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5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想观念不够成熟,为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歌颂和赞扬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必然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境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1]。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于一身,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字上,应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向更深的层次拓展,成功的语文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却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简单的读书、识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职能的发挥,学生无法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富有内涵的东西,语文教材内的德育教育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能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使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会讲解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能会讲雷锋的一些事迹,这些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赞扬伟大的人格、品味壮丽的山河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透彻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再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这些语言语句时,能够不受其表面含义的束缚,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3]。例如,在《感受自然》这一单元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如《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等。教师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中各种景观的看法,同时也能通过作者的描绘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美丽。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也会对大自然中的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无论是在文章形式还是在文章内容上,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习语文也离不开“读”这个环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4]。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读精背”,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古诗往往语句简短,但是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且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起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这些古诗文时,也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感悟古人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资源更为丰厚,且形式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但是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阅读材料,即这些阅读材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切不可选择一些有害的、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读物。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写一些美好的事物,让他们用赞美的手法进行写作。例如,多布置一些《我学××做好事》《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类写作题材,并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找到“真、善、美”。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辩论赛和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发表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力求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61-62.
[2]朱争艳.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5(5):48.
[3]苏金凤.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36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11-01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整合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机遇和挑战,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收获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只是注重成绩而忽略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这就导致大多语文教育都将德育这一部分放到了一边。近几年,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虽然被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教育重于品德教育
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品德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使得教育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学仍然没有把德育放在与知识教育等同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知识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升学率的高低,致使只有少数小学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
一直以来,我国都秉承着文以载道这一思想。但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德育却一直处在教育中的较低位置,这完全背离了千百年来中国延续下来的传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当今社会的形势所迫,已经将语文教学仅当成提高成绩的一种工具,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教学理念已完全和新课程理念背离了。停留在基本知识上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没有坚实地基的楼房,虽然外表光鲜艳丽,但其实是外强中干。
3.教学方法不科学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而当今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一般都是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只会让学生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很难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教育。形式化的教育是当今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这是由于教师主要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上,忽略了德育教育之后学生的责任心、自尊心和爱心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如在讲完课后,教师一般会布置要写读后感,其实很多学生在心里是抵触写读后感的,但出于畏惧,只能勉强行文,这对于学生德育品质的提高没有什么效果。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没有真正承担起语文教学的职责。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材内容要多以传播正面思想为主。如赞扬英雄事迹的故事,可以让小学生学会尊敬英雄,向英雄致敬。课文文笔要优美,可以是赞美大自然的,让学生在享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养成热爱自然的美德。总之,语文教材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将德育教育自然地与之融合。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起到指引的作用,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感想。语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后的优秀文章,其所表达的内容都是思想健康富有哲理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文中思想道德的感悟,就要依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受和领悟。
3.语文教育的素材在课本上是有限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十分重要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应积极扩展课外语文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领悟不同领域所带来的文化气息,更深一步地启发学生的德育思想。如教师可以在学习期间给学生播放短片故事,放一段优美音乐等。这不仅可以直观地给学生以视觉体验,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能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学习和形成良好的品质,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4.教学模式多元化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不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比赛、表演话剧等活动。这些业余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让他们的爱国情感真正得到激发。只有内化为学生情感的德育教育才是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标。
三 总结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培养学生德行品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受到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实践中寻找一种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用德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教师积极地加强对于德育渗透教学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地优化应用,是小学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德育渗透教学的必要性,并谈论了开展德育渗透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顺利开展[1]。
一、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种更多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但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床上用品、化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学生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育者只有研究他们,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我们的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德育教育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青少年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2]。
从身体的道德教育因素描述情节、表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客观事实特定的艺术品质,生动的文学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在哲学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教育,在收到小学,我们只负责为听力,写作。到小学,我们就要负责认为,小学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做,学习不是必须做得好,因此,在中国教育领域,远并显示社会道德远,我们只能说这是使用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按钮。社会需要人文道德是成为中国教育背景。这两个相互补充。鉴于德育和小学语文的关系,我们应该把道德基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蒙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德意志品格。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型特点不突出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小学语文阅读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阅读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阅读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现代汉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
(三)语言输出效果缺失
目前,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 学生往往就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当学生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展开阅读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中成功率并不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了解母语的主要渠道,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什么样的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在教材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正确的运用语文进行日常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3]。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4]。
结论
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红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 成功(教育),2013,01:249.
[2]刘立闯.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心得[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365.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小学作为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与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多种行为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形成。作为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精神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苏教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实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和谐统一的同时.教育小学生该如何做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能力训练、宽展渗透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理想情操等道德元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中要使德育具有感染力,行之有效,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夏家发、杨再隋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一、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讲析理解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情感熏陶法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有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录音机里,播放着《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3.榜样学习法
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4.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通过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最后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这样一个故事。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小学生极具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另外编写板报、墙报等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一、借助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是在课堂中解决语文教材,可以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优美的诗歌,也有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同时还包含着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有祖国团结互助、保护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学习字词句段、文篇等,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听说读写,让学校感受汉语言的璀璨夺目。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这种语文教学能让学生们获得情感体验,也是让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让小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而,有的课文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勾起学生们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类文档特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在阅读当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
二、注重实践,让德育渗透在实践中
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语文教材当中,还要让德育渗透在语文实践当中。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语文。小学语文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就要将认识深入到实践当中。在课堂内外,课堂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都要做到有机的结合。教师在平时也要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补充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理论知识让德育渗透在语文实践当中,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另外,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是开展诗歌比赛,如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们做手抄报、演讲活动等。让这些业余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并且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语文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语文教学需要和他们生活相联系,课堂内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教学将德育渗透在实践当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们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品德的熏陶,丰富学生们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素质,用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应该来源于实践,并反映在行动当中。教师在课堂当中为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那就让学生们在课堂实践当中将自己的德育体现在行动当中,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三、树立榜样,在榜样中渗透德育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愿意做好,就是学生们身边没有好的榜样,使学生们缺乏了学习的动力,就是要在平时多讲一些榜样的故事,这样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们提升自己思想道德品质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听榜样的事迹,可以更好地学习榜样的思想品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以这些优秀的人为榜样,能够做一个对社会对大家有用的人。对于学生们的品德教育就是不能通过长篇大论的说教来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水准,教师下课后为学生讲解榜样的故事,让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向榜样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比如在讲关于“我不能失信”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要诚信做人,真诚做事。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民族自豪感。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当中一定要用好语文教材,借助语文教材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们向文章里的人物学习。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励志人物的故事,比如感动中国、出彩中国人等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参赛选手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学习并实践,教师只有在平时被学生们树立榜样,在榜样中渗透德育,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素质。
一、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和体会文本中的美,进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也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以确保在高效语文课堂中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阅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感受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桂林的山和水,以确保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的同时,也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是课改以来所普遍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能够将枯燥的语文课堂形象化,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来创设有效的情境,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二来能够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节课的教学时,为了将小雨来的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冲击下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理解本节课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与学;体会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体现“教与学”的配合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下,我们对语文教学更应体现教育的新模式。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教与学”的发展关系呢?
“教”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从奴隶社会起,人们就学会了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当进的这种“教”体现的是一种严肃的统治方式,而现如今的“教”则是让人学到更多的做人之道和生存的本领。
一、语文教学中的“教”
语文教学突出人性化。在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好教师的人性化。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育这个严肃的工作上,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智慧,尊重人的思想过程中,充满了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独立的人格与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再也不是威严地站在讲台前,透过厚厚的镜片,两道利剑似的目光直射而去的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而是可亲可敬的长者,是平等相处的朋友。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启迪智慧,完善人格,这是教师的社会职责所在。语文教学目标明确化。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反之,没有目标的教学也就是盲目的教学。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案”。只有当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就绪,我们讲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学生理解起来也才效果明显。
语文教学纪律艺术化。讲课即要讲,又要说。这一讲一说就必须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导成积极的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突出教学的艺术,讲解的技巧呢?首先,要突出教学的新鲜有趣,通过设疑激趣,绘描意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其次,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探索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在开发他们的大脑,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这样他们学起来就更轻松自如。第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学”
学的方向。“学”就是要吸收更多新的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这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尤其是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疑问,老师加以指点或引导。让他们先自己发现自己哪些不懂,哪些未掌握。我们不光要教他们不认识的“字”“词”“句”。还要教会他们课文作者写作的意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作者的思维中来,去理解、体绘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情景、意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
学的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不光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文章的讲解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努力去探索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学”只是一个过程,“探索”才是对学的知识的巩固。让学生提升自我、超载自我。
学的积累。往往一个勤奋的学生或勤于思考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巩固的提升都很快,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案的精心设计,讲学的方法和技巧,都直接能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接收能力。知识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的能力。这不光是我们说的“多读、多说、多写”,还应该包括让学生“爱读、爱说、爱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