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管理体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管理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德育培养

一、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

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

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在学生管理部门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设施,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建立素质优良的德育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要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要有计划地抓好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去钻研、去开拓。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建立资源优化的德育运行机制

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德育格局。要着眼德育管理运行机制的转换,健全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结合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研究和探索学分制与自主学习并轨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转换,把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管理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以宿舍为基础群体单位和管理基本环节的管理机制,改善学生宿舍的软硬环境,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激活主体的深层次需求,形成丰富的、进步的、稳定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

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评价机制,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转变的重点。德、智、体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力求运用科学手段对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进行反馈督导,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德育功能由虚变实。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班三级评价机制,加强德育管理评价的督导性,实行多层级评估。要建立激励创新的德育管理评价机制,激活大学生督导创新意识,设立德育创新奖,通过评比先进,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在学生中培养积极上进、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鼓励高素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加强适应新时期德育管理研究,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学生成长全过程管理重要保障,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教育 管理体制 创新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相比,我国仍处于落后的水平,体现在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管理方法仍遵循传统,循规蹈矩。我国主要还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惯例,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如此,落后的管理必将导致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受阻。在教育管理与改革上,不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更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大量的需求,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新形势可谓背道而驰。

1.2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冗繁、办学主体单一、效率低下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繁冗,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信息的及时传递, 所以,高校教育在管理形式上的时效性问题常常为众人所诟病。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管理体系复杂,办公后勤人员过多的问题,管理方法及内容浮于形式的种种现象,如此将导致学校管理相对滞后,高校教育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突破,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高。现阶段政府仍然是高校办学的主体,社会参与较少,相应竞争力不足,这种现状导致难以充分调动起高校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投资低收益的局面。

1.3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新老价值观进行着碰撞与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取向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再加上空前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学校的德育权威面临重大挑战,动摇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对大学生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加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此外,商业属性阻碍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体现在部分高校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在设置专业科目和授课内容方面上,偏重结果,急功近利,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导致教育质量水平不升反降。同时,过分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愈发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作风,致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更好的激发,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得不到更好的提升。学生与学习工作时常发生冲突,不和谐的情况也屡有出现。

2 关于现代高校教育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分析

2.1 大胆创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新突破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相信“思想有多远,教育事业就能走多远”,不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就会多走弯路。高校教育要科学定位,要坚决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攀比。健全符合时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要从“人管人”改进为“制度管人”,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适合自身发展实际,可以借鉴优势,但绝不盲目照搬。

其次,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否则,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纰漏,与外界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唯有在管理上进行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实事求是,方能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求的(下转第19页)(上接第14页)合格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最后,在管理方式方面推行民主,让学生与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坚持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兼容并包,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2.2 从高校内部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是一个集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于一身的学术机构和融合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基础服务机构。鉴于当前高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职能的多样性的特点,必须将行政管理纳入规范化,借助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进行管理,这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必要提前。因此,要协调好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提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执行效率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不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宏观地管理和引导学院的设置及其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分配校、院、系的权与责;实现权利下放,把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下放给学院,完成“虚权力”到“实权力”的转变。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学院管理团队,使学院达到可以独立做出一级决策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可以预见,这种改革带来的好处是,高校运营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将逐步赋予学校的末端学术组织,这样不但可以削减冗杂的行政机构,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教育发展事业阶段上的飞跃。

2.3 促进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与高校管理的质量水平,建设和谐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的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教育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和谐。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进一步面临商业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对教育管理的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方面,高校敢于在“和谐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倡导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民育人,加强教职工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内部的沟通与合作,使各个管理环节顺利运作。另一方面,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例如通过主题班会、师生交流会、书信以及网络交流(QQ、MSN)等途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了解,从而促进和谐的师生间关系,运用好这些途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第3篇

在管理理论的探索中,存在着“中国管理理论”(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和“管理的中国理论”(Chinese TheorV of Management)的区别。“中国管理理论”是指“着眼于对现有理论的应用,中国学者可以以个体、群体、群体间、部门、企业或企业间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对这些既有理论加以应用——尽管在不同对象研究中应用的理论会有所不同。鉴于此,对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和国际商务等既有理论的深刻理解,是发展中国管理理论的先决条件”门,其研究类型包括:①找到那些似乎能给某个(些)既有理论提供例证的中国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将有助于强化这些理论的通用性;②找到那些看起来与源白西方情境的理论相矛盾的中国现象,然后证明这些矛盾并非真的存在,现象事实上与这些理论酌判断仍是一致的;③在发现那些与既有理论看起来存在矛盾的中国现象,然后证明,这种矛盾是切实存在的。

“管理的中国理论”则是指,“对于那些寻求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的学者而言,他们不大会收稿日期:20120627介意其成果在中国情境以外是否具有通用性,而更关注能否以独特的中国套路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些理论是否具有超越中国情境的通用性,是那些致力于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的学者所不太关心的。”1 J同时,“这种理论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强调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通过研究中国独特的现象或者对中国有着独特意义的现象,这类理论将专注于给出只适用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处方和社会处方。”1

和谐管理理论可以归人哪一种呢?它不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其关键的概念、逻辑推演方法、理论的核心问题都表明,它追求超越中国这个文化地理范畴的适用性;它是在批判继承既有组织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在理论原创性上做出卓绝的努力。因此,从其理论属性看,它属于“中国管理理论”的第3种类型。

席酉民等【2分析了时代变革(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大背景下组织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认为“传统科层组织中序列化的沟通和协调方式将没有足够的弹性和适应力来满足成本竞筝全球化、市场驱动或者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凶此,需要开发新的管理范式。这种范式是对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传统组织理论,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组织理论,巴纳德、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组织理论的扬弃,认为这些组织理论都未能解决“当缺乏客观衡量尺度时,人的自主选择活动的结果用什么来考核?”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者重新回到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组织系统、业务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行为、资源观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和谐管理理论还与“管理的中国理论”的探索、建构的路径有着显着区别。具体而言,“管理的中国理论”具有下述特点:

(l)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搜寻某些和现当代有些理论主张相一致的部分,以此论证中国管理理论有丰裕的理论源泉,甚至以此认定管理的中国理论源远流长,以强化理论自信心,并将国学作为构建适用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论的重要源泉。

(2)部分研究者在深入或者未深入研习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用中国古代某些认知模型和哲学(比如阴阳、五行等

)赋予部分管理理论的概念以中国元素,这种行为有利于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在理论原创方面乏善可陈。

(3)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组织(尤其是政府)运营中沉淀下来的各种心得、体悟,比如面子、关系、权术、帝王术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视为一种积极因素,在培训业大行其道。但历史上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对智力资本的独买、退出不自由、政府组织的非生产性等所沉积的类似今天的“职场智慧”、成功学等受到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拥

趸和发展者的广泛批评,如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系列。

(4)有一种理论依据古代哲学家的主张(典型如儒学)而不是当下中华文化圈内的管理实践的实然来构建理论,并对不符合其理论主张的管理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最终的解决之道,要么是对环境给予更多非微观层面的批评,要么主张管理者应该如何如何。

2 和谐管理理论体系

现代组织在日益复杂、快变、模糊性、不确定性( complexitv, change, ambiguity. uncertainty,CCAU)的环境里,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成为管理研究人员和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说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早期,还冠以“面向复杂性”的题旨,那么随着其理论的深化发展,则逐步过渡到“面向CCAU 的组织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和谐管理理论认为,西方哲学强调建基于科学、法律和宗教的标准化和理性设计,而东方哲学则以强调和谐和德行的灵活性、弹性、柔性和适应牲来替代西方这种硬性的系统方法。2种方法各有利弊。“东方文化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处理、关注整体性和人文需求的思想精髓恰恰可以满足(应对CCAU的)需求。”

第4篇

1.1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5篇

一、试题例析

例1.(江苏泰州卷)今年是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的举办之年,也是爆发170周年。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清政府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海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1)根据材料一,前清王朝推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后,上海是在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材料二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的诞生。

(2)根据材料二,结合当时英国的国情,试从经济(或科技)的角度说明英国能够成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最主要的原因。

材料三

(3)1992年,为纪念一位航海家发现美洲500周年,西班牙政府在塞维利亚举办了世博会,把博览会的主题命名为“发现的时代”。请问这位航海家是谁?中国馆展出四大发明及一些最新的科技成就等,被评为“五星级展馆”。材料三中哪一展品最有可能在中国馆展出?

材料四 如右图。

(4)结合材料四回答,20世纪90年代,上海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会对泰州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归纳能力。试题的主要亮点是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角度考查世博会举办的背景因素。第(1)题以上海世博会举办地上海的历史为主要考查内容,又兼顾了周年纪念活动。第(2)题考查1851年伦敦世博会举办的主要历史条件。第(3)题以塞维利亚世博会主题“发现的时代”为背景切入,考查1992年时间条件下材料三图片科技成果的选择和定位。第(4)题以上海世博会举办地上海的发展机遇为背景切入,强调世博会对现实社会的广泛影响和产生的社会效应。

参考答案:(1)闭关锁国。《》。 (2)经济:世界第一强国或者日不落帝国;科技:工业革命的完成。 (3)哥伦布。图片三。 (4)开发与开放浦东新区。只要是有利于泰州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即可。

例2.(江西卷)历史视角――从世博会透视世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某校九(1)班出了一期以世博会为主题的板报。试结合板报部分内容,探讨相关问题。

栏目一:世博大明星

经过全体同学投票,以下三项科技成果被评为“世博大明星”。

(1)结合“获选理由”,说说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从上述世博会发展历程中,你认识到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栏目二:世博大舞台

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第一次世博会,通过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在展厅中的千百台机械轰鸣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2)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发展历程,说说1876年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栏目三:世博大看点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展出的太阳能飞机、碳纤维自行车、透明水泥、可发电地板、火山岩网球拍等高科技产品成为本届世博会的“大看点”。

(3)栏目三所列出的这些展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归纳和理解的能力。试题的主要特色是突出了世博会是文化科技成果的展示和国力的凸显这一主题。第(1)题以主要世博会的主要成果为背景切入,设计相关问题对这些成果进行反思和再认。第(2)题以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博会为背景切入,考查考生对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的原因,即1876年美国举办世博会的主要条件及原因。第(3)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品为背景切入,考查考生对这些展品的认识和从中受到的启发。

参考答案:(1)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动力(或代替了人力、水力等)。科技进步。 (2)原因:美国内战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内部障碍;抢占第二次工业革命先机等。 (3)节能、低碳、环保、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等。

二、试题考查的主要特点

1.主要以1851年伦敦世博会为背景切入,考查其历史背景或者英国作为举办国所具备的主要历史条件。

2.主要是对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的再认或应用。

3.对世博会举办国或举办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考查,而且大多结合周年热点等问题设置考题。

4.强调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比较分析和受到的启发,上海举办世博会与近代中国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进行鲜明对比。强调今天开放的中国国力的强大和在世界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性。

5.强化对世博会相关科技革命知识考点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彰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6.考查形式灵活,符合现代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特点和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

三、对2011年中考历史备考的启发

1.要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对相关时政热点新闻进行相关知识储备和应考技能训练,尤其要注意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该时政热点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行政管理;民主参与;问题;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06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02- 02

1 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的重要作用与现存问题

1.1 作用

一方面,民主参与程度的深化对行政管理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过程中,基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要求下,需要民主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以良好的政治素养与崇高的政治道德为基础,以具有中国特色理论来武装大脑,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出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进而在保障人权的同时,为推进行政管理改革步伐并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民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也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借助民主参与能够实现对行政管理行为的有效监督,进而在提升行政管理质量的同时,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并强化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与信誉。

1.2 所呈现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有法律依据基础薄弱。《立法法》的实施虽然促使我国民众具备了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力,但是在听政法中对于听证方式的规定,“可以采取”的方式下难以为行政机关实现切实贯彻落实提供约束条件。在此背景下,对于我国民众而言,公众参与民主管理难以得到切实实现,因政府权力的影响而变得不确定;同时也并未针对公民如何参与到其中进行明确规定。第二,民主参与难以落到实处。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行政管理机关的意识理念滞后,在立法与执行的过程中带有着极强的被迫性,以自身的意志为标准,民主参与在本质上无法得到实现。比如在立法的过程中,行政机关通常都是以提升立法效率为掩护,单方面来完成立法工作,进而使得权力与义务不对等,并与民主立法这一原则相排斥,此种情况下使得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难度提升;此外,官本位思想的束缚使得行政管理人员以权力的行使来干扰立法,进而影响了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形象。第三,我国公民自身的民主意识理念淡薄,在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以及官本位思想的阻碍,都使得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意识与意愿不强,民主参与政治、监督行政管理的思想与行为难以形成。

2 针对民主参与与行政管理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

2.1 积极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

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西方实施资本主义,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从民主化进程角度看,西方要比中国早很多,民主化程度较高,因此在历经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基于民主化建设的完善理论。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进程的过程中,将西方关于民主化建设的优秀理论成果引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来实现对我国民主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

2.2 进一步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对于我国公民而言,要想能够具备依法行使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首先具有需要制定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要求要赋予民主政治制度以高度的民主性,并实现对制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将以往对公民行使民力产生束缚的制度内容进行剔除,实现民主管理程度的完善搭建,进而促使我国公民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具有民主参与的权力,实现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并通过自身监督权力的充分行使,实现对行政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为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并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奠定基础。

2.3 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并创新行政管理理念

一方面,借助公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搭建,能够促使公民具备依法行使合法权利提供保障,除了参与政治管理,还对公共事务等具有管理权利,并借助自我管理与教育的实现来全面我国公民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同时,也使得民主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有机结合与统一。另一方面,转变行政管理理念,要求行政机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深入且透彻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打破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明确自身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职责,为我国公民能够真正实现民主参与权力的形式并提高行政管理的实效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思想基础。

3 结 语

综上,在改革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随之凸显,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则要求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民主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并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同时创新行政管理理念,以切实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在提升我国行政管理运行效率的同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姝.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1-117.

第7篇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就是在企业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意志落后,作用不明显。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往往只重视企业财产物质资源的运用,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便是通过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为企业谋尽可能多的利益。这种做法忽视了人的对于企业的作用,也忽视了人才是企业一项非常宝贵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环境中,员工难以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这种企业很难留得住人才、难以吸引人才的加入,并且员工往往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企业效益低下,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2)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个体的努力程度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但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过分依赖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一般只通过加薪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而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3)缺少绩效考核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渠道。绩效考核是保证员工工资发挥应有作用的环节,同时也可以科学地评价员工的劳动成果,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反馈性原则是绩效考核原则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考核主管应在考核结果出来后与被进行当面交流和反馈,对被考核对象的优点和缺点都进行指明,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组织管理

前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的施工材料、施工机具、施工装备不断地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相对的,也出现了更多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各项规范也跟着发展,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装备不断先进,技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1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核心一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施工进度管理,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 建立健全工期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工期保证体系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选调会管理、懂技术的干部和业务骨干,并调遣足够的专业队伍和先进的机械设备进场,实行科学管理,坚持文明生产、文明施工;二是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特长、机械化施工水平高及现代化科学管理周密的优势,在保证重点工序照顾一般工序、统筹安排、全面展开的原则指导下抓住施工的有利季节,掀起施工生产,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地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施工任务。

1.2 严格施工进度的各项管理

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科学施工,不断优化施工进度,利用网络计划等先进有效的手段合理安排工序,严格控制进度,使施工经常处于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调控之中。

第二、加强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加强施工组织指挥与协调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施工现场分析会,及时掌握施工动态,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施工力量、机械设备和主要材料,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施工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进行全体施工人员素质教育,强化施工队伍管理、加强职工教育、树立工期意识、优化划分施工范围、合理分配施工任务,做到任务到队、工程量到班组、作业量到人,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推行工期风险抵押制度,实行工期与经济承包责任制。

第四、在施工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施工,紧紧抓住关键工序不放,正确处理各工序之间的矛盾,做到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坚决杜绝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使整个施工过程时时处于受控状态。并定期召开施工生产会议和工程调度会,总结分析施工生产情况,下达施工生产计划。根据统计的结果,对当前的施工进度做定量分析,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确保下达的计划按时完成。

1.3 做好施工进度管理的各项技术保障措施

第一、提前作好了图纸审核与设计优化工作,为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作好了准备。

第二、优化施工方案,科学组织施工。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对本工程进行了合理安排。明确各关键工程、关键工序的施工时间,对工程进度实行目标管理,做到资源保证,各级领导重点抓,阶段性目标不欠账。

第三、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推行标准化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方案,使得工序衔接、劳动力组织、机具配备更加合理和有利于施工生产。积极推广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施工方法,组织专业化施工队进行流水作业,针对各专业、各工种经常组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劳动熟练程度,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2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施工质量管理,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建立和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任务和目的在于根据工程的施工任务和特点,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研究和确定影响工程质量的各要素,依照要素的特征,将各要素正确合理地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制定本工程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机构内各级人员在质量管理实施中做什么及怎么做,使各质量要素均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中,避免管理漏洞。

2.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2.2.1 施工前的控制

组织有关人员精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总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机械设备计划和材料使用计划,保证施工按计划有序进行。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制定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提出本工程工艺的质量控制要点和相应的控制计划,对关键工序进行典型控制施工。组织有关人员详细阅读设计文件,透彻理解设计意图。认真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工作,进行周密计划,落实好各阶段各工序的施工措施、施工方法、施工设备、人员和所需要的物资。

2.2.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第一、施工计划控制。由经理部各职能部门编制、落实、检查和督促日、周、月生产计划的情况以及各个项目施工质量目标的落实情况。

第二、设计变更控制。无论何种原因需要做出设计变更时,必须经甲方监理工程师签认同意后方可施工,并将变更文件妥善保管,作为验收的依据。

第三、工序控制。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设计文件要求,对工序施工中的工艺和技术要点编制作业指导书,每道工序前进行技术交底。

第四、工艺控制。做好施工测量放样,还要进行复核,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艺进行施工,施工方案或施工参数的改变,先进行充分的论证并报送监理工程师批准。杜绝不合格的工程材料进入工程实体,防止不合格的工程发生。

2.3 建立质量反馈机制

为了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质量动态,建立质量信息系统,各施工部门要及时向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反馈质量信息,监督现场施工质量,做好记录,接受监理部对工程质量的评价和要求,制定质量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3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施工安全与施工组织管理

3.1 施工安全的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企业的名誉。因此,在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把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如果在建筑的施工管理中不重视施工安全的管理,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将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错误。因此,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各方面的施工安全措施,对所有的施工人员要做好安全宣传与安全教育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切实把安全施工放在第一位。

3.2 施工组织的管理

在进行建筑施工管理时,要确保工程能够按计划顺利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做支撑,而且还要有科学的施工组织管理,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凝聚力,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施工单位,其凝聚力越强,相关的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比较顺利。因此,必须加强施工组织的管理,要确保集体力量的充分发挥。

4 结论

建筑施工管理是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做好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做好包括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以及施工组织管理在内的关键问题,而以上关键问题还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部门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岳才千.浅析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J].山西建筑,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