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5 16:5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

第1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音乐课堂 节奏教学

一、前言

初中音乐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音乐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改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听课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初中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初中音乐课堂中要充分贯穿节奏教学,通过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增强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感受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音乐节奏学习中体会到喜悦感。由于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比较大,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因此音乐基础比较差,在音乐课上,一首歌需要反复教两节课,学生才能学会。但是学生对节奏的感知比较敏感,从音乐课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如果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常见的声响,他们的参与兴趣很高,很多学生都直接在座位上模仿某个声响。如果教师把学生模仿的声响转变成节奏的形式写到黑板上,那么这些节奏就能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美妙的旋律。将节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易于学生对节奏感的把握,将有难度的歌曲简单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敏感程度,节奏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兴趣直接相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设计一些有趣的节奏训练,比如模仿击鼓传花的游戏,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开,教师给每组的第一个学生打一个节奏,接着让这位学生传给第二个学生,以此类推,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游戏中增强节奏感,达到节奏训练的目的。节奏训练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课教材中的闪光点,将训练内容与教材相结合,这样才能不脱离训练目的,真正提高节奏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音乐课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节奏教学课中,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合作,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在师生的互动、配合中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平等、亲切的身份对待学生,以获取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节奏训练中,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会勇敢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断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感觉,从而不断提高节奏教学的效果。

(二)合理选择节奏教学内容

节奏蕴含在音乐作品中,教师要想提高节奏教学的质量,首先需要合理选择音乐作品,根据学生对音乐需求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节奏教学内容,选择难度适中的音乐作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节奏教学。由于音乐教师大多出身于专业院校,这就容易导致节奏教学的专业化,增加学生的接受难度。因此,教师在选择节奏教学的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从教材出发,以教材教学目的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都要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值得保留的方法,在评价与反思中不断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创编节奏

节奏的创编属于创造性学习,在创编节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理论知识,充分发散思维,释放情感。教师在音乐节奏教学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编节奏训练,让学生体会到节奏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节奏、感受音乐,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初中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充分体会自己所熟悉事物的声音,例如闹钟声 :滴 滴 滴 ;慢速火车声 :哐当 哐当等,这些都可以用作节奏创编的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型来创编节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节奏教学的质量。此外,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培养感受生活中节奏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于节奏鲜明、贴近生活、易于模仿的节奏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一些生活元素放到音乐节奏领域中,将瓶瓶罐罐的物品代替打击乐器,感受这些生活材料发出节奏的快慢、强弱等,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节奏,达到培养节奏感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初中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将节奏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进行分组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节奏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

第2篇

关键词:音乐课 节奏 调节

一、引言

音乐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的教师的课上得既严肃认真,又充满活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处于兴奋状态,趣味盎然,但有的教师的课却显得松散,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枯燥乏味。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之外,还有教学方法问题,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乐课的节奏。音乐课教学中的节奏,就是指课堂教学的“紧张度”,如果课堂自始至终处于紧张状态,学生就无法承受;而上课缺乏紧张程度,学生则注意力分散,情绪松弛,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音乐课教学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节奏呢?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二、要根据教材内容来调节节奏

中学音乐课虽然课时不多,但课堂教学内容却十分丰富。从宏观来看,它有唱歌、音乐知识、视唱练耳与音乐欣赏等几个部分。再具体一些说,每一部分又都有各自多样的教材内容,例如:歌唱部分,既有创作歌曲,又有民歌;既有独唱、齐唱,又有轮唱、合唱等。在节奏听音训练时,开始学生对音值的长短掌握有困难,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反复弹奏、讲解或穿插用击拍、挥拍等方法增强学生的直觉,让学生辨别。又如音准的辨别比音符时值的辨别更困难,所花的训练时间就更多。在进行复习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技能技巧,需要反复练习,节奏则要求更为适中较为妥当。实践告诉我们,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单单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周密的思考及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较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的技能。[2]

三、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来调节节奏

教师上课时要注意按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握课的节奏。如讲了唱歌的姿势,发现比较多的学生姿势不符合要求,跟不上进度时,就应该放慢节奏,纠正姿势,使学生逐步适应并掌握基本要领;如发现学生已经紧张到濒于疲惫或情绪开始厌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调整一下节奏改变练习手段并且降低练习难度。如果发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要领,表现漫不经心时,则可穿插一些轻松而又有趣的练习。如视唱比赛,听音比赛等,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根据音乐课的节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把音乐知识(包括基本的声乐知识)的讲解贯穿于唱歌、视唱中。避免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讲解,把上课的节奏控制得张弛适度。

四、根据教学条件来调节节奏

音乐课的教学条件也是影响节奏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来调节课的节奏。如教授节奏节拍听觉训练时,可利用小型节拍器,也可利用电子琴音乐节拍器部分。为了调节课堂节奏,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以上方法穿插起来,结合兴趣活动一起进行。当然,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想办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创造性地组织好教学,将教材安排得当,既严谨了课的结构,又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机会。[3]

五、根据教师的能力、特长与性格等不同个性特征,在节奏上也应有不同的特点

就上课“紧张”而言,既可以表现为“热烈”的“紧张”,又可以表现为“冷静”的“紧张”,既可以表现为外在方向的紧张,使学生表现出热烈而紧张的练习情绪,也可表现为内在思维方面的紧张。有的教师性格活泼,风格粗犷,有的教师性格内向,教法细腻,在掌握课堂教学节奏上,完全可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不必强求统一的节奏模式。上述几个方面,是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一些因素。[4]

总之,音乐课教学的节奏,会给学生的音乐活动以内在的刺激力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愉悦情感,较紧张的节奏,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有更大的容量,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与次数,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由此可见,较为紧张的节奏比较松弛的节奏效果更好。音乐课教学采用适当节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参加学习,我们应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饱满,思想活跃,精神振奋,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 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第3篇

格林卡曾说过:“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变成曲子而已。”歌曲中的节奏就来源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节奏,编织着节奏。音乐课堂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从感知生活中我们创造的节奏开始,让学生去发现它,感受它,记录它,再重新创造它。

一、感受节奏,认识节奏

如果我们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音乐,就把节奏拿出来教给学生认识,在学生还不明白节奏的重要性,对节奏缺乏基本的感知的情况下,恐怕学生是很难接受它,更别提运用它,表现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玩各种不同的音乐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节奏,发现节奏。

课堂就是生活,老师可以把生活的场景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玩音乐游戏的活动中感受节奏。例如:我在组织学生玩“铁牛进山”的音乐游戏时,学生们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合作:一部分小组设计搭出各种不同的山洞的造型,一部分小组设计模仿各种交通工具。在学生做好准备后,组织搭山洞的小组排列成各种错落有致的小小山洞,模仿各种交通工具的小组在老师的发号令下,学生分别模仿各种交通工具前进行驶,穿过小小山洞,并发出不同的汽笛声。小汽车、小火车、拖拉机、小轮船……钻过了一个又一个造型别致的小山洞,发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鸣叫,整个课堂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自然,学生们仿佛走进了山野,坐在了各种交通工具上,身临其境一般。整节课学生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弥漫,不知不觉学生在情景中就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节奏。

二、记录节奏,表现节奏

当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节奏游戏中,感受到节奏的美妙,能正确认识到节奏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些节奏是由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按照不同的拍号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交织出的美妙。在学生对节奏产生了一定兴趣,并有一定的感受后,就可以教给学生认识节奏,记录节奏,表现节奏。我们仍然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孩子在音乐游戏中,快乐的掌握节奏,表现节奏。例如:老师可以和学生玩“你说我拍”的游戏,老师按节奏朗读儿歌,学生根据老师朗读的节奏为儿歌拍打节奏。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玩节奏接龙游戏,我们每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都可以让学生按乐句玩节奏接龙游戏,一开始学生还不能正确的表达节奏的时候,老师就要逐句的教给学生念节奏,打节奏。当学生能正确的表达节奏,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玩节奏接龙游戏,可以老师和学生进行接龙,也可以学生和学生进行接龙,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又考验学生对节奏型的掌握,是学生既喜欢又容易组织的音乐节奏游戏。这样每节课反复的训练,学生就能对节奏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三、运用节奏,创编节奏

当我们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扮演生活中的各种不同角色,生动的模仿各种各样不同的节奏,积极、愉悦的表现节奏,让本身枯燥乏味的节奏训练变得真实,用最本真的生活诠释了节奏,感受了节奏的美,真正理解了节奏。当我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就在创造节奏。音乐课堂引导我们发现我们创造的节奏,然后记录它,表现它。最终要求我们把我们创造的节奏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组合,让他们释放出更美的灵动。

节奏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感受并表达音乐作品。创造性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节奏创编。例如:创编“长江号子”: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扮演船夫的角色,边划船边喊号子,师领生和把学生带入江上划船的情境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学生感受到当船夫的快乐,激起了兴趣,然后请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创编“长江号子”,并创设情境表演自己设计的长江号子。整节课学生都在扮演船夫的快乐中,学会了创编节奏。

第4篇

【关键词】音乐 节奏 兴趣 生活 游戏

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在我们的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每一首乐曲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当特别对低年级的孩子进行节奏感训练。因为只有拥有了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孩子才会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培养音乐节奏感时,为了使其熟悉音乐节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必须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应用,使其节奏感不断增强。

一、从寻找自己身边的声音来发现节奏

对于孩子而言,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倘若孩子对音乐毫无兴趣,并且对其毫无认知力,那么他们将很难掌握音乐方面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猜猜看”一类的游戏,在课堂上加入这一环节,教师在教授音乐的相关知识时,应当让学生逐渐学会去聆听身边的各种声音,对不同的节奏进行感知,让他们聆听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清晨运动员的跑步声、马路上的汽车声、起床时的闹钟声、厨房的滴水声、大自然中的鸟叫声等,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各种声音听多了,学生便会将所听到的节奏不费力地哼出来。只有让学生对声音有充分的认识,低年级学生才会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对音乐的积极性才会不断提高,从而在音乐课堂中畅所欲言。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应当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感悟音乐节奏,这样他们的节奏感才会慢慢增强。因此,听拍节奏训练,不仅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也使得学生的听辨能力、动口能力得到不断的培养,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如:

1.让学生拍节奏

2.运用节奏问好

(师) 小朋 友们 好!

(生) 你 好 你 好 老师 你 好!

当学生稍有基础后,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加大一定的难度。一般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重复作答:

(师击)

(生答)

2.作变化作答

(师击)

(生答)

二、在教学中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比较喜欢模仿,如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小花小草小树,模仿飞机大炮,兴趣十分浓厚。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启发学生模仿小猫叫(喵 ―)

X ―、雨声(嘀嗒嘀嗒)X X X X 、公鸡的鸣叫声(咯咯嗒)X X X等;以及钢琴在弹奏由 X ― 、X X X X 、X X X 等节奏组成的旋律来表现各种生活中的声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用拍手、拍肩和跺脚的方式感受这几个不同的节奏。紧接着把这些节奏编入音乐游戏中进行巩固,并采用打击乐器伴奏。如在《钟》这一课,加上不同的打击乐器:

时针:三角铁

分针:双响筒

秒针:铃铛

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节奏训练。

三、在学习新歌时进行节奏训练

在学习新歌的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歌词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读的时候还可以加入拍手或者跺脚的动作,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教唱某首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像语文课一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再让学生随着伴奏按节奏朗读歌词,使学生对歌曲的了解度不断加深。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力,巩固他们的音准及速度,为学习新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音乐节奏的不断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好玩与好动的特点得以满足,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从而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教孩子们一些关于2/4拍、3/4拍、4/4拍

的基本的肢体动作,可以身体左右摇表示,可以通过拍手拍出强弱的方式表示,也可以用拍手加跺脚的方式表示。当学习新歌在聆听时,他们就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听边把自己感觉到的节奏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学习也非常轻松愉快。这样既能启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还让原本枯燥的音乐课更加生动形象。

五、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节奏

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歌词的朗读、打击乐的运用,都紧紧抓住即兴创作这一环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把歌曲中的重点节奏提出来让学生练习外,还应给学生提供一些再创造的机会。在创作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在灵感的作用下,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大胆地对各种音符进行尝试,从而创作出各种美妙的音乐和节奏。在评价环节,教师不仅要表扬积极参与创作的学生,还应当鼓励那些能力较弱且胆小的学生,使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得到挖掘。

六、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一些节奏理论

由于学生会模仿、会感受,在课堂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适当地教低年级学生认识一些音符名称、时值,掌握基本节奏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模仿、游戏等来引导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和学习。

总之,感受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启蒙点,学生在学习节奏时,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方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能使学生的节奏感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音乐潜能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只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学生才会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从而爱上音乐课。

参考文献:

[1]容欣.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教学[J].大众文艺,2010(17).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5篇

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的意义

在音乐学习中节奏感对于的音乐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初步培养学生节奏感,这是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节奏训练一直以来,在中小学音乐学习中贯穿到了去学习的始终,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只有有了一个良好节奏感,才可以不断提升对于乐曲的感知能力,进而欣赏音乐。中小学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在当前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讲解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知识,则就比较难让学生接受。但是一些节奏轻快,并且比较活泼的音乐节奏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会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对于音乐兴趣,这样就可以将被动学习直接转化为主动接受,这样就可以给学习音乐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展开情况

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节奏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一般来说,全部运动的事物都会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规范,这样就被称之为节奏,不断人的心跳、生流程、机械运动、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的节奏。由此可见,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构成的首要要素即为节奏,而非旋律。”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起步阶段,但是节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不仅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对歌曲和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欣赏能力。节奏学习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对学生音乐知识掌握造成影响。正确、科学的进行节奏训练可以有效保证中小学在较为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较多的音乐知识。在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对于音乐节奏训练的重视程度,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书在全部训练过程中存在着程式化等等问题,绝大数都是通过读谱以及拍手等等方式实现的。同时其训练方式较为单一,学习内容也比较枯燥。与此同时,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的时间比较少。音乐应该是来源与生活以及自然。同时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制造的。然而因为音乐课堂在进行长时间比较枯燥的节奏训练之时已经脱离了生活的现状。而节奏训练如果不如意的话,那么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进而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背离。

三、中小学节奏训练的措施分析

(一)节奏训练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节奏训练之时,应该将培养稳定以及均衡的节拍感、掌握准确划分音值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目的。

第一,将单纯的全音符、二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当做主体之间结合成为“划拍法”同培养内心节奏感的方式,那么就应该要求长音适中,短音不拖。

第二,将单纯全音符、二分音符以及四份音符之间的组合形式作为基础,同时加上一些八分音符,而最为重要的是将音值划分做到均匀,将二比四或者是一比二的每一个音符的准确时至唱好。

第三,以上两点的基础练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然后就可以加入一些十六分音符,最为重要的要求是应该掌握好一比二以及一比四之间进行均匀的划分,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抓好十六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之间的组合,或者是当其连续出现之时,应该做到十六分音符不拖,四分音符不抢。

第四,在练习加入前八后十六以及前十六后八的节奏练习之时,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不断巩固音值如何进行划分,也要注意到同四个十六分音符组合之间的分别,就可以把是比较常见的节奏型掌握。在第一个阶段作为基础,同时也应该练好同时掌握好基础知识,这样才可以使得后面两个阶段的训练有序进行。

第五,其主要的目的是不断寻找附点,切分以及后半拍等等三个阶段,有效掌握正确的唱法,同时也应该巩固好在一个阶段的成果。首先是进行附点节奏的训练,一般来说,可以从附点四分音符而入手,最为重要的是找到节拍。将唱名的韵母作为衬词,在熟练之后就可以及时去掉衬回到原谱中进行演唱。附点十六分以及八分的音符训练方法可以根据以上方法进行。而训练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在于勤于练习,而在演唱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其内心的节奏感,进而可以明确在这之中比较准确的长短同拍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有遇到其他附点的音符,实现良好的练习效果。

(二)中小学节奏训练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关键点

1.节奏训练注重应该多样化

在中小学阶段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因此,在进行训练时,应该及时更换训练方式。比如说,在训练中应该使用一些比较轻松活跃的方式,可以使人不感到单调乏味。尤其是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利用多样化的节奏训练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保持比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经常进行节奏训练

如果要学生可以有效掌握以及合理使用种种节,就应该经常使用以及反复训练教学中都进行节奏训练,但是时间应该合理进行控制,不应该过长或者过短,并且做到持之以恒。节奏训练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进行练习,同时在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如此进行这样的练习不仅仅可以帮助到学生掌握好基本的乐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训练乐感以及提升鉴赏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1-02

节奏指的是一段音乐中每个音的长短、强弱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一大要素,对于整个音乐而言具有结构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为学生学好各种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对节奏的训练往往比较单调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不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老师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把枯燥的节奏训练转化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老师逐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供全面的帮助,最终促使学生掌握音乐中的节奏,促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的认识。

1.积极开展课堂游戏进行节奏训练

为了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时的节奏学习中来,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的课堂体验中把注意力应用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进而实现高效的节奏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表现自我具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小学生比较活泼,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各种事物总是愿意去接触和尝试。小学音乐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进而在音乐课堂上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开展教学活动。老师要对音乐教材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并积极掌握小学阶段节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方向,同时还要把节奏理论与实际生活场景和画面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把节奏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联系与结合,从而把理论化的知识转换为真实可感、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开展节奏方面的游戏,比如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首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而在组内组织学生跟着节奏晃动身体,拍手或者跺脚等等,通过这种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节奏教学的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节奏产生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对节奏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开办一个小游戏,就是让六个学生作为一组,让他们分别扮演时针、分针和秒针,通过感受时钟走动的节奏加深学生对音乐上的节奏的理解。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让他们进行一些即兴的创作,进而引导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有一个直观准确的感受。

2.利用歌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歌词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最新的音乐教材一般每首歌都会有完整的歌词,老师在进行节奏训练的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这些优美的歌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歌词掌握其中的节奏,比如在教小学生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的时候,先让学生充分掌握歌词: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数不清的星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感受歌词中的美好景象,一个背着大竹筐的小姑娘光着脚丫在森林里采蘑菇,她心灵手巧,采到的蘑菇数也数不清。这个美丽的画面可以完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歌词与曲子联系起来,进而感受曲谱中的音乐与节奏,这首歌的歌词具有良好的节奏感,老师可以根据歌曲的演唱方式给曲谱进行正确的划分,由于学生已经被那个采蘑菇的小姑娘深深吸引,因此再对学生进行节奏教育就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学习兴趣的高涨,进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3.科学模仿生活场景进行节奏训练

学习离不开生活,音乐节奏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老师在把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以后,还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积极感悟音乐中的节奏,促进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完成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准确把握。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歌词进行学习和掌握以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生活场景的科学模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分组,然后按照组别在教室里进行划船模拟,学生可以把椅子当做小船,书本当做双桨,六个学生一组,两边各三个学生,老师播放歌曲,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展开双桨,轻轻滑动,这样做可以把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带动课堂里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而且在进行生活场景的模拟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音乐节奏有了一个深刻准确的感受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开展教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节奏知识。老师还可以在教学生认识音符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动物的行走姿态,然后把动物行走的节奏把相关音符准确表达出来,比如马儿在奔跑中的四个一组的节奏,就是"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以及公鸡打鸣的叫声,"咔、咔、咔、咔",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识过的真实的事物,老师把这些内容与学习的节奏科学联系,还可以在相关的音乐器材上进行弹奏,进而加深学生对节奏的认识,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生活中的律动然后采用某种方式将其演奏出来。

4.利用各种乐器进行节奏训练

在进行音乐节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乐器进行节奏的训练,老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的乐器,然后演奏学习过的曲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即兴演奏,然后让每个学生运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各种乐器的运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中的节奏,起到提升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印象和感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芳,王卓. 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 音乐时空,2015,23:149-150+138.

[2]蔡雯.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析[J]. 音乐时空,2015,03:183.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氛围;课堂情境;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要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还能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小学音乐课的课堂三部曲是由发声训练、节奏练习,唱歌训练三部分组成,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学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应对不一样的学生。那么,小学生眼中的音乐课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音乐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乐趣,每堂音乐课都是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重复地学习歌曲,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学习的激情。那么如何提高音乐课的课堂气氛,就成为新形势下音乐教师研究的新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我是用如下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的。

一、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理,是十分重要的。我是用下面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的。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我在上一节课之前,精心挑选使用的音乐和光盘以及电脑软件,上课时将最优质的声音与完美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2.让音乐与环境有机结合

如,我在教授《沂蒙山小调》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歌词中所表现的场面和意境,同时我又及时插入风景图片供学生观赏,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家乡美丽风景的热爱,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每堂课安排3分钟的时间进行节奏练习

我在出示节奏类型后,请学生尝试拍打节奏,亲身感受节奏带来的美感,再由学生互相启发评价,最后由教师讲解,授以正确的做法。

二、精心设计课题导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题导入,创设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争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查找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例如,在6月的一个下午,天气炎热,孩子们昏昏欲睡,在上课之初,我首先播放歌曲《男儿该自强》,使学生精神振奋,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在下课时播放舒缓轻松的轻音乐,使学生进入优美、轻松的环境中,使学生对音乐课念念不忘,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各种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音乐课堂教学既生动又活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即兴创编,引导学生利用肢体动作,准确地感知、记忆、创编各种节奏。这些活动可以训练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觉得把学生教会就完成了任务,后来我发现让学生改一改、编一编歌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空前高涨。常用的方法是:只改变歌曲中的名词、动词等部分。如,《不再麻烦好妈妈》可将其中的劳动部分进行改编,把扫地、整理房间、收拾书包等改编成歌词,孩子们唱着自己编的歌,内心一定非常开心快乐。还可以通过加入生活中的小故事,加入学生的名字等方法改编歌词,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动力。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歌曲小联唱、个人的即兴表演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表现活跃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不太爱唱的学生多多鼓励,使学生热爱音乐课、热爱音乐教师。

四、用爱心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小学生的年龄小,思想单纯。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很多方面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不少的欠缺。比如说,在学习歌曲《妈妈的吻》时,要和孩子们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你觉得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辛苦吗?你打算以后怎样报答妈妈?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让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了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由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做到以自己的情感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要想获得孩子的认可,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好的品格,把音乐看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学生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其次教师应该爱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用音乐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有感情、有自我、有审美能力的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音乐”,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音乐的爱向学生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在音乐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探索,这样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不断呈现,音乐课才会更加精彩有趣。

总之,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要学会以各种形式活跃音乐课堂,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地学习、掌握好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让我们乘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工作中努力,为音乐课的教学改革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王次绍.音乐美学[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6.

第8篇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由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所创造。这是他深受达尔克罗兹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日“理念”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是一种着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的教学方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奥尔夫教育从原本主要面对儿童不断扩展到中学音乐课堂、成人教育、音乐治疗、老年健康等各个领域。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差,需要亲自体验能参与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更多更广的音乐知识。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一、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声势进行节奏训练

在学习初期,教师编排节奏游戏,由学生共同用声势活动的身体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表现出来,节奏类型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为主,这样,学生既能够积极参与,又能有效的纠正学生在以前进行节奏训练时越拍越快的的毛病。例如一流行歌曲《兄弟干杯》是金牌教练李永波和庞龙演唱的奥运歌曲。这首歌旋律明快,节奏清晰,节奏感强,歌词内容积极向上。之前,针对歌曲节奏,我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里的声势训练,结合学生用的课桌,创编了一组节奏练习,我把它取名为“桌子节奏”。

(“>”为拍桌子,其他为拍腿)

伴随着《兄弟干杯》的音乐,我敲打着桌子,拍击着大腿,学生很快和我一起融入了另一种音乐体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桌子节奏”,很快,他们就合着《兄弟干杯》的音乐,快乐的唱着,快乐的敲打着。从他们的表情里,从他们的歌声里,我感觉到:此刻,他们在享受音乐!他们很快乐!

二、用声势“固定音型”为歌唱伴奏,是课堂上最方便的多声训练。

用声势“固定音型”为歌唱伴奏,是课堂上最方便的多声训练,也是音乐教学中对设备要求最少,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 “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Ostmato,原文为“顽固”之意,所以在许多中文翻译时常见使用“顽固低音”、“顽固节奏、”“顽固伴奏”,意指一个音乐小动机,或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甚或全曲。于是,我把固定音型运用到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效果出人意料。首先,这种固定音型

作为一种节奏基石,来源丰富,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容易掌握,提高兴趣。其次,固定音型减少了学习技巧的难度,使多声教学变成极简单、极方便的事。最后这种无技术负担的固定音型可以成为学生的一种无意识或半无意识的说、动、唱、奏,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做即兴创作的其它发展,既培养了即兴创造能力,又训练了他们一脑多用的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三、用声势练习学习曲式结构

农村职业高中的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只喜欢听唱大街上传唱的通俗歌曲,对那些优秀的传统音乐不感兴趣,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我将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针对不同的曲式结构配以不同的固定节奏型,直接感受乐曲的曲式结构,并能辨认曲式的结构特点,既缩短了学生与那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例如,我用这样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了中国民族器乐曲《喜洋洋》,使学生在了解了这首乐曲的作者刘明源的同时,还了解了这首乐曲的A-B-A三段体结构,也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