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德育的重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树立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已被世人所公认,但是竞技体育是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是不是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在这些问题上仍有分歧。以上论述说明竞技体育o疑是属于教育的范畴,基层业余体育训练具有教育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从理论上弄清这一问题后,将会对人们对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认识及地位有所帮助。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他们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取得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基层业余体育训练。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训练对象的生长发育特点,这是由课余训练本身的任务与目标所决定的,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这一点上。专业运动训练与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运动训练需要挖掘人体最大潜力,“儿童、少年时期的课余训练必须遵循他们的生长发育规律,即使对那些表现高水平成绩的“低龄”项目来说,也必须按照这些特点在许可的情况下,做科学的安排。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虽然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从狭义上说是多年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环节,但是所受训的对象毕竟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他课程学业的要求,必要的假期和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系统的不间断的训练,只能在某一个阶段内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由于影响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多种因素和其本身的任务特点,因此极限负荷并不是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所追求的。基层业余体育训练要考虑到运动员自身有机体的发育和将来的运动前途。我国以前有许多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就取得了超过同龄人的良好成绩,但最终以早衰告退的教训就是对早期追求极限负荷做法的否定。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做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
一、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体系概述
英国青少年在校期间需要分阶段地接受国家课程,而英国中小学校特别是国立学校也必须对五到十六岁的学生教授国家课程。英国国家课程是学校用于保证教与学的平衡和有效组合的一种教学规划,旨在明确主要的教育思想及课程所要求教授的知识、技能、理解程度、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而自由组织教学活动。许多学校倾向于运用QCA(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即学历与课程管理局制定的工作计划来组织课程,这有利于学校将国家课程目标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由于国家课程组织的年限跨度比较大,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又划分出四个关键阶段,即四个基础阶段。在各个关键期后,学生将接受不同的测验和评价以考察其发展情况。具体阶段是:5~6岁即入学第一学年为第一关键期,一年后教师针对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评价;7~8岁为第二关键期,三年后学校针对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进行国家考试和教师评价;11~12岁为第三关键期,两年后进行英语、数学和科学国家考试,同时教师对其他基础科目进行评价;14~15岁为第四关键期,一些学生参加GCSEs(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一年后大多数学生参加GCSEs或者其他国家资格认证考试。
在国家课程体系下,英国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即“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社会化过程教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上,而且渗透在各项课程当中,并且在个体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特别是第三关键期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习得了关爱社会、团结协作、履行公民职责、奉献社会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英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具有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渗透性、生活化的特点。教育内容包括宗教教育、公民教育、亲情教育等,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不同年龄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实施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1.重视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是在国家课程体系下的学校基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学校制定教学大纲时,不仅参照基督教的原则,而且兼顾其他宗教和非宗教的信仰系统。
教会对公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2007年9月10日,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信仰学校共同发表了关于21世纪英格兰学校的共同理想与宗教性质的联合声明。该声明提到:“要进一步确认政府、宗教群体和学校之间的承诺,继续携手合作,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机会,建立沟通的桥梁,以更大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建立更加公正和有凝聚力的社会作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已经很务实的从单纯的传播宗教教义而转向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这也是宗教在英国以及英国学校当中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2004年10月28日,英国推出了首个全国性质的中小学宗教教育法定大纲,以支持在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宗教教育。学历与课程管理局和教育技能部结成伙伴关系并共同发展此项大纲。该大纲对宗教教育如何使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宗教知识并习得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效指导,并为青少年提供了发展知识、理解力和技能的各种方法。教育和技能培训大臣查尔斯•克拉克说:“宗教教育,能变换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了解更广泛的外部世界的视野,在扩大包容、理解多样性、提倡宽容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历与课程管理局行政长官肯•波士顿也强调:“宗教教育提供给学生取得一系列广泛而良好的经验的机会,并在使他们能够制定一个务实和积极意义上的信仰和主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英国通过国家课程和法定章程将宗教教育融入到了学校教学当中,不但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也使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注重公民教育
英国在1998年的《刻瑞克报告》中提出培养公民对世界事务和全球议题的意识和关注。2000年9月颁布的新公民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关注地方、国家、欧洲、世界,让他们在本地、本国、国际担当起有效的角色,并尊重不同的民族、宗教。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不仅重视公民的权利,而且还强调公民的责任。同时,为塑造自主的人格,英国在公民教育中还突出品德教育。2000年,政府将公民教育正式引入国家课程体系,2002年8月起公民课在中学正式实施。正是公民课程的开设,使得英国中小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当今世界,以高度的国家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积极应对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公民教育是引导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的关键部分,也使人们感受到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并且主动将自己武装起来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英国教育和就业司司长戴维•布伦基特曾说:“公民教育对维持一个充满生机的民主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没有离开它的选择。它是整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课程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机会来发展他们理解民主社会的含义以及政府是如何在实践中工作的,并且鼓励他们在社区里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强调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地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2007年1月25日,英国教育部公布的一份关于通过学习英国历史课程来了解公民权在英国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的报告,该报告促进了公民教育与英国课程的良好结合。英国教育大臣艾伦•约翰逊当日说道:“我认为这份报告标志着公民权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到来了。”英国政府和学校也期望通过国家课程培养出优秀的国家公民。
3.强化行为教育
行为教育是通过责任教育、礼仪教育、社会技能教育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行为教育中,家庭的教育不可或缺。英国教育署国务大臣鲍斯说:“好的纪律和强有力的领导力对我们学校的行为标准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依靠学校自身的约束力只能使学校陷入孤立的境地。因此家长要负责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强大的和支持性的伙伴关系,这将创造一个家长和老师的团结阵线以应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不良行为。”鲍斯先生也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行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这一点在“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 of Learning Programme(SEAL)”即社会性发展及情感发展教育计划中有充分体现。这一计划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例如愤怒管理、动机和社交技巧。该计划有助于教师开展规则行为教育、责任教育和礼仪尊重教育,也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让他们有更广泛的社会技能,使他们在工作场所和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和处事能力。
当然,系统地实施行为教育还要通过学校的课程教育等形式来完成。要明确教学在发展社会和情感技能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当中,学校可以通过许多方面进行关于社会和情感发展的特别教育。例如:将社会和情感发展整合到“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即情感教育模式、公民教育模式及天才教育模式当中;将社会和情感发展整合到主流课程当中;抓住“主题周”的机会重点教授社会和情感技能;对在这一领域有额外需求的学生采取特殊干预措施教授社会和情感技能。
4.关注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
有效的性教育及人际关系教育非常重要,它为年轻人步入成年奠定良好基础。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需要放到更加广泛的框架中,结合“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即情感教育模式共同发展。2000年3月16日,英国教育和就业司司长戴维•布伦基特了关于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的指南,以促使学生了解稳定的爱的关系,婚姻,家庭生活和抚育子女的重要性。该指南涉及广泛的议题,包括教育、咨询、性保健、少女怀孕和儿童保护等,同时涉及到的其他目标包括:确保学生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确保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使他们能够理解差异,并防止或消除偏见;确保学生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教学中得到保护。
2008年2月25日,英国学校部长吉姆•克耐特和青少年部部长贝弗利•休斯共同了审查“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SRE)”即性教育与人际关系教育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良好的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在保持年轻人安全和健康以及降低少女怀孕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教育也得到了年轻人和父母的支持――92%的父母支持在学校中开展此类教育。
三、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英国德育发展的时代性、综合化、实用性、回归传统等趋势为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守信等核心道德观念,处理好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所有人的关系、与自然界和环境的关系、与上帝的关系等。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1.学校德育必须与本国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相协调
德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英国学校德育的成功就在于其德育更贴近社会现实,更深入社会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也同样使之与现实建立更好更密切的联系。我国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同时德育需跟上时代步伐,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建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在参与经济建设和培养个体发展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内在生长点,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构建为现实服务同时面向未来的新的德育体系。
2.学校德育应建构完善的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德育内容的确定、取舍标准一般受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两大因素制约,成功的德育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英国的公民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教育形式便是从社会及个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科研项目及培养方案,并利用各种课程的有效实施,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此外,德育的发展性原理也告诉我们,脱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德育有效性的降低, 造成道德说教与对象接受“两张皮”、德育过于政治化或庸俗化等。因此必须研究德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当前,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呈现多元化、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将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建构从我国的现实情景及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制订出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
3.注重合力,全方位优化德育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受教于家庭,良好的家庭美德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德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开展类似于英国SEAL计划的项目,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关注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方面的需求,使其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接受道德教育。另一方面,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要不断净化育人环境,加速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当然,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价值观的取向。因此,我国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通过完善的道德教育课程及各门课程的渗透性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为目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形式。[5] 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手段,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游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对基本技术建立正确的形象概念,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动作,改进错误动作,对体力增强、智力发展和陶冶情操都有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态度(没兴趣、逃避体育课、带着任务观上课)有所改变。但是当前,部分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游戏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占的比例不大,以致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2.体育游戏的特点
2.1趣味性的特点[4]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显著特点,在游戏时人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是一种参加者自由选择的活动,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制,所以参加者能轻松、自由、平等地参加活动,使其将活跃起来的心理功能得到发挥,获得自由表现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活动过程的乐趣上,使参加者拥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
2.2科学性的特点
创编的体育游戏符合人体自然身体规律及健康的需要,要适宜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职业特点、身体现状,合理创编体育动作与游戏情节。
2.3教育性的特点[1]
体育游戏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不少游戏还有一定的情节和主题,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机智、勇敢、忠诚老实、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精神。体育游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融为一体,使参加者的身心素质寓体育游戏之中。
3.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体育游戏
3.1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软骨较多,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好,但骨的坚固性差。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姿势,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生长。避免长时间单纯进行非对称性的练习和静止用力练习,避免过量负重练习,做到适量、适度。
3.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9]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好模仿,但注意力较难集中,情绪易于变化。自我控制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在安排游戏的内容时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教材的搭配上要得当,全身都要得到相应锻炼。
4.体育游戏贯穿于小学体育课中的优点
4.1学生喜爱,兴趣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1]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概括起来就是对“玩”与“乐”的孜孜追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4.2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
学习一个动作,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需要多次重复,往往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的心理特点,不仅影响了整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而且也最终达不到预定要求。此时如果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把一些运动技术寓于游戏中,即刺激了学生的神经系统,又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既避免了学生厌倦情绪的出现,同时又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
4.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表现能力[7]
小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喜欢集体活动,而且很喜欢在同学面前自我表现,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小学生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也使同学们在体育课中培养了胆量和表现力。体育游戏能贯穿教学的始终,为完成课的教学任务起到重要作用。
在体育活动中,小学生歌舞相间,动静交替,视、听、想、练有机结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综合运用,从而在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区和言语区建立起频繁的多种复杂的、神经通路,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得到改善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因而促进小学生大脑皮层的成熟和潜在能力的开发,使他们变的更加聪明灵馨。
5.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选择与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5.1游戏的选择[2]
游戏的选择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选择的游戏内容也应多样化。选择游戏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还应该考虑到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培养游戏者的意志品质,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游戏时,要考虑游戏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注意参加游戏的人数、场地、器材、设备和游戏时间的长短等情况,组织方法要尽可能简便,要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5.2安全问题的考虑[2]
使用的器材,特别是投掷器材,要放在没有障碍物的地方,确保小学生的安全,要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投出和回收器材,要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游戏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场地离建筑物应有一定的距离,所划界线应分明,场地的大小,所用器材的种类,器材应放的地方,都应根据游戏的性质,游戏者的水平,人数的多少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有些准备工作,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游戏者去完成,如事先规划场地,自制游戏所用的小道具(如小沙包、竹圈、钓鱼杆等),关键注意安全问题。
5.3游戏方法和规则的讲解
在讲解时,教师应注意自己与游戏者站立的位置,教师应站在游戏者都能看得见和听得清的地方,讲解要简明扼要,并注意“三背”的原则。讲解游戏的顺序为:游戏的名称――场地、器材布置――游戏者的队形及站位――游戏的方法――游戏的规则与要求――游戏的结束。讲解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讲解,示范以及图示的方式;既要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又要讲解,示范动作的结构和要领,通过图示的方法帮助游戏者掌握正确动作和清楚场地规划。此外,在讲解游戏内容时,还要对游戏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自然常识的教育。
5.4游戏的总结与教学建议
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其效果都不好,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后结束,或当学生较满足,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游戏结束后,应对游戏进行总结。
6、小结
体育游戏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各项内容的主要任务,有选择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避免枯燥无味。通过体育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在整理活动中,游戏要突出趣味性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新颖,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小学生摆脱体育活动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部)
参考文献:
[1] 赵敏 体育游戏―全民健身的主要形式和手段[J]体育学刊 2000年
本学期的教科节上数学要展示一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课的内容是“年月日”的第一课时。年月日的教学属于“常见量”中的一个内容,是一节典型的常识性内容教学课。此课的教学重点是时间单位年、月、日,各月的天数,教学难点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而要把握好这重、难点是有点难度的,因为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包含很多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因为是常识性的内容,所以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但是学生的经验往往是零碎的、表层的、联系不紧密的,而且越是这样的常识性经验,学生间的差异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的是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明确的,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获取?如何整合“多而散”的知识点,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要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初步设计教学课件,让学生自己得到信息
由于年、月、日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课件设计中出示一张2003年的年历表,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到信息。学生能够说出年历表中一年的月数和每个月的天数,在这些学生自己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和归纳,把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再出示2000年和2002年的年历表,让学生观察发现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白大月和小月的天数是不变的。在教学2月这个特殊月的时候,根据刚才几张不同的年历表,问学生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有些学生说是大月,有些说是小月,有些说都不是。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于大、小月的理解还不是很明白,没有真正掌握。通过几张年历表的对比,学生发现2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这时学生心中有了疑问,迫切想要去探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2月是特殊月,当是28天的时候这一年就是平年,当是29天的时候这一年就是闰年。建立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后,让学生计算平年一年的天数,从课堂教学反映情况来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3种。第一种: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第二种:31×7+31×4+28=365天,第3种:28×12=336天。从学生的计算方式来看,学生对于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是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经过反思,发现学生不能掌握课堂的重、难点,主要是在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很少,设计的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立足问题解决,促进主动探究
出示一张2014年4月的月历表,先从月历表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整合,把学生积累的数学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展开教学。设计的问题有:(1)这个月有几天?(2)有几个星期?下个月1号是星期几?点点今天的日子。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知识。随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年历表,第一组的是2011年的年历表,第二组的是2012年的年历表,第三组的是2013年的年历表,第四组的是2014年的年历表,让学生同桌合作记录这一年每月的天数。这种合作记录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记住每月的天数。
一、教会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收集材料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要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材料。如在春天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来了》,我特意带领学生到金湖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写出了自己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于是,“湖边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就像春姑娘的绿辫子。微风一吹,春姑娘就跳起舞蹈,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湖面静静的,好像一块透明的玻璃。有风的时侯,湖面又会泛一层层波纹。”有的学生到宝华公园去找春天,也写下了“满树的梨花你挤我碰,满树的桃花笑盈盈地望着我们。”有的同学到了蒙自,看到了“田野里一片嫩绿的麦苗,像绿色的地毯一样……”这样的好句子从学生的笔下悄然流出了。教师要真正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二、通过教学内容,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习作能力最好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完文章后,进行多种教学环节,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从中找到作文的乐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是教会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才能写好习作。那天上完课恰好下大雨。于是,我带同学们在走道上观察下雨时的情景。同学们通过观察,写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如“雨打在窗户上,就像用鞭子狠命地抽打着窗户。”“雨落在球场上,立刻溅起一朵朵喇叭花。”“有的同学脱下衣服顶着,有的老师跑到屋檐下躲雨,有几个调皮的小同学,干脆在球场上玩水……”就这样,一句句生动有趣的句子从同学们的笔尖下流出来。还有的同学通过观察后,是这描写芦荟的,“芦荟的叶子长得厚厚的,上面有许多白色的斑点,叶子边上长着小刺。用小刀轻轻地割一片叶子,上面立刻会渗出许水。涂在手上凉凉的,很舒服。” 这样,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习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把写作与阅读、积累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训练
课堂作文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动机,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而课外练笔则相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情感,比较灵活。学生只要有了材料、有了写作动机,就可以提起笔来自由写作。这样就能全方位、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有的学生在观看了州庆放礼花后写道:“有的礼花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飘落下来。”“有的像流星一样拖着长长的白尾巴掉下来。”有的同学去了建水燕子洞后写道: “最让我惊心动魄的是攀岩绝技表演。表演者从地上,沿着峭壁往上爬。他有时手脚并用,有时先伸手抓住岩石,再伸脚踩稳,奋力向上攀。稍不小心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擎天玉柱。那棵鈡乳石就像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高高耸立在那里。”有的同学看到个旧的夜景后写道: “每当夜幕降临,个旧灯光点点,像一颗颗闪亮的小星星。彩灯勾画出的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每到之处都可以灵活习作,记录自己的见闻,谈论自己的感受。
四、用心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动机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只有真正的去感受生活,有了写作的原材料,才会觉得写作也是一件趣事。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入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去活动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因此,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我特地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来进行指导。我先让学生观察同学们打球时的动作、神态,特别要留意那让人欢呼一刻。然后再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要求将自己打球时的动作、心情和想法记在脑里。随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鼓励他们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将心中的感受一吐为快。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习作自然是水到渠成。
五、在给学生评语中,要多表扬学生,才能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1. 挖掘教材,诱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对凡卡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出了他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同学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伟大的父爱。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止他。”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成“他挖了36小时”?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这几个数字充分的体现了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非常的艰辛。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这位父亲有可能是怎样挖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他双手挖,手指都出血了;有的说用双手搬着大石块;有的还想象着周围还不断地发生着余震,他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可是,为了儿子,他不顾自己艰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儿子的爱,他不断地挖着,挖着。这样,学生通过对“挖”拓展体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位伟大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 创设情境,激感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很缺乏,也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与侵略者的可恨,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像和配音,再现了圆明园当日的辉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圆明园中,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壮观。同时放映了八国联军的录像,让学生看清了侵略者野蛮贪婪的强盗行为,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树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志向。
3. 加强朗读,体验情感
如《搭石》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虽然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情朗读,体会到了“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4. 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父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这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我设计了空白补充练笔:相拥后,这对父与子会说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的内容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
“儿子,太好了!我终于把你救出来了!真是谢天谢地啊!”爸爸泪流满面,激动地说。
“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您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我在一起的!”儿子兴奋地说。
关键词:现状剖析;规章制度;教育体系;管理机制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中职学校的领导、教师都知道德育的重要性,都在加强德育力度,但效果却不明显。试从如下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关于中职学校德育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该怎么做
要做好学校德育,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教育部专门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并在2014年修订的基础上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目的就是让教师明确德育工作应该怎么做,学生德育工作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做,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学生,或合格的劳动者。就像农民浇地,首先要挖好水渠,水才会顺渠而流。否则,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目标,劲使不在一处,学生也非常迷茫,不知应该怎么去做。
二、建立严密的德育体系,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1.政教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部门
政教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创设德育环境,组织各项德育工作,开展家校联系活动,组织好家长学校。同时又是对教师、班主任、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考核评价部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2.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引领者。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发挥好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德育目标,制订好班级管理计划,除组织好其他科任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外,更要组织好科任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心理特点,制订不同的德育方法及目标。
3.以德育课为德育的主渠道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现实中,学校大都轻视德育课,德育课无非是画画讲讲,德育课教师是什么人都能当。学校对德育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健全。而德育课又是对口升学考试不考科目,所以就成了学校不必要的一门课程,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难以进行,费尽周折,而且收不到效果。
因此,学校要想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做到德育教师的双重领导(教务与政教)制度,建立德育教研机构,充分利用学校及本地现有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制订行之有效的德育教师考核考评办法,贯彻德育课“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作用,建立德育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4.全校所有教职工都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全校所有教职员工也是最好的德育工作者。全体教师要积极投入德育工作中,先育人再教书。不能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更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创新精神等,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教辅及其他工作人员,也要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注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的培养,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5.创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当地初中毕业生,中考分数达不到普通高中分数线,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兴趣较差。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首先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避免学生整天无所事事、无事生非、虚度光阴的状况。
比如我校每年都会以文明风采比赛和技能大赛为载体,定期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借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活动之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展示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让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有了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体验着人生的乐趣,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构建严密的管理体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学生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主管理
利用学生会进行学生自主管理,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发挥了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功能,一举多得,效果很好。
2.年级组课间管理
以学级组为单位的学校,课间时间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主要由年级组负责。注重课间时间学生的不良语言、不良行为以及危险等,同时也能发现学生许多不良的思想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做工作,防患于未然。
3.住校生住宿就餐管理
住宿管理主要由宿管员负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宿舍同学间的团结互助、正确的交往礼仪、良好的作息习惯等。就餐管理除做好餐厅工作人员的工作礼仪外,学校应有专门的值班人员负责,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和文明餐厅礼仪的养成教育。
4.制订严格有效的评价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只用考试成绩一个参照物,要与课堂德育渗透效果挂钩,特别是德育课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考核也要有严格的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标准,促使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职业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中职德育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新的生力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德育 教育
古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德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对小学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部分教师容易产生偏见,认为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思品科任教师的专职。本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参与和渗透,波及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数学教师应做个德育有心人。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又是不可或缺的。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呢?
充分挖掘教材,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一) 寓教于乐,反馈学生日常行为。教师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的硬币,以备教学中操作运用。完成教学内容的达标检测时,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币值的大小,不能随意乱扔,要留心收集,悉心保存。
(二) 潜移默化,渗透学生国情意识。教学“统计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统计材料的过程中,适时启迪学生从统计的材料中来了解我国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注意数学对比),来说明社会在发展,综合国力在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由此,达到对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技兴国战略”的德育教育。
(三) 因地制宜,强化学生惜时意识。在进行《时、分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我用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写字、口算、跳绳、玩球等),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虽然很短,但可以做很多事情,最后教育学生应珍惜每一分钟。接着再让学生感受一秒钟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四)以史为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把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讲给学生听。南北朝的祖冲之已经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精确地推导出π的7位小数,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通过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还有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知道数学对人类的贡献,知道他们的伟大,感知数学的奥秘无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在教《百分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同时我又向学生介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森林覆盖率仅13%左右,而且近几年来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有1333多万公顷耕地被风沙吞噬变成不毛之地,这对可耕地面积已经严重紧张的我国来说,情况不容乐观。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谢,纷纷表示为保护地球母亲,为人类千秋万代的生存和发展,决心奉献出一颗赤诚的心。
二、德育教育重在落实,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是学生一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1、学会合作。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学会尊重。尊重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尊重,才能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课堂中要营造尊重的氛围,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其次是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在教师的尊重中学生感悟尊重,倡导尊重,辐射尊重,传播尊重,学会尊重。第三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尊重老师的教育方式,这样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成为尊重的教学。
3、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数学知识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育内容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讲求实效,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真正使数学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有效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徐三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