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50: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以弱复苏、慢增长、多风险为特征的新常态,我国经济则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几乎所有支撑要素投入型增长方式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或根本性的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2000年这一比重跃升至7%,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5.5%,且仍呈上升趋势。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7.67万亿元,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二位,已是举世公认的经济大国。
2.人均国民总收入大幅增加,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按图表集法统计,2012年人均GNI为5 870美元,2013年达到6 710美元,2014年达到7 400美元,2015年增加到约7 8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计算口径及分组标准,2010年我国实行了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水平的重大跨越。2015年,我国有10个省份进入“1万美元俱乐部”,其中天津、北京、上海、江苏等四个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7 505美元、17 139美元、16 524美元和14 142美元,已经超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3.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能源、化工、建材、交通运输设备以及各种消费品领域,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2010年我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为19.8%,超过美国占比12.4%,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高铁”作为制造业的最响亮名片,2015年末已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95家增加到2014年的106家,位居全球第二位,已接近美国,远超日本。
4.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比重快速提升,先后超越英、法、德、日本和美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8 169亿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0%,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2年进出口额仅为44亿美元,2013年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 39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2014年达6 04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5.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对外直接投资稳居第三位。2015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1 263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6.4%(增速按人民币计算),仅次于美国和中国香港,居世界第三位。十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筹建亚投行等,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推动者,对外直接投资屡创历史新高。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 180.2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6.国家竞争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测算,2014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其中,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28位,效率增强指数排名第30位,创新与成熟度指数排名第33位。
可以说,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成功跃居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同发达国家还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二、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1.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对我国形成“上压”效应。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将对我国吸引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低收入国家转移,对我国形成“下挤”效应。中低收入国家积极模仿我国的发展路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对我国形成替代效应。另外,大国间博弈强度加大,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同时,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提出TPP等新的贸易模式,俄罗斯提出“中亚经济联盟”等,对我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挑战。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将会越来越不宽松。
2.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2007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不少国家实现了独立,努力跨越了贫困,进入了中等收入发展水平阶段,实现了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错失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契机,大多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国家之所以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错失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契机,未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导致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停滞增长。按实际银行的计算口径及分组标准,我国于2010年开始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组,“十三五”时期将是决定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握住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
3.长期增长动力衰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一直被视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但是现在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我国已经进入严重的老龄化时代。2015年我国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9.11亿,这是我国劳动力人口连续4年绝对值下降。虽然我们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有所缓解,但是短期内不足以扭转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因此倒逼我们由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赖创新驱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4.结构调整需要“补课”。长期以来,我国速度优先的追赶超越路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问题日趋突出。从产业结构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不够高;从需求结构看,投资与消费关系仍然严重失衡,内需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现有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经不能支撑原有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和重大的历史任务。
5.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主要以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土地、能源、资源等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渐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以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三、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1.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和倒逼节点,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打造服务型政府。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公民法人能够自主决定的,取消行政许可,同时加强事后监督。政府要科学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导向政策,清除文件和规章制度管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平等、自由、公平的法制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适度收缩经济职能,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强化民生保障,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水平。另外,各级政府要改变GDP考核导向,统筹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效益考评,把发展的立足点提高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2.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坚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要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二是改善投资和消费结构。要大力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立足内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全面释放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平衡。四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产业、大数据开发等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催生新的需求点,形成新的经济支撑。
当前国家面临国内外的复杂形式,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负担着各方面建设任务,需要我国经济体更有活力的向前发展。从制造业的发展来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个无可厚非。但中国制造大多只是做了产业链最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还带来了诸多问题,希望脱离代工性质的企业近些年一直在探讨和搜寻着从OEM到ODM、OBM、OSM的转变。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如何品牌化、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制造业的时代命题。而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其最大的本质是在协调关系中集成整合知识、资源进行创新,是产业结构的创新机制,将在我国加快经济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工业设计都表示出了足够的重视,在政府部门的有效推动下、产学研一体化、资金的支持下,完善工业设计平台建设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激活创新单元,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打造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在政府的方向指引下,全国各省市出现了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热潮,但少有健全的工业设计综合平台。健全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应集合投融资平台、创意交流平台、企业协作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公共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工业交易平台、人才资源平台、工业设计教育平台、报表与项目申报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及时通讯平台、联盟互动平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可促进工业设计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经济体建设。
工业设计平台建设可延伸和连接各科学技术、各行业。工业设计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具有导向性,应将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到一起发展协同创新的模式,起到协调各科学技术、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各行业的作用。只有结合设计创新与科技创新,才能有效推动设计和科技向前发展,创新经济体才会真正被激活。
从国家战略层面讲,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可以有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和拉动文化建设,完善社会建设、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加强工业设计平台建设也会很大程度上完善工业设计机制的建设,促进工业设计大力发展,从而在构建创新型经济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解决温州问题,如何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
【曾刚】:我想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温州的问题,可能是中国整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问题。目前来看,如果放在全球范围,也是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反复在强调金融改革方向,包括试点,其实我们也是。最初的想法是想说,通过加强对这些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温州金融改革当初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一点试点,其实是想探讨这个命题。它是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东部地区,当他们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的时候怎么样选择下一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东部发展问题,欧洲、美国都面临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大量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因为目前整个全球的经济不景气,小到温州这个地方也是这样,目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清楚的,因为升级换代已经到了这个位置,可能原来的制造业慢慢转出去,积累了那么多财富,去干什么呢?升级的空间是很小的,要发展大型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者怎么样的,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进入一个瓶颈,拿着这么多钱,实业这边竞争力在下降,往外转移,剩下的可能只能拿钱炒点钱,或者拿钱炒点房子,这是一个问题,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金融改革可以解决的。我们金融总体来讲是一个服务的行业,实体经济怎么去做呢?去支持它怎么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然我们可以改善实体经济的一些条件,比如我可以降低它的成本,资金更多,支持它的发展。但是如果它自己觉得这个行业没有机会了,就好像全球范围看起来没有一个好的行业是真正有机会的,这些钱不能投进去。不敢投进去就出现一个问题,我借钱给你,你自己也不愿意去投,结果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改善金融环境,金融改革,并不足以让它整体的运转起来,所以我们更多地讲,可能还要实体经济方面,实际的方法。这个是我想,不仅仅是金融改革的问题,像我们温州的这些企业家,东部的企业家能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环境当中,在这样的内外部的压力下,能不能寻找出一条新的升级换展的道路,如果他们成功了,它不仅可以带动我们经济金融的发展,也可以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闯出一条新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我是没有答案的。我相信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也是放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同样的问题。因为我们过去看到,全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非常泛滥的,但是股市都在涨,房价都在涨,但是实体经济没有太多的好转,都是这个问题。目前这个阶段,金融的发展和实体是分开的,种种原因是因为实体的方向是不明确的,金融没有办法进去。所以我们现在希望要去看待未来,民间资本本身企业家的精神,在实体经济方面的发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转型调整的机会。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还有一点,实体经济现在不确定性实在太大。我宁愿把这个钱拿去买个房子,存到银行里还可以拿点收益,然而搞产业有可能是赔钱的,这和实体经济目前没有明确的方向有很大关系。目前很多实体经济的行业是产能过剩的,现有产能都卖不出去东西的时候,现在追加投资,不是理性的。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现在也在期待中国未来方向还在一个调整过程当中,全世界都在这个调整过程当中,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周德文】:民间资本从2000年以来开始逃离实体经济进入到一些特定的投资领域,比如房地产、煤矿等,炒煤、炒油等等,这些都使得实体经济的基础被削弱。现在已经到了实体经济危机的时候,所以我们政府和社会都要积极引领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反哺实体经济,政府应该首先要克服浮躁的心理,各级政府都要克服浮躁的心理,不要以GDP论英雄,要GDP的增长,因为实体经济创造GDP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是长期投资的过程。政府如果不浮躁,才会把政策的资源,把关注点放在实体经济,才能对民间资本起着引领的作用。二是要切实制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近十年以来,国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我们对实体经济新的政策,以及对有利的政策的出台不是很多。我认为既然要引领民间资本回归实业,政府要制定对实体经济发展有利的一些政策,对税收、财政、金融方面都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倾斜,这才能引领它。三是要搭建实体经济发展的平台。像政府要做好产业的规划,对一些落后的产能要坚决予以淘汰,要培育一些新兴的产能或者产业。这给予政策的扶持、引导,帮助民间资本能够进入这些新兴的产业。我认为这样才能够使民间资本更好的回归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我们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实体经济振兴了,我们国民经济才能够振兴。所以,我认为社会重振实体精神,政府、社会包括企业都要有强烈的用投资实体经济来发展经济这样一种精神,这样我们的实体经济才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课题来源:2016年度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重点创新训练项目
课题编号:201610610456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正处于重要战略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重大考验,以经济新常态的视角,着眼于煤炭企业的问题和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对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创造创新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索,来化解能源危机,开拓全新的煤炭市场,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期望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煤炭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朝着优化、优质的方向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一、前言
如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由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煤炭行业作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煤炭资源问题
大工业时代下,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大量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煤炭资源的使用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煤炭资源的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回采率低,煤炭资源利用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分配不正确,相关部门更是缺乏对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措施,造成煤炭资源短缺,甚至枯竭。
2.煤炭企I管理问题
近期,煤炭行业在新能源的牵制下,盈利水平较低,并且随着近年来各项工业指标的下降,煤炭受到的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这对煤炭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当今的煤炭产业存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问题,产品结构单一,不具备多样性,生产集中度较低,人均效率提高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受到国有企业的影响,体制机制约束力大,行业管理得不到强化,企业管理较为粗放,高层领导者重视经济利润,忽略对底层员工的深入关心与管理,导致员工们往往不愿听从上级指挥,直线职能制贯彻较难。煤炭企业在发展阶接替产业的同时,进行转产项目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使个别煤炭产业不能在竞争巨大的市场上立足,惨遭淘汰。所以加强煤炭企业的公司管理,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才是有效推动煤炭企业转型的关键步骤。
3.煤炭企业创新发展问题
许多煤炭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适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即使经过产业兼并重组也不能完善十分落后的行业规范,在煤炭行业进行创造创新十分困难,根据曾经的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的转型的方法通常是建立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但大多数时候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机调整是很不易的。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环境保护方面,很多煤炭企业都没有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多赢的局面没有形成。事实上,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应该建立在坚实和稳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应用,明确产业转型的新思路,能够共同促进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措施
1.缓解煤炭资源的短缺问题
煤炭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不具备可再生能力,一旦资源耗尽就再也没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并且受到当前科技水平有限的制约,煤炭的可开采能力不高,煤炭企业一旦面临着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丧失经济性,就失去了固定和特有的价值。因此应结合煤炭资源富集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煤炭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减少资源的浪费。国家应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来压缩煤炭的产量,鼓励煤炭开采的部门寻找正确的方法对煤炭进行优质开采。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培养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缓解煤炭资源短缺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完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的能源改革正在推进中,预计建立大型的煤炭集团,煤炭企业在去产能的基础上进行兼并重组,在煤炭的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切实完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利用国家对社会环境的稳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减少安全事故,合理安置失业矿工,改进技术环境,在通风区引进进口设备,加强监控与改进煤质。确保畅通融资渠道,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完善物流系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煤炭企业内部实施股份制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推进煤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资源整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创建自主品牌,形成企业的品牌优势,达到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
3.创造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动力
煤炭企业应着重改进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煤炭企业向节能低耗转型,提升整体效益,使煤炭企业的的资源枯竭的恶性局面得到缓解,深层次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煤炭企业员工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发展接替产业的同时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战略,通过在行业内树立品牌文化提升转型升级后的煤炭企业的知名度,逐渐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企业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是发展的经济的经济动力。
四、结语
煤炭资源作为国家和世界的重要资源,占据战略地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济新常态下的煤炭企业的转型实践,要求我们增强信心,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形势,构建协同创新的企业新模式,使煤炭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合力促进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129-02
2014年三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性论述,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的中低速发展和对能源消费量的控制将对煤炭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认识宏观形势,如何认识煤炭行业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朔州市为例,就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从发展现状、转型的必要性、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四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朔州市现状概述
1.经济结构特征。朔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是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八年间下降了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仍居高不下,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每年基本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朔州市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平衡,长此以往,会形成经济“断层”。
2.能源结构特征。朔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铝矾土、长石、石英等28种,其中煤炭储藏量430亿吨,分布面积1 6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2008年煤炭开采数量、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从能源结构来看,如下图所示,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6.58%;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6%;煤矸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5%;石油制品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3%。从行业消费上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46个中类行业中,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39.2%。
3.环境结构特征。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处于高污染状态。2004年全市4个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5倍,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倍,2004年市区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199天,全市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26;全市地表水污染严重,6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2.6倍、0.08倍和4.4倍,除神头泉监测断面为中度污染外,其余5个断面均为重污染。
二、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常态,城市转型发展压力陡增。以煤炭企业为主导的朔州市实现低碳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亟不可待。
1.国内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行业大约以十年为周期呈现峰谷交替的发展状态。自2001年始,山西迎来煤炭发展黄金十年,年均增速达12%,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形成。到2012年,山西煤炭再次进入低谷,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未来增长潜力已弱化。
2.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损害无法挽回,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此看来,传统的、粗放型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个方面,朔州市近些年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全市大力推进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优化资源分配,优胜劣汰,对生产效能低下的小煤矿进行了整改,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煤炭经济不断复苏,然而小煤矿数量减少,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却越发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继续依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行业发展空间,给煤炭产业机构调整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产能过剩和库存的压力加大。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数十多个行业进入该领域投资,仅八年的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3.1万亿之巨。全社会煤炭库存大幅增加,连续30多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市场不断加剧的压力正在逐步击垮煤炭企业。
三、制约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究
1.资源问题。煤炭的开采无法避免水资源的破坏,据统计,每开采1t煤,就要造成2.48m3水量的流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电力工业也是用水大户。因此,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朔州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问题。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程度的增强,煤炭城市烟尘、粉尘、大气、水体污染、煤矿过度开发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日益严重,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做得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恢复的需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日恶化,严重阻碍了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问题。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煤炭产业仍旧是朔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新兴产业的增长相对于能源产业的增长仍显得微不足道,整个工业的构成甚至更趋于重型化,自从建市以来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
四、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1.提高煤炭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于煤炭资源而生存发展,而煤炭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滥开滥采,不合理的、粗放的利用必将导致资源过早枯竭,随即煤炭资源型城市将走向衰竭。
2.发展多元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朔州市以煤炭经济为主导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减少了产业间的互补互利,使得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延伸空间极其有限。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多元化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旅游、文化等产业,推进本市“商、旅、文”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健康、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为有效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压力和困难,朔州市应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相适应。
五、总结
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着“煤炭需求放缓,结构转换加速,生态环境限制,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为此,应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争取战略主动,找到新的突破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世玲.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朔州发展循环经济案例[J].时代金融,2013,(35):372-376.
关键词:资本 资本形态 产权 价值分配 法人资本 投资 融资功能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以产业结构为划分依据,世界经济大体分为三种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18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是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占主导地位;之后,发生的三次产业革命将世界经济推进到工业经济(Industrial Economy)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逐渐进入以高科技(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宇航工程等)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时代。经济结构的变迁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并在现代经济理论的内容中得到体现。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除包括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劳动力、土地、材料、能源和财务货币资本之外,知识也应列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除此之外,经济学领域和财务学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开始将这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冠以资本的头衔,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资本。经过教授学者们的助推和众人的谈论,衍生了许多新的资本形态――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等。由政治经济学可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之所以出现了如此之多的资本形态,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在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等价值产生过程中,人力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变得似乎与财务货币资本同等重要乃至超出其重要性。这一现状也使得企业和整个社会在重视财务货币资本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力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的投入。
二、资本与法人资本
( 一 )资本涵义的分解和延伸 财务货币资本、物质实体资本之后,不仅出现了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等生产力资本,而且衍生了社会资本、制度资本、组织资本等生产关系资本。资本形态的多样性和不确定的变化发展,使资本的涵义变得日益模糊。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中指出:资本是具备经济潜能的资产;所有权制度作为一种机制,能确定资产的潜能,把资产转换成资本。前一认识与马克思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赫尔南多•德•索托所讲的经济潜能实质指创造剩余价值。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资源成为资本,是因为该数量生产要素资源的投入能够产生比该数量生产要素资源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能够产生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第一层涵义。后一认识说明资本与所有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资源视为资本,是将其称为某人或者某企业的资本,换言之,资本是某人或者某组织的资本,即资本是资本所有者的资本。资本必须具有明确的产权主体。这是资本的第二层涵义。创造剩余价值、具有确定的所有权主体和产权属性,是资本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资本形成的根源是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产权可以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参与和主导了剩余价值的创造,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产权也必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的这一特性是资本实至名归的关键所在。如果凭借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产权,所有权主体不能享有剩余价值的分配权,资本将名不副实,只能是一般的生产力资源,不能将其称为“资本”。剩余价值分配权是资本的第三层涵义。资本的上述三层涵义是资本的静态描述,不能揭示资本形态不断涌现和资本流动的原因。资本投资之后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资本的静态涵义必须通过投资行为才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动态表达。资本是有目的性的,只有用做投资目的的生产力资源才有机会成为资本,用做消费目的的生产力资源只能是消费品。资本的投资功能是资本的第四层涵义,这是资本的动态涵义之一。资产可用货币计量,各形态资本作为创造剩余价值的资产也可用货币计量。财务货币资本是资本形态的货币,因此,非财务货币资本可以用财务货币资本进行互换和计量。非财务货币资本的价值创造过程必须有财务货币资本的参与,并且各非财务货币资本形态之间彼此合作。加之上述涵义决定了资本的第五层涵义――融资功能。这里的“资”包括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能够充当权益资本的有财务货币资本、物质实体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等生产力资本。
( 二 )法人资本 根据归属和占有主体不同,所有权区分为原始所有权(或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原始所有权或终极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投资者对所投财产拥有的法律权利。法人所有权是指法人对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的所有权,是企业实施一定市场行为的财产基础。财产根据其所有权的区分可以分为法人财产和私人财产;法人财产是名义上归企业法人所有,企业法人能够依法独立支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投资者将私人财产投入企业之后,私人财产便成为企业的法人财产。对于特殊的财产或资产――资本而言,亦可根据所有权的归属对其进行划分,具体划分为法人资本和私人资本(股东资本)。私人资本投入企业之后,企业成为其法人所有权主体。资本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这些法人所有权主体占有使用下的“资本”(或称为资产)并非全部是法人资本。法人资本的形成方式有两种。第一方式是企业之外的个人和组织将私有资本投入企业之后形成的,这是法人资本形成的最初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随着企业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本身逐渐形成的,主要是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转增资本以及研发等形成的技术资产,自身积累的人力资产、知识资产和信息资产。当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产、技术资产、知识资产、信息资产的确认、核算和计量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标准,因此,我们的法人资本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在资本涵义的表述过程中,我们强调了投资和资本形成的关系――投资行为的发生才会产生资本,企业的投资行为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比较明确(企业将资产投入到其他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对外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由于资本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长期投资属于企业的法人资本,而短期投资只能属于流动资产,被排除在法人资本之外;而企业的对内投资却是隐性的,并没有以类似“对内投资”的科目标示。企业以负债方式筹集的财务货币资本,尽管也以企业为法人产权主体,但是,这些财务货币资本的终极所有权主体对企业收益的分配是在税前进行,它们并没有参与企业剩余收益(或剩余价值)分配,不符合我们对资本所下的定义。企业法人资本是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资本,具有明确的产权主体――企业自身,但也是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是股东的企业,也是全体员工的企业,在保护股东的利益的同时,全体职工的利益也应得到保障,对其利益范围进行确定是对他们贡献和价值的认可。对职工贡献和价值认可的最好方式,是职工全体以人力资本的身份成为企业的股东。全体职工成了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对象,企业职工收入将获得很大的提高,这有助于国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众所周知,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但劳动者得到的收入(形式是工资)却远远低于其所创造的价值,没有分得任何的剩余价值,价值分享与价值创造不符。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创造原理,全体职工的劳动创造了企业的价值,所以全体职工理应是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对象。这一观点体现了劳动价值理论与资本理论的融合。我们通常认为,资本是不被侵蚀的。但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会随时间而消耗殆尽。因此,当前股东的股权在其不追加投资情况下保持不变是不合理的。另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积累的人力资产、技术资产、知识资产和信息资产形成企业的法人资本后,也会对企业股东的股权构成一定的稀释作用,也应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新形态资本的投资与融资功能
( 一 )新形态资本的投资 资本的剩余价值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股权。这从侧面告诉人们,能够换取企业股权的任何生产力资源都可称之为资本。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可以将货币、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有技术)等投入企业以换取企业的股权,此时,货币衍变成财务资本(或货币资本);机器设备和厂房衍变成物质实体资本;商标权衍变成知识资本;专有技术衍变成技术资本。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拥有国有企业的股权,进而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这些董事长和总经理对企业而言就是人力资本。知识和信息是一对很难区分的抽象概念,但二者有一点区别是明显的,即具有不同的新鲜度,信息要比知识新鲜。信息比知识新鲜,这是信息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这决定了信息具有不稳定性,不易被储存,信息随时都有可能变得不新鲜,而信息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新鲜的东西。信息不新鲜之后,将变成知识。由于二者的这种联系,再加上信息新鲜程度的把握和新鲜的停留时间的不确定性,使知识和信息之间变的有点模糊。相对应之下,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关系也变的有点扑朔迷离。信息具有不稳定性,随时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而企业的股权是稳定的,可以持续享有企业的剩余价值,二者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匹配。用一个不稳定的信息去换取企业稳定的股权似乎变得不现实。笔者认为,信息要衍变成“信息资本”是比较难的,因为它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只是暂时的,用这种暂时性的贡献去换取持久的分配权,对其它资本形态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信息资本形成的难度要比其它资本形态形成的难度大的多。但并不是不可能,笔者认为,信息资源能否衍变成信息资本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垄断、保密、需求程度以及创造价值的大小,如果其垄断(甚至可以理解为独家供应)、保密和需求程度极其的高,并且获取该信息后将创造极大的价值,信息资源成为信息资本完全是有可能的。信息资源的垄断和保密程度越高,代表其供给越少。供给极少,需求极大,这是信息资本形成的前提。信息资本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信息能为企业创造极大的价值。除了信息自身能够形成信息资本之外,从事信息和情报搜集的人力资源以及经费支出也是信息资本的落脚点。技术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投资的某些方面已然比较成熟。许多国际知名大酒店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用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经营和扩张。如英国的洲际国际酒店集团,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经营的时候,是与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方式是当地企业提供酒店,洲际向当地企业投资的是“洲际”这个品牌和管理模式。“洲际”作为一个品牌属于知识资本,洲际国际酒店集团特有的管理模式属于“管理资本”,也属于知识资本。管理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一个人即便对管理学理论多么的精通,也不见得一定能够将自己的管理工作做好。当管理涉及到一个团队时,管理就需要彼此的分工、协调和配合等,此时,管理的实践知识色彩变得更强。可见,洲际向企业投资的是品牌知识资本和管理模式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资本。利用新形态资本进行投资经营的例子有很多。耐克是将知识资本“耐克”品牌和技术资本耐克鞋的设计方案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可口可乐公司,是将“可口可乐”这个知识资本和“原液”这个技术资本与全球各地的企业进行合作生产可口可乐。从上述论述可知,核心技术资本对外投资和核心知识资本对外投资,是企业获得绝对对外控制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新形态资本的投资组合有点像资产投资组合,资产组合理论中的资产投资组合是为了避免风险,新形态资本投资组合也是为了避免投资风险。如洲际只投入“洲际”品牌知识资本,被投资企业很可能没有能力将酒店经营好;只投入管理知识资本,酒店不管经营多好,都只在为别人做嫁衣,没有“洲际”这个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经营将面临高消费客户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经营风险。新形态资本的组合投资比较适用于知识资本之间和知识资本与技术资本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知识和技术之间的亲缘关系――技术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技术是一系列和一连串不同知识的组合和集合。这种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组合投资方式可以对外实现控制权,在实现控制权的过程中,财务货币资本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所以,新形态资本的组合投资方式是非财务货币资本在公司控制权方面向财务货币资本发起的第一次挑战。
( 二 )新形态资本的融资功能 资本具有投资功能,投资之后才会创造价值,闲置和静止的资本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甚至会贬值和失去原有的所有价值。这是资本先天具有的功能。资本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融资功能。资本之所以可以融资,是因为资本能够创造价值、资本有未来创造的价值为依托,即资本以未来创造的剩余价值为抵押物。资本的融资功能在现实中还没有得到完全地发挥。例如,我们国家的个人贷款,很多情况下必须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但自身的劳动力不能作为抵押物,而事实是,劳动力可以成长为人力资本,特别是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本的价值是它所创造的未来剩余价值的现值。尽管如此,此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的融资功能没能实现。笔者认为,很多资本形态的融资功能没有实现主要是因为各形态资本是否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和创造剩余价值的大小充满不确定性,或者说,各资本形态被称之为资本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衡量标准,我们不能判定其是否属于资本。当前各资本形态的地位之间有所差别,通常非财务货币资本受雇于财务货币资本。目前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这意味着公司和企业的注册资本必须包含财务货币资本,注册资本的形式范围已经涉及到了技术资本、知识资本等资本形态。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注册资本的实质范围扩展到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等资本形态,即单纯的某一非货币资本形态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非货币资本形态的组合都可以形成注册资本;我们只需要在营业执照等工商注册文件中注明具体的资本形态是什么以及各资本形态的特征描述和各自所代表的注册资本数额。企业所需的货币资金,可以由成立后的企业以市场交易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例如向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如此以来,各资本形态之间就会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态势发展,能够更大程度地鼓舞像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本形态的产业化经营,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知识的积累、信息和情报的搜集等。这对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等的持有者而言,是一种尊重和肯定,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各资本形态的创造力。另外,这也可以抑制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拜金行为,让更多从事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劳动者专心搞技术研发,使更多从事知识学习和理论研究的人专心学习知识、做研究,让更多从事基本技能操作的人员熟练地进行操作。因为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以一种资本形态的身份出现,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和认同。对于注册资本不包含货币资本(全部是非货币资本形态)的企业,或许人们一方面担心此类企业是否能够从企业之外筹集到所需要的货币资金,即融资风险;另一方面担心提供资金一方的投资风险。笔者认为,这些担心大可不必。当从公司法和企业制度方面对此类企业认可和规范的时候,此类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将是市场行为,市场会对此类企业及其市场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如果企业的股本结构是单纯的某一种非财务货币资本,此类企业的市场风险较大。但两种及两种以上非财务货币资本形态组合下的股本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注册资本不含财务货币资本的市场风险。另外,笔者认为,降低非财务货币资本形态注册资本企业的市场风险,关键是各非货币形态资本的经营和运作。非货币形态资本的经营和运作必须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独立的组织机构或部门来执行。非货币资本形态注册资本企业的市场风险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风险,而且是资金供应方和整个社会的风险,是一个社会责任和信用问题。与一般企业相比,注册资本不含货币资本的企业的市场风险较大,此类企业必将使我国资本市场、金融系统放宽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限制,同时也会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基金事业的发展和国外大量风险投资基金的涌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货币资本是一种最基本的资本形态,财务货币资本、物质实体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本形态,在不同企业和同一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在企业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中,各形态资本共同发挥作用。必须根据企业盈利过程的发展变化,适时准确地判断资本形态的主要矛盾,是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否则,只能是浪费资源的投入,却达不到盈利的目的。尽管这些资本形态已经在理论上和社会生活中发芽和成长,但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资本,究其原因是其投资功能、融资功能和参与价值分配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和实现,特别是融资功能极需得到发挥和应用――融资功能更能体现资本形态的确认和信用。本文能为这些新资本形态走向资本化的道路起到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2期。
[2]刘国武、李卫星:《知识企业的主导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基于“概念格”理论的推论》,《财经研究》2006年第12期。
[3][秘鲁] 赫尔南多•德•索托 著,王晓冬译:《资本的秘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网络经济房地产;拉动作用;增长效益
当前,在全球信息化发展大潮之中,加速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目标已经被提上日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及互联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获得的长足发展,而在此驱动下,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网络经济,其突破了地域限制,表现出一种更强的便捷性、交互性、信息性等特点,且发展潜力巨大,根据数据2017年6月11日艾瑞咨询公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经济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络经济应收规模已经突破14707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率达到28.6%,具体而言,PC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6799.5亿元,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7907.4亿元;电商营收规模8946.2亿元,所占比值超过60%,这无疑暴露出网络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而在此影响,随着其深化发展,其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将日渐凸显。而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网络经济发展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不仅促进其技术进步、资源在整合,而且拓展其市场空间,为此,深入探讨网络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深入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在价值,发挥优势性,而且能够加速推进房地产经济新动能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共赢的有效举措。
1网络经济及房地产经济的内涵界定
1.1网络经济
当前,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多项驱动下,网络用户规模和数量不断激增,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7.3亿人,增速仍在逐渐上升,且移动网民的数量在其中所占比值为96%,加之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的转变,这都催生了网络经济形态的衍生和发展,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趋势,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高速发展,且因为与其他经济形式的关联性较强,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到其内涵,目前理论和实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而根据其依存的因素及包含的内容,所谓网络经济是一种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根本内容,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前进动力,是信息技术产业深化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网络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萌芽和发展,不仅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如总理曾经说过的:“新动能与传统动能是密切相关的,新经济、新动能不仅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也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由此可知,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其与传统经济之间并不是分割对立的,两者始终处于互动发展过程之中,网络经济的便捷性、技术性等优势,能够为传统经济注入生命活力,从而焕发生机,实现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而且,当前,在全球信息化驱动下,网络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数量和规模均呈现高速发展状态,其优化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生产效率、增强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便捷服务的潜在价值逐渐凸显,并由此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深远影响,总体来讲,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带动传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必须抓住网络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网络+”,从而实现传统经济的创新发展,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1.2房地产经济
房地产经济是以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为主要对象的经济形态,其是围绕房产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房地产经济关系与房地产生产力的有机结合。房地产作为关联性较强的综合性产业,其对于建筑设计业、金融投资业、装饰装修业、信息技术业等产业均具有关键影响,也因此成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且近年来,在政策红利延续发展下,多种优化政策纷纷出台,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强化,在此影响下,房地产经济规模得以迅猛发展,目前已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据数据统计显示,仅2017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了7.2%,而2016年度贡献率为8%,而欧洲国家美国、德国房地产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12%、11%,与之对比下,说明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仍相对滞后,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当前全球经济处于低迷发展状态,经济增长持续下降,房地产投资增长乏力,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供给侧改革战略不断推进,房地产在去库存、市场调控影响下,房地产经济增长态势也有所下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走势,为此,如何结合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找准其发展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发展,从而更充分地释放其发展潜力,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首要任务。而网络经济作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下的重要产物,是引领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其内含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对房地产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其与房地产经济的全面、深度融合将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加速增长。
2网络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具体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网络经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而随着其技术、资源及市场等潜在价值的逐渐凸显,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涉及面较广,受网络经济的影响很大,尤其借助网络经济带来的现代技术、信息资源,房地产经济传统建筑设备、施工技术、营销路径、市场定位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态势逐渐增强,且经济价值得到较大程度地提升。
2.1加速推进房地产经济技术的创新发展
网络经济是在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下的新型经济形态,其能够促进房地产技术的加速更新,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建筑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借助网络技术与建筑设备的深入融合,能够有效弥补和改善房地产开发过程固有建筑设施及施工技术的自身弊端,从而促使智能、先进网络应用技术在房地产领域的深化应用,三维数字化建筑模型、网络虚拟展示平台及智能建筑配套设施等都是网络经济高度渗透下的重要产物,其对于提升房地产的施工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具有关键作用。其次,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拓展和延伸了房地产营销渠道,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应用下,电子商务产业应运而生,并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形式,其与房地产经济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搭建客户与销售商的网络营销渠道,在确保房产教育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交易效率的显著提升,而且利用网络经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覆盖范围的广泛性,能够增强房地产经济的宣传效应,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可知,网络经济对于房地产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
2.2实现了房地产经济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网络经济发展大趋势下,房地产经济信息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并重新建立和塑造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发展理念,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提升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影响着房地产行业健康、优化发展,而且影响房地产经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网络经济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经济形态,其包涵了网络特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使得房地产经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并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存在信息障碍,容易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是效率不高,甚至是市场失灵,而网络经济发展下,在距离趋于零、时间趋于同步的网络环境下,无论是房地产的生产、流通还是消费,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高效传输性,及时、准确地查询或获取相关信息,从而为房地产企业更加便捷、及时的推动建筑施工状态、产品销售活动等信息提供支撑。
2.3促进了房地产经济市场空间的更大延伸
房地产经济是政策导向较强的经济形态,近年来,我国逐渐强化对房地产经济的管控,尤其是自2016年3月起相关的限贷、限购、土地供给控制及市场秩序规范体制等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房地产经济政策进入了收紧调控的关键阶段,在此影响下,房地产经济销售量减少,市场空间紧缩,从根本上制约了资金的回笼和再投资,进而间接减缓了经济的整体增速。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市场销售空间由线下转向了线上,而且可利用互联网对产品端、服务端进行创新设计,使得人们可以在线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房产性能、社区管理、交通条件及配套设施等情况,不仅提升了房地产销售的层次,延伸了其市场覆盖范围,而且通过智能化、移动化、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应用,能够降低对劳动力的依存度,有效控制成本支出,与此同时,在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创新思维,转换思路,搭载网络经济带来的便捷性,利用现代化的绿色科技技术、自动化控制及云储存等多元技术,对房地产产品进行升级革新,推出智慧住区产品、定制化房地产金融服务、智慧客厅等互联网端服务形式,打破固化的房地产经济形态,将其市场空间进行虚拟化的拓展和延伸,由此实现房地产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结语
“互联网+”战略目标引导下,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加快成长,并推动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并让民众普遍受惠,而房地产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然也受到了网络经济的诸多影响,其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建筑设备的融合,加速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对于房地产经济的推动作用异常明显,为此,通过两者关联性的研究,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经济的潜在价值,而且能够显著提升房地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芷锌,韩慧娴,王计涵.浅谈网络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推动作用[J].当代经济,2016(15).
[2]李志远.网络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推动作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08).
[3]许宪春,贾海,李皎,李俊波.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
[4]张锦.探讨网络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推动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5]张磊.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发展问题
一、“互联网+”的涵义及其特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促进会计服务质量的升级换代,可以看到“互联网 +”对现有会计发展模式的转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能颠覆现行会计服务模式。的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l展前景令人欣慰。
1.“互联网+”推进会计服务水平的全新升级
“互联网 +”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优势,促进社会化分工,强势构建新型现代会计服务业体系,并推进会计服务水平的升级。在“互联网 +”调控下,现代会计服务业体系更加完善,除了为传统的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现如今更多地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及时、相关和可靠的决策信息与管理信息。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会计职业功能的优化,例如:进行动态预测和计划,提供实时决策支持、柔性优化资源、持续改进绩效,这样更有助于构建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专业体系。
2.“互联网 +”推动会计服务效率提升
传统的企业会计反映经济业务从发生到结束都有一套复杂的流程:从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到编制报表止,这些步骤缺一不可,紧密相连,耗时极长,严重阻碍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在“互联网 +”时代,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实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而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实时财务报表的编制成为可能。企业编制实时财报表,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中处理,财务管理模式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会计监控模式从间断性监控走向持续性监控,突破了传统会计分期理论,使得会计数据更具有决策意义。
3.“互联网 +”改善会计服务资源配置
“互联网 +”在提高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正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巨大作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许多新的增值服务,改变了会计服务业的前进轨迹。在“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的互通互联让会计服务资源能够有机会流动起来,解决会计服务资源闲置的问题,会计工作人员可在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处理各项会计事务,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会计人员独立和封闭的工作单元,例如:可进行网上编制财务报表、财务审批、在线更新财务制度、在线服务支持、在线资金调度、在线咨询等。
三、“互联网 +”下我国会计行业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
1.会计的理论的更新远达不到互联网发展的要求
快速的互联网发展对会计的理论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传统财务会计理论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性经营、以及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情况下运行的,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会计主体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方面的传统会计理论没有得到更新,无法满足“互联网 +”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所以会计信息化要与时俱进就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
2.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严重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受到大众关注。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益的工具落入不法之人的手中,后患无穷。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在通过网络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破坏,截取等,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计算机病毒会威胁网上信息的安全,甚至导致网络瘫痪,造成会计信息残缺。
3.会计人员素质严重脱轨
随着新型互联网化工具的产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例如,云端应用、平台化管理等方式将企业前台经营与后台财务管理打通,实现高效管理、高效运营。因此,会计人员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型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互联网时代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人才,既精通会计基本做账,又能熟练掌握各类会计软件,共同为在新时代下会计行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二)对策建议
“互联网 +”给会计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期待会计行业的巨大发展则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国家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更新会计准则和与“互联网 +”下会计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为会计行业更好的发展开辟道路。企业应当加强自身会计体系的建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实时更新财务会计理论,加强法律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安全保密系统,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明确企业的责任主体。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而言,我们不能拘泥于现状,不能被动的学习,要主动求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帮助企业更好的分析财务数据,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为企业创造业绩。只有多方努力,会计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才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