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5 16:49: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资源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第1篇

1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

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①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⑦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③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

第2篇

关键词: 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我国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支持与保障功能,基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尤其是联结型社会资本严重缺乏的现状,应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保障功能

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保障功能。科尔曼曾经指出,社会资本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并强调了社会资本的投资在贫困群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从个人层面而言,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个人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取的信息、信任、帮助、机会等各种稀缺资源。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通过弱势群体自助与互助关系发挥着重要的自我保障功能,有效地弥补了国家与社会的正式支持不足的缺陷。具体体现在:社会资本能够为个体提供各种物质支持;可以提供个体需要的情感支持;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群体层面而言,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支持功能。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集中在“某些群体如何发展并或多或少地维持作为集体财产的社会资本,集体财产如何提高群体成员的生活机会”。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关注的是各种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和正式的公民社团,它们能够促进信任、规范、互惠的发展,有利于集体行动的达成,从而能够提高团体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大范围的社会支持与保障。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还关注弱势群体所处的社区、城市甚至整个社会层面的信任、规范与网络的水平与深度,它不仅能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及其所在社区的社会联系,而且能够塑造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社会结构,为弱势群体创造更为公平、有利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二、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的缺乏

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彼此已经熟悉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纽带作用;另一种是把彼此不认识的人或群体联系到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桥梁作用。前者可以称之为紧密联系型社会资本,后者可以称之为联结型社会资本。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一般表现为紧密联系型社会资本,大多建立在与家人、亲属、朋友、邻居等密切互动的强关系基础上,虽然这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但是由于它以同质性社会关系网络为主要基础,所能利用和调动的社会资源有限,弱势群体内部之间的互助只能提供基本的社会支持,因而单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之上的紧密联系型社会资本所发挥的社会支持和保障功能就较为有限。联结型社会资本以弱关系为纽带,一方面可以是处在同等社会地位上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的水平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是处在不同社会地位上的人或阶层之间的垂直联系。联结性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弱势群体发展异质性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

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匮乏主要表现在联结型社会资本的缺乏。从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来看,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存在诸多不足:人际关系网络规模小;人际关系网络交往对象同质性强。交往的对象大多是处于同一阶层的弱势者与弱势者的交往,交往关系多为强关系。弱势群体很难与其他阶层群体尤其是强势群体形成关系紧密、互动频繁的社会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资源不足,因而较难获取不同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缺失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从个体原因来看,弱势群体在经济收入、体能、智能、教育水平等方面处于不利和边缘地位,使得弱势群体很难实现与其他阶层群体的沟通和联系,因而无法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工具性特征使得弱势群体无法以互惠互利为前提与强势群体进行交往,这就为社会资本的自然生成与积累带来了很大困难。从社会原因来看,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的匮乏与不足来自于社会排斥,因为弱势群体遭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排斥。正是根源于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的不公平所产生的社会排斥,导致了弱势群体无法与其他阶层群体尤其是强势群体建立信任、合作和互惠的社会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组织,进而难以形成丰富的社会资本。

三、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的发展策略

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应是有意识的投资的产物,因此,应通过多种方法促进弱势群体与内部成员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获得多种社会支持。这些发展策略包括:建立弱势群体的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民间组织,实现组织化增权;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和福利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持续性、平等性、综合性的社会支持,使受助方与政府部门、社会工作者等支持方之间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发展志愿服务,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弱势群体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异质性社会交往等。

波茨认为,社会资本的产生有两种动机:完善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完善性动机主要是由于义务感、道德感和对规范的遵守而对他人提供社会资源、形成支持:工具性动机主要是为了持续性的互惠的社会交换而提供社会资源。两种动机相比较而言,利用人们的完善性动机去建构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是一种更为可行的方法。上述方法中提及的推动志愿服务就是利用完善性动机构建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的有效方法。通过志愿服务,弱势群体可能会因为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心态的健康,对社会资源更善于“充分摄取”,这使其社会的和职业的参与机会增加。志愿服务促进了弱势群体与其他阶层的异质性社会联系,有利于联结型社会资本的形成。下面以香港理工大学推行的“社区精英成长向导计划”来具体说明联结型社会资本形成的途径与方法。

第3篇

一、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适应国家提过的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作为行政企事业单位改革是需要更是必然。随着企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机制的转变,作为办事主体的企事业单位有责任向社会公开办事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是目前由于企事业单位会计体制的局限再加上企事业单位成本的非精确性和不透明性等特点,使得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办事系统机制。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及时理论研究的课题,又是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指企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或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无形与有形劳动价值总和的核算。其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成本核算并不完全。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过程中,有些项目可能没产生费用,有些项目虽产生了费用,但无法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划分,导致成本核算的不完全;其次,成本核算不够严格。企事业单位虽具备成本核算的条件,但不同成本费用间的界限不够明确,计算采用的方法也不够严格。不过企事业单位仍应坚持权责发生原则,对项目成本费用进行准确划分;最后,具有单一性特点。企事业单位通常采用预算会计,而且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助,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资金运用时不够重视。

二、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成本核算不仅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合理的运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助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层做出合理决策,确保企事业单位健康、长远发展。尤其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成本核算。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事业单位岁区别于其他以生产经营为目标的企业,但部分企业单位业务具备生产性质,因此,成本核算越发显得必要。尤其牵扯到利润分配问题时更需进行成本核算;其次,企事业单位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就会涉及业务扩展,改善业务条件等诸多问题。为保证上述问题的高效实施离不开准确成本核算的支持。另外,成本核算有助于管理的强化与提高,可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通过成本核算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工作人员方面的投入,通过成本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从社会资源角度分析,受信息资源不对称的影响,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社会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社会资源则比较贫乏。通过成本核算,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将更多的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上,以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避免社会资源的无端浪费;最后,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业务中有些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属于有偿服务,既然是有偿服务就难免会涉及支出与收入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分析,为避免企事业单位财政负担的增加也有必要实施成本核算。

三、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创新对策

成本核算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企事业单位应在充分认识成本核算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寻找新的成本核算思路与方法。接下来本文结合多年来成本核算经验,提出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创新策略,以提高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水平与质量,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健康、稳步发展。

1.建立并完善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体制

健全的体制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事业单位更应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制,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在健全的体制下,可有效避免特权给成本核算带来的干扰,确保成本核算结果的正确性。首先,注重定额管理制度的建立,尤其认真分析导致超额部分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为后期应对相似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次,建立并注重完善财产物质登记盘存制度,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其进行处理;最后,注重内部计划价格制度的建立,每隔一段时间对相关业务分摊成本差额。另外,加强原始记录方面的管理,规范并统一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

同时,企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时应正确处理投入与质量间的关系,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不顾服务质量,从短时间来看对企事业单位发展似乎比较有利,但是却给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带来较大阻碍。为此,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时应进行充分的论证,认真的分析,找到成本与质量最佳契合点,正确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另外,注重现代合理在成本核算工作中的应用,例如,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提高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及工作效率。

2.规范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方法

首先,对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认真审核,确定是否时必要的开支。如为必要开支,则应明确成本应用的项目;其次,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并依据相关标准对预提及分摊操作加以区分;最后,归集并分配成本费用,准确计算服务及不同产品成本费用。

另外,在归集成本费用方面,应根据实际花销情况,确认通讯费、劳务派遣费、会议资料费、办公用品费等,并注重利息、培训学习费、租赁费、广告宣传费等内容的预提,争取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服务与被服务双方获利。在费用开支方面应根据预算的多少,对收入加以确定,并保证收入在国家规范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而且将收入项目分为间接与直接成本,将直接成本纳入成本之中,将间接成本进行分配,如支出超过规定金额自己想方法解决。另外,对收支进行再次决算,分析决算过程中存在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3.加强企事业单位成本细节管理

企事业单位落实成本核算工作时,应注重一些细节工作的管理。首先,企事业单位进行用品退还、领取、收发时,应严格按照成本目标实施。尤其应收集企事业单位现存的资料信息,将成本管理与分配进行充分的融合,使工效与成本分配挂钩,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借助全体成员的努力,降低成本开支;其次,根据不同部门特点,将目标成本进行合理的划分,并明确不同责任人的职责,促使成本控制目标的有效落实;最后,重视流动资产的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企事业单位流动资产管理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并督促其提高流动资产管理管理水平与能力,例如,可根据企事业单位对流动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拨付对应数额的补助经费,以切实降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本。另外,注重减少人员方面的成本开支,通过建立专门的临时用工制度,规范员工成本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运用高效的人员管理方法,以提高人员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惧贷;中小企业融资保险

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们在经济上,在社会稳定上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我们都十分地清楚,所以在此就不在赘述。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倘若这星星之火得不到维护,得不到“燎原之风”,那么这星星之火会不会熄灭也尚未可知。

资金于一个企业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血液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在国内制造业范围,已经有大批的中小企业相继破产。其原因多种多样,不排除一些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比如财务结构不完善、固定资产少、企业信用差等等。但是所谓“嫌贫爱富”的银行是确确实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的“惧贷”、“惜贷”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筹借不到资金,或者是即使借得了贷款,也会因贷款成本过高昂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所谓渡过难关,更不要谈发展。

但从理性的角度、从银行的角度去看,其实银行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首先,银行是为了将其坏账率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它绝不至于冒过大的风险,否则其坏账率太高,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据美国《财富》报道,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而美国大约是7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较低,其破产风险太大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其次,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普遍较低,财务治理结构不完善,而国内的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又参差不齐,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导致银行对其进行调查的成本太大。因此种种原因,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只能是望而兴叹,惧贷惜贷。银行是一个天生资本家,逐利是其天性,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它的本职工作。所以从理l生的角度来看,银行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能否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既不让中小企业因筹借不到资金而倒闭,也让银行尽可能放心的去放款,尽可能的降低银行的后顾之忧―企业破产,还不了贷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无论一个中小企业的实力怎样,发展前景如何,其发展需要资金的事实是不变的。一个企业,在它被市场淘汰之前,我们都不能妄下论断就说继续经营它们是在浪费社会的资源,所以我们应该给它们一个公平的机会。把钱借给他们,让他们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倘若发现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面临的困境并不是其资金不足造成的,那么我们就让它们破产,我们不再借钱给他们,而是去选择经受住市场检验的那些企业。在这个筛选的过程中,大浪淘沙,沉者为金。由此一来,我们的资源便可以从没有效率的企业流向有效率的企业,从而最终达到社会资源被最大效率利用的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样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关系便成为关键。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问题,最终的结论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分配、如何管理、如何协调这些资金,如何能够让这些资本平稳的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过度,而不给银行造成大的困扰。其实我们华夏子孙都很崇尚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人方正,处事圆滑”。处事要圆滑,其内涵不就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美吗?上面的分析指出,我们想要的是,让银行和中小企业到达这样一个平衡:银行获取与其风险相适应的报酬,中小企业不因借不到贷款而致发展停滞甚至破产,资源从效率低的过度到效率高的。那我们为何不能够在这两个“圆环”之间加上几颗“滚珠”呢!而这个“滚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早已存在,但我觉得特别可惜,因为没有人将其应用于这两个团体之间。这个“滚珠”就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保险行业。

第5篇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教育;重要性;措施

家园共育,指的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对于幼儿共同进行教育,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自身的责任,幼儿的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承担责任,三者之间相互依托制约。幼儿在幼儿园多数是在3-5岁,年龄偏小,与社会接触也比较少,受到影响多数是家庭和幼儿园方面的。家长作为经常和幼儿接触的非教育人员,幼儿更多会学习家长,所以家长的影响力甚至是高于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必须充分融合才能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家长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幼儿从小长到大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其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在幼儿教育方面,父母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阅历、经验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并不是所有的幼儿教育都会对子女成长起到正面的作用,这就需要幼儿园方面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家长能够帮助幼儿园开展幼教活动

幼儿园方面和家长相互合作沟通能够帮助幼儿园更全面的了解幼儿。幼儿园组织各类活动,家长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幼儿进行适当地引导,进而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更加踊跃。借助幼儿家长的帮助幼儿园开展幼教活动会更加具有参与性,提升活动的效率。

(三)家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

幼儿家长多数是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这能够对幼儿教育资源进行适当地补充。幼儿家长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是不同的,能够帮助提供不同的社会资源,而且家长也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幼儿园方面和家长加强协调沟通能够帮助丰富幼儿教学活动,带来更多的教育工作便利,帮助幼儿认识社会,家庭教育资源对于幼儿的未来成长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二、家园共育的实施方式

(一)建立家园共育理念

大多数家庭都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将幼儿交托给幼儿园以后,就不需要自己参与幼儿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参与很少,即便有参与进来,也是单纯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幼儿园方面对于家园共育正在逐渐加强重视,但是因为家长理念不够端正,所示实际应用并不理想。所以,想要确实落实家园共育,必须转变幼儿家长的理念。幼儿园方面需要适当提升室外活动的占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家长参与进来。家长方面需要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掌握幼儿的具体情况,为幼儿成长作出更多的贡献。

(二)构建家园共育平台

幼儿成长期间,父母会为幼儿付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幼儿教育,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当代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母亲陪伴幼儿的时间更长,对比母亲,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所以,父亲需要适当提升幼儿教育的参与度,幼儿园方面应当建立家园共育平台,不仅能够帮助父亲加入到幼儿教育中来,同时还能够减轻父亲的心理压力。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邀请幼儿的父亲拍摄或录制一段视频音频,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听爸爸讲故事”的环节,达成家园共育的目标,拉近幼儿和父亲之间的距离,促进亲子交流。

(三)丰富幼儿活动类型

为了帮助家园共育更好的在幼儿活动中相融,幼儿园应当丰富活动类型,开展的活动可以包括下列几种:开展家庭游戏,例如气球游戏,父母吹气球,幼儿通过教师的要求将吹好的气球运送到相应的地点,培养幼儿和家长的合作能力,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亲子活动,在节假日幼儿家长放假的时间,幼儿园可以组织户外活动,父母和孩子能够共同度过愉快的假日,家长能够在和幼儿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亲子感情,拉近和幼儿园之间的距离;开展科学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科学实验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在幼儿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安全保障和一定的指导,在达成家园共育的目标同时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开展亲子主题活动,幼儿园可以举办亲子读书会,幼儿父母能够陪伴幼儿共同阅读,提升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加強家长参与力度

幼儿成长教育过程中,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父母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父母加强沟通交流,对于幼儿父母进行一定的指导,尊重幼儿的独立性,不要对幼儿过度干预,保证幼儿能够健康自由的成长;其次,幼儿园内部需要根据幼儿父母的情况构建更能够推动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再次,幼儿教育内容方面需要选择多方面的内容,参考幼儿父母的意见,丰富教育内容。

(五)利用社区环境

为了帮助家园共育更好的融入到幼儿园领域活动中,不仅仅需要幼儿父母和幼儿园积极沟通交流,还需要充分利用社区的环境,具体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首先,幼儿园进行教育可以利用家园游戏,将合适的社区资源引入到幼儿园中,丰富幼儿园活动内容,例如邀请糕点师傅为幼儿讲述糕点制作过程,再如幼儿父母配合教师完成一些社区游戏,拉近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其次,家园共育可以利用大自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父母带领幼儿在假期走入到自然环境中观察植物,完成简单的劳作,此外,幼儿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传递一些知识,例如购物期间帮助幼儿了解货币、交易、利润这类经济相关的词汇,了解一定的工作概念。

第6篇

自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关于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呈现逐步发展的趋势,而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则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展开。在婚姻过程中,择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它是缔结婚姻、组建家庭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另一方面它对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外,择偶是一种必要及其重要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它不仅是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的产物,而且它又会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干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思想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现代人的择偶心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历经时代的变迁,不禁显现出了许多新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和择偶观。国内外学者针对择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择偶的心理学定义、择偶的理论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择偶心理进行的研究。

二、择偶的心理学定义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心理学家们逐渐从探索个人出发开始关注择偶现象并对其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择偶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大多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Darwin(187l)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性别选择”是物种成员之间为了获取资源而赢得最终的繁殖成功,在男性与女性的行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择偶偏好或择偶行为。Freud(1922)认为应重视先天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个体在择偶过程中其身心需要远大于社会需求。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双方将交换各自的资源,以寻求最大的物质和精神回报。Trivers(1972)认为择偶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和文化。Winch(1985)将择偶定义为,是人类的心理需求、内在动机等各种需求的相互作用。Buss(1985)认为择偶是双方从生理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方面构建起的类似的情感反应。Eshleman(1994)将择偶定义为,是一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选择,如能力、品行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大多从不同方面对择偶进行了探讨,关注的择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探讨择偶的起源,有的侧重于研究择偶的目的、有的则侧重于描述一般择偶现象。

三、择偶的理论模式

(一)Freud的父母偶像理论

此理论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于1968年提出,他认为,由于人类有较强的伊谛普斯情结,长大后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父亲、母亲相类似的人恋爱和结婚。他们在早期童年时代,因得到父母格外的照顾和疼爱,在潜意识下会依照父母的形象来寻找恋人,或因童年时期未能获得内心渴望的亲情与爱护,从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给予自己类似父母之爱的对象。该理论强调人的性本能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在择偶过程中其身心需要远大于社会需求。

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从性的角度展开,这便引起了大多数学者的反对。对于此理论,反对者认为,父母偶像理论仅仅是理论家抽象思维的产物,它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证据(管雷,2004)。

(二)同类匹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年龄、种族、籍贯、教育、信仰、价值观、角色认同相似的对象。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文康伯(T.M.Newcomb)关于人际关系不仅由彼此之间的交往决定,而且涉及对第三者或事物的态度的观点,情人或夫妻之间在各方面愈同质,则矛盾愈少。一般来说,老乡之间由于有共同的地域文化和相近的社会化过程而同质性较高,而同学之间由于受教育内容和水平的相近性而具有较多的同质性,同事之间由于有共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历而具有较多的同质价值感,师生之间、师徒之间亦因为总是谈论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和承袭着一种行业的话语习惯而具有“名师高谭飞徒”的美谈。在中国自古就胡“门当户对”之说或民俗文化,此理论将男女双方的同质性或相似性甚至延伸到双方的扩大家庭范围,即双方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阶层等条件相当(邱鸿钟,2008)。

(三)Winch的需求互补理论

此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Robert Winch于1976年提出,是与相似性相对立的一种理论。Winch(1985)认为,虽然择偶时考虑如年龄、种族、身高、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或先后的婚姻地位等诸多因素,但是当择偶表现为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它采取的是互补模式而非同一模式。Winch认为人们在择偶时主要考虑的是各种需求的相辅相成,如有支配欲的找较听话的;喜欢说话的找安静的;想受人侍候的的男性往往选择会侍候人的女性为偶等。但这个异类相吸的论断并未得到研究的广泛支持,从而显得证据有些不充分。(田芊,2012)。

(四)资源交换理论

该理论由Edward提出,他认为这些人择偶时倾向于选择自己长期匮乏,又很渴望得到的某种社会资源,如经济条件、社会关系,或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实惠利益或精神慰藉的人做伴侣(邱鸿钟,2008)。“资源交换理论”认为,在择偶中,如果某人的某一资源不足,而对方能够提供另一资源作为补偿,人们会因对方所能提供的资源而被其所吸引,如在包办婚姻中,劳动力、彩礼和新娘的价格是最常见的交换。容颜姣好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爱和关心以及自我牺牲等其他资源;在国外,黑人男子则可以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具有种族优势的白人女子进行交换(徐安琪,2000)。

(五)男高女低择偶阶梯理论

此理论是指在择偶过程中,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与自己相当或比自己较低的女性,与这之相反,女性则更愿意与在学历、事业发展、社会地位等方面优于自己的男性结为夫妇,这即是婚恋中常见的“高男找低女”的现象(田芊,2012)。社会赋予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要求,这使得 “男主内,女主外” 的传统的家庭模式一直广为推崇。尽管从社会经济地位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丰富,包括肤色、美貌、体型、相对年龄以及持家能力等,这使得一些女性可以用她们的自身优势资源来换取更大空间的发展(徐安琪,2000)。

四、择偶的影响因素

择偶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国内外学者都展开了自己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国外所作的研究和国内的研究两方面来分析择偶的影响因素。

(一)国外的有关择偶影响因素的研究

6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多集中于择偶偏好影响因素的探讨,包括人口学特征,个人与社会资源、文化、价值观念、个人能力、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观念及角色期待等等,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如下:

根据Buss(1994)通过考察伴随社会结构、人类角色的转变,人们在不同文化中择偶的变化的研究发现,人们的择偶标准会受到以下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面容、种族、宗教信仰、智力水平、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等,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择偶偏好会有较显著地差异。而Fisher (1980)通过研究,对人类一般的择偶标准进行概括总结,认为择偶标准涉及双方的学历、性格特征和情感投入、身体状况、经济基础及种族宗教。

Waynforth和Dunbar(1995)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具有较优势的社会经济地位,则对其配偶的要求会同比增高,离异或有子女的男女性的择偶标准却会大大地降低,而缺乏一定社会资源的男性会对家庭给予更多的承诺。

Schmitt、David(2004)通过对全世界53个民族的择偶偏好研究发现,性别、文化和人格特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东欧、南美、西欧和南欧人们的择偶次数是非常频繁的;而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亚人们的择偶次数相对很少;男性择偶的次数要普遍多于女性;在大多数民族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接受短期的异性追求,而在性别平等的国家的男女性差异不显著;同时,在择偶过程中,双方会尽量地接纳对方相似的人格特征。

Hynieh和Michaelal(2006)通过对定居北美的中国移民的传统择偶观念进行研究发现,相比孩子,父母更容易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择偶偏好;除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孩子的择偶偏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增加家庭成员间的联系来促进移民家庭几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念的转移。

(二)国内的有关择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对而言,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徐安琪(2000)通过以当时的近50年来择偶、恋爱的已婚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统计、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分别从人口特征、个人资源和择偶方式三大变量对择偶标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李银河(2002)通过对我国的征婚启事的研究总结显示,在择偶过程中,影响人们选择的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年龄、身高、学历、个性特点、职业、婚姻史、外貌和身体状况。

乐国安等人(2005)所展开的对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发现,男性相比女性,更注重对方的容貌、体型等外在特征,而女性更关注男性的能力、社会资源及人品个性等内在品质;伴随年龄的增长,男性更愿意选择年龄小的女性,而中美两国的女性则差异不显著。

第7篇

    教师在成人高教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成人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奖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高等教学水平。现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缺少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近年来成人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水平,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2、市场经济下成人高教管理的改革建议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成人高教管理工作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树立相对完善的高教管理理念。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培养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在今后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需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能够真正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成人高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高教管理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教学和生活进行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丰富高教教学资源

    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服务。高校成人教育中一些学科可以积极吸收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提高其教学质量,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可以聘请各行各业一些优秀的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成人高等教育中还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联合办学,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各行业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仅有助于成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3)完善高教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新兴起了一些新的产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逐渐多样化,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该进一步完善,改变以往仅仅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4)提高高教管理人员素质。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应该进一步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教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教学人员,培养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需要转变现有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观念,在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怎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渐受到关注,仅仅依靠专业技术是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的,一个领导者和一个优秀的员工都需要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我国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支持与保障功能,基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尤其是联结型社会资本严重缺乏的现状,应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保障功能

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保障功能。科尔曼曾经指出,社会资本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并强调了社会资本的投资在贫困群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从个人层面而言,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个人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取的信息、信任、帮助、机会等各种稀缺资源。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通过弱势群体自助与互助关系发挥着重要的自我保障功能,有效地弥补了国家与社会的正式支持不足的缺陷。具体体现在:社会资本能够为个体提供各种物质支持;可以提供个体需要的情感支持;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群体层面而言,社会资本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支持功能。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集中在“某些群体如何发展并或多或少地维持作为集体财产的社会资本,集体财产如何提高群体成员的生活机会”。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关注的是各种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和正式的公民社团,它们能够促进信任、规范、互惠的发展,有利于集体行动的达成,从而能够提高团体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大范围的社会支持与保障。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还关注弱势群体所处的社区、城市甚至整个社会层面的信任、规范与网络的水平与深度,它不仅能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及其所在社区的社会联系,而且能够塑造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社会结构,为弱势群体创造更为公平、有利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二、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的缺乏

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彼此已经熟悉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纽带作用;另一种是把彼此不认识的人或群体联系到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桥梁作用。前者可以称之为紧密联系型社会资本,后者可以称之为联结型社会资本。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一般表现为紧密联系型社会资本,大多建立在与家人、亲属、朋友、邻居等密切互动的强关系基础上,虽然这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但是由于它以同质性社会关系网络为主要基础,所能利用和调动的社会资源有限,弱势群体内部之间的互助只能提供基本的社会支持,因而单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之上的紧密联系型社会资本所发挥的社会支持和保障功能就较为有限。联结型社会资本以弱关系为纽带,一方面可以是处在同等社会地位上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的水平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是处在不同社会地位上的人或阶层之间的垂直联系。联结性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弱势群体发展异质性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

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匮乏主要表现在联结型社会资本的缺乏。从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来看,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存在诸多不足:人际关系网络规模小;人际关系网络交往对象同质性强。交往的对象大多是处于同一阶层的弱势者与弱势者的交往,交往关系多为强关系。弱势群体很难与其他阶层群体尤其是强势群体形成关系紧密、互动频繁的社会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资源不足,因而较难获取不同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缺失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从个体原因来看,弱势群体在经济收入、体能、智能、教育水平等方面处于不利和边缘地位,使得弱势群体很难实现与其他阶层群体的沟通和联系,因而无法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工具性特征使得弱势群体无法以互惠互利为前提与强势群体进行交往,这就为社会资本的自然生成与积累带来了很大困难。从社会原因来看,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的匮乏与不足来自于社会排斥,因为弱势群体遭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排斥。正是根源于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的不公平所产生的社会排斥,导致了弱势群体无法与其他阶层群体尤其是强势群体建立信任、合作和互惠的社会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组织,进而难以形成丰富的社会资本。

三、弱势群体联结型社会资本的发展策略

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应是有意识的投资的产物,因此,应通过多种方法促进弱势群体与内部成员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获得多种社会支持。这些发展策略包括:建立弱势群体的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民间组织,实现组织化增权;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和福利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持续性、平等性、综合性的社会支持,使受助方与政府部门、社会工作者等支持方之间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发展志愿服务,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弱势群体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异质性社会交往等。

波茨认为,社会资本的产生有两种动机:完善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完善性动机主要是由于义务感、道德感和对规范的遵守而对他人提供社会资源、形成支持:工具性动机主要是为了持续性的互惠的社会交换而提供社会资源。两种动机相比较而言,利用人们的完善性动机去建构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是一种更为可行的方法。上述方法中提及的推动志愿服务就是利用完善性动机构建弱势群体的联结型社会资本的有效方法。通过志愿服务,弱势群体可能会因为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心态的健康,对社会资源更善于“充分摄取”,这使其社会的和职业的参与机会增加。志愿服务促进了弱势群体与其他阶层的异质性社会联系,有利于联结型社会资本的形成。下面以香港理工大学推行的“社区精英成长向导计划”来具体说明联结型社会资本形成的途径与方法。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