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50: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市场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农业巨灾风险的定义及其特点
巨灾是指因一种严重的社会功能失调而造成的大范围内人类、物质和环境的损害,且这种损害已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农业巨灾风险则主要是因自然灾害带来的,超过个体及保险公司和政府承受力的农作物或牲畜等的巨大损失的风险。农业巨灾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
农业巨灾风险的系统性,表现在受整体环境因素或区域性同类气候等因素而对标的物产生的影响性。农业生产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大多数农业巨灾风险为系统性风险,往往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牲畜的严重损失。
2.损失严重性
农业巨灾风险一旦发生,其损失后果不可想象。例如:洪涝灾害就会导致大降雨淹没大面积农田,并冲走养殖场牲畜等。
3.损失发生频率低
一般而言,农业巨灾损失发生的频率很低,大部分损失主要因自然灾害导致。例如:地震、飓风、特大洪水等巨灾往往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发生一次。
二、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有学者认为:“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商品市场的自发调整,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将回归到一种供求平衡状态,自然而然的决定工资率、利润率,以及各种用途的货币比率等将达到一种最优的均衡。”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只要信息是不完善的、市场是不完全的,那么就不可能达到约定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市场存在失灵。”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就属于典型的非有效市场,主要基于它存在的信息不完善、市场不完全等。同时,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
1.农业巨灾风险的模糊与不可保性
在Houston提出了理想状态下风险可保条件后,就有不少学者将农业巨灾风险与风险可保的条件进行了对照,得出了农业巨灾风险属于超额损失的结论,并认为它已经超越了可保风险的承保条件。这也是目前用于解释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完全竞争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不存在性
Skipper提出,在理想状态下的竞争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不一定偏好所谓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性”,盲目的对效率进行追求显然有失公平;另一个是“帕累托有效模型”应该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实现,但现实中这些条件难以满足。因此,保险市场存在失灵的问题。基于这种观点,不少学者对竞争性巨灾保险市场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巨灾保险市场非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各种保险相关的数据资料等都不够完善,保险和巨灾保险金融衍生品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充分,信息失效等。
3.巨灾保险市场运行中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巨灾保险的产品供给有限,且需求不足。从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和公司融资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巨灾保险的产品供给有限;从政府行为扭曲巨灾保险市场激励的角度分析,巨灾保险的需求不足。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集中在对人们收入水平、参保价格及投保人心理偏好等因素上;另一方面,巨灾保险市场存在定价与风险聚散效应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巨灾风险属于典型的小概率、大损失事件,风险的集合分散效应较低,导致定价的难度较大。在巨灾风险聚散方面,以Froot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巨灾保险机制存在明显的偏差,如果定价问题不能解决,则不利于提高巨灾保险的供给能力。
三、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作用和目的
1.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进行矫正
在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干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执照许可、组织形式设立、所有权限制等手段来对保险市场中的垄断现象进行干预;通过政策控制、法律法规的限制等方式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干预;通过补贴发放、税收优惠等方式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外部性和公共属性问题进行处理。因此,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是矫正市场失灵的最佳方式。
2.达到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社会公平性
从追求效率的角度而言,政府应不干预巨灾保险市场以此来激励人们购买巨灾保险;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收入水平低的人们相对无力购买巨灾保险,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们则可以购买巨灾保险,如果政府不提供任何补贴和救助,一旦发生农业巨灾,出现巨大的人财物损失,恐难以达到社会和谐,满足社会公平性的需求。
3.增进市场效率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可以弥补巨灾市场的不足,更好的发挥商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作用。政府对巨灾保险市场进行干预,能够进一步增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效率。同时,尽管商业保险市场虽然可以有效的对最近的灾难损失给出回应,但要达到继续改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要提高资本的回报率,进而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能够对保险公司承保巨灾保险予以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教育途径能够对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激励,刺激人们培养风险意识,这些都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构建
农业巨灾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与完善是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制,引导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参与其中,进而实现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同时,从政策上着手对农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实现以法律法规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建设进行规范,明确政府责任和市场边界是政府干预的当务之急。
2.建立多样化的政府财政扶持政策
政府应积极引导并支持多渠道筹集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建立,充分调动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农业产业链相关企业以及农民等各利益相关者,鼓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保障基金。首先,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挖掘各种筹集渠道,如财政拨款等,扩大资金规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及启动机制等。其次,鼓励建立专项基金账户,将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向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支付的巨灾风险保险费计入其中,提高各方的积极参与。
3.建立更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再保险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和保险市场承保能力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国再保险市场有限。因此,政府应该充实其资本实力,积极提高分保能力。例如:北京市进行了农业分保的创新模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政府组织的保险市场,由于其聚集了大量的保险人和保险标的,使得风险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即可满足再保险人的要求。政府在探究如何更有效的组织分包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关键词:订单农业;期货市场;农产品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农户增收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缺陷,订单农业也在这个基础上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带动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发展,以订单为媒介的产销售方式把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订单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给农业生产提供信息。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订单农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多种风险的存在也使得订单农业的发展受到抑制。而期货市场凭借其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给农业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因此,利用期货市场来引导订单农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生产,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何蒲明(2006)对美国的农产品市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验,对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提出有关建议。陈燕、邓旭(2005)根据我国的实情,分析了订单农业对于农产品销售存在的的风险,指出了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化解订单农业的风险,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刘小梅(2011)对我国订单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解决订单农业的违约、农产品质不一等问题。何嗣江(2014)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延津县小麦期货订单为例,分析了农业订单进入期货市场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借助以前学者研究的经验,对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研究。
二、订单农业的概述
“订单农业”也是契约型农业,农户与农产品购买组织之间签订订单,然后按照订单的大小来组织生产。我国订单农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使得其接受面越来越广,发展的订单品种也随之增加。一份完整的订单应该具有五方面的因素:订单的主体、标的、价格条款、保障条款和其他条款。在中国,主要是农户、公司、农产品科研组织和政府等作为主体参与到交易中,这些主体需要承担订单的法律责任。订单的买卖双方按照订单要求生产出相应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就是农业订单相应的标的。在订单农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条款,一般情况下,当市场充分竞争时,会采用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但这种条款往往会使农户和企业都面临着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于是农户为了避免价格行情下跌,会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价的价格条款,降低农户生产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但该价格条款会使企业的负担加重。所以企业和农户之间有时也会采用固定价格方式来签订合约。企业首先对农户的成本进行估量,再加上一定的利润,最终制定出这个固定的价格。虽然固定价格条款避免了价格变化给买卖双方带来的风险,但也丧失了获得更高利润的可能。除了价格条款还有保证条款和其他条款,他们分别是对农业订单的标的数量、质量,订单的支付方式、有效期等进行规定,保证交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当中,农产品的供给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可是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分离。而通过订单的发展可以直接连接这两个主体,有效地让生产和流通联系到一起。由于我国一直是以小规模生产为主体,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订单农业的出现则体现了市场的本质,让农产品生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规模进行。订单是依据市场的变化来制定的,农户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很好地符合了市场的要求,保证了产销平衡。
三、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析
我国的订单农业自开展以来,在保证农户增收、指导农作物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通过订单农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户+公司”这一模式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造成的亏损,采用农业保险的方式可以进行规避,这里我们主要对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一)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户和公司在签订合约时不能够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只能使得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转移。订单农业使得价格的灵活性降低,造成价格失去原有的生产导向功能。若订单规定价格过高,则会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过大,若订单规定的价格较低,则会降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二)信用风险
我国订单农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订单的履约率不高。买卖双方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推动下,经常出现单方履约现象。公司在制定订单时,要充分考虑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未来行情的波动。因为一旦订单签订,农户便把价格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了企业。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农户会为了当前的利益,拒绝履约;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公司为了避免损失,不履行合同。签约的双方仅根据对方的信用作为担保,这种形式也导致了订单合约具有不稳定的性质。
四、订单与期货市场对接
我国的存在使得农业一直处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处境,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农户若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则必须放弃当前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期货市场的信息指导生产。但让农户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却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采用“农户+公司+期货”的模式让农户间接的参与期货市场中来。
(一)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具有一定的预期性,弥补了单一现货市场的缺陷。若农户只按照现货价格进行生产容易陷入“蛛网困境”,无论生产规模如何调整,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虽然农业订单在制定时考虑到了价格变化的因素,但仅凭借自己的预期的价格来调整生产,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期货价格是连续性的,它的变化反映了供求状况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期货合约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合约,它对标的的品质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这些信息来制定农业订单。通过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并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得农产品销售在供求方面有所匹配。
(二)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
“农户+公司”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其发展并不乐观。较高的违约率使得订单农业原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此时利用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风险转移方式。农户在与公司签订订单进行实物交割的同时,公司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期货交易者根据现货交易的品种和数量在交割日之前进行对冲平仓,从而规避价格风险。相同的农产品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同,联系非常的紧密。不同的时间下农产品的价格会有所波动,临近期货合约到期日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越来越接近。风险不仅能够通过对冲平仓消除,而且现货市场上的买卖差价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上的盈亏来抵消,达到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发展现在正处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如何通过期货市场减少订单农业的风险,以及使“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是当前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政策,规范“农户+订单”的发展,加强农户以及公司从业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培育,降低违约率。积极培育期货市场人才,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扩大期货交易品种,从而使得公司和期货市场能够有效的对接,让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何蒲明.利用期货市场破解订单农业发展难题[J].粮食问题研究,2006(3):13-16
[2]陈燕,邓旭.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J].农村经济,2005(7):59-61
[3]刘小梅.浅析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1(5):6
[4]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5]白选杰.构建农户生产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接桥梁[J].求索,2012,(7):35-37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市场;依存关系;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2-02
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农业的发展虽然慢于科技的进步,但经济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一紧密联系的存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定位,稳固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
1.1 农业产品大部分供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的后盾
农民日常生产的农产品,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费,更多的则流向市场,供给食品制造加工业或消费者。农民加入合作社,对合作社进行一定授权,允许合作社代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判断、传达,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予以处理和解决。
1.2 农业消费市场带动农业发展,对农民合作社要求更高
消费市场的成长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要求更高,需要农产品有稳定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的规范操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要求合作社在代表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1]。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市场建立间接联系
农业生产下游是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如罐头厂、果汁厂、酒品企业等。原料直接来源于农业的特征,使这些企业直接与合作社产生合作成为现实。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与农民产生联系,达到“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多位一体,相互影响的效果。如龙口市作为葡萄生产大市,周边有张裕葡萄酒厂、威龙葡萄酒厂等,该市葡萄生产合作社可直接与酒厂协商合作,达到为农民销售葡萄、为酒厂提供原料的双赢作用[2]。
1.4 农民合作社可与大型商品超市建立直接关系,供给市场
农产品中一部分需要供给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一些大型商超中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是消费者产生日常购买行为的主导商品之一。合作社能够代表农民的意愿,与大型商品超市达成日常供货协议,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型商超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销售渠道,对农产品的销售负责,并不定期将市场需求情况回馈给合作社;合作社对农产品的供应量和质量负责,将农产品生产情况反映给大型商超,双方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是政府实际需要的体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市场经济,并伴随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相对于政府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其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自愿性和共同目标性来看,合作社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对政府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约束功能,避免执法失误、政策和待遇上的不公平,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1.2 方便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作为“治理抓手”缩减政府的管理量,政府无需直接面对数量庞大且无组织的外来小生产者。但从纯粹管理规律上看,管理的幅度是有限的。
2.1.3 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弥补政府行政管理上的不足。如龙口市,政府可以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每年度关于葡萄产业的产量、销量、销售价格等资料的统计分析,从而减轻政府工作压力,使政府将精力集中到其他项目上,用少量精力实现更大目标。
2.1.4 发挥信息传达的作用。合作社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无形桥梁,使农民可以充分表达意愿,得到反映,政府制定政策有据可依,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活动,能很好地降低政府的调查、研究与组织成本。如自2000年开始,龙口市兰高镇镇政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1~2次有关农业方面的宣讲会,每户村民出席1位代表。经调查发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受限,迫切希望了解更多国家相关农业政策、葡萄种植、合理安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2.1.5 帮助解决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平等参与,从合作社获取更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帮助农民实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2 政府的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根本
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既面临自然风险,又承受市场压力。“三农”中的许多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体现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重扶持。
2.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政府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持其发展壮大。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到2011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我国是一个法制逐步健全的国家,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也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同时也要符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法规。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于相对薄弱的农业板块,让其自生自灭而不予以资金支持是不可取的。为了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制定特定的农民合作社补贴资金政策,帮助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初期成立和后期运行。
2.2.3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资金数量有限,不仅需要自身建设的资金保证,还需要生产发展资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与政策帮扶结合的原则,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可以通过逐年增加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经营服务。
2.2.4 政府要注重宣传,强化培训。农民是一个文化素质低、新事物接受能力弱、信息来源匮乏的主体,因此需要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走访发现,龙口市兰高镇农民了解信息,70%来源于政府宣传,20%通过其他农户传递,其余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方式。
2.2.5 加大培训力度。要解决合作社人才稀缺问题,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专家、有特长的农技人员、营销与管理人才的加入,政府可以号召各届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提倡大学生村官下乡政策。
2.2.6 注重品牌定位,技术创新。品牌策略在我国农村建设中逐渐得到重视,目前中国的农村品牌多为旅游,如江苏周公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水乡”,也可借鉴经验打造一支属于龙口特色的“兰高·葡萄”品牌策略。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创造出迎合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的产品[4]。可以推广大棚技术,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品与质量的不可抗力影响;同时推广安全性高的有机葡萄。在这个品牌定位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以及人们对地区认知的总结,确定地区品牌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打造“酒庄模式”,既发展了旅游观光特色,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3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体现在供给关系上。合作社在得到农民授权的情况下,可以与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建立联系,间接使农产品供向市场;也可与大型商品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直接使农产品流入市场消费,形成长期稳定的供货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实际需要上。合作社以其非营利性,在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的同时,可承担政府部分职能,传达信息,减小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上的阻力。同时,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是其存在的前提,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对农产品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合作社因地制宜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引导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形成,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其与市场的依存关系以及其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建立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衍霞.山东省宁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53-154.
[2] 成国平,曹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决策咨询通讯,2007(6):6-8.
关键词:农村;宽带;营销策略
目前,固话话音业务持续下滑,语音替代产品层出不穷,各电信企业都忙于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非话音业务占比,优化收入结构。从产品角度看,宽带作为重点转型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从区域角度看,城市通信市场逐渐饱和,而农村地区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产品与区域交叉考虑,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农村宽带市场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政策经济,还是在社会技术方面,农村宽带市场的发展时机都已经成熟。
1农村宽带市场PEST分析
农村宽带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宽带市场的发展承担着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任。许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项目、业务均以宽带为载体实现推进,如全球眼、ITV、电子阅览室、“平安乡镇”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公共信息卫生系统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宽带在农村地区更快速更广泛地渗透。
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城乡“数字鸿沟”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宽带市场发展,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从另一角度来看,较低的普及率也意味着农村宽带市场相比城市宽带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村宽带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2.1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组合策略
我国农村宽带市场情况复杂,不同地域的农村地区有着特定的经济发展特点,多样的受教育层次结构,各异的基础信息设施普及程度,对于宽带的需求自然各有不同。从地域角度看,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宽带的需求强度明显高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发展规模看,宽带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对宽带质量、速度和内容的要求也不同于宽带零星发展的地区。电信企业应紧紧围绕特定顾客需求,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村宽带用户的需要。
电信企业可以将宽带产品与较成熟的固话产品或其他业务产品绑定,推出具有一定优惠的业务产品组合。如中国电信2007年起针对家庭客户推出的“我的e家”品牌就是将旗下优势产品进行整合,以组合方式销售。
2.2以整体顾客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价格策略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买方将从企业购买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而所谓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整体顾客价值是指顾客从给定产品和期望得到的全部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品牌)价值。而整体顾客成本则是顾客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货币、时间、精力和精神成本。
考虑到农村宽带用户,电信企业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资费套餐,实行灵活的资费标准,激发消费者对宽带产品的使用。同时,电信企业也应该在时间、精力、精神等方面为农民降低成本。如为农民缩短申请办理宽带的等待时间,简化办理宽带的手续,透明易懂的计价账单,快速便捷的维修保障,在提升了整体顾客价值的同时降低整体顾客成本,实现了更高的价值让渡。
2.3以提供最佳便捷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在农村地区,电信企业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作为有效的销售渠道,为农村用户提供最佳的购买便捷性。
在人口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设置销售渠道,农技站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如果电信企业能够与各地的农技站合作,免费提供宽带服务体验,让农民们有机会通过宽带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和农业信息。通过切身体验宽带的优势,可以使农民增进对宽带的了解,帮助农民掌握互联网使用技巧,进而激发农民对宽带产品的消费需求。
2.4以沟通而非销售为目的的促销策略
农村宽带市场不同于城市,主要在于从整体看农民对于宽带互联网的了解和认知度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已成为推广宽带产品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电信企业在农村促销推广宽带产品时,更应注重与农民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了解他们真正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不应仅以销售为目的进行促销。
电信企业可以定期下乡进行科普活动及业务产品展示,通过与农村用户的直接沟通,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宽带互联网的优势。还可以通过分发印有电脑使用基础知识的宣传小册子与现场免费学习使用宽带小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学会使用互联网。也可以邀请一些通过宽带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农业大户参加讲座,对普通农户帮带引领,以点带面的推广宽带业务。
3.结束语
电信企业要切实把握各地不同的情况,通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组合策略、以整体顾客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价格策略、以提供最佳便捷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以沟通而非销售为目的的促销策略加速推进农村宽带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更好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姚传富,周春柏,许敏.对农村宽带市场增长潜力的调查与思考.通信企业管理,2007,(11):26-27.
[2]丛亮.农村宽带发展助力信息化.互联网天地,2007,(9).
【关键词】 浓度; 钾离子; 透析液; 诱导期; 心律失常;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93-02
慢性肾衰竭患者发展到终末期由于保守疗法缺乏显著疗效,经常会转为维持性透析治疗,这段由保守治疗转向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诱导期,而这一时期内进行的透析就是诱导期透析。从保守治疗转变为透析治疗,治疗方法的转变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许多不适现象,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相当多的不良反应,除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外,其心功能还可能出现急性下降或者心律失常等症状[1]。研究发现,诱导期透析患者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与透析液中钾离子的浓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目前,我国使用的血液透析液中钾离子的浓度大多是2.0~2.5 mmol/L,远低于患者体内的钾离子浓度较高的状态,透析液与患者体液间钾离子的浓度差有利于高钾血症的纠正,降低高钾血症对患者心脏的毒副作用,但是由于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的钾离子浓度降低幅度较大,就会引发患者不适应,进而出现不良反应[2]。为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展开浓度不同的钾离子透析液在诱导期透析患者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研究,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透析治疗的诱导期透析患者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8~74岁,平均(53.4±4.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10例,肾病综合症8例,梗阻性肾病7例,高血压1例。按照掷骰子法将其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透析方法
试验组患者透析液钾离子浓度选择3.0 mmol/L(A15透析液);对照组患者透析液选择2.0 mmol/L(A06透析液)。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均采用相同型号的透析机与透析器,每隔1 d进行一次透析,每次透析时间均为3 h。
1.3 护理
1.3.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每间隔30 min对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进行观察,并测量血压,使用床旁心电监护仪辅助监测,对患者透析过程中心律失常以及其他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记录。透析前、透析中以及透析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心率以及心律的变化情况。如果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各项监测指标异常或者患者讲述不适,要立即将患者情况报告给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处理,并严密监视处理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1)心理护理:当患者首次进行透析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透析治疗的原理及作用,特别是对于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还要告知患者及家属透析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嘱咐患者如果在透析治疗过程中若发生不良反应或者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不适症状,都要及时告诉护理人员,以便护理人员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护理人员还要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对于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不适症状,只要能够早发现、早处理,不良反应及不适症状均能快速得到控制。从而缓解患者内心的压力,解除其恐惧感,尽最大可能降低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因心理压力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饮食护理:在透析治疗过程中,为提高患者的耐力与体力,提高患者的疾病恢复能力,必须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高能量、高蛋白低钾低盐饮食,保证给予患者营养供给,降低体内钾离子水平,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打消先前因饮食限制产生的顾虑,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透析治疗前后血液中钾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经过透析治疗,试验组透析治疗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33.33%,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钙离子浓度
两组患者透析前血液钾离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透析前后血液钾离子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在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使用钾离子浓度为2.0 mmol/L的透析液。选择这种浓度的透析液,尽管能够快速降低患者血液中钾离子浓度,纠正高血钾状态,使组织液中钾离子浓度迅速降低。但在治疗过程中,快速降低的钾离子浓度却降低了患者心肌细胞膜上的钾电导,细胞内钾离子外流的速度反而迅速降低,从而降低静息电位的负值,增强心肌兴奋性,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速度增加,进而缩短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提高心肌兴奋性,同时还会促进钠离子流入组织细胞,提高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引发心律失常[3]。适当提高透析液钾离子浓度能够有效减缓上述生理反应,降低透析过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透析治疗常常是在原发性疾病保守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目的情况下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一方面出于对原发性疾病长期保守治疗无效最终转为透析治疗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缺乏对原发性疾病的相关治疗知识,加之在透析时发生的不良反应产生的不耐受,常常会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无奈、恐惧等不良心理。为患者患者不良心理,减轻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的不适状况,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在原发性疾病保守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必须限制患者的饮食状况,并以低蛋白饮食为主,长期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一直处于低蛋白饮食状态,患者非常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抵抗力快速下降。而透析治疗给予患者高能量、高蛋白低钾低盐饮食,能够快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抵抗能力。在本研究中,试验组透析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透析治疗后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治疗后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提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适当提高透析液钾离子浓度,能够有效提高透析治疗患者的耐受性,再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勇,钟家浩,卓建钦.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对尿毒症贫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51-52.
[2]李高利,张娜.浅谈血液净化室透析用水、透析液的管理与监测[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146-146.
关键词:江南 市镇 市场
牛顿说:“我不知道世界把我看作什么,在我自己看来,我好比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童,往往因为拾到一个比普通更光滑的卵石,或者一个比普通更好看的贝壳而高兴,但那一望无涯的未经探索过的真理的海洋,仍然横在我的面前。”关于江南市镇市场研究,前人已做了相当深的功力,笔者仅将对此的一点体悟表达出来。
一、 江南市镇概貌
1.江南市镇的历史背景
江南市场的起源约有3000年的历史,商末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创立吴国,经营梅里,造就了经久不衰的江南名城苏州。隋唐五代是江南城镇形成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县级城镇向更高层次演进,纷纷上升为州治;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在空间上进一步向上海地区延展。入宋,江南城镇体系发育日趋成熟,明清时达到鼎盛状态,主要表现为乡镇的油然勃兴。因此,以农村集市为基础,以城镇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大都市为核心的江南区域市场体系在18世纪中后期已基本形成,仅2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只是市场体系内部的局部变化。
2.江南市镇的地理格局
江南区域市场的空间布局,从宏观上看,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江南北受到长江围裹,南有钱塘江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的切割,东面为黄海、东海,地形略呈直角三角形(宁沪为斜边,沪杭、宁杭为两直角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即为江南区域性大都市南京、上海、杭州。
近代江南市镇在区域结构上,从传统的以中小城市为中心的布局逐渐产生向大通商口岸特别是上海聚集的趋势,这与江南区域经济中心的变更是吻合的。正像包伟民所论及的那样:“由于象上海、宁波、无锡这样近代工业大都市的兴起,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传统的以州县阶层结构为基础、以运河城市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农村市场结构,逐步转变成了以上海等近代都市为中心、阶层更为简单化的市场结构。”①
二、江南市镇的构成及功能
1.江南市镇的构成
中国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复杂,市镇类型存在区域性差异,应该细致甄别。定期、间断或临时集会的贸易市场为集市,集镇是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心所联系的农村是它的“乡脚”。若干小集镇以某一大集镇为中心,经过两三个层次达到一个城市。若以行政级别划分,则有县镇、乡镇,乡镇之下为村。②从研究现状看,费氏所作的层级划分大体上可以放大至整个江南。
笔者认为江南区域市场由集市、镇市、城市三种贸易体系构成。区域性大都市,是指在区域市场居主导地位,起调控作用的区域中心市场。在江南区域市场中,处于区域性大都市地位的城市,曾经历了不断的沉浮与变化。
2.江南市镇的功能
乡村集市是整个市场体系最基本的层次。从贸易网络观察,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流向更高级市场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进口货物向下流动的终点。乡村集市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供给,满足附近各村农民家庭购销商品,调剂余缺的需求。因此,用市场的眼光观察,江南农村社会自给自足的细胞不是农民分散的家庭,也不是自然的村落,而是这种分散的乡村通过贸易关系联结起来的乡村集市共同体。
乡村集市向集镇的转化,除了经济的因素之外,与地理位置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因素规定了一些乡村集市只能承担人们的初级交易。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集市都能向其高级形态转化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乡村集市都有必要转化。在一定区域内,规模、功能、服务范围不同的乡村集市和集镇,通过地域、功能上的竞争和互补,构成区域内集市系统的层级结构,相对稳定地维系着该区域内的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乡村集市向集镇转化使一部分人走出了村庄,定居于集镇,依靠交换,过着市场化生活,改变了依靠自然的直接物质交换的田园生活方式,为乡村社会城镇化迈出了第一步。
市镇随着时展有了新的功能。明清以降,市镇的中心地功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加之势。以江南为例,明中叶伊始,以市镇为单位的区划观念萌生,但多借助巡检司等县级以下行政组织的管辖区来界定其范围。清中叶以后,以市镇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地方行政运作,相应取得了与此前凌驾其上的赋役敛派机构同样的地位。
三、江南市镇的特点
根据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发生在原始社会时期,处于萌芽状态之中的、偶然的产品交换,此为原始市场;以物物交换为主要特征的产品交换,是简单商品市场;以一般等价物和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市场形态表现为一般商品市场;以广泛的信用为基础、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主要特征的市场是现代市场。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商品流通并存,一般商品市场与现代市场并存,是江南区域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江南市镇发展的条件
列宁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③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生产水平,便决定了江南市场的发育程度。
市场的发育,以商业化农业的发展为基础。江南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兴盛。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增加,扩大了市场的购买力。在近代社会,农民的购买力的变化时市场盈虚消涨的决定因素。所以,商业性的发展是市场繁荣的基础。
五、江南市镇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工具的使用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十分缓慢。小农经济固有的韧性结构,限制了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发展,农产商品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迟滞了工业化的进程,继而造成工业商品在市场商品总量中的比重无法迅速扩大,市场淡旺季的情况便得不到改善。
江南区域市场,孕育于小农经济结构中,这种经济结构式小农业、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小农经济固有的结构,不可能容纳现代商品市场,那种“小商品、大流通”的观点是难以立足的。要构建大流通格局,必须改造“三小”产业。否则,建立在分散的、手工操作为主的小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之上的市场,只能是低级的小商品市场,无法适应农业化与工业化的巨大需求。
注释:
①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②:《论小城镇建设》第86―91、171―172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参考文献:
[1]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近代史研究》2008年2月版。
但应该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育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品牌意识不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三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很难落实。因此,我们既要正视现实,更要看到我们的成绩和发展优势,增强信心,抢抓机遇,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摆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二、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正确把握龙头企业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根本的是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通过扩大职工经营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垦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关键环节,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产业化的发展快慢,关键在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廷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要靠龙头企业。就目前而言,军川军粮酒业不断发挥品牌优势,不断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白酒产业,到2012年,可实现10000吨白酒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亿元,强有力地推进了农场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农业、垦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这种作用真正发挥好,在现代化大农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在增加职工收入上发挥带动作用。
三、抢先 抓早,把握机遇,在竞争中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龙头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点,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分析市场形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对于市场的走势,要有宏观的把握和战略的思维,要有前瞻性,特别要重视研究潜在市场。二是抓市场开拓。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关键词: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研究现状、评述
一、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整体研究方面。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系统的探讨了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近代的江西农业生产、近代江西农业科技发展、近代江西农业的赋税、近代江西农业发展的手工业、近代农村阶级关系的演变、近代农业的自然灾害、近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多个层次的问题。
2. 关于近代江西农、副产品贸易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学者有万振凡、胡水凤、吴赘、周海华等人。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对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探讨了农产品的贸易,对农产品的贸易量、商品率、农产品市场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商品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胡水凤对近代江西茶叶、夏布两种农产品进行了一个研究,探讨了江西种茶面积的变化、茶产量的增减、茶价格的变化及夏布的生产和销售等具体问题。关于江西茶业研究,比较重要的还有周付华的研究,他从中长时段出发对九江开埠后,九江茶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九江开埠后带来的九江茶市的发展与衰落。吴赘、周海华等对近代江西渔业进行了研究。吴赘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鄱阳湖湖区的渔业发展变迁以及鄱阳湖渔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周海华则主要对江西的渔业进行了简单的述论,包括主要渔场分类及其区域、捕鱼方法、鱼产量的加工与贸易。此外,许金华还对近代江西的木材的外销进行了初探,分析了江西木材的外销情况。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仍集中在茶叶、渔业的研究上。
3.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性学者有谢庐明、孙桂珍、游海华、白沙、万振凡等。谢庐明研究的重点在赣南,对明清赣南地区农村墟市的兴起、发展、特点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变迁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探讨了清代时期赣南地区独特的庙会市场、客家文化影响下的赣南农村市场,对赣南庙会市场的地域分布以及客家文化中的庙会、习俗在赣南农村市场中起的整合作用进行了分析。孙桂芳通过对江西农村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西近代农村市场的嬗变过程、市场体系的特点,得出江西农村市场呈现出商品量及规模增大、市场网络日益形成并逐步完善、商品市场结构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土地市场形成、供求关系及竞争机制发育并其作用的一种复杂态势。游海华则主要研究了赣闽粤边区的市场及市场网络的传承与嬗变。白沙、万振凡分析了农村集市的发展,得出民国时期的农村集市设施普遍增加、规模扩大、周期变短、布局日益合理,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关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乡村建设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是近代江西农村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研究学者有温锐、魏本权、曾志文、吴小彬等。温锐分析了近代赣闽边区的传统乡村民间借债、时期沿海人口、企业的入迁等因素对这一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本权则分析了1931至1949年江西农村的合作运动,江西农村合作运动是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它担负着江西农村经济自治和社会自治的双重功能,是江西农村近代化的重要尝试和努力。经费的不足、理念的背离、环境的恶化制约了江西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曾志文、吴小彬的硕士论文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民国时期的江西农村建设上来,曾志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江西地方政府在危机预防、危机应急、危机的恢复等机制;吴小彬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出现的严重“三农问题”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江西地方政府为此开展的农村合作运动、设立省农业院、建立农村实验区等一系列措施。曾、吴二者的研究具有许多相似性。
二、 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文对近代江西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的领域得到扩展。21世纪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较低,主要的研究人物就是万振凡、胡水凤,主要研究成果为1998年出版的《近代江西经济研究》。进入21世纪后,游海华、谢庐明等一批学者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一批硕士研究生也以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论文选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队伍得到壮大。研究队伍的扩大,也必然产生成果的增多,领域的扩展。现如今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涉及金融、市场、实验区研究等各个方面;从从时段来看,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
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的视角急需扩展。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分析,虽有谢庐明从客家文化视角出发对赣南农村市场的研究,但总体仍是研究视角不够全面,更缺少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还需引进经济史、政治史等其他的视角来扩展其研究。
2. 研究时段上忽略了晚清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学界一直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民国,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时段的研究。晚清,受外来经济的冲击、商路的变化、清政府为近代化而实行的改革,其必然也对江西农村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足。
3. 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研究成果多,但有影响力的成果少。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成果虽多但普遍缺乏分量,启发性小,在学界影响力小。对这一领域的学者仍需深入研究,提高成果的质量,出几篇有影响力、高水平、有启发性的学术论文,甚至产生几部相当有分量的大作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经济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2] 胡水凤:《近代江西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农业考古》,1998年底期;《近代江西的茶价》,《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略论近代江西r麻业》,《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近代江西夏布的产与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3] 周海华:《近代江西渔业述论》,《古今农业》,2002年第4期。
[4] 许金华:《近代江西木材外销的历史初探》,《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
[5] 孙桂芳:《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6] 白沙、万振凡:《民国江西农村集市的发展》,《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 万振凡、宋青红:《民国时期江西农村发展实验》,《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8] 刘白杨:《近代江西乡村实验运动中的人物群体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9] 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吴燕等:《战争对近代江西传统农业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11] 魏本权:《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