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4-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学生传授心理知识、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训练学生行为的公共必修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讲授教学法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因此,探索和建构有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十分紧迫。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了心理咨询教师,但在实际中学校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教学规模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上,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过程、忽视结果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内涵及外延理解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的理论传授,未能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理念落后。以传统的“填鸭式”方法为主,很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三是师生交流少,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导致上课人数过多,大班教学中师生沟通很少。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全面提高道德修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使学生激发个体潜能,优化心理品质,提升生命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目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求职等领域。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主要以理论传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重理论、轻实用。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师生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使学生处于一个接受式、被动的学习状态,未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积极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专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打破传统的按章节依序授课体系,依据课程内在逻辑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既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制订教学方案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通过专题的设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促进教学与实践结合。二是专题式教学可以把最新学科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三是专题式教学秉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新颖,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以参与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分析

一、引言

虽然“教本无法、教无定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一些教学方法及模式还是需要被应用起来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科教学基础弱的教师、学科教学开展教学实践尚未成熟的学科而言,采用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一般并不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当然在课程教学中也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方法、教学模式进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特殊性,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更为长久、深远的影响,其课时量、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不多,强化和巩固的机会也不是特别的多,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活动而言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选择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讲授法是最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属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贴近其实际生活,讲授具体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这种方法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比较直接,更多的是知识的传递,对于行为及情感的影响一般效果不是特别明显。2.课堂合作及讨论法。合作、互动讨论是学科教学中一种相对而言更为开放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个主题、问题进行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小组讨论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特别的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很显著的。3.利用游戏活动组织教学。游戏可能是学生最为熟悉、最为喜欢的教学组织和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情感的发展。教师在传统的校园游戏中,是完全可以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积极的引导下能够更为有效的促进学生其人格的完善与发展。4.角色扮演法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是心理活动中一种比较有效的、并且互动性、参与性都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模仿一些角色,通过角色的一些活动和一些观点的描述表达想法。角色扮演其实就是一种行动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模拟、想象、感受以及体验的过程中,他们很好的对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当然也会学会更加敏锐地观察身边的感受。同时角色的扮演也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舒缓紧张、发泄情绪很好途径。对于自闭、自卑、内向的孩子而言,角色扮演还能更为有效的克服其羞怯、自卑等心理,对于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基本类似,往往是放在一起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某一种情景、某一角色的体验情绪情感等放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情景、假设来测试学生的心理反应,这种情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模拟的情境或想像的情境,需要做好情景的构建。比如说,对于具有考试焦虑特点的学生,可以为其创设、设计出一个想像的(当然也可以是现实的)考试的场景,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学生去反复的训练,在强化中网学生的焦虑逐步消退,起到心理干预的作用。5.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一般都是放在课前、课后等课外活动中的,其的实践方法有很多的类型具,一般参与社会活动(参观、郊游等都是)、考察、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都是常用的形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数据信息和资源,能够为其分析解决很多的心理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学生的服务意识、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6.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很重要的活动形式,其可以和互动、讨论、合作、探究等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案例分析最好选择一些真实的案例,当然教师和学生能够现身说法最好,如某某讲述自己的一些成长故事,讲将家庭、朋友的一些趣事。这个过程能够宣泄情绪、表达自我,也利于促进产生情感的共鸣,增进情谊。基于此,展开的分析能够对心理现象的思考与理解更为的深刻。7.个别辅导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广泛的和普遍存在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关注那些特殊的孩子。这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边缘学生、差生,教师需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对于问题学生要制定特殊教学辅导方案,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的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班集体中,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第3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名言,言简意骇,发人深思。心理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一言而明。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没有心理素质这一生命的精神载体,一切思想、文化素质都不可能有效提升。

二、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1.学校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关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让能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杜绝公式化、平均的机构化管理,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重庆直辖市的人文关怀。调查问卷中教师心声表明,小学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重视教学环节的原则问题,杜绝无意义、过于形式化的评比考核,如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会议、考核等等。

2.建设教师自我修定系统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调节,教师心理健康也自需要我维护。不断的自我修定。学校应该通过心理教育平善教师心理健康的自助修定系统探究学校内教师基本状态和需要,建立教师心灵的家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修定的能力。

3.社会关爱平台

教师担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责任,所以应该迎得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虽然重庆市政府已经落实了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取得社会的协同支持。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信任氛围。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爱平台,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感,将更有利维护教师身心平衡,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调动老师学习兴趣,促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1.讨论式的讲座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收集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聘请专家开展专题式讲座培训。根据讲座内容预先设计交流表,拟订一些问题引发教师讨论、思考。引导教师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沟通与共鸣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参与培训的兴趣与实效。

2.情境模拟

提供模拟的教育情境,让教师扮演相应角色,在处理所提供的模拟情境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可以利用重庆名教师、名校长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育的专家库,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引路和辐射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掌握解读、领悟教育规律的金钥匙,指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目前教师培训中一种引人注目的培训方式,日常教育实践是案例产生和形成的源泉。通过鲜活教育案例的讲述、聆听与体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有助于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中分享经验、深入思考,有助于加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开启教师的生命情感,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

4.教育反思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反思日记,及时反思教育情境中的得失感悟,在不断的反思与重建中升华思考,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与专业品质,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生命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有效方式。

(三)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资源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应抓住当前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契机,努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建活动,使三者发挥最大的功效。对于心智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犹为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环境是保障。能否有效的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融合与贯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组教学过程随时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抓住机遇,在大力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关爱教育的社会优势,整体联动,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深入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六大工程;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阵地,组建家教讲师团和家教督导组,提升家长教育素质,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充分利用有关传媒,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与监督机制,设计、组织各种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第4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研究生 原生家庭 非原生家庭 朋辈互助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2-02

A new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YIN Yonghua SHAO xin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s deepening, post-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face much more pressure in many respects. Correspondingly, the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becomes more essential.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on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s explored through case study. A new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by means of coope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institute and family as well as peer counseling.

Key Words:post-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original family unoriginal family peer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2014年注定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不平凡的一年,取消公费、全部自费、建立研究生奖助体系这一系列堪称里程碑式的重大改革措施,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开始正式实行,而这一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为最多毕业生(超过700万)“撞上”最大留学生归国潮,2014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这一切意味着广大研究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也不例外,他们承担着学习与科研的繁重任务,背负着国家、社会、家庭、师长的多重期望,新的形势使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科研院所与高校不同,并没有庞大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通常是仅仅由三四个人组成的“研究生部”,承担着达五六百人之多的研究生的全方位管理,确实无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探索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1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易被忽视的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

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有学业、就业、经济、婚恋、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文章和著作,然而追根溯源,这些成因都与隐藏在背后的一个易被忽视的深层次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学中,原生家庭是指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研究表明,原生家庭的气氛、传统、生活习惯、亲子关系等,都会深刻影响子女的人格、习惯、人际关系等,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年龄在20~30岁这一阶段,很多人尚未结婚成家,不可避免地仍旧处于原生家庭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力之下,因此探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并寻求相应的有效解决方案和对策,对于完善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首先通过以下案例分析来探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关系。

1.1 家庭氛围冷漠, 缺乏温暖

案例:某院学生,男,博士高年级,自幼由奶奶抚养长大,与父母关系冷淡,父母受社会影响不支持其继续求学,认为应该早些工作赚钱。该生由南方知名高校专业第一保送读研,有一定的学术培养潜力,博士期间因奶奶突然离世,缺乏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导致该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轻生的严重后果。

1.2 家庭对孩子“望子成龙”,期望过高

案例:某所学生,男,硕士,父母倾尽全力培养,从小到大一路名校,钢琴特长,本科毕业时放弃出国选择保送至研究所读研,其父希望该生能读博,但该生没通过硕转博考试,其父放出狠话“如不读博,断绝父子关系”,使该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需定期咨询并服药治疗。

1.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不肯放手管束过多

案例:某所学生,男,硕士,父母管束过多过严,从学业、生活到恋爱、求职无一不干涉,并且家长经常找导师和研究生部老师谈话诉苦,该生不胜其烦,非常渴望尽早独立脱离家庭,苦于在读期间无法实现真正独立,心理压力非常大,加之失恋无法排解痛苦,最终放弃出国深造以求早日毕业工作。

1.4 家庭经济贫困,导致自卑自弃

案例:某所学生,男,硕士,父亲小儿麻痹,母亲重度精神疾病,家庭经济贫困,该生受亲友资助得以求学,但仍旧非常自卑,后因失恋和学业困难的双重打击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虽经医生和师长朋友全力救治,但因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而效果不理想。

以上案例均为科研院所的真实个案,反映出研究生心理问题与其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密切联系,其原生家庭背景越不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由此导致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越困难。

2 非原生家庭研究生的心理影响

非原生家庭包括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对于部分非原生家庭下成长的研究生的心理教育不能忽视。当今社会离婚率逐年升高,部分非原生家庭的研究生由于从小就因为家庭的种种原因而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对心理造成阴影长大以后难以抹去,从小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疼爱,或对父母单方的偏见,难免性格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孤僻、好强、自卑,不愿意与同学相处,更不愿意谈及家事,使同学老师难以相处。对于这样的研究生就要更加引起重视,更加投入精力去关心爱护他们,以下案例分析非原生家庭研究生的心理教育

案例:某所学生,入学后与同室不和,与同学关系处不好,性格孤僻,假期从来不回家,不愿提及父母。情绪低沉,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会问起他父母的情况。当他们看到别人家庭和睦团圆时,心情更加压抑,感情更加脆弱,心灵上的创伤更加恶化,这样,就使他的言行举止失常。

3 对策与建议――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3.1 探索建立科研院所与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

科研院所、学生家长应当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以及非原生家庭的心理影响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科研院所与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共同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关心非原生家庭研究生,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

3.1.1 组织保障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效的组织机构来保障其实施和运作。根据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需要成立由科研院所研究生部老师、家长、导师代表、研究生会干部四方组成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指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2 活动形式

考虑研究生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的实际情况,举办其家庭到科研院所的活动非常不容易,但如果经过事前的充分调研、精心组织,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还是能够以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如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家长微信群、家长QQ群、网上视频讲座、电话家访等。

3.1.3 活动内容

积极宣传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及非原生家庭心理影响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努力提升家长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使家长能够认识到营造家庭的健康和谐氛围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乃至未来事业发展和新生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家长角度能够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家长可主动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和交流。家长与子女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代沟,加之所处时代、教育程度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生活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差异,甚至导致对立和冲突。“解铃还需系铃人”,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是化解这种矛盾的有效手段。沟通和交流可以使家长和研究生坦诚相见、交换彼此的意见、观点,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一孔之见,,由相互理解开始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二,家长要与时俱进,了解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大多数研究生父母年龄在45岁至60岁之间,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及年轻人,对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也往往不能及时更新观念,常常出现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的尴尬局面。如果家长能够面对现实,放下家长的权威,放下身段,及时充电学习新的知识,做到思想观念的升级换代,则完全能够与年轻人比肩,实现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第三,家长要重视与研究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常将家庭比作温馨的港湾,亲情和关爱萦绕在其间,这种宁静、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消除研究生因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还可以满足研究生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

第四,家长要创新家庭交流载体。一封家书曾经是很多人重要的家庭交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已成为当今研究生与家长的主要交流载体。除此之外,家庭活动也可以成为新的交流载体。如寒暑假期间的家庭聚会、举家出游、K歌、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丰富家庭生活,增进家长与研究生的感情,增强研究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五,引入朋辈互助,在科研院所开设面向学生的朋辈互助中心。在在学研究生中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师,由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来确保业务能力,为广大同学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将极大地加强科研院所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有效扭转当前心理咨询力量不足的被动局面。同时让更多的研究生成为心理咨询的主体,引导他们成长为朋辈互助中的助人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够帮助同龄人解决心理问题,也将大大提高本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充分发挥了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结合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体会,浅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课的活动形式。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无论就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有些职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直以来未引起重视,原因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恶劣,招生恶性循环,学校为了生存,注意力主要在招生和就业上,学生人学没有门槛,所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己经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校教学、学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多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很多学校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为了表示对这方面的重视也开设心理指导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是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更有些学校连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开设,就是一学期或一年搞了一两次讲座而已,然后就万事大吉,这样很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我来当老师”活动中,学生就有较深的体验,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她预设的课堂情景,只是让她上一节课,当她这个“老师“面对下面乱七八糟的课堂时她掩面哭泣冲出教室。她认为同学太不尊重她,让她太没面子。当老师告诉她,这些都是事先预设的情景时,她深有感触的说:做老师太不容易,以后我要认真听课。在全班的讨论中,同学们的认识都有提高,这个班以后的上课纪律大大改善。

2团体游戏,懂得学习经验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团体。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游戏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相亲相爱一家人”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亲人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3自我评述.学会不断反思

自我评述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口头评述和书面评述两种基本形式。在组织自我评述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和隐私权,不能事先给学生定下调子和框框,更不能强行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述。

要求学生在总结中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好是写成心理日记,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历程,引导他们学会评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诸如分析:(1)对自己是否持肯定态度?是否能不自炫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2)对自己的潜力是否有明确的认识,并创造条件,发展潜能?(3)是否轻易为外界刺激所左右?是否能历经挫折困扰,而处变不惊,善谋能断?(4)是否脚踏实地而不沉酒于幻想之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5)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是题目评估,如:(1)某个专题辅导对你最有帮助的是什么?(Z)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地方?(3)请说说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4)请写下你的建议与期待,等等问题,帮助学生在评述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4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5案例分析,强化健康意识

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如正面案例促成学生“见贤思齐”,反面案例则能“以警效尤”。运用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着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揭示导致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不能简单化为讲故事,总结经验教训。如:乌市五家渠某职业学校3名男生为一条裤子打死同宿舍一名同学的案例。通过分析打人者自私、狭隘、自我中心的心理意识,使同学们反省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其警惕平时的心理状态,维护好自己的健康。

6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7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为了更准确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也为了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 )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第6篇

供应室是医院内部多种无菌用品的供应单位,其职责主要是对各种医疗器材予以清洗、包装、消毒以及供应[1]。供应室护理人员需要承担多种污染医疗器械的回收处理工作,在整个操作过程可能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形成威胁,因此需要为供应室护理人员提供一定的防护措施,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本次研究中选取院内7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为对象,对其工作期间的职业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进行全面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院内在2015年开始逐步实施职业危害管理,为此特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7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70名护理人员中: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0±5.3)岁;学历:中专29名,大专31名,本科10名;职称:护士47名,护师20名,主管护师3名。纳入标准:所有护理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已经离职护理人员。

1.2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1.2.1健康教育 利用培训的方式对供应室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危害知识与防护措施教育,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各项在供应室工作期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讲解,同时针对各项工作环节的任务进行危害因素细化,加强护理人员的掌握[2]。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可采用专家讲座形式或实际案例分析的形式,专家讲座是请相关护理学专家对供应室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职业危害知识与防护措施进行理论讲述;实际案例分析是请供应室专业护理人员结合发生过的职业危害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与讲述,针对实际案例展开职业危害相关知识培训。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可针对供应室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

1.2.2安全防护措施

1.2.2.1生物学危害 针对污染后的医疗物品与各项手术器械进行回收处理过程中,需要佩戴安全防护手套与口罩及必要的防护用具。一旦发生器械刺伤,立即对伤口进行挤压,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反复冲洗,最后消毒处理[3]。

1.2.2.2化学性危害 护理人员需明确各项化学消毒剂的成分、药性、毒副作用等,在消毒剂配制过程中需要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确保做好自我保?o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化学试剂,一旦化学试剂损伤到眼睛,立即用清水冲洗。化学消毒剂用过之后需要做好保存工作,每次使用完需要进行洗手与消毒。

1.2.2.3物理学危害 在消毒间内部给予必要的消音处理,对各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保养,避免在使用期间发生危险。

1.3观察指标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人员的职位危害知识以及护理措施掌握评分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

2 结果

经实施职业危害管理后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显著提升,与实施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3.1.1物理因素 供应室物理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紫外线、噪音、高温、锐器损伤等。其中紫外线作用于皮肤表层可能造成护理人员光照性皮炎,甚至引发皮肤癌性,作用于眼部则可能引起结膜炎;噪音主要来自真空杀菌或清洗剂工作期间,护理人员长期置于噪音环境中,可能形成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耳鸣等问题;高温主要来自高压蒸汽灭菌器散发的大量热量,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可能发生中暑、烫伤等问题。

3.1.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指在对医疗器械进行回收处理时,需要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该过程需要护理人员配制化学消毒剂,而配制过程中则可能受到化学试剂的损伤。

3.1.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细菌感染等危险因素,供应室工作需要对医疗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而回收的医疗设备均是污染后的,包括手术所用设备等,回收的医疗器械残留着一定的病原菌,可能黏附血液,其危险因素包括乙肝、艾滋病原等。护理人员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清洗过程中会接触污染物,受到尖锐物刺伤,进而引发感染。

3.2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自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以上危害因素的统一特点是接触性危害,因此在提升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回收的医疗设备与化学消毒剂等,降低风险。另外在物理性危害因素中噪音与粉尘等也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对供应室进行消音处理,同时控制供应室的空气质量。

3.3调查结果分析

第7篇

o理教学查房能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传统教学形式是由老师教学,学生被动接收老师教的知识,没有学习热情。本研究在儿科临床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查房模式,即整个护理查房中,以实习学生所分管的患儿作为床边查房对象,汇报患儿情况、按照护理程序护理患儿,并进行健康教育、现场操作等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由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6 ~ 11个月在2015年衡阳市城市三级医院儿科实习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全日护生118名为研究对象。

分组方法:在科室总务教师协商并通知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招聘自愿参与儿科教学教师,从愿意开展该类教学带教老师所在病区中随机选择三个病区病房作为实验组,以匹配三种疾病、学生和教学教师背景相似的病房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查房模式;实验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查房模式。

1.2.1 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查房

老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写教学查房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知学生查房的日期和要提的问题。在每个病房带教老师的讲课以后,把四名实习生分为一组。视查儿童病房时由一名学生报告查房情况,老师挨个示范护理程序项目,完成家庭健康教育。然后回到小教室,以老师解释说为主,总结刚才分析收集到的历史,参考各小组查房心得,提出护理程序全过程,最后由老师总结。

1.2.2 以学生为中心的儿科教学查房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查房模式有如下特点。1)制定计划:在儿科护理4周的实习时间里,由护生独立查房,教师主要起支持和指导作用,事先做好护生的角色分配并提出具体质量目标。2)培训护生:对护生进行护理评估方法的培训,使护生知晓护理查房的操作要求和流程。3)选择合适的案例:学生提前2-3天和老师商讨选择典型检查案例,并获得患儿家属的许可。查房当天,老师在床边指导,确保孩子的安全。4)协作学习:两名护理学生分为一组,第二轮检查时两名学生的角色互换。其中一名同学负责收集患儿的既往史、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另一名护生负责查找疾病相关资料,书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汇报患儿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遇到问题,咨询老师。5)分享和评价:护生护理查房后,在示教室由每个小组互相报告病例资料,并由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肯定或提出分析问题,对本次护理查房实践经验相互交流,进行评判性分析,评价每位护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沟通能力、对儿童关爱的人文社科能力以及查房需要提高的地方,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解释不明白的问题。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3.1 案例分析测试卷

每轮学生儿科实习结束前,护理部门人员组织所有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测试,以闭卷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总分100分,60分为合格。批卷工作由其他部门地区1名总教学教师参照给定的标准负责评分。

1.3.2 学习效果评价问卷

在阅读相关文献,咨询超过5名的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教育专家,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学习效果评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主观评价和心理感受。评价共6项,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对疾病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用Likert5等级评价方法,分值由低到高各5分。经验证,其内容效度指数为0.94,克伦巴赫α为0.93。学生参与评价的案例分析问题,在每一轮查房结束,给护生发放自我评价问卷,共118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l7.0软件统计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s 用t检验,比较和分析了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显著,以P

2.结果

2.1 两组儿科实习生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有可比性。

2.2 案例分析测试卷成绩比较

实验组实习生的平均得分为(81.97±9.00)分高于对照组(74.63 + 10.49)分,有统计学差异(t=4.069,P< 0.01)。

2.3 两组儿科实习生学习自我评价,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疾病的相关信息能力、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通过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查房教学中,每位护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做好查房的准备,复习教科书上相关章节,对所查房患儿病情有初步了解,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查房中减少不必要的对患儿的刺激。在婴儿腹泻时候,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特别是对血清钠离子的检测,对一些儿科液体张力的配比铭记于心。做好每次教学查房,使每个学生积极的到儿童病房了解患儿病史特点,每天照顾孩子病情变化,通过病例采集、护理评估、具体措施,通过整个护理过程,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提高儿童的健康与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杨玉霞,戴莉,刘红.护生主查式床边查房对提高本科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00-101.

第8篇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08-04

近年来,各级学校的个别学生自杀、杀人、虐杀动物等无视生命的消息频传,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引起了无数媒体的围观以及全社会人民的强烈重视。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存有偏差,映射出了学校“生命教育”的不足。生命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潮流与新课题,学校教育应该尊重生命,提高生命价值,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为了强化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已经刻不容缓,亟待改进。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学校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主体,学校在生命教育领域中并无太大的发言权,一直难以引领生命教育的潮流。从各级学校频频传来的自杀、杀人等新闻可以发现,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的多为新闻媒体,而学校则往往为了掩盖事实、逃避责任对某些恶性事件避而不谈,丝毫没有反思之意,更难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作为。其次,学校领导对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感到迷茫。尽管有个别学校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但其开展形式却只停留于表面。如只成立所谓的研究所或举办研讨会,并未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因此导致生命教育成了部分教授们的专利,仅仅在学校狭小的区域中活跃。最后,学校老师未意识到自身应担负的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课程,是各学科老师(并非政治思想教育科目教师)的必修课程而非专业性课程。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并未深刻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从而造成某些学校特别骋请“专业学者”来校进行生命教育讲座,暴露出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做法的偏差。

(二)学校生命教育规划不太合理

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诸多学校都未组建统一规划的管理部门,相关制度也严重缺失,因而难以从权利和制度上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施加压力,更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此外,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投放的精力不够,师资力量非常稀缺。生命教育课程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严重缺失也是问题之一。诸多学校没有广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也未订购权威的课程教材,教师一般是在原有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参杂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即便有相关教材,其内容形式也非常单一,指导性不清晰,也缺乏实效性,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无从谈起了。

(三)学校生命教育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第一,与生命教育部门相关联的其他部门的组建制度不够健全。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但当下很多学校负责生命教育的相关部门并未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如,生命观问题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紧密相连,但很多学校并未设立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的心理咨询部门。第二,有些部门形同虚设,两级分化严重。尽管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大部门已经组建,但却没有真正起到实际性作用,如同虚设。另外,部门与部门之间也缺乏统筹性管理,各行其事,对其他部门不闻不问,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这对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第三,生命教育多为临时行为。大多数学校的生命教育,与其说是顺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如说是对学生戕害生命恶性事件的应急处理。一般是哪个学校“出事”了,哪个学校就会开展生命教育,而不是将生命教育当作一项日常教育工作来抓。更别谈建立相关制度了。

二、学校生命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一)受社会因素影响,学校角色不明确

由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文化转型的特殊阶段,市场经济的浪潮对传统文化理念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导致很多学生在教育认知中出现了文化断层,未能深入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精髓被摒弃,但新的文化理念并未形成,新旧之间因为缺乏核心文化而导致文化失控。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在了,这不免让学生感到无助与迷茫。另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学生的利己主义较严重,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普遍存在等。这些丑恶的现象,让学生的思想、理念、心灵都倍受打击,使他们感到生存的强大压力,所具有的生命观也令人甚是担忧,因此,学生容易做出对自身或他人有危害的行为。再者,社会环境作为教育活动的外部环境,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观。一些期刊杂志、新闻媒体对自杀、杀人等戕害生命的恶性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生命观与生命意识,甚至让学生误以为生命就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决定是生是死,因此,当其遭受挫折或倍感压力时,就极易产生轻生的念想。学校夹杂在社会与家庭之间,对生命教育的无所适从,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之下的学生的生命观如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程度等缺乏深入理解,于是在生命教育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人文教育不深入,学校教育理念滞后

学校本应是对学生开展全面教育的专业机构,对学生生命观的养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如今学校的教育中,专业技能教育更得到重视,而引导学生提升生命价值观的人文教育被慢慢淡化,导致学生渐渐缺少了对生命、自由、和平、真善美等人文价值的崇高追求。于是,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难以用平和的心态去客观评价,喜欢用激进的方式处理事情,最后慢慢走向极端。另外,在我国各级学校中,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打得很响亮,但却一直没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因为面临着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学生若想“出人头地”,就唯有埋首于题海中。于是,机械化的学习方式便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使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生命价值等问题。还有一点,学生计划性地、系统性地接受教育,一般都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因此,要求学校要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深刻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还较为单一,丝毫不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来源于道德教育,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对未来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生命教育投入少,师资队伍严重缺乏

拥有一支健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要素。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必须具备一支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专业教师队伍。但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呈现出明显的缺乏之态:在师资队伍的来源层面上,兼职老师明显偏多,甚至有些老师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在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层面上,多采用短促、集中的进修模式,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学习。教师是学生生命教育的真正实施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有什么样的生命观,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命观,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积极、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但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并不很高,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不足,导致其自身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不够深入,因而也就难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另外,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大多以学生的升学比例为核心,考核方式一般以量化考核为主。但事实上,德育无法量化,生命更不能量化。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差别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往往这些基本的常识会被人忽视,在学校一贯坚持的“一刀切”的教育评价制度下,老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知识人”,而非 “智慧人”、“德性人”。

三、加强学校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生命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首先,应该明确生命教育的新理念。生命教育是新时代的新课题,是学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新契机。任何改革的开始,都必须先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学校生命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实施,需要以人文教育理念的变革为基点,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须以生命教育理念为出发点。缺少生命教育理念的生命教育必然是虚而不实的,因此,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先明确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应该营造人文教育环境。从某种层面上讲,教育的根本是人文性。人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一旦被忽视,学校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学校应明确人文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营造人文教育环境,通过将生命教育引入人文教育中,以引导并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气息,是以学生为表率的文化观念。学校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洗礼。这就要求学校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心,以行为文化为指导,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精神环境,优化校规校风。另外,学校各级领导要强化管理,通过校内的各种宣传栏目、广播媒体等途径传播生命教育,同时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科研学术,为学生的人际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以舒缓其紧张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从校训、校风、党团活动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以让学生更多地享受生命的激扬,最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自身及他人生命的感恩与珍视之情。

(三)充实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教材是教育活动必备的物质基础,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枢纽,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配置。因此,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校内、外专业队伍统一编写高水平的指导性教材。同时不断进行课程完善,在保证生命教育成为选修课的前提下,争取将其上升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并确保有充足的教学时程,让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负责教学,以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此外,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估一所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的基本点。所以,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生命教育质量的同时,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并凭借心理教育、伦理教育、社会教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教育,将生命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生命教育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生命教育是一门具有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方式上应该与大多数理论学科区分开来。生命教育需要直接将思想、观念渗透到学生的生命里,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因此,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规划地进行教学,正确地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关联性,并注意二者在教学时程中的合理分配。正常情况下,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可行,全部的案例分析也不切合实际,应该做到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巧妙结合,以引导学生的认知,让生命教育更加深刻、深入。

(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深入人心的、触及灵魂的,因此,不能只停留于课堂教学,而是要在课堂之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走进社会,真正体验生命的真谛。学校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存扩展训练,让学生体验生存的不易,从而更加珍视生命;组织无偿献血、社区义工、扶贫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温情,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戒毒所、殡仪馆等场所,以提升其生命意识。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相比,课堂教学是理性的,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能为生命教育提供无限的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增强学生承受困难、面对压力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搞好了,生命教育才能更有深度。生命观问题与心理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出现生命观缺失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必须配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加大普查、测试、评估等心理干预的力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开展心理测试、心理讲座、个人辅导、心理治疗等活动,多管齐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预防与诊治。

四、总结

社会复杂多变,学生脆弱的心理素质与淡薄的生命意识,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因而映射出的学生生命观的变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教育也因此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然而,纵观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其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与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的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生命教育规划不合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有关。因此,为了解决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的不足,确保生命教育顺利开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明确生命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生命教育;充实生命教育内容与方式;加强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指导作用等。当然,对生命教育的探索远不止如此,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才能将它带到坦途,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后续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宏森.外滩踩踏:青少年生命教育警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17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