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 16:1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科技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产价格决定“风口”来临
在资产价格变动加快尤其是快速上涨时期,金融机构可以“短平快”方式获得较高收益,特别是在科技跨越式发展下,几乎所有类型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并试图抢得站在下一个“风口”的先机,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类企业。过去多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帮助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行业获得了丰厚收益。资产价格上涨应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此外,信用(主要是货币)因素对资产价格上涨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正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为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创造了“风口”,银行信贷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优质资产,在投向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如房地产)中,银行获得了较好的投入产出,体现在过去十年中规模、利润和坏账等指标的持续优化。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以及各类被认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种“某某几国”)失去期待,资产价格或普遍将面临较大下降风险。当然,在货币超发、汇率体系变动异常(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 急速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也将呈现分化态势,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也将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体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收益,远不如更为灵活的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获,如对冲基金。实际上,资本金比例极少的银行业,长远发展之路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得风险系数低的收益,而维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等诸多因素。
在“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收益”这一链条外,目前还没有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较好系统性解释。最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经历暴跌;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波动强烈,而作为重要价格体现的股市则暴涨暴跌,当前仍停留低位。综合来看,目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为复杂,资金、增长、信心与价格的关系更不明朗,因而不会出现新的银行业增长“风口”,更何况国内普遍态势是“资产荒”。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几无影响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都与资产价格变动紧密相关,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和市场努力找寻之所在。在诸多影响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中,科技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有效逻辑,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相关案例。实际上,科技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实现的便利性,而非创造或过多增加资产价值及价格。当然,技术进步增加“无形资产”是另一问题,如在会计层面;而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资产”价值也无太多影响,大浪淘沙后依然更多体现为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
区块链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术层面的稳定性已经通过运行近七年的比特币得到体现。作为理念先进的技术,区块链的深入、完善及转化落地,必然对未来科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效应,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进而对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革,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将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微观银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可观的正面效应,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升资产交易质量等。对于前者,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已产生并运行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可应用于未来虚拟货币研发的技术成熟性之证据,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以替代现有实物货币。同时,借助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例如对特定资金划拨的编码将使资金只能被投向规定主体。对于后者,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例如,第一,点对点交易,类似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以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第二,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特征使其能被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资料及交易记录;第三,验证并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与转移;第四,自动智能管理,如自动检测下一交易节点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若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交易会被自动处理,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最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本质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区块链被认为将“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两个层面中,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依然遥远,金融中介进而金融监管去中心化不仅目前进展不畅,甚至金融监管中心化加强的趋势“若隐若现”,如国内市场所揣测的“一行三会”将改革且方向是合并,则我国的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动形势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可能削弱监管的区块链在宏观经济金融的运用都实为谨慎。微观操作层面,在诸多设想场景中,银行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对资产、资金转移和交割的传统式审查及监控,更何况交易运行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银行业系统还十分遥远。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虽然创造了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创造”实验,但新型货币长期内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中,对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考验,现在还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从微观主体角度,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银行业也只将区块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而研究,并不传输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资产仍要在线下结算。综上,区块链从属性和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都几乎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理论上科技与金融“高大上”主体的结合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国内理论与实务届一直致力推进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推进了多年,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如政府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杂志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落脚点是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因而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在“互联网+”出来后,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并成为热点,大量机构声称自身具备“互利网金融”属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努力拓展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场认为在此领域的进展缓慢,不符合“互利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精神。从“科技金融”到“互联网+”的演进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随后出现并炙手可热,被称之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体现出市场对金融与科技已然紧密结合的某种肯定性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互联网圈最为风靡的概念,被认为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其的描述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来看,金融科技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且落脚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科技被认为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各方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互联网金融”及归属于其的P2P都可被划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区块链正是金融科技话题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在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应用上,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型与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5月,国内分别成立了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合作开展区块链在金融中可能的应用研究,但距离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为时尚早。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火热开始,都带有市场对科技与金融实质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许,就像科技与制造业的实质融合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一样,但效果不达预期。从金融本质属性来看,是资金融通以便利交易达成与价值实现,而金融创造的价值广义上永远无法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的主体不同,但并不能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融合,如果前提是定义“实质融合”的核心是创造全新、持续和不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而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缺乏依据且言之过早,区块链同样不会带来银行业营运模式的彻底性变革。
仍要保持对区块链“憧憬”
在科技与金融寻找实质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属性,其“颠覆”意义的社会属性拓展,还需要在社会认知层面和自我技术层面的不断调整和突破后,要在理念与实践皆切实达到被很多观点期许的那种“革命性”转变基础上。抛开“数字货币”等依然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现实运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项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银行业目前运营中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如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下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为便利和准确,银行间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并显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规则的交易可以做到实时交易,高效率带来的将是交易收益的增长。作为对科技最为敏感的行业,银行业研究和试验区块链技术也是自然,更何况区块链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但也如上文所述,银行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如风控理念与成熟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稳定性,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投入布局的结果,虽然银行业应对市场变化作出应对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最近几年迅速布局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区块链合作研究,但其运行体系及逻辑并未有重大乃至根本性改变,银行业传统业务内核依然稳固。如果区块链仅是从“技术属性”角度为银行业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而不是从“颠覆货币金融体系”的宏大愿景出发,则区块链将不会带来银行运行模式的变革及收益模式或商业模式的重大革新,但却有助于获取效率收益。或许,作为一项互联网协议,区块链目前首要的任务也正是从技术角度提升银行现有业务模式的效率与安全系数,而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商业模式”也更多是由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作为主体,由其承担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的“技术升级外包”工作。当然,效率和安全层面的优化也会为银行带来收益,只不过相较银行从“资金融通”的核心商业模式中获得的收益,区块链目前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收益。
日渐风行的资产重组复牌股连续一字板炫耀在龙虎榜的舞台之时,一切的热点都显得黯然失色。做为这波行情灵魂的国企改革改革投资主线,在进行了“军工改革央企改革地方国资改革新媒体集团改革高校体制改革”首秀之后,航空发动机、电子商务、油气改革概念股成为本周硕果仅存的热点。
国企改革投资主线好戏不断,首张原油进口牌照花落广汇能源,引油改概念股再起波澜。油改概念股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发展新能源和油改等各项事项。第二,中石化旗下的销售公司本周启动第二轮财团报价,腾讯、复星、人保、太保等37家财团已经确定入围。第三,广汇能源收到《商务部关于赋予新疆广汇石油有限公司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批复》,开启了民营其企业进口原油之路。本周市场以广汇能源、潜能恒信、仁智油服为带代表的油气改革三剑客涨停潮起,成为本周第二大热点,预测后市仍会强势上攻。此外,中国煤炭科工公司旗下的天地科技,青海国资委旗下的西宁特钢,宁波国资委旗下的宁波热电,沈阳国资委旗下的惠天热电,广东国资委旗下的贵糖股份也为国企改革投资主线带来了闪光点。
国产大飞机迎来总装时刻,飞机发动机概念股全线起飞。本周市场的第一热点就是以钢研高纳、航空动力、中航动控三剑客为龙头的发动机概念股。笔者曾在8月中撰文《中线布局大飞机产业链》中强调看好发动机概念股,其在本周的联袂涨停的驱动因素为:第一,8月24日C9型客机首架机前机身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完成交付。第二,中国重型发动机有限总公司有望9月挂牌,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特大型央企。第三,传闻国务院将于近期的批复十大科技规划中,航空发动机专项规划率先出台。
回顾本月笔者推荐的几个投资主题,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投资主线上,熊猫烟花一枝独秀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星,友阿股份、绵世股份、海虹控股上演电商补涨秀,百圆裤业、长江投资首现高位跌停板,宣告互联网金融和电商概念股炒作基本完结,建议投资者短线回避风险为主。在新传媒集团投资主线上,继上周大涨之后中视传媒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人民网、新华传媒、浙报传媒三大龙头呈现震荡整理为主,预计下周以稳步上升为主基调。发动机概念股作为本周的第一热点,相信中线值得期待,好戏会在后头。总之一句话,回避互联网金融和电商,看好新传媒集团和发动机概念股。
展望中线投资,笔者看好深海空间站投资主线。深海空间站代表了海洋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继法俄日美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入深潜技术的国家,随着国务院十大科技投资规划的公布,深海空间站概念股中线值得布局,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2家上市公司中国重工和风帆股份,以及海工装备概念股的龙头品种。
微博日渐势微,但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联手将有所为
虽然中国微博业在今年3季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且实现营收上涨,但由于微信已经占据社交网络的头把交椅,微博的受欢迎程度将逐渐被淡化。
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渗透率在持续提升,新浪微博仍会继续存在,但任何成长都将微不足道。但看好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的联手,新浪微博最大的希望便是与阿里巴巴的联姻,这样前者就可以顺利介入电子商务。
国内电子商务概念股主要有:生意宝、焦点科技、苏宁云商、东方市场等.
更多高质量国产智能手机涌现
中国已不再是廉价彷制品的产地,以小米、华为为领军的众多新老公司,正在占领低端高性能移动设备市场。这是中国摆脱“中国制造”阴影,并进军国际市场的大好机会。在2014年年底之前,将会有低于100美元的国产四核智能手机面世。
国内智能手机概念股主要有:超声电子、长信科技、欧菲光、共达电声等。
4G服务和设备兴起
中国政府已经发放了4G牌照,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也已开始布局各自的4G战略。2014年4G相关服务和设备将迎来机遇,高清视频、实时视频聊天、在线多人游戏和其他服务都将会陆续面世。
国内电子商务概念股主要有:大唐电信、中兴通讯、烽火通信、动力源等。
电动汽车之路或转道
尽管有政府补贴和市场需求,但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都难言成功。今年2月,特斯拉已经开始将Model S车型销往中国大陆,而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将直面外部竞争。中国可能会重新考虑纯电动汽车战略,从而转向考虑混合电动汽车之路。
国内混合动力汽车概念股主要有:曙光股份、宇通客车、比亚迪、德赛电池等。
比特币风光不再
虽然仍有人对比特币持乐观态度,但比特币在中国的前景已然暗淡,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在12月曾两度打压比特币,从而重创一度风光无限的比特币。
百度搜索份额继续下滑
百度正在失去曾经在中国市场无可撼动的中文搜索市场,最大的威胁来自奇虎360,紧随其后的便是腾讯的搜狗。
去中心化消费金融涌现
中国民众如今可以享受在线和非政府的金融服务,包括阿里巴巴的余额宝、百度百发、小额贷款和P2P网贷等。更多类似的金融服务将会在2014年喷涌而出。
一、科技金融基础理论
“科技金融”的概念在1993年由深圳市科技局首次提出,国外至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金融”理论研究,但“科技金融”作为新兴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其中最为权威的解读是赵昌文等人(2009)的首次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2011年科技部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科技金融”的解释是:“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2]
上述两种概念描述一个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成果,另外一个基于政府层面的实践操作指引,将两种权威观点结合方可领会科技金融的内涵所在:
一是科技金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从金融资本的角度使科技创新链条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二是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金融资本的扶持和支撑,在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要求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散功能,并推动金融组织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改进服务模式,以匹配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科技金融的投融资对接也是实现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级化的过程。
三是科技金融注重的是政策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与激励,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参与,是政府宏观调节与市场化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发展初期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引导并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过渡的过程。
四是科技金融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果,一方面金融资本促使科学技术资本化,创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产业化,带来资本增值空间,双方的协调发展将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科技金融需求
2011年5月《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及《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的,标志着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据广州市金融局数据,2015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9.42亿元,同比增长14.2%,占GDP比重达到9%,金融业已成为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科技金融作为广州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重要成分,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体系完善的关键,能有效满足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需求。
(一)完善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需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本质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匹配的融资服务,从根本上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根基。
纵观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证券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重要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缺失,“新三板”及股权交易中心仍处于起步阶段,发挥作用有限,而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较少,未能给市场释放更多的活力,可以说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仍未真正成型。科技金融之所以能满足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需求,在于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一方面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基于金融政策和制度对金融资源进行调控和分配的配置机制,重在突出政府公益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既引导其他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又建设各种融资平台发挥资金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以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为主体,基于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关系,以市场化运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实现资本供应与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见表1),因此,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亟需科技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实体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的需求
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兼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共生,只有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金融体系的高级化所带来的发达虚拟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安全保障。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仍需要通过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催生大量的金融需求,从而带动金融组织、金融体系、金融产品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广州实体经济来说,如何有效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培育创新动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科技与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保障,其目的是使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对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至关重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集成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也能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动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加速广州区域经济科学发展。[3]
总结来说,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科技金融的不断催化和推动,形成新的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三、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内生动力探索
广州将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该发展阶段强调的是金融资源的高度聚集优先,其中,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金融聚集提升区域内金融功能的辐射能级,促进金融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从全球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为人所熟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往往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端化,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兼具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经济调节等功能,虚拟化趋势明显,金融中心也随之发展成型。但金融系统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导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全球金融中心建设敲响了警钟――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互为支撑,是金融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探索国外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成的区域金融中心往往更富活力和竞争力,其形成一般遵循“经济发展――金融聚集――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4],该规律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其实是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但为避免金融聚集过度虚拟化又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即经济发展和金融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是金融聚集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金融作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既能推动经济发展与变革,又能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促使金融要素进一步聚集,是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此观点本文以科技金融和经济发展作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子系统,通过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吸引金融资源的进一步聚集,再通过金融聚集有序地完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
图1 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科技金融兼顾实体经济与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其服务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事关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要素,所以,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以科技金融系统的发展为基础和引导的。科技金融系统基于金融资本的供需关系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是科技金融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及科技创新产出的不同阶段催生多样化的资本需求,这也要求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来匹配科技创新的资本需求,当双方供求关系得到良好互动后,便会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内部得到充足的发展并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引发的技术变革能极大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反过来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同时,通过股权或债权的作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或实施监督,确保科技创新的实现。
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使科技金融子系统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促使广州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经济的产生,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最终推动广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广州财政税收的增加、形成财富增长效应、基础环境的建设等,反过来,广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市场需求和物质的保障,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本来源和市场化的调节机制。
因此,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能实现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也会因此向区域金融中心不断聚集,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形成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众筹 技术创新 路径
随着Internet技术、智能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智能手机、PAD等)、存储技术、搜索引擎、云计算技术、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社会产业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种变革中产生的。
1 互联网金融内涵与模式
1.1 内涵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谢平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率先提出;此后,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出现了众多观点: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两个概念的简单加总[1];互联网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指借助于互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国际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活动[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广义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包含一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金融服务活动,是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而产生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其本质和核心仍是金融,是金融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
1.2模式
通过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以及结合调研发现,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论述非常之多,各家均有不同观点,有提出互联网金融10个生意模式[3],有提出按照金融在线化、互联网企业金融化、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分类模式,有提出阿里金融、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4]等等;本文依据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态模式,总结归纳整理处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新兴业态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P2P互联网借贷、众筹、电商金融、互联网理财、虚拟货币。
一是互联网支付是指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的服务。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第三支付平台。
二是P2P(peer to peer)互联网借贷,是通过网络为借贷双方提供借款信息以及借款人信用评估、催还借款、逾期贷款追偿等服务,属于借贷类众筹,P2P平台已经成为P2B、B2B、P2C、P2F等借贷模式的统一代名词。如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宜信等。
三是众筹,指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通过互联网对公众展示他们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集中大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或渠道支持。如众筹网、点名时间、天使汇、原始会等
四是电商金融,是电子商务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历史交易等大数据信息基础上,运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由电商平台提供担保,将资金提供给有融资需求的消费者或供应商。如阿里小贷是典型的电商金融模式。
五是互联网理财,是指互联网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为投资者或家庭提供的理财金融服务。如余额宝、百赚、小金库、理财通、朝朝盈、掌柜钱包、活期宝、钱袋子等。
六是虚拟货币,是指互联网上虚拟的货币且可用于互联网买卖、投资活动的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如比特币、百度公司的百度币、腾讯公司的Q币、新浪推出的微币等。
2 众筹分类与运行模式
2.1分类
众筹的概念源自国外“crowd funding”一词[5],从这个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其内涵就是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支持完成某项事情或活动,即个人或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公众展示自己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更多人的资金支持、渠道支持,为个人或单位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渠道支持。众筹按回报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奖励众筹、公益类众筹(没有回报)[6]。广义上而言,P2P业务也被看作是众筹中的一种,即债权众筹。而狭义上的众筹则通常分为奖励类众筹和股权类众筹两类。奖励类众筹的代表有Kickstarter、Indiegogo,众筹网、点名时间等,人们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出资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股权类众筹的代表有FundersClub、天使汇、原始会、大家股、好投网等,投资者们可以在这种平台上进行资本投资,所有投资实体的股权。
2.2运行机制
通过对众筹的运行模式与机制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有研究者提出众筹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不同类别众筹模式进行论述[7];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出众筹运行的基本模式,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众筹平台是推动创意创新理念、产品或活动与消费者、投资者、出资人等大众群体进行直接对接,并提供资金、策划、营销、市场渠道等服务,为创新创意实现商业化或成功实施提供全面服务。
3 众筹本质
互联网时代的众筹,要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思维和特征基础上,分析研究其本质与功能。
3.1互联网时代显著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和特征的社会活动[8],互联网的本质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互联网九大思维[8]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具有全球性、分布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征。基于互联网思维和特征,结合案例(案例来源:《互联网时代大型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 2014-09-03),分析总结并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三大显著特征:
一是平等参与。在互联网上,不论身份高低、不论贫穷富有、不论丑陋帅气、不论高矮胖瘦,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力;互联网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事件或活动的领导者,通过社会自发组织形式,每个人能够以个人的形式采取行动。如北京“7.21”水灾事件中,参与的人自发组织,没有上下级关系,参与的每一位都沉浸在帮助别人的喜悦中。
二是聚集资源。在互联网上,由于“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等普通人能够获得“参与感”、“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更多普通群体参与到互联网的事件或活动中去,而互联网能够将大众群体碎片化的供需聚集起来、组织起来,并进行有效地点对点对接,形成规模化收益。为天下需求者提供临时住房的Airbnb公司,将地球上有空余的卧室、客厅搜索出来,为即便只租住一天的需求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该公司为有意出租者创造了年10亿美元的收益。
三是不同时地协作。工业时代,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协同工作;而互联网时代,人们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协同工作。维基百科是以协作模式运营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的、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共有287个语言版本,全球用户共有10亿民众,有来自全世界的1600万人志愿者。
3.2众筹本质
众筹是基于互联网进行协作的众包模式的一种类型。企业选择将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依托互联网外包给众多消费者完成的行为被称为“众包”[9]。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众包的实质是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和创新过程中,众包是让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创新,以及经营和营销过程,消费者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兼有生产者的角色,成为“产消者”(Pro-sumer)[10]。“产消者”这种模式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生产方式、创新模式、服务模式的变化,是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种新变革。
归根结底,众筹本质就是筹集智慧、筹集资金、筹集渠道。众筹就是让消费者参与到投融资环节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业产品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意产品的商业化中,真正融入到创新创意实施、商业化过程中。众筹鼓励大量的消费者、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参与者越多,智慧聚集就越丰富,就越容易解决问题,就会有越多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商业化,越能提高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概率。
4 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在分析技术创新阶段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提出众筹支持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内容。
4.1技术创新阶段划分
技术创新理论中,关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划分方式,在所有划分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傅家骥在《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中提出的观点,综合傅家骥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主要包括三大阶段,如图2底层所示。
一是技术发现阶段,是指面向市场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发现、技术预见、创新构思阶段。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现活动是要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发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应用。
二是产品(服务)开发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的设计、样机开发、试制、小试中试等产品开发活动,为大规模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产品(服务)价值实现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价值的实现阶段,包括规模化生产、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销售渠道建立、产品(服务)的商业化、创新扩散等活动,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市场支撑。
4.2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依据技术创新阶段活动的内容,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与模式,提出不同类型众筹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与支持的内容,如图2上层和中间所示。
股权众筹主要是对种子期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获得渠道和人脉资源,以推动初创期企业的发展。
产品众筹是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进行的资金和市场支持,即企业成功研发出新产品、进入市场和产业化前期,通过产品众筹企业既可以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获得市场对新产品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不断完善,还可以获得媒介推广、市场渠道等服务,为企业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获得服务。
债权众筹(P2P)是为金融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将碎片化的大众资金聚集,通过点对点的投资与回报,服务企业或个人的资金需求;主要服务对象是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贷款用途主要有个人消费、进货、扩大规模资金周转等内容。
股权众筹、产品众筹、债权众筹是服务于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众筹中的股权众筹,即天使投资的互联网化,主要针对初创企业,以及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进行投资;产品众筹适合做面向产品的中试阶段和市场推广阶段的投资;P2P债权众筹主要面向产业化阶段,用于企业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阶段的投资。
5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发现众筹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模式。在众筹支持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5.1搭建科技众筹平台,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众筹模式兴起于文化活动的众筹,借鉴文化活动众筹,技术创新项目众筹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活动的众筹越来越多。在创新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时期,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搭建科技众筹平台,构建推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渠道和路径,尝试采用众筹模式支持科技项目,突破常规科技项目支持形式,让更多更好的创新创意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创业者到技术创新众筹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对接,与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大众进行互动,获得更多资金、渠道、智慧等资源的支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更好更快在市场上的推广与应用,努力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5.2引入众筹模式,构建政府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市场化决策机制
在众筹平台上获得市场认可的技术创新项目才能得到支持。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引入众筹模式中市场决策机制,在对面向市场应用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支持时,采用盲评模式,让更多技术创新项目成果的使用方、消费者等市场用户对拟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市场用户数量越多越好,获得大多数市场用户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作为政府支持该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参考依据,促进更多技术创新项目面向市场开展工作,推动科技工作更好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5.3借鉴众筹模式,推动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建设
借鉴众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式综合型服务的模式与机制,针对创新创业全链条需求,开展综合服务型孵化器建设,从场地、注册、税务、政策等较为单一孵化服务,转变到面向大众群体创新,开展风险投资、媒介推广、市场渠道构建、创新创意市场互动等综合服务,升级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现有科技孵化器功能,针对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型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2] 郭畅.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9).
[3] 梁利峥,周新旺.互联网金融十大生意模式[J].经理人,2013(34).
[4] 逄 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J].国家商务财会,2013(63).
[5] 胡中彬,何健.中国式众筹大爆炸[N].经济观察报,2014.
[6] 荣 浩.以实际案例揭示国内股权众筹发展现状研究[J].金融法苑,2014.
[7] 孟韬,张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黎明,董大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50).
[8] 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的“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03-20.
[9] 杰夫豪.众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信息交换技术助推
Fintech 1.0时代
科技推动世界进步,Fintech作为金融行业的科技解决方案,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金融业的方方面面。Fintech的首次应用可以追溯到币的发行年代,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经过长年征战建立北宋朝代。从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到北宋年间,造纸技术已足够成熟。到了1024年,交子作为全球第一张纸币由北宋政府官方在四川发行。在1041年,毕N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为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和普及奠定了基础。无独有偶,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国也诞生了纸币金融。1712年,南安普敦的一家造纸小作坊承接了英格兰银行印制纸质钞票的订单,作坊主人亨利・珀图未曾料到由此开启了纸币发行的时代。印刷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后来拓展到票据、存单等,印刷术为社会提供了可流通的货币源,彻底改变了全人类几千年的金融交易方式。由此,纸币开启信用金融时代。
电报金融缘起于电报技术的发明。从1918年开始,电报逐渐成为美国联邦电子资金转账服务系统的重要基础设备。联邦电子资金转账服务系统是一个专用通信系统,旨在为联邦储备银行处理12个储备银行间的资金转账服务。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该系统一直利用电报处理银行转账业务。1973年,全球银行业开始建立跨银行支付清算系统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其架构是基于全球电报通信网和1969年的第一代互联网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报金融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信用卡的出现预示着电子交易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首次应用,和纸币的发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目的都是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交易服务,其缘起于1952年美国富国银行在全球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20世纪60年代,银行通过自助取款机替代了部分柜员和出纳员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降低了人工成本。1969年是全球证券业电子金融元年,全球第一个金融交易系统――奥特斯(AutEx)旨在处理机构投资者的大宗交易,通过电话线进行连接。在1998年更新的Best电子交易系统架构成为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采用的电子交易解决方案。与百慕大证券交易所同年成立的纳斯达克交易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电子交易系统――美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1975年,美国为了将美国证券交易所、波士顿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等9个市场相互连接在一起,开发了跨市场交易系统(Intermarket Trading System,简称ITS)。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只剩下两个证券交易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此外,电子和网络系统作为信息与价值传递的相似载体,预示着电子金融时代与网络金融时代势必将紧密联系在一起。
数字价值网络打造
Fintech 2.0时代
进入20世纪,以网络金融和移动金融为代表的信息与价值的数字传输网络化标志着Fintech 2.0时代已然来临。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作为网络金融的传输载体,其发明年代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末期。金融是资金融通的商业经济活动,资金信息和价值的传递除了传输设备外,还需要网络传输技术来保障。1970年,全球第一台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在法国的巴黎开通,也成为名义上的第一个网络传输系统。另外,1984年,美国开通了第一个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让移动金融的实现具备了可能。
20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超复杂数据处理电子系统的崛起预示着Fintech 1.0时代与2.0时代实现了无缝对接。1982年,Fintech真正意义上见诸公众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使得电子交易系统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证券经纪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成为了现实,网上银行、网络券商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个人消费者中成功普及。而网上银行、网络券商业务是由Fintech服务提供商精心打造、别具匠心的个人投资者服务,它们的出现逐渐替代了以电话、柜台驱动的传统零售银行和券商业务模式。
严格地说,直到2015年,Fintech概念才被传入中国,被国人所熟知。无独有偶,2015年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网络基础设备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让Fintech和互联网金融成长在相似的金融生态圈中,两者聚合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虽然两者从本质上看,存在着显著的概念边界,Fintech是金融领域科技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领域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者,也明确了两者概念的不同。但是随着金融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数字共享生态圈的逐步形成,Fintech和互联网金融必将从商业模式上衍生出更多相同的业务形态。
创意产业在世界上已经发展得相当快,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关注焦点。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未来学家就在他的著作里指出,21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两个趋势,一个是文化产业化,还有一个是产业文化。这实际上就是创意产业的发展。
著名的经济学家霍金斯在他的《创意经济》这本书里面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这是上个世纪90年的,并且以每年5%的速度在递增。现在美国增长是14%,英国增长是12%。我们根据联合国贸发委的统计,2004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总量的11%,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也是逆势高速增长,所以发展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潮流,许多国家在经济转型当中都把此作为战略选择。
城市也面临着转型。过去可能是生产加工,然后逐步发展成为服务,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创新。这样就要塑造一个环境,为这些产业的孵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就是提供土壤,为发展壮大提供资金和环境支持。
在世界上,很多城市建立创意城市,以后是文化之都还是创意城市,都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城市转型要采取的战略和模式。这个战略和模式最主要的,过去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专项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就是人的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提高竞争软实力,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比如,最早实现工业化的欧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文化之都”概念,每年评选出一个欧洲“文化之都”,金融危机期间还是不断地评选。如2008年英国第二大海港城市利物浦经十年申请转型成为欧洲“文化之都”。2009年奥地利第三城市重工业中心林茨经二十多年的转型也被评为“文化之都”。到了2010年,中国的文化首都是德国最重要的煤炭和钢
铁工业基地鲁尔区,因为煤炭挖光了,钢铁逐步、逐步衰退,在这个情况下,鲁尔区逐步成为“文化之都”。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是英国提出来的。因为英国也是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他们也是最先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和建设创意城市的国家。到现在世界大城市都是发达的创意城市,无论是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都是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建立世界创意城市网络,为各个国家的城市转型发展助力,这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组织的。
现在我们全国有三个城市加入了这个网络,有深圳、上海是两个设计之都,成都是美食之都。所以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上是由于人们的需求升级了,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阶段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也就是越过温饱阶段之后对文化需求增加了,产品需求需要个性化、多样化和丰富、多样的形式,这样创意产业发展有了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什么对这一块有需求呢?我们知道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在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都和创意产业密切相关。所以创意产业在这一块上,如果我们经过了温饱阶段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发展这一块,因为可以增加、扩大我们的内需消费。而转型当中,中国的方式转变很重要一块是扩大内需,我们只有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这样就可以扩大内需了。如果同样的服装、同样的皮包,享受型消费就要有一定的品牌了。
另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得到科技进步的支持,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崭新的艺术形式,掌上的数码对传统产业就带来一定的冲击。它还开拓了新型领域,比如说过去的出版业是纸质出版,现在是网络出版、电子书大量的出现。所以科技进步也支持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这里就可以说明一下,我们从文化产业说到创意产业,
其实这当中的转变在于我们讲创意产业,更强调它和科技的结合,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在讲文化产业的时候,可能开始的时候比较局限在文化领域,现在大家也明白这一点,要真正做成支柱性产业,必须和高科技结合,必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这样就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因为我们知道创意产业就是要特别强调创新这一块。
科技进步使得创意产业的产品能够更适合在网络或者移动通信工具上进行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是科技进步领域对创意产业带来的支持。它不仅提供新的形式、新的传播渠道,而且它也带来很多新的消费形式。
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自主 科技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金融机构
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内涵
1912年着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由此产生了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经济学两个重要的经济学分支。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从熊彼特建立创新理论开始,经济学对创新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继熊彼特之后,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并形成了以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派新熊彼特学派。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首先由英国着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于1987年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由公共和私有部门和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该网络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间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
经济增长新格局中R&D投入的持续增加
在当今时代,知识产权、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中,R&D的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创新总体水平的评价指标。综观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R&D的投入的持续增长是一个显着的特色。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各国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研发活动的投入持续增长,并由此带动了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展开,在这一态势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显着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原创性创新活动成绩斐然,在通讯、电子、生物、农产品等一系列领域获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其别重要的有:CPU设计技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呈现群体突破态势,“龙芯”系列64位通用芯片研制成功,结束了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采用深亚微米CMOS工艺研制的光集成芯片,在高速传输数据领域进入世界前列等。为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概括为5个方面的重点。这份纲要开宗明义,明确提出了要将企业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作为重要的载体和实施形式,以求达到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企业将成为国家创新主战场上的生力军,有企业参与的产学研的合作形式将成为我国原创性创新活动的主体。同时,我国已于2002年科技投入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当年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实现了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1%,而且其中有64.7%为企业的研发支出。这在我国国家创新中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增加R&D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解读科技发展纲要的基点。
发挥金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增长要由资金和资源拉动型,逐步转向创新、知识和技术拉动型,就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金融业中除了专司宏观管理职能的央行等机构外,其余机构的性质均为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一国的金融创新本身就是国家创新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业用自己的金融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其他工商企业服务。国家创新活动的功能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金融作用的发挥可以满足创新活动的这一要求。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但企业更多追求的是无风险的利润,更加注重风险的回报,而创新无论是针对技术还是针对制度都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金融的作用,在于可以配合国家创新活动中的重大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从总体上可以将金融对国家创新活动的支持及其功能作用,作以下5个方面的分析。
(一)引导建立新的理财观和投资观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我国长时间以来存在风险投资的主体单一的问题,这不仅使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也直接导致了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不足。要促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金融在建立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理顺风险资本的投融资体制已是当务之急。而首要的是迅速实现理财和投资观念的更新。在国外,风险投资是一种主要作为私人权益资本的投资活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政府的作用并不是通过单纯作为投资主体体现出来的,而主要是研究政策,如何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证、适度有效的进行管理、做好各项宏观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套工作,为高新创业企业创造良好的风险创业环境。在我国风险投资却主要由大规模的政府资金所支撑:有统计显示,到2001年7月,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中有近一半来自地方政府,而2000年7月,这一数字竟高达70%,政府行为的目标应该是由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政府财政资金仍然是可以利用的来源之一,还可以通过融资担保资金、直接投资资金两种方式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但它的作用应与过去有所区别,在投资份额上不再作为投资主体,发挥的作用也主要是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风险投资。在我国长期的金融实践中,居民的金融资产单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
目前即便是在金融资产多样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仍然较为单一,占主导地位的金融资产仍然是储蓄存款。这在客观上为储蓄分流,培育风险投资机制留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使得储蓄者与投资者二位一体的储蓄-投资直接转化机制不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储蓄者通过购买各种金融产品的方式将储蓄转移到投资者手中,由投资者完成投资的间接转化机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能够保证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加储蓄者和投资者双方的效益。储蓄者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通过购买风险投资基金来实现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间接投资,通过风险投资专营机构的运作来实现自己的收益。基于这一分析,应该着重从政府行为的理顺和居民行为的引导上来实现金融在其中的功能作用。
(二)风险投资基金孵化高科技企业
通常人们把用于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的资本称作风险资本,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的含义是:对创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的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对所投资企业进行培育和辅导,在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投资以实现自身资本增殖的一种特定形态的金融资本。由此可见,风险资本的内涵在于它是一种针对创业企业而言的专家管理型资本(Professionally managed capital to ventures)。它的主要特点是聚集资金由专门的机构管理,负责项目的选定和投资,并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降低风险的机制。风险投资的对象大多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它不仅改变了生产的方式和技术手段,而且也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加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风险投资的出现正好有效克服了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障碍。风险投资最初产生于美国,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挥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把它看作是企业家精神的催化剂,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和革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刺激了竞争的活力,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从1985年建立开始,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风险投资的实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程度还很低,与当今世界以风险投资支持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现状相比,差距很大,同时,当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中还存在着政府行为的越位和缺位、金融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人才吸引机制、税收等宏观经济调节手段不够协调等问题,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成长发育。
风险投资是一种新型的投融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行为主体之一,在这一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金融配套机制的目的是要塑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配合协调,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发展。在西方国家,风险投资基金被称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在美国,诸如微软、苹果公司这样的企业都是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下孵化的超大型企业,风险投资从本质上说提供的是创业资本,是以科学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孵化器,如果风险投资基金运作是成功的,就可以在全社会起到公示效应的作用,能对全社会的储蓄投资流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无庸置疑,在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是极为可取的。可以设立国家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来增加风险投资的规模,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活动,投资基金可以直接形成公司资本,以后按出资比例分享利润,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以产权交易或组建上市公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出让股权,整体溢价收回投资。还可以吸引国外风险资本组建中外合资的投资基金的方式,进一步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
(三)银行信贷支持企业创新活动
重视银行信贷的作用,发挥银行配套支持风险投资的功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金匮乏问题一直困扰着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中试费用相比,运用科技成果的直接大规模生产的资金,十倍、百倍于前两项。没有资金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无从谈起。而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正处在初生阶段,银行信贷的介入也是非常肤浅的。这几年,一方面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与供给间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银行的巨额存差,大量资金被闲置。原因在于,在现行的银行体制下,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而风险投资的特点就是具有高风险,从表面看这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若政府财政能建立担保基金,则困扰企业和银行的这一难题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有银行信贷的有效介入,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效率都将有极大的提高。这是在现行体制下银行信贷介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成功的范例。如法国和荷兰建立了贷款担保,丹麦以贷款的形式支持创新企业,瑞典对创新企业提供6-10年的头两年免息的贷款,而美国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担保则最为典型,1993年美国国会曾通过一个法案,规定银行向创新企业的贷款可占投资总额的90%,如果创新企业破产,政府负责赔偿贷款的90%,并拍卖创新企业的资产。
(四)保险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
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风险投资中的防险止损功能。作为金融企业的保险公司为金融活动保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保险系统活动看,各种分保险、再保险实际上是对已有的金融活动结果的保险,如美国的存款保险更是直接为金融活动提供的保险。在风险投资中,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财产保险和对为科技创新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提供信用保证,来保证风险投资的有效性。
(五)投融资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要认识建立风险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利用资本市场促进风险资本结构优化的作用。我国现实的情况是资本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育很不成熟,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没有风险资本的投融资机制,缺乏对社会游资的合理引导,应该建立类似纳斯达克市场的创业资本的筹集市场,来发挥其聚集风险资本的作用,因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显示,创业资本存在着许多好处:可以改善一国的工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而且作为筹集风险资本的风险资本市场,主要存在的是个别风险,系统风险不大,还可以通过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不断净化市场,使其运行的质量更高,收到降低系统风险的效果。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特殊功能可以为大量需要融资的科技企业和创新活动找到合适的融资场所,资本市场可以实现风险资本结构的优化,其主要途径是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必金.风险投资与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景安.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践[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齐天翔,李文华.消费信贷与居民储蓄[J].金融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