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5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必将拥有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1]。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与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以其文化特性,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更好地记录还原酒与酒文化,能够让人们加深对酒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的重新认识。为了追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水酒的文化历史渊源及特色,本设计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通过纪录片增强松山水酒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松山水酒,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松山水酒研究背景
松山水酒源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圳上镇黎明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导致松山水酒这一传统手工艺未曾传播与发扬出去,借助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对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进行影像传播与保护。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由演员直接出演,纪录片中的人、地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原生态的基础之上,能够塑造优秀的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因此,通过纪录片,能够以更加立体、形象、自然的方式实现对松山水酒的品牌传承发展。松山水酒采用古法酿制,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意义以及探讨价值。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党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把握,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于整体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2]。为响应贯彻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设计以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利用数字影像对松山水酒进行品牌宣传,以期形成品牌效应并带动松山水酒产业的良好发展。数字影像技术是新时代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多种领域内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该项目的诞生,在宣传松山水酒品牌价值的同时,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能更好地增强松山水酒的经济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数字影像的重要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文化领域创新成果频现,以“故宫文物”为代表的文创作品逐渐被大众熟知。乡村旅游也作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兴尝试在各地风靡。非遗成为文创领域和乡村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跳出原有单一文化内涵的桎梏,在经济领域崭露头角,带来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非遗与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要求相契合,成为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身的“多功能”项目,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2.1回溯乡村发展历史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诞生至今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保留着独特的历史印记。非遗集中体现了当时村民对文化信仰的朴实追求,更能透过表面的文化承载形式反映出诞生地当时的民风习惯,是考证当时历史极有效的信息载体。通过梳理当地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晰在其产生、发展、传承、延续等不同历史阶段乡村的农业生产条件、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组织架构和村民互动方式,甚至当地的道德衡量标准、社会风俗习惯、人情交流往来等都可以从中得以体现,成为探索当地历史文化的有益路径。这对研究乡村历史、追溯乡村发展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2.2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乡村传统文化尤其如此,其背后蕴藏的人文思想、精神理念、思考方式、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偏好无一不展现着当地村民内化于心的精神追求,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寄托所思所想的重要载体。非遗不仅携带着过去的文化价值,也传承着现代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文明交织共生,为乡村成长壮大提供了丰厚动力来源和养分滋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生活方式及其行为举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形式多是文学故事、民俗习惯、传统技艺、音乐戏剧等一些看起来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载体,但正是从这些传统习惯中折射出我国延续至今的农耕文明的全貌,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传统道德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村民基础,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很容易被村民接受,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2.3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各地开始尝试探索将文化资源融入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建筑业、手工业、旅游业、文创设计业等多个行业都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非遗摆脱了原先单一的文化助力定位,转化成一种生产力资源,逐渐在经济领域展现价值。经济发展促使物质水平逐渐提高之后,人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开始转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个时候商品对于人们来说,其实用价值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反而是其背后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理念成为人们首选的标准,非遗的衍生产品由此获得人们青睐。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的新机遇
当下全面脱贫顺利实现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首要目标。各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开始大力发掘本地乡村的内生特色,乡村本土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民俗文化、精神内涵、历史传承等都被作为新兴视角放在时展脉络下进行审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3.1政策倾斜支持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非遗作为一种新兴力量被重视起来,尤其是传统工艺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路径被利用。国家出台了许多文件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还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引群众参与。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我国充分借鉴日本发展农业经济的先进经验,提出发掘优势,建立“一村一品”理念。这个理念提出后,各地积极响应,开始在当地落实摸清家底的“八个一”要求,在对本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后,总结归纳本村的文化特色,将本村流传已久的历史文化重启。在此过程中着重进行对文化资源的把握,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各地根据“一村一品”指示,设立不同的资金扶持项目和人员交流支持,大力发掘本地的特色非遗资源,并逐步将非遗资源打造成当地的特色名片。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政策倾斜为非遗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2优秀传统文化需求日益高涨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跃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吃穿极度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后,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开始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转变。除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外,人们开始重视内心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何充实精神、提升文化素质成为人们现阶段更上一层楼的追求目标。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家重视提升教育水平,科学知识传播使得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在人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追求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在外来文化大幅席卷各地的情况下,不少人开始呼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达到充实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效果。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完美契合了民众这一需要。
3.3经济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空间
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形式是农业,农业收入是我国早期社会发展的经济来源。我国的传统文化最早也是起源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保留着乡土性的特点,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形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的经济支持。早期人们通过农业获得衣食温饱,在此基础之上才开始构建文化体系。农业社会下的生产力进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的基础。回溯各个朝代可以看到,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朝代,其文化遗产就越多,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给文化诞生开拓了空间。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无疑也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创造优渥的现实条件。
4松山水酒的影像传播与保护实践
4.1前期工作
4.1.1勘景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以增强影片的可观性,团队一行多次前往新化,历时180余天,把纪录片所需场景暂定下来。例如,团队选取了陈历祥先生的酒厂以及放置水酒的马龙洞为酒窖拍摄场景,选取了油溪桥村的木屋、紫鹊界梯田等一系列符合拍摄场景要求的地方作为纪录片取景场地。4.1.2美术设计在拍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拍摄淘米的过程中,画面背景太过杂乱,团队成员便用竹排整齐排列在背景墙上,从而得到干净整洁的镜头画面;在拍摄煮米的过程中,灶台周围的环境杂乱无章,为了画面的唯美效果,团队成员自主布景,首先将旁边的柴火棍排列整齐,然后在突出的白墙上排列好竹条,在拍摄摊凉镜头的过程中,原场景中的背景窗是不锈钢窗户,无法融合整体画面。因此,我们便与酒厂负责人沟通将不锈钢拆除,最终得到完美的画面。在拍摄压榨镜头的过程中,因为整个环境都是白墙壁、白柱子,这样单调的环境会导致整体画面不协调,所以团队成员联系酒厂负责人用竹条装饰了一下酒窖环境,把白墙、白柱子遮挡住。有了竹条的装饰,整体画面协调了很多。在拍摄插秧镜头画面的过程中,考虑到让演员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更符合拍摄画面效果,所以摒弃了他们原定的穿着打扮,穿上团队成员准备的蓑衣斗笠。
4.2幕后纪录片
4.2.1创作观点根据纪录片的拍摄脚本进程进行记录。利用所记录拍摄团队在工作时的记录视频和正片拍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视频,通过将正片与幕后花絮相结合这一方法,采用幽默搞笑的方式,进行再次的艺术加工和展现。在影视艺术中,电影纪录片占据重要地位,其完整地记录了国家的印迹。但是电影幕后纪录片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纪录片类型,其具有自身的类型特质和传播特征以及价值导向。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都值得作深入的研究。4.2.2成片思考在拍摄花絮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如何才能展现出更好的效果,比如重点记录哪些方面,以及在制作花絮的过程中,重点偏向哪一种类型才会引起观众兴趣驻足观看。是纯花絮还是纯预告?最终团队选择将两者结合,但更偏向花絮多一点的方案。通过幽默的展现形式,让观众更想深入地去了解我们的拍摄过程。一部好的纪录片不单单只是随便找个地方拿着相机就开拍,而是要经过不断探寻、不断摸索,去发现、去总结出来的成果。
5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展现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和政府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各项价值运用有着新的期待。本文沿着这个思路发掘松山水酒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无疑是一次非常具备研究价值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樊鑫鑫.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内涵与实施路径[J].乡村科技,2021,12(4):6-7.
乡村振兴计划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打造先进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刻不容缓。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除产业化的合理调整之外,新农村环境建设也十分重要。以打造生态文明为方向,新农村建设重在优化居住环境,通过对农村景观建设、农村居住房屋建设、农村交通道路建设等工程来完成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建设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为途径。
古往今来,农村交通问题一直是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交通道路的封闭,农村经济产业输出十分艰难,同时,农民的出行也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新时期农村交通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产业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提高,在经济与环境建设中,新农村经济战略需要借助农村交通道路的改善来实现发展目标。另外,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交通建设工程的实施能够兼顾二者,在促进农业经济输出的同时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笔者在研究2020年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2031)、2020年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2029)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了农村交通建设的实施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并参考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收入效应及形成机理》。该书以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战略之下的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为基本研究内容,以西部11省农村交通建设为案例,详细论述了农村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编者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挖掘农民收入增长的可能途径,以收入不平等、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三角联动关系为分析框架,全面说明了三者的内在关系。新时期农村交通工程建设对农村经济产业流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产业衔接城市经济市场的接口,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工业经济有效结合,有效引进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技术和人才资源。在城市工业经济与农村产业有效结合的经济体系中,农民是主要的农村产业支持者,通过农村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农村产业模式得到扩大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产业,开始在产业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运营模式中进行农产品营销,扩大产业营销市场,提高收入。在实现经济产业工业化和增收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是对农村封闭落后面貌的初步改造,唯有实现交通通畅,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富裕目标。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的生活状态与经济发展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但落后地区的小农经济模式依然不变。由于交通的局限性,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农民的出行受到了很大限制,尤其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走出农村的交通条件。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中,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紧迫,交通建设战略关乎农村全面发展,唯有解决农村交通问题,振兴战略才能得以有效展开。农村交通工程的建设重在安全建设,不论农村交通工程如何紧迫,安全保障是第一要务,这需要交通建设人员具有专业的建设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在整个交通工程建设中,需要投入充足资金来保证交通建设基础设备的安全与牢固,另外,应定期检查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当然,交通建设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是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在资金投入充足的情况下,交通建设者需要具备专业的建设能力,打造安全牢固的交通工程,才能确保农村交通道路质量的合格与安全。交通工程的建设同时也是美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保障基本道路安全的条件下,绿化景观建设项目也可以融入交通工程建设内容中。就建设工程来说,道路建设是一种建筑工程,建筑工程讲究美观原则与安全原则的统一,农村的绿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整个交通工程建设中,绿化带建设是交通建设工程需要考虑的内容,绿化景观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美化农村道路。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绿化景观建设主要是交通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建设,通过道路两旁的花草绿化带造景,提高农村交通道路环境的美感,另外,交通建设工程可以修建自助服务建筑,提供休息场所,来完善交通建设的多元化功能。
新时代背景之下,农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交通工程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生态环境策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基本生活水平。在全程性的交通建设工程中,应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基本的交通工程安全与持久,与此同时,跟进交通道路美化项目,实现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的统一。
作者:李冰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城乡联动 城乡互动 全域城市化 可持续发展
1 城乡联动发展
城乡统筹和协同发展是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及中国社会的长期“重城轻乡”,导致了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而这种二元结构又进一步深化城与乡、工与农的差别,使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不协调发展状态。面对城乡存在且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农业经营的低效益甚至零或负效益,中央政府在客观审视城乡关系及其经济发展状况和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帮扶落后地区的战略思路,使中国经济开始站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的起点上。
城乡联动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因城乡间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层级差异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引发的一方对另一方(通常是城市对乡镇和农村)带动作用。城乡联动不同于城乡互动。通常,互动的两事物或多事物处于基本相同的能级层次,而联动的两事物或多事物间往往处在不同能级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能级差。在联动过程中,因事物间所处的能级不同,故此,高能级事物一般发挥主导作用,而低能级事物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过,随着低能级事物能量的不断累积,其内部结构不断变化,所处能级层次也不断提升,当低能级事物达到与高能级事物近乎相同的能级层次时,即具备了与高能级事物进行互动的条件。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长期不均衡及制度、政策的不合理安排,一方面导致了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也引致了城乡间、工农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异和送别,一是使城乡处在不同能级层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二是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处于相对弱势和被动状态;而且,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条件及人力资本禀赋和科技水平,也决定了农村还难以站在与城市相同的能级层位上与城市互动,而是需要城市的援助、帮助和带动。应该讲,城乡联动是重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城市的带动、帮扶为动力,进而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联动和协调发展。
2 城乡联动与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目标的一致性
大连市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大连市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大连市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6150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3.5%,人均GDP达到9128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年汇率,人均GDP为14454美元;农林牧渔业及农村服务业增加值395.7亿元,占全市GDP的6.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55%。综上不难看到,尽管大连市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居民生活均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城乡间的差距目前依然很大,这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社会、居民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并最终消除城乡差距,全面提升大连市的经济和社会实力,彻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面貌,近年来大连市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对于全域城市化,目前学术界和实践层面还有着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全域城市化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对现代城乡关系的思考与解读,全域城市化所倡导和追求的是以现代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生态文明和文化文明为基础的城乡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与过程。全域城市化目的不是要消灭农村,也不是要“绑架”农业和农民,更不是强行农民弃农从工从商、弃村进城、弃地上楼,而是用现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现代生态文明和文化理念,来引导和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助推农村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城乡联动发展,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一体化的同时,使城市化达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由此可见,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与大连市城乡联动发展理念是异曲同工的,而且,这与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也是完全一致的,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 城乡联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连市的城乡联动发展应该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及城乡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宗旨,以全域城市化为具体战略目标,本着以人为本、制度和政策统一(近期内城乡可略有不同)、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的原则,在着力建设主城区、新城区、渤海城区和黄海城区四大城市组团的同时,大力扶持城区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培养现代农村和农业发展亟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研和技术人才等),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来增强农村和农业的自“造血”功能,全面提升农村和农业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具体思路和对策是:
3.1 在全域城市化战略框架下,科学研究并制定符合大连市长远发展目标、并与现代化国际城市及新型现代化农村和农业接轨的大连市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和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总体发展规划应在确立大连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的同时,将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纳入视野,并突出小城镇在城市和农村联动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与建设现代化、生态绮丽型小城镇和现代化新型农村统一为一个整体,本着城区、小城镇和农村各有侧重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布局人口和产业,强化不同功能区的作用,同时避免城市和城区的规划建设盲目崇“大”现象,应把建设特色突出、功能显著、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宜居休闲、生态文明的城市和城区作为发展的目标,避免因人口和交通过分拥挤而导致的“城市病”的进一步滋生和蔓延。农村和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应以大连市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新型农村和发展现代化集约型农业为目标,强调农村建设的科学布局及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生态化,重点扶持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鼓励和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化农业等“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条龙”式现代生产和商业化模式。通过规划,来全面而深刻地描绘大连市城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为小城镇以及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指明目标、方向和路径。
3.2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从城乡联动发展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角度考虑,今后大连市应实施农村和农业振兴与繁荣战略,一方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主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技术专项研发和扶助基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及现代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与此同时,结合大连市下辖村镇的不同气候特征、土壤条件和已有农业基础状况,因地、因时制宜,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型农业(包括集约化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等),实施“一村一品,多乡一业”工程,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打造并逐步形成大连市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强势产业化“链条”,以及与之配套的集群式农业产业化服务网络,从根本上转变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的“高成本、低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根本改变农业发展受制于市场和技术、农民收入受制于传统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状况,以推动城乡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3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城乡联动发展及农业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必要保证。因此,在城乡联动发展和全域城市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把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大连市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村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并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的中青年农民到国内外大专院校、农科院所和具有先进示范性的农村、农场去学习、参观,提高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农业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对有志于农村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及农业技术及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在实施奖励性计划及为其搭建展现其才华的平台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本着就近、从优的原则,在城镇或城区解决其配偶工作安置和子女受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解除其后顾之忧。
3.4 在保护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及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大连市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既离不开本地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也离不开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科院所的参与,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加强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的合作,是城乡联动发展及加快大连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尽快做强、做大大连市农业产业的必要环节。
3.5 全面统筹和整合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优化配置。从资源的优势来看,城市的优势在于资金、技术、人才和文化观念,农村的优势则是原材料(农副产品)、土地和相对充裕的人力。在城乡联动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城市与乡村的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起来,是能否取得预期效益、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就需要市、区(市、县)两级政府发挥好领导、协调和督导作用,同时加大对涉农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并尽快建立农村劳动力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培训与援助体系,通过订单式专门培训,来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安置问题,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发生。
3.6 破除城乡居民固有的身份壁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身份壁垒和社会福利壁垒系横亘在城乡居民之间的两道屏障,也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现实体现。破除城乡身份壁垒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户籍差异,实现城乡户籍的“一元化”。目前,全国乃至辽宁和大连市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消除城乡社会福利壁垒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研究不同时期土地所具有的保障功能和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城乡社会保障对接转换的“桥梁”。同时,通过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水平,加强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交流,逐渐消除城乡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文化差距、医疗卫生条件差距等,推动城乡社会协同发展、文化共同繁荣和城乡居民幸福乐业。
参考文献:
[1].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J].中国农村经济,2004(7).
[2].城乡协调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32.
[3]魏成龙,吴建涛.我国农村资金向城市的“倒流”[J].经济学动态,2005(12).
[4]赵磊.“三农问题”的症结何在[J].金光农业网,2005-1-19.
一、产业协调:正确处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1我区快速经济增长的旗县,大都有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和林格尔县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这使得全县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慢于工业,因此,第二产业的扩大,是整个和林格尔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程。与此同时,还实现了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耦合与协调,第二产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对第一产业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体现在促进了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吸收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对第一产业的资本援助,推动第一产业的制度创新的等诸多方面。
2第二产业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后,从战略上应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较第二产业,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要慢一些,2002年,与全区相比,和林格尔县的第三产业比重还不及全区的一半,有待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
3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和林格尔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越发达,人类社会就越进步,美国早在1981年,其第一产业的比? ,根据我们的测算,和林格尔县工业部门中,就职人员不足全部劳动人口的10%,如果总的劳动人口每年按2%增长,那么工业部门每年提供20%的就业机会,才能吸收这些劳动力(01×02=002),这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迫切需要扩张第三产业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地区协调:正确处理增长极与一般地区、城镇与农村特别是与偏远农村之间的关系
1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林格尔县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过去采取极化战略无疑是正确的。
首先选择距呼和浩特市较近的地区,发挥地缘优势,集中有限资源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了一处适合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优良的对外开放的平台,培育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辐射带功能的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11平方公里的道路框架以及两水、两电、两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16―20亿元的土地资本。先后引进了280多家工业和商业企业,其中工业项目20多家,引进资金65亿元,税金达427多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5万人。在一个点上或一个极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既符合同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又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相一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等人提出,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在每个地方出现,而是集中在一些点上,如各种经济要素比较密集的城镇或起点较高,人才济济的地方,生成增长中心或发展极,并依靠其吸引力,聚集外界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其自身快速发展。
2但是,和林格尔县在充分巩固盛乐园区等点的经济成果后,必须转向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增长极与一般地区、城镇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最大化原则告诉我们:只有避免二元经济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形成刚性,才能实现总书记所倡导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振兴中华民族全面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否则,落后的一元最终会成为拖经济发展后腿的桎梏。南美国家,如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所遭遇的挫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正确处理增长极与一般地区,城镇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之间的关系就要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发挥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处理好点、轴、面的关系。经济辐射既包括“摊饼式”的逐渐向增长极周边的渗透,又包括隔开一些乡村的直接辐射。形成园区内,城关镇企业密集分布,之外又有许多企业星罗棋布的经济格局。以点带轴,以轴带面,全面发展。
第二,进入园区的企业要考虑其对偏远农村,如山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山区适合饲养羊和兔子,应让能深加工这两项养殖业的企业进入。位于和林格尔县的内蒙古绿鑫集团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解决养兔农户的“三难”――销售难,缺资金,缺技术,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该企业以现代化的肉兔加工厂收购农民的肉兔,解决了农民卖兔难问题;协调落实农民养兔的专项贷款;组织养兔专业人员下乡入村到户,从饲养管理,配种,防疫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分片包村巡回服务,宣传科学养兔知识。到2003年6月,和林格尔6个乡加上其它乡镇共发放1,300多组,将近16,000只肉兔,对肉兔养殖基地的建设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加强对偏远农村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信息资源倾斜。通过培训手段加快偏远农村农民的就业步伐。
第四,农民要建立自身的协会等组织,以确保农民利益在与龙头企业的交易中能讨价还价,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三、快慢协调:正确处理高速跨越式发展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和林格尔县自1998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以来,抓住了划归呼和浩特市等历史性机遇,犹如一列一再提速的列车,步入了高速跨越式发展的轨道。2002年底,全县GDP1811亿元,是1997年的8倍,财政收入156亿元,是1997年的8倍;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在1998年2300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接近全区平均水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亿元,是1997年的20倍。事实证明,抓住历史性机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能快就不要慢,迅速壮大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
2从长远来看,经济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了飞速跳跃式发展后步入了相对平稳可持续发展时期,如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阶段,后来逐渐发展速度趋缓,经济成长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等因素客观上是不允许一直呈高速发展态势,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波动有其必然性,不管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外生(exogenous)的,还是内生(endogenous)的。对此,县领导、企业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有清醒的认识。经济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经济要素的积累与释放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3从上级部门、新闻媒体乃至广大群众都不应给和林格尔县在经济发展速度上长期高速的期望值。县领导和企业家也不要因经历了高速发展后,经济发展速度一旦有一大变缓而产生一种挫折感。目前需要县领导和企业家考虑的问题是,科学冷静的判断和预测出和林格尔县高速跳跃发展的时间表,即在这一时期内,能快就不要慢。当经过了这一时期后,要认真思考一些能够带来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效应因素的积累和聚集,我们认为以下三个因素是重要的,即人力资本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政治体制的制度创新。
4应提倡有效益的快速增长观、稳步扎实的快速增长观、健康的快速增长观,使速度、质量、环境保护和效益统一起来,比如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西方发达国家高达40%,我国平均17%左右,内蒙古11%左右,而和林格尔还不到9%。因此,快速增长的地区一定要作到力戒泡沫经济,力戒大起大落,力戒无发展的增长,力戒以过大的环境破坏为代价。在对各级领导的考核方面,不能单纯以一个所谓的GDP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四、内外协调:正确处理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系
1眼睛朝内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前提。为此要认真研究快速增长地区竞争力的内涵和外延,寻找不足,迅速提升。提升自身竞争力是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保证。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竞争力包括外显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其中外显竞争力是内在竞争力的体现,内在竞争力是外显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两者的前得则是体制竞争力。
一、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青海省有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辽阔的地域空间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这为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青海区域经济中非均衡是长期的,即有产业、部门之间的非均衡,又有城乡之间的非均衡。因此,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理论,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把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两者有机地统一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即在非均衡发展中实现动态协调发展,开创一个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佳,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充分发挥,区域之间联动发展,相互支持,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可以说,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既有重点突破又有整体推进。没有重点突破就没有整体发展,没有整体发展,重点突破难以持续。要依据整体发展要求,用重点带动整体,用整体保证重点,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二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要在不削弱优势区域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优势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结合青海的特点,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注重各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与社会系统相结合,同时,不能逾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同时,强调区域经济发展要与文化、政治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相结合,还要求考虑自然系统支持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网络的形成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但政府行为、文化因素等影响区域经济系统构成元素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系统元素的自主行为模式,改变着整个区域经济网络的结构、功能和整体状态。青海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强调在逐步扭转区域差距拉大的同时,还强调要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呢?
(一)区位因素
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我国各地区开发和发展的不同自然地理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性和制定各自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一。区位差异对青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基础。西宁和海东地区处于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气候温暖,历史上开发较早,基础较好。其中,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商贸中心,又是青藏高原交通枢纽。一年一度“郁金香节”、“青洽会”、“藏毯博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市的知名度,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等均发展较快;海东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是本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而其余的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北州、海南州、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5个自治州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差,历史上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且海北州、海南州地处青海湖周围,玉树州、果洛州属于三江源地区,黄南州地处黄河之南,湖泊棋布,生态功能较突出。只有海西州地处柴达木盆地,盐湖、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着手进行开发,现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另一方面,区位差异对青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交通运输的制约表现出来。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交通通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航空方面,现有西宁、格尔木、玉树机场实现通航;在铁路方面,现拥有东去的兰青铁路、西进的青藏铁路两条主要干线,北线有(西)宁大(通)、柴达尔、茶卡三条支线;在公路方面,西宁是通往全省各地交通枢纽,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以通往各州县的辐射线为骨干,伸向广大农村牧区和厂矿的公路交通网。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使西宁和海西州交易成本低,效率高,并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他区域,尤其是果洛州和玉树州则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降低了交易效率,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地域文化因素
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大海之中,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
从宗教和民族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对青海省的地域文化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青海省的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从宗教同人们经济生活的关系上看,首先,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根据1996年青海对寺院的调查,全省共有大小藏传佛教寺院666座,有清真寺1339座,这些寺院在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存在。其次,从宗教活动同人们的日常消费来看。信教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并形成了特殊的消费习惯。最后,从信教群众的宗教支出来看,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均宗教支出已由人均纯收入的2%-5%下降到0.5%-2.5%左右,但人均支出的绝对额在逐步增加。
另外,就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全省世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将本民族所具有的生活习俗沿之成俗,虽不成文,但无形中约束着本民族成员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资金、技术因素
资本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是一个普遍短缺的要素,资金投入的增长及其区际流动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重要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积累,势必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发育,市场机制和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利益导向,会导致资金向能够获得较高回报的经济发达区域流动。青海各区域的资本形成差异较大,一方面,青海各区域财力以及金融资金投入的区域不均是青海各区域资本形成差异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西宁市和海西州在吸引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投资在这些区域的聚集,必然加速其资本积累,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区域的资本存量差距,因而各区域之间的资本形成差异越来越大。
另外,“当今的技术主要是劳动稀缺、资本相对丰裕经济中的产物,它往往是节约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由此,可能超过了该地区非常贫穷、资本匮乏经济的资力。”1992年开始,青海先后建设了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青海甘河工业区等。2005年,柴达木盆地被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已拥有格尔木工业园区、德令哈工业园区、大柴旦工业园区、乌兰工业园区四个功能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已经显现。可以说。西宁市和海西州在引进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而其他区域引进技术的条件不充足,尤其是农牧区的技术水平滞后。严重影响了欠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青海各区域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分布不均,技术的不平衡性会进一步拉大青海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四)政策因素
国家对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目的在于帮助民族经济发展追赶上经济发达地区的效率状态。创造一种能够展开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
青海产业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大变化,第一个阶段(1950—1957年),青海省没有明确提出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根据青海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条件,恢复和发展了一些轻工、建材、电力、煤炭等工业,规模不大,比重不高,国民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第二阶段(1958—1985年),是奠定青海省工业基础的时期。青海省经济发展战略侧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由农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工业为主。第三阶段(1986一今),在深化对省情认识的基础上,青海省提出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下,以优势资源为主的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金密集型重化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阶段第三产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可以看出,产业政策的演变,再加之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逐渐形成了青海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同时,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民族发展政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政策重点倾向城镇还是乡村,直接关系到是否侧重少数民族群体的问题。在具体的政策实施过程,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城市在资源配置的竞争过程中普遍占据有利地位,并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青海,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财政、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共同提供支持和服务。但目前,财政方面。全省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基本限于减免税、财政贴息和政府扶持资金等优惠政策。虽然2006—2008年扶持力度逐年增长,但平均一户企业能获得的补贴不60万元,对企业发展可谓杯水车薪;金融方面。由于贷款品种单一,大多偏重于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五)教育发展因素
舒尔茨认为教育的目标除了发展文化以外,还可能会提高一个民族的工作能力以及管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而人的能力得以提高,又会增加国民收入。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5年。其中,西宁市和海西州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的海东地区、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玉树州、果洛州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玉树州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最低,为2.13年。
一方面,由于农牧区藏族学校教学模式套用了内地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但因其自然环境的恶劣、教育相对落后的客观原因,使得升人大学的人数毕竟只有少数,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后仍然是回到家中放牧。由于应试教育的内容与农牧区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毕业后并没有学到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教育的投资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农牧区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青海民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青海省各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第一,地方经济落后,贫困生人数多。虽然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了免费教育,但对高中贫困生尚未制定相关的资助措施和政策。青海省农牧民群众收入偏低,据测算,供一名高中生就读,每年约需花费1500—1600多元,寄宿生为2500元左右。青海现有2/3的高中生为农牧民子女,因家庭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无法完成高中学业的现象比较突出。第二,师资力量不足。在牧区民族高中,有近50%的教师不会用双语进行教学。此外,有些学科的教师,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师严重短缺。第三,青海省141所普通高中,除西宁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外,普遍存在办学条件较差的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地方财力不足、教育经费紧缺、硬件设备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优质教师流失严重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薄弱学校多,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据统计,玉树、果洛、黄南三个藏族自治州16所普通高中,体育场面积、体育器材配备、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分别只有37.77%、7.69%、0%、O%、15.38%、38.46%。
参考文献:
[1]茶洪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J].学术月刊,2008,(10):73.
[2]李晓蕙.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83.
[3]郭岚.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71.
[4]翟松天,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当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60.
[5]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9,.
[6]高新才,姜安印.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青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
[7]张忠孝.青海地理(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2.
[8]郭岚.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101-102.
[9][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一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47-48.
[10]王文长.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36.
[11]“十一五”一“十二五”期间青海产业政策选择与保障充分就业问题研究[EB/OL].青海经济信息网,2007-03-15.
[12]王文长.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23.
[13]彭芬艳.金融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调查[J].青海金融,2010(4):57.
关键词:农村地区;资产管理;资源利用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要包含资源性资产和非资源性资产两大类。农村地区资源性资产占绝大部分,主要包括耕地、山、泉、河流等,其中耕地包含家庭承包耕地、专业承包耕地、未发包耕地、废弃项目占地及坡地等。对农村地区资产的有效管理及高质量利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管理农村地区的基础。社会及时代的进步要求必须更高质量地开发与利用农村资源,但当前仍存在土地产权界限不明晰、经营规模不断减少、监管不到位、资源闲置、资源争议等问题[1]。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农村资产管理和资源利用展开讨论。
1农村资产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1制度层面当前农村资产管理在制度层面存在疏漏,部分农村资产存在浪费现象。科学且高效的管理制度是集体资产有效管理的基础,但根据当前集体资产管理状态而言,需要不断完善具有约束性的管理制度。不少地方存在资产所有权争议及使用权争议,农村建设受到阻碍[2]。此外,一些农村资产当前处于闲置状态,此类资源持续浪费,必须依靠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对闲置资产的归属问题进行决断,终止农民间不必要的矛盾,为构建和谐农村打下基础。1.1.2人员层面当前农村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欠缺,且专业人员不足,导致管理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及高效的管理措施。当前资产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和很多农民对农村资产管理缺乏长远性认知,更注重当下的利益,部分管理者往往陷入短期利益中,在对资源储备及资源利用进行判断时更倾向于短期收益投资,缺乏长期管理的认知[3]。资产管理人员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导致各项资产管理决断仍处于基础阶段,无法对农村资产作出深层次管理,缺乏长远眼光,农村资产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1.1.3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资产底数不清、部分资产严重流失,这与长期以来农村资产管理的权限、职责划分不清有关[4]。少数村干部用集体资产购入电视、电脑等设备,但在离任后并未将此类资产交出,导致日后清算时出现死账、坏账,账面资产臃肿严重;不少资产已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损毁或丢失,但仍未履行报废手续,在资产资金管理及账目管理方面出现底数不清、账实不符、资产数额偏大等情况。
1.2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许多农村废弃项目占地未有效利用。自2001年起,我国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摒弃了传统“村村办学”的方式,对邻近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虽改变了许多农村小学班级仅个位数学生的状况,但使农村小学教育用地闲置、疏于管理,很多地方学校成为了农民的私人“晒谷场”。还有很多农村为响应上级要求,鼓励农业项目开发,鼓励有志青年、爱乡人士回村投资,形成了无承包期限、无上交义务、无承包合同的“三无”土地专业承包格局,甚至由于农村地区回村办企人士本身与村委会关系交织较深,难以形成制度化管理。1.2.1利用层面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更丰富,但此类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土地资源闲置。除土地资源外,劳动力资源也是当前农村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虽满足了城市劳动力需求,但农村地区的建设却逐渐放缓[5]。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资源浪费。1.2.2监管层面当前对农村资源的监管仍存在疏漏,无法全方位、高质量地监控资源收入。例如上报土地面积时,通常由村级政府根据之前的土地面积进行上报,但对于坑塘、草泊等新增且未纳入计算面积的土地未如实上报,而是由村干部自行掌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土地资源统计漏洞[6]。上述资源发包大多为村集体自行组织,获得的资金收入不在资金监管中,而是进入了部分利益获取者的个人账户。1.2.3合同层面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仍存在发包合同不合法的情况,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在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的政策要求下,部分村级干部在资源管理过程中为谋私利,私自签订承包合同,且大多为长期合同,例如70年合同甚至百年合同。这种发包合同并不合法,不仅损害了村集体利益,还可能出现历史遗留问题,使村集体上访事件频发。
2造成农村资产资源管理问题的原因
2.1思想因素
思想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者思想偏差、对资产资源的重视度不足。不少村干部在管理农村资产和资源上更倾向于形式管理,缺乏长远考虑,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对各类资源的长远利用[7]。虽然上级已提出了明确要求及相关规定,但思想上的偏差及对资产资源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实际操作时仍无法合理且长远地利用资源。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起,集体资产逐渐减少,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无法高质量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及已拥有的土地资产。因缺乏创新精神,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相比资金管理而言,资产管理和资源管理更困难,也更容易被忽视。
2.2监督因素
监督的疏漏是造成部分农村资源资产无法被有效统一管理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集体资产属于共同财产,是农民辛苦的成果,但一些地方却缺乏固定的台账记录,在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有效凭证,无法及时反映资源变动状况及资产实际情况[8]。管理制度疏漏导致部分资产被无偿占有,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干部任人唯亲,擅自出借集体资产,损害了群众利益。例如在出租厂房、鱼塘之类的资产或资源时,由于后期监管不当、合同不完善、连带关系等因素,监管过程中出现“真空”,导致承租方经营粗放化,无法有效保护资产,甚至在眼前利益驱使下破坏、侵占集体资源资产,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3管理因素
当前农村资产管理的公开度及透明度较低,在日常管理中,资源及资产登记并未向村民有效公布,民主理财小组被架空。有限的公开程度及部分农民文化水平限制导致管理不透明。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在财政制度公开的内容及程序等方面出台了政策,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管理不透明使其无法完全落实[9]。
2.4执行因素
农村地区的资产资源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与执行力度相关。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执行力度不足,导致较多资源浪费。例如村民随意建房,对村民宅基地的发放及审批存在较大主观性,村干部的权力过大导致占用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乡镇为了经济发展随意规划土地资源用于乡镇企业建设,这种零星规划使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降低,部分企业甚至在倒闭后仍占用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荒废[10]。国家拥有土地产权,拥有土地征用及售卖的权利,但发放补偿款涉及的各利益方会使实际征用过程出现分配不合理情况,侵害农民承包权益。
3农村资产管理及资源利用改进策略
各级政府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精神面貌的侧重点需要逐步转为强化农村的资产管理和资源利用,需要县乡地方政府帮助、指导农村开展职能管理,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管理向更宽、更高、更新、更全的方向发展。
3.1树立节约观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资源开发效果显著,但农村地区人才匮乏、资源观念滞后,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因此,落实节约优先的管理思路,成为梳理正确资源观和资源管理的头等大事,是使农村资源管理由外延粗放利用向内涵集约化利用转变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需要使农村地区管理人员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政绩考核、财税体系等多方面贯彻节约资源国策。同时还要控制资源利用总量,发挥规划和计划的引导作用,做好双向调节,通过改变资源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
3.2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农村各级政府及干部应重视对当前资源资产的合理管理及高质量利用,站在村民集体利益角度,端正思想,以长远的眼光强化资源资产管理。加强宣传“三资”管理,利用专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开展业务培训会、动员会等,使“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在人员培训方面可采用分级组织培训的方式,避免走形式主义,村级会计人员、村干部应参加培训,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按一定人数比例参与会议及培训,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参与权、知情权,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3.3建立资产评估服务体系
对农村资产进行评估是推进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农村地区的自然资产较为丰富,尤其是土地资产。价格是市场的灵魂,在土地资产管理方面必须形成有效的评估服务体系,正确认识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进行深化研究,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当前我国缺乏农村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及专业机构,在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中,必须重视该方面的人员培训。针对当前集体土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服务体系薄弱、价格不合理、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需要在法律援助、资产评估、土地权属登记等方面建立服务体系。通过合理定价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深化税费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及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情况、代偿补偿及生态价值。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定更具适应性的土地定级估价规范,培训专业评估人员,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格,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3.4尽快进行土地资产核资
要想有效利用农村资产及资源,必须做好资产核资清算工作。无论是地票交易、三权抵押还是农村股份合作,必须科学评估土地资产价值,明确土地资本结构。当前展开农村集体土地资产核资、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显化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尤为重要。建议政府以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成果为平台,依据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产核资登记可使政府了解各村民委员会的集体土地资产在价值、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土地资产管理的各种决策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及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打下基础。
3.5加大资源资产利用程度
随着进城务工热度不断提升,农村地区不少有效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的有效劳动力资源明显下滑,对农村资源的价值发挥及闲置资产的高效利用造成影响。闲置资源及资产大量浪费不仅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及难度,还导致资源价值发挥受限。因此对于资源的高效率利用,需要彻底清查资产,对于账面未记录的资产、死账、坏账等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办理入账手续,确保账能对物;对于已经无法正常使用或实物不存在的资产应根据资产盘亏手续,经规范的流程审批后消减账面金额,做到账实相符。根据清算结果,采用合理的方式利用、盘活闲置资源,进一步摸清土地情况,详细了解土地的质量、位置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按年度、季度及时更新资源台账,根据土地承包法,按照招标投标手续清理违法合同,对于不合规的土地发包流程应重新履行手续,确保合理、依法监管土地资源。
4结束语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做好农村资产管理,使其效益最大化,不仅关乎新农村建设,还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强化农村资产管理和资源利用,关键在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监督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民主服务、明确的权责划分。只有做到对资产的高质量管理及对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才能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使农村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南志标.农地流转对农地与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甘肃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5):957-974.
[2]许明箫.解析农村资产管理条例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效率———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4):96-99.
[3]管兵.农村集体产权的脱嵌治理与双重嵌入———以珠三角地区40年的经验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9,34(6):164-187,245.
[4]LiuZhenzhong,LiuJin,HeXiaoming.70YearsofChina'sfinance:history,contributionsandprospects[J].ContemporarySocialSciences,2020(5):28-46.
[5]仇叶.集体资产管理的市场化路径与实践悖论———兼论集体资产及其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J].农业经济问题,2018(8):17-27.
[6]蒋,肖滨.重构乡村治理创新的经济基础———广东农村产权改革的一个理论解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21.
[7]王静,邱道持,赵梓琰,等.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改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忠县316份农户调查问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4):114-119.
[8]陈昕.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福建省农村集体三资综合管理平台的规划与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0(4):16-20.
[9]杨人豪,杨庆媛,冯一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基层治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成都市郫都区宝华村的案例分析[J].西部论坛,2020,30(5):32-42.
一、学习考察概况
根据区委中心组全年学习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组的学习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加快大发展”为主题,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区委书记XXX为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27人,于7月13日至19日到温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在重庆驻上海办事处的积极联络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战略抉择下,华东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势地区,“黄金地带”迅速凸现出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黄金效益”。20__年,华东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1的GDP。现在,华东四市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投资力度以千亿元计;构筑了城市及辐射周边的高速交通网络;打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了康奈集团、大虎打火机厂、乔顿服饰集团,对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参观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教园区和娃哈哈集团,学习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经营模式和理念;与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领导座谈交流,向他们请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参观了上海浦东新区,听取了浦东新区领导关于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政府职能调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参观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德隆公司,学习了资本运作、战略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地考察了新天地旧城改造项目。
学习考察中,我们既学习了华东四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华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㈠强化发展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温州树立和宏扬“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发展商品经济;“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搞市场经济。各地都坚持围绕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托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发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成为杭州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在“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思路下,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在与上海的错位竞争中把自己变成上海大企业产品加工的“大车间”。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发展“走出去”经济、区域块状经济、轻工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昆山由一个60万人口的农业县,80年代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转工”;90年挥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内转外”,形成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良好局>:请记住我站域名/电力、燃气、集中供热)基础建设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㈢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 ,华东四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对有实力商家,适当牺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网络招商,在网上信息,宣传自己,捕捉信息,寻觅商机;三是会展招商,派人参加各类会展,收集信息,结识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亲商、安商、富商、扶商,让外来商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来当地兴业;五是产业招商,集中优势资源,把某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六是中介招商,凡对招商引资作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中介人,不论身份,形成“大招商大报酬,小招商小报酬,不招商零报酬”激励机制;七是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招商,主要是加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将招商引资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干部的升迁挂钩。截止20__年底,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在浦东设立了8397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2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70多家在浦东投资了32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12亿美元,具有投资金额大、技术层次高、产业链延伸广的特点。18平方公里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7家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6个,还引进内资75.3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年均增幅30以上。
㈣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增强经济总体素质。杭州以加工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养生堂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行业;以汽轮动力、万向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行业;以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通讯行业;数量众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纺织服装行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并全力打造IT产业和新药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四大基地之一。温州打响“温州制造”品牌,建立14个国字号轻工业基地,创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创新基地。浦东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㈤注重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在二十年的市场磨砺与整合中,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华东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接轨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效应,使园区内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苏州工业园九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亿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标准,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获得相应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条件。浦东新区在建好大载体的同时注重功能特色园区互补联动的发展格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形成聚合国际现代化金融贸易功能,拥有中外金融机构145家;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金桥出口加工区形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拥有中外加工企业520家;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区港合一,形成自由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使得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
㈥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硬平台。在倾力投入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和改善发展软环境。“你办项目,我办手续”,立项、征地、登记等都由政府代办,全程服务,创造“四个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舆论环境。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降低客商投资成本。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企业不在自己这里受冷遇。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国际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实施“境内关外”的一系优质政策,由海关实行时间式管理,运行按电子报关,口岸直达方式进行,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市对外开放的创业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国家特定政策,实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地。
㈦构建人才高地,以人才开发形成知识经济聚集点。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苏州坚持“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方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引进了国内外一流名校、名师,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和智力支撑。杭州建设了占地10.12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规划容纳15所高等院校及13万在校学生,为发展提供宽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浦东新区20__年投入26亿元发展社会事业,拥有上海科技馆、浦东图书馆、少年宫等,投资2亿元迁建华师大附中,目前浦东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卫生事业完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学人员自愿回到浦东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东,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个社会效率。
三、加快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大发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应加快推进观念、战略、结构、科技、载体、环境六大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市场竞争体系,推动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㈠实施观念创新,进—步解放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变革 的前奏。我们感到,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地区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强化“四种观念”:一要强化辩证思维抓机遇的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辩证把握大局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冷静分析找寻面临的新机遇,在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在利用强大外力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惰性,彻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抢、赶、超”的精神状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二要强化竞争才能进步的观念。不主动同高手“过招”,就难以超越自我。唯有竞争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发展进步。我们要正视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采取积极措施超前谋划、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前进。三要强化不发展就是后退的观念。切实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陈规陋习,敢于想大事,谋大业,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拿出超常规的发展举措,迈出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和步频,实现以快补晚。四要强化适应变革的开放观念。积极清理废止过时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法律框架下,从游戏规则、组织形式、产品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国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为加快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㈡突出战略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必须正确审视区情,讲究战略战术,科学制定规划,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在区域战略制订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锐观察、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研究了解制约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龙,跳出九龙看九龙。洞悉竞争对手变化,长远规划竞争方略,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二要正视自身劣势。定位区情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必须正确把握劣势,取长补短,随机应变。三要注重发挥优势。要善于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学习借鉴东部先进地区多年的发展经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抓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低成本扩张。四要优化发展方略。按照“动态调整,长短结合,粗细有度”的原则,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拟定完善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新世纪前20年发展的目标,按照实施高新技术、城市化、都市农业“三大战略”,打牢结构、环境、人才“三大基础”,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发展区、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商务发展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农业发展区这“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总体思路,从战略的层面上科学合理地指导推动发展,同时要伴随着新的实践,搞好信息研究,针对重庆市的宏观战略部署,不断细化、充实和完善这一战略构想,走出一条具有九龙坡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㈢强化结构创新,提升内在运行素质
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素质。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铝业、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营化改造、开放式重组、企业破产、转换职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龙头,拓展领域,创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后花园,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和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㈣深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实施技术创新,是挖掘区域经济潜力,增强整体发展后劲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具体要狠下“四个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效节能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改造传统农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二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九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幅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质量的关键,尽快走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着力推进重点新技术项目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内研外引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灾害防治、规模养殖、新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促其上规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数字九龙坡”和“软件大厦”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机制,敢于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鼓励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领办或创办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调动全区上下“科技兴区’的积极性。
㈤推动载体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以推进城镇化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坚持管理、规划与建设同步推进,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本来经营,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出让、转让经营权运作步伐,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镇建设投入的良性发展。西部九镇要把握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实机遇。要以产业的集聚、园区的整合,促进城镇人口、空间布局调整;着眼于富民安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推进城镇化和实施富民工程的有机统一。二是抓好以园区为重点的载体建设。以产业为纽带,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形成“数镇一区”、“数镇一带”的新格局,重点推进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东部九龙园区、华岩工业区和以西彭为中心的西部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滚动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引大引强。坚持亲缘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资动向,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责任,奖优罚劣,激励干部群众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环境创新,增强聚集效应
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表明,资金、技术、项目总是趋向统一、开放、有序的地域流动。因而,要实现九龙跨跃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要优化服务环境。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政企关系上,下决心砍掉旧体制形成的不应有的既得权益,放权于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坚持要宏观不要微观,要规划不要计划,要服务不要事务,要政策不要决策秘书网网址:,形成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切实转变作风,积极推行首接责任制、文明办公制、 服务承诺制、引导办理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优化硬件环境。用新思路、新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结合部门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投资环境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和建立保护体系,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要优化人文环境。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区”和“人才高地”建设,要把吸收、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力培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创新领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规不守旧、放开不放任、求优不求全,重引不重压,推动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区委中心学习组赴华东地区学习考察团)
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__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__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 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__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__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 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并以其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优点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我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区委、区府要着手制定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我区建设成为西部的物流重镇和长江上游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龙坡区物流建设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体制;三是选择好发展物流的区域,采取一区多点的形式,确立核心区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园区建设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建设商务大厦、物展中心和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
(五)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效率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教师培训总结
近年来高校发展迅速。为了适应学院的发展需要,高效最近几年大幅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出现了新进年轻教师较多的情况。这些年轻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教学经验少的情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多少在授课能力上会存在缺陷。
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教务处___了最近几年引进教师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技能培训,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教学方面的讲座,围绕的主题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此次教学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年轻老师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师德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教学能力
大学是提供给年轻人学习机会的地方,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他们,并让他们把学者们的观点倒背如流。如何给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呢?这就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的一个考验。教学___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这就要求各位年轻教师尽快进入教师角色。
上课前,应该要吃透教材、备好课、写好教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教学___形式应该准确把握,课堂上要有___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方面,表达教育教学观点要明确,采用教学策略要恰当,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能够很好把握。教学监控能力方面,要对教学状况准确预测,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擅长营造合适的教学情景并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行为方面,课堂规则要明确,教学时间管理能力要加强,能够洞察学生的真正意图,并且对意料外的学生反应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使教学行为顺畅。在平时,青年教师要虚心向有经验教师请教,力争博采众家之长,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认为,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岗前培训以理论性为主,实践性、针对性不强的缺点,能够给予年轻教师一个面对面的学习机会,它有助于年轻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学教育规律,解决年轻教师在刚走上讲台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听课的过程中,年轻老师要做多种准备。要事先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来讲授这部分内容,准备如何进行,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要仔细揣摩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还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听课后要马上进行总结与思考,准确客观地评价其他教师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每次听课之后,进行反复琢磨,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才能起到听课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有关理念,学习学校关于教育教学的有关制度。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要具备一定的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锐化自己的思想,发现问题,认真感悟每一个环节,用于探索,推陈出新,因材施教,提高自身的终生职业能力。
另外,学校___教师每年进行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涉及各个行业,除了有效地丰富了老师们的知识,教师们还通过不断的自我职能开发,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一位优秀教师,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教学的时候,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而要与时俱进,结合目前科研的发展进行讲授。
在这期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年轻老师们通过对多位教学名师的教学观摩,亲身体验了各位教学专家们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深感受益颇多。
二、师德的培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作为青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因此,青年教师尤其要牢记加强师德建设,教书不忘育人。
在教育中,师德培养的前提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___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我们年轻老师也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三、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和学生沟通无障碍,那么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不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话,将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师生交流,往往是单向的,教师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地说教,学生被动地无可奈何地接受。这样的交流,教师虽然煞费苦心,但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因而也就找不到“因材施教”的突破口。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要建立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由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参谋者,积极引导者。
那么,应该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呢?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关键,而理解别人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因此,教师要习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想与学生顺利沟通,教师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会希望老师怎么讲授课程?学生出现了问题,也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学生,会发生这种问题吗?我做学生遇到了这种问题会怎么办?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的思维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内心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尽量少用指责性、劝诫性的语言和口气,更不能对学生加以训斥甚至挖苦讽刺等;要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陈述,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动向,多用商讨的口气,建议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将学生引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更高境界,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尊重。
大学教师培训总结(二)
这次教师培训的资料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大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实践上包括观摩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示范课和新教师的现场教学示范课。透过认真的培训和自我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我选取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___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我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期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职责心,务必坚持教学领域的___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光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向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仅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__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资料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透过听讲和自我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资料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作为新世纪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大学课程资料有着许多的特点,具体能够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我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四、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改善的方向
这次培训又安排了两次课堂观摩。虽然是不一样的专业,但是教学的方法是相通的。从观摩教学中,我再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找到了自我的差距,认识到自我在教学中许多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总之,这次新教师培训虽然是安排在学期之中,时光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太多的时光和次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来参加培训的。我透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我有信心透过自我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我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们国家的(范本)教育事业,为我们师专的发展壮大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大学教师培训总结(三)
通过在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方面、教学业务技能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切实体会到了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对所有即将走上讲台教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此,我就在培训班学习以来的心得体会小结如次。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___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学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特殊的作用是:
其一,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骨干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昌盛,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整体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又取决于大学教师的工作。
其二,大学教师,既是文化科学的传递者,又是文化科学的创造者。历来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不少是荟集于高等学府或当过大学教师。人们往往把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同文化发达、科学昌盛、政治民主、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学者”、“专家”来称呼大学教师,把大学教师的声望作为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标志,把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一面文明建设的镜子,能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是光荣的。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是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
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品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___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了___的把握。“师者,人之模仿也”,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过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
“纯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它对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再次是明确了高等教育法与教师权利和义务,学会了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高等教育中的纠纷与___。国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也用法律形式确保了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方向发展。
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在政治思想上有明显进步的同时,我在教学业务技能亦有大幅的提高。
第一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是认识到了学习《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想我们这种刚走出校园,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方面对大学教学理论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又缺乏大学教学实践经验,对大学教学的过程认识不足。青年教师只有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后,在欣赏别人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把它用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养,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拓和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从而促进大学教学理论的研究,推动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对我们这种即将步入高校教师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的青年人来讲是有深远意义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教师培训总结(四)
短短几天的高校教师资格培训结束了。首先还是要感谢学校人事处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这么好的继续学习机会,感谢为我们辛勤授课的专家教授们!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我想具体谈谈学习完各门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加深了我对“师德”的认识,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___领域的诸多内容,古人云:“国将兴,必将贵师而重傅。”所以,我们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这份职业产生责任感和光荣感,忠于职守、矢志不渝,这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起码的职业道德。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我们应以和善宁静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导之以行,以身作则”,第一文库网这样学生才会尊重老师的劳动,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高等教育心理学》这门课让我学会___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在这个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虽然大学一般都有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___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而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另外,我们特别要注意加强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学习心理教育,___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渴望,帮助他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具有适应环境和职业变化的能力。
《高等教育学》使我认识到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我们民政学院在这方面更是大有所为。我们学院坚持立足民政、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开放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民政行业和区域现代服务业工作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让我对教育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教育法是调整国家在行使教育行___力和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权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学习完这门课程我认识到了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作用以及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虽然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但我们作为高校教师的使命却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学习思考,尽心尽力地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