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途径教育

新途径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途径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途径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教育职能 心育

图书馆是高校办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支柱,与教学、科研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当代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的收藏、组织与传播职能,还应担负起对学生读者的教育职能。而“心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理当成为高校图书馆育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1.高校图书馆传统功能

最初形式的图书馆就是一个文献的集合体。事实上“图书馆”一词的英文源于拉丁文“libraria”。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产生的前提就是文献。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基于文献的传播交流。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又反过来加速了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增值,促进了出版、发行、保管、收藏、传播和利用文献的相应社会机构的产生。图书馆作为相关机构,它伴随着文献的产生而出现,又因文献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各国专家学者都对图书馆下了不同的定义,具体描述有:“图书馆的任务是保存用各种不同文字写成的、用多种方式表达的人类思想资料,……图书馆收藏各种类别的、组织起来的图书资料,这些资料用于学习、研究或一般情报。”(法国《大拉鲁斯百科全书》);“图书馆的意思是很多书收藏在一起,这些书是为了阅读、研究或参考用的。”(《英国百科全书》)。我国的《辞海》则有以下概述:“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是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辞海中的提法目前为我国图书馆界所广泛认可。图书馆积累和保存了人类从古至今极其丰富的文献珍藏,是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和智力资源中心。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成为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

2.心育――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体现的新途径

高校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人应当像一线教师一样承担育人重任。高校德育的理论一贯具有不可抗拒的威严。广大德育工作者采取的普遍方法是苦口婆心、孜孜不倦;学生表面洗耳恭听,实则敬而远之,育人效果甚微。这种只重说教、忽视心理教育的方式源于德育工作者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何谓心育?心育即心理教育简称,是指通过培养发展教育对象的健康心理,达到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完善的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托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方法技巧,在各种服务工作中展开心理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及道德品质,使育人成为课堂以外的延伸。

3.心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高校图书馆在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3.1加强馆藏建设――物的因素。

馆藏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书籍是人类自我教育最好的工具。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道德品质。阅读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反,一本不好的书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大力重视藏书建设,努力提高馆藏质量,馆藏结构应打破重理轻文的倾向,增大人文馆藏的购进。在人文图书的选择上,要注重经典馆藏的配置,对于质量不高、粗制滥造的垃圾图书应严格挡在图书馆的门外。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学的流行和出版业的开放,一些思想性不高、参考价值不大的图书被大量生产、复制。对于这些图书,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应擦亮眼睛、严格把关,极力保持图书馆人文馆藏的纯净。图书采访人员要熟悉各种检索工具,随时关注出版界动态,将经典的、优秀的、最新的书目列入采购清单并购进纳入馆藏。种类应多样化,历史的、文学的、励志的都应仔细衡量,购进合理比例的相应馆藏。在人文馆藏地的设立上,也要突出特定的教育功能,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例如,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高校图书馆单独辟出“艺术书籍库”。将各种艺术类书籍专门存放,便于学生浏览、借阅。图书馆这样的做法就是依据了教育发展的特点,根据美育在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从而达到了心育目的。

3.2提升服务品质――人的因素。

图书馆的服务本职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一切为读者服务。图书馆馆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本着强烈的责任感、一份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学生展开互动。要具备四心(关心、耐心、热心、爱心),主动和学生交往,放下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图书馆馆员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和风细雨式的,而不是大声呵斥。比如,图书借阅处的馆员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最基本的找书方法开始,到熟悉图书的分类索引,每一步指导都要耐心细致,精心教导,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乐于接受馆员的教育,为下一步的心育打下基础。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同学生开展互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文馆藏,包含哲学、政治、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书籍。这些书籍是对我们所处周边世界的正确诠释。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于图书馆几十万册的馆藏资源,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这时图书馆馆员就应该充当好的引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喜好基础上为他们推荐最适合的图书借阅。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馆员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学生展开互动。如可以通过馆员信箱、QQ实时交流、BBS、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做好阅读指导。图书馆馆员应对各类经典馆藏了然于胸。图书馆馆员应将阅读馆藏列入自己的工作范畴,馆员的阅读体验对于其工作中阅读指导有重要意义。馆员可以写一些阅读感想、书评、书目标引等,这些一手的阅读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深入地了解书籍内容,从而达到阅读指导目的。

3.3加强隐性教育――文化的因素。

图书馆的隐形文化因素是指由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合成一起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气氛,还包括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图书馆的外界环境等综合体现出来的整体文化氛围。图书馆馆员较高的综合素质、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都会对学生的阅读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国家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心理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图书馆除了要给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外,还要通过服务育人,特别是心理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讲方法地开展本职工作活动,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H.谢拉著.张沙丽译.图书馆学引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第2篇

2003年学院实质性合并后,明确成人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理顺关系,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这一时期,学院不仅成功地申报了六个成人高等教育专科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还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设立了函授站。2003年我院的成人教育招生人数就突破了3000人,从2006年开始,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我院成人招生数量逐年萎缩,根据这些情况,学院提出了成人教育稳定规模,提高质量,适应市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并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和行业服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其他职业培训。自2004年以来,我院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农业厅确定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教学点、贵州省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定点学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定点学校和“阳光工程”培训定点学校。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0余人。

2根据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2.1成人教育的管理机制要灵活、高效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是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院教职工都要摆脱对成人教育的传统的、陈旧的观念,加强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间的衔接和沟通。主动架起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学院要建立有利于成人教育发展的管理机制,扩大成人教育办学的自,拓展成人教育的办学空间。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尤其是继续教育方面,学院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制定培养、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岗中、岗后的培训工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训、培训基地。

2.2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结构体系要全面更新

成人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从教育对象来讲,学员作为成人,社会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学习的动机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但成人学生年龄距离大、学历参差不齐,记忆力较差,工作、学习、家庭负担比较重,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使得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难以克服上述矛盾。那么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就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分制作为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教学代替指令性教学,以弹性计划代替刚性计划,以选择代替排课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作为成人教育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困难。例如,选课数量不足、品种单一、师资缺乏与水平偏低、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等。因此,在现实条件下,成人教育必须更新理念,树立服务的思想,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成人教育中在职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设置。面对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学生,满足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对课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从实际出发、使教学结构体系更符合学生和工作需要。

2.3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对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传统的课程教学、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根据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社会所有成员的特点,加强远程网络教育建设的力度,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造,适应成人教育自学为主的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矛盾,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学习效率。因此,成人教育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迅速高效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尤其是对成人函授、业余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的形势,通过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能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以灵活机动的开放式教育手段和方法为传统教育提供有力的辅助,可有效地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要加大对相关设备的投入和相关技术人员、师资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第3篇

关键词 教育博客;幼儿教育;家园联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30-02

1 前言

众所周知,在信息技术、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博客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戴,它作为一种“网络日志”,以其独特的及时性、丰富性、个性化和原创性等特点,吸引着大家。利用博客,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个性,还能够极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资源,它成为现今信息时代的重要网络交互媒体。

教育博客,作为博客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教师中被广泛使用。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说,教育博客已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幼儿教师知识建构、学习、反思以及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里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讨论热门幼教话题,还能与家长形成良好互动,促进家园联系,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字化教师成长档案袋,被很多幼儿教师所喜爱。幼儿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启蒙教师,能够勇敢尝试,对于新产物接受和适应能力强。将教育博客引入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新型的促进幼儿教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教育博客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教育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教育阶段,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幼儿教育往往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基于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化程度和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家长们不仅仅看教师的文凭,还要看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的运用。教育博客能够利用它特有的便捷方式帮助幼儿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促进整体幼教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2.1 为幼儿教师创设学习、反思、交流的平台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作为启迪幼儿心智的幼儿教师,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在工作之余还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思考、积累经验。这时可以通过教育博客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博客开放、真诚、宽容的氛围中,利用一些幼教专家的教育博客进行学习,学习一些新的理论知识,通过与访客的互访与交流的过程,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每个活动过后总要进行教学反思,批判地考察自我的行为表现,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众所周知,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教书,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型教师的水准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活动后的反思对幼儿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博客作为一种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反思提供了开创性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随着教育博客的日积月累,幼儿教师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研究的态度。

2.2 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可是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利用对于自己而言更有专业价值的资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角也是有局限的。通过“平等、开放、共享”的教育博客,为教师之间构建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幼儿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以文档、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来提供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是案例设计、儿童行为观察记录研究、教育心得,以及阶段性总结、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共享,方便让其他教师快速高效地找到想要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博客载体,可以认识很多教育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和进步。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可以分享其思想与经验,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造。

2.3 提升幼儿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

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是当代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是一种必备技能,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博客的制作中会涉及电脑媒体使用的一些基本技术手段,如文字的处理、图片的美化和视频文件的上传等,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使用,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促进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智慧的共享可以摩擦出更耀眼的火花。

3 教育博客为家园联系开创新平台

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园联系,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家园合作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必要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家园共育的关键在“沟通”二字。家园沟通的方式很多,如今经常利用的是面谈、电话、家访等方式,教育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家园联系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的支持,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家园联系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3.1 家长年轻化,开创教育博客与家长联系的新平台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的幼儿家长已不是从前只懂吃喝拉撒的低文化水平家长,而是信息时代下的新生代家长。他们知识面广,对教育重视度高,还掌握了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所以为了和当今时代的家长更好地沟通,已不能利用原始的手段和方法,而是利用互联网为手段,特别是利用教育博客的功能,开创家园联系的新篇章。例如,教师利用写日志的方式,通过文字记录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配以图片说明;家长利用空余时间上教师的教育博客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如有问题可以用评论的方式与教师取得沟通,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3.2 教育博客中丰富的幼教信息促进家园联系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组织文化;素质教育;创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地方高校、教师与学生越来越关注素质教育这个话题与课题,围绕素质教育也开展很多的工作,不过成效不是很理想,没有很好地展现出一个地方高校的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分析把握好自身的组织文化,尤其是办学文化,导致素质教育开展没有自己的创新之处[1],也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组织文化的发展。因此,从组织文化影响视角下研讨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地方高校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高校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机构,具有自身的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对其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教师、学生、对外服务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课题,深受高校组织文化的影响[2]。

(一)地方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1.地方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组织文化,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组织所拥有的文化。就地方高校而言,从类型上讲,分类很多,有的学者将之分为学者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等,也学者将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3],还有的将组织文化归结于一个组织的精神、理念层面的文化,比如,价值取向、规范、信仰信念等,将之作为一种比较狭义的理解。大学组织文化对地方高校各个方面具有很多的作用与功能。一是大学生组织文化反映一所地方高校的形象、水平、气质、内涵,是一所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能够促进高校的办学方向与办学水平,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二是大学组织文化能够极大影响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科教育发展、就业创业教育发展、公民教育发展、学生的内涵式发展、学生的人格魅力与气质的发展;三是大学组织文化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高校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发展和依法治校,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成功。2.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素质教育是地方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课题、内容与任务,主要是指向对大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的教育,从不同侧面理解,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从价值视角来讲,地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很多的功能与作用。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极大提升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形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竞争力,也能够推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不断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逻辑关联

1.高校组织文化为素质教育提供很多的软管理,对素质教育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比如,地方文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教师文化、高校管理文化、高校学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是影响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隐私,其中,大学组织文化对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作用巨大,从方向的作用到具体的方式、内容的开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注重大学组织文化的建设发展。2.素质教育为高校组织文化的贯彻、融入等提供很好的平台与途径。大学组织文化既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条件与动力,还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与课题,怎样发展大学组织文化一直是地方高校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话题,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公共教学创新发展、科学研究转型发展、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培训、校园文化建设、青年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等。这些都是地方高校组织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开展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程,涉及很多的方面与因素,需要地方高校组织文化的支撑,也会受到地方高校组织文化的多方面影响。

二、当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素质教育理念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运行

1.教育的融合性、协同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的融合,没有注重将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致使素质教育的内容不宽泛;没有很好地注重各大教育主体的协同驱动,没有很好地调动教师、学生的互动协作,致使素质教育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彰显素质教育的碎片化发展的现状。2.教育的创新性与复合型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学校组织文化发展的情况、学校办学的情况、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的素质情况来及时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没有很好地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考核督导与保障等方面加以整合。3.教育的实践性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往往注重理论性的理念坚持,忽略实践理念的贯彻,致使素质教育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明显不足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4.教育的科学性理念与系统性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分析把握大学组织文化发展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高等教育的规律、素质教育的规律,致使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合规律性不足;没有很好地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运行与统筹,没有很好地协调处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致使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完整性不足。

(二)素质教育内容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目前,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往往注重创业素质与就业素质、艺术素质、学科素质等方面培训教育,忽略人文素质的教育,以为人文素质教育很虚;正因为这样,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往往没有很好地将人文素质的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学科素质教育中,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教育整合明显不足。2.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是当代中国科技强国的需要,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是当代中国建设网络强国与网络文明的需要,都应该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视。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培育显得很不够,没有专门的教材支撑和专题讲座;对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培育虽然有一点措施,但完整的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虽然有所重视,但专业的网络素质教育的培养读本没有出版。3.大学生的社交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是大学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重要素质与能力,应该受到重视。当前,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较为重视,但是落实得不够好;对大学生社交素质教育有所涉及,不过重视得不够。

(三)素质教育方式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都应该受到重视。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往往理论活动开展较多,各类素质知识的传授较多,真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实践活动开展明显不足。2.与地方政府合作,与地方企业合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与桥梁,也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素质时,往往重视校内的活动与教育,重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与调动自身的教育力量,没有很好地打开素质教育的思路,没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平台来探索思考与创新发展素质教育的平台、形式,这难免会导致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实用性。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师生互动教育形式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手段,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环视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现场,往往还是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忽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创造性的发挥。4.网络教育方式是互联网普及下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该受到地方高校重视,不过就素质教育而言,地方高校没有很好地开发网络平台,没有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慕课建设开发,致使地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网络教育模式开发利用的力度与广度还非常不够。

(四)素质教育主体层面与保障督导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

主体力量的调动与保障督导机制的构建运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推手与条件,应该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意识也不积极,师生两大主体的互动合作问题以及各个部门的协作不够;完整的素质教育考核督导机制缺位,完善有力的保障措施没有真正到位。

三、主动应对大学组织文化的影响与发展,不断推进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构建好地方高校优秀、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为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动力

1.加大地方高校制度层面的建设,不断做好其组织文化体系的制度文化建设。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化建设经验与做法,强化制度观念,做好自身大学生的现代大学的各项制度文化建设,以此奠定整个学校发展的制度基础。2.加大地方高校物质层面的建设,不断做好其组织文化体系的物质文化建设。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充分做好大学生活动的各大场域的建设,强化办学设施的质量与数量并重,以此奠定整个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物质条件。3.加大地方高校精神层面的建设,不断做好其组织文化体系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领会大学的内涵与本质,积极做好整个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文化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做好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发展,以此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境界。

(二)主动适应组织文化的发展,全力推进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1.以精神文化为指导,不断完善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系。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契合自己学校的精神文化,切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将学术性理念、教学性理念、研究性理念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科学、系统、协同、创新、复合整合的教育理念。2.以教学文化、地方文化为支撑,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契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文化、地方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此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整合融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将学科素质、专业素质、心理与社交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网络素质与法律素质等纳入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视域之中。3.以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保障,不断创新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平台。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契合自己学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充分利用与开发这些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价值、功能与内容,将之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推动素质教育制度化运行,以此不断夯实素质教育的制度供给与物质条件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9):32-46.

[2]郭凯,陆雷娜,况志华.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教育路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53-61.

第5篇

1.1管理观念落后

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方法因循守旧,不愿意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的创新,在处理和解决问题上依旧采用传统经验,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得教育管理一直无法取得进步,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主要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创造良好的条件,目的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很多高校的管理只是停留在管理学生层面,只是局限于约束学生的行为,不注重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1.2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依然是教条式的,仅停留在“管”的表面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些制度只能约束规范正常的教学活动,但管理的效率很低,很多制度限制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无法激发师生的自主性,限制师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3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现今,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是引领时展的重要力量,但如果管理观念不能更新,没有一支专业化强、能力强的教育管理团队,这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足,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的财政投入不均衡的政策,直接导致了重点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而一般的普通高校则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仪器设备紧张、学生宿舍条件差、图书资料缺失或陈旧等,这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长期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2.1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管理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办学品位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入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教育质量和高校毕业生素质及就业等问题已经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高校没有改善教育管理的方法、改进教育模式、改进教育管理制度,只是在学生数量上增多,那么一定会造成高校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改革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2.2当前高校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种观念

日新月异的时代,而且我国高校还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激烈人才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形势。在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高校只有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尽快运用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改革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方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校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创新教育管理的途径

3.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努力转变思维,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使其从分发挥自身价值。就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来讲,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里理念。第二,要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学生的因素,尊重和发展学生独立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3.2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管理观念

为了有效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国必须加快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依靠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优秀人才主要基地的高等学校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这种机遇与挑战也赋予高校更为丰富的使命内涵,学校不仅应履行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快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确保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3.3坚持遵循规律,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式逐步转变为大众式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规范管理,建章立制,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方面的要求,将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育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将教育管理作为重点,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

3.4坚持提高质量,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改革是出路,创新是灵魂,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近些年来,人们把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管理之中,开始构建以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的高层领导、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对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永不满足,全校上下各方面的力量要通力合作,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支持。

3.5坚持教育管理多元化、人性化

形成良性运作机制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不仅适应某个专业的需要,而且要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实现。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使整个教育管理区域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人格自我成熟与完善的需要,只有真正把教育管理自主化、多元化与人性化贯穿到具体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去,才算是真正转变传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4结论

第6篇

“艺术院校自身规模的负重、学科设置的单一及滞后、与市场及行业的脱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把本来让孩子自由发挥天性的艺术教育,又变成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着去学艺术的,这样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从专家开始呼吁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至今已有10余年的时间,这期间业内学者对艺术学自身的学科地位、学科属性和学科方向等问题已进行多年的思考,而升门类后艺术教育及艺术学科内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对艺术学升门类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盲目扩招——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学校艺术类专业为了收学费进行扩招,比如某理工大学的二级影视学院,每年招上千名学生,却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学科带头人,这种情况是必须制止的。目前全国在校艺术类本科生近100万人,约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分之一,数量太多,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考艺术,而且很多人学了艺术之后也没有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缺乏规范——艺术学升门类后,有5个一级学科,每个学科都需要理顺。一是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但是里面有很多问题,这个学科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各个学校自行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比较好,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完全随心所欲,甚至个别学校连一个搞艺术学理论的教师都没有,居然也有这方面的硕士点,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合格吗?再有,比如戏剧与影视学方面,问题更严重,现在影视热,一些学校便盲目扩招。升门类后,这5个一级学科,都有规范自身的问题。建议教育部组织每个学科的专家进行研究,比如艺术学理论,到底应该开哪些课?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课程设置有哪些?甚至每个一级学科里面有哪些二级学科也没有讨论。另外,还应该对师资进行培训,比如原来没有艺术学理论这一专业,教师是改行去做的,所以应该规范师资。

层次不清——现在艺术教育只是分门类,实际上还应分层次,比如在戏剧影视学里面,应该有少数是培养精英的,第二部分是培养电视台或电影的从业人员,第三个层次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样分出三个档次,一是精英型,二是一般型,三是大众型。很多学科都涉及这样的问题。艺术教育还是应该培养尖子的,比如像北京电影学院,重点就是培养电影演员。

定位不准——目前艺术教育往往是专业艺术教育,其实还有广义的艺术教育问题,比如现在各个学院都在招艺术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在招生时会加分,这是应该的,但现在搞成了一种新的应试教育,有些家长逼着孩子从小弹钢琴、跳舞、唱歌等,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因为以后可以加分,这样艺术特长就成了上大学的另外一块敲门砖,把本来让孩子自由发挥天性的艺术教育,又变成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着去学艺术的,这样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另外,目前还有一些学校没有真正进行艺术教育,甚至个别学校团委认为艺术教育只是搞活动,认为唱歌、跳舞等就是艺术教育,其实不是,真正的广义艺术教育,是要把艺术当成人们心灵的家园,这就是讲过的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宗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寄托。

吉林艺术学院院长冯伯阳认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格局也经历了一场令人始料未及的分化与重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激流中,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在理想的坚守与利益的博弈的同时,艺术院校自身规模的负重、学科设置的单一及滞后、与市场及行业的脱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面对当下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面对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的艺术学科建设,面对中国日渐融入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趋势,艺术院校能否尽快实现内涵的拓展及转型发展,抓紧构筑跨门类、跨学科专业和全口径、紧密服务于行业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重新进行办学定位,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艺术院校的竞争,从来就不是规模的竞争,各院校的生存基础,也不会绝对地建立在规模之上,对规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选择和需求,会永远是以质量作为考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彭吉象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学》中用六个字概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即道、气、心、舞、悟、和。把艺术的各个门类打通,它们的特点都是相同的。他认为艺术学这个学科,有很多种划分法,第一种划分法,比如艺术学理论,应划分为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这是参考文学的划分法。第二种划分法,是根据艺术概论,一是艺术创作、二是艺术作品、三是艺术鉴赏。第三种划分法,即在艺术学理论中,现在常用的划分不同门类的理论,比如艺术学理论包括音乐理论、美术理论、影视理论、戏剧理论等,把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抽出来进行研究,也是一种方法。第四种划分法,艺术学在西方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来衍生出很多新的学科,比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艺术传播学,还有比较艺术学,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比较艺术学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以前在中国搞艺术理论的人非常少,各个艺术院校都重视创作和实践,艺术理论起步较晚。

与彭吉象教授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相呼应,冯伯阳认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艺术教育使命的感召中,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艺术院校应尽快实现办学的内涵拓展和转型发展。他提出以下建议:

突破院校名称对办学内涵拓展的限制

我国目前的专业艺术院校名称多半是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确定而沿用至今的,其间,伴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各院校的办学规模都相应地扩大了几倍 、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已经悄悄地改变着艺术院校的办学内涵,然而,人们将艺术院校的名称与学科专业设置对应的观念,或多或少地限制着艺术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一些省份设置的几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均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在此情况下,按行政大区设置的单科性艺术院校就更难满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对各类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于是,在艺术人才培养被盲目分流的状态下,专业艺术院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相应的制约和影响。有鉴于此,专业艺术院校理应主动突破院校名称的限制,大力拓展学科专业方向,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在培养多学科高端艺术人才方面承担更多的重任。

突破学科专业设置对院校发展的限制

2011年,当艺术学上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标志着专业艺术教育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属性,按照新的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的五个专业类,从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和艺术院校的现状来看,在学科规划和建设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艺术院校在学科专业类别方面的跨越和突破,将成为艺术院校内涵拓展的途径之一。

在教育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除了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五个专业类中所包含的29种专业外,在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门类中的若干专业也可授艺术学学士学位。此外,许多学科门类中的专业都具有与艺术学门类跨界的可能,尽快构建学科门类内部的学科群以及跨学科的学科群,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

高等教育的扩招,曾一度使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陷入了严峻的困境,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教育规律对办学规模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办学规模对人才质量的制约,这几乎成了艺术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随着各院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投入的增加,硬件条件虽然有所提升,但人才质量问题仍不容乐观。为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大家共同寻求的改革目标。

自创新型人才观念提出以来,对传统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已产生深刻的影响。创新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我国教育规模达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时,大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模式,也正是艺术教育在寻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突破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的限制

作为公办艺术院校,一方面享受着政府主管部门在财政拨款及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优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多年来形成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带来的冲击,艺术院校内部现行的人事分配制度已经不断地出现尴尬境况。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趋势,近期内仍难以转变,学术的力量、专家的声音还不足以影响和控制学校的决策。

艺术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突破,既有待于国家政治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更需要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创新,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和强化,随着高校自身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高等艺术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艺术院校必然会摆脱各种束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突破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发展的限制

时至今日,如果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的宏观调控,我国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仍有扩张的空间和可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渴求是规模扩张的外驱力,而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是规模扩张的内驱力。然而,艺术院校的转型发展,必定要实现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艺术教育规律认识的回归,更是对未来艺术人才社会需求的理性判断。

“多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利益所致,‘艺考热’一直持续升温,丰富的艺术生源在支撑艺术类院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艺术教育虚假繁荣的景象。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期的逐渐退去,尤其是当人们对接受艺术教育的动机逐渐趋于理性之时,艺术教育必将面临一次新的转型。我们应该看到,艺术生源数量的下降,将为艺术类院校寻求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创造新的机遇。而且,近年来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呼声日益增强的同时,社会评价大学的视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专业特色、学生就业、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已成为衡量和评价大学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的基本着眼点。”正如冯伯阳所说,“艺术院校的竞争,从来就不是规模的竞争,各院校的生存基础,也不会绝对地建立在规模之上,对规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选择和需求,会永远是以质量作为考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要实现办学的内涵拓展和转型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然涉及改革。针对教学改革,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光耀提出教学中融合的必要性,包括:课程设置的融合,如合理合并一些相近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中的和声与曲式、乐理与视唱练耳等。教材的融合,指伴随着课程的融合而新编必要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融合,指教师有意识地加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改变由于过分强调完整性与系统性而造成的课程之间内容割裂的情况。雷光耀认为,无论是一类学科、一个专业或是一门课程,只有在有纵横发展坐标的参照下,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也才能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包括教学管理者的前瞻性: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改革。因为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改革若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支持,是难以为继的。教师要能在大视野背景下做学问,搞教学。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即此道理。

“通过‘录音笔’工程,将教师授课中的精华记录下来,形成体系,提升至理论高度,这样做可以帮助艺术类教师从一点一滴抓起,提升理论修养。”//“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

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各艺术院校及高校艺术院系均不同程度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艺术学 科今后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断探索。

重视科研:调整理论与实践杠杆的平衡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执行院长赵炳翔介绍说:“艺术学升门类后,学校召开艺术学科发展和建设研讨会,发现了很多不足,以前我们只重视艺术专业的技能性,而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的理论性与科研方面,这些方面始终是我们的一个软肋,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梳理一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还是轻理论重实践,轻科研重技能,几乎所有艺术专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这方面调整杠杆,包括科研的奖励力度、教师的考核机制以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做了调整,我们充分认识到,艺术学科升格门类后,我们应拿到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几个艺术学院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另外,从长远发展看,学科的整合,把每个学科的薄弱环节找出来,着重去加以弥补、修正,这时我们从本科专业开始梳理,严格按照教育评估的要求去做,至少理清我们还缺少什么,需要怎样去做,把艺术类专业抓实抓好。我们引进相关理论专家,辅导相关技能教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做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调整奖励机制,另一方面引进理论专家,促进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另外,学院通过‘录音笔’工程,将教师授课中的精华记录下来,形成体系,提升至理论高度,这样做可以帮助艺术类教师从一点一滴抓起,提升理论修养。”

赵炳翔认为,通过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全国各高校管理者及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未来,了解各高校的发展情况及问题,共同探讨策略,共商发展大计,非常有意义。同时传达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一些办学理念:

一是作为一所学校不可能所有学科都很成功,我们的原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1+X”设想,如将准备申报博士点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1”,其他学科是“X”,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学校加大力度支持“1”,鼓励作为其他学科的“X”,这样就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

二是错位竞争,所谓错位,就是要比较同类院校有什么优势,相互取经,取长补短,这样就可以知已知彼,赢得一席之地,这样对学生的就业是非常有好处的。要看全国重点高校的长处是什么,作为市重点学校我们应该怎样错位,比如培养艺术类的师资,如表演师资,将来那么多高校总会需要教师,从2007年开始我们将表演分为影视戏剧表演和表演师资两个方向,这样就可以融入到师资队伍中去,几年下来,我们的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高校做了教师。

整合资源:将校园文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

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吴修林介绍了湖南文理学院在教研实践中的一系列作法:一是整合资源,将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纳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讲台;二是精心编排,把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品搬上校园文艺舞台;三是策划创意,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风采的文艺精品推上国家大奖台;四是服务社会,将校园文化与地方文艺融合为一体,高校师生浓情献演地方大舞台。

“在课程设置上,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课程建设,促使课程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学院的课程设置,强化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中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的纳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将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纳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其特色体现在多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明确。‘挖掘民族传统之艺术,围绕专业教学搞研究,立足学生成才重实践’一直是学院紧紧围绕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地方特点鲜明。常德丝弦、汉剧高腔、澧州大鼓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纳入了课程。”

地方院校结合自身所处地理优势开展特色专业课程及教学研究,并非只是在艺术学升为门类后才开始的,但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正如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柳青所说:“从近年正式刊发的教研论文与教育新闻报道及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意识的增强,国内不少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教研意识明显提升,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日渐鲜明: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开设‘南音’方向,并申报成功‘南音’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3),后又创立南音专业,成立南音学院等;评弹走进苏州大学的课堂;九江学院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与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涪陵学院与长江师范学院开展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活动;漳州师范学院成立闽南民俗文化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成立黄梅戏艺术学院;昆曲成功地走进中国多所高校;绍兴地方戏曲进入绍兴文理学院的音乐教学课堂等事例说明,不少地方高校在新时期努力履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校职能的同时,逐渐彰显出了强势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态势与鲜明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的教育特色。蓬勃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势力,同时引领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将区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统纳入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大幅度强化了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并不理想,也没有好的师资,很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师不愿意开艺术普及课,呼吁各位专家学者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只带博士生。高水平的学者要开一些普及课,要面向大学生讲课。”

今天的高等艺术教育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高等艺术教育学科设置的覆盖范围、生源的数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可看出高等艺术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艺术院校在办学模式、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等艺术教育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办学空间有限。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 ,如何在自己的领域里以改革的态度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地实现艺术学学科调整后对人才培养的优势效应,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微信;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98

当下微信几乎成为了每一个网民手机必备软件之一。据数据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人群中超过95%的大学生都在使用着微信,接近93%的大学生基本上能够保持微信每天在线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学生用微信来交友、聊天、收发通知等,微信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网络伙伴。

1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1微信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来自于思想政治课堂,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不佳。而将微信这个网络、信息平台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后,则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教师角度而言,微信的使用,让课堂得到无限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可躺的束缚,只要登录平台,教师就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很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材,更能够无时无刻的、潜移默化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登录微信平台,在每日的信息推送中,在学校的公众平台上每天都能够获得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使用,将大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2微信提升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课堂说教,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手段效果不佳。而随着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从有形的课堂教育延伸到了无形的日常校园生活中,并且也已经从被动接受信息灌输发展为了双向信息流动,更倾向于学生的单向主动信息接收。由此可见,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在满足青年人社交网来、思想交流的同时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了大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动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1.3微信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主流的课堂教育之外,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多的就是组织课外活动了。但相交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使用,将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比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会需要学生花费数十元购买材料、新闻报纸、期刊杂志等学习资料,但这些东西在微信上也许仅仅需要十几兆的流量就能够获取电子版的相关资料信息。由此可见,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将从不同层面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

2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1微信上充斥了更多的负面情绪

微信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平台,上面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数据,生存者数以万计的网民,这些网民把他们的思想、行动等用微信心情、日记等形式不断地展现出来。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心里最脆弱的时期,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殊阶段,爱情方面的不如意、工作方面的求职压力、生活中的处处失意等等,都不断锤炼着大学生的心性。但当前微信上所充斥的很多东西,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负面信息的味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如一个学生朋友圈中的朋友不断的在微信上晒出各种各样的奢侈品,那么这个学生的思想观念就可能会潜移默化的被享乐主义所侵蚀。再微信上相对的言论自由所带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的是更多的负面情绪的阻力。

2.2微信上掩藏了更多的安全威胁

随着微信的火爆占据各大应用市场,很多不法分子也瞄上了这块犯罪行为施展的新阵地。这几年间经常有相关方面的报道,比如不法分子利用微信附近人功能,搜索添加周围人群,然后实施抢劫、等等。再如这两年比较常见的酒托,借网络交友为名,将受害人约到酒吧、高档餐饮场所进行消费,给网民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当然,这些犯罪分子不会顾及你是不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犯罪行为能否顺利实施。所以,宽泛的网络管制环境,是微信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挑战。

3运用微信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学会正确的使用微信

微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敢用并且能够使用得当,那么就是一种有效推动。畏惧并且使用不当,那么就是一种阻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学生所喜所好,学会正确的使用微信。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网络技术知识,摆正对微信这一网络工具的认识,去挖掘微信平台上存在的种种信息资源,并将之利用起来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材。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微信平台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公众号,每天向学生推送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信息等。

3.2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微信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一代,这一代年轻人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强,但同时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即自我认知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面对微信这一网络工具时,他们对微信平台上的人或者事物莫名的保持着某种特别的信任感,这也使得微信上存在的负面情绪和安全隐患始终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要想运用微信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微信。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微信,就是要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运用微信上的各种诈骗信息、安全威胁事件对学生们进行捶打,以鲜活的实例教育他们正确的看待微信上的人或者事物,凡事多留一个心眼,凡事多进行思索。

3.3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结合

诚然,我们肯定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否认了微信之外的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果说微信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说教的话,那么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践检验,要运用微信开展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学会把微信的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够取得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我们在微信上发起一场关于“该不该帮扶摔倒老人”的热议话题,那么我们就可以线下组织一场“该不该帮扶摔倒老人”的辩论会,并且利用微信为这一辩论会大肆宣传,这样就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发挥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总之,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使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需要。而要用好微信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认识,形成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郭志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理论视野.2015,(01).

[2]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

第8篇

【关键词】高效体育 教育资源建设新途径 微课

对于传统的教学观点来说,文化课的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重点,在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对于增强我国的学生体质和体育知识的传播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下,我国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却作用不大。体育课程自身要求的大都是户外的实践,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很好的实现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微课”的出现是有效的实现高效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教育模式虽然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潜意识里仍然是以分数定胜负,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部分地区或学校压缩了体育教学的时间,致使学生们接触体育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的少,学生们对于体育的认知也有待加强。即使部分学校加强了体育教育的认知和改革,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大大的降低,这从另一个层面上反应的就是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微课的优势

微课的教学是通过五个步骤进行的:首先明确本次课程的核心概念与核心;然后写出15到30秒的微课的大体框架,为核心内容做铺垫;第三,用麦克或摄像头等多媒体录制上面的内容;设计后续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探索课后内容;最后,将教学视频和课程任务传至课程平台。它对于一些实践类、知识较为抽象的课程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不限区域和科目来实现相应的教学,这种学习资源是比较符合现在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掌握课程设计的技巧,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来实现引导教学的目的。

三、体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体育微课的建设需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划分课程类型,例如篮球项目中的三线快攻的跑位、投篮、传接球、运球急停跳投等内容,需要对课堂上录制的视频进行深加工,突出关键环节。课程主干下的投篮的分知识点:分为单手投篮和双手低手投篮、反手与勾手投篮等。在相应的课程分支下,可以看到更具体的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路径,这样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很好的路径指导,以及认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避免使所学知识彼此孤立。微课的制作需要从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下面就以体育课程中的篮球项目作为案例,根据微课设计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教学目标要明确。

篮球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意志品质也是关注的焦点。根据多元发展理论,把学生综合能力的改善与提高作为重心,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篮球基本功,而且具备良好的从事篮球运动的综合素质。高校更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多个评价级别,突出篮球游戏,娱乐性比赛教学为主线的教学环境,建立突出“普及”和“娱乐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性评价的考核形式与之相呼应。

2教学策略要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练习。

激发篮球兴趣,提高篮球参与,结合NBA球赛,把球赛中的精彩片段截取出来,并加入教师的点评与解说,对学生来讲,更容易接受,并能够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设计投球、扣球等慢动作,把球星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细节分解,能够更细致的给学生参考,这样学习者不必再熬夜看电视直播,他们只需要在不懂的时候,翻出投球的微视频,立马可以抓住要害,加上平时的练习,效果一定比传统学习效果更好。当学习就像看NBA比赛一样沸腾,体育教学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的体育教学过分重视身体条件好,基本技术扎实的学生,忽视了差生,微课正式弥补了这样的不足,可以让优质资源共享,把所有的资源都交给学生,一视同仁。

3学习评价不再局限于结果性考试。

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并根据学习的热情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课上的表现只占评价的一部分,而课下学生学习微课的效果也作为评价的依据。根据学生成绩动态变化给予实际评价,学生付出的劳动能在分数上得到体现,并且依据进步的大小进行适当的提升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各阶段自身的缺陷,便于老师即使的进行个别辅导。

4拓宽学习环境和氛围

通过微课的学习,我们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变得更加的开放和自主,并且在相应的平台上可以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群一起探讨和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无限的放大,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实现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以便于在实践中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汲取和消化,从而实现高效的体育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的开展体育课程是提高我国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强我国的基础体育知识普及的重要方法,因此,适时的采用微课进行体育教育工作是确保实现上述作用的有效途径。微课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改善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于微课的设计和应用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的发挥现有资源的全面利用,可以为广大的师生们营造一种积极的、自主的体育知识的学习氛围。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的加强相关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能力,设计出目标明确、实用性较强的微课教程,从而确保实现高效的体育教育工作,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体育素质较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