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5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责任审计步骤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责任审计;探讨
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中经济责任和责任审计已愈加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这为明确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济责任是指主要以资金作为责任标的,从产生的原由分类,可以划分为约定经济责任和法定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是否履行经济责任的审查。它的目的是为国家相关监察机构审查提供依据。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经济责任的定义在前言中已经提到,此处不再赘述。下面补充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是: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委托,依照国家相关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财务收入和支出的可靠性、合法性和效率性以及领导层有没有肩负起经济责任、是否遵纪守法所做出的监督和评定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入和支出审计的深层次化,具体体现在思路和成果上。
(二)事业单位领导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
依据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特征,领导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主要有:
1.审查经济任务的完成状况
主要考察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是否符合规范,有无盲目预算和夸大预算。其考察指标有: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费用自我供给率、投入的人员费用占总费用的比率、公务费占全部费用的比率、社会效益等等。
2.审查收入和支出活动是否具备可靠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在该类审查中,重点考察:财政津贴的发放是否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并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拨付;各类收入是否经过有审批权限的机构审批,并依照标准进行审批;业务性收入是否与服务性收入分开账目进行核算等等。
3.审查资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在该类审查中,重点考察:事业单位管理资产的人员在任职期内和任期结束时债务的权利和义务;审查账面信息和实际信息是否相符合。另外,考察所有者权益是否真实有效。
4.审查内控制度是否完善
该审查环节是审查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高效、贯彻是否彻底。另外,考察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是否得到了强化,从而规避内控风险、提升资金利用率。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程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相关审计部门审计完成的。一旦审计汇报结果、审计建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出炉”,则宣告审计的完成。其步骤为:
(一)制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部门在接受委托后,应依据审计工作准则制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汇报方法、分工合作、问题处置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
(二)审计前进行调察
该环节要求事业单位对财务归属问题、机构建设、人员编排做出说明并拿出报告并说明职业范围或运营范围。另外,应出示银行账户、会计报告等相关的原始报告及电子财会信息表。
(三)审计通知书的传送
审计机构应在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前三天向事业单位传送审计通知书,并抄录审计通知书给事业单位的管理人。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进行阶段
该阶段包括的内容有:搜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材料并且要求事业单位出具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汇报资料。另外,还应收集重要的经济策划的记录材料。
(五)草拟审计报告并征询被审计事业单位的建议
审计告一段落后,由审计单位负责草拟审计报告,并综合事业单位领导的建议,必要时对审计报告进行整改。
(六)审计结果报告的出炉
审计机构依据审计结果制作审计结果报告,并上交省市或国家审计机关。另外,还应抄录一份审计结果报告给事业单位的领导层。
三、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
(一)领导层的内控评价方法
内控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通过问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检查内控文件。另外,通过观察被审计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确定评价方法。因此,通过观测不同的工作环节和整个工作体系,可以明确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制是否完善、是否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实质性的检测办法
实质性检测的一般办法有:通过基本的财务审计,结合具体的会计审计目的,对不一样的审计目标采取不同的审计办法。该类审计测试办法的内容包含:对经营业务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进行审计、对会计账目的完整度进行审计并对财会账目的可靠性进行审计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领导层应肩负起经济责任,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全力配合,从而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程度。要做到该点,寄希望于审计部门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监管、财务机构与审计部门应通力合作,并且多交流多沟通。审计部门在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有力协助下审查财会材料,而监管部门则查阅百姓的意见薄做到内部检查外部抽调。另外,审计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执法技能、完善服务态度。秉承谨慎、公平、实事求是的工作风格和服务态度,帮助事业单位规避风险。对于审计过程中实证不足、评定标准不明确的情况,审计单位应只作披露而不作评定,进而有效规避因得到的证据不足引起的审计风险。相信在事业单位和审计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会进一步强调承担经济责任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霍怀功.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及其评价体系[J].交通财会,2012,(8):52-55.
[2]徐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J].民营科技,2010,(10):34,3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理论基础 模式 研究
一、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运营效率,对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提升审计价值,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经济审计模式的原则、特点、关键点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一样,在模式的制定、实际运行、评价以及其他各个环节中都需要遵守《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遵守公正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高效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价值实现最大化。
相比其他形式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审计目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的结合,是为制约和监督权利运行服务。第二,审计对象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由人而事,这种由特定人的任期来界定审计的范围和事项,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将人和事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三,审计程序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立项时,审计机关会在征求干部监督部门意见后列入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召开由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共同参与的审计进点会,被审计者在进点会上要对任职以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报告,并由参加会议的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现场测评;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审计组会征求被审计者的意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报送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第四,审计内容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要沿着财政资金走向,更多关注“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内容合法性及决策结果效益性,关注对下属单位监督职责履行情况。
由上述对经济责任审计原则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和运行的关键点就是在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和特点,结合各地实际,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效运行。
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一方面对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相关的计划和管理。对基础审计机关来说,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法定项目、省(市)定同步项目占50%左右,余下的就是经济责任项目。若年度中领导干部人事有所变动,经济责任项目计划也会随之改变,难免影响审计监督的效力和审计项目质量。
第二,审计评价质量不高。尽管各地都出台了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及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受审计人员惯性思维影响,没有正确辨别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异同,评价还是围绕着单位财务收支合规性,没有将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个人存在的违规违纪等问题作出正确评价,且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也有些将被审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纳入评价,审计评价随意性较大。
第三,准确界定责任尚有难度。虽然相关《规定》、《实施条例》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具体解释,但在实际操作中准确界定每一项责任尚有一定难度。有些问题既可以定为直接责任,也可以定为主管责任,有些问题可以定为主管责任,也可以定为领导责任,造成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问题定责结论就会不同,增加审计风险。
第四,审计结果运用成效微弱。由于干部人事工作的特殊规律,有些地方干部管理部门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对审计结果未能充分运用,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三、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
由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是一项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工作,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从经济审计的计划管理、评价体系、责任界定及成果转化等四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第一,搭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模块。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具体内容除了基本信息外,还要将以往年度审计开展情况、问题审计整改落实等信息输入数据库。二是通过与其他审计项目电子档案结合,整理出问题归集库,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分类轮审制度。根据被审计者经济管理权限和财政资金使用规模的大小,对被审计者实行分类轮审审计管理制。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可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三是在制定计划时要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充分考虑审计资源,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及财务收支审计等项目相结合,避免同一年度同一单位重复进点审计。
第二,建立完善审计评价体系。一是要修订有关制度规定,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引领作用。对照《规定》要求,分析和研究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细化和完善有关办法,使之更具操作性。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建立分类别、分部门相对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审计责任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二是围绕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体系,其中要针对不同类别的领导干部,突出各自的审计评价重点。三是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鉴和吸纳联席会议各部门考核评价标准和意见,使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和规范。
第三,编制定责实务指南。经济责任是由领导干部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产生的,这就要审计机关正确判断领导干部该应承担的责任是经济责任还是非经济责任;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分清是领导干部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而造成的失误而应承担责任。根据以上界定步骤,结合近年来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责实务操作指南,将哪些问题列入定责范围、应承担哪种责任、责任认定的审计取证要求等编入指南,供审计人员参考。
第四,搭建提高审计成果平台。审计机关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支持率,同时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让有关领导和部门掌握,促使党委、政府在任用干部时,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审计结果报告应作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内容进入干部档案。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考核制,促进被审计人员和单位整改纠正问题,对整改工作不重视或整改未到位的接受社会监督。
四、结束语
总之,探究和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不仅能够使目前存在的问题得以有效的缓解,而且还可以不断的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的手段,完善既有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新的干部竞争机制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由此可见,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研究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是审计机关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F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185-01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一)要坚持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为限制范围的评价原则
根据相关的法律可以明确的知道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只能限制在经济领域内,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价,而不能对其他和经济领域无直接关系的项目进行评价。总之,审计人员一定要坚持应该遵守的规则,不能随便的介入到其他的非经济方面的问题之中,如果觉得此事需要向上面汇报的话,则向上面的人汇报,反正不能够篡权,真正的有效的去评价这才是直接应该要做的工作。
(二)必须要坚持以经济责任为主的评价原则
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之中,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的到底是什么,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审计的报告必须要符合各方面的为题,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要对自己该评价的相关的领域做出相对的评价,要是不必要做出的评价就不需要浪费经历和时间去做无用的事情,有什么需要向上级报告的问题就一定向上级报上去。
(三)坚持财务和非财务并重的评价
审计的工作重点是财政的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我国在这上面做足了工夫,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其中经济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当然仅靠审计的收支现在是不能够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两者的关系现在发展得并不平衡。所以,现在不仅要快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需要开展监督的工作,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指标计的评价方法和作用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综合评价指标法和指标层次分析法,根据相关的具体的情况为依据来审计评价。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可观的,发挥暂速度非常的快,各方面综合的发展都是非常快的,那么,审计的范围也就会变得非常的广,有效得去选择评价的指标,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麻烦,更能很好的去完成相关的任务。下面就讲述集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以及作用
(一)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
就是在其中运用各个相关的信息和进行统一的计算方法,在其中要进行的步骤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的去介绍步骤了。利用这样的方法来评价带来的作用有:第一点,对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思想,对综合的业绩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这真的是一盒很好的方法,而且出错率还比较小,贵评价的工作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第二点,因为数据本本身就带着客观性,那么也就能够公正的去评价,只是里面还是存在了一些缺点,因为就本身的限制而言,数据的时期和企业组织样本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利还是大于弊,只要运用的措施是合理的,那么就会提高业绩。
(二)功效系数评价法
首先就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还要经过多次运用来证明其中是有用的,这样才能顺利的去开展接下来的工作,这个方法带来的作用有:能够很好的满足目前的规划需求,并且在层层的功效中有效的评价。这样的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起来,主观存在的方面比较多,第一种主要是从客观上出发。这些的计算步骤比较复杂,在计算的时候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这样的方法是无法来了解业绩改变的原因的,准确的说来,这样的方式只使用业绩的评价。
(三)综合分析判断法
这个方法属于定性的评价方法,这需要相关的人员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得出来的,相关的审计人员在一开始就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的方法的作用:综合分析判断法要根据相关的参考标准对定性的评议指标打分,根据单单项的综合的打分来进行最后的评价,这样的方法对评价是最有好处的,这个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审计评价对接下来所开展的项目是很重要的,审计评价相当于是对前一个任务项目所做出的结果评价,一个项目的完成是否能够得到肯定,这个表现在评价中,在经济责任审计下的评价可不是像一般简单的评语那样,这里所说的评价对我国经济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够持续向前,综合国力能够增强,这并不是顺其自然就能够解决的事,这都是需要国家政府去思考要做什么工作的,否则就无法对我国的经济进行制定相关的战略。在经济领域这一方面中,每个国家都是要实行很多的措施去应对各个不足的地方,调整相关的一些措施,这样才能促使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说,审计评价是很重要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如今这项复杂的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国际地位,想要在这样的现实中站住地位,那么就必须要依靠经济的力量来维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够忽略经济责任审计下的指标评价,审计评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中不可代替的作用,我要要应用准确的方法来评价客观事实,不得从中虚构任何的东西,一切都需要满足现实条件,综合的去考虑各个问题,面对不同的情况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评价,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合理的评价,在评价之中,要运用到科学、公平、合理的态度来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最后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廖洪.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以及设置原则[J].审计研究,2001,03.
[2]高前善.政府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J].财务问题研究,2010,12.
【摘要】重要性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已被广泛运用重要性水平应用的基础是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要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时于评价结果的影响
一、经济责任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应用的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
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以检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方法模式和以审查交易和事项结果为基础的方法模式。
1.以审查交易和事项结果为基础的方法
账项基础审计亦称详细审计,是对被审计方的有关会计账项进行逐笔核对,以检查是否有错弊出现的一种审计方式。它的产生是与当时的审计环境相适应的,早期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认真核对每一笔会计账目,以防止虚假记录的发生。同时由于早期的会计账项远没有今天这样繁杂,审计人员是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指定的审计任务予以完成的。在账项基础审计后期.开始引进“抽样测试”方法,而不再单纯使用逐笔详查的方法。
2.以检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方法模式
账目基础审计费时费力的缺点已经让它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加之20世纪40年代后经济与管理的种种变化,它逐步让位于系统基础审计,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型企业经济业务量愈来愈大,会计系统也愈来愈复杂,对每笔经济业务合理性的判断也因为经济业务环节的增加而愈来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不得不依赖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自身控制作用;另外,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统计抽样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与可靠已经成为能否成功地应用抽样技术的先决条件。
目前,内部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审计实践与理论的核心基础。这种方法也逐渐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法,由于方法是内容的灵魂,因此.在这种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下,派生了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重要性水平就是伴随着抽样技术的采用应运而生的一项重要理论,并且,其运用的基础就是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二)确定审计目标
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与责任性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总目标,总目标往往显得非常宽泛,不容易被审计人员所理解,为使审计目标对具体审计的执行具有指导性,要对审计的目标进行分解,以便审计人员可以围绕具体目标直接收集信息和证据。
1.审计目标分解的思路
审计目标是一切审计活动的方向.只有先确定审计目标,才能确定完成审计目标所必需的程序与方法。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的相关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具体审计目标的确定有助于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应收集的证据。它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确定。
2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的认定
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的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其经济责任所做的断言或者声明。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的认定有以下五类:(1)存在或发生、(2)完整性、(3)权利和义务、(4)估价和分摊、(5)表达与披露。
3.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
依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总目标及其关于经济责任的认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可以表述如下:
具体审计目标可分两类:一是总体合理性目标;二是其他具体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目标。总体合理性目标是指审计人员须先根据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全部信息,评价其具体的反映结果,即账户余额和发生额的合理性。其他具体目标包括: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披露、分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具体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将这些证据累计起来,审计人员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任何认定是否正确下结论。再将对每个认定的结论综合起来,审计人员就可以对整个经济责任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与责任性目标发表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方法
(一)重要性水平的基本含义
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及内容相对应.重要性的界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次是针对真实、合法的目标,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在特定情况下,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达到了这个程度,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重要性水平可视为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能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基于会计报表所作出的决策(包括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第二层次是针对效益性的目标。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不经济、不效率、无效果的严重程度。在特定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不经济、不效率、无效果达到了这个程度。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重要性水平可视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不经济、不效率、无效果的程度能否影响信息使用者基于该信息所作出的决策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重要性水平是一个量化的金额,这个金额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在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确定这个金额时往往依赖审计人员的经验做法,而经济责任审计较会计报表审计而言,往往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做法。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1.德尔菲法
在确定综合重要性水平及分配重要性水平使用何种权重时,为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往往需要借助专家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请专家对综合重要性水平及分配重要性水平使用的权重作出判断,这就是德尔菲法。
它包括以下几步:
(1)选择专家。选择熟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丰富、分析判断能力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专家人数约10―20人左右,之所以是一个弹性区间,是因为专家的人数要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情况灵活选定。
(2)指定咨询表和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咨询表是对于专家对综合重要性水平及分配重要性水平使用何种权重的意见的调查表。背景材料应尽量准确、完整,以便专家进行分析参考。
(3)进行反馈性的咨询调查。利用拟好的咨询调查表进行多轮咨询调查。
(4)采用统计方法综合得出专家群体对综合重要性水平及分配重要性水平使用权重的判断结果,并对专家群体判断赋值结果的一致
性与专家群体判断赋值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确定专家群体判断赋值结果的可信度。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利用某种能区别事物优劣的相对度量作为评价事物合意度的指标,这个相对度量称为权重或权数。它是对于某准则而言,用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事物优越程度的指标。指标值越大,则优越程度越高,权重也就越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把复杂现象中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即按照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根据对具体问题的主观判断,就每一层次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最后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以此进行分析研究。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分析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第一步进行系统分析,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由元素组成的各部分,第二步将这些元素按其属性分为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元素的支配。在层次结构中,若某一元素与下一层所有元素均有联系,则称该元素与下一层存在完全层次关系。若某元素仅与下一层部分元素有联系,则称该元素与下一层存在着不完全层次关系,每一层各元素所支配的下一层元素一般不要超过九个,否则会给两两判断造成困难。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根据递阶屡次结构,可以构造一系列的判断矩阵。首先构造目标层与下属有联系各元素的判断矩阵,而后从上而下地建立上一层某元素Ck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某元素A1,A2,…An,有支配关系,目的是在准则次C之下按它们的相对重要性赋予A1,A2,An相应的权值。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元素的两两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
(3)层次单排序
对于A1,A2,…An通过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判断A,解特征根:Aw=λmax,所得向量W,经正规化后作为元素A1,A2,…An在准则ck下的排序权重。这种方法称为排序向量计算的特征根法。λmax存在且唯一。
(4)层次总排序
为得到递阶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的所有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需要把第三步计算的单排序结果进行适当组合,最终计算出最底层次中各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和整个递阶层次结构的判断一致性检验。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重要性水平使用的结果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需要借助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目标确定审计事项评价的范围,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
审计人员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一)错报或漏报的汇总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断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这就是说,在完成审计工作时,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审计人员应当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并将其与会计报表层次的综合重要性水平相比较。
(二)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对比并进行处理
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审计风险,以降低风险,即当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
如果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在发表评价意见时考虑其对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影响程度,发表恰当的审计评价。具体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真实性评价的意见类别
(1)如果审计中没有发现并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重要的不真实的事项,可以认为其真实地反映了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2)如果审计发现有个别重要的(超过重要性水平的)不真实事项,但不影响总体上反映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可以认为其基本真实地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3)如果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严重不实,总体上不能合理地反映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可以认为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同时要说明原因。
2合法性评价的意见类别
(1)如果审计中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较好地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
(2)如果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个别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除该事项外,基本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
(3)如果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严重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的行为,可以认为其未能遵守有关财经法规。
3 对效益评价的意见类别
(1)评价效益性时,评价标准可以使用计划或预算指标、历史指标、同行业先进指标等。
如果审计中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的低于有关评价标准的指标,可以认为其较好地遵守了有关效益性的要求。
关键词:AHP;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0前 言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科学发展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1]。在实践过程中,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分配或者是根据主观臆想判断赋予其权重值,不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架构,而且使判断结果随意性大,缺乏科学依据。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在审计过程中是一个多层次,多决策变量的复杂决策问题。对该决策问题作出十分正确的判断是十分困难的,必须采用适当的决策判断方法。层次分析法能解将决策框架中对多目标的定性分析、逻辑分判断、模糊问题的识别转化为可以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常用于复杂的问题。
1 层次分析法应用简介
1.1 层次分析法简介[1]
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发展可以追溯到70年代初期。1971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教授T. L. Saaty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中,充分注意到当时社会的特点及很多决策科学方法的需要,开始寻求一种能综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证模型的系统性、合理性,又能让决策人员充分运用经验与判断能力。
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AHP法总的说来就是对每组因素中的因素项两两对比,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其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如果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满足要求,则特征向量即为所有属性的权值向量,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元素。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之后,将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用框图形式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与因素的从属关系。当某个层次包含较多因素((>9)时,可将该层次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层次。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胜的认识,其数值一般由该领域的专家按照经验判断而得。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经规一化后即为该矩阵因素相对于上一层中某因素的排序向量。再通过特征根导出一致性比率,判断其一致性。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排序权值,该过程由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直到计算出最低层的权值排序向量。最后通过特征根导出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判断其一致性[3]。
2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现在以浙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责任审计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本文在构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时,坚持了相关性、可比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几大原则,并根据专家意见、实际情况对各指标体系进行赋值,进行各级层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确定,建立的递级层次结构为4层,如2.1的图1所示:
2.1 审计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的综合分析,得出对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校科学发展情况,权利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廉洁从业情况等方面。根据以上内容,建立如图(2-1)所示的评价层次结构。
2.2 判断矩阵的建立
选择对数控改造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参与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建立。这些专家必须对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合理构成判断矩阵上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所在。对各个要素进行两两比较,依据表1给出相对权重[4]。
2.3 层次单排序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2、 计算n次方根
3、 对 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的各分量:
则各方案的关于Hi相对重要度为:(W1,W2,…,Wn)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2.4 综合重要度的计算方法及层次总排序
为了得到递阶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中所有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需要把第三步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组合,并进行总的判断一致性检验。这一步骤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最终计算结果得出最低层次元素,即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相对权重和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判断一致性检验[5]。
2.5 一致性检验
矩阵所计算的值仅仅是评价人的估计值,如果在估计时有偏差,会导致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最大特征根也有偏差。这样各个方案相对重要度的可信度也差。如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若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则λmax=n;否则:λmax≠n,于是有判断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有CI=0。对于不同阶数的矩阵判断,可以引入平均随机指标RI(可以通过查表获得)。此时矩阵的一致性判断由其比例因子CR决定,CR=CI/RI。如CR
2.6 各层对上一层的的判断矩阵、其指标值及其一致性检验
在建立两两对比矩阵时,根据专家组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赋值,列出其判断矩阵,用matlab 软件计算出它们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这些赋值是否符合满意,是否符合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对各层的元素进行赋值并计算后,得出来下图的层次总排序,各层指标的权重分配数据汇总,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该专家小组认为,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操作行为规范化(B4)的权重为0.4409,因此该专家小组认为在评价时首先要看审计对象的操作行为规范情况,其次要看资源配置市场(B3),最后再看该校的科学发展情况(B1)、权利运行公开化程度(B2)和廉洁从业情况(B5),而在操作行为规范化的评价的各个指标中内部管理规范化、预算管理规范化、资金管理政策执行的权重最大,为0,1671,因此该专家小组认为在评价高校领导干部的操作规范情况时,应首先看内部管理规范化、预算管理规范化、资金管理政策执行情况。依次类推,这样就可以用数据定量的评价原本定性的问题。
3 结束语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权重的一般程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审计结论中的主观性和模糊性的弊端,相对准确的反应出评价对象的客观情况,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
参考文献:。
[1] 刘石林,方伟林编著,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定又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07,第21卷第(6)期,44-49
[3] 吕永波,胡天军,雷黎.系统工程[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建才,付明.基于云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 ,2013,(23):290-290,291.
[关键词]高等学校 内部审计 制度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50-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依法独立自主办学地位的确立,高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日益广泛复杂。在当前形势下,有效地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高校内部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内部审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管钱、管权、管事,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制度,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才能发挥权力应有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还需进一步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促进经济活动规范化,保障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1985年,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大方向。在随后颁布的《审计条例》中,又明确地规定了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审计范围等。1995年,国家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它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内部审计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布并施行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10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面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又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四号――高校内部审计》,从根本上规范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与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相比,目前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则显得不够完善。一些高校未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缺乏宏观指导,责任不清、奖罚不明,操作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例如缺少对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审计工作记录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完全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控制无从入手。在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也没有从各种方法的设计原则入手,缺乏实施的依据。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而言,明确审计目标是前提,建立和完善制度是保障。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应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但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造成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因此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审计制度,加快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单位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的提高
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状况是高校内部审计管理的关键环节,对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防御作用。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检查和评价作用,可以查找出高校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反映高校负责人的管理水平,调动管理者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技能
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应按照制度的要求,始终如一、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对照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也可以了解到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如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管理原则等,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寻找差距,明确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通过接受持续教育、进行培训、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三)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在实施具体项目审计之前,首先应当熟悉与被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了解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审计目的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在审计方案周密制定之后,就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实施审计。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依法做出审计处理处罚、送达审计决定等,每一环节都应严格按内部审计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环环相接,不漏不乱。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四)有利于促进高校经济目标的实现,增加组织管理能力
此目标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终极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增加价值并提高运作效率。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以防止内部审计工作出现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高校达到预期经营目的。内部审计制度贯穿整个审计活动,将内部审计工作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对照制度进行自我约束,并由审计部门领导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高校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高校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高校的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制度要求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促进高校经济安全平稳地运行。
三、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策略
高校应依据《审计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国家和省的有关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各项工作制度,加大教育内审法制化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制度
高校内审人员要针对资金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审计监督。高校资金业务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得由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全过程。要加强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审计,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对于重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经过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转移资金等行为。高校对外投资活动必须建立集体审议联签制度,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杜绝个人舞弊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审计责任制度
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学校法定代表人,对单位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主管领导或分管领导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为使学校资金有序有效管理,必须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堵塞漏洞,杜绝隐患。对审计工作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一旦发现该审计而未审计、该处理而未处理的问题,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特别是经过学校内部审计后,国家审计机关或有关部门再发现问题,并引起学校资金损失的,应追究学校内审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经办审计人员的责任。
(三)进一步完善结果公开制度
随着审计结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结果公开的客观要求已经形成,但很多高校内部审计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上做得并不是很好。目前,审计结果公开的范围很小,公开的内容与形式非常有限。造成审计结果公开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制度上的缺陷。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审计结果公开不仅可以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而且会使不依法依规办事的部门感到压力。因此,要想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深化公开内容,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是必然要求。审计结果运用是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推动高校事业发展、完善组织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审计结果运用涉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审计机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高校应积极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工,通过推进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化,进一步提升审计地位,努力形成“审计实施―结果运用―落实整改―内控提升”的良性循环。
(四)进一步完善问题整改制度
审计问题的整改是实现审计服务与监督价值的重要环节。有审计没整改等于没审计。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落实,关键是责任追究体系的建立。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才有可靠的责任落实。责任追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包括问责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方式等内容。从国家的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制度指导,且没专门针对教育系统的文件规定和操作依据,这既影响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又使审计责任难以追究,更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打折扣。教育部已经意识到了制度层面缺失的问题,正在积极组织专家起草研究相关制度。各高校则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运用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利用和审计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制度化,走好内部审计规范化道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五)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目标要求,根据县审计局年度工作安排,坚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致力于防范风险、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提升内部审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扩大内部审计工作效益,制定了《__市内部审计协会__分会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与要点,保证年度内[:请记住我站域名/]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顺利开展。
1. 多渠道多方式争取支持。结合各种会议培训及工作汇报,如全县审计工作会议、财政同级审工作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年度审计工作情况汇报等等,及时反映我县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呼吁县人大、县政府、县组织部门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加大对内审工作的支持。
2.结合县局实施项目审计,对乡镇落实《__县关于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意见》情况进行督查,将内审机构(人员)是否建立健全等内容列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报告中建议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促使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加强业务培训,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坚持每季组织1次内审人员业务学习,学习《__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使内审工作不断规范。
2.加强廉政教育,促进内审人员廉洁意识增强。在培训内容上不仅注重业务培训,同时增加廉政教育内容,组织内审人员观看反腐教育警示片、腐败分子犯罪事例教育展等,使内审人员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恪守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廉政审计。
3.组织内审交流,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一是县内审分会组织会员单位交流。分别召集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等19个内审会员单位开展交流,进一步了解内审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关注内部审计功能作用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积极献言献策以促进各会员单位内审工作,推广审计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4.加强业务指导。一是结合“三公经费”审计,适时指导县教育局、县卫生局等单位开展公务、经费支出自查与交叉审计;二是指导农经工作审计,加强村财务机构监督,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5.在理论研究与优秀项目上寻求突破。通过发动审计机关业务人员和分会单位积极撰写课题论文以及打造精品项目等方式,以提高我县内审工作业务质量与理论研究水平。2015年共有2个审计项目获奖。
一年来,我县内审分会在市内审协会的指导下,在全体分会成员单位支持与有力配合下,内审工作较之去年又有新提高。但与上级内审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学习先进,力争在2016年取得更大突破。
(一)在服务指导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和岗位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加强内审人员和内审工作交流,促使我县内审会员单位的内审项目质量和内审工作水平地不断提高。
(二)在内审理论或实务研究上下功夫。努力突破空白,积极组织内审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内审理论或实务研究,并争取按要求向上级内审协会推荐科研成果。
一、现阶段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盘棋”思想
1.不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的龙头作用,缺乏系统性。部分审计机关在编制计划前,未自上而下地确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和总体目标,计划管理部门只是机械地将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业务部门提出的备选项目进行汇总,往往造成年度计划零散且非系统。此外,部分审计机关的业务部门工作牵涉较广,如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并非能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仅仅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分别提出审计备选项目,再由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后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存在不熟悉审计对象的问题。
2.不重视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一是部分审计机关未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未能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突出。二是部分审计机关未搭建财政资金联网审计平台,未能利用计算机对财政资金重点支出存在问题的分析作为编制项目计划的依据,审计监督缺乏技术保障。
(二)频繁调整计划,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新《准则》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需调整,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但是,审计项目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突况而发生调整,其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1.下级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计划年度不一致。如某市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1月至12月期间实施,但其上级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8月至次年7月期间实施。计划年度不一致,导致上级审计机关下达新的审计项目计划时,下级审计机关已将审计项目计划报同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并印发实施。其结果是,下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通过调整审计项目计划来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统一组织实施项目。
2.党和政府临时交办任务较多。党和政府会临时交办一些审计或调查项目,由于交办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占用一定的审计资源,加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矛盾,影响审计项目计划的推进。
(三)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审计机关未设立专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机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或法规处承担,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计划管理人员。一些审计机关虽然配备了计划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存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宏观意识薄弱、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四)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力度不够
有的审计机关在计划执行中缺乏检查与控制,领导和计划管理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掌握得不充分,跟踪督促和指导落实工作做得不实。有的审计机关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不够认真,对年度计划项目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考核和奖惩不到位,影响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效果的对策研究
(一)形成计划“一盘棋”的思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1.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统一审计思路。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过程,可先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审计机关制定的长期工作规划,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审计总体目标,报经审计机关业务会议讨论确定。计划管理部门应将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内容及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事项、群众举报或公众关注事项、近年已审计单位名单等,提供给业务部门,由其开展审计需求调查,提出备选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备选项目先由各业务部门提出,再分别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甄选调整,然后报至计划管理部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计划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既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风险高、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也从维护财经秩序角度出发,抓好一定层面、一定周期项目的审计,避免审计死角。
2.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计划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本级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审计情况等进行调查,建立并完善审计对象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要定期到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
3.将审计信息化技术作为技术支持。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审计局在2011年完成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财政预算管理、国库支付、总预算会计等大部分业务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可以随时访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导出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广州市审计局正着手研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利用联网系统对重点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选取重点审计对象,确保重点审计对象每年审计一次、一般审计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
(二)预留审计力量减少计划调整
为避免审计项目计划的频繁调整,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又兼顾灵活性,预留一定审计力量是必要的。计划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以前年度党和政府临时交办的工作量,评估自身的审计资源,预留一定比例的审计力量。年度终结时,再将临时增加的审计任务,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三)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组织架构
针对计划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的问题,应加强计划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的建设:一要明确管理机构,保证相关机构以主要力量认真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二要强化管理职能,特别注重计划管理的统筹功能,使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提高人员素质,挑选具有良好的财经知识背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宏观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计划管理工作岗位,使之适应计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加大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