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育学生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学生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大专生;思政教育;教育方法;革新

只有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富有时代性,符合新时期大专生思想变化轨迹,才能做好大专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革新教育方法,这是思政教育工作适应新时期大专生思想变化的必然要求。

1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1.1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使得思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方法也在发生变化。

1.2大专生思政教育方法的革新:大专生作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新时期他们的心理、思想悄然发生变化,对于做好他们的思政教育必需讲究一定的方法,随着大专生思想的变化,要不断革新教育方法,解决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

2大专生思政教育方法革新的意义

2.1促进大专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大专生的思想出现一定的问题,主要变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他们急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个人利益的获得来展示价值,忽视社会与他人的利益,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对社会的发展持赞赏的态度,但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认识出变差,倾向于从片面、表面、简单的视角审视社会制度。自我否定感与不良的心理品质交织在一起。再次是竞争意识强,但是合作不足,独立意识强但是内心脆弱,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大专生更好地融合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与革新的研究,有利于新时期的大专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更好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名合格大专生。

2.2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了解新时期大专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在做大专生的思想工作时注重方法的运用,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增加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群体性思想状况的变化,对思政教育方法的进行革新,以增加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离不开思政教育方法的运用与革新。

3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与革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3.1重视思想宣传和说教,实践工作薄弱:从目前大专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对大专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侧重于宣传和说教,缺少必要的方法,方法单一,管理薄弱,宣传等同于思想工作,也是常见的现象,具体指导,只有在出现特例时才会用到,如:对话交谈,谈心了解内心的动向。后续教育跟不上,实践环节薄弱,不重视实践,实践考评不健全,大多情况是出现问题后,再去做思政教育,带有滞后性。

3.2忽视思想变化,教育方法与思想实际脱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专生的思想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情况,这些思想的新情况,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就业前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都会对大专生的思想状况产生影响,但是社会中文化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不协调,不同步,导致文化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建设。体现在大专生的思想工作领域,教育方法跟不上大专生思想变化的步伐,不能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方法陈旧,革新力度不够,大专生的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想实际脱钩,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拖累了思想工作的开展,一些教育方法不为大专生所接受,教育工作者也感到工作的困惑,急切期盼适应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方法的革新,以促进大专生思想的转变,促进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又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3思政教育的革新方法: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要想更好地适应大专生的思想状况,并取得好的效果,必学对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根据目前的教育状况,浅显的谈论以下革新的措施: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坚持德育教育,我们向往的社会是民主健全法制完善的社会,我向往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向往社会充满诚信,我们向往创新的社会,这些在大专生的思想中是存在的,是渴望的,在开展教育工作中教育方法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在和大专生进行交流与教育时,才能与他们的时代追求相一致。把和新价值理念落实现实生活中,落实大专生的学习、生活、同学的相处中,作为大专生的考核标准,提高大专生思想工作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渠道,引导大专生思政教育有意思领域向实践转化,提高转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大专生作为主体,尊重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从大专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引导,使得教育方法更好的贴近大专生的生活,更能解决大专生每个个体存在的问题,使得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扭转教育工作被动滞后的局面,提升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在注重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合理的引导,运用理想信念、法制观念、文明行为、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更好的促进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革新。再次,大专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新时期的大专生,离不开大专生的积极参与,积极引导大专生的参与,由被教育的对象转化为主动的参与者,教育的方法由引导教育变成为自我塑造的良好方式。吸引大专生中的一些精干的学生干部或者优秀的党员,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工作中去,发挥来自学生又服务于学生的优势。另外,优化校园环境,构建出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转化为大专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4总结

新时期大专生的思想出现了新情况,适应新情况,必须做出大专生思政教育方法的革新,帮助大专生解决思想问题,提升他们在新时期的幸福感。

作者:王雯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冯姝鑫,杨国.当代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河教育,2014年04期.

[2]赵磊波,杜宁.新媒体对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8期.

第2篇

摘要:对于智障,我们都有所了解,孩子们天生智商就低于正常的孩子。所以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我们更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更应加大力度去研究探索出一条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让这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智障学生;职业教育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李冬梅表示,“培养残疾人获得职业技能,提供其谋生手段是残疾人教育的首要目标”。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约有60-70%的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要步入社会,所以残疾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学到“一技之长”,是未来生存之本。

一、存在突出问题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混乱。智障职业课程设置尚未形成体系,所设置专业是该校根据实际与经验进行探索性的教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所使用教材问题更为突出,或是使用普通中学或中专学校的教材,或是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其次是开设职业教育课的年级高低不同,由于智障生按智力层次分班,没有年级之分,导致一些学生年级混乱,到了一定年纪,一些智障孩子就达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瓶颈期,这时候学校又没有合适的职业教育系统化的教育,致使一些学生的家长忧心忧心忡忡,孩子大了就毕业离开了学校,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否养活得了自己。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其教师多为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进修大专或本科,学历水平相对不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更是不成系统,多是凭个人社会经验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部分教师虽经受过有关部门培训,终因时间短,也只能学些皮毛,而且是边学边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应该多培养一些职业教育的教师,让智障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学到一技之长,这样才可以为孩子将来的就业找到出路。

三、科学合理的设置职业教育课程

智障学生所表现出的文化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特点,又由于受其智力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技能明显低于同龄人,同时在观察力、记忆力等诸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障碍,因此,他们所能从事的职业也就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缝纫,缝纫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学生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掌握走直线的简单的技法,同时,在当今利用这种简单的缝纫可以制作床单,被罩等,这就为智力落后学生的就业找到了方向。

2.工艺品制作,近几年随着一股股复古风的刮起,中国结、串珠链、十字绣等传统饰品摆满了大街小巷,这些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学生易学易懂,有着较好的前景,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比较好的种类。

3.简单的园艺操作,随着建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口号的提出, 城市绿化、苗圃等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园艺技艺也成为智力落后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掌握了浇灌,修剪等简单的工序,就能胜任这份工作。

4.服务领域,可以对学生进行家政、洗车、保洁等服务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学生掌握整理家务的技能就可以从事家政服务方面工作,这方面的就业面是非常广阔的。

课程标准定位要合理,既不能定得太高,超出智障学生的能力范围,又不能偏低,应当满足学生今后迈上工作岗位的需要。课程标准还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以能力培养为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式的教育。

由于教材问题,智障生的职业教育更是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可言的,职业教育教师对进度的控制多是凭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的教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进度,一旦更换教师,职业教育的进度就会马上改变,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缺少长远规划的一个体现。

四、充分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设备设施

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规模小,学生少,职业教育教学设备购置太少,无法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备购置多了,职业教育的设备设施也只是有限几个学生使用,构成资源的浪费,是一种两难选择。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职业教育设施也是相当不易的。所以对智障生开设职业教育,校方可以考虑一些简单或二手的耐操作型的教育设施或教学模具(如插花造型或按模模型等)放在职业教育教室里,并告知学生一些相应的操作规则。这样一来便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一些适合于他们职业教育的设施进行操作了。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性与个别化

第3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初中数学;教育方式;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的提出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也体现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并对现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那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呢?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和潜力的发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与需求.此理念认为教育应在顺应学生天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把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义

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两种规律:一种是外在规律,它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于社会本位教育;另一种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主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被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符合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揭示了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教育成果.它意味着教育方式的一种战略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主动探求、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要由以讲课为主向以教学探索活动引导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掌握了,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就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与动机,激发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轻松的教学氛围与情境,并安排难易适度的练习.例如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如下例题,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活动做如下设计:

① 让学生们动手作图画任意一个四边形,然后连接四个边的中点.

② 让学生们观察、思考,说出想象的结果,并讨论想象连接四个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图形.

③ 由学生们验证实践结果,叙述思维的推理过程,想出证明的方法.

④ 让学生书面写出解题内容,列出证明过程.

⑤ 练习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能力,并总结证明结果,推广后得出结论,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求、交流合作、动手运算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其中学习的乐趣,引发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学以致用,爱上数学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学生应当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但是实际数学教育并不重视数学的应用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感觉乏味与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数学应用大有可为.如储蓄、利息、保险、贷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计算常识.所以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责就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育的高级境界,要让学生不仅会做题、解题,还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之后怎么应用.故而在教学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一些实际的应用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计算存储自己压岁钱的收益,还可以计算在一定时间范围如何存储可以达到更高的收益,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数学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理财意识.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实际问题.经常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由学以致用到爱上数学,从而积极学习数学.

3.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正在发展和学习进步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比较薄弱,并且受教育环境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制约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克服胆怯情绪,激发有效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强化主体意识,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有目标、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和提高学习水平,提炼出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

面对新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名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第4篇

作者:沈亚诚,黄晓松,谢彩丹

【摘要】 通过剖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阐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最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形势,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将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各国接触,这也将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将出现新的情况。为适合时代的发展,成教管理人员必须认清和把握当前形势,深入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最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突破了原有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范围。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一部分是高考落选的高中生或中专毕业生;而另一部分则是有工作的社会人员,他们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这部分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三方面的矛盾更显突出。成人教育学生自身的条件,包括其社会地位、学习环境、经历,决定了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有着其特殊性。

(一)成人高校的学生是18岁以上的在岗、转岗、待业人员,是社会主体劳动力。他们面对着残酷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空间,他们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我。成人学生不可能进行全日制学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不同的学习形式,比如:函授、业余、脱产、自考等等。成人学生的理论基础一般欠扎实,普遍希望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实用性、针对性、技能性,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二)成人教育的学生,内心交织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卑感。高考意外的落榜,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倔强不屈的劲头。他们积极进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而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奋发前进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由于高考失败,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他们太在意别人称他们为成人教育学生,因此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刻意给自己带上了一副枷锁。在社会和自身心理上的沉重的压力下,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因此而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

(三)有些成人教育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学生学习不努力,参加成人教育学习,其目的只是为了“混文凭”。少数成人教育学生自身错误的观念,给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上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吸收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承袭了一些不良的弊端,在管理上尚存在诸多不足,主体意识比较淡薄。集中表现在封闭性、同一性和低效性上。对成人学习者设定了严格的入学、教学、学习、考核等诸多方面限制,使部分成人被拒之校门之外,无法享受平等的学习权利。对成人学习者制定严密的管理,配套的规章,并强制一律遵守,这将忽略成人学习者个人的学习条件、方式、习惯等情况,个性化发展不被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未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主体需求并有利于经济建设[1]。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组织曾采用过多种模式,但总体上说,管理效益不尽如人意。在外部管理上,由于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校办学不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是要适应政府计划经济[3]。在学校内部管理上,机构庞大,但管理人员少,加上成人学习时间的特殊性,使得管理上难以控制,很难做到管理细致而全面。而管理人员方面,对社会体验不深,对学生心理把握不够。由于成人学生是业余时间来上课,学生分散,住宿不在学校。故此,成人管理者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可以说是有限的。学生与管理人员的沟通更加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素质,使管理人员拥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工作,做好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能够切实做到依法进行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

(一)从管理改革入手,充分配置资源,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

制定各种相应措施,建立一套能够充分调动开展成人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内部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人、财、物等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应当充分考虑成人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去传统的学时制,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尽量缓解学员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率[2]。

(二)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成教学生管理不断发展。

学生能否成为人才,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盛。我们应根据成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今成教学生管理的现状,对成人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3]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人教育学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了时展的需求。同时,作为成人学生管理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和学生做好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里阴影,培养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实自己,去赢得社会的承认。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地不断完善。

(三)严格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构建和谐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体系

教学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严格教学秩序管理,完善有关制度。其次,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动力和热情[3]。

管理好学生,则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3]。首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其次,严格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成人教育学生彼此间差别较大,所以不可以一概而论,对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第三,严格要讲究方法。在严格执行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在管理当中,要做到奖罚并重,促使学生的管理趋向完善。

成人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是为了立即应用;成人拥有比较丰富的经历和工作经验,能够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成人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也就是学习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成人学生学习受着家庭、单位、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获得学习机会非常不易,付出的努力更大[4]。我们应该构建和谐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首先,放宽学习年限,缓解成人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其次,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专业变动。再次,制定成绩的合理评定方法,对成绩的评定适当放松。比如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评定,在成绩方面给予成人学生较大的空间。同时也赋予成人学生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力进行学生管理,以促进成人学生管理的体系和谐发展。

(四)采用各种方式,开拓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新方法与途径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除了开班会,和学生进行谈心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成功案例展示的形式进行,成功案例可以激发成人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通讯手段变得多种多样。作为成人教育管理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多种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做好对学生的管理。首先,可利用手机,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可以快速准确的做好学生管理。其次是信函,一般用于集体通知,但速度较慢,且信息容易丢失。再次就是网络。网络是最好的通讯方式,可以通过邮件、信息平台、QQ、网页等方式管理学生。比如成人管理工作者可以面向特定的班级建立一个主页,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管理。学生可以在主页上提出问题。(下转第441页)管理者也能及时答复。通知也可以在主页上面,学生浏览即可得知,这从根本上减少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更加到位。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资源,可以协助完善成人学生管理,从而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开拓新的管理方法与途径。

四、小 结

当今社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主要来源于教育。成人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成人学生也是人才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应该不断的创新,拓宽成人教育管理的道路,寻求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新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学军.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化趋势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58-60.

[2]郭海.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初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10-13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时期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将为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时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发重要,因为谁把握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未来。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要求,成为“四有”新人。这一目标,为我们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方法、新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一线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探索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并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希望能对进行教育教学的同仁有所帮助。

一、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

在我们开设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果教师对他们认真挖掘,并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八年级语文课本中,孙犁的《芦花荡》,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这些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有的《沁园春・雪》,郦道元的《三峡》,周密的《观潮》等,这些文章中都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能让学生为祖国骄傲,为生长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同时增强了为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决心。

还有,在地理学科中包含的人地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化、生等学科中的环境保护、生物入侵等的内容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总之,只要认真地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进行教育――人在画中游

课堂上的教育只是知与情,只有与课外结合起来才会转化成行。因此,我在平时非常注重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与节假日的结合。比如,利用“植树节”和“世界环境日”组织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成立环境保护小组,进行学校内的环境保护,当然,有时也到校外。利用“三八”节与“母亲节”进行向母亲献爱心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情绪激昂,有的为母亲献花,有的帮母亲做家务,还有的为母亲洗脚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之后,我又利用班会课让他们谈体会,结果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五四青年节,我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公益性的义务劳动,讲求奉献,体会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七一”和“十一”,通过文艺活动、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寒暑假,布置力所能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实践报告和体会,进行演讲。所有这些,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身在此山中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时的学生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但同时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的学生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针对这一生理特点,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把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每周举行1~2次活动,这些活动我只做指导工作,其余的由他们自己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活动的需要,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和自尊心、自信心、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

在班级,我还建立了“道德银行”,进行道德存款。用以鼓励学生做好事,乐助人,爱集体,争上进,珍视荣誉。所有这些,既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达到了教育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宜。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要知道教育的反复性,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学生,才能相信人都是有上进心的,也才能教育好学生。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这些与所受到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懂得了这些,就会懂得教师的责任之重大,教师的工作多么崇高。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资助: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5045221030

作者简介:高秀芝(1977-),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王晓东(1965-),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系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食品安全的标准与法规等方面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在疾控、卫生、防疫等机构从事食品安全分析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等技术工作;能在食品企业、食品餐饮业从事食品原料及相关产品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工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具有农产品和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控制与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生物学基础是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如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生物技术、免疫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讲授生物学基础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出适合生物学基础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1.生物学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教学重点不突出。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认识所有的生物种类,掌握全部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基础课程系统性强,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相互之间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其基本的组成都是相同的,遵守相同的遗传规律,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发展迅速,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生物学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生物学基础作为食品系的专业基础课需要应该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联系,把和专业知识关系远的内容删减,同时增加和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每次上课均是老师讲理论或者实验知识,学生只需按要求去做,不用查资料、动脑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讲授及讨论过程,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令学生更觉上课枯燥,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的课程的教学效果。

2.生物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1]。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将传统的实验课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实施多形式的生物学基础教学体系。11级教学大纲将缩减的理论学时并入课程实验学时,总计12学时,实验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宗旨,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关系着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好坏[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得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改变了原来那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采用积极的启发式教学,做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例如,在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启发学生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共性,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由学生自己总结的知识,要优于教师直接讲述、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效果。

(2)讨论式教学

生物学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有很多部确定性,对于新知识或者实验技术,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或者技术。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在学习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求学与治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把一些学生能自己看懂的,或者只需老师稍加引导、参考一些工具书就能自学的知识放给学生自学。

4.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生物学基础课程来说,单纯抽象理论的讲授虽然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抽象的理论、概念更需要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的形式强化其在学生中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及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最大限度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可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感方面的不足,其本身就体现了教学手段上的优化,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知识的接收与强化[4]。

(2)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相结合

生物学基础课程自2010年开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络平台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书及视频资料等诸多内容提供给学生课下学习之用。同时课程论坛里可以和同学探讨交流及问题答疑,学生可以及时反馈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并且教师对于学生在网络课程的登陆、浏览和作业完成等情况可以轻松掌握,进而可以更真实合理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唯一的考核方式,虽然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据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考核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分为期末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其中期末笔试成绩占70%,考题注重对基础知识运用、思维方式及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考核;实验成绩占20%,通过平时实验课上的回答问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给出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评出勤、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的情况。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多种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便进一步生物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60-01

当前形势下,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进行完善,对此,社会环境对中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全面的技术知识,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奋斗的事业心,也应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的意识,有竞争力和相当的自信感,此外,也应具有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承受力等一些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增强独立意识,开始对社会进行审视,面对现实问题,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涉猎新知识、新技能,也在不断的完善提高自己。

1、中职学生的主要特点

(1)、在中职教育的环境当中,大部分学生在记忆、想象力、感知以及思维模式方面都与高中生具有一些不同之处,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优于高中学生,并且发展的也很快,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有些地方却不能到得有效全面的发展。由于中职教育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他可以促使学生从感观上发展的非常快,并且在思维上也极为容易与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等活动形成一个较为密切的模式。中职学生在观察事物以及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上,解决问题上都会具有一定的职业性,所以,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就会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的创造性以及发散性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影响,从而不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2)、在中职院校当中,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无法进入高中或者是大学,所以才会选择了中职院校,但在学生的心理都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也背负了较为沉重的压力。当前,由于中职学生多数都属于独生子女,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都比较自我,没有良好控情绪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自卑情心理,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够优秀。

2、提高心理教育的重要措施

(1)、自我意识教育作为心理健康主要的核心内容,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根据专业文化和素质的差距进行分类教育,并且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下获得一定的进步与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一般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更好的控制情感与情绪,这也达到了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此外,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让他们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学会管理自己与他人,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以及实现自我意识的需要,在学习期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实现了自我价值。

(2)、由于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心理氛围和学习氛围都会对学生心理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要重视学校的学习环境,逐渐的提高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还应积极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等活动,同时也可以开展以书、画、技能、文体等专业知识的比赛,把学生的爱心献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建立良好的一个班风和学风态度,从而促使学生团结友爱,积极乐观,生活在一个活泼愉快的教育集体当中,充分让他们在生活在良好氛围当中,以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

(3)、在中职院校当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做好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这也是教师重要的任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热爱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浓厚的兴趣,也唤起他们的情感教育,从而促使在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情绪,在心理方向上达成共鸣,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及愿望,让他们更为全面的掌握技能知识。在中职院校中,由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均较差,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在学习收获当中使他们得到乐趣,避免教学的难度过大,让学生产生新困惑的心理障碍。此外,教师也应关注到学生在心理情绪上的变化,要鼓励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教学当中,应挖掘各种心理教育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教育,从而产生对学习的驱动力。

(4)、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的树立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正处在朦胧时期,所以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不成熟,甚至在思想上会有些偏差,对周围环境会产生格格不入的状态,也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上,要以发展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让他们可以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和解决问题,避免产生心理偏差。

(5)、在中职院校里,可以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课堂,举办心理教育讲座等活动,从而可以预防学生产生心理疾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给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此外。作为中职院校的领导也应重视学生们的心理障碍问题,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随时关心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用自我调节的心理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并且对于那些具有胆怯以及自卑心理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可以克服心理困难。作为学校也应设立一个心理保健室,让学生们可以多一些了解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以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得以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当中进行学习和成长。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恐惧心理;克服方法

前言

随着近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并大多娇生惯养,现代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困难可言,当在体育课上,一遇到运动量大或运动难度大,在心理上生理上受不了,不能够自我克服困难,意志品质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此导致思想意志不坚定,意志力薄弱。从而对有些体育项目产生恐惧。恐惧心理障碍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表现出慌乱、恐惧、困惑、胆怯等不良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心理情绪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势必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 体育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表现

1.1 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缺乏必要的兴趣和热情、练习中畏首不前,缺乏勇敢和自信、寡言少语,独来独往,缺乏群体意识和配合、临阵脱逃,缺乏顽强的毅力。

1.2 行为特征:脸部表情为愁眉苦脸的忧虑、屏息敛气的紧张、和下唇紧咬的苦痛;语言表现为说话时语速的快慢、音域起伏,说话时心虚、底气不足;身体状态表现为手足无措、坐立不安。

2 体育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2.1 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途径和手段。[1]教师会用到讲解法、动作示范法、演示法、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较少部分教师会用到问答法和讨论法来活跃教学气氛,分散学生注意力,及时消除学生的疑虑和恐惧。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只有结合教师自身的条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2 保护与帮助。

在体育运动中,可能随时会出现运动失败损伤等意外情况,这就需要通过采取及时有效地保护与帮助,去维护学生练习时的安全,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保护与帮助是否安全,会引起学生的疑虑和恐惧。

2.2.2 学生自身方面。

2.2.2.1 自身的身体因素 。

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身体素质差也是造成学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因素。[2]学生要想掌握某一运动技术,就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如果达不到条件,一方面难以完成相应的动作,另一方面也存在危险因素,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2.2.2 自身的心理素质。

从心里学角度来讲,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兴趣,并形成动机,活动目的。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不明确,对体育练习抱着一种消极、马虎、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普遍、缓慢而持久的消极的学习态度。这是一种深刻,但易忽视的心理障碍。

2.2.2.3 练习中的失败阴影。

由于练习中经常性的失败而引起恐惧,形成一种消极心理。[3]如以前在双杠等动作学习、练习时从上面摔下来,导致运动失败损伤,产生对体育动作学习的恐惧感。那么在以后进行练习相类似的各运动项目时,大脑中就可能会再现练习中的失败场景,从而引发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害怕再次受伤。

2.2.2.4 错误的学习动机。

学生具有正确学习动机时,对学习内容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学习的自觉性强,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能临危不惧,知难而上,抵制不良的消极情绪。而错误的学习动机则正好相反,在遇到困难时,缺乏动力,不愿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采取回避和逃脱的态度,尤其遇到动作失败和伤害事故时,这种心理就更加强烈,形成恐惧。

2.2.3 学校方面。

2.2.3.1 学校体育物质环境。

近几年,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教学场地、器材也不断地得到了改善,但是与目前体育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2.3.2 学校体育心理环境。

学校体育心理环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由于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上现实教育政策上存在的不平衡,人们对学校体育的地位、意义、功能等往往认识不足,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中有人仍然存在“智育第一”等陈旧观念。从而导致学校体育传统、学校体育风气、体育教学气氛等不良环境的形成。

2.2.4 家庭方面。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主体,家庭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不良的家庭体育环境,对子女无形的体育教育,导致对体育的错误认识,不利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育项目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3 学生恐惧心理的消除、抑制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总会产生各种恐惧心理,从而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3.1 科学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正确科学地选择、使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还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那些最能适应学生条件克服学生体育恐惧心理和促进发展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

2.3.2 加强保护与帮助。

正确的保护与帮助,可以增强学生练习时的信心,克服紧张、畏惧等情绪,增强学生的安全感。教师进行保护与帮助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项目的运动特点,动作的技术要点,以及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与正确的位置,采取正确合理的保护与帮助,确保学生安全。此外,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独自练习时的自信心,减少恐惧心理。

2.3.3 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不应使学生产生“平衡影响效应”的学生的信息传递处于自流状态。体育教师除直接控制信息传递外,还应通过间接手段控制,即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对同学和自己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动作示范或练习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可根据,从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中获得反馈信息,通过获得的信息,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整,自觉地提高理解程度并纠正其错误动作,这样,学生间接传递的正确信息得到沟通,错误信息被遏制,恐惧心理就不易产生。

2.3.4 加强身体素质练习。

加强平时的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得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的身体素质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对较难的体育动作。达到克服恐惧心理的作用。

3.3.5 注重心理调节 。

心理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自我暗示。[4]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难度项目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俗话说,“紧张可以淹没才能”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需要通过心理调整来改变“恶劣”的心理状态;因此,通常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自我心理暗示,就是有意识地借助于思想、词语等主观作用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使自身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自我心理暗示的内容有两种:一是默念动作的技术要领;二是提高自信心、稳定情绪、自我鼓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诱导学生采用简短有力的语句提高自我心理暗示效果。

2.3.6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则对学习效果具有增强与促进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各不相同。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向高级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性。

2.3.7 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良好的场地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也是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或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要尽可能地消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恐惧障碍,这就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

2.3.8 优化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优化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感受是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还有赖于教育者精心的设计与管理及其坚持不懈的努力。

2.3.9 开展丰富的家庭体育活动,培养子女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家庭体育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会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子女认识体育、参与体育具有一定社会化的作用。开展丰富的家庭体育活动,将家庭体育作为对子女的体育教育,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方式。

2.3.10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增强学校与家庭的互信度,相互支持。

加强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的支持。以学校为阵地,在周末或其他节假日,邀请家长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提高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只要我们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加以分析,采用合理必要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增加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和消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11-412.

[2] 谢高远.体育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消除方法[J].山西体育科技,2005,(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