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技活动 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67-02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几年来,我校的科技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较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心理,增强了科学素质。实践证明:这是造就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措施。回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我认为在活动中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注意培养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意志的培养。因为任何一种创造发明,甚至于一般的学习研究,没有起码的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精神,要取得一定的成就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应十分注意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在日常生活、自然常识及科技、科学书籍中已接触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奥秘,并对它产生了好奇心,他们带着强烈的兴趣报了名,参加了活动。对小组开头安排的一些趣味性活动感到很新鲜,对能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也很高兴。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比他们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要深,要广。比如各种更为复杂的船模、建模拼装要的是细心、信心和毅力,再如各种搜集、调查工作:指纹调查、环境调查、收集气象谚语……于是,这种直观的兴趣开始不稳定了,畏难心理萌生,打退堂鼓的也有,困难接踵而来。在这个考验面前,辅导老师一方面向他们讲述科学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探索真理的故事,使同学受到很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引导同学互相帮助,提高信心。法拉第有一句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会会成功。”在科技活动中,就应该注意让同学们树立敢于成功、不怕失败的坚强信念,在各种困难中磨练百折不挠的毅志,使他们由此明确:有决心,不畏难,是做一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应该从小培养。
二、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化学科学创始者拉瓦锡说过:“不靠猜想,而是根据事实。”在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倡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求不得半点的虚假。每周学校的“科技”课大多是纸工作品的制作,我们一开始就严格贯串“认真”两个字。首先,课上必带工具:剪刀、刻刀、胶水或双面胶带;其次,拿到制作材料,找出所需的卡纸后,先看制作说明或制作步骤,了解本制作的基本制作方法;然后动手剪刻各部件,通过阅读剪刻符号进行正确的剪刻,并且每个部件剪下后要在反面写上部件名称或序号;然后用刻刀在虚线处、点划线反面刻痕并折出形状;最后才是完整地制作。多年的活动搞下来,使学生阅读图纸的能力增强了,动手制作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从一开始剪刀的握法、锋利的刻刀的使用都是小心翼翼;到后来学习锯子的使用;用烙铁焊接等技术的掌握;从对船模、车模、航模的一窍不通,到自己能很快的完成一辆四驱车的制作;能操纵遥控快艇在水上疾驰;操纵遥控飞机在空中翻跟斗,大家都高兴得拍起手来。这是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刻苦学习的成果,怎么不叫人兴奋呢?然而辅导老师十分冷静,没有忘记在这个时刻要特别注意提醒同学们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①立体纸工要有棱有形,挂角要正确;②30分钟内完成一架“橡筋动力吹塑纸飞机”的制作;③如何减少四驱车在运动中的各种阻力;④遥控船模航行中不能碰到水道壁,绕桩时不能碰桩等……这样的活动对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一丝不苟、积极求索的科学作风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使他们学到了对科学进行探索研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一些态度和方法,这是多么重要的科学素质啊!
三、着眼开发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尽量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智能,还要把课外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去培养创新能力,去大胆探索科学的奥秘。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0.引言:所谓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就是运用思想政治中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施加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而思想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学科,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高中生在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1]。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普遍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理论体系与基本概念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简单、教学气氛枯燥,不免让学生产生厌烦,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分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究出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最佳策略。
1.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源于“生活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因为教育本来就是基于生活之中的,最初的教育就是生活化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步,原有的生活化教育逐渐淡化,教育从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独立成为现在的单独一个部门,即学校,随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成熟,教育已经从生活化变成了专业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生活化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所有课程的教学当中,仅仅把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加工的过程”,教学模式以极端的制度化教学和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高中的思想政治这门科目,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和当下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学生普遍厌烦思想政治这门学科,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认识出现误解,普遍的把生活和思想政治的教学分割开来,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有无等,导致我国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十分低下。要提高我国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将枯燥的理论化教学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得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2.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实现全方位和统一的生活化思想政治的教学[2]。
2.1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主,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仅仅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这门纯理论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要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实现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目标,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设备,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2.2教学的主体方面。要实现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必须要明确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者,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者,要在能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只有双方相互协作,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要在主体化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该把具体的教学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他们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生活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认识度和兴趣,以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生活中的实力对书本中的纯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解释,这样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对概念性问题的理解。总结说,就是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文本的政策。
2.3教学的内容方面。由于高中的思想政治学科属于纯理论性的知识,死板的教学内容使得思想政治学科变得更加乏味,只有在原本纯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生活化的内容,才能改变思想政治学科的乏味,对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纯理论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把理论化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2.4调整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书呆子,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不止是形式而已,新时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目标是实现政治、经济、生活三者的相互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善于联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等,只有把的基本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重于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发展需求,把理论的观点描述蕴含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之中,实现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4]。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青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 金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数学认知结构 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
戴维斯(W.J.Davis)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与做研究的数学家类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成功,一个学生离开校园后,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或成为一个人之骄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
因此,数学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能力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般来说,掌握好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能促成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这里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良好的引导,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潜移默化之中,学生遇到新的知识就会自觉将其与自己的知识库中认知进行匹配!一般的,老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其一:类比旧知识
例如,一次函数图像的概念。
①复习统计学中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②回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特殊点的值、最大或最小值等。
③函数图像的定义
④函数图像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⑤函数图像的直观性——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
⑥特殊点的值——与坐标轴的交点。
其二:从发展史来认识
例如:负数的概念
①我们有300元,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还有多少元?——原有基础上“+”对应的收入,“—”对应的支出。
②介绍收入支出的记录方法的发展史——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收入用黑色笔记录、支出用红色笔记录,所以有财政赤字之说——对应前面的计算方式,我们在用“+100”表示收入100,“—50”表示支出50。
③介绍负数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引导,能揭示概念的形成原因及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达到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库,并且潜意识的形成好的认知结构。
2、 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进行指导。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何探索、如何发现、如何研究,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让学生自己提出教师想要提出的问题,最终发展到学生会用元认知提问来引导自己。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时,老师应该时刻渗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找到探索的方法。常用的得出新知的方法“猜想——类比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证明——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第一节中,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公式时:
①你认为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想的?——由于我平时经常引导,许多学生说:“老师您不是说,可以用特殊的进行猜想么,正方形等内角和都是360度”——由特殊到一般。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猜想吗?——将四个角剪下拼到一起。当初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方法。——类比探究
③得出新知识猜测后,还需要证明。你能证明吗?——求角度之和的知识有哪些,你能否找到证明方法?——转化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转化为三角形——利用平行线垂线等。
3、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数学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方法是指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
《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建模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课都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比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节课,我想这节课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渗透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不应简单的局限在一次函数。
我将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设计如下:
明确问题变量;实验获得数据;描点画出图像;判定函数类型;求理想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①据估测,电影《功夫》中。周星驰的“如来神掌”的指距为9米。由此估计那时周星驰将自己变成了多高的巨人?——抛出问题,给出生活中的两个变量。——找成年男性身高y和指距x的关系。
②通过测量,收集数据。
③建立直角坐标系,将两个变量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描点、画出图像、判断函数类型,求出理想的解析式。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的过程。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总之,在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增长,同样要把数学只是获取的过程与获取的结果一样作为教学的目的。从致力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论更新;现实参与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政治课都很空洞,往往在政治课堂上可以看到很多睡觉的、玩手机的和聊天的,大家对政治课的重视度和热情度都不够。从根本上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课过于书本化,让人感觉是“悬在空中”的,它没有与生活进行很好的结合,只是一味地、空洞地说教。因此,要改善政治课的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注重来自于生活的实践经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政治课的趣味性,实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化教学。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内涵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为基础,寻找政治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之处的教学就是教学的生活化。把抽象的政治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到理论并能够运用到生活实际。
总的来说,其特点表现如下:
1.现实生活课堂化
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不能够只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上,而要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做到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2.日常生活课堂化
由于政治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学的实际内容,要不断创造出生动的东西,以达到“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使政治课堂的教学生活化――跳出书本、走入实践、走进生活,才能使政治课堂更加具有活力和
价值。
二、实现策略
1.理念及技能层面的更新
(1)理念更新
要想真正落实一项政策,首先必须在理念上对其更新,做到思想上的重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推崇生活化教育,他的许多关于生活化教育的思想都可以为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借鉴。陶行知先生对原先的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死传授,而不考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持批判态度的。陶行知认为学生应该去看真正的生活,而不是埋头于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去实践和做事情,而不只是背诵书本上的知识,仅限于了解而已;积极的思考才是关键,机械的记忆是没有用的;应该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而不是唯唯诺诺地接受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想要这些美好的假设得以实现,教师就需要从理念层面改善自
己,把自己从原先的园丁身份向引路人的身份转换。
(2)技能更新
要想真正做到高中政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政治老师除了要在理念上更新之外,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就是要有一双敏锐观察的眼睛。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又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而依据教育原理方面的知识科学地设计教学话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活化教学;接着就是思维方面的考验。有了话题,就需要有善于分析、思考的思维,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话题;最后就是教师创新方面的能力。话题需要升华,需要得以创新,这样才能做到自主探究,做到教学生活化。
2.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理念层面和技能层面的生活化教学是前提,重点还是要把握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就是兴趣。课堂教学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有实现知识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的可能。如果学生对老师讲的话题有兴趣,那他就会集中精力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这样学生就会真正学到东西。二就是氛围。以往古板而又一成不变的课堂使得教学显得特别压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很难集中精神听讲,对于政治课这样枯燥无味的课程,尤其容易走神。因此,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注重课堂的氛围,营造轻松有趣的、活泼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环境更趋于生活化,这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率完成。
3.现实参与
政治理论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很容易感到无趣和厌烦,
这时,如果高中政治课能够做到真正的联系实际,那么不仅课堂会更具生气和活力,学生也能真正地学到知识。举个例子,如果讲金融方面的知识,老师就可以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银行、证券交易场所等地考察了解,实地学习与金融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教学的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构想,学生在这样一个课堂环境中将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能够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同具体的生活实践经历有效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高中学生在政治课堂上表现得更为出色。
参考文献:
[1]张暖纺.浅谈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一、鼓起质疑的勇气,树立学生敢问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宽容的环境,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用老师的爱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做他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在活动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学生自己完全不懂的,有的是一知半解的,还有的是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而自己尚未察觉到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有问题总是好事,不论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因为“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正如海森堡所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美国的布鲁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搭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知道大胆质疑是全面参与活动的最好体现。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一名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也不缺乏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都是优秀的,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肯定他们质疑的价值。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后顾之忧。
二、传授质疑的方法,挖掘学生会问的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有时候是天生会提问的,只是有时候无法掌握提问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让学生问为什么,让他们的思维开始于惊奇,开始于疑惑,开始于矛盾。平时,可以让学生每天提出一个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在思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结合教学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自主,内容才充实,效果才明显。
如班上有一个学生在看妈妈洗衣服时,发现妈妈每次都要把衣服浸湿,再擦肥皂,还要用手搓,才算把衣服洗干净。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晒的时候要把衣服拉挺?学生把这两个问题写在他的问题本上,虽然是两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但对于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刚巧二年级有《洗手帕》一课,我就把这两个问题摆上了课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很快,他们就发现将湿手帕擦上肥皂,再用力搓,可以通过肥皂沫把脏东西带走;晒的时候,把手帕拉挺,干了就很平整美观。
三、创设质疑的情境,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
“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思维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解决又促进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要想学生主动提问、善于提问,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创设有效情境,培养质疑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洗手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带学生来到校园的草地上。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和孩子们一起洗手帕。大家都觉得心情格外舒畅,话也特别多。爱玩的学生趁我不注意,竟偷偷玩起 泡泡来。有些同学向我打小报告,说有人在玩,没有洗。此时的我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先洗完手帕,再去玩泡泡。玩的时候,留心观察。那些玩泡泡的同学没有挨批,反而得到特许,心里很高兴,就照我说的去做了。这样一来,学生都积极地思索着:怎样洗手帕才能又快又好呢?他们窃窃私语交流着“绝招”:浸湿手帕,涂上肥皂,搓洗每个角落。有了方法,他们的速度自然快了。没一会儿,大家都洗完手帕在吹泡泡、玩泡泡了。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玩的时候,学生发现泡泡的形状多样、色彩缤纷,真奇怪!当场就有人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接下来的一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寻找答案。
“泡泡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泡泡形状多样、色彩缤纷?”这两个问题并不是《洗手帕》这堂课的学习重点,而是在学习洗手帕时延伸出来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说明学生已经能从观察中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四、评价质疑的效果,增强学生爱问的动力
评价时,要突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评价,应以鼓励为主,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弥补思维过程中的缺口,带领学生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用不同的手段激励他们。
关键词:数学知识 高中《生活与哲学》 合理运用 教学效率
哲学是一门抽象度很强的学科,它生涩难懂,老师解释了很长时间,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更正确地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寻找数学知识与哲学的汇合点,用数学知识理解哲理,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1.运用数学符号来明确哲学的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1对内涵不同而文字表述相似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强化它们的区别。《生活与哲学》中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动≠具体的运动形式” 、规律≠联系、质变≠发展、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等
1.2对具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特点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明确它们的属种关系。《生活与哲学》中的“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哲学” 、“∈真理” 、规律∈联系等。
1.3对外延和内涵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说明它们在使用时的相互替代性。如“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1.4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可以用“=、”等符号来深化对哲学理论关系的认识。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讲到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我请同学们试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上述内容中的观点,他们顿时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用“1+1>2” 、 “1+1=2” 、 “1+1
2.用表示集合关系的欧拉图(韦恩图)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政治学科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既要从内涵上来理解和区别,又要从外延上来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讲述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用集合图形来辅助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学科中有许多这样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欧拉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3.用数学上的直线图或曲线图来反映《生活与哲学》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中有许多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它们,不仅抽象难懂,而且学生也难记忆。在教学中如果用线段图来描述,能使抽象知识、原理具体化、简单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前进性与曲折着性的统一
4、活用“排列组合”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中,第二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在这一教学内容,我让同学玩了一个数学排列组合游戏,同学们在欢笑声中体验到:“摸奖”的快乐,也认识到了因排列顺序不同也会引起质变。[2]
5.活用数学集合“交集”概念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加以解释,效果很好。二者关系好似如下关系:
个性:集合A={a,b,c} B={a,b} C={b,c,d}
共性:集合A B C的交集,可另命名为D={b}。
交集D的元素存在于集合A、B、C之中,没有集合A、B、C也就不存在交集D,同样集合A、B、C也不能离开交集中的{b}。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方面,关系的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用此方法来讲授。关于集合,是学生在高一年级就已接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其他方法更容易。[3]
以上所提到的数学方法,都是教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政治理论时能充分活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不断地思考和运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就能显现出趣味性、生活性和严谨性,师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定能受益匪浅。
总之,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本来关系密切,如果在哲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一定会改善我们的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论数学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贵州省瓮安二中 黄 哲
活动教育教学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提倡的教学模式。笔者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实践中,对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了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像德育课这些公共基础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专业,加强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融合。
在中职德育课中融合学生所学专业情况开展教学,也是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为此,笔者在所任教的2014级给排水1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活动教学中,进行了融合学生专业的实践探索。
一、中职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德育课教学方式,由于针对性较弱,教学方式简单,所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职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常常令德育教师感到焦虑,学生感到无聊。这就需要转变德育课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课吸引力,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是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动力。通过创设符合学生专业特色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识,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做好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对德育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体验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教材知识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活动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性和实践性。
在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从体验中学,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它强调的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重视活动、重视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能力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以可信、有用、愉快的方式,在快乐德育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探索
下面笔者以2014级给排水1班《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一课为例,说明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过程。笔者本次课的课型为活动体验型,主要的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前准备,融入专业—活动体验,感悟知识—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课后拓展,深化知识。
1.课前准备,融入专业。(1)邀请学校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曾国庆回校拍摄了一个3分钟的自我介绍的视频。(2)笔者把学生带到给排水实训室,邀请曾国庆演示套丝机的操作,并让每组学生代表尝试简单操作,笔者和学生一样,参与了操作,并制作成视频。(3)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旧报纸。(4)从学生的上一次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中,筛选出两份有代表性的作业。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学生专业特点等创设教学情境,在给排水专业中,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典型任务,教师选取了管道工的关键技能作为切入点,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境,德育课融入专业实习情境,给学生带来切身的体会,为新课的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2.活动体验,感悟知识。(1)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一个视频: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曾国庆的自我介绍。2012年6月22日,他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给排水设备安装的技能大赛的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如今的他,已进入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读大专,实现了他的职业规划中的短期目标:升读大专。学生相互交流这个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三年,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自我管理,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二个视频:学生与教师在套丝机上的操作演示。学生在观看这个视频过程中,课堂气氛情绪高涨,参与拍摄视频的学生代表亲身讲述与师兄的交流过程,分享操作过程的感悟,并知道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专业管道工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视频演示中的内容是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从而热爱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目标。
(3)学生参与游戏:“撕时间”。本环节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自主体验阶段,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感知,直接体验专业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好奇心,热爱所学的专业。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点: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会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单纯采用以说教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活动体验,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学生从感知获得的知识,就有可能促成学习行为的变化。
3.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把筛选出来的两份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进行投影展示,小组对照各组作品完成活动:分析和完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的内容。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重新分析自己的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安排,就业方向,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对自己原来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不满意,会有新的想法和职业规划,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提升,共同探索学生如何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并按照预定计划执行,突破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4.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强化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体验过程的评价,指导学生提炼出所学习的知识点,教师鼓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指导学生通过学生手册查找给排水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会管理和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自觉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清晰。
5.课后拓展,深化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后阶段,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职业生涯管理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注重专业的实操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1)增强了德育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活动教学从学生所学专业的案例出发,采用学生师兄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案例,真实可信,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专业引入到德育教育,使枯燥的德育教育有了“见得到,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职教理念,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2)增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实施活动教学,融入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简单灌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点拨、引导、评价、鼓励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3)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好奇心、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示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交流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从事职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2.教学反思。(1)德育教师要提高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要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其前提是,德育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能根据专业特点选取相关的专业关键技能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2)德育教师在交流实践中开阔视野。德育教师要主动与专业教师交流,开阔专业视野,积极参与专业活动,不仅仅从书本上了解,更应从中职教育的注重实操技能的特点中去了解,要深入观察和体验职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有幸于2011、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了我校参与的全国给排水管道安装技能大赛学生选手的训练工作,主要负责选手心理训练工作。笔者通过这次交流和观察,笔者对给排水专业的实训课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收集了大量给排水专业学生实训的图片和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资料。这些专业认识和资料为笔者在德育课活动教学中开展专业融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活动教学中,有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有点自卑,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敢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要有意识增加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及时给予他们更多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 键 词】 生成性;概念获得模式;教学案例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概念的理,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社会现象、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高中政治课程。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概念教学方法来说,存在着可能更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的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来讲授高中政治课程,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规律”等较抽象又基本的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获得模式”
(一)“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依据
“概念获得模式”的基础是基于布鲁纳(Bruner),古德纳(Goodnow)以及奥斯汀(Austin),在他们的著作《思维的研究》中体现的结果。“概念获得模式”是通过特定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把概念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教师已知”的概念,从而减少重新学习的必要。
(二)“概念获得模式”的结构体系
阶段1:资料呈现和概念确认。向学生呈现的资料或者包含或者不包含所求的概念。这些资料以成对的形式呈现,学生们被告知所有肯定型例子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作用是表达出所求概念本质的假设。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些本质特征命名概念并说出概念定义。(他们的假设到下一阶段才能被证实)
阶段2:概念获得的验证。方法是首先将未标示的例子正确地分类,然后举出自己的例子。在此以后,教师确定或否定他们最初的假设。
阶段3:思维策略分析。学生们分析自己获取概念的方法。有些学生用的是整体法;有些学生用的是部分法。逐渐地,他们会比较出不同方法的不同效果。
二、笔者的教学案例:“经济的概念”
笔者尝试用“概念获得模式”讲授《经济生活》前言的“经济”概念,以下是教学实录:
第一步:呈现示例1―5,它们标有“是”的标记;呈现示例6―10,它们标有“否”的标记。
示例1―5:
1. 11号线擅改钻探位,打穿5号线隧道,致昨日上午地铁五号线全线延误3小时,千人退票。
2. 央企老总收入若过高要进行调整。
3. 生鲜鸡八仙过海求“涨粉”:有的送货上门,有的主打专卖,力图培养广州人新的消费习惯。
4. 确保全年外贸稳增长目标。
5. 地产大佬 齐齐跨界。
示例6―10:
6. 《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瘦金”之外的率性之笔。
7. :与上合各国打击“”。
8. 电影节艺术之路走得相当艰难。
9. 广东五名副厅官被立案侦查。
10. 呼吁设南沙车辆管理分所。
呈现以上5个正面示例和5个反面示例,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它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一些关键属性。这样,可以尽可能排除学生在探索概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使学生的发现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从而有可能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步:学生比较分析示例,提出假设
教师要求学生对五个标有“是”的示例和五个标有“否”的示例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对所有标有“是”的示例进行比较,找出“是”的示例中的共性,从而让学生对“是”的示例形成概念假设“经济”。
第三步: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概念进行验证
教师给出和前面10个示例相类似的另外15个示例(在此不一一列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假设的概念进行分类。然后教师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让学生确定或否定他们最初的假设,并及时做出修正。
第四步:教师、学生在验证、修正假设之后,命名概念,重述定义。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描述“经济”的概念或特征。以下是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约10分钟的思考、讨论给出的“关于经济”概念的描述:(以下仅摘录部分)
1. 经济是通过贸易、消费等方式影响人们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的手段。
2. 经济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生产与物质的交换,获得利益的行为,受国家调控。
3. 经济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各种消费活动及生产活动、建设活动的总和及我国人们生活小康的基本保障。
4. 经济是社会中货币及商品的流动,包含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因素,具有一定规律,经济需要市场,市场使经济活跃。
5. 经济是生产、销售、市场、消费的统一体,是国际普遍关注,同时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在学生自己尝试给出“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课本“经济”的概念进行讲解。因为学生基本已能归纳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因此教师只需对“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解释即可。
第五步: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
教师要求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想法,开始注意哪些特征、以后又做了哪些修改等等。通过这样的互相交流方法并对此进行思考,学生们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够尝试新的方法并且注意观察采用新方法的结果。
三、使用“模拟训练学习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 正确选择相关资料。在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概念,挑选资料并把它们组织成肯定型和否定型例子,然后排列成一定顺序。排列顺序的原则是:先给出一些特征代表性程度比较高的示例,等到学生们渐渐掌握了概念以后再让他们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2. 及时记录发现过程。在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时,教师要记录下特征及其假设(概念)的提出过程。需要时,教师还要提供附加示例。在概念获得活动中,教师的三个作用是:记录、提示(线索)和呈现附加示例。
3. 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在课的前半部分教师要支持学生去大胆假设,然而一定要强调指出这些假设只是暂时的,并且组织学生在对话中相互检验对方的假设。在课的后半部分,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他们的概念和思维方法的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不同方法的优点,而不是试图寻找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所有人的最佳方法。
4.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所有概念都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只能有选择的、部分的使用。“概念获得模式”,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又上升到具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它的确能够培养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了紧密的结合,较好地纠正了讲授教学中的一个明显缺陷,即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以至于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看到“概念获得模式”长处的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也感到:一方面一个发现过程所费的时间比一个讲解的过程要长得多;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发现过程。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下,并没有必要用此模式讲授所有的概念,但部分地应用“概念获得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
总的来说,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积累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创新教学方法,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发挥组合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