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证研究的特点

实证研究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6:13: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证研究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实证研究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社区音乐;音乐研究;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89-02

绪论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是丝路文明和华夏文明最为灿烂的文化热土。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南社区音乐文化是河南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音乐在河南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生命力,其文化特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个老百姓的心中。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基础上,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而音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得其成为大众百姓的首选精神食粮。丰富的社区音乐活动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乐趣的同时,亲身实践到音乐中,他们不仅能学习到很多专业的音乐知识,同时大范围的社区音乐活动也能使参与者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社区交流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感情,从而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及文明建设。目前,文化处在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能使河南的社区音乐文化独树一帜,并能持续传承和发展也成为河南音乐爱好者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丰富的音乐文化能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音乐文化科研具有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也极具挑战性。

一、社区音乐

(一)关于社区音乐

首先,社区音乐的主体即参与者是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的。凡是参与社区音乐中的老百姓没有年龄及性别的差别、甚至没有音乐专业水平的限制。参与到社区音乐运动中的居民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大都秉承着积极自愿自发的原则,不受地点、时间及音乐类型的限制。虽说社区音乐的主体大致是根据地域来进行划分的,不同地域会有不同活动形式,但是不论是刚上幼儿园的孩童亦或是年近花甲的老年人,也不论是专业从事音乐领域的音乐家还是自发的音乐业余爱好者,只需要怀揣着对音乐文化活动的热情,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和束缚,他们都可以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主体。

(二)社区音乐的分类

社区中的音乐即包括所有的音乐类型。它的音乐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它可以是接地气的地方戏剧表演,老年合唱团演出、年轻人自发的乐队表演和广场舞等,以及专业音乐家或非专业个人爱好者即兴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一如年轻人用乐队伴奏自弹自唱组成创作团队定期在某个地点进行演出等。因此社区音乐还有着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而社区音乐于一般传统的音乐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社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其行为方式是依托于社会活动中的,它反映的是当地社区的文化现象以及当地老百姓对自身生活的构思与幻想。

此外,社区音乐分为自发性和组织性。通常社区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固定时间由组织机构(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所等)来组织的演出或集体活动出现在某一社区的现象,这种称之为社区音乐活动的组织性;另一种则是由零散居民不定时临时组成的活动队伍,这些活动成员通常有着流动性、多样性的特点。

二、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现状

随着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也逐步展开。在21世纪90年代至今,郑州城市社区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快。在郑州市各个社区、街道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的音乐团体。这些音乐团体相继在各社区举办及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如音乐乐器的演奏教学、一系列自拉自唱的戏曲活动、活泼热闹的广场舞及各种合唱团的练唱演出等。这些活动大多数为居民自发而成,社区活动有了音乐的融人为居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更加丰富了老百姓们的业余生活。近几年来,社区音乐教育也历经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总的来说郑州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各界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其兴盛的内在动力。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居民中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也是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社区中活动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完善也为社区文化活动创造出舒适的场地。城市的绿化、社区的环境、周边的氛围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们的精神世界。音乐与社会生活相呼应,使城市中的居民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也形成了独具河南地域魅力的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现象。

最后,笔者走访了郑州市区的多个社区,发现大多说社区的音乐活动多以伴奏或健身的形式为主,且多种多样。如健身操、广场舞、老年合唱团、少儿舞蹈队及自发组织的豫剧乐队等。这些活动的场地大多以在公共的绿地、公园、社区平地及操场开展。其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通过总结可得知:郑州市众多社区音乐活动中,大多由合唱团(他们的成员主要以退休干部为主)、广场舞(成员为以中老年女性)以及一些区一活动组成虽然曲艺活动不是郑州市社区音乐活动的主体,但却是河南地区不可忽视的社区活动中的一部分。在郑州市的很多社区活动中,豫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事豫剧活动的以老年人居多。他们会自发形成小规模的团队,定期进行一些集体音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唱豫剧不仅是他们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对本地居民生活的贴近于还原。

三、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特点

(一)社区音乐文化的普遍性。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社区活动中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舞蹈、合唱、文艺汇演及社区比赛等集体音乐活动中。音乐对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社区中的音乐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一些群众自发的群体行为,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体质、陶冶情操。现如今,城市社区中的音乐文化内容具有淳朴性、通俗化。笔者通过对郑州市多个社区的走访,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每个社区中每次参加社区音乐活动的人数大多在10至100人不等。其中10-100人占88%、10人以下占3%、而100以上占7%(群体舞蹈居多)。由此可知,社区音乐活动的参与人数大多以群体为单位。

(二)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性。笔者对河南郑州市社区及周边社区公园进行了实地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城市社区群众自发的音乐活动其内容多以民歌和河南特色剧种一豫剧为主。如郑州市中原区“帝湖花园”小区、金水区“群英小区”、“丰庆佳苑”小区公园内有豫剧演唱、地方民歌演唱等。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很多城市社区内公园除一些大众化的社区音乐活动外,郑州市较其他城市更为突出的现象是豫剧演唱的组团现象更为热火朝天。这些参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平民化、主流化,甚至偏高龄化。参与豫剧组团的人员主体多为曾经从事过专业乐器演奏的人员,如郑州市“水木清华”社区内就有一个豫剧团体。该团体的成员主要年龄从55岁到80岁左右。他们大多以一人为中心,多数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教唱和交流,并配有乐器伴奏,演奏曲目大都为豫剧的经典唱段,引起了周围市民的普遍关注和较大的观赏兴趣。他们自编自导的各种舞种(如:健身操、秧歌舞、地方戏曲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本土性。他们的这些活动大多依托于本地文化及风俗习惯,其中以河南豫剧最为代表性,同时也会不时地穿插些黄梅戏、昆曲,但是豫剧曲种始终是郑州城市中乃至河南省音乐文化的主体。这也体现了河南省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化的特点。

(三)社区音乐文化的层次性。笔者通过对郑州市几个小区的走访可总结出郑州市的社区演出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者广泛。其参与的主体大多为生活在小区里的居民为主。这些参与者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都是没有音乐基础的普通居民。他们的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也不相同。但由于小区地理位置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层次区分,社区内的居民生活观念、审美爱好、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有着不同。此外,在社区活动中也会出现多种授课方式的学习音乐的活动。根据不同的经济能力居民选择交课时费或自由上课等不同形式来。故此,社区内的音乐活动也存在层次性及多样性。

第2篇

【关键词】市政路桥;施工特点;技术控制;质量监控

在城市市政路桥工程建设中,城市立交桥梁工程和道路工程的施工技术与控制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和政府形象,同时还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出行,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加强施工技术探讨与质量监督控制,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每个市政路桥施工企业而言,都具有实践应用研究意义。

1 施工技术特点及技术控制分析

市政路桥工程是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也是方便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出行的基础交通设施,因此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保障市政路桥工程具有较高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水平的关键,也是预防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通病的关键技术措施。在施工现场中科学合理的实施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质量通病的发生,确保市政路桥工程高效优质的建设发生,提高市政路桥施工企业项目运营管理经济效益。另外,科学合理的实施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还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综合质量水平。延长工程综合使用寿命,同时为降低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优质的市政路桥工程,还可以保障公路桥梁的行车安全、减少"桥头跳车"等不利问题发生,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加强市政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已经成为新市场环境中市政路桥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

2 施工准备及实施阶段的项目控制管理措施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项目控制管理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项目存在施工技术复杂、涉及工种较多、施工线路较长、施工周期紧短、任务较重等特点,同时在施工现场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施工机械设备等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市政路桥工程项目管理难度,项目施工现场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技术准备工作。在施工前期准备阶段,为了更好地控制好市政路桥工程的施工技术,项目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弘扬全员全过程动态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观念,加强施工现场全员的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意识。项目管理各级管理人员要首先树立高质的项目管理意识,要将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放在项目管理的非常高的高度,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控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中,有效提高市政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水平。

2.2 施工实施阶段全过程控制管理

从组织、人员、制度等方面抓起,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管理与质量监管保证体系,科学合理的质保体系确保施工现场技术和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高效、顺利开展运,为市政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制定完善系统的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措施,在施工全过程各环节中对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保证体系进行进一步修正完善和细化。通过自检、互检、专检等技术措施的相结合,对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等进行专门系统的监督监控,确保市政路桥工程高效优质的建设发展。

3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技术要点

3.1 桥头换填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在市政路桥施工过程中,应当利用高效机械设备将台背处的路基全部挖开后,统一填筑石灰土,即不保留周围素土,这样利用重型压路机就可以直接开进台背处进行碾压施工。虽然采用石灰土代替素土会略增加工程施工造价,但这种施工技术既可以保证台背回填质量水平,同时又降低人工与小型机具繁杂操作费用,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有效提供施工现场质量水平。总体看来,利用换填施工技术其利要明显大于弊。

3.2 桥台混凝土搭板及顶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施工企业进行混凝土搭板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立模施工,同时要保证混凝土表面坡度与平整度满足要求。搭板靠近桥头处的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项面距离通常较小,且基层厚度较小,如果采用压路机直接通过时,则该部位很容易被压碎或形成薄饼。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规定凡搭板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顶面不足10cm 的施工部位,在铺筑下层混凝土时,一律需要将铺好的水泥碎石基层进行凿除处理,统一用沥青混凝土进行填筑、找平施工,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整个台背回填具备较高强度,确保工程施工具有较高质量和安全水平。

3.3 混凝土施工温度技术与质量控制

为了防止市政路桥工程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问题,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温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温控技术要求进行温度控制。如:在拌合混凝土过程中,需要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在夏天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小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进行散热;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以在混凝士中埋设冷却水管,通过通入冷水在大体积内部进行降温处理;要严格监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入模温度。

3.4 混凝土早期养护技术与质量控制

如果混凝土早期养护技术措施不到位,则可能引起混凝土出现表面失水而引起色差和微裂缝等问题,这样就会影响混凝土浇筑耐久性和质量。因此,在混凝土早期硬化过程中,应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技术与质量控制。混凝土各部位构件拆模时,需要根据混凝土浇筑强度、气候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即只有当预留混凝土试压试块强度和气候条件,满足相关规范或设计技术要求时方能进行立模拆除施工。混凝土模板在拆除后,应使用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等对混凝土进行早期养护,以提高混凝土综合质量水平。对于有条件的工程,可以采用喷涂护膜等技术措施进行混凝土保湿覆盖养护,且要确保养护时间在14 小时以上,以提高混凝土质量水平。如果混凝土表面存在砂带和小孔眼等质量缺陷时,需要采取相关技术措施进行修补处理,以提高市政路桥工程混凝土浇筑质量水平。

3.5 路基面防水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有效提高防水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水平,可以防止水渗入到市政路桥混凝土中,引起混凝土中钢筋出现锈蚀等问题,同时可以避免水泥混凝土由于渗水发生胀裂对路桥结构功能的破坏,进而确保工程具有较高质量水平,起到延长路桥工程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的作用。

4 结束语

合理科学的实施市政路桥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可以在施工全过程各环节中有效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水平。在实际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监控过程中,施工企业不仅要做好混凝土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人力、材料、施工机械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后的混凝土养护和修补工作,确保市政路桥工程具有较高施工质量水平,为城市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快速的出行交通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黄木良.浅谈市政路桥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1.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特点;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28-02

一、突发事件研究概述

高等教育突发事件的处理,近年来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研究兴趣,对校园危机以及相应应对政策的著作也颇多,当中最权威的是美国教育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针对美国的校园中较常出现的自杀暴力、滥用药物、怀孕试婚、车祸幸存者、骚扰等突发危机事件,将其归纳为“急性精神创伤”(AcuteTraumaticStress),Lerner等学者在此书中展开了相关的对策研究以及指出如何对教育机构管理者进行有效培训。最初,国外关于高校危机、突发事件等领域的探索研究,都源自公共关系学科的分支——校园公共关系,比如:面对办学成本上升、公众期待提高、学生人数减少、政府支持度走低、媒介恶意报导等美国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激化,美国的著名学者卡特里普、森特等在1952年从公关角度提出了一些适用性对策,美国学者库姆斯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世界高等教育危机并大声呼吁寻求对此问题的重视。中国学者周贝隆作为国内较早重视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研究的学者,在1994年也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这一概念。受研究角度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国内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学者主要分为两类:从校园公关角度出发研究的公共专家,如熊源伟、袁传荣等;从实际管理经验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寻求发展的大批学校实务工作者。由于理论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研究成果较少,即使国内学者认识到了突发事件对高校声誉和形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影响,也很难得到更为深入的处理方法和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能维护社会稳定、为教学科研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应对高等院校中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既有技术管理问题,更存在着思想教育、心理异常防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优势,在应对这一系列校园危机时发挥着积极独特的作用。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趋向于多样化,各类社会化问题不断出现。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有着其自身所处环境产生的特殊性,具有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信息网络传播渠道日益发达,学生对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更敏感,高度信息化下学生受不良信息影响程度加深,扩招后的校园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脆弱化,等等。还有,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承受比一般大学生更重的经济社会压力,部分同学甚至觉得自己失去人格尊严,各种心理障碍以及极端行为都极易产生。只有在深入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1.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的首要特征是突发性。极小事件以偶然发生的形式,造成或可能产生的后果让人猝不及防,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从量表到质变的过程中,外界干扰和内部诱导因素都不可测、不可知。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偶然性是无法避免的。它一旦发生,影响力势必使在校园内迅速扩散,使师生和学校陷入慌乱当中。

2.危害性。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和恶果,给高校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心智相对不够成熟却又相当敏感易触动,突发事件容易引起群体性恐慌,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这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另一特性。一旦遇到负面效应极强的突发事件,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唆使摆弄,加深危害程度,并向政治敏感问题演化,最终威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偏差。

3.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偶然性的背后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突发事件的酝酿、出现、发展、蔓延和爆发这一过程,不断会有信息传递出来,这些信息都能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人提供一些线索资料,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原因和背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突发事件又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

4.扩散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比其他群体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由于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上的高知识、高素质群体,有着标杆的作用,而突发事件的“涟漪效应”使其极易扩散蔓延到社会其他角落,引起相应的连锁反应导致一个或几个继发事件的发生。加之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高度发达,网络媒体反应迅速,高校突发事件蔓延扩散途径多样化,速度也更快。

5.敏感性。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嗅觉敏锐、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反映和接受能力极快,参与事件的能力也很强,这是高校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组织而产生的特点。一旦高校发生突发事件,这些有知识、有理想、充满热情的青年学生极易被卷入;同时,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尽心保护,社会实践经验和危机意识都相对较缺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缺乏对突发事件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性所在。

三、高校突发事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稳定。突发事件,容易使人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某种病态的人格行为,集中表现为不信任、茫然无措、恐慌和行为失常,人人都有一种危机感,人与人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中。这也是由社会心理学角度得到的正常结论。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井然有序的教学生活安排往往由于外界干涉或学生自我不适应而被打破,影响了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思想稳定,甚至会产生对自己、学校、国家和社会的怀疑、不信任。如“非典”在北京等地急速蔓延期间,恐慌出现,许多学生未经学校同意就擅自离校、返校等等,心理活动表现出病态的人格行为,这些行为又造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2.激化了高校潜在的矛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贫困生总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当前已达到了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贫困生比率过高是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隐患。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急速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就业难度加大现象,就业压力给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担,就业问题积压成疾极易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高校安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招生和就业方面的利益关系导致的各种问题,都能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起到激化高校潜在矛盾的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面临考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管理者和执行者,面对突发事件时,更要沉着冷静,细致观察前因后果、敏锐预测事态发展动向、迅速正确作出决策解决问题以及及时掌控学生思想动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范措施。其次,要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现实案例教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面对突发事件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快速决策、妥善处理、稳定人心,为处理事件赢得宝贵的缓冲时间,避免高校的突发事件在不可控制情态下进一步扩大。

四、高校突发事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契机

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非常态”带来的契机,找出引起人们产生共鸣的事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在社会常态下难以企及的教育效果。

1.高校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机遇。高校突发事件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能充分利用突发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1999年发生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一些高校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该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爱国舆论环境,在这种氛围下,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更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其二,有些道德品质在危难而紧迫的背景下更容易凸显,突发事件的发生就为这些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巩固和强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三,人们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获得的感受其影响更为深刻。

2.高校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建立起嗅觉灵敏、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和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苗头和根源,如何才能超前预测并及时发现潜藏在社会生活中的暗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对其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极大考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科学化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角度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还需要思政工作者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human errors i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the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513 questionnaires of empirical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Human error. Results shows that: ①job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job integrity, job autonomy, job feedback, the three dimension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human error; ②job burnout can well reveal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关键词: 人因失误;工作特征;工作倦怠

Key words: human error;job characteristics;job burnout

中图分类号:TH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38-02

0 引言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迭速度加快及国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电子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期[1]。虽然其发展势头较好,但“质量门”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一时引起社会的恐慌,企业的销售业绩、名誉也在不断下降。如2013年3.15晚会曝光三星、HTC、中兴、华为等多款手机不合格易引发爆炸事件[2]。质量事故屡见不鲜。它不仅对公民健康产生影响,还影响企业形象,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其实质量事故仅仅是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企业不乏常见的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然而在机械设备高度自动化的今天,人因失误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Juran与Gryna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指出,人因失误在生产企业故障中占有很大比重[3]。人因失误研究成为工业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流水线作业在企业内部的广泛使用和Taylor系统工作设计方法的普遍应用,工作设计普遍单一化、标准化。这种方法在电子制造业中得到广泛使用。然而人因失误却仍然频发,制约着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工作特征模型指出工作特征通过人们的关键心理特征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作用。另外,Sehauefli和Enamann的调查发现,工作倦怠感更多的与工作特点有关系[4]。因此,工作特征很可能通过工作倦怠的作用对人因失误产生影响,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人因失误起源于人因工程学,多年来,关于人因失误的研究较多,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外国学者Rothblum较笼统地从过程视角将人因失误定义为受个体身心影响所作出的不正确的决策、不恰当的行为或不恰当的不为[5];学者Reason则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进行定义,即人的意向性计划或动作,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前提下,没有取得个人或组织所期望的结果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并没有外力的介入[6];我国学者刘M则从结果角度出发,指出人因失误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7]。

尽管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并不断地赋予人因失误新的内涵和外延,但纵观上述观点,对人因失误要义总结如下:①人因失误具有“失误”属性,即导致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②人因失误具有“人因”属性,“人因”属性是指个体感知、识别判断和行动操作。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人为差错总结为:在特定的作业环境下和作业要求下,在作业过程中由于个体感知过程失误、识别判断过程失误和行动操作过程失误而导致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的无意识差错。

1.2 研究假设 工作特征包括工作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反馈性三个维度。虽然目前我国电子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其仍以流水线或成组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在这种环境下,一线操作工工作高度分化,技能要求简单,生产节律自动控制,工作范围被局限在一个小工位内,长时间从事单一任务,由于过于简单与熟悉的工作内容,以及缺乏工作自主性,不能直接而且明确地获得有关自己工作绩效的信息,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认识到工作本身缺乏挑战性,且不需要较高的注意力,开始对工作处于麻木状态。而有研究表明,在简单重复性操作任务中,人类的犯错误概率较大。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 工作特征对电子制造业一线员工人因失误具有负向作用,即工作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性对电子制造业一线员工人因失误具有负向作用。

工作倦怠是一种由期望所{节的、与工作相关的、烦躁不安的、机能失调的个体状态,它与精神病理学无关,包括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维度[8]。现有电子制造业一线员工多为80后或者90后,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他们在工作完整性较低、缺乏自主性及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绩效的情况下,会产生情感耗竭、对他人消极、冷漠、疏离等状态,并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有研究表明,工作倦怠会增加人因失误。

C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 工作倦怠在工作特征与人因失误间具有中介作用,即工作倦怠在工作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性与人因失误间具有中介作用。

综上研究假设,本部分的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

2 研究设计

2.1 设计及发放问卷 本研究使用成熟的量表。人因失误的测量参考答芸编制的飞行签派员人因差错量表[9];工作特征的测量参考Hackman与Oldham[10]所编制的工作诊断调查表短题本;工作倦怠参考Maslach和Jackson[11]的工作倦怠量表。

本研究选取5家电子制造业进行了预调研。预调研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580分,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3.28%。样本特征如下所述。性别:男286人,女227人;年龄30岁分别为135、139、120、119;学历:小学、初中、中专及以上人数分别为108、209、196;任职年限:5年的人数分别为64、187、174、88。

2.2 信度分析 在数据收集之后,对量表变量进行信度分析,以保证测量工具及数据有效性。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3 检验结果 运用Lisrel8.70对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其拟合优度及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路径系数及拟合优度看出,以上研究假设均得到检验。因此,工作特征的工作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反馈性三个维度通过工作倦怠对人因失误产生影响。

3 研究结论

首先,研究显示,工作特征的工作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反馈性三个维度对电子制造业一线员工人因失误有显著负向作用。虽然Taylor系统工作设计方法能够使作业流程规范,但是并未考虑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工作的机器,工作设计要重视人、尊重人。其次,研究证实,工作倦怠在工作特征与人因失误之间起中介作用,工作特征的三个维度工作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性低,代表生产工作设计的机械化,具体而言就是刚性强、激励性低。在此工作情况下,一线员工积极向上的情感被消磨殆尽,人际关系方面变得冷漠、麻木,“人具有创造性”个人成就感未有体现,自信心也大打折扣。人因失误容易在此工作疲倦状态下滋养。

4 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 企业转变思路,增强工作设计有效性 基于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及人具有社会性,组织可以改善工作状态,增强工作设计有效性,让员工体验到工作的意义。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要摆脱一线员工是“赚钱机器”的思维方式,工作设计兼顾工作专业分工与复杂化之间的平衡,不要一味地追求专业分工,而是让一线员工能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工序上来,体会到工作的意义。

4.2 员工转变工作态度,主动寻求工作意义 一线员工也要转变工作态度,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寻求工作的意义。具体而言,一线员工应该转变思想意识,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挖掘从事岗位的意义及对组织与社会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谋生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工作的价值,增加工作愉和满意度,降低工作倦怠感,进而降低人因失误现象。

4.3 社会关注基层员工生存状态,构建和谐的公民社会 社会要关注基层人员的工作状态及心理,构建更加和谐的公民社会。虽然效益的最大化是生产企业永恒的追求,但是在尊重和谐公平的社会调节作用下,员工能够体验更多的工作成就感而不是枯燥感,进而能够降低人因失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月.电子制造业目标成本管理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2]李颖,宿希强.盘点2012十大“质量门”[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1):70-79.

[3]王晓川.企业质量管理防错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

[4]陈秋凤.警务人员工作特征、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M].宁波市:浙江大学,2006.

[5]Rothblum A M. Human error and marine safety. Retrieved July l, 2001 from the: 1996.

[6]Reason J. Driving errors, driving violations and accidents involvement[J]. Ergonomics, 1995, 38(5): 1036-1048.

[7]刘鑫.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人因差错及其心理因素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2006.

[8]Shirom A. Job-related burnout. In: Quick J C, Tetrick L E.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psychology.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245-264.

[9]答芸.飞行签派员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人因差错的关系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违规载客点识别 GPS轨迹分析 城市交通Detecting Illegal Pickups of Intercity Buses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GPS Trajectories

HUANG Lian1,YIN Ling2,LIN Yulong1(1 Shenzhen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 Command Center, Shenzhen 518040, China, 2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henzhen 518055, China)

Abstract:In some regions,intercity bus staffs would pick up passengers outside of the scheduled bus stations and pocket the ticket money. Such illegal act brings large potential safety risks. The alert functions offered by the current vehicle tracking systems barely can catch the illegal act. We propose an approach to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suspected illegal pick-up locations from GPS traces, and implement the approach i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with its high accuracy of detecting illegal pick-up locations, as well as its functionality to help understand illegal pick-up behavior and plan on-site investig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llegal pickups detection; GPS trajectories analysis; urban traffic

一、引言

随着城际出行需求不断增加,长途汽车客运市场得到了持续发展。然而,长途客车在运营时,存在在规定区域外上下旅客的违规行为,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违规上下客的地点称作长途客运车站外违规载客点。传统方法依靠执法人员现场侦察实现违规载客点的调查,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

近年来国内各级城市均建有基于GPS的长途客车监控系统,可实时记录、存储车辆运行的位置与速度信息,但现有系统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实现车辆超速、偏离路线的自动报警[1-3],无法判断沿规划路线的短时站外载客行为。同时,主流的GPS轨迹数据挖掘研究集中在交通拥堵状态的识别[4]、出租车驾驶行为分析[5]、个人出行模式分析[6-7]等领域,在长途客车的站外违规载客点识别方面存在空白。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长途客车在深圳运营的GPS轨迹和特征,提出了一种长途客运车站外违规载客点的自动识别算法,建立了可视化系统GIS-TP,可为行业主管部门执法提供数字化参考依据。

二、系统总体框架

GIS-TP的基础数据源是含有ID、经度、维度、瞬时速度和时间戳5个属性的GPS数据。如图1所示,系统由前后端两部分的6个子模块构成:

数据预处理模块:错误及异常数据检测及处理;

停车事件检测模块:识别长途客车的全部停车事件,每个停车事件定义为连续多个GPS点的速度为0,考虑到GPS定位误差,取这多个GPS点的平均经纬度为停车事件的地理位置、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的时间差为停车时长,通过设定时长阈值Tstop筛选候选疑似违规停车点;

违规载客地点识别模块:基于停车事件的时空特征自动识别疑似违规载客点;

云计算平台:基于多节点Hadoop集群支持海量GPS数据处理与分析;

GIS(地理信息系统)引擎:提供空间分析功能,支撑违规载客点识别算法实现;

GIS服务:提供系统结果、地图的前端可视化服务。

三、长途客车站外违规载客点识别算法

从车辆的角度,违规载客点通常相对固定且违规载客事件周期性频繁发生;从行业管理者的角度,重点需要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违规载客点,因此,算法的第一步是检测出高密度的停车事件发生区域。

步骤一:高密度停车事件发生区域提取

为有效的提取出停车事件簇并确定空间簇的边界,本文使用核密度生成停车事件的密度分布图,将研究范围内的空间区域按尺度Lgrid划分网格,按公式1~3计算每个网格的密度概率,其中,(x,y)是网格中心点,K(x)是二次核函数,d是网格边长,h是带宽(搜索半径),n是边长小于h的网格数。

基于停车事件的密度分布,设定密度阈值DENstop(可自定义调整)提取高密度网格,连接相邻网格组成单个停车簇。

步骤二: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推理

从停车事件簇中识别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是算法核心与难点部分,基于对大量停车簇的实地观测,本文提出了基于规则的疑似违规载客点识别方法,消除规则主要包含如下4类:(1)规划停靠点:用区域表示,与之相交的停车簇视为正常停靠点;(2)信号灯停靠点:每个信号灯用空间点表示,当停车簇与信号灯的最小空间距离低于阈值DIStraffic时,视为正常停靠点;(3)交通拥堵停靠点:由交通拥堵造成的停车簇呈现带状形态,当停车簇为带状且平均行驶速度小于速度阈值Vtraffic时,视为正常停靠点,其中停车簇的几何形态由形态指数SI[8]判定。(4)其他合法停靠点:包括收费站、维修店、车辆保养店等,每个合法停靠点用区域表示,与之相交的停车簇视为正常停靠点。

按照以上规则完成推理后,剩下的停车簇定义为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

步骤三:评估疑似等级及特征

算法定义了三层级的站外违规载客可疑度,常见高频违规载客事件发生地标(包括长途车站、地铁站、停车场、旅行社等)附近的疑似违规载客点具有高可疑度,同一车辆频繁重复出现的点具有中可疑度,其他点定义为低可疑度。

为了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参考,GIS-TP基于海量历史轨迹信息挖掘各疑似违规载客点的高可疑时段和高可疑车牌:假定违规载客事件服从泊松分布,则单位时段至少发生1次违规载客事件的概率可公式5计算,其中λ是单位时段事件的平均发生次数;在具体应用中可通过调节单位时段概率阈值和发生次数阈值定义高可疑时段和高可疑车牌。

四、结果分析

4.1违规载客点识别结果总体情况

本研究通过深圳市2000辆长途客车6个月的实际GPS数据验证GIS-TP和提出算法的准确性和可用性。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对算法中的相关参数设定如下(可随场景的变化而调整):Tstop=30分钟;Lgrid=10 米;DENstop=0.005/ m2;DIStraffic=30 米;Vtraffic=10 公里/小时。如表1所示,从海量停车事件中,平均每月识别出198个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其中高可疑、中可疑、低可疑的比例为5.5:14.3:1;约50%的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重复出现,符合违规载客点相对固定且违规载客事件周期性频繁发生的认知特征。

如图2所示,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在公交站附近分布得最多,其次是地铁站、加油站、停车场和旅行社;73%的疑似站外违规停车点的平均停车时长小于5分钟,与“车辆快速载客离场”的实际观测经验一致;各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的高可疑时段具有8:00-12:00和18:00-20:00两个较为明显的时段峰值区间。

4.2疑似违规载客点典型实例

图3为系统识别出的某地铁站附近的疑似违规载客区域的实景图和高可疑时段分布图,该区域平均每月发生130起疑似违规载客事件,高可疑时段为9:00-10:00(发现违规载客事件的概率为50%),其中有3个车牌高频出现,对应每月各10起以上的违规载客事件。

4.3实地调查验证情况

本研究从系统识别出的各类疑似违规载客点中随机抽样选取8个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停车场、加油站、公交站等,其中高可疑区域4个,中可疑区域4个,实地调查高可疑时段1个小时的观测情况,若发生载客事件则确认系统识别结果。总体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8个疑似站外违规载客点中,有6个被确定,剩余2个在调查期间未发现违规载客现象,无法确定。抽样调研结果表明GIS-TP识别出的可疑停车区域准确度较高。

五、结语

本文基于车辆GPS轨迹分析,提出了一种自动识别长途客车站外违规载客点的算法,并开发了可视化系统GISTP,结合深圳市实际数据的案例分析表明算法的识别结果有较好的准确性、系统功能有较高的可用性。在后续工作中,可通过深入调查违规载客行为特征、扩展数据样本、提升精度,并接入实时动态GPS数据,实现长途客车站外违规载客事件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参 考 文 献

[1]Fleischer, P. B; Nelson A.Y, Sowah R.A, Bremang A.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GPS/GSM based vehicle tracking and alert system for commercial inter-city buses. 2012 IEE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aptive Science & Technology (ICAST), 1-6

[2] Cristian E. Cortés, Jaime Gibson, Antonio Gschwender, Marcela Munizaga, Mauricio Zú?iga, Commercial bus speed diagnosis based on GPS-monitored dat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Volume 19, Issue 4, August 2011, Pages 695-707

[3] Bar???im?ek, FatmaPakdil, BernaDengiz, Murat Caner Testik, Driv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using GPS terminal measurem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Volume 26, January 2013, Pages 49-60

[4] Zicheng Liao; Yizhou Yu; Baoquan Chen, "Anomaly detection in GPS data based on visual analytics," Visual Analy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AST), 2010 IEEE Symposium on , vol., no., pp.51,58, 25-26 Oct. 2010

[5] Daqing Zhang, Nan Li, Zhi-Hua Zhou, Chao Chen, Lin Sun, Shijian Li, iBAT: Detecting Anomalous Taxi Trajectories from GPS Trace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 (UbiComp’11), Beijing, 2011.99-108

[6] Quannan Li, Yu Zheng, Xing Xie, Yukun Chen, Wenyu Liu, Wei-Ying Ma. Mining user similarity based on location history. In proceeding of: 16th ACM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CM-GIS 2008, November 5-7, 2008, Irvine, California, USA,

第6篇

摘要: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特点、优缺点的互补性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以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作为现实依据,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的观点,希望能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能有更好的发展与转变。

关键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双轨制;会计;研究方法

当前,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自然科学中惯常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认为会计科研方法的改革时代到来了,实证研究有望替代规范研究在会计界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显然忽视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环境的适用性。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任何研究会计学的方法都要从会计这一社会科学的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会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些已经经历了经济环境等要素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研究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会计主体运用规范法成功的构建了会计概念、准则、制度等一系列理论,规范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它的这种基础地位是在实践中不断证实的,是不可动摇的。实证研究作为从自然科学中引用过来的方法,自然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作为一种新型的方法,它的引进能促进会计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本文从两法的特点、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剖析现行方法体系,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应发挥两法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实现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的深入融合。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互补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文字性和数量性的对比

首先,相比规范法通过价值判断得出文字性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实证法研究资料的数量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精确性。事物具有量和质两方面的特征,缺一不可。质是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忽视对质的研究,使人容易忘却被数量掩盖起来的

会计客体的实质内容,也就是忽视对事物的根本矛盾的研究,只有达到一定的质变,方能促进会计研究的根本性的发展;但没有量的一定积累,质的存在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实证性的研究为会计理论质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另外,这种文字性和数量性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互补。

(二)研究观点的系统性和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规范法充分的利用了系统论的观点,承认会计科研客体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要研究会计活动,就必须把会计科研客体放到社会诸环境中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会计科研客体的全貌;而实证法研究结论非常具有概括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实证研究能够对科研客体已有的量化资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为价值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三)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和数量科学性

会计科研规范法是会计科研主体长期以来使用的方法。我们称规范法具有传统性,并不是指它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规范法正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只有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规范法才有可能在会计长期的科研过程中处于基础方法体系地位而不动摇。而实证法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对象是符合统计资料的数量较大的随机样本,资料收集方法是具有统计科学意义的问卷调查、统计抽样,具体研究程序是符合逻辑的实证科学程序,整个运算过程都有相当大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可以说,实证法的引入为会计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分析

(一)规范法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和实证法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规范法通过揭示规律,充足完善会计理论和经济秩序,并进行价值判断制定出的规范准则制度等可以很好的指导会计实践并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实证法以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有助于精确描述会计研究对象,符合会计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规范法的深层次了解性和实证法的会计预测性

规范研究者通过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考察访谈和记录,可以了解到科研客体表面上未表现出来的内涵,有助于了解会计科研客体的深层次内涵和特征;而实证法能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仅凭直觉感悟和经验判断所难于发现或不能发现的会计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的会计预测。

(三)规范法研究结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证法的研究对象的简化性

规范法的研究起点不同于实证法,不是事先提出有利于研究的假设条件,而是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也即确立课题),然后再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这更加符合当期的实际情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实证研究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在研究未展开之前,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研究对象中某些自变量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度和变化取向,该种方法仍然要求研究者制造一种环境,将那些无关的因素用控制手段加以排除,从而把所认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它这种人为构筑研究环境直接干预客观实在的做法对研究结果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难免出现过于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后期运用规范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四)规范法和实证法的认识继承性

规范法所强调的是世界应该是如何运行的,相应的,实证法强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规范理论能帮助我们在实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此有必要将两法结合,运用规范法将实证法的具体认识进行深化扩展,由具体到抽象,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当然,如果“是如何”不能为“应如何”的会计研究进行价值判断,则该会计研究要么是在玩“数字游戏”,要么是在“哗众取宠”,这种所谓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很少,使得会计理论容易走向纯粹逻辑演绎推理的道路,并非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而现阶段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势,只是以模仿英美实证研究的模型和文章格式为主,创新性很少,能够捕捉中国自己独特环境因素的研究也不多。纵观历史,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规范研究为主,将对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排斥在主流研究之外;90年代之后,受西方会计学者的影响,会计研究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计研究者盲目地模仿西方实证研究方法,直接套用西方的成熟的实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的现实,根本没有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不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假设,得出与我国现实没有联系的“成果”,最终导致“只见枝叶,不见树木”。

本文认为,应该对现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双轨制改革。所谓“双轨制”改革(“双轨制改革”一词借鉴于杨素昌,肖泽忠的研究成果《试论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体制改革》,文中针对我国国家审计改革现状提出了双轨制的思想,本文将此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在会计理论的初级研究阶段,侧重于实证性,力求客观与精确,而在第二阶段—制定和指导会计准则阶段,侧重于运用规范法进行价值判断,以求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一)双轨制改革的思想基础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初具规模,资本市场不完善,实体经济占主流,这就需要国家会计研究人员制定出适合我国各方面发展不完善这一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环境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或摒弃,更不能直接由规范研究突兀的过渡到实证研究阶段。当然这种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中立或者组合,而应是一种深入的融合。虽然现阶段能真正建立在中国经济、政治、人文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不多,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谈论去留哪种研究方法还为时过早,所以有必要让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共同做出贡献。 “双轨制”的改革一方面运用认识论的观点,将研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另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没有偏颇,既保证了客观精确性,又保证了价值主观性,在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实证研究方法,不再存在理论和实务的脱节现象,为整个会计理论大厦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石。

(二)双轨制改革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很完善,但是它的迅猛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证法的运用提供的生存的土壤,在认识的初级阶段,主张运用实证研究,而现实中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法规不健全,可利用的资料较为匮乏,只能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具体其他实证方法的运用还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加入规范研究的价值判断,从道德的、文化的或者其他立场、观点对社会事实的可接受性或不可接受性做出实际的评价,从而才能为社会所认可,达到所研究的会计理论结果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 L 瓦茨,J L 齐默尔曼,陈少华.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威廉 R 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陈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5] 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6]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万晓文.现代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第7篇

但是,经过事后验证,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以大样本公开数据为对象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金融经济学公司财务领域现象,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原理远远不够。西方金融经济学学术界逐渐采用临床诊断方法(ClinicalResearch)。

临床诊断方法的特点

临床诊断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规范与传统大样本计量实证研究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其特点如下:

首先,在研究作用和目的上,传统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往往以检验金融经济学理论为主;而临床诊断研究可以验证理论假说,但更主要的是弥补大样本实证研究的不足,从实际参与者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信息,提供对企业和个体行为环境的丰富理解,为理论和大样本统计检验提出新的思想、问题和研究线索。

其次,在研究对象数量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对象为大样本;而临床诊断研究则根据研究目的设置样本,从一两个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但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对象关注一个或少数案例。字串6

第三,在数据收集方式上,传统实证研究通常被动地依靠公开标准化的数据;而临床诊断研究的数据收集更为主动,需要获得与样本或事件相关的非公开信息,包括公司内部文件、管理报告、会议记录等,还要访谈事件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者。

第四,在样本分析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研究注重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数学处理,难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而临床诊断研究不仅进行数据分析,还包括对样本事件的背景、发展演变过程调查访问等,深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

第五,临床诊断应用时可以同时采用事件分析和长期业绩法,以考察样本企业事件的短期市场反映和长期实际运行结果。

临床诊断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统计学角度的样本有偏问题;另一方面,不宜选择太早的样本事件,避免企业内部调查和访谈时当事人难以回忆事件背景细节,使临床诊断的内部调查信息内容和价值打折扣。

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与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带动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引入、消化吸收和繁荣一样,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对金融经济学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大样本计量检验实证研究开始活跃,实证研究的学术规范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产生了一批以国内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成果。字串8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法制规范不完善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包括: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非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大样本计量检验研究依据的公开信息非常有限;3.股票市场庄家操纵市场的行为比较普遍,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脱节严重,股票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企业价值;4.证券市场发展和规范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发展环境变化快。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加上一些误用,使人们产生实证研究有迎合大样本计量检验方法、流于形式的感觉。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不符合西方金融经济学理论预测的公司财务行为和现象不断出现。同时,随着我国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基金等加强规范,各种事件不断暴露,提供了充分的过程信息。这些现象或者由于公开数据和样本数量的限制,难以采用传统的大样本计量检验方法,或者采用大样本计量方法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而临床诊断方法正好有用武之地,可以对这些特性相似的小样本或者个案进行剖析,深入揭示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 现状 建议

1968年鲍尔(Ball)和布朗(Brown)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AccountingResearch)发表《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开创了在会计领域中应用实证研究的先河,自此实证研究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在美国实证研究几乎渗透到会计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沈艺峰的《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症分析》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在我国悄然兴起,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日趋增多。

一、实证会计概述

所谓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将实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会计学所进行的一种研究,即确认会计假设,以一定的会计事实和会计实际资料,通过观察数据产生的相互关系等为对象,经过会计实验检验而最后得出近似正确的会计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即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会计研究的程序一般固定为:确立研究课题应用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或命题分析研究结果。其所研究的任务限于“是什么”和“将是什么”,其目的是揭示会计现象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相关理论。人们可以通过其余规范会计研究的比较来发现其特点。马克・图恩曾作过的对比分析,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实证法:回答是属于手段注重事实关注现实通过描述揭示真或假表现精神的问题具有解释功能主要用于现象分析;而规范法则:回答应该是属于目的注重价值关注理想通过规定揭示好或坏表示心灵的问题具有评价主要用于制定政策。

二、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动因

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曾经将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得以空前发展归因于信息需求,教学需求和政策需求三方面的需求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动因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会计研究综合运用了会计研究的各种基本方法,尤其突出了数学方法。实证会计研究采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和描述会计要素之间以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证研究法强调数学方法,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从而使人们对会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又更进一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性在于归纳推理,广泛运用试验、问卷交叉、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资料等方法,这些方法业已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性质有效的科学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实证研究的课题非常的具体。其研究设计的任何一次细微改动,如命题假设的变动,变量或变量之间的变动,研究对象的变动,时间跨度的变动和统计方法的变动,均可能引起学术上的突破。实证会计研究人员不再将会计视为封闭的学科,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理财学、行为科学、组织学等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局面。契约理论、企业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产权理论、权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理性预期理论等普遍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而使会计人员可以在整个经济框架结构中分析会计问题,使会计研究人员的视野更加广泛,为丰富会计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事务性(实践性)。实证会计研究将理论的任务归结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从解释的角度来看,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借助于树立统计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然比仅仅依靠抽象的思维所得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从预测角度来看,实证会计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进行预测。可以说,会计实务经验及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的归宿。

(二)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国际学术间的交流。目前我国对实证会计理论的探讨还没有完全开展,而西方国家对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却极为成熟。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正积极同国际接轨,这必然决定我国会计界要吸收、借鉴国外会计经验,而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增加对实证会计的研究,便于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经在2006年颁布,并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实证会计理论具有评价会计准则的理性作用,实证会计理论将注重解释为什么企业要采取这种会计程序和方法,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可以预测出某些会计准则在实施时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评价准则的实用价值。三是实证会计研究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股票市场的完善,都会因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而更具活力,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研究人数逐步增加,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前进的步伐必然会随之加快,前景更加广阔,但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的认识存在误差。有观点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就是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没有正确理解实证会计研究的内涵,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精度,理解上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实证会计研究基础薄弱。一是缺乏自身理论支持,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二是没有自己的模型。现有的实证会计研究模型,主要引用了国外的模型,仅是用国内数据“拷贝”国外研究。三是数据库建设滞后。取得数据的成本还很高,搜集资料还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缺乏相应的会计软件。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的处理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会计研究的效率;实证会计研究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程度不够。实证会计研究是与西方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有其存在的特定的环境(政治、经济、法律等),其理论和假设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而我国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如何将西方的实证会计研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研究的实际效果。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困扰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虽然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会计信息质量正在逐步改善,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仍然很严重。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目的是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而解释和预测需要各种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会计信息不真实必然无法对会计实务进行真实的解释和预测,并有可能导致错误判断;缺乏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影响实证研究的规模。然我国目前从事会计学习和工作的人数具有相当规模,但整体水平不高。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再加之研究

方法不规范,很多研究人员缺乏合作,使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发展缓慢;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不能很好的结合,阻碍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往往忽略了作为演绎逻辑推理的起点假设的判别和检验,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结果缺乏经验支持;实证研究往往无法避免归纳逻辑的局限性,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过分简化了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实证会计研究实证研究固然以数据分析为基本特征,但其完整的过程还包括“数据本身质量的分析”。在数据普遍失真及各年数据计算口径方法不断变化的现实条件下,机械地就现有数据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毫无实际意义的。问卷调查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对答卷的可信性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对于调查问卷真正深思熟虑实事求是作答的可能只是少数,科研人员要明确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调查问卷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增加人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关注,提高人们对实证会计理论的认识。

(二)加强实证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研究假设要从基本理论推演而非主观推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迥异,应研究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等基本理论,为实证会计研究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创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模型。建立网上数据库,降低取得数据的成本,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计算机已经在我国广为运用,要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地开发出有利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软件,以能够满足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中统计分析的需要。

(三)实证会计研究要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其特征和各种环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千差万别,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防止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滥用和实证研究结论的误导,力求避免盲目模仿,简单套用,以偏盖全,主观偏好和功利主义等倾向,使实证会计研究真正为我国会计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做出积极贡献。

(四)改革我国会计教育体制,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改革会计教育体制人手。各大专院校要加大数学、经济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力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计实务)的能力。会计专业学生还要掌握企业管理、财政、税收、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基本科研道德德素质的培养,即尊重事实、客观分析、把握全面、不主观臆断、不计较个人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