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1篇

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已为几十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所证明。今年温总理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很长的篇幅讲了改革问题。他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改革的方向决不会动摇。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任务所在。本文转载在之家 copyright chazidian

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种种问题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改革的原动力。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而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继续进行改革,重点理顺五大关系:今后一段时期,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

调整我国已有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职能的重点应从以提供基础设[]施等有形公共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制度、规则和政策等无形公共产品为主,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竞争和创新,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为主。

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加快推进政府改革。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

第2篇

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已为几十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所证明。今年温总理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很长的篇幅讲了改革问题。他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改革的方向决不会动摇。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任务所在。

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种种问题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改革的原动力。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而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继续进行改革,重点理顺五大关系:

今后一段时期,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

调整我国已有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职能的重点应从以提供基础设施等有形公共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制度、规则和政策等无形公共产品为主,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竞争和创新,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为主。

住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

这六项重点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加快推进政府改革。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

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改革的难度也较之以往更大、更难,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财税金融体制领域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

金融体系要和实体经济相适应。小微企业这类‘草根’经济体融资难的症结是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部分商业银行贷款时眼睛向上,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苛刻的条件,现在是该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与草根金融的时候了。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金融等多个领域。

民营企业对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奋,因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民企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和金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

……

第3篇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始终贯穿其中,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和进步,每一个成就都体现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内涵。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地,更应该有这种思想解放的气魄,来推动经济社会更高程度地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全省人民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为响应省委“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

新一轮大发展”的号召,进一步落实 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区委二届四次全会的精神,街道迅速开展了 “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学习讨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对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的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如何在解放思想中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要争当排头兵,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不仅实现 gdp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让人民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其次,是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在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要争当排头兵,就是要敢于打破旧的框框和旧的思想的束缚。

目前社会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已经触及到人们切身利益。比如,住房的商品化,医疗、退休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使人们原来享有的一些福利待遇变成需要自己花钱的事。政府机构改革、企业改革,使一部分人下岗、分流,需要重新安置或自谋职业。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比较普遍地触动人们的切身利益,无疑会大大增加改革的难度。只有以 “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才能推动改革的进程。一是全街道各级干部一定要敢冒敢闯,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善于采取新举措,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通过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二是全街道各级干部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在面向国内国际两个领域,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谋划发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借力发展,不受行政区划和地域的限制。

第4篇

近几年,永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所处阶段与面临形势,特别是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及百姓诉求等多方考量,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利民生、护生态的发展速度,把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阻力转化为动力,“二次出发”,创新驱动,争创新优势、汇聚新动力,全面打造永康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准确把握永康的现实方位

永康是“中国五金之都”、“中国门都”、“中国口杯之都”、“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中国家居清洁工具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全省工业20强试点县之一,我省唯一跨区域、跨行业“双跨”产业集群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核心区。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92?郾1亿元,人均GDP达到6?郾78万元;按同期汇率计算,已越过1万美元这一重要的关口,达到了中等发达程度,也早已超过全国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2?郾8万元的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永康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这得益于永康人的勤劳智慧,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人多地少、穷则思变”的创业精神。

 

但是,发展到今天,永康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高端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环境污染不同程度存在、民生问题较多凸现等诸多瓶颈制约。为此,在7月市委市府全会上,我们发出了“十问永康”的思考:在要素方面,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2010—2013年间,永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4579亩,工业新增项目用地缺口依然很大。在人才资源方面,仍然总量不足、结构欠合理、高层次人才不多。引才难、留才难,主要是由于人才发展环境欠佳、生活配套服务欠完善。在创新投入方面,按照贷款与GDP产出比例保守估计,永康有约600亿元企业融资并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与之相比,企业投入到技术改造的资金并不充裕。由于企业技改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还是低小散,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容易造成产业“空心化”,更对增强发展后劲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民生事业方面,教育、医疗、养老与住房保障等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交通拥堵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依然较为突出,均难以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在环境方面,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确实付出一些环境质量的代价。同时,永康作为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已投入使用的总部中心、会展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种优质平台资源有待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核心区有待享受到相应的财税、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倾斜政策。2008—2012年这五年,永康市经济平均增长比前20年平均增长有所回落;今年上半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比去年、前年分别有所下降。  

 

传统增长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民生环保问题更加凸显,这一切告诉我们:永康发展已进入一个阶段性结构调整期。这一阶段性的结构调整不是短期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不仅涉及到经济结构,也涉及到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永康发展目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爬上更高的坡,越过当前的坎,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进一步把握当今所处的现实方位,“二次出发”,创新驱动,寻找新的发展优势、汇聚新的发展动力,全面打造永康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所谓“升级版”,就是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生态好、惠民生的绿色GDP,加快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由制造大市到创造强市,把永康建设成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好、人均收入水平和人民满意度高的宜业宜居城市。我们要追求这样一个科学发展的目标,走这样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可能要经历一些阵痛,也许眼下发展速度可能会慢一点,总量可能会低一点,甚至排位可能会下移一点,这可能是阶段性结构调整期要经历的阵痛。但是,只要我们有“二次出发”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寻找新优势、汇聚新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尽快度过这一阵痛期。届时,展现丽州大地的将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经济繁荣、百姓安康、社会和谐这样一种美好的前景。

 

全力汇聚新优势新动力

困难和挑战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二次出发”必须争创新优势、汇聚新动力。新优势、新动力在哪里?这里可以概括为“六个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市场拉动、产业联动、平台互动、人文带动。

 

改革推动,争取制度新红利。专家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在合理区间,政府不太可能用扩张政策刺激短期投资和出口,而是要进一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市场自动调节的能量,促进经济转到消费导向的增长轨道。可以预见,落后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打破,固化的利益将进一步调整,必然会产生制度新红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浙中城市群是我省继杭州湾城市群、温台城市群之后的第三个城市群,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永康五金产业是浙中城市群与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的重点支柱产业。要进一步破除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依靠深化城市群和产业集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统筹规划,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的新型城市经济和都市圈经济迈进。

 

创新驱动,构建发展新模式。对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较发达县市来说,只有构建创新驱动这一新模式,才能增添升级发展的强劲动力。要不断加大企业技改力度,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抓企业技改、抓新兴产业的培养。新兴产业在永康已经初露端倪。永康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军工领域。省委全会作出了创新驱动的决定,提出“新兴产业决定浙江未来发展”。永康产业结构和全省类似,永康未来的发展同样由新兴产业来决定。抓投入、抓技改、抓人才,还有抓项目、抓平台,创新驱动要素就能形成,创新驱动新的发展模式也就能尽快建立起来。

 

第5篇

省部合作启动实施一年多来,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广东产业界的积极参与下,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开局良好: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计划组织体系,促进了我国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效对接,实现了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建立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推动了国内著名高校与广东企业的有效合作,促进了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广东自主创新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据统计,在省部合作的推动下,广东省围绕支柱产业发展需求,2006年组织实施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科技专项155项,吸引全国60所著名高校与广东省600多家企业实现有效合作,吸引了省外高校专家教授2000多人来粤与企业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中高级人才达5000人以上,项目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5亿元。实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利税20亿元。

实践证明,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在广东联手推动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型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强大动力。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省部合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高校和企业的参与程度有待全面提升;产学研结合项目质量有待提高;许多制约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解决 ;投融资和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严重影响省部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于近期在广州召开2007年“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集中展示合作成果,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6篇

2001年,我从云南交流到广西工作。5年,一个说不上太长的时日,但感受颇深。广西是民族自治区,也是我国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地理位置特殊,区域和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各种原因,广西的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海关执法环境复杂,海关工作难度很大。我到任后,多次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情况,始终坚持关注和把握广西经济社会的变化,将海关工作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思考。几年来,我们根据广西改革开放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支持地方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广西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通过制定和落实针对辖区“蚂蚁搬家”走私的打防策略和规范边贸管理的工作思路,有效改善了进出口环境。

时光荏苒,今天的广西已不再仅仅是人们记忆中的青山绿水、碧海银沙,而是蓄势待发的经济板块和中国振兴西南、开发西部的新引擎。经过实施20多年的沿海开放战略,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新的态势,在经贸关系改善和经贸领域、产业领域基本开放以后,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外开放的重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一体化建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一体化区域,是我国进行跨国境沿海开放新战略的试点。作为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前沿的广西,近年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区域合作,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即将在南宁召开,都表明广西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日趋突出。在最近举办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进一步提出,构建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为翼,以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为轴的“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一个促进中国与东盟加深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平台呼之欲出。

机遇,对于广西来说,从未显得如此弥足珍贵;对于海关来说,也不啻为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我深深体会到,有效发挥海关作用,关键在于找准海关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把海关工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及实际成果。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海关实现职能方式、增强服务经济成效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形式。我们将理清服务思路,创新服务方式,注重服务实效,在工作中变“紧紧贴近”为“自觉融入”,不仅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识,自觉为区域经济合作服务;在行动上与区域经济合作融为一体,不断增强谋划服务的能力,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促进式服务。围绕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提升海关服务层次,推动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形成,继续深化海关支持西部大开发措施和泛珠三角区域海关合作;着眼于“管得住、通得快”,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新的通关监管模式,做好“应转尽转”工作,落实便利通关、减免税政策扶持、加工贸易联网监管、企业诚信管理等服务措施和对外承诺,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最大限度地方便合法进出,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吸引产业、投资、物流、专业市场的聚集。

二是协调式服务。充分运用海关口岸管理、协调职能为区域经济合作服务,改善口岸软硬环境建设,为构建高效畅通的出海、出省、出边国际大通道作出积极努力。包括:完善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推动广西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口岸相关部门的联合改革项目特别是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一机两屏”的改革成果;协调地方加大广西电子口岸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大通关”主要业务流程在电子口岸的全程贯通和口岸通关、物流、商务管理的信息化。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基地是高校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它不仅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也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在解决重大科技难题时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今天,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在培养人才和传承学术价值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高校更是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科技优势,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金坛经济建设服务

一是联合科研。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高校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合作者和智囊团。

二是转化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让给地方所需的企业进入生产,也可以以科技股份的形式联合开拓市场,既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为高校赢得了资金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是创办科技公司。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构建技术吸纳平台,可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良好方式。当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支持。

三、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构建金坛经济发展的智力源和人才库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同时,高校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聚集地。地方需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高素质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科技型实用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力源和人才库。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高校学科建设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恰恰是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

从全世界来看,产学研结合最好的大学是斯坦福大学。它是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得益于拿出土地换来的巨大收获,斯坦福大学置身于美国发展的前沿:工业园区内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不久就超出斯坦福大学能提供的土地范围,向外发展扩张,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精英云集的“硅谷”。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硅谷”取得的骄人业绩,离不开斯坦福大学这个孵化器,几十年来,斯坦福大学成为培养硅谷创业人才的摇篮,每年斯坦福大学都有一批优秀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补充该地区的智力库,很多当今世界上 IT 领域的领头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据资料显示,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的产值就占硅谷产值的50%—60%。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供需动力模型

一、引言

当今的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与技术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与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两千多所高校,201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630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每年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专利、专有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1985~2008年全国100所高校专利总授权量为60011件。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基建、实验室等方面的投资,带动了地方有效需求的扩大。

许多文献研究了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诸大建、鄢妮认为大学通过后向的支出和前向的知识溢出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经济的相关主体;吕颖认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将成为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何心展、张真柱认为大学城的兴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良性互动效应,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大学城有其自身的特征,大学城与发展区域经济密不可分;吕京把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总结为三种:以威斯康星为代表的教师与顾问式高校主导模式、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以相互作用大学为代表的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共生模式;车红华从高等教育服务核算、部门相关联和科技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认为高等教育可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庄莉、刘艳分析了中俄合作办学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的合作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冯淼认为高职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职教育提供的继续教育场所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高区域内的产业素质,高职教育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有利于区域经济内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吴玉鸣、李建霞认为高等教育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是直接影响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张光斗提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与合作,关键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罗海丰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针对未来的趋势,适度超前发展,同时要针对我国国情,将高等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有文献大多是从人才、技术等角度分析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少从经济学供给、需求的角度系统论述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考察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其供给机制,从消费、投资的角度分析其需求机制,最后构建了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

二、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给机制

从供给方面来看,社会总产出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其基本形式为:

y=al?琢k?茁

y 表示总产出,a是综合技术,包括设计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l是投入的劳动力,包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k是投入的资本。?琢和?茁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或者说是表示劳动力所得和资本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当?琢+?茁>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当?琢+?茁<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当?琢+?茁=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从供给方面来看,经济增长与技术、劳动力、资本呈正相关关系。a和l均可看做高校教育的函数,因为高校教育可以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这也是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高校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明,经济增长需要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其内涵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高校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的同时,更主要地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责任。高校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第一,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招收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的学历教育主要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模式。第二,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是高校利用其教育资源为企业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我国虽然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的素质并不高,劳动者技术能力水平偏低,其科技创新能力比之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在职培训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在职培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企业选派人员到高校接受定期的系统培训,二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请高校教师到企业通过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培训员工。第三,创业培训。创业培训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是高校对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开业培训、项目培训、业主培训、融资培训、青年创业培训,以提高企业创办者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小企业创办者在成功地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2.高校为地方提供先进的技术。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高校为地方提供的技术分为设计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高校为地方提供技术的途径包括:第一,自主研发创新。自主研发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高校自筹和政府资助。高校自筹经费研发的目的是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研究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政府资助经费主要是高校通过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和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计划而获取的,这些项目往往是基础研究或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高校自主研发的成果往往是专利、专有技术、数据、配方等形式,这些成果可以通过技术交易市场达到向企业转让的目的。政府是技术交易市场的主要组织者,技术成果的质量、适用性、技术市场及各项交易制度的完善性是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第二,企业的委托开发。企业的委托开发是企业提供全部或部分资金,委托高校为其开发急需的技术。委托模式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组建研发机构或经济实体,合作开发企业需要的技术。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和高校共享信息、知识和经验,获得互补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有限理性,降低交易成本,获取研究开发的规模经济利益。第二种模式是企业单独出资,委托高校开发企业急需的技术。相对于企业自身开发技术而言,这种模式有利于缩短技术开发的时间,提高创新成功率。对高校而言,可以获取研发资金,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避免闭门造车,提高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度。

  三、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机制

从需求方面来看,社会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c+i+x-m

y表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x、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该式表示在过剩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取决于有效需求。高校由于学生、教工规模大,其消费、投资需求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消费。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消费者数量、消费者结构和年龄、政府的消费政策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就越多。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当前的需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消费群体较大。高校教工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但消费群体较小。高校的消费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一,拉动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高校的消费需求主要有教师、学生的食物支出、衣着支出、交通支出、学习支出、文化支出、旅游支出等。从稳定性来看,高校的消费支出弹性较小,不容易大起大落,因为高校的消费大部分为食物、服装、交通等生活必需品,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较小。从增长潜力来看,食物、饮料、交通等支出增长潜力有限,而旅游、学习、文化等支出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第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高校的消费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的产业结构,当一个城市拥有较多的高校时,就会有较多的企业为其提供餐饮、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服务,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就会逐步上升,这对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轻、附加值高、吸收的劳动力多等特点,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投资。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利息率越高,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就越高,对投资具有抑制作用,利息率越低,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就越低,对投资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投资中的核心,如教室建设、实验设备的采购等,主要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其投资相对稳定。高校的投资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一,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校的投资需求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高校的基建投资,包括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馆等的建设,是高校投资需求中规模最大的一类;第二类是学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如实验设备、电脑、交通工具、空调等的采购;第三类是教工的住房、汽车、股票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需求会促进地方建筑、设备制造、汽车等产业的发展。第二,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放大投资效果。凯恩斯提出的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对一个部门增加投资,不仅会引起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其他有关部门获得新的收入,最终使收入总量为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这个倍数即为投资乘数。高校投资的增加会拉动建筑、设备制造、汽车等产业的增长,这些产业需求的增加又会拉动钢铁、水泥、塑料等产业的发展,高校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引起地方经济总量的倍增。

四、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给与需求机制的分析,可以构建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中横轴q和纵轴p分别表示产出规模和价格水平,d1、s1分别代表高校发生作用前社会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e1为供求平衡时的均衡点,q1为均衡产出,p1为总价格水平。在高校对地方经济产生作用后,高校为地方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对供给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原社会总供给曲线从s1向右平移到s2。在高校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带动下,对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拉动力,原社会总需求曲线从d1向右平移到d2。由于高校对供给的推力远远大于对需求的拉力,s2的平移距离远大于d2的平移距离。s2和d2产生了新的均衡点e2,得到新的均衡产出q2和均衡价格p2。q2大于q1,表明高校通过供给的推力和需求的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s2的平移距离远大于d2的平移距离,使得新的均衡点e2低于原始均衡点e1,使得新的均衡价格p2小于原始均衡价格p1,这表明从长远来看,高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地方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这对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将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刺激地方的投资需求,而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增加,又会增加供给,从而促使地方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根据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确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事实上许多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并未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部分高校未完全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在产学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被动适应地方需要。因此,高校应确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为地方培育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加速科技向地方转化,优化地方资源配置,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2.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地方各类人才的主要产地。高校要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重点学科要加强与重点企业、地方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把人才培养扩展到企业车间。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企事业单位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科学实用的实践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把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换现有传统学科和专业。

3.走产学研之路。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互利共赢。高校要从地方发展规划入手,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和转化到生产实际中。高校要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合作研究基地,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和项目研发等各类科研课题,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高校要主动走进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地方资源条件、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和趋势,与企业、重点高校联合攻关,提高课题的实用性。

4.促进地方内需的扩大。扩大内需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高校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增加,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使教师在日常消费、旅游消费、购房购车等投资需求方面较快增长。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和对贫困生的困难补助,增强学生群体的基本消费能力。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高校应加大教室、实验室、办公场所的建设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当前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高校更应走在社会前列,淘汰高能耗设备,建设低碳建筑,引领社会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诸大建,鄢妮.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杨少华,田玉梅.试论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3]高原,匡永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2).

[4]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5]张俐俐,张文敏.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高教探索,2005(6).

[6]李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12).

[7]包.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8]郎群秀.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