作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高效课堂”,注重能力培养,教师使用英语进行授课。
3、学法的区别
初中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所学内容大部分都是跟着教师进行简单机械反复的操练。不记笔记,忽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高中生则不同,要独立自主地去学习,课前做好预习,课中做好笔记,课后整理好笔记,认真复习,靠能力获取知识。
4、考试的区别
中考试题大部分都是平时已经做过的,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试题变化的范围不大。而高考试题范围广泛,题量大,考点多。掌握课文知识仅是基础,还需要大量课外知识的摄入,并且还要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二、当好“家长”,以人为本,思想领先
(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不掉队。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真正站到导学位置上,切实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从严重依赖教师的初中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迎难而上。高中的课业负担重,难度大,特别是英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都会出现波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做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上做好起点工作,不要盲目拔高,课堂容量应适度。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激发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主体意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可利用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多种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当好“少爷”,养成习惯,讲究方法
(一)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1、用好工具书的习惯
词典是最好的哑吧老师。建议每位高中生配备一本《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如小学生人手一册《新华字典》一样。碰到词汇方面的问题,自己查词典解决。
2、预习、复习的习惯
高中英语容量大、难度深、节奏快、要求高、知识综合性强、点多面广,加上课时紧。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是高中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缺了这两个环节或这两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会给英语学习带来不良的后果。
3、读与写的习惯
这里的读侧重于课外阅读,这里的写侧重于小练笔。阅读与写作是母语教学的两翼,同样,阅读与写作也是英语教学的两翼,缺一都难起来。高中英语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量的,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既培养阅读兴趣、习惯、技巧和能力,扩大词汇量,又能拓展视野,丰富跨文化的知识。写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英语水平,高中英语要重视英语写作,平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做笔记、写日记、写片断,逐步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4、勤记笔记和搜集错题的习惯。
英语笔记包括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课后复习的依据是英语笔记。对于高一新生,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做笔记。同时要指导学生搜集典型的错题,建立错题库,从错题中得到启发,获得真知。
(二)讲究方法,事半功倍
高中词汇量大,句型多,所要记、背的东西多,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理记忆法等。
在阅读上,教师也应教学生阅读的基本技巧。首先,浏览全文,把握大意。其次,带着问题阅读分析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再次,略读自然段落的首句和尾句,绕过无关信息的干扰,以获取文章的要旨。最后要教会学生研读。
讲究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四、当好“家婆”,常常念叨,加强督促
有时候我们的老师还要充当多嘴的“家婆”角色,常常念叨,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尽量尊重学生,同时也要严厉管理,不能放任自流。教育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
总之,我们的老师当好“管家”、“家长”、“家婆”,学生当好有为的“少爷”,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这道坎就一定能迈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