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49: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践教学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汽车机械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效课堂;方法探索
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的首要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传授必要的职业熟练技巧、知识和职业行为能力,使学生能从事专门的职业工作。汽车机械类专业课实践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和特点,只有摸清其规律、掌握其特点,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课堂、达成有效教学。
一、教学准备工作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时间紧
(一)教学特点
1.汽车机械类专业实践课教学准备工作内容很多,以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实训为例,包括实验教师准备、实物准备、资料准备、场地准备,教师准备需要实验部门派出具有适当专业技能的实验教师,实物准备需要备好实践课所需实验机台,如车辆准备、部件总成准备、各种检测辅助工具准备、量具准备、油品准备等,资料准备应该提供与实验车型相对应的维修手册和用户手册等,并把相应实验参数提前印发给学生。场地准备则应根据学生班级人数和分组情况准备实验场地,不能造成实验教学拥挤状况,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出现。
2.除了教学准备工作事务繁杂外,汽车机械类专业实践课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迫,以自动变速器机械系统拆装实验两节课连排为例,实验教师完成讲解、拆卸演示需要整整4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非常少,这样,学生消化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环节占时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二)对策与方法
1.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应该协调合作,明确分工,分头做好教学准备。实验教师负责准备实物、场地;理论教师负责准备资料和实验参数及其分发。
2.对于任务重、项目内容多的实践课程,采用四节课连排的方式,以便在教师讲解、演示后,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和消化,留出教师纠错和复讲的时间,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实践教学项目需要多人协调操作,实验重复性差
(一)教学特点
汽车机械类专业实践课教学当中许多实验项目需要多人协调操作,如汽车转向和制动系统排空气、汽车四轮定位检测、汽车故障诊断等项目就是非常典型的实例,而且一般来说,此类实验占用课时时间相对较多,这样,实验老师讲解演示完毕后,某些学生就只可能练习一部分操作,影响学生对整个实验技能的学习和练习。这样的实验耗时多,操作复杂, 要重作一次,教学时间不充分,而且,课后辅导都无法再现实验原貌,实验重复性差,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操作练习。
(二)对策与方法
1.针对实践教学项目需要多人协调操作问题,可采取分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经验,汽车机械类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分组应以每组10人左右合适。分组教学能保证学生对整个实验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不产生知识训练空挡。
2.对这类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配备适当的实践教学光盘或仿真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挂在空间或在课后辅导时,为学生播放,解决实验重复性差的问题。
3.分组方法可采用“三个搭配”,即每一个教学组中,既要有文科学生,也要有理科学生(文理搭配);既要有男学生,也要有女学生(男女搭配);既要有学习上进的学生,也要有学习后进的学生(先进、后进搭配)。文理搭配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层次取长补短,男女搭配便于在拆装和搬运汽车机械类零部件时互相配合,先进、后进搭配使先进学生带动后进学生一起进步。
三、操作者需具有工、量具使用和钳工操作基本技能
(一)教学特点
学生在进行汽车机械类专业机台类拆装实验前,应掌握扎实的工、量具使用和钳工操作基本技能,工具方面,例如,各种扳手的选取方法和操作要领,汽车专用工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举升器具安全操作规程;量具方面,各种游标尺、高度尺、钢板尺、千分尺、量缸表的使用方法与读数方法;钳工操作方面,拆装螺丝、螺栓方法和注意事项,简单攻丝和套丝方法,锯、锉等基本技能。汽车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的项目内容,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操作技能之上的更深、更高层次的操作,没有这些最基本的技能,或者这些最基本的技能没能熟练掌握,势必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对策与方法
1.在汽车机械类专业机台拆装维修课程之前,开设完钳工实习、工量具使用等专业基础课程。
2.对照汽车机械装配工艺,强化装配钳工训练内容,达到见到螺栓就知道用什么规格型号的扳手的境界。
四、操作者需具有一定的体能
(一)教学特点
众所周知,汽车机械类专业机台的结构,即使拆卸成为部件和零件之后,都还具有较大的体积,较重的质量,在搬运、检查、清洗、修理过程中,操作者需要耗费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有时,甚至需要多人协调操作,因此,在分组教学时,应考虑气力弱小学生和女生的体力能否胜任相应操作需要。
(二)对策与方法
1.分组时注意男女学生搭配,便于在拆装和搬运汽车机械类零部件时互相配合。
2.设计制作专用实验实训台架,拓展现有实验台架使用功能,尽量减少体力搬运操作。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必须及时完成
(一)教学特点
在以任务驱动为目的的汽车机械类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实践教学实验重复性差,需要及时纠错、及时进行教学现场评价,过后评价不能复制现场操作实况。不利于学生有利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对策与方法
由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课堂要求下达任务,制定工作任务单、操作工单,拟定实效任务,各组组长帮教帮学负责检查组员项目任务完成质量,并填写工作任务单。最后,由教师集中抽查和点评任务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实效评价,必要时,进行重新演示、纠错,并对学生评分。
六、操作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
(一)教学特点
教学安全是最突出、最直接的教学效果。汽车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中,涉及的安全因素非常多。如机床操作、汽车运行实验、制动和转向实验等等。
(二)对策与方法
教师在实践操作课前,应按操作要求清理和整顿场地,消除安全隐患。在实践操作课时,应该反复强调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讲清操作步骤。学生练习时,应时刻关注操作违规现象,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
七、结语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教师对照实物讲解,增强讲课效果,或学生利用实验设备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并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是汽车机械类专业实践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汽车机械类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对策方法探索,丰富和完善了汽车机械教学实践环节理论,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邮帜芰和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的参与程度,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江倩.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1.10(17-18).
[2]徐芳.从微观教学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2011.01 (176-177).
[3]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7(5).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教学特点和发展发展趋势
多媒体课件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CAI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同时抓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和传递,是为辅助教学而专门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的优点:速度快、容量大、交互能力强。它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良好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对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成果渗透到教育领域,为很多学科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多媒体与其它学科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
对教师来说不仅接触到高科技领域,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减少示范次数,节省体力,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同时,教师能从繁重的教案编写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可以专心搞科研;另一方面,也有充沛的精力设计出有创意的更多更优秀可以因材施教的课件,使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1.多媒体的概念
多媒体(Multimedia)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个复合术语。从早期教学技术中多媒体优化组合来理解多媒体,是指语言、文字等传统教学媒体和各种电子类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这种结合使相应的单个教学媒体功能互为补充,但各种媒体信息并不能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和管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多媒体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多媒体主要是指处理和应用多种媒体信息(如符号、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的一套综合技术。在理论上关于多媒体的定义很多,以下定义能较好地反映多媒体的内涵特征:多媒体是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技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
2.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计算机能够进行教学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运行了具有教学功能的软件,这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统称为课件(Courseware),它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呈现某种教学内容,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计算机程序。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称多媒体CAI课件,简称多媒体课件或MCAI课件。我们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从技术上讲,多媒体课件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以表现内容的一种计算机软件;从内容上讲,多媒体课件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取与设计教学信息媒体并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一种教学系统。
3.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把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整合在一起,可以进行集中的加工、处理,再综合表示出来。这种对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能改善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表达的方法,使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的有机组合获取信息,从而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2)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利用图形菜单、图标、窗口等美观的图形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利用键盘、鼠标、触摸屏及数据手套等多种方式作为人机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使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的接收之间进行方便的通信和交流,用户可以随意地控制,任意地操作各种媒体。
(3)智能性。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只是一个呈现者,还应该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来促进学习。
(4)虚拟化演示和模拟是多媒体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虚拟化是未来多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
4.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
根据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多媒体课件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工具化。进行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至少需要由教学专家、学科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组织这样一个彼此协调的团体,且又很难找到一个这样精通各方面的专家。通常是精通教学的不一定懂计算机软件开发,懂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不一定有教学和具体学科方面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质量课件的开发,从而影响了多媒体课件的推广应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软件和课件开发工具的研究,因为一个通用型多媒体课件工具软件,不仅可以综合处理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图像和音响等各种信息,而且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使用者只需根据系统的提示输入有关课件结构、教学单元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单元之间的连接等方面的数据,即可生成课件,因而提高了课作制作效率,加快了课件开发进程。依靠课件开发工具的支持,课件的制作就可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国外已有一些著名的开发工具,如Director,Authorware等。
(2)理论化。目前人们愈来愈重视认知学习理论对多媒体课件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识的主动建造者,教师不可能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个别化”模式己被打破,因为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发现,个别化模式确实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但就其学习效果来说,往往只对涉及较低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比较有效,而对涉及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则不如“协作型”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学生模型是用于记录学生情况的一种数据结构,是为了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进行教学时能了解所教对象,做到比较有针对性而建立的。传统的学生模型大多数是“知识型”,即只能记录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目前的学生模型己逐渐转向“认知型”,即着重记录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特点,实现认知模型的学生模型建造。目前这些问题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关键是要解决认知结构的形式化表示与认知能力的表征及定量测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理论上的一个发展方向。
(3)网络化。多媒体课件与计算机网络结合,使每个终端可在远地通过网络从主机的大容量存储器中随时提取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并可与计算机交互作用,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所完成的作业、练习及所提的问题可输入计算机,由网络传送给教师,所有的学习者可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同一学习内容而互相联系,展开讨论,形成交互式学习。因此,它是一种共享各种教学资源、开放的、远距离大面积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多媒体教学系统。随着网络化的模式的出现,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在个别化方式的同时,还呈现出另一个重要特性,即协作化学习。协作化学习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活动,这些交互活动是深化问题理解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的外部条件。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就是能对学习者群体的合作学习进行支持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即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提供协商讨论、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环境。
(4)多媒体化。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特点,这些方面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同时由于多媒体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触摸屏等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可实现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另外,大容量的磁盘、光盘等存储设备的出现,为计算机存储大量的声音和图像信息提供了物质条件,新的压缩技术为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I形成的多媒体课件系统是一种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管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把多媒体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的教学系统,而不是多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动于一体,作用于学生各个感官的教学信息,又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方便灵活、多样的人机交互方式。它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系统,也是当前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向。
(5)智能化。智能CAI系统(ICAI)是指将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它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历史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诊断学习者的错误,判断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校正策略,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的教学原则。它是当前多媒体课件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康,梁斌.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M].济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振亭.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6.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体会;理论知道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
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突破学科中心倾向,拓宽视野,注重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传统课程过分地强调以学科中心。所以化学素质的培养不仅包括教给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技能等智力因素,还应包括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爱好,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新教材的编写则很有人情味和人文素养,它通过大量的探究活动及社会调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民主,注重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全面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究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将以往的学习形式由个体自学转为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在互动交流中完成课题研究。
3.突破应试教育倾向,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九年级开设化学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而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实践体会
1.转变教学观念,实行角色转换
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充足的实践活动和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形成的科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老师则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出现。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心理学上认为:“初中生已经具有根据一些表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恰当的判断、归纳或演绎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还能不受局部因素的影响,超出直觉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以说,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力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长久以来,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巩固过程而忽略了技能的应用。导致我们培养出了大批的高分低能儿。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被学生束之高阁,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熟悉的现象和物质,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不断学习,保持与学生同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知识容量增大了,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了。过去教师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一碗水”。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获取新科技、新信息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切实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就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开平.新课程初中化学习题的设计和例析[J].化学天地,2005(12)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65-05
0 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也开始迅猛发展,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进入迅猛发展时期。截至2011年,已经有324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如果加上大专和高职院校,国内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各类学校近千所,在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数十万人。但如此规模的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唯有大胆探索改革,找准定位和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培养方向模糊
总体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培养定位不准确,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特长。目前我国高校的许多电子商务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空虚,不切实际地以“全能”作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想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电子”又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同时兼顾两个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没有“专长”,出现学生学过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但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精通,学过了管理科学但比不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尴尬现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调查表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业方向模糊。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实用性的专业人才,使学生既能掌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术理论,又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需要,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关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培养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能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软件开发维护,提出解决方案。另一种观点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应该侧重培养利用计算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才。于是出现了目前的结果: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计算机方面比不上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商务方面又不如纯商务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两种观点的有机结合,但不是单纯的将二者相加。
1.2 教学方向不明确,教学体系不完善
有的高校由计算机系承办电子商务专业,有的高校由经济管理系承办电子商务专业。不同的系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比如,计算机系的电子商务专业更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培养,而经济管理系更注重学生经济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知识面的不健全就会造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分化,不利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些院校把电子商务简单理解为“电子+商务”,培养电子商务“复合性”人才只强调这个专业的“广”,造成课程体系中技术、管理、营销、经济等哪方面的知识都有,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突出的方向。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由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多而散,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之间分不太清,有关电子商务的书籍很多,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比较严重,内容深度、广度不够,教材内容陈旧,出版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1.3 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欠缺
目前在高等院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中,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等其他专业调派的,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过电子商务。另外现有教师很少有企业实践的工作经验,这样的师资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的需要。而且目前,全国已经毕业的电子商务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不足千人,在高校任教的更是凤毛麟角,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目前各级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需要,上述情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瓶颈,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改善。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类:一是在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实训,一般是采用一些模拟的教学软件,但是模拟软件和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另外一方面是校外实习,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或到企业实习。对于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来说,能够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都很难跟上,再加上现在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本身就不多,因此学生能够选择的实习单位非常有限。
2 高校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2.1 明确教学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教学方向。在电子商务中,“电子”只是工具,“商务”才是目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该始终坚持以商务应用为目的,但同时也要熟练掌握“电子”工具,因为电子商务的实施离不开“电子”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那么是不是要求每一个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都要成为既懂“电子”又懂“商务”的通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通过3、4年的在校学习是不可能成为通才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电子”工具的开发和建设可以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对技术的学习只是要求其会熟练使用这个“电子”工具。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商务为本”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各有侧重。
根据院校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可以将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分为3类:(1)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熟悉营销经营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2)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对电子商务的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非常精通,能够建设电子商务网站,搭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或叫管理型电子商务人才)。对电子商务企业乃至行业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提出发展方向。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包括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策划、计算机网络、财务、行政、销售、国际贸易等在内的许多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类专业人才。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应该根据不同岗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细分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方向,分类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同时将针对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等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需求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渗透到各分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当中,以此来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个性力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焦点在于: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和途径更好的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的符合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是高校总体电子商务专业结构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优化各专业总体结构,通过新增、停办、调整、合并等手段重新进行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
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结构方面。高校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参照基准,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进行适应性调整,使之更好的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最后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导向方面。高校应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大专业,小方向,宽基础,重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双证书”制,将电子商务专业细分为模块和方向,学生在继续学习本专业共同的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实行分方向教学,以利于形成专业特长和培养个人核心竞争能力。
进一步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并把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进行相应的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拿到电子商务企业认证的证书。借鉴专科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例如,部分学校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在学校设立阿里巴巴培训中心,开展资格认证,该资格认证将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就业的针对性做适当的调整和细分,分为国内贸易专员、国际贸易专员和淘宝应用专员,以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阿里巴巴公司定期安排各高校培训中心学生到其公司总部及会员企业实地参观调研,将优秀学生推荐到会员企业实习就业。
2.2 改革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
1)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改革计划。电子商务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学科,其职业岗位可分为7大类,即网络营销类、财务类、电子商务技术类、电子支付类、物流配送类、电子政务类、企业经营管理类。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技术、物流配送和电子支付等岗位的职业职能,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宽口径的培养学生,在这种培养目标下课程结构中要体现“宽基础,活模块,定方向,强技能”的特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有基础模块群、专业基础模块群、各分类专业发展模块群。
2)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手段方面,应加强多媒体、实验室、课堂、户外等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实习环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第一,采用完全实验室教学。例如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等课程应采用在机房实验室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本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网上支付》、《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课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上机实践和其他实践方式穿行。如网络营销课程组织学生到网站上参与网络广告的设计制作;国际贸易课程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去调研,了解贸易合同的要素及签订过程;市场营销课程组织学生到市场调研公司调研了解和掌握市场调研的问卷设计、抽样设计,制定调研计划;电子商务法课程由过去的“理论为主,辅以案例”改为“案例教学”等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实践性和兴趣性,提高教学质量。
2.3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理论教学模式。传统的电子商务理论课程体系一般是计算机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各占一半,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电子+商务。这种模式对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来说,缺乏针对性,因而培养出的人才也谈不上适用性和竞争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贯彻“大专业,小方向”的指导思想和分方向构建的较为清晰和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特征鲜明、技能突出,能很快切入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2)加大课程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教学体系还不太成熟,课程与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在宏观上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的同时,应注重对每一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以及相近相似和存在交叉重叠内容课程的整合。
对于教学内容整合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合并。一是把内容相近和连费性很强的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二是合并目的相同的课程;(2)删减。主要是指将重复的内容和与培养目标不符的教学内容删除;(3)增加。就是要增加对培养目标很重要但在原课程体系中没有的知识。同时,增加实践实训项目和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4)融合。就是把电子技术和商务知识有机结合,技术课程不再是仅仅讲技术,商务课程也不再仅仅是讲商务。
3)强化专业方向,重视商务交流与沟通理论课程的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的落脚点应在商务而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水准的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等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快切入企业岗位,还将直接影响其将来的发展。在强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突出商务交流与沟通基础的建设,强化专业特色,增加学生适应社会和切入岗位的能力,增强学生竞争力。
2.4 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专家指导小组
1)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商务型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必须要有足够强的师资队伍。根据课程的不同,选择相关专业理论技术精通的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有扎实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高校为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教育可以聘请企业领导做兼职教师,或聘请从事过企业工作的专业教师授课。
建设一支既精通经济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又熟悉电子商务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老师90%应该为“双师型”。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1)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深造,多参加各种电子商务培训班、研讨班,多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等;(2)鼓励专业老师去电子商务企业兼职、挂职,甚至鼓励教师自己去创办电子商务公司,以期获得实际的经验;(3)鼓励教师考取电子商务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4)从电子商务企业中聘请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2)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小组。(1)聘请行业专家、公司老总组成电子商务专业专家指导小组,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过程;(2)有能力的话聘请小组成员负责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3)及时与小组成员沟通,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企业经营及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4)利用小组成员的资源及人际优势,安排学生到校外参加实习。
3)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在平时生活中,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仔细观察一下,有许多实践的机会和手段。在校园里,食堂实时支付的校园卡和乘坐公交车使用的IC卡就相当于电子钱包,另外网上购物并利用信用卡网上支付、网上股票基金交易等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免费学习和实践的网站,动员和激励学生利用网络,积极参加网络商务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2.5 综合考虑提高就业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复合型新兴专业,涉及多学科知识。因此,各高校在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时,应该立足于学校已有资源和办学经验,结合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偏重方向,一切为学生就业着想,切合实际的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由于就业能力鉴定和社会需求都对毕业生提出较高的实践能力要求,因此,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中应强调实践性学习。各高校应在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的选用、引进和建设方面做出努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专业本身还在不断地发展,今后发展方向还未明确。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只有顺应形势发展及社会需要,不断修正和改进,办出专业特长和特色,才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学以致用的社会劳动者。
3 燕山大学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3.1 燕山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简介
燕山大学电子商务专业2003年筹备,2004年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并于当年在研究生中开设电子商务课程,2005年电子商务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并于当年启动了研究生电子商务课程建设;2006年学校投资35万元启动了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平台基础性建设,并确立5家单位为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008年顺利通过河北省学位授予权评估并被河北省授予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先后已有4届学生顺利毕业。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全国就业形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凭借燕山大学的院校优势、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教学科研基础和商务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学科特色,依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业率达到近90%,尤其2009年就业率更是喜人,并有1/3以上毕业生考取了重点大学研究生。
3.2 燕山大学电子商务的教学方法
1)“以做带学、以赛带练”实践教学思想的提出。燕山大学从2004年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会计、旅游、工业工程等在内的多个专业也相继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专业制定了与企业职业岗位标准规范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赛练结合为导向,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做带学、以赛带练”的实践教学制度,解决了电子商务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不够强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以做带学、以赛带练”实践教学的实施。电子商务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学科,内容面广知识量多。如何更好地开展本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怎样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为企业、行业服务,一直是该专业教学工作探索的目标。2008年以来,该专业以行业为依托,本着“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教改思想,深入企业开展学习、调研工作,了解企业对电子商务岗位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每学期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设计制作门户网站,把企业产品放上网站,为产品做宣传和销售,最终实现产品的网络营销。几年来,先后为10多家企业制作门户网站,企业通过网站改变了产品单一的市场营销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企业招聘该专业的毕业生来管理、维护网站,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008年以来,坚持在校内组织电子商务竞赛。在赛前制定培训计划,要求所有学过电子商务的学生参加初赛并开办培训班,把电子商务实验室作为培训场所,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比赛按计划从资格赛到技能赛,再到总决赛。随着比赛的深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学习电子商务理论知识,逐步提高操作技能,学习了多门相关学科知识。
3)实施“以做带学、以赛带练”实践教学的效果。(1)电子商务专业结构方面。“以做带学、以赛带练”的教学方法强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研产一体化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2)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做带学、以赛带练”的教学方法是综合性、探索性的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课堂理论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也较高。所以,为了适应“以做带学、以赛带练”教学方法的需要,必须调整、改革原有的其他教学方法。(3)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以做带学”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将更加具体和熟悉,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更加深刻。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中交流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和丰富理论,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这样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与就业竞争适岗能力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更好地达到培养高等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
3.3 实施“以做带学、以赛带练”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根据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企业工作的特点,坚持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以企业岗位要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制定了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和实训计划,明确实训目的、工作岗位、实训内容和管理办法,把相应岗位技能培养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专业还拟定了工学交替顶岗实训协议书,与企业签定协议,以此来规范和约束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建立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亲临体验企业化的实际运作。特别是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主动与电子商务类型企业联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当前电子商务形势与发展的认知,让学生意识到把理论结合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既满足企业需求又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
3.4 启示
燕山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以做带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对校企双方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校企双赢,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弥补了校内教学的不足,是一种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创造性探索。而“以赛带练”实践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学习的意志品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薛丽丽.电子商务的变革与演进[J].当代矿工,2005,(4):57.
[2]毕凌燕,牟小勇.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242-244.
[3]郑伟,李丽丽.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63-65.
[4]唐莉莉.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读与写杂志,2007,4(4):97-98.
[5]朱美芳.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76-77.
关键词:高校;酒店管理特色专业;教学模式;管理模式
G712;F719-4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酒店作为第三产业活跃性最大的行业,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其扩展规模迅猛发展,管理水平持续提高,从事酒店行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现进入了瓶颈时期,不仅是酒店需要突破,应从酒店管理专业出发,改革未来专业的管理队伍。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现状
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酒店,近几年开始招收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源居多。酒店业更愿意招收大专、中专毕业生,因本科学历以上的学生的标签是眼高手低、吃不了苦、不服从管理等等。另一方面,高校中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教学课程上设置大都不合理,而从事酒店行业的人员则涉及到营销、餐饮、客房、烹饪、前台接待、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多种方面工种领域。酒店管理专业应该注重“管理”,实际上很多高校更注重标准化的实操,鼓励学生到一线基础岗位实习,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基层员工,学生到酒店后得不到重视,做基层岗位时间较长的不到提升,感觉提升无望,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故对酒店的热爱程度低,导致员工流动率高,降低了酒店的竞争力。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缺陷
国内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虽说有些学校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国外比起来,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1.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设置表面没有按酒店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管理经营教学方面不合理。因没有请一些酒店高层管理人员来指导建议改进方向,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做到酒店管理高层。
2.教学方法方面
如今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课时低头族较多,教师上课有时是在说“单口相声”。加上教材陈旧,内容案例不够丰富,对于学生而言,酒店的情景模拟练习是新鲜的,不应旧题重做,一些太老陈旧的题材不适合课堂使用,应推陈出新。
(二)管理模式的缺陷
管理范围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问题根与本,师资与学生。
1.资管理方面
国内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专业知识明显比较匮乏,大部分教师是硕士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相关的酒店管理经验。一些双师型的教师从事过酒店行业,与学校签约成为教师之后,基本上没有再回到酒店企业,新的酒店行业经营信息无渠道获得,酒店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新式问题,教师没有实战经验,不懂如何解决,没有新的教学案例,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高校对双师素质管理建设远远不够。也有部分教师属于酒店在职人员,或挂职在酒店这样酒店经验虽然丰富,教学方面却明显有所不足。周而复始,教学很容易与酒店行业脱轨。
2.学生管理方面
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松怠,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的锻炼。酒店基本技能掌握较少,学生到酒店实习仍像一张白纸,导致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酒店工作望而却步。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表现自负,不善与人交际,还有些对酒店行业岗位缺乏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为了紧跟酒店业高速发展时机,酒店管理专业学校应该不断的改善自身,深入对酒店管理专业特色专业的研究。在专业上,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在将来迎接酒店发展的潮流;在思想上,使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思想觉悟能为将来酒店发展提升。
(一)以“才”为本,紧跟发展的课程设置
在中国这个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抓住酒店业发展的机遇。培养酒店所需人才,根据酒店发展方向和需求,来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大纲,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酒店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酒店就业岗位。
(二)以“体”为本,加强实践教学模式
要落实上述的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必须选择实践教学、培训和合作为三辅的教育路径。
1.校企合作传统教学模式
学校内的实操技能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发展若干个本校学生实习的实习单位。这种模式是大部分学校的采用并沿用的。
2.酒店内现场教学
在国际上,这种教学模式被许多酒店管理专业所采用。通过把学校课堂转移到酒店内,现场教学可以更加直接体现内容的直观性,一个学期上课,另外一个学期实习。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上学上缺少上岗实地培训的不足。
3.与国外知名酒店管理学院合作
和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学院合作,通过学校,学生有机会去国外留学、实习。学生通过国际性教育能增强拓宽国际化视野,对学生在国外就业实习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即使回国就业,也深受酒店业的重用。
4.教学教育与行业培训相互促进的模式
通过行业内的培训系统,可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问题与格局变动。同样对于学校向外宣传扩展的影响力,学校以“皇家埃德瑞酒店”为基点实习单位,把教学教育与行业联系起来,可同样增强学院在行业内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三)以“人”为本,专注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
1.教师的理论能力和行业实操能力
目前讨论比较热门是高校应当具备“双师型”教师,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酒店这个行业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下即具备理论又兼顾实操能力是成为酒店高级管理师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各酒店管理专业学校应尽快调整教师队伍一些实操能力不足的教师,可通过,教师在此专业本行业的轮训工作或考察,支持教师在企业单位定期见习工作,这样可随时获取行业的最新变动和调整教学方法。
2.学生的实操和职业素养意识能力
酒店行业对员工的素质意识是要求比较严格的行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主动服务意识提高综合服务素养。基本的酒店职业素养是了解和跨进行业的基本前提,是正确认识这个行业本质的条件之一。然而困难的是职业素养属于意识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主观意识支配。而培养职业素养时间周期过长,因此在校内就应该主动帮助学生培养遵守职业道德意识。从意识到行为,职业素养能够很好的指导员工自我监督、反思与改进,同样增进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和喜爱,为酒店行业留住更多的储备人才。
四、创新教学体系改革
为了迎合酒店高速发展时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不断巩固自身原有成果,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一”项需求培养人才
何在中国这个旅游经济大潮流下抓住酒店业发展的机遇。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一个:以酒店所需人才为需求,培养适用于高星级酒店的高级酒店管理师。所以,课程的设置应该紧贴酒店发展方向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目标。具体的说,学校可以根据酒店内不同的岗位来设计和调整学生的课程。以此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酒店就业特定岗位。
(二)“两”大提升师生的能力
一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意识能力。众所周知,酒店行业对员工的素质意识是要求比较严格的行业,言谈举止、礼貌礼节、服务态度等,职业素养属于意识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主观意识支配。而培养职业素养时间周期过长,因此在校内就应该主动帮助学生培养其应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该不该做等职业意识。从意识到行为,职业素养能够很好的指导员工自我监督、反思与改进,同样增进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和喜爱,为酒店行业留住更多的储备人才。
二是教师的理论能力和行业实操能力。酒店这个行业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下即具备理论又兼顾实操能力是成为酒店高级管理师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各酒店管理专业学校应尽快调整教师队伍一些实操能力不足的教师,可通过,教师在此专业本行业的轮训工作或考察,支持教师在企业单位定期见习工作,这样可随时获取行业的最新变动和调整教学方法。
(三)“三辅”的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类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人才市场和各大酒店的需要,除了具备酒店各个岗位的竞争力,要多实行“走向社会”和“引进人才”的方式方法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要改革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必须选择实践教学、培训和合作为三辅的教育路径,培养出酒店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四”个素质养成,优化课程体系
“工学互助”是酒店专业类学生实操能力素养提升最主要的尝试途径,已被大部分高校接受并采用。因其酒店是一项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如何通过在大学专业学习这几年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酒店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就业方向上得到酒店企业的认可是目前“工学互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联合上述所提的培养模式,加以改进提升,以酒店岗位或者说稀缺特殊岗位为教学方向,高校和酒店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的特色课程体系标准应重视整个行业的适应力,而不是单个酒店或局部地区。
(五)“五”大助力的课程设置
在引入“双师型”教师外,在课程形式的设置上,应在理论知识和岗位实操引入“五大助力”,一是在初期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酒店,简单了解酒店文化和酒店机构设置,在中后期应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加入短暂的见习机会和企业所需的顶岗实习。二是酒店和旅游局联合所举办酒店技能大赛,目的是提高酒店员工的理论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与校企合作酒店招募的实习就业岗位与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一w化操作。四是文化素质要求具备所需,职业能力和道德修养两者必不可少,职业操守在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需拥有和遵循的准则。五是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实习证书三张证书结合,创新实践教学的体系思路是穿梭整个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中。
目前,中国酒店业也面临着机遇、挑战与转型,特别是高星级酒店面临着入住率下滑、营业额下降的困境。传统的影响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当今酒店的发展格局,如何培育我们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应当前问题已迫在眉睫。同样带来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思考与改变,行业的变动带来的新的思路与启发。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适应或超越酒店行业模式,需我们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应不断推陈出新,针对“工学互助”“一体三辅”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酒店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筱刚,鲍镜屹. 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管理观察2012:26
[2]王菲菲.基于博弈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研究[J]青春岁月 2013,6
[3]王晶.基于QFD的酒店管理专业(高职)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4]刘晓欢.对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再认识 [J]教育与职业 2012:14
[5]李晓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河南大学 2014
[6]梁丹琳.从酒店人才流失探索高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J]群文天地 2012
[7]任玮.影响工学结合的因素分析――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 2011:22
[8]任聪敏.ICT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职教路径 [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朱林.职业技能鉴定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0
中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学年制的教学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自有它的优越性,然而,其局限性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改革内容。“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是以学生选课为前提和基础,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总体来看,学分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每名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学年制教学管理中推行的“一刀切”的培养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而学分制培养方式一般可避免这种现象,从客观上保证教学质量。近年来大学中每学期开课门数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学时数不断压缩,在这种现状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明显下滑。学分制原则上可不受时间的限制,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容地来选择何时完成学业,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2.增加了学生选择专业的可能性。在中国,学生一旦进了大学就被限制在某个专业里“终其一生”,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个专业都没有选择权,上大学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盲目的,等认清了自己适合学什么时已为时晚矣。对于这种“强制”性的教育及管理模式,学分制可通过转专业的途径加以解决,以适应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现今强调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3.学分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行学分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性或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专业、学习内容、完成学业的时间、任课教师等方面均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权,这样的结果较之现行的统一的教学管理方式来说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身的潜力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习的效果更理想,进而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的。
4.学分制的推行从客观上可改变旧的管理方式。学分制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可打破以往教学管理比较僵化的一套体制,这种旧体制不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积极探索学分制就是将僵化的管理变为较为灵活的一种管理,而这种改革必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配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二、学分制与学年制教材管理的不同特点
1.学年制条件下的教材建设的特点
(1)统编教材是主要建设内容。学年制的教材基本上统一组织编写,形成了全国用某种统编教材的格局。这样做的好处是教授给学生的需掌握的基本知识面全国学生有可比性,不利的方面是不能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及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
(2)材内容。统编教材必然在内容上具有统一性,在内容上统一体现在以全国某个权威所写的内容的教材作为一种范本,其他人编写教材时基本上按这个范本来写,否则教材在编审就通不过,反映在教材内容上就没有个性。
(3)教材内容滞后性。统编教材虽然具有在内容上的统一性,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不能够体现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状态,在内容的编写上也未能将某种知识创造过程的曲折经历编写进去,学生接触到的是成型的知识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在对待事物时缺乏创造性。
(4)统一采购配发。学年制的教材是由各学校每年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生人数统一采购配发,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教材管理的模式,高度的垄断性易造成腐败性,而且易造成学生在选定教材时的依赖性,作为学生来讲,不需要甄别哪种教材适合自己,而是等着学校统一配发。
2.学分制条件下的教材建设的特点
(1)教材建设需围绕学分制管理特点进行。学分制条件下的教材建设工作首先须改变以往我们教材建设的理念,只有更新了理念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针和态度,除管理者外,还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师生观念的转变,不是每门课只能指定一本教材,而是实施推荐教材,由学生自由选择。“课前到书率”的观念应该摒弃。二是解决教材的陈旧的问题,不能将积压的教材硬性推销给学生。
(2)教材建设应逐步打破“统购统销”的垄断局面。教材服务中心的建立改革了传统的教材统一订购体制,实行有计划订购、书店订书及二手交易相结合的教材供应服务体制。
(3)学生选教材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对学生来说,实行学分制后,在网上根据培养目标自由选择课程,自主选购并确认教材,是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应有的公益意识和承诺。
(4)教材编写将偏重指导性内容。学分性的实行必须以选课制为前提,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开出更多的新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三、学分制给教材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学年制和学分制条件下的教材建设工作的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么实行学分制必然会给教材建设工作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材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学分制要求。在学年制条件下形成的教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可避免地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框架,作为教材供应部门的出版社也因为每种教材每次需要的数量多少的不确定性而无法事先准备。
2.由于学分制实施后教材订购计划会因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多变性的明显增多而导致教材的最终信息相对学年制来得迟。学校临时更改教材供应计划又会使出版社不适应。
3.周转金困难。学年制条件下学生用书的购买、经费大部分靠学生的预收款作为周转金,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按选课收费可能会少付或不付预收款。若按每门课对学生选课后实行实时收费则无形中会造成教材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加大而且可能会造成教材供应的滞后性。
4.学分制的开展使积压报废教材不可避免。由于学生个体间使用教材的差异,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自主选课成为其核心内容,因一门课,特别是一些公共必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每学期选多少门课,选什么课,因此教材管理中若订购教材多则可能因学生选该门课少而造成教材积压。
当我们观察中国任何一个大中城市时,各种名目的课外培训机构可以说随处可见。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就需要去探究原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居民支出第一用途就是教育,教育项目的支出已经占到居民收入的20%左右,成为居民的第一大支出。”重视教育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加之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教育投入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
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鼓励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理论上就形成六个成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的现象,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家长更是花尽心思,要让孩子尽可能地得到更好的教育。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地实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一方面不断缩减老师教学课程以便有更多机会让学生登台讲课,并且减少学科辅导资料的印发;另一方面增加课外文体活动,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然而,不管素质教育是否实施,学生仍然面临着升学问题,还是要中考和高考,要想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又要靠分数这个实实在在的标杆说话。所以只靠学校的教学课程往往是不够的,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参加课外辅导了。在我们问卷调差中,选择到课外的辅导班上课的原因时,有89的学生选择了“提高成绩”。所以,有需求就有市场,课外培训机构就是不断去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分数的追求。
由于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较低,加之就业压力、传统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办学政策的放宽等等因素的影响,这诸多的因素都为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所以这些机构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势头却很强劲。这些原因同样适用于西安市的课外培训机构。
二、西安市课外教育辅导机构的发展状况
第一阶段,课外辅导多以家教的形式为主,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或者有些老师为了补贴家用吧。就会去学生家里给学生做课业辅导。学生找的老师大多也是在校班内的任课老师,而且课外辅导的时间很零散,不会有长期的关系。老师更多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模块的成绩,或者是大型考试之前的临时突击。这些学生大多是要离老师住宿近些。还有的呢,就是聘请一些大学生到家里来做家教。西安的大学很多而且分布的很广,这也是家教的很好的一个资源。
后来,需要找家教的学生越来越多,西安市内的大学是很多的,找兼职的大学生很多,这也是个很好的资源。再则老师如果带的非常好的话,许多的家长都会来找这个老师。而一个老师很难分别给多个学生辅导,于是,有的在职教师开始自己在家或者在外租个房子开设课外辅导班,同时还招收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帮自己带课。而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一个辅导班一般都是10~20人,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得到额外辅导,教师也能从中赚取外快,因此这种形式的课外辅导持续了较长时间,这就是第二阶段。
通过调查我们也总结出这些课外培训机构师资的特点。这些课外培训机构不管在宣传册上还是在给家长做咨询时,都是承诺的有最优秀的师资队伍。他们在宣传兼职老师时大多会说这些老师都是一线的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而在宣传自己的专职老师时,则会说是“重点师范院校毕业”,“拿过英语专四、专八等等各种国家级的证书”等等。而实际情况会不会就像宣传的这样呢。
我们从调查中得知,课外培训机构中的老师学历在本科及其以上的只占到了52,而这些里面还包括很多公立学校到培训机构兼职的老师。我们在调查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课外培训机构内的一线老师大多不愿意甚至有些害怕承认自己还在学校工作。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这样一件事,一名在知名高中任职的物理老师,同时兼职于一家同样非常有名的课外教育培训机构。而就培训机构所说的专职老师都是“重点师范学院”毕业,这一说法呢,则更是不攻自破,就如2012年精锐教育到陕西师范大学开宣讲会,表示急需人才时,也可以看出他们机构里许多的老师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而精锐教育同时也在非师范院校招聘。我们同时也在陕西师范大学做过调查,调查得出80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也是不愿意到课外培训机构工作的。而就是课外教育培训机构的龙头老大――新东方,内部的老师呢,学历也是层次不齐。有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就是这里面的老师的流动性很大,从我们访谈中可以得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如“这些机构工作环境不稳定,没有编制”,“没工作就去这些机构吧,能找到工作当然去事业单位更好”,“这种行业不稳定,没有很好的保障”,所以许多人到里面工作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跳板,一旦有更好的工作就马上离开;而且在诸如新东方、巨人这样企业化管理的培训机构,里面的老师压力也是特别大的,周末穿梭于各个校区,而周内就是各式样的教学演练和检查,同时这些老师也在企业里担任相关的行政事务,也就是说,课上他们是老师,课下他们立马就成为企业白领;在这些机构里老师的基本工资很多不到一千,而要想挣更多的钱就必须带更多的课招更多的学生来挣课时费。这些都导致培训机构很难留住人才。但是,课外培训机构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靠优秀的教员。这也是这些培训机构所面临的两难问题。
虽然现在仍存在家教和教师开班的现象,但课外辅导的主流已经是各种规模的辅导机构,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这些辅导机构也将跟上时代的步伐,课外辅导这个新兴行业也将逐渐发展和完善。
三、中学课外教育辅导机构的教学特点分析,以中学语文为例
首先,我们介绍这些培训机构几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
(1)大班授课:采取面对面授课方式,每个教室通常有超过30个学生,这是课外辅导最传统的方式。但是,这种形式因其效率低下,相比其他课外辅导形式正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据艾瑞统计 (2009年),这种大班授课模式的市场规模为265亿元,并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市场份额将继续下降。
(2)小班教学:采取面对面授课方式,每个教室通常有10-30个学生。班级人数较少使得老师能够更好的关注每一位学生并更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据艾瑞统计( 2009年),这种小班教学模式的市场规模达1046亿元,并预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9.3%。
(3)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随着中国高收入家庭数量的增多和人们对个性化辅导需求的增加,这种以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基础的个性化辅导服务近年来不断普。据艾瑞统计2009年,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市场规模达562亿元,并预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0%。
(4)网络课程:通过网站提供预先录制或直播的教学视频并提供相关的练习资料。网络课程因不受地理和时间限制有着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据艾瑞统计2009年,网络课程的市场规模达24亿元,并预计在未来五年其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0.2%。
这是来自艾瑞2009年的统计,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而在我们以西安市为例做调查发现:只有较大规模的课外培训机构,才同时具有这几种形式,而大多数的课外机构只有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两种形式。而就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统计发现,72学生选择课外培训机构就是看中其小班教学的优势。就机构内教学形式的设计也能明显看出,大班教学的分量也在不断减弱。而所谓的一对一,由于价格所限,一般的家庭也是很难接受的,而所谓的一对一,其实还是一对多的,要么是一对三,一对六等等,而这些机构在对外宣传时还是一对一。网络课程由于条件所限,发展也很缓慢,比如黄冈中学网校,虽然各方面都不错,但在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出于许多顾虑,如没了师生间的交流,少了老师对学生的纪律管控等等,家长还是不愿意选择网校。所以这些机构可以在这方面加强,毕竟对于传统的课堂形式来说,它的机动性还是很强的,有着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们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选择的跟类型的课外辅导机构所在的比例。
选择课外教育辅导机构的比例
我们再可以从这些培训机构所用教材来了解其特点。
第一,模块化编写,如阅读理解是一单元,写作是一单元。而这些单元的编写顺序大致和学生的考试试卷的题目顺序一致。第二,注重趣味性,在这些机构内部研发的语文教材中,趣味性是很突出的一方面,不在像中学语文课本那样中规中矩。例如,在阅读这一模块,这些教材无一例外所选择都是在中学生眼里很新鲜的材料,例如会经常把《读者》上面的文章编进教材,在写作这一模块,这些教材更是显示出其大胆前卫的一面,如让中学生写对“早恋”的看法,这一话题似乎在中学与语文里仍是一个雷区。有时还会让学生谈谈时下仍很流行的“凤姐”现象等等。这些内部研发的教材虽然在权威性和素养性方面远不能和中学语文课本相比,但是它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从另外的角度带领学生去领略语文的奥秘和兴趣,这其实也体现了这些教育培训机构中学语文教学的的理念。而同学生那里我们了解到,他们对这些教材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普遍认为比较有趣。我们也了解到这些教材的编辑并没有多少权威性,一般就是在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的带领几个年轻的老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可以编出来。可以说,称之为教材是过分拔高,只能称之为内部讲义。不管是在知识性,教育性和科学性,这些都不能和经过权威论证和实践考验过的学校教材相比,它们其实就是没有答案的参考资料书。
课外辅导教师出现的频率低,但只要有自己不同于甚至能够与学校教师形成对比的特点就能够让学生对课外辅导教师的印象加深,甚至更容易让学生喜欢。
所以,很多的课外培训机构的老师在专业知识也许不及公立学校的老师,但在教学技能方面却很下苦工和心思,而且这些培训机构内部有时也组织教师之间的讲课交流,以达到互相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质量的目的。
而课外培训机构里的中学写作教学有什么宣明的特点呢,是没有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韩艳梅曾在她的书里《改进语文课堂》中写道“写作是一个过程,写作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构成写作课程的指导课程,环顾传统写作常常聚焦于写作章法的教学,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却收效甚微。”学校课堂中常常将写作放在一个专门的时间内去讲,这样有目的的训练,不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美,还因生硬的灌输写作技巧而让学生对写作课感到厌烦。有的学校和老师将写作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中,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得到启发和借鉴,但是这样也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钳制,很难跳出原文的行文和表达感情的模式。这一状况就如教育家蔡澄清在他的《我的语文观与方法论》中说到的一样,“作文教学本身还没有一个大纲,教师指导作用随意性很大,想让学生写什么就写什么,各年级、各学期都缺少全面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计划的系统安排,甚至同年级的老师也是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有的老师上课前才凑出一个题目,这样的作文还谈什么科学性!”而这一状况在课外培训机构中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他们冠以各种“作文兴趣培训班”的名下,所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老的一套。这是需要学校和课外培训机构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而阅读方面的特点,我们在前面分析他们的教材特点时,已经阐述清楚了。
四、关于课外教育辅导机构发展地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建立及时有效的监控体系。这样的体系应能够对培训机构的市场进入资格、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进行规范,对培训质量进行跟踪和监控,并向全社会定期质量监控报告。使得中学课外辅导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推广优秀的教学管理体系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标杆企业,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也不例外。在这个行业中目前存在着一些优秀的机构,他们已经在多年的实践中建立起了完备的教学管理机制,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了内部质量监督部门,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成功完成培训目标。这样的优秀机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做法值得认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大力推广。以行业内优秀机构为标杆,那么就有可能完善教育培训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明确培训质量标准,规范教育培训实施流程,从过程入手保证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教育培训质量。
(三)塑造行业优质品牌
论文摘要: 想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以学龄初期的小学生作为探究对象,重点阐述这一特殊发展阶段儿童想象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小学教学实践的组织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一种借助语言为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照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的创造性水平更高。
想象与思维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是想象的基础,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是想象系统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可以为思维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二、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龄初期的儿童,其想象的发展整体处于过渡状态。即,由学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无意想象、再造想象、脱离现实性的想象,向学龄中后期(初高中)的有意想象、创造想象、趋于现实的想象过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下,须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引产生符合要求的想象。如:在作文课中,儿童要围绕作文的主题进行构思;在绘画中,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构图设计。
2、想象的创造性水平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仍和学前儿童类似,集中体现在模仿和简单再现,很少有创造性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言语能力及思维水平的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对已经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改造,从而产生相应的创造性成果。
余强等人通过研究小学生在绘画中对物体动态的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年级儿童创造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88﹪的一年级儿童选择“画在纸面上端”来表现“飞机飞得很高”,而86﹪的四年级儿童选择“以云衬托”的表现方式。 转贴于
3、想象的概括性提高。这与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发展密切相关。低年级儿童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任务情景就会感到困难。而较高年级的儿童已经较少地利用实物来想象。
尽管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都有所发展,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发展仍是低水平的。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该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即,仍不能完全脱离具体表象进行抽象的符号化思维。因而,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逻辑性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高的。
4、想象的完整、精确性进一步完善。随着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想象的完整性也不断提高。同时,儿童对想象的精确程度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不仅企图完整地表现客体,而且力图正确地表现。
5、想象更加趋于现实。学前期的儿童由于知觉经验的匮乏,其想象总是脱离现实性,习惯将事物加以夸张或缩小;随着年纪的增长,儿童的想象也逐渐向现实主义发展。如,低年级的儿童,与学前儿童类似,主要喜欢童话故事、神仙故事,但他们逐渐明确这些故事的虚构性;而中高年级的儿童对这些童话故事的喜爱逐渐降低,代之以更富有现实性的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
三、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儿童想象的发展与其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积极引导儿童想象的发展。
1、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想象活动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话剧等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观摩种植、饲养等农艺园艺过程,制作模型等手工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积累大量的表象素材,从而激发儿童想象的积极性,有助于其想象活动的进行。
2、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想象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老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扩大儿童表象素材的积累;鼓励儿童阅读科幻故事、探险故事,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改写、续写等作文练习强化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丁祖荫:《儿童发展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