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50: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基础经络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9点到11点指的是脾经,其中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病例;经络辨证;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92-02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针灸医师在治疗疾病时,常常采用经络学说来辨证论治。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而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的临床辨证方法。经络辨证的主要特点是: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皮部去分析、归纳证候,具体结合脏腑等相关理论,推演病机,判断病变性质和邪正盛衰的情况。根据不同的经脉脏腑的临床表现,辨证分经,循经取穴以治疗疾病。
近年来针灸医学已经被世界各国逐渐认可。针灸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推广,但是传统针灸的辨证论治特色却渐趋淡化。鉴于此,笔者不妄浅薄,以病案举例的方式谈一谈经络辨证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针灸医师的关注,重新审视经络辨证的重要作用。
1 痹证案
余某,女,58岁,柳州市铁路局干部,初诊日期:2010年3月3日。主诉:右手臂胀疼痛伴右股骨外侧瘙痒不适2月。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臂胀疼痛,以三角肌外侧为疼痛多发点,白昼活动无异常,夜晚疼痛明显,时有右侧股骨外侧缘处皮肤瘙痒不适,发作没有明显的时间规律。现见上述症状,时有右侧足小趾间隙处疼痛,尤其在寒冷时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无明显阳性反应点。诊断:痹证。治疗方法:针灸治疗。一诊取穴:肩(右)、中渚(右)、阳陵泉(右)、蠡沟(右)、足临泣(右),同时梅花针叩刺右股骨外侧瘙痒处。二诊:右股骨外侧皮肤瘙痒处经梅花针叩刺后未在发作瘙痒,余症同前。取穴法同前,同时考虑患者症状在寒冷时加重,在患侧肩处予以温针灸。三诊时患者诉疼痛昨日未见发作,一夜安眠。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治疗2次。后电话回访,患者上述症状再未发作。
按:纵观患者发病的部位,皆在少阳经脉上。“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入两筋之间……,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过季肋,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入小趾次趾之间……”。如果对经脉循行线路不能熟悉,则很难判断疾病的所在。所以取穴皆为少阳经输穴。2月之疾病,3次治愈,能取得如此疗效,皆归功于经络辨证。
2 蛇串疮案
刘某,女,60岁,初诊日期:2009年11月3日。主诉:左手臂内侧及前胸疱疹色素沉着伴疼痛2月。病史:患者于2月前左手臂内侧生有疱疹并伴有刺激性疼痛,曾在某医院住院输液治疗,后疱疹逐渐结痂,但是后遗神经痛,多处治疗而未果,现为止痛,来诊。现见:疱疹色素沉着,手臂内侧及左胸前均有,口微干,舌淡,舌尖红,苔微白腻,脉弦滑,小便可,大便秘结。疼痛不能入睡。诊断:蛇串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经过: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双少海、双神门、双内关、双太冲、双阳陵泉,同时疱疹带处配合放血拔罐疗法。经2次针灸及放血拔罐后,患者夜晚已经可以入睡5~6 h,疼痛缓解明显,后经8次治疗,疼痛完全解除。
按:患者疱疹均发于手少阴、厥阴两经的分布区上,且胸前部位,恰在两经的起点。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及询问患者平素的性格,比较急躁,所以取穴多在厥阴、少阴两经上。另外“久痛入络”,配以梅花针叩刺,从患者的极泉穴处叩刺至神门、大陵穴处,胸前区另叩刺,络脉放血拔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 头痛案
张某,男,17岁,学生,初诊日期:2007年8月3日。主诉:头部两侧胀痛3年半。病史:半年前劳累后出现头部胀痛,以头两侧为主。现见:头部两侧胀痛,每日发作时间大约在午睡后(下午2点钟)。影响睡眠及学习。舌淡红,苔薄白,脉微弦滑,舌体边缘有齿痕。查:头两侧(太阳穴附近)隐隐经脉怒张。诊断:头痛。治疗:针灸及放血疗法。具体方法:2007年8月13日下午,首次行两侧太阳穴处刺络放血,两穴放血后加拔火罐,出血量总计大约15 mL;8月14日二诊时患者自述昨日放血后疼痛较前缓解,睡眠好,予以太阳、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穴处行针刺治疗。后依上述方法,连续治疗5次,患者的症状已完全改善。近期回访家属,患者头痛未再发作。
按:偏头痛的病因虽比较复杂,但依照经络辨证,其病位均在少阳。故治疗上以宣散手足少阳经气,疏风止痛为其大[FQ(8*2。175mm,X,DY-W]法。从取穴上来说,丝竹空为足少阳经气所发之处,亦为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透刺率谷穴,更加强了疏通手足少阳经脉的作用。合谷穴是手阳明经之原穴,具有安神定痛的作用。按五行属性,本穴属木,所以对疏通少阳经气更有突出的效果。另外,“头项寻列缺”,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与合谷相配伍,有原络配穴的临床意义。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五行属木,因此也有疏泄少阳的治疗作用。太阳穴为经外奇穴,主治头痛。“久痛入络”者,皆可取之以泻血,络通而止痛。
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了解和高度重视经络、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是气血失调、气滞血瘀所致,《黄帝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和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那么,什么是经络学,经络学与气血的关系以及对人体健康长寿的影响如何?经络学专家祝总骧教授用三种生物物理方法证实人体14条经脉线,354个穴位都可以精确地测定,并和古典经络图谱有惊人的吻合。他还发现,经脉线具有形态学基础,甚至动物和植物也有经络。祝教授指出:“经络学是2500年前中国先哲对世界科学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是指导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和中医各科的理论核心。”根据经络学说,“人体的一切功能都是在经络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经络失控则是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而疾病的痊愈则是经络发挥了调整作用的结果。因此,经络系统就是人体医疗保健系统”。至于经络与气血的关系,祝教授通过运用声、光、电、红外线、同位素等现代科技观察,证实了经络是气血的通道,从而把现代科学与经络定位和经络功能有机结合起来。1986年《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宣布:“人体内确有经络物质和信息沿经络路线传播,气血理论真实存在,并对人体有切实作用。”
我们长久以来所说的“气血运行”,实质上是指血管内的血与血管外的气(细胞外液)相互作用来实现人体总体水平物质交换。中医理论对经络重要性有着极为特殊的论述,确实有它的生物学、生理学的基本根据。中医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有两点:一是整体观点,即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二是动态性原则,也称为“功能在先”原则,是指生命结构最重要的表征为功能特征,“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和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它深刻地表明,气血运行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而西方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认为,任何生命的基本活动都是物质交换。人的整个生命就是不断进行不同层次的物质交换的过程,物质交换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由此可见,中西医理论在气血运行的观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保证有序的气血运行,才能保证人体健康。通过外部的按摩和穴位刺激等方式,可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抗病防病健康长寿的效果。那么,怎样按摩和刺激穴位来达到健康长寿呢?现介绍两个最简便的实例,一般自我保健者都可以办得到,既简单又切实有效。
一、按摩
笔者坚持22年的按摩,治好了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七种病,恢复了身体健康。按摩的方法是以脑心肾为重点的全身按摩,按摩不同的部位又有不同的效果。按摩头部防中风,我有42年高血压病史,从没发生过中风;按摩胸部治好我已患10年的冠心病,并经得起19年不服药而胸不闷的考验;按摩腹部促进了食欲,22年来吃什么都感到是香甜的,并促进了消化吸收功能;按摩肾区防肾衰,特别是有42年的高血压出现肾衰、脚水肿;通过按摩肚脐和,控制了肾衰发展。
二、“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一位著名经络学专家经过30多年研究,从人体的十四条经脉线、354个穴位中,精选出3个穴位的“三一二经络锻炼法”,这是立足于群众性防病治病的普及推广,力求简捷有效。这3个穴位,―个“合谷穴”,管头面上肢;一个“内关穴”,管胸腔心肺;一个“足三里穴”,管五脏六腑和全身。也就是说,按摩这3个穴位,就可能打通全身气血,防治百病,而为人人百岁创造条件。这3个穴位,不分人种、性别和年龄,都可以进行锻炼。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的功效。
“三一二经络锻炼法”的内容
“一”就是意守丹田,以腹式呼吸为主的气功锻炼,每天早晚两次,每次5分钟。腹式呼吸也是经络锻炼,因为腹部有九条经脉,有肾经、肝经、胃经、脾经和中央的任脉,这些经脉都处于皮肤以下、肌腹以上,当腹肌舒张(吸气)和收缩(呼气)时,这九条经脉都受到激发,加强了气血的运行。肾经和督脉主营一身之阴气,对人体先天之本和人的精力有密切的关系,与肝经影响人的情绪和人的精神状态有关,所以腹式呼吸能使过于旺盛的肝阳下降,肾阳上升,因此,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效。脾经和胃经是人体后天之本,对消化代谢有重要影响。所以对消化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影响。对平衡阴阳和对睡眠也都有特效。
“二”就是以两腿为主的体育锻炼,每天两次,每次5分钟。因为人的两腿各有足三阳、三阴6条经脉运行,这12条经脉,有的是人的后天之本,有的主管人体气血精神、情志调节和生老病死,加上奇经八脉,增加回心血量,可起到动员全身经络,加快气血运行,为百岁健康创造了条件。
“三”就是按摩合谷、内关、足三里三个穴位,一般每人每天早晚两次,左右不拘,每次5分钟。按摩时一定要达到酸、麻、胀,有时还有上下得气感觉,才是有效的按摩,按的频率约每分钟30次,下面是三个穴位按摩:
第一穴位“合谷穴”,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中点、挠侧边缘处即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按摩合谷穴,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就是头面上的病,像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病都能治,而且效果相当好,除头上外,大肠经循行部位所发生的疾病都和这条经脉的气血运行不正常有关,如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都可以通过按摩合谷,激发大肠的气血,得到治疗。按摩合谷穴,还可以防治人类三大杀手之一的脑中风。
类比思维是指古人在对自然界观察的基础上,将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事物划为类,并在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推导,确定不同类间的联系,使知识在不同类间迁移的一种思维形式。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运用为中医类比思维。中医类比思维则是从天人合一的前提出发,根据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来推论人体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治。
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三种[1]:(1)比类:比类是在对自然界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其联系起来归为一类的方法。(2)类推:类推是在比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知识的扩展,类可以涵盖更多的事物,具有推演的特征或功能。可以从作为前提的类、模型或命题推演出另一类的属性。(3)比附:比附就是在不同的类之间建立某种必然性的联系,表现为对类的一种表象的理解。上述三种基本形式,是类比思维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在运用中密不可分,统一于类比思维之中。
类比思维的特点,首先类比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做横向的运动,即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这种横向思维所涉及的两端事物之间完全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并无任何本质上的和知识上的类属关系。其次是思维的联想性。由于在类比思维中不受任何的边际约束,因此它可以跨越种类界限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但有一定相似性的物像之间建立联系。所以类比思维的可靠性很小,创造性大,能够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导人们发现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问题。
2类比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原则等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及方法论基础中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对正常人体认识论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对疾病的认识论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对疾病的认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部分,现分述如下。
2.1对藏象理论的影响首先中医学将人体五脏六腑与形体官窍,生理心理活动,乃至自然界的物象联系起来,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医学的藏象系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肾藏象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其次借用类比思维对脏腑生理功能进行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脏腑系统与社会系统相类比,不仅说明五脏六腑是统一的整体,同时也阐述了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另外,在藏象理论中,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都具有自己的生理特点,而对这些生理特点的认识,同样是通过类比思维来完成的。总之,类比思维贯穿于整个藏象理论之中。
2.2对经络理论及气血运行的影响经络学说也是中医学的一部分。经络理论的构建也运用了类比思维。如经络数定为十二,就是从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推理而来,《素问・阴阳别论》说:“人有四经,十二从……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同时,关于经脉中气血的多少以及气血的运行也运用了类比思维。《内经》将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相对应类比,借河流之大小,水量之多少,源流之长短远近来说明十二经脉之气血的多少。并且借用气候变化对江河之水的影响,来类比六邪气对经脉气血的影响,指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焯泽……”。
2.3对病因理论的影响中医学的病因理论是极其丰富和全面的,一般人们将其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其他病因三个部分。其中外感六病因的认识,主要就是通过类比思维而来的。
六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以风邪为例,人们是观察到自然界的风,善行数变,轻扬上行,并能动摇树木,因此当病人感受外邪后,出现头疼,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游走性瘙痒等与自然界风的特性相类似的症状时,就认为是感受了风邪的缘故。
2.4对治则的影响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治病求本的确立,就是因为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的根本,由此而推出阴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因势利导也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病位、病势特点,以及阴阳消长、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方式加以治疗。而其中所涉及的种种病势也多是采用类比思维的方法加以推论的。如《灵枢・逆顺肥瘦》所云:“临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3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类比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的哪个部分,都可以看到类比法的痕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类比法自身特点的缺陷性,只注意到两个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就将其作为推理的前提,从而作出荒唐的推理,这对中医学的发展将是一个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类比思维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有力的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阻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运用类比思维时要遵守一个原则,即两个事物一定要在其成为同类现象的水平上进行类比。
【关键词】 逻辑 逻辑方法 中医
任何一种理论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并将反映的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就必须使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中医理论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自然、人体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因为中医思维遵循了一定的逻辑规律。虽然中医没有明确提出逻辑的概念,但却一直在不自觉地运用着逻辑的思维方法,遍及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中医教学等各个方面。因关于逻辑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故笔者搜集近十年文献,作一综述,以期对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思路。
1 中医理论体系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吴永贵等[1]认为中医学科学发现和理论构建的逻辑方法,既有通过归纳法发现一般原理,建立理论体系,也有通过类比、想象、提出假设、逐步验证而形成理论;认为中医学逻辑方法的基本特征是:①多向性和多面性一体的特征;②辨证思维的特征。任秀玲[2]认为古医家运用中国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建构了中医理论体系。“应之道”指导中医学认识和发现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构筑了生理之应、病理之应和天人之应的理论框架。同时作者认为“应因之术”是以客观事物的实(实体)与形(形象、征迹)为基础,提出的解决名实如何一致、相符的逻辑方法。
刘喆[3]认为类比推理方法贯穿于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认为脉、经、络的提出,是以类比法为依据的。在经络生理方面,类比推理方法被用于说明阐释其功能作用。文末作者综合地评价了类比法的应用价值,认为类比法在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中,一方面给予医家们在理论创新上以重要的指导作用,使经络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获得了形象的基础,促进了它的形成。
另一方面,它又阻碍了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使经络的认识停留于表象。高京宏等[4]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体质从现象分类到本质分类的认识过程,从初步的现象分类、进一步的归纳分类和深入的本质分类三方面对中医体质理论中的逻辑思想作了简要论述。
邢玉瑞等[5]认为类比思维是中医学广泛使用的逻辑思维形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与形式逻辑学中的类比法并不完全等同,有其显著的特征与重要的价值。探讨了类比思维的概念、推理形式及特点。认为类比思维是指古人受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在对自然界观察的基础上,将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即象)的事物划为类,并在类的基础之上进行比较、推导,确定不同类间的联系,使知识在不同类间迁移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运用称为中医类比思维;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分为比类、类推、比附3种;类比思维具有横向运动和联想性的特点。同时还论述了类比思维在建构藏象、经络理论,推论经脉气血运行与多少,阐述脏腑功能及阳气生理等方面的作用。孙雨来[6]认为中医对于治则、治法的确定,多是利用类比思维,取法自然之理,推入医学之中,成为医学之治则、治法。王志红[7]认为以五行为主线的类比法是中医学的主要逻辑方法之一。在五行类比的逻辑式中,其结构是:特殊-(五行)-特殊,五行是中介,借此中介过渡,才完成了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此外,中医学结合具体的医学理论及诊疗经验,借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论类比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诊断及治疗,在这些类比的逻辑应用中,都是以五行作为中介而展开的。周唯[8]认为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诊疗活动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实践活动,逻辑思维是其中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论述了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及特点。章新亮[9]认为中医作为传统医学,虽然是通过象形思维来认识事物,但同时中医之象注入了逻辑思维,由象而进入理性分析。即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是象形的逻辑思维方法。文中从3个方面进行阐述:①物象以形和意构造逻辑思维;②形和意相结合的辨证思维逻辑;③中医象形观的逻辑形式,其中分为归比逻辑和推理逻辑。卓同年等[10]认为中医历代以来之所以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施治,除了依据长期的经验效果之外,善于运用成熟的逻辑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极吸收了东西方各类逻辑思想并不断运用这些逻辑来指导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逻辑形态。从本质上说,中医的这些逻辑思想和方法是一种蕴含在各种具体问题之中的应用逻辑,是发展中医学的重要思维工具。鲁兆麟等[11]通过对近代名老中医医案的总结,指出其中运用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为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临床中分析与综合常结合使用,归纳与演绎也常互用互补。
2 《伤寒论》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陈宝明[12]认为《伤寒论》之所以能确立祖国医学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历代医家所推祟的不朽之作,正是由于张仲景掌握和运用了正确的思维逻辑方法,从而揭示了六经病证的内在规律。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①六经辨证的归纳演绎法。②六经辨证的分析综合法。③六经辨证的假说验证法。其中作者将假说验证法分为了病因的假说验证、诊断上的假说验证、六经病治疗的假说验证、六经病传变的假说验证以及六经病预后的假说验证五点。④六经病的比较分类法。陈瑞春[13]就《伤寒论》中常用的逻辑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等方面做了简单的归纳整理。王历等[14]就《伤寒论》中常用的比较法、推理法、分析和综合法以及归纳法作了初步探讨。其中,比较法分为对举比较法和互参比较法;推理法分为判断推理法、排除推理法以及试探推理法。钟玲[15]认为《伤寒论》通过许多条文具体表述了诊断假说的建立和验证过程。如第56条,就体现了一个诊断假说建立和验证的3个步骤。
3 《金匮要略》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宋建平[16]认为《金匮要略》中所涉及的科学逻辑思维方法有取类比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等,而且这些逻辑方法在中医学中有着较广泛的运用,并举出《金匮要略》中相应的原文逐条进行了论述。赵力维[17]将《金匮要略》中所运用的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等逻辑方法作了简要论述。文中指出《金匮》一书分别从症状、脉象、病机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举出关于“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原文为例;对于分析和综合的应用,以《虚劳病篇》为例进行了阐述。
4 《内经》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史新民[18]认为《内经》中的全息逻辑方法(全息思想:局部显现的信息是整体的信息的浓缩),以天人相应为基础,以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系统为对象,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动静、刚柔等范畴形成具有自我修补功能的公理系统,从而克服了用静止的概念把握运动的状态,用抽象的范畴把握具体生命活动的局限。特别是比类取象、司外揣内、比类别异、慧然独悟等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赋予《内经》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全息逻辑方法的特点:①《内经》全息逻辑范畴的具象性;②全息逻辑范畴的对偶性;③全息逻辑的非线性因果思维;④全息逻辑体系的自我修补特点。董尚朴等[19]简要阐述了归纳、演绎、类比以及验证在《内经》中的体现。
5 中医教学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邢玉瑞[20]从明晰概念、严密推理、辨证思维3个环节探讨了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①概念的界定与匡正。中医教材对概念的正确定义重视不够,常有疏漏之处,如中医学两大特点之一的整体观念,《中医基础理论》中没有明确的定义;②推理方法的应用。中医学对阳气的生理功能、节律变化的认识,采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③辨证逻辑方法的应用。如反佐法是《内经》提出的组方配伍方法之一,是针对方剂的主要治疗作用与部位趋向,配伍一二味性质、作用相反的药物,以达到纠偏克弊,或顺应四时变化,治不违时的目的,具体应用可分为寒热反佐、升降反佐、开合反佐、动静反佐等,反映了中医辨证思维对立统一的特点。
6 小结
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对中医关于逻辑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其中逻辑方法的研究更是寥寥。透过此综述可以看出,逻辑方法的研究虽然遍及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中医教学等各个方面,但论述多是只言片语,没有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只论述了个别逻辑方法,很不全面,存在诸多问题。逻辑学虽然对中医来讲是一个新概念,中医学没有具体讲述逻辑学的知识,然而中医学这个严密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却处处体现着逻辑学理念和方法的运用。中医经典著作作为中医的根基和灵魂,逻辑方法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故加强中医领域内,尤其是经典著作的逻辑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突破口,同时也为广大中医人提高临床辨证的思维能力,加速自身思维的改造,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永贵,章涤凡.中医学的逻辑方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8(2):3.
[2] 任秀玲.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是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6):15
[3] 刘 喆.从类比逻辑方法看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4,11(2):39.
[4] 高京宏,龚海洋.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逻辑思想浅释[J].中医药学刊, 2005, 23(2):316,335.
[5] 邢玉瑞.孙雨来类比思维与中医藏象学说的建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26(6):414.
[6] 孙雨来.类比思维在中医治则治法中的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3,21(3):370.
[7] 王志红.五行类比的逻辑结构[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6,19(4):23.
[8] 周 唯.辨证论治中的逻辑思维应用举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7(5):335.
[9] 章新亮.中医象形观与逻辑思维浅探[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2):6.
[10] 卓同年,谷培恒. 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1999,17(2):1.
[11] 鲁兆麟,杨蕙芝.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2.
[12] 陈宝明.《伤寒论》六经证治思维逻辑方法初探[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9,19(4):27.
[13] 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28.
[14] 王 历,周纯杰.《伤寒论》的逻辑方法初探[J].中医药学报, 1988,16(3) :18.
[15] 钟 玲.浅谈《伤寒论》中的几个医学逻辑问题[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14(3):21.
[16] 宋建平.《金匮要略》逻辑方法拾隅[J].国医论坛, l991,6(6):10.
[17] 赵力维.《金匮要略》几个逻辑方法举隅[J].吉林中医药, 1986,6(2):9.
[18] 史新民.《内经》全息逻辑方法的内涵及其特点[J].中医药学刊, 2003,21(9):1543.
[关键词]蜂疗;陈氏蜂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经络学;验案
[中图分类号] R896.5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c)-0120-04
[Abstract]CHEN bee therapy is a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 it based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ory,continuous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experi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redecessors.Learning from meridian theory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neurology medical knowledge,the connotation of bee therapy is enriched and achieves good results.This paper selects specially the related clinical proven case of CHEN bee therap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ee therapy.
[Key words]Bee therapy;CHEN bee therap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eridian theory of TCM;Proven case
蜂疗医学是一门利用和研究蜂针、蜂毒、蜂产品及其制剂防治疾病的学科[1]。我国蜂疗先行者陈伟医师是国内最早进行临床蜂疗研究的医学教授,从1936年就开始利用活蜂应用经络学开展临床蜂疗研究,建国后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蜂刺疗法蜂疗室(前中医南矿冶学院职工医院蜂疗室)。在陈老从医的多年里应用蜂刺疗法治疗病人共8486例,总计113 740人次。并于1983年提出蜂刺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西医医理以及蜂毒药理,为蜂疗的价值及拓展导明了方向。
随着陈氏蜂疗的不断发展,总结前人经验,立足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将中医经络学与西医神经学医理相结合,丰富了蜂疗法的内涵[2]。基于陈氏蜂疗的独特理论体系及特色疗法,陈氏蜂疗法的临床疗效凸显,现将陈氏蜂疗部分验案总结如下。
1陈氏蜂疗验案举隅
1.1痛风案
患者金某某,男,54岁,退休教师,朝鲜族,已婚。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现住哈尔滨市。病史叙述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因“患痛风史近30年”,于2014年10月17日入院就诊。现病史:患者周身布满痛风石,尤其是双手、双脚布满大量痛风石,以致关节严重变型,长期关节痛风石破溃致双脚发黑,不能正常穿鞋,必须依靠拐杖行走,且右脚大趾指关节处的痛风石破裂,形成直经约3 cm、深约1.5 cm的伤口,以及双手、双脚多处也有溃烂处,不时伴有尿酸盐溢出。患者自诉每月平均痛风发作3~5次,自双手、双脚、双肘、双膝及肩锁骨区域呈游走性发作疼痛难忍,发作时依靠秋水仙碱和消炎痛等西药缓解痛风带来的痛苦,且需要逐渐加大其剂量,如此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经朋友介绍,于2014年10月17日来陈氏蜂疗门诊就诊。发病以来,大便差,小便正常,饮食可,睡眠欠佳。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有手术、外伤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特殊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血压120/80 mmHg,脉搏76次/min,呼吸16次/min。余无特殊。辅助检查结果:暂无。
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治疗:①及时处理伤口:双氧水浸泡,去除双脚多处痛风石破溃处产生的腐肉,蜂针散刺伤口周围,以及外用蜂王浆和蜂胶,达到局部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伤口经治疗约30 d后达到基本愈合;②蜂刺治疗:全身经络穴位及内分泌系统的蜂刺治疗与调节,以达到调节机体脏腑、加强代谢功能的目的。再结合局部疼痛部位蜂刺治疗以缓解疼痛;③药蜂蜡蜡疗:全身及关节处通过温热蜡疗,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关节消肿祛瘀作用。
效果: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已达到避免用药,犯病次数逐渐减少,恢复正常饮食,能正常穿鞋,去掉了拐杖正常行走的效果,达到临床治愈。
1.2重症肌无力案
患者白某某,男,55岁,烟草公司职员,汉族,已婚。出生于黑龙江,现住黑龙江哈尔滨望奎县。病史叙述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因“全身肌无力、右侧眼睑下垂伴重影10个月余”,于2015年12月15日入院就诊。现病史:患者自诉右侧眼睑明显下垂,无力,眼睛常易疲劳且有重影,行走100 m 后就因双腿无力必须休息。已经经北京、上海等多家大医院看诊治疗,给予针灸、中药、西药等治疗后,都无明显效果,只能每天服用大量西药(新斯的明)控制症状。经朋友介绍,于2015年12月15日来我蜂疗门诊就诊。发病以来,大便正常,小便正常,饮食可,睡眠欠佳。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糖尿病史,无特殊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血压160/100 mmHg,脉搏76次/min,呼吸16次/min。余无特殊。辅助检查结果:肌电图结论:RNS可见低频波幅递减现象。MRI提示:①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②右侧上颌窦炎,双侧额窦炎;③C3~4、C4~5椎间盘突出(中央偏左侧),C6~7椎间盘膨出;④C6、C7椎体骨质增生继发C6~7椎间孔狭窄。
诊断:癫痫。
治疗:蜂刺治疗2个疗程。
效果:经蜂刺治疗,半年内发作过1次,为巩固疗效,一直坚持蜂刺治疗,至今未出现过癫痫发作,且复查脑电图显示正常儿童脑电图,苯戊酸钠等药物已减半,达到临床满意效果。
2讨论
早在2000多年前民间就有了以蜂刺体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前人把它叫做以毒攻毒。近代我国的蜂刺疗法开始受到医疗界的重视,1990年隶属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的中医蜂疗学会成立[3],专门挖掘传统医学和民间医学有关蜂疗的内容,蜂疗得到了努力探索和推广。近些年国内外有了提取蜂毒物质的研究并取得了临床运用的成就[4-7],对蜂毒的组分有了全面的定量的认识,为蜂疗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祖国医学的发展重视民间疗法和生物疗法,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本身就是科学的运用。蜂疗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生物疗法,是一笔颇有价值的t学财富,它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8]。而其临床验案更是需要保护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这与几千年中医临床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一致。蜂疗效果显著的病种有痛风[9]、面瘫、颈椎病、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10-11]、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12]、重症肌无力、便秘、糖尿病的康复保健、面部斑疹、痤疮的美容治疗等,并在不断的创新中继续发展。例如,陈氏蜂疗独创蜂疗三联法治疗痛风就是一项特效诊治疗法,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应加以挖掘、利用、弘扬,为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万瑶.蜂刺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2]陈伟.蜂刺疗法[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3]韩巧菊,李海燕.蜂产品功效及蜂疗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肖建中.纪念李时珍逝世四百周年全国医药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5]俞玉忠,倪明敏,周正兵,等.丙酮提取法在蜂毒提纯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04,16(2):62-63.
[6]侯春生,郭丽琼,王建荣,等.蜂毒溶血肽及蜂毒主要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82-685.
[7]王德群,王政.蜂毒提取液刮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6,29(4):245-246,248.
[8]李重山,李顺之.蜂疗――未来医学的生力军[J].中国蜂业,2015,66(10):49-50.
[9]张松山,张立作,张士旭,等.蜂疗对痛风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蜂业,2012,63(10):34-35.
[10]李海燕,黄少华,韩巧菊,等.中医蜂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探索研究[J].中国蜂业,2014,65(5):45-47.
[11]邓鸣,张炜宁,唐新征,等.蜂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HPA轴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1, 19(7):17-18.
【关键词】合谷;口面部解剖;红外热像图;脑电成像;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49-02
针灸医家总结出 “四总穴歌”,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针灸诊疗规律。而“面口合谷收”,就是面口的疾病可以通过针刺合谷穴来治疗。现笔者进行综合,从中西医方面将“面口合谷收”机理现有成果加以整理和完善。
1机理阐述
11“面口合谷收”的经络学说内容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其定位是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相当于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面口合谷收”是指合谷穴对面口疾患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腧穴的主治特点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合谷穴治疗面口疾病是其远治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因此“面口合谷收”与经络学说的内容相符合。
12合谷穴与口面部的解剖学基础
《正常人体解剖学》[1]中合谷穴的结构:①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②皮下组织。内有数条外侧皮神经通过,均为桡神经浅支分出的皮支。③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④拇收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⑤针斜刺背侧为拇长伸肌腱,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针斜刺掌侧为拇收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十五教材《神经解剖学》[2]中,尺神经源于臂丛的C8~T1,桡神经源于臂丛C5~T1,即合谷穴神经源于臂丛神经。而口面颊部无论是运动还是感觉神经都为颅神经所支配。
13合谷穴、面口部与大脑中枢的联系
魏海峰[3]等采用了美国ESI-128脑电成像系统,发现了在针刺合谷时,除相应的对侧体感区外,大脑皮层也会产生反应,说明针刺合谷穴在大脑皮层能引起复杂的反应。
陈淑莉通过用生物素标记[4]可发现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而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fos蛋白表达也证明合谷穴和口面部均可影响到颈脊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证明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陈凤英[5]和韩俊洲[6]分别用针灸方法针刺健康者和面瘫患者的合谷穴,结果据发现在中央前回有信号增高,而后者的信号增高范围比前者更广,考虑为在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具有更显著的疗效,这进一步印证了“面口合谷收”在大脑的联系。
14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的影响
李顺月等人[7]运用医学红外热像技术,观察了健康成年人针刺合谷穴前后面部温度的变化,发现针刺合谷穴主要能使鼻区的温度产生变化,这与经络学说的内容不谋而合。而人体体表的温度也产生了变化,这可能与针刺后面部的交感神经抑制引起的。
2主治五官疾病的经络机理及临床运用
合谷穴主治五官疾病的机理可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一句话来概括。由于手阳明大肠经上头面, 所以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所及的颊、咽喉、下齿、口、鼻等病, 属于循经远取法 [8]。
合谷为治疗眼病特效穴。合谷适用治疗发病急、邪在表的眼痛。《针灸学》中用于治疗目赤肿痛、麦粒肿等。常配伍局部穴位精明穴、太阳穴宣泄患部郁热。还可取远端穴位光明。
可用合谷来治疗鼻部疾患。常与合谷穴远近结合,以清泻大肠经热邪。也可与列缺表里经配穴来清泻肺热。再取局部穴位如印堂穴、通天穴。
合谷穴也可治疗咽喉病。手阳明经与咽喉部有直接联系,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依据“同名经穴,治同名经病”的原理,泻合谷能清肺胃之热。临床常与曲池、少商(肺经之井穴)、内庭(脾经之井穴)等配合。
合谷穴为治疗牙痛之要穴。合谷为远部取穴,可配局部穴位大迎、颊车、下关穴。
顾氏[9]用“四关”穴通过泻发操作治疗厥阴头痛效果显著,“四关”穴还是治疗高血压头痛的常用穴位[10]。
3总结
“面口合谷收”一直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准则之一,根据现代解剖学、神经学及红外热像、脑功能磁共振、脑电成像、生物素标记及Fos蛋白表达等现代技术能表现出合谷穴与面口部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严振国,杨茂有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96
[2]白丽敏神经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5
[3]魏海峰,孔健,尚红燕,等电针左合谷穴体感诱发电位17~60 ms成分时-空衍变规律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0,25(2):112-116
[4]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等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31(1):46-49
[5]陈凤英手法针灸合谷穴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厦门: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9-21
[6]韩俊洲,徐海波,唐宏图,等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336-340
[7]李顺月,张栋,王淑友,等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29(增刊):57-59
[8]荆艳君,黄冰林 合谷穴为主治疗五官科疾病浅析[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8, 4(7):34
养生、保健的功能是经络系统发出指令性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的错码信息及时纠正、校对、沟通、传递,从而使机体因某种原因产生的病变能快速、超正常有序化还原成常态组织。体育运动对肌肉和器官的强健过程是治标的过程,需要以逐渐的、缓慢的方式经络系统才能感知而确认。经络是个指令性的文件设计图(属于中医称的本),实际上是个软件系统,人体似建筑物(属于中医称的标),是硬件系统,它执行着各种指令,软件决定了机体的硬件主要性能和基本功能。经络是神经组织的能量在异地聚集,投射在体内或体表的反映体,是生物场。经络系统内的原始信息、遗传密码是一个标准参照物,神经系统的每一个末梢均与组织和器官接触,感知它们的变化,彼此保持一种沟通状态。
【关键词】 养生 保健 反映体 经络
中国古代养生、保健的核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构成。从古至今,中医有三个任务:第一,养生;第二,保健;第三,才是治病。中医认为,上医是养生的医生,医未病之病;中医以保健为主,医欲病之病;下医才是医已病之病。
体育运动与中医养生、保健两者间在作用机理上不能等同而论。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唯一的基本手段,主张肌肉运动,中医的养生、保健基础是经络学说,只要精神体健康了,肉体就必然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对机体产生效应,利用意念、导引等方法进行修炼,养生术、保健的实质是神经系统与神经能异地投映体之间的纠错与校对关系。
1 经络是神经系统的能量投射反映体
现代物理学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实物”和“场”两种形态组成,缺一不可,实物和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场物质运动形态是抽象的、非直观的[1]。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理论生物学家认为生物界除遗传程序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在有机体中起作用,他们把这一因素看作是一种形态发生:即产生形态的场。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生物界有形态场,它由已经存在过的生物体给出。他坚持认为,生物场具有它们自身的实在性,尽管它们并不带有任何形式的能量,但它们存在于受其影响的有机体之外[2]。
对于生物场或形态发生场等假说来讲,最值得借鉴的理论是说明生命的存在除众多的形态和结构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在有机体中起作用。利用上述假说来解释中国古代经络学说中的疑问会提高理解度。
生物体内存有生物场,神经系统可以在神经分布密集的器官以外某些部位影射构建一个生物场——经络。经络是神经系统构成的能量场在异地的投射体,以能量场的形式存在,肉眼无法看到。人体内的神经组织是一特殊群体,它将神经组织的功能能量集聚成功能团,以一种特定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部位聚集成半虚有状态,这样就构成了神经功能能量间接地投射反映在人体的表面附近,是神经异地聚合能的能量场,它是神经组织功能能量场的所在地,也就是中医中所说的经络[3]。
每一实物结构对应着一个场结构,它就是实物和场的双重构造原理[4],经络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它的物质基础来源于神经系统,存在于体内的没有解剖结构,却有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就是经络。以神经组织为物质基础,其自身能量聚集成投影反射团,而构成一种独特的能量场,类似于电影机(神经组织)的胶片(功能)与投影在银幕上的影像(能量场)一样[5]。
人体全身大多数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经干或较大分支通过,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都具有丰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有人观察,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的324个穴位,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共323穴,经络的循行分布大部分和周围神经分布基本一致,各种器官上的神经集聚的能量投射到身体的体表附近,神经的能量场在其附近投射出经络,构成了经络系统。
最典型的事例是从大脑的解剖形态上看,两侧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将其分开,正好将球形体分成左右两半,脑纵裂似太极图阴阳之间的“S”形界线。两半球中间的胼胝体连合纤维能将一侧皮层活动向另一侧转送,使大脑左右半球互相联通[6],连结体处也许反映了阴阳鱼的眼部,阴阳在此处相通、相连。大脑的形态结构与太极图有相似之处,养生术修炼时在腹部丹田处,能看到太极图[7]。束景南先生认真考察中医学和气功学的有关记载,揭示出太极图最早是人体气功功能态下内景感受(或内视)记录的丹象[8]。丹田穴是第二大脑,它全息复制、缩影着彼此的功能。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功能能量场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放大镜是脑,太阳光是脑的功能,纸是机体的组织,光的聚焦点是脑神经能异地聚合场的功能能量场——经络,它具有功能,放大镜和聚焦点之间依据太阳光(气功修炼水平——意念)的强弱而使纸燃烧程度不同[6]。没有阳光,放大镜不会产生功能。
2 反映体的相互关系
反映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与神经系统相互依存一阴一阳的两个对立整体。从阴阳学说的整体关系来看,阴为神经系统,阳为神经能异地聚合场——经络。
经络是神经组织的能量在异地聚集,投射在体内或体表的反映体,是神经能异地聚合的场所,类似飞机的航线,航线就是虚拟的、以生物场方式存在的经络。中国古代养生术修炼时内视所见的景象即是经络,而经络就是神经系统能量场的异地投射反映体,内视最典型的例子是所见到体内下丹田处有一个太极图的景象,它是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解剖结构反映体[8]。
任何实物都在跟周围物质交换递传中存在,无机物周围有引力场、电磁场、辐射场等,同样,生命信息仅用化学的结构信息来表达是不够的,有机物、生命体、人体周围也在跟周围空间交换递传中存在着场。植物存在辐射,昆虫的辐射比植物大3~5倍,最强大的是人体的神经细胞辐射,这种情况就可能像放大镜和光的聚焦点一样,形成神经辐射能量场。
神经组织有一个神经异地聚合能的投射场,这个投影团与神经系统相互吸引,彼此通过特殊的信息方式进行沟通,它具有神经系统的功能,在神经组织信息的影响下,承担着一些特殊的作用。经络的功能基础表现于神经系统内,神经组织功能能量的存在是维持聚合能聚散的条件,神经细胞死亡,功能能量停止,神经异地聚合能也必然散离,它存在于活性神经组织存活期间。
3 校对和更正是核心问题
3.1 信息之间纠错和校对经络是个指令性的文件设计图,实际上像(是)个软件系统,人体是实物,属于硬件系统,它执行着各种指令,软件决定了机体的硬件主要性能和基本功能,但又如同一个建筑物一样,设计图和实物还是有区别的。
神经系统的每一个末梢均与组织和器官接触,感知它们的变化,最终反馈给经络系统,彼此保持一种沟通状态,将经络系统内的原始信息、遗传密码作为一个参照物。校对主要是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对比,需要通过用原始设计图作相应比对,如果感知、发现神经所分布的器官出现错误,就要进行纠错和更正。
神经系统通过对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支配,掌握机体各种情况,如同真实建筑物,它是按照经络内人类遗传密码的设计图描绘和设计出来的一个实体建筑物,两者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实体建筑物是按照设计图的理念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的。当机体组织病变时,神经系统接受遗传密码反馈指令,发出信息去调节、校对、纠正,参照设计图所对应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对照修复。
调意(意念)的结果是激活神经能异地聚合场中的遗传密码,作用于神经存在的相应组织,使异常组织有序化。意念是经络与机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直接影响纠错效果,意念具有使机体内与人类遗传密码不吻合的组织还原转变之功能,从而达到异常组织有序化。
3.2 养生、保健促进机体组织有序化神经系统的信息与神经能异地聚合体之间相互覆盖错码信息,及时纠正、校对、沟通、传递控制系统与受控制系统的输出变量,从而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经络系统发挥功能的几个设想条件;①意念(阴阳沟通)。②机体内环境的影响(中药等作用)。③外环境改变(生物场、磁场等诱导)。④外部物理条件的变化(按摩、针灸等)。
中国古代养生、保健针对的是人体的精神领域,讲究修身养性,养生是在意念调节下,使能量场中遗传密码影响机体,按照能量场中的遗传指令不断纠错或覆盖,通过神经系统从而促进有机体组织的有序化,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生物体可以产生电变化,神经异地聚合能同样也可产生电变化,经络发挥功能时即是产生“气”,但经络之功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机体的初始遗传程序、有序化信息存在于经络系统内,意念行走经络之中向机体传递信息,可波及于穴位周围组织或器官,促使病变的部位有复原之功能。经络和神经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兴奋,另一个方面就要抑制,经络的神经异地聚合能在神经系统意识朦胧和关注(将脑的全面兴奋集中某一点上,实质也是一种抑制)两种状态下发挥自身作用,使经络进行某种特殊的过程来校正机体,从而使机体因某种原因产生病变的组织能快速、超正常有序化还原成常态组织,始终保持机体正常状态,而不出现紊乱现象。机体这个复印件始终通过设计图输入的内容不断强化,维持彼此的一致性,通过意念使神经异地聚合能与神经组织沟通,校正彼此的差异,任何一方都可通过正常的密码信息校对另一方的错误,从而达到健身的作用。
经络内储存有遗传密码,它的功能之一是保持机体组织结构的原始化状态,维持有序化过程,又受组织、器官神经分布的制约,同时神经系统掌握的各种获得性信息也融入经络系统之中,是一个双向选择。经络系统的初始遗传程序、有序化信息可滞留在神经系统内,组织和神经系统的信息可作用于经络,有双向促使病变的组织复原之功能。
体育运动对肌肉和器官的强健过程,针对的是标,经络才是本,治标的过程对经络系统暂时没有改变 ,需要在逐渐的、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对经络系统产生作用,它不具有指令性,而只有建议性,因此,回馈的信息处于被动地位,需要经络长期地感知而确认。
参考文献
[1]李志超,祝总禳.千古之谜·经络物理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12.
[2]赵 泓.生命新科学——形态发生场假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76.
[3]王洪彬,吕强国.脑神经组织是丹田穴物质基础的臆测[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1(1):76.
[4]北京气功研究会.气功新功法功理详解[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67.
[5]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51.
[6]王洪彬.脑的解剖结构与太极图关系之假说[J].时珍国医国药, 2006,17(5):862.
[7]束景南.太易图与太极图[J].东南文化,1994,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