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49: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流工程知识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44-02
1 当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物流类学科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物流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一股物流热的兴起,一大批院校先后开办了物流类学科专业。但许多院校在没有基本的物流师资、对物流学科专业缺少最基本的认识的情况下,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办学前景的盲目乐观,匆匆开设了物流类本科专业。由于对于物流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
1.2 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区分度不明显
目前,全国几十所院校在本科层次设有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从总体上看,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度不明显,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为物流工程,却没有开设最基本的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而一些叫做物流管理的专业,却开设了一些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由此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导致两个专业办成了同质的专业。
1.3 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
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我们对近年来出版的物流类专业教材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几乎目前物流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重复。
1.4 缺少系统化的教材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目前,市场上有关物流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是快餐式的、科普式的,适合做教材的很少。即使一些标明是物流类教材的书籍,也缺少作为教材应有的可读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等,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2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我们以为,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从物流学科体系的界定出发,合理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地定出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学科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叫做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从知识点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课程课程群专业的思路,可以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不重复性。
根据这一思路来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要全面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知识点的划分,是规划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因此,凡是物流学科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均应全部列出。换句话说,凡是物流实践中可能需要的知识,一定要以知识点的形式列出,凡是物流实践中不需要涉及的知识点,一律不得列出。不得随意扩大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外延,也不得随意压缩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
2.2 知识点的归并整合要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在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学科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所谓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是指由逻辑关系紧密联系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知识体。为了保证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的唯一性和独立性,每一个知识点只能够归属于一个知识单元,不得在不同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之间重复组合。
2.3 课程群的构建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不同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通过进一步的组合,形成具体的课程。由于知识点的划分是唯一点,由知识点构建的知识单元或者知识模块是唯一的。因此,由此所构建的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内容体系,不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学的重点是对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与运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是物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运输、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背景的专业都可以归为这个培养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2.物流信息技术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在与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3.物流设备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物流设备与设施的设计、使用与保养、维护等。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代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北海职业学院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4.国际物流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懂得国际物流法律与政策,国际物流事实务。能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人才。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开设物流相关课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随着物流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级学科并可考虑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块,即支撑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
1.支撑知识
由于物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学属性、工学和理学属性。因此物流运作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于支撑知识的课程的设置与不同的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物流学科设置在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学院,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经济管理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置在有交通运输管理背景的学院,运输系统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会丰富一些。但是不管设立在哪个学院,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专业培养体系中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物流环境与地理、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与养护、环境工程、运筹学等课程。
2.核心知识
是指物流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物流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物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解决物流领域的一般问题,能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工具支持。从目前来看,在高职课堂上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养护与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案例教学、国际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核心课程。
3.外延知识
一个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才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延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品质、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语言能力、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大学课程中主要开设:思想道德、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外延知识。
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上下功夫,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要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结合对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了解,对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页标题#e#
1.课堂教学环节
该环节以理论讲解为主,可开设的课程有(表略)。
2.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物流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整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一线、实践型、岗位操作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操作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出针对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增加实际岗位训练和实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校内物流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让学生进行定岗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和模拟实训后,一般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不过,学校的模拟训练环境与企业实际运营环境毕竟有一定差距,为了真正能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实践型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必须经过企业实地演练这一环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相关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还应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结。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外,还应尽量争取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以部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招企业进驻学校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为物流专业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平台。
(4)积极开展各类物流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性物流知识、技能竞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进取精神。
(5)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聘请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的物流专家和代表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3.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环节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3]同时,有条件的学院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近早在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方便学生的培训和考证。目前,物流专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很多,如报关员、外销员、外贸单证员、助理物流师、进销存管理师等。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指导学生考证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物流行业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和选择,但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证书类别,使学生在考证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证书替换,如,学生可以用助理电子商务师证替换助理物流师证,或用高级营销员证替换物流师证。这样即能保证学生的“双证书”要求,又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六、高职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开办物流专业上整体起步较晚,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物流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认为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优良的物流师资队伍。第一,引进高学历人才,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物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派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第四,从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教师。#p#分页标题#e#
论文写作之前我们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不仅要读,还有读的透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熟练的把文献当中好的学术论点引用到自己的论文当中去,那么我们的论文才有质量水平,引用的学术要在论文的末尾列出名称页数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汽车制造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参考指导。
汽车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著.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2-27,134-151[4]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编.中国项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C-PMBOK&C-NCB).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2-36.
[2]陈炜煜,杨婧.项目时间管理理论与探究[J].特区经济,2013(2):221-222.
[3]李跃宇,汪贤裕.项目时间管理及在项目管理软件中的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01
[4]沈莉洁.WBS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7:075.
[5]鲁静.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6]曾婷.JMC公司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
[7]金林杰.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探讨[J].物流技术,2012.
[8]吴哲敏.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M].现代商贸工业,2012.
汽车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1]向鹏程,任宏.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工程项目主体行为三方博弈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0(9)
[2]齐斌.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和组织创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徐剑,刘宗秋.物流产业融合、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及政府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2(4)
[4]梁军.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7(4)
[5]闫稚珩.浅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3(06).
[6]冯春花,钱炜.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科教导刊(下旬),2016(01).
汽车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1]王巍.以创新抢占“工业4.0”时展制高点,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3期
[2]宋健,王茁,杨杰.“工业4.0”综述,山东工业技术,第288期
[3]朱盛镭.解构与重构:“工业4.0”背景下的汽车制造
[4]刘月.改进国内汽车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实践与探索
[5]方红卫,马健,刘科强.汽车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模式,中国公路学报,第26卷,第5期
[6]韩硕.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新未来——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06期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地球;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0、引言
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关注才只有十几年时间,而引起重视并获得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却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问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随着教育部批准各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以来,国内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基础的高校陆续响应,积极投入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是培养具有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当前国内物联网技术以应用为先导的特点,大部分高校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显然,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面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广大应用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和科研人才,成为现阶段物联网教育领域的一项研究课题。
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可以概括为c3sd,即建立在传感网络fsensor network)之上的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数据海(data ocean)集成的架构。物联网由通讯系统、计算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和数据海5大技术系统支撑。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必须是以物联网体系结构为核心进行设计和技术开发。相应地,我们在学生培养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物联网5大技术的不同层次的开发和集成应用,具有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
2、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以物联网专业的需求为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应用方向和已有物联网领域知识进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巩固已有的物联网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将理论学习与运用创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也加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在于全方位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物联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局限于单一行业的知识运用需求。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学习,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将计算机知识如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设计、数据库等运用到物联网实际应用领域中,通过数据处理、算法分析、系统开发等实际应用验证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算法和理论进一步理解物联网技术原理,尤其是通过相关实训应用程序开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e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进行物联网理论和方法相关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达到创新性学习。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基于工程应用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建立在市场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有较高的物联网发展洞察力、解决特殊问题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基础上。学生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对当前物联网工程应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切入物联网的兴趣点,将物联网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智能交通、智能仓储,进入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以及利用问题促进理论创新的良性循环。
将计算机、物联网理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为物联网理论创新性教学提供了一个方向。目前,计算机学院已建设智能交通、智能仓储等实训综合平台,基于工程应用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训和实践能力锻炼,采用项目案例库的方式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设计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
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并自主研究,将自身兴趣、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机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选择自主研究领域。同时,为学生提供开发资源如开发平台、数据库系统、rfid+gps物流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gps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设备等搭建物流管理实验平台)等,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体会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针对不同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并不断创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思考物联网技术问题,鼓励学生从计算系统以外的角度进行系统创新,将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运用需求相结合,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关键词:微课教学;《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42-02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20分钟以内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2]。自2013年起,全国已开展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3],本课程内容作品曾先后参加两次比赛,比赛中不断提升,并积极探索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日常的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与现有的大纲体系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概述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企业物流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企业物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航空物流方向的成组选修课,教学计划学时数为36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有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企业物流问题的分析,具有解决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本校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航空物流展开,本课程虽然是普通高校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但在本学校的物流学科中属于非特色类课程,学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总是觉得将来从事民航领域工作用到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经过近三年的时间相处,同学之间具备了较高的相互熟悉度,讨论开展相对较快,较容易得出基本问题的答案。因此,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民航特有课程提供支撑为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突出重点,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36个学时的教学要求,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赵启兰主编的《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对11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六个模块:模块一:企业物流的战略与组织。主要分析企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理解企业物流战略的含义、地位、目标、内容和框架。重点理解延迟战略、运输集中、预期性与反应性战略。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有关因素、建立物流组织结构的原则、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职能范围设计、企业中的物流组织的设置,了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模块二: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了解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供应物流管理的内容,供应物流管理的理念。重点理解供应计划管理,采购流程的控制与管理,供应商选择。模块三:企业生产物流原理、计划与控制。主要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生产类型。重点理解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运用科学的系统设计方法优化生产物流系统。重点理解MRP、MRPⅡ和ERP的基本原理、理解JIT系统的结构体系、TOC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并了解柔性制造系统中的物流系统、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模块四: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主要分析销售物流的功能、组织与管理等。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销售物流。模块五:企业库存控制理论。主要分析企业物流活动中的库存控制理论与技术。理解库存管理思想、库存控制目标、库存控制模型。重点掌握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控制系统、ABC分类法、零库存的概念,实施环节及运作形式。模块六:企业物流绩效、标杆与质量管理。主要分析企业物流绩效指标、标杆管理以及通过变革改善企业物流绩效等。
四、微课在《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一般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分为新授类、习题类、问题解决类、复习类、思想方法类等[4]。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对于本课程教学最有用的当属新授类和复习类小型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前序课程部分知识遗忘,影响课程内容消化吸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同时部分新授内容,对于已经做好自学的部分同学,再在课上进行相当长时间讲解,占用过多时间,将逐步打消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因此,针对本课程知识体系中的6个模块,梳理出可进行微课教学制作的点如表1所示: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质量评价一般从教学态度、教辅材料、教师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5]。其中,教辅材料和教学内容是最容易完善的两个方面,并能直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可见,以微课视频丰富教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洋,伍京华,王冬梅.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学园,2014,(20):63-64.
[2]樊宁.利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62.
[3]冉雪峰.论高质量物流微课的制作———学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的启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2):129-131.
[4]张园园.论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J].新校园(上旬),2015,(06):106.
(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结合信息安全与密码学课程教学实践,分析框架体系知识构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总结深入开展框架体系知识构建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 :框架体系知识构建;创新型人才;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51-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基因表达数据双向聚类算法与应用研究”( BS2012SW023);烟台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C064)。
作者简介:张艳洁,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和模式识别,yanjie.zhang@126.com。
1 深入剖析课程学习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迅猛发展,无线网络的快速覆盖、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全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信息泄密所导致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电子商务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网络购物,带动企业生产、居民消费、物流运输、社会就业等的全面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安全技术的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各种敌对势力也在试图通过复杂多样的间谍手段非法获取国家与企事业单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机密,这些手段对信息安全形成很大的威胁和安全隐患,并且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们要大力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地进行防范。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一般均面向本科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信息安全与密码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它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所有的密码算法都建立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并且都以技术实现的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联系。课程涉及数论、高等数学、概率论、近世代数等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以更好地学习和深刻地了解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
学习本身也许是枯燥的,但是如果能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可以转化为技术并在解决看似无关问题方面具有相通性,那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明文x和密文y满足x,y∈226,仿射密码加密算法定义为:y=Ek(x)=ax+bmod26,密钥k满足k=(a,6)∈Z26,×226,gcd(a,26)=1。单纯从算法定义的角度来看,仿射加密是一种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密码算法,但如果仅仅从算法本身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该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并未被充分激发,学生也并未建立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当然也未很好地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际上仿射加密却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设一个小组共有10个人,他们的全排列总数为10!但是很多情形下我们只需要生成这10个人的一小部分排列即可,那么此时借助于仿射密码就很容易实现。只需选取加密算法y=Ek(x)=ax+bmod10,密钥尼满足k=(a,6)∈Z10×Z10,gcd(a,26)=1即可。表1列出了当a=3时的所有排列结果,同时可以让学生编程验证如果口不满足gcd(a,10)=1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好奇心自然就令他们加深了对乘法逆元存在性的认识,进而对如何计算乘法逆元产生兴趣,这也初步与群的概念发生联系。
特别地,若令y=ax+bmodl0中a=1,仔细观察表2会发现每一行都是数字0,1,2,…,9的一个循环左移,而这在DES算法以及AES算法的子密钥生成算法中用到。这里自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采用仿射加密的方法总共能生成多少个不同的排列?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仿射密码在集合Zio×Zio中总共有多少个可选的合法密钥,从而就能生成多少个不同的排列。仿射密码中密钥选取的唯一要求就是gcd(a,10)=1,因此我们只需统计Zlo内与10互素的正整数的个数然后再乘以10即可。现在学生可能就开始如同小学生一样,一个个数Z10。内满足gcd(a,10)=1的a为1、3、7、9共4个,但是如果问题放大到生成,1亿人的排列怎么办?毫无疑问,满足gcd(a,10 8)=1的啊、是很难逐个数出来的,这里教师就可自然而然地引入欧拉函数的概念,通过计算10的欧拉函数值φ(10)=φ(2)×φ(5)=4直接得到数数的结果。这样就将现有知识与后续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的好奇心被初步调动起来,使得学习的过程变得非常奇妙。实际上,仿射算法在组合数学的幻方中也有具体的应用。
2 深入理解授课对象特点与课堂反应,实时调整教学策略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往往是脱节的。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是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保证,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段宝贵时间,力求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并善于借助各种高效的先进教学工具和手段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借助于世界范围内科技工作者广泛使用的Matlab编程语言,可以快速地在课堂进行算法编程演示和现场实验。由于是实时地在学生注视下进行的动态演示,通常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用二进制串表示为( 01110011).(10010101)= ( 01110000 )。
3 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构建起自身的框架知识体系
一门课程的框架知识体系建立过程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非常高,教师的个人学识与人文修养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率先建立起框架知识体系,博览群书,强化交流,走出课本,从社会需求、领域内外发现问题。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才能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如果只是以限制学生必须通过本门课程考试获得学分,那么必将是事倍功半。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进入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教师可帮助他们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化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容地步入高阶段的专业学习。
结合长期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发现框架体系的知识构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知识体系,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信息安全与密码学中,DES算法与AES算法的最大不同在于两者的S盒设计和构造的方法不同。前者是人为编制的,时至今日具体编制规则仍然高度保密,这就有可能使得DES算法存在便于设计者分析密文的陷门;后者的S盒是建立在多项式域上通过代数运算的方式生成,由于采用了宽轨迹的设计思路,虽然算法完全公开,但是仍然安全有效。
对于DES和AES算法的简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这两个算法的同时必须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域的概念,以此让学生深入理解AES算法安全性的源泉,这就需要抽象代数的知识。如果再进一步强调所有的公钥算法都是建立在相应群和域的基础上,那么毫无疑问会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就实现了知识体系的有机过渡-DES算法到AES算法、多项式域到AES算法、抽象代数到公钥算法,逐步建立起框架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认知过程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严密而又完整,建立的思路明晰。群和域在算法实现中的应用也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理论知识在转化为实用算法与技术时所蕴含的无穷能量,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开端,这种思想转变和思维建立过程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真正地实现通过学习改造自身。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理解与掌握是两个紧密衔接、缺一不可的过程,上述的过程缺乏学生的动手参与,教师应该以实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果只是拓展学生的理论修养远远不够。信息与利益的紧密联系让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凸显,教师对于一些问题必须从矛和盾两方面加深认识,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
知识点是离散的,是知识框架体系建立的基础,而知识体系是完整的,表面上看两者是组成关系,实质上由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会起到量变到质变的神奇效果,知识点的轻重关系一目了然。只有进行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才能消除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认为所学知识和技术过时的迷惑,才能激发学习的原动力,真正培养创新意识。知识框架体系的建立可以首先从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开始,这可以通过将书本中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嵌入一个以时间为轴的知识体系中实现。学生拿着这样一个“导航仪”不易在知识的海洋中迷路,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在头脑中建立形象直观的知识框架体系。知识会随着时间被快速遗忘,而记忆联想能力则让学生终生受益。框架体系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和知识再生能力,即使部分知识点有欠缺,也并不严重影响整体框架的建立,这可以打消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的顾虑。
4 注重平常练习并且精心准备考试试题
日常笔试练习是加深课堂理论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习题必须难易结合并认真准备,让学生通过练习暴露学习上的不足,以更好地丰富框架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要自行设计多样化的考试试题,让学生进行走出校门前的自我检验,以进一步发现不足,独立完善自身的框架知识体系。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有机整合授课内容,按照既定考核方案设计考试试题,如通过设计综合设计应用题全方位考查学生自身对框架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将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与散列函数以及RSA公钥算法相结合,通过顺序数据处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其中HMAC机制如图1所示。
(3)用户A在将消息M以及报文鉴别码MAC发送给用户B之前,选择素数p- 17,q= 23,使用RSA算法对MAC进行数字签名,计算用户A的数字签名结果并模仿用户B对该签名结果进行验证。
5 结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深入开展框架知识体系构建并阐述其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教材是呆板的而不是死板的,教材内容可以不断优化。知识框架体系的建立过程是课堂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学生走进课堂的动力所在。大学教育不仅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坚守不断积累沉淀的优良传统,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与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书育人方式。教师不仅要通过博览群书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范畴,还应该注重心理学学习,充分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尊重学生的个陛特点与兴趣爱好,关爱学生,通过融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随着物流业蓬勃发展,加强物流学科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是我国物流教育的当务之急。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人才教育模式可资借鉴。
随着物流业蓬勃发展,加强物流学科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是我国物流教育的当务之急。由于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很多理论经验都源自发达国家,因此对国内外物流教育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的物流职业教育情况
国外物流人才教育培养始于上世纪80 年代,随着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急增,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人才教育培养进入一个新时期,许多大学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单北美、欧洲、亚洲国家和地区就有近500 所高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
物流学历教育 由于物流起源于美国,二战期间物流及其研究就已开始,故美国是物流教育强国,已建立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物流专业教育体系。有关调查统计了美国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情况,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资格证书。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培训体系,包括建立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考试合格获得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相关物流工作。
在欧洲,各国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各具特点,并已形成一套比较明晰的框架。据统计,欧洲有87 所大学开设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36 所大学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18 所开设了本科专业,其余33 所在其他专业中开设了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课程。
英国在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制方面以ILT 物流认证体系为标准。ILT 认证是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推出的物流和运输认证,其标准及相应的培训课程已被世界上众多国家广泛采用。另外各高校也开展物流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物流教育机会给社会大众。
德国的物流发展与其强大的制造业有密切关系。目前已有多所大学开设物流专业,很多高等专科大学也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一方面在企业接受物流职业技能的专业知识培训,这种形式称为“双元制”,被喻为德国高等教育的秘密武器。据调查,德国全国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0.4%,而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占68%,其余20%多是通过短期培训就业的。同时,德国政府非常注重加强物流教育推广工作,如组织物流企业向公众推出开放日活动,鼓励建立普及物流知识的网站等。
在亚洲,日本是世界上工业化生产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最为有效的国家。日本许多大学都设有物流专业,许多大企业也设有物流研究、咨询、培训机构。日本物流系统协会也一直在开办“物流管理士”“国际物流管理士”等资格培训班、研修班。
课程设置 物流课程设置一般基于配送和物流的核心要素,典型物流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与管理、合适的操作系统的设计等,特别着重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及配送信息系统和规划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同时还花许多时间来开发学生的职能效率与沟通技能。如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以及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统计学、运筹学、仿真技术、财务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与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流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
物流学科的设置方式显示出物流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新型学科的特征,设置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各个高校物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师资力量和研究成果决定物流学科的设置方式。
职业教育与资格认证 物流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物流从业者的从业能力与资格培训,通过与相应的资格认证相联系。高校、社会物流组织、机构和团体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规范物流从业人员管理、实施物流从业有关认证方面起了主导作用。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南方大学等高等院校也在广泛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物流职业培训项目,对社会人员、物流从业者等进行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短期职业培训。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物流工程师协会(ILS)、运输与物流协会(ASTL)、国际仓储与物流协会(IWLA)、供应链委员会(SCC) 等开展物流研究、职业教育和认证。其中美国物流管理学院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协会1959 年被美国教育部列为公共法中“全国公认授权机构”,并被非传统教育支持的防卫机构授予向美国军事人员提供运输与物流教育的权利,承办了注册物流从业者资格认证。国际仓储与物流协会在全世界50 多个国家有100 多个分会,并在各国分会分别主办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注册职业物流专家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班。
对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的启示
国内外开展物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物流企业的需求,欧美相对成熟的物流教育体系为其物流行业培养了一批批物流专业人才,促进了物流业良性发展。由此来看,我国也应积极推进多元化教育方式,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模式。
学历教育。优秀的、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学历教育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正规化。这需要从教育基础建设做起,扩大中国高等物流教育规模,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生层次定位于“研究和规划型”人才;本科层次定位于“工程型”人才;大专层次定位于“技术型”人才;中专层次定位于“技能型”人才。
职业培训。面对新形势、新环境,从业人员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都会落伍,要利用社会力量,走市场化道路,倡导职业培训的终身制。物流总监、高管重点在现代物流的运营模式和第三、四方物流体系。专业技术部门和基层管理部门负责人是接受培训的主体,重点在熟悉传统物流的各个要素和经典案例分析。
资格认证。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逐步完善建立包括物流员、物流师在内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所有物流从业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经过认证,获取相应职业师资格后,才能上岗,发挥行业协会的“外联内促”的思路,组织好系统的培训。培训要以岗位群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以成熟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技能操作为主要特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针对我国实际,对引进的培训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引入一些典型的中国企业案例。同时政府部门要对培训机构的资格严格把关。合格的培训机构要有专业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杜绝无师资、无场地,只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
重视物流教育的“市场细分”。现代物流业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物流人才的培训应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如物流师认证只分为助理物流师、中级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如果细分为初、中级物流运输工程师,初、中级物流仓储工程师等,将有利于从业人员发展专业技能。
提倡物流教育的“订单培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提倡“订单培养”方式,即学校和企业之间商定培养合同,企业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提出培养标准,学校依据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按“合同”为企业培养和提供特定岗位的职业人员。学校实施“订单培养”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同时,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对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