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 16:13: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生态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建筑设计 环境艺术 关系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15-01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二、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四、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关键词: 生态智慧;生态城市;意义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Although the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of less than 30 years, but today many of the familiar ecological ethics idea in China's ancient ecological philosophy can be found in the shadow. Ancient Chines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ake account of chi, with ideas, not only for curren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provide footnotes, also give its enlighten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city;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的互惠共生结构。笔者认为,在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共同追求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宝贵、最重要的道德准绳。“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统一,强调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主张人类应采取措施, 善待自然, 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的确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成分存在,但我们不能据此完全否认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爱护、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伦理关系,摒弃傲慢态度,给予自然万物道德关怀。
以太湖为例,长期以来我们对太湖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杀鸡取卵似地过度开发利用,一味强调“靠水吃水”,只讲索取,不讲反哺,任由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排向太湖,使得太湖已不能承受污染之重。2007年5月,太湖蓝藻突然集中暴发,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这就是大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的贪婪作出的强烈抗议和无情报复。
近年来流行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治污模式,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确保流域及周边地区新上项目符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要求,严控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严控污染增量,从而逐步实现水体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
二、加强资源节用管理,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认识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中,唯有遵循爱物惜物、节用有度的原则,才能获取最大的生产量,满足人类的长期生存需要,并保持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使生态系统得到最大保护,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我们应汲取中国古代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积极主动地对大自然投以伦理关爱,珍惜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利用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和非耗竭型资源,发展环保产业,维系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1、节约集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管子》有“理国之道,地德为首”的命题,即治理国家的法则,是将土地道德居于一切道德之首。土地道德,简单来说就是保护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农学家,无不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这种主张的产生不单纯因为人口增加、耕地紧缺和小农经济力量薄弱,更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比之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人力财力的使用上,都是更为节省的。
无锡土地资源稀缺,仅有耕地200万亩,按常住人口统计,人均耕地仅0.34亩,且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良的土地道德传统,进一步提高对土地资源的战略认识,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以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布局合理、城镇集约、用地节约发展的路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农村“三集中”,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2、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生物资源
《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观点。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他认识到:用网捕鱼固然可以一次性捕捉到更多的鱼,然而鱼无论大小都会被一网打尽,射杀巢宿的鸟虽然能带来眼前利益,但同时也牺牲了远期利益;用渔网捕鱼,射杀巢宿的鸟,会破坏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资源枯竭,使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百姓彻底失去生活来源,是一种不仁的行径。
无锡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1.4%,无锡拥有太湖水面面积的30%,水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水产资源将很快耗尽。令人欣慰的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生态道德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在今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实践发展――有关方面规定太湖每年实行为期7个月的春夏季禁捕期,太湖常年禁渔区全年禁止渔业捕捞生产作业,以保护、增殖和科学利用太湖渔业资源,维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3、加强资源循环,促进废物利用
在解决蓝藻、淤泥的处理难题上,无锡动足了“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的脑筋:在沿湖地区规划建设藻水分离站,采用藻水高效快速分离和藻浆脱水核心技术,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高效规模化处理,既减少堆场压力,还可变废为宝,制成优质有机肥和发电原料;通过运用粉煤灰、废石膏等工业废料为主组成的固化材料,对淤泥进行固化,使固化的淤泥满足工程填土、公路路基、堤岸护坡、营养栽培土、农业用土等需要,不仅能避免河道湖泊清淤产生的淤泥再次造成环境污染,还能解决建设需要的大量土方。
城市垃圾被誉为“城市矿藏”,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关于垃圾处理,通常的办法是填埋和焚烧,而填埋处理存在二次污染的危险,并受填埋场地限制。目前无锡已确立了生活垃圾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原则。但焚烧处理对垃圾低位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垃圾中可利用资源被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即使回收热能也只能做到废物一次性再生的目的,无法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焚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带走的热能又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焚烧产生的残渣还必须消化。对此,可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垃圾处理工厂,对垃圾进行回收再生等综合利用,从消极地局限地销毁垃圾阶段,走向积极、合理地利用垃圾的新阶段。
三、尊重和运用生物链,重建生态平衡
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生物链知识,如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蚕的粪便倒入池塘养鱼,鱼的粪便就肥了塘泥,塘泥又挖出来养桑树……各种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没有人类的无知干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改造自然,大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发挥生物链的作用,维系生态平衡。
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在极度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淮南子》里的这句话,常常被我们用来强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而我们却一度忽视了“水积鱼聚,木茂鸟集”的本来含义――要想得到鱼,首先得治理好水域,要想引来鸟儿栖息,必须得先种树吸引它,反过来,鱼翔鸟栖,又会促进水清木华,由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用生物链进行生态修复的思想,对于我们重塑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全域旅游的稳步推进和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到来,旅游正成为民众普遍的生活选项,这对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把它作为推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可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用智慧化的手段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实现对公共服务的运营和管理,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智慧体验。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别指出要加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智慧旅游的创业发展。以智慧旅游为切入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安徽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统筹规划,技术资金支持有待加强
安徽省不断深化旅游改革,重视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旅游公共服务三年规划》、《安徽省智慧旅游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一核(安徽旅游大数据中心)集散,一台(安徽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供给,一网(安徽旅游网)联通,一机(皖游通)在手”。通过一系列总纲性规划和具体计划,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但智慧平台建设需要借助云计算、北斗卫星定位、4G、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加大。
(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功能开发有待完善
安徽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和移动综合服务平台(“皖游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智慧政务、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三大块,内容有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查询、旅游大卖场、数字体验馆等业务系统。可实现对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演艺项目等不同旅游信息数据的查询。但服务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创新性不够,旅游互动交流社区形式单一,游客对信息处理的能动性开发不足。
(三)依托大数据技术初步建成旅游产业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但平台互通互联性不够,行业监测力度不强
第一,平台对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项目和相关服务点信息进行标准化分类与采集,已经初步实现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旅游客源市场情况、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全部5A、部分4A景区的视频监控等信息数据的接入。但平台采集的数据更多集中在旅游行业企业内部,与相关单位如气象、环保、工商、保险等部门信息对接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省级和市县级旅游数据互联互通不畅,未能充分实现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展示和服务。第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评价体系不健全。对旅游市场和企业的监测主要体现在游客容量、景区环境等数据的采集和预警,对旅游业态运营的监督力度不够,对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旅游安全等评价体系指标的数据采集和预警有待加强。
(四)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智慧交通开发力度不够
安徽省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旅游通达条件实现新改善,16个市中有13个市通上高铁;高速公路通达16个市,98%的县区半小时内可上高速;依托合肥、黄山两大机场,开通了50多条境内外航班。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到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道路舒适度和便捷度提高。智慧旅游建设不完善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交通快速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的兴起对智慧旅游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安徽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措施
(一)推进智慧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新形态
智慧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信息监测系统和交通安全应急系统三方面抓起。第一,利用GPS定位、语音导航、云计算等技术采集和整理安徽省各旅游景区、饭店、购物点等旅游市场各要素的地理位置和信息数据,将其导入交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查询分析方法,使得在对电子地图进行信息查询的同时,同步显示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信息,增加距离量算和最短最优路径查询等功能,并根据用户的查询轨迹分析用户的行程安排,为用户提供多种交通行程规划和建议。第二,建设交通信息监控系统,为出行提供便利。以视频监控、车牌识别、泊位引导、无线传感、测速仪等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旅游交通信息。例如各旅游交通主干道车流量信息、路况信息、停车场泊位信息、旅游景区游客容量信息等,实时与游客进行信息互动和交通路线变更建议,缩短旅游交通时间。第三,交通安全是旅游安全的重心环节。将交通部门、保险部门等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单位引入旅游交通体系中,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进行有效处理的交通应急安全系统的建设,实现网上在线办公,能实时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麻烦,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旅游愉悦度。
如今自驾旅游不断兴起,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形式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的一种时尚。2012年沪苏浙皖联合发展房车营地,根据《长三角房车旅游发展大纲》,安徽省计划建设40处房车营地,其中合肥15处、黄山10处、马鞍山5处、芜湖5处和亳州5处,芜湖龙山房车露营体验公园和黄山奇瑞房车体验公园已建成运营。利用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移动平台提供自驾游线路导航、交通联系、安全救援和汽车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为安徽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二)推进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用户交互式体验
安徽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已初具规模,可以从平台功能、信息传播效果两方面来加强。第一,增加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旅游公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运营监管,实现对旅游景区的门票预约和客流预警等。第二,提高服务体系信息传播的效果。新媒体在旅游行业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旅游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但信息传播的效果还需优化。目前安徽省智慧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文字和图片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可以利用三维建模仿真、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将虚拟体验和角色扮演融入到信息传播方式中,增强用户的信息互动。例如,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显示景区游客量、实时画面数据和宣传片展映。利用GPS定位技术直接进行语音导游导览;进入景区,电子验票即可进入免费 wifi 全覆盖,点击景区触摸查询屏,可显示附近景点、美食、购物、娱乐场所的实时画面,介绍旅游攻略计划;进入旅游商店,扫描商品二维码可以进入虚拟互动的艺术空间,感受商品的特色和氛围;进入智慧酒店,在取房卡机前自助取卡,以客房电视为人机互动的载体,宣传酒店信息和旅游咨讯,推荐明日旅游计划表等等。
(三)推进智慧旅游商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旅游大卖场
围绕安徽省“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形象宣传,利用智慧服务平台为旅游交通企业、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等行业产品提供营销的环境。第一,服务平台搭建起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B2C平台,旅游企业与及其他相关企业的B2B平台,为旅游产品网络交易提供便利。第二,服务平台可整合旅游资源,展开联合营销。安徽省推出的以皖南旅游示范区为核心的“1+5行动方案”已全面展开,牵头发起中国山岳旅游联盟,沪皖蒙旅游区、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的区域合作也取得新进展。借力区域合作,推动旅游产品的联合销售。第三,推动智慧“农家乐”,打造安徽特色品牌。安徽省计划创建1000家四星级以上农家罚培育发展1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服务平台将各“农家乐”的地理特色、交通路线、消费情况等信息和在线预订和支付结合起来,实现特色产品一体化营销。第四,推进智慧导游。导游员在服务平台上在线注册,游客自由选择导游,旅行社、导游员和游客通过服务平台实现工作互动。黄山市“棒导游”APP的率先启用为安徽省智慧导游的推进提供宝贵经验。第五,多种智慧商务系统结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营销。除了服务平台之外,结合移动服务平台、触摸屏、数字电视、12301旅游热线电话等设备,同时利用第三方旅游商务网站资源,共同推进旅游产品的营销。
(四)加强智慧监管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保障旅游质量与安全
将行业监管和应急指挥体系与智慧旅游相结合,可加快行业监管的时效性,提高安全应急处理效率,保障旅游各方的权益。第一,建设旅游行业监管平台,完善导游服务监管系统、旅游投诉处理系统、旅游质监执法系统、旅游企业审批系统、旅游诚信系统等。例如,旅游活动过程中采用电子接待计划书和电子旅游合同,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动态采集旅游团的活动轨迹,与电子接待计划进行比对和数据分析,作为导游服务监管和处理游客投诉的依据。第二,建设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安徽省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山岳型旅游景区较多,旅游安全事故救援难度大。应急指挥平台建立覆盖旅游目的地的实时数据和影像信息采集系统,做好客流预测预警,建立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旅游救援网络。通过智能播报向游客提醒警示,通过定位导航、摄像头等设备实现旅游活动的可视化,通过智能报警设备及时处理游客的求救,通过环境监测及时做出安全预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平台第一时间联动救援网络相关单位,建立远程控制,争取救援时间。
(五)加强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的智慧化
智慧旅游便民惠民服务建设体现出旅游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第一,在市民、游客主要活动区域提供无线网络的免费全覆盖。第二,在服务平台上开展门票折扣、旅游积分兑换、免费电子书报阅读等惠民活动。第三,构建虚拟旅游体验和互动交流社区。例如,滁州市可以利用市民对电视剧《琅琊榜》的追捧,在服务平台上打造“麒麟才子游琅琊山”的3D交流社区,并增设景观的3D体验模块,用户可在社区中自主发表合法言论,即对景区进行宣传,又不失为一项惠民的举措。
三、结语
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地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供财力保障的责任愈加突出。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身带来了丰富的税源,为保持地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对地方财政收入需求扩大,客观上要求地税部门不断做强做大地税收入总量。
2、转变思想观念的任务愈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税收担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地税部门必须主动参与、不能被动等待;必须积极融入,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勇于探索,不能按部就班。
3、发挥地税职能的责任愈加突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地方税收的聚集财政、杠杆引导、调节分配、维持公平正义等多重职能,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排忧解难。
4、创新税收管理的责任愈加突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地税征管思维方式提出新要求,要求地税部门进一步创新征管理念,进一步优化征管人力、机构、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方式等,努力创造促进鄱阳湖服务生态经济区的最优税收环境。
二、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个别地方理念上滞后,行动上落后。主要表现为:没有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局之中,缺乏紧迫感,责任感;部门之力,个人之力很小,难有作为;个别同志消极应付,敷衍了事,效率低下,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阻碍和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绊脚石”。
2、收入总量偏小,财力保障职能有待增强。尽管近年来,全省地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地税收入总量增幅也具有加速上升的良好势态,但地方可用财力需求增长迅速与地税收入总量不大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成为制约江西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策服务措施区域性不强,有待进一步拓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出台以后,上级研究出台了《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做到在思想上全力发动,政策上全力支持,服务上全力跟进,举全力支持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和社会效应。但从现有政策措施的现状来看,存在区域特征不明显的“软肋”,多是普遍性的政策规定,不具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个性不鲜明,没有形成政策“洼地”;服务举措偏向于理论性、宏观层面上的探索,缺乏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的完善。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时间跨度长、要求高、任务繁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配套的政策措施需要推陈出新,持续改进。
三、地税部门有效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配套政策支持是关键。税收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杠杆作用,地税部门要真正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1、用足用好国家现有税收政策。省地税局已出台了《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涵盖了通过减税、免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有效刺激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和就业创业,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到“三区别、三结合”,即:区域内与区域外发展的区别;区域内不同地区发展有区别,鼓励行业与限制行业有区别。要让税收优惠政策与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高度统一相结合、与区域内具体行业相结合、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2、积极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支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对我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经济和特色经济等给予相关税收优惠,争取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
3、切实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地税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重点宣传中央和我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落实倒逼机制。省地税局审时度势,提前谋划,相继举办了服务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巡回宣讲报告会、专题座谈会、“税收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论坛,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介针对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政策解读、纳税辅导、咨询答疑。加强需求分析,细分宣传对象,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办税需求。
关键词:烟草;服务水平;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现代卷烟流通企业传统服务面临挑战
21世纪是“客户及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经济”时代,客户服务理念和客户服务管理模式为知名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有效建立起竞争优势。
当前,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以及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卷烟销售也已进入消费者主导的营销时代,服务成为企业竞争和生存的关键。姜成康局长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按照“四个一流”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卷烟流通企业,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着力打造一流的服务,不断提高为卷烟工业企业、零售客户、消费者的服务水平”。基于此,当前卷烟流通企业的传统服务模式亟需在以下方面求得创新突破:
1.服务需要真正关注客户需求
烟草制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整个过程而言,消费者扮演着重要角色,烟草制品生产和流通活动都是围绕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而开展,卷烟消费者是卷烟供应链系统的服务终端,是决定着卷烟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否实现的“最终仲裁者”,烟草制品只有被消费者购买并实现消费,才能完成其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过程,其生产流通才会实现价值,所以消费者在烟草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零售客户对于烟草公司和消费者而言,既是“中间商”,更是实现卷烟销售及各类卷烟信息沟通交流的特殊载体,依靠零售客户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是卷烟营销企业的必然选择。
但是,当前烟草企业的服务水平与客户真正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人员的队伍素质也往往不能满足客户的期望;在管理层方面,对客户服务部门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客户服务的支撑作用,使得当前我国大部分烟草公司的客户服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当前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从客户需求工作入手,在全面分析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客户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与客户互动,围绕客户需求建立服务组织架构,为客户提供畅达服务渠道,促进客户服务水平的提升。
2.服务需要重视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当前大多数烟草公司在受理客户反馈信息时还是通过电子表格进行人工记录,无电话录音和服务留痕记录,同时,还未能充分的利用先进的终端信息技术来构建零售户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网络,由于没有大规模和广泛的采用信息网络,在实时采集零售户的订单信息、需求信息、进销存等市场信息方面受到一定的阻碍,也就无法做到全面把握市场动态。安庆烟草公司在客户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考虑如何将客户服务受理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在服务过程进行痕迹化管理,为客户提供增值的、个性化、全面的服务,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搭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理平台。
发展阶段方面,安庆烟草去年正处在一个发展瓶颈阶段,销量接近饱和,结构提升缓慢,为此,安庆烟草提出“网络功能再提升” 、“运行模式再实践” 、“物流配送再整合” 三大课题,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搭建对三大课题的支撑平台,对客户方面作为现场客户服务的补充,对内通过“团队协作”,优化三员业务流程,提高一线人员协作效率。
3.服务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
安庆烟草公司在客户服务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和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客户关系管理的力量,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有效的针对。既需要及时收集和更新安庆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客户的信息资料,又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客户分类标准,还需要设立客户销量异动和品牌异动自动预警模块,形成对市场客户灵敏的反应机制和有效的客户服务体系。
二、转变服务理念 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依据对环境趋势的认识,安庆烟草需要以创新驱动转变服务理念:
依据市场规则提供专业服务。姜成康局长提到“行业改革要有新突破”,行业发展将会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卷烟商业公司而言,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需要明确符合市场规则的服务观念、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满足客户需求,重视科学、系统的管理和协调,对市场趋势作出回应,对系统服务作出整体规划,与多方合作达到共赢。
明确管理目标提供系统服务。传统商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运行效率低,流转速度慢,而与现代流通相适应的网络式组织结构管理层次扁平化、运行高效、快速流转,针对此特点,企业要系统的、全方位、多角度、整合的提供服务,通过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形象标识等,逐步建立起服务体系,重视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工作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重视多种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的综合,为客户创造价值。
重视技术应用提供创新服务。要重视技术创新对管理的战略驱动作用,关注当今的技术进步与企业的战略、管理、营销、文化等将结合得更为广泛和迅速,大到战略驱动,小到微观创新,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培养企业内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一支拥有精湛技术的团队,同时结合系统规划,构建服务体系,借助信息技术交流和沟通,融洽各方的关系,提高各方的效用,得到更高的社会福利,推动信息共享、合作协同、高效运作。
三、创新服务模式 全面感知“徽映”
基于服务理念的转变,安庆烟草在服务品牌价值观上达成共识、重视客户体验、建立起综合化指挥中心,全面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服务模式。
企业组织的成长需要价值链上的每一位参与者通力协作。烟草商业公司的行业价值观是实现工业企业、卷烟零售客户和消费者“三个满意”。安庆烟草公司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系统,增强员工对服务价值的认同感,使所有面对客户的人员有明确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能力,为企业树立标准化服务、品牌服务的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去年以来,安庆烟草公司逐步提炼形成并了“成长”文化体系,达成了发展共识。
随着客户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安庆烟草公司创新服务模式,结合行业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定位,逐步确定起与众不同的差异化优势和位置:首先以客户服务体系作为指导,找准定位点,彰显特色。然后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差异化进行市场的细化。最后从市场细化基础上对价值观相同的客户群进行服务品牌的定位。让服务品牌从后台走向前台,让客户认知服务品牌的存在,解决客户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备性问题,做到内部共识,形成社会认知,客户服务平台建设即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益尝试。
客户服务平台包含客户服务指挥中心、数字移动办公平台、体验式服务平台、短信支持服务平台、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客户服务平台的应用,可以获得大量、丰富的客户资料,为市场推广策略、产品定位和服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效把握市场动态,挖掘新的市场资源。
四、3D虚拟化客户体验中心,全面体验“徽映”
通过3D技术将感知徽映体验中心虚拟化,为零售户与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服务渠道的“感知徽映”中心,旨在充分发挥收集市场信息、稳定市场价格、展示烟草形象、提供社会服务的作用。“感知徽映”中心按照“六统一”的要求来建设: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品牌,统一整体规划,统一功能布局,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标准规范;中心以“徽映”命名,在布局设计上全面应用“徽映”服务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感知徽映”中心规模不大,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中心通过展板、电子屏等方式,对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展现,中心有文化、有内涵,有声有色、有光有图,有人有物,集多功能于一体,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价值链展示窗口,有效发挥了“感知徽映”培育知名品牌的阵地作用。
“感知徽映”中心自去年八月份启用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已成为协同营销的平台、客我沟通的桥梁、信息搜集的渠道、政务公开的场所、文化传播的阵地和形象展示的窗口。
五、综合化“96500指挥中心”,全面支撑“徽映”
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是需要构建集中反馈和处理信息的一站式的客户服务中心。安庆烟草采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综合化的“96500指挥中心”,特别是将“96500”拓展延伸为公安“110”模式的快速运作信息反馈实体,集在线咨询、受理投诉、满意度监测、诉求响应指挥处理等功能,建立快速响应前台的工作机制,提供集语音、网络、短信、人工服务等为一体的支持系统,让客户、消费者实现一键简易操作。
“96500指挥中心”的构建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将工业、商业、零售户、消费者和公众的需求和信息综合起来,一方面,安庆烟草借助“96500指挥中心”,收集了客户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实现卷烟品牌、零售客户库存数据和销售数据的自动和及时采集,逐步实现从内部资源整合转向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一体化的整合转变。另一方面,安庆烟草还利用其他先进的终端信息技术,比如移动互联。构建零售客户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网络,并通过有形的信息网络,实时采集零售客户信息,以实现对烟草客户的有效管理和个。96500指挥中心自今年起开展季度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从省局(公司)开展的一季度客户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安庆地区客户满意度排名第三,同比提升8.37个百分点,排名提升3位,提高了满意度与忠诚度,化解矛盾,使客我关系趋向和谐。
一、“绿色智慧园林” 的举措
“智慧绿色园林”主要包含六点举措:1.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园区地理事物、游客行为、听证投诉、社区居民、防震减灾、园内工作人员保障、编制动向和基础服务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养护及时互动、调整、感知;2. 对游客、园区周边居民、园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3. 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优化流程和链接反馈、拓展园区经营管理业务;4. 同周边机构单位、酒店、旅行社、高级商务金融园区、IT公司等建立经营战略联盟,运用众人的智慧集,结众人的力量管理园区;5. 智慧园区建设的目的是有效保护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游客服务质量,实现园区环境、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6.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唯园区绿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才能确保区域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最终实现园区社会的可持续、绿色旅游资源和园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园林”与绿色管理
生态、低碳、智慧、宜暇城市新园林的营造是一个复杂的绿色创新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还需要将信息技术同科学的管理理念集成;更重要的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绿色创新系统思考的构思和能力。智慧绿色园林的建设是对公园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面提升,其建设举措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休闲闲暇型创建组织、闲暇业务流程优化、经营战略联盟和危机应对管理、绿色技术应用。
1. 信息化建设: 绿色旅游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园林”建设的基础和内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它是指以系统工程、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为依托,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商务(EB)、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整合各类绿色旅游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使之成为绿色旅游园区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绿色旅游园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园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度的智能化建设。
2. 经营战略联盟
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整合发展,形成经营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绿色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管理和服务职责,退休职工与志愿者参与园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 “智慧园林”的建设营造需要,公园同绿色旅游、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酒店、旅行社、商务金融园区、IT公司等通过协议合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促进经营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共享资源、降低风险、增竞争力等优势;还可弥补营造建设“智慧园林”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
3. 社会管理与危机应对管理
“智慧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景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生态旅游园区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潮水、极端天气、地震、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园区”建设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对市民游客、社区居民、园区工作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园区管理团队对园区进行管理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为经营战略联盟的构建搭建了平台,并整合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业务流程优化是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流程进行改造创新,同时也是信息化技术在园区的具体应用实践。
4. 绿色技术管理
智能信息技术为园林的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保障。智慧园区可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感知园区内更加真实、详细、实时的信息,为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智能信息技术优势在于集成了BIPV、照明控制、冷热源控制、能耗计量等子系统,可为建筑提供“量体裁衣”的节能方案。自控系统使整个园区室内、室外的变配电、照明、空调、供热、给排水、消防、安保等众多分散设备顺利运行,以及实现能耗控制。绿色智慧园区以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目标,从楼宇、园区公共设施到数据中心,都会具有相应的节能措施,大幅降低能耗水平,削减园区维护、运营、管理成本。
三、“智慧绿色园林”的探索
上海南园滨江绿地公园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卢湾区,南抵黄浦江,东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片区。作为世博会配套工程,公园设计坚持 “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理念,以建设“生态、低碳、智慧、宜暇”城市新园林为目标,率先采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设“绿色智慧园林”的新技术。
“绿色智慧园林”是对南园公园景观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观园区管理系统。南园智能化系统建设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室外无线WLAN系统、电子信息公告系统、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等。智能化建设为绿地提供了优良的空间环境和具备信息化、人文化等必须的基础设施,使游客可以在公园内进行无线上网、手机集群网对讲、信息查询等,也为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安全监控提供智能化服务,降低长期运营成本。绿地智能化必将成为后世博时代园林绿地建设的新目标。
四、“绿色智慧园林”助力公园管理――构建园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绿地管理新格局
举措和成效
赤水市作为一个相对欠开发、欠发达的西部旅游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本着“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打造智慧旅游平台为抓手,以建设“全国一流的智慧旅游平台”为目标,着力建设连接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的智慧应用体系,加速推进旅游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游客体验个性化;以智慧旅游建设为引领,带动并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取得突破性发展。
组建领导机构。赤水市成立了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建设等工作。市财政、监察、审计、旅游、住建、交通、经贸、广电、电信、移动、联通、旅发公司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抓好各项落实工作。
强化项目支撑。一是按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100个示范景区工作要求,赤水市于2012年启动了100个示范景区建设工作;二是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项目建设,明确其为智慧旅游平台的数据中心、指挥中心。
构建信息平台。赤水智慧旅游平台系统覆盖6大景区和3个中心,由288套高清摄像机、310台应急对讲机、300个森林防火传感器、7套空气质量监测仪、6套水质监测仪、18套门禁闸机、7套LED显示大屏、78台控制电脑、192TB存储硬盘、512GB云计算内存等硬件终端组成。所有硬件由光纤链接,构成“一大两小”的数据高速通道,从而有效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整个系统分为营销决策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应急指挥体系、游客服务体系、生产运营体系、企业管理体系等6大应用体系,34个子系统,包括23个应用系统和11个支撑系统。项目设计方案通过贵州省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评审,于2014年9月动工建设,今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深化智能运用。智慧旅游平台投入使用后,可实现赤水市游客服务智能化、市场营销智能化、生态保护智能化、应急指挥智能化。在游客服务智能化方面,游客可以通过网上在线、手机APP、微信、无人售票机等任一方式,凭系统确认的银行卡、身份证、手机二维码、智能手环等,实现游客在景区购票、检票,在特色商店购物,汽车租赁,导游服务,酒店、餐馆预定和消费的“一卡通”服务,有效解决了游客“不知道在哪吃住”和“随处需要排队等候”的问题。在市场营销智能化方面,通过对手机来源地和车牌归属地的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平台可以科学判断出宣传投放地是否正确,宣传方式是否精准,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开发包装是否符合游客的需求。生态保护智能化方面,系统可以监测景区的“星星之火”,并自动向指挥中心、相关领导、一线责任员工报警;可以监测水位和水质变化并预警;可以监测空气动向和空气质量变化。既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景区优质环境的宣传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在应急指挥智能化方面,系统可以实时视频监控景区内游客的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哪个节点需要分流;可对景区员工、换乘车、观光车、娱乐项目实行无线指挥调度;可群发信息告知游客关于交通状况、车位情况、天气信息、景区环境等情况,有效解决应急指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游客旅游的有序性和安全性问题。
发展新路
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赤水市将制定完善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充分利用“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打造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政府资源的共享开放。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赤水市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着力解决投资难、共享难和运营难的问题。积极引入PPP模式,政企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手段,实现互利共赢。在这一模式下,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几年后再通过支付服务费的方式进行持续投入,这样一来既可解决启动资金缺乏的难题,也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同时,通过采集、分析来自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数据,挖掘数据价值,能够催生丰富的创新服务。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能够培育一些新产业、新生态,拉动经济增长。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赤水将强制性地要求各部门打通数据通道,实现资源共享,并依照PPP模式将智慧城市相关系统交予专业公司运营。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经济
一、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
1.智慧城市的内涵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另一个方面进行解读。从广义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同工业城市、信息城市和数字城市一样,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城市展现出绿色和谐、赏心悦目、市民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对城市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分类分析并建立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对智慧城市以狭义的形式进行定义。即智慧城市是伴随着物联网、元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保障力”等为主要内容,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管理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智慧城市涵盖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新兴领域,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概念。
2.智慧城市系统构成
通过对智慧城市概念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通过绿色、高效、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寻求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不顾后果地争夺资源。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一定水平城市必然进入的阶段,对于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等瓶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包含经济、科技、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
(1)智慧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和职能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的经济方面应当体现为智慧的经济结构和高水准的经济产出,通过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经济水平的稳健增长。
智慧经济系统依赖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即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利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及时回收利用废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通过科学地组织生产活动,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前进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智慧科技
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统通过对城市内各个感应装置和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对大气、水源、排污系统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及时智能识别和分析处理感知到的数据积极做出响应;通过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将城市中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充分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帮助市民从更高的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城市的运作方式;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处理,系统而全面地发掘城市运作存在的缺陷,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协同运作能力,同时让市民“智慧”地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中来,提升系统决策和应急指挥的能力,进而实现城市各关键系统与市民之间和谐高效的运作。
(3)智慧生活
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高学g水平、高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创新和运用上的碰撞,市民不再是简单成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市民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运作的过程中,汇聚公众的智慧,激发用户开放创新,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因此,智慧生活方面应当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医疗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生活安全感等。
(4)智慧环境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处,且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将发过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视频、RFID、红外设备、卫星等传感器全面感知城市大气、饮用水源、森林生态补偿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传输至信息处理中心,利用生态分析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云计算等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理,营造一个自然清新的居住环境。同时,绿色科技和相关设备的运用将促进节能减排,城市低碳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二、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城市智慧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从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出发,准确的反映智慧城市的实质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智慧城市真正的发展状况。指标的分类、数据的采集、指标权重的确立、指数的计算等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准确,做到有理有据,真实可靠。
2.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是有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智慧化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反映城市智慧化的发展程度。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要有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尽量做到指标全面而不冗余。
3.层次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包涵城市智慧化系统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由多层次结构组成,每层分别反映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层次性原则体现了指标体系由整体局部,由具体到详细的递进关系。另外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也是由最底层统计指标演化而来,有着十分紧密的层次关系。
4.可操作性原则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指标在现实当中很难找到数据进行量化操作,使得智慧城市评价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必须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另外指标的数据应尽量采用国家统计年鉴或其他权威部门的数据信息,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三、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
1.构建思路
根据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的建设目标,先系统分析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框架,将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诸多指标列出,将其划分层次,逐层分解,最终得到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在分解的过程,尽可能将所有相关指标逐个列出,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逐个筛选,尽可能降低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使其涵盖的范围相互独立。并且在不断地对指标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后,最终得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框架与内容
依据智慧城市的具体内涵与相关系统构成,结合国家政策,联系城市现实状况,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构建出涵盖的三类指标维度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于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体的内容如下:
智慧基础维度的分解:智慧基础维度覆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设备两大关键要素,考虑参与要素的重要性,可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技术类(非物质类因素)和设备类(物质类因素),构成指标为技术基础特征指标和设施特征指标。智慧目标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智慧管理要素可拆分为主导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政府管理能力,反映城市运行管理绩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标,以及体现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管理指标,为了保证智慧服务维度下的指标不存在交叉,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智慧服务维度拆分为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智慧保障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O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完成阶段以及最后的运营阶段,都离不开智慧保障维度内指标的控制及保障作用。智慧保障维度包括强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保障特征指标、突出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维护保障特征指标。
至此,我们构建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其中,智慧基础类指标由技术基础和设备基础两类指标构成;智慧管理类指标由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类指标构成,其中又可分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运营管理、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四类指标构成;智慧保障类指标由参
与保障和维护保障两类指标构成。
参考文献:
[1]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3-47.
[2] 毛艳华.基于S0P模型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1):11-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