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如何保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公司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已深受影响。作为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跨国公司在这次波及蒞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属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跨国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盈利状况恶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2008年和2009年是艰难的。IMF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这场危机将比以前的危机影响更深、持续时间更长(Claessens,eta1.,2008)。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危机,中国企业和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综述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金融危机是“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按严重性程度,它可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危机(IMF,1998)。
自从Krugman(1979)以来,金融危机理论已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强调了国际收支状况(第一论)、投机资本攻击(第二论)、企业道德损害行为(第三论)和资产负债表效应(第四论)在危机形成和扩散中关键作用。至于金融危机的具体触发因素,包括心理狂热(Kindleberger,2005;Shiller,2005)、债务违约(Barrell,etal.,2008)、金融自由化(KaminskyandReinhart,1999)、跨境资本流动(ReinhartandReinhart,2008;Reinha~andRogoff,2008)、汇率超调(MenziesandVines,2008)、汇率制度选择不当(EiehengreenandHausmann,1999;马君潞、吕剑,2007;孙兆斌,2002)、道德损害行为(HelIma,nn,etal.,2000;王自力,2008)、特许权价值贬值(Hellmann,etal.,2002)、公司治理状况(张振兴,2008)、经济的周期性波动(Mendoza,2008)、房价下跌(Brunnermeie,2008;MulliganandThreinen,2008),以及过度金融创新与证券化(Gorton2008)。
二、金融危机:历史之循环VS.时代之特征
纵观人类金融史,金融危机既是冥冥之中必然突发的现象,又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灾难。马克思很早就研究了金融危机的问题,他认为在货币信用制度下,供求脱节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提供了可能性。
在全球性产品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全球经济运行面临生产能力快速扩张与有效需求有限增长这一基本矛盾。其调节方式不外乎二、一是通过兼并收购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张,并顺势淘汰部分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水平低下的企业,进行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缓解上述矛盾;二是通过金融危机乃至破产倒闭“消灭”一部分企业,强行达到二者的暂时一致。显然并购的社会成本远远小于金融危机。
从经济“大历史”的视角,兼并收购是“建设陸的破坏”,金融危机是“破坏性的建设”。由是观之,金融危机是人类历史长河和经济演进过程中不定期重现的一种经济调整机制,但每次危机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它既有历史的共陸,又带有时代的特陸,使得危机救援措施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这就是金融危机的魅力之所在。
在这里,我们将此次金融危机与包括1929—1933年“大萧条”在内的历次金融危机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其共性体现在:
1、泡沫经济是金融危机赖以滋生的土壤。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飙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急剧膨胀,这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GoyalandMeKinnon,2002;ItoandHarada,2000;KaminskyandReinhart,1999;MeKinnonandOhno,2000;SpiegelandYamori,2000)。以日本为例,东京日经股票价格指数从1986年1月的13000点飙升到1989年底的39000点,1987—1988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也高达60倍,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愈演愈烈,1985——1990年,东京商业用地价格和住宅用地价格分别上涨了3.4倍和2.5倍,推动了全日本商业用地价格和住宅用地价格分别大约上涨1倍和60%(王允贵,2004),随着而来的就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快速破灭,东京日经股票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开始出现狂跌的行情,跌幅均超过2/3。
2、流动性紧缩是金融危机恶化的关键环节。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紧缩支出、银行出现階贷、个人减少消费和投资,导致低价变卖资产、财富净值下降、破产倒闭、银行经营失败(Bordo,2008),使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这反过来通过财富效应进一步缩减消费、通过风险规避效应使流动性更加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3、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高杠杆是金融危机的技术陸原因。例如,美国1986-1995的储贷银行危机与垃圾债券的发明有关,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则与对冲基金息息相关。金融危机本身也是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市场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急剧减少和价格的加速调整。
4、市场主体对风险更加敏感是金融危机的心理原因。为了规避风险,市场主体对投资组合加以重新调整,从风险资产转向无风险资产,前者出现拋压导致价格下跌和收益率上升,后者被抢购导致价格上涨和收益率下跌,进而导致二者之间的息差扩大(Mishki,1997),这一息差可用来测度金融市场对信用风险的评价以及金融稳定性状况(Mishkin,1991)。以穆迪Baa级债券与10年以上公债综合收益率之间的息差为例,金融危机越严重,息差就越高,不同期限的国债或公司债券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巨大的资产转移效应导致2008年12月10日美国1月期和3月期的国债收益率跌到0%,12月9日的盘中甚至出现-0.051%的负收益率,这是美国1929年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而此次金融危机也具有不同以往的突出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金融危机的传导扩散主渠道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前的危机通过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信贷渠道传导扩散,而此次危机主要通过资产价格加以传导。金融全球化驱动了传导渠道的变化。在金融全球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为主,正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样。而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不断地派生出名目繁多的金融产品,使银行存款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2%降至2007年的27%,而且,金融资产市值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全球经济进一步泡沫化和虚拟化。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eKinseyGlobalInstitute.2008)的统计,2007年全球金融相关比率高达359%,2000—2007年,金融相关比率超过350%的国家由11个增至25个,金融相关比率在250%—350%之间的国家由14个增至15个,金融相关比率在100%—250%之间的国家由40个增至50个,金融相关比率在0%—100%之间的国家由135个降至110个。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等金融市场来传导,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偏重银行信贷。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救援的重点之所在。资产基础的变化导致以控制银行信贷为导向的货币政策趋于失效,并使针对特定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更加重要。
二是资产定价和证券的估值变得更加困难。此次金融危机与债务抵押债券(CDO)等信贷衍生产品有直接的关系。CDO有一个由一系列信贷资产构成的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不同等级的证券,证券的级别一般包括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而且通常不是由发起人直接发行,而由发起人成立特定目的实体(SPV)来发行。CDO是一种虚拟资产,经过多次打包,远远脱离基础资产,使衍生产品与基础资产的现金流量变得毫无关系。在确定CDO的价值时,需要很多参数来判断,也需要判断估值模型的合理陸,定价难度很大,导致投资者无法判断投资价值而更加容易被误导。
三是风险分担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信贷衍生产品由信用风险保护买方向信用风险保护卖方定期支付固定的费用或一次性支付保险费,当信用违约事件发生时,卖方向买方赔偿因违约所导致的基础资产面值的损失,它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移给另一方,它不仅使衍生产品与基础资产的现金流量脱钩,而且导致了风险的转移。以信贷违约互换(CDS)和按揭支持证券化(MBS)为例,它们使风险由发放贷款的银行转移给CDS交易者和MBS持有人,进而使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和对冲基金深陷其中。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旦银行能够轻易地把信贷风险转嫁到金融市场,他们就会丧失监管的动力,导致道德损害行为的产生(Ralan,2005)。银行在信用评估和审慎贷款方面的漏洞即为明证。与此同时,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ClassSteagallAct)的取消、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以及格林斯潘在任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期间放松了对衍生产品的监管等一系列制度变迁和政策变动导致监管更加宽松。其直接后果就是引入了大量资本充足率远远低于商业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Eichengreen,2008),这些金融机构的存在使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大大弱化。因此,监管重点应转向特定衍生产品。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大力度还是迅速撤资?
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已深受影响。作为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跨国公司在这次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属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跨国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盈利状况恶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2008年已成为艰难的一年,2009—2010年都很有可能成为艰难的年份。
跨国公司对未来前景的预期也不容乐观。根据麦肯锡2008年11月对1424家企业的调查(McKinsey,2008),65%的调查对象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恶化,只有14%的预期会好转,但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和欧洲预期恶化的比率高居前两位,分别达83%和75%,北美为54%,中国为57%。有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的好转要等到2010年之后。其对盈利的预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纷纷采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率和缩减资本性支出等措施来应对危机、化解风险(表1)。
由表1可知,降低运营成本是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首选手段,而其他手段因行业而异,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倚重于缩减资本性支出来缓解融资压力,这是因为,除了流动性短缺以外,资本成本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有所降低,反而比平时更高(Dobbs,etal.,2008),来自Bloomberg的数据显示,10年期标准普尔BB级公司债券的息差已由2008年10月初的9.5%飙升至11月17日的12%。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及电信业、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
但有两个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增加套期保值力度的公司很少,原因在于,在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当今世界,套期保值不仅不能锁定风险,反而会使风险“捆绑”在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跨国公司身上。在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套期保值确实起到锁定价格和控制成本的作用,若预测有误,远期价格与下跌后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差价反而会形成企业的套期保值损失,避害不成反受其害,国内外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吃了大亏。二是跨国公司离开某个特定市场的情况并不多见。在金融危机期间,跨国公司偏好现金,会普遍减少投资,而不会认为某一个国家是安全港而加大投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的、全球性的,至少是区域性的,而不是个别国家特有的现象,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成为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只是金融危机在各国传递的速度不同而使有的国家暂时没受明显的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因为中国已高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并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因此,跨国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总体战略是系统性战略收缩,而非从某个国家或某个特定市场撤资。在对危机的影响加以评估时,一定要对此加以区分,对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力度还是撤资的问题应该持中性的观点,要看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投资环境的系统性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受其影响,2008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已放缓至第三季度的9.9%,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少有的低增长,进出口额均出现下降态势,2008年1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这是近年来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PPI和CPI指数也创下近年新低。虽然2008年11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㈩现下降,但这是跨国公司的战略收缩行为,是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正当防卫”,而不是把从中国撤出的资金转投其他国家和地区四、中国企业应对之策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来传导。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金融开放度,因此贸易渠道的冲击要大于金融方面的冲击。2008上半年,中国信保公司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936件,金额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美国报损案202件,同比增长31.2%,报损金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6%,占报损总金额44.8%,这就是明证。
当前中国的贸易呈两个“2/3”的格局,即2/3的进出口由外资企业来完成,2/3的贸易属于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格局具有内生性,体现在外资企业把中国国际贸易纳入其全球价值链,并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外资企业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传导者。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广大民工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企业需要坚持安全保值、审慎稳健的主导思维,在这一思维下,其应对策略有:
1、在生产方面,利用金融危机顺势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流程,保留或增加新的工艺和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毛利率,这能强身健体、培本厚源,从根本上提高对危机的防御、免疫能力。
2、在投融资方而,一方面,拓展资金来源,为度过危机储存“冬粮”,另一方面,减少金融投资,以节约现金支出。企业一方面需要降低负债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高风险和高杠杆证券(尤其是衍生产品)的投资。事实上,企业需要顺应经济周期进行动态杠杆管理。在经济繁荣阶段需要通过高杠杆的财务政策使机会和收益最大化,在经济衰退阶段则通过低杠杆以减少损失和规避风险。在对外投资时需要对投资进行战略分析和前瞻陸分析,细心研究投资相关的条款,防止外方变相地转嫁风险。
对此有人提㈩将投资区域转移到一些与金融危机关联不大的地区(如中东和非洲),但这一设想不具有可行性,因为金融危机是全球陸的,中东和非洲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中东和非洲等地政治风险太大,公司治理很差,投资者权益没有保障。
3、在并购方面,企业大可不必死守“现金为2E"的原则,而是可以主动出击。在危机时期,很多企业的破产倒闭,或因财务压力被迫寻求兼并收购,使并购方拥有很大的选择范围。为低价收购和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很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买不到,但在危机时期却很容易低价买到。当然,并购的行业需要与中国宏观的需求相结合,可考虑矿产、能源与石油等战略资源类行业、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和拥有核心资产的企业。
五、政府的政策措施
由于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溢出效应和跨国传染效应,光靠企业来应对危机是远远不够的。在危机救援中,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框架支持和公共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急需政府提供的服务有:
1、实施监管的升级和强化。时至今日,对于衍生产品监管的权威文件包括中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证监会2007年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它们仅限于事后的披露,而非前瞻陸和预防性监管,而且是否包括很多场外衍生品交易也有待明确。更大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动态性,一旦发现某个衍生品出现问题,是否应立即将其列入重点监管的产品。二是监管框架的构建,由于分业监管各行其是,容易导致监管真空和监管权的争夺,为此,我国亟待建立一个功能性监管框架和体系,这个框架既要确立总监管机构和分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又要处理各个监管模块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2、进行热钱的监测和控制。从外汇管理的角度,最急迫的问题是巨额的“热钱”或“国际游资”如何监测和控制的问题,以防其突然撤出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定。从2002年出现人民币升值压力以来,游资大量进入中国,而从2008年9月以来,香港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无交割远期汇率(NDF)开始由升水转为贴水,人民币由升值预期转向贬值预期。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些游资已开始从中国撤出。令人感到巧合的是,游资也从2008年9月由净流入变成净流出,2008年9—11月净流出估算值分别为145.8亿美元、275.5亿美元和154.1亿美元,当务之急是控制热钱和游资的撤出,为此需要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对异动和非正常情况需要及时预警。在此基础上加大外汇管制的力度,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1998年就恢复了外汇管制,这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公司理财;理财手段
一、引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指出:“所有的守旧或创新都源于逐利的动机”。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风暴恰恰验证了这个道理。正源于趋利的动机,美国政府、金融与按揭机构、房地产商在本世纪初演绎了一场世界范围的风险大戏,其影响之广、危害之大堪称百年不遇。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这些惨痛的教训无疑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本轮世界经济刚步入复苏之期,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理财业务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理财概念
公司理财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行为。从动态角度看,它是从财务预测到实施财务目标的过程;从静态角度看,它是经济管理行为。因此,公司理财的概念一般描述为:公司理财是公司理财主体对公司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等,实施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并采取各种措施、手段等以实现公司理财目标的行为或过程。
三、理财的必要性和意义
金融危机的到来给不顾发展现状、盲目扩张的企业敲响了警钟,重视财务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才有可能渡过危机,在危机过后才能迅速进行战略调整,尽快步入发展通道。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转变为财务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继续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对于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中央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经营成果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因此,越是在特殊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规定,强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保持企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四、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的措施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企业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人们对金融危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对金融危机预测的难度、爆发的概率、爆发的频率和爆发后产生的危害等的研究会不断深入,而企业也需要一套系统、完善、运作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那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如何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呢?为应对这次危机,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金融危机下,现金的重要性更为企业所重视,而“现金短缺”也就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应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应妥善处理资金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关系,倡导资金集中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强化资金计划管理,增加现金流入,控制现金流出,保障资金安全。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健全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
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及重要指标,主动调整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目标任务,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判,当好企业战略决策的参谋助手。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注重发挥企业财务信息的预警作用,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
(三)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应该塑造、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的塑造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外界环境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收缩规模、降低产能、产品和服务结构调整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企业财务竞争力。敢于发现、面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思考对策,采取相应措施。
五、主要理财手段
简单来讲,“企业理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证资金安全,规避资金风险;二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促使资金最大限度地升值,即“钱生钱”。归结起来,就是企业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有机结合。在多年的财务实践工作中,笔者总结出如下理财方法:
(一)利用贴现率与存款利率倒挂进行无风险套息
贴现是一种票据转让方式,是指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贴现申请人的过程。由于汇票的实际付款人对银行负债,银行实际上是与付款人有一种间接贷款关系,因此该业务作为银行资产中的票据贷款项目来记录。在贴现过程中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就是贴现率。贴现率实际上是作为变相的贷款利率而存在的,当出现了贴现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的情景后,企业便可通过贴现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再将所获资金按较高的存款利率存入银行,即可获得无风险的套息收益。
例如,A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开一个对公账户,存入期限为半年的一亿元存款,然后找另一家企业B(可以是自己的下属企业或关联企业),A作为购买方与B签订一个1亿元左右的贸易合同。A以上述1亿元存款做抵押,可以从银行开出一张半年期银行承兑汇票。假设此承兑汇票的面额为1亿元,B公司拿着该汇票到第二家银行去贴现,第二家银行根据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公司B。上述套息过程的收益为:首先是A公司在第一家银行存款1亿元,存款期限是半年,年利率为1.98%,半年后获得的利息为99万。B公司按1.2‰的月利率向第二家银行支付贴现利息,折算成半年期利率1.2‰×6=0.72%,即贴现利息为72万,其间支付手续费0.5‰,即5万。由于票据贴现和存款几乎是同时完成的,该过程可认为是以77万元的成本获得1亿资金后,再将1亿资金存款半年,整个过程获取22万元的无风险收益。这种变相的资金套息行为的半年收益率为22/77=28.57%,折算成年收益率高达65%。
(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为满足持有外币资产的企业外汇理财需求,多家银行推出了与汇率挂钩的理财产品。那些在账户上有短期沉淀外币资金的企业,可通过这种理财方式让闲置资金不断滚动,从中获取较高的存款收益。然而,选择外币理财,同时必须考虑人民币升值风险。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超过17.6%,有外贸业务的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8年12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人意料地创出汇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使得企业和相关机构愈加重视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银行推出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可以与企业约定未来某个时间的人民币兑外币汇率,这样可让企业锁定汇率风险。
例如,某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5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需进口原材料并将于3个月后支付5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500万美元,买入相应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入5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既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又能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进行税务筹划
在现代社会里,国家为了公共建设或均富,要求个人和企业必须对社会分摊责任而缴税。而由于实际征税可能会有不合理的现象,因而产生节税的需求,可以通过经验与熟知法律知识,合法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纳税负担的减少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这种纳税负担的降低,可通过税收筹划来实行。
例如,有外贸企业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的生产型集团公司,可通过关联企业间合作,减轻企业间的整体税负。由于生产型企业与外贸企业出口政策的不同:生产企业计入成本的是征、退税率之差与出口离岸价(FOB价格)的乘积;外贸企业是征、退税率之差与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收购价格(不含税)的乘积,因此若将自营出口改为按FOB价(视同含税)销售给集团下属贸易公司出口,将能减轻企业集团的整体税负。
(四)选择融资租赁
动用企业自有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是传统的资本筹集方式,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尤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而租赁不需要动用长期资本投资,只需按期支付租金便可得到所需的资产。使得承租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支付一定租金后便可获得设备的使用权,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此外还有利于避免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通货膨胀和利率的上升会使设备的价格升高,由于租赁合同一开始就将租金固定下来,并不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所造成承租人的损失。
(五)规避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为规避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可以选择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面对钢材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只能是无奈地接受,只有少数企业在利用期钢进行套期保值。因此有必要普遍提高国内企业的认识:套期保值是降低钢材价格波动风险的必要工具,也是国内企业面对国际竞争必须迈出的一步。
例如,2009年12月15日,螺纹钢主力RB1005最高价为4438,钢铁企业为了减少将来钢材价格降低的风险,在生产出产成品之前就可以4438元/吨的价格出售钢材,而2010年5月14日钢材现货价格为4380元/吨,通过期货合约可提前锁定收益,规避了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9]52号)[Z].2009-04-09.
2、郝成林,赖鲲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竞争力研究[J].科学决策,2009(4).
一、创业板助推经济转型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此外,我国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因而,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极其明显(见图1)。所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加工型经济转向创新经济,是增强国民经济素质、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的紧迫任务。
创新目标是如何将自主创新科技转化为产品、转换成市场、转变为生产力、形成产业链,最终成为创新经济的。而从创新科技到产品、形成市场、形成产业、成为创新经济,最需要风险投资的推动。其不仅可以解决创新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还能为创新企业提供使其强大的一系列增值服务的风险投资业。而形成发达的风险投资业,建立完善的创业板市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风险投资基金退出通道就不会被堵塞。
二战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别是美国创业板NASDAQ在促进美国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金融体系效率和金融结构的差别是形成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体系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更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创业板市场不能仅仅从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层面来考虑,还要从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政策制定者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二、套期保值对冲价格波动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今天,应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然而,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中国远洋深陷FFA、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折戟,加上之前的“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境外金融衍生品已经屡次使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不但未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反而亏损累累,损失惨重(见表1)。
探究巨亏原因,主要是境外的期货市场往往具有其独特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企业参与者除了必须了解现货供需的基本情况,还要对国际金融环境、汇率变动、市场的波动规律、投资者的分布、交易规则等相当熟悉,才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套期保值方案。由于我国企业远离海外市场,企业很难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滞后的信息往往使企业错失交易机会,而且还会成为投机基金所猎杀的对象。
从套保巨亏得到的主要经验教训是必须加大国内期货市场创新力度加快期货市场创新的步伐,力求品种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全方位突破,改变衍生品交易受控制和被摆布的局面。具体而言,我国期货市场历经坎坷,已逐步驶向平稳快速增长的跑道,但利用套期保值发挥保障国民经济各产业安全飞行的跑道却仍有重大缺失。目前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仅有19个品种,但主要集中于农产品、有色金属和工业品,缺乏畜产品、黑色金属,能源品种仅有燃料油,工业品刚刚起步,金融期货更是难见踪影。衍生品种缺失仍是制约企业套期保值的根本。由于国内没有相应的衍生品种,我国相关企业只能选择陌生的境外市场。将国内期货市场逐步向境外投资者开放,活跃国内期货市场,使国内期货市场成为国际投资者认可的定价中心。这样企业在国内就可以完成套期保值,避免去海外市场沦为“弱势群体”。
三、债市扩容支撑投资增长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完善了发债制度,扩大了流通市场,促进了金融系统整体的效率和稳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因此,发展债券市场的空间,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扩大公司债券市场和政策金融债券市场规模。尤其是对公司债券来说,应进一步扩大发行体范围、增加发行体数量。目前,我国能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规模、信用度、产业政策的适用性、银行担保的必要性等制度性制约仍然存在,应简化审查制度、缩短审查期限、缓和审查资格以及发行无担保债券。同时,大力支持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着力提升评级公司整体素质,为公司债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监督环境。
2、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正如股票市场一样,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机构投资者参与,需要机构投资者开展理性的投资行为。因此,应完善有关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的各类制度、基础条件和税收制度,放宽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对债券特别是对公司债券投资的限制,大力扶持针对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债券型投资基金,引进国外投资者,为债券市场发展创造更好的需求环境。
3、不断对公司债条款设计进行创新。中国现行的债券市场以固定利率债券为主,而公司债券作为由证监会主导发行的券种,公司债券的相关法规没有对债券利息以及偿还方法进行限定,这为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了相应的空间。在设计公司债券条款时,可以考虑创新信用结构和期权结构,使用不同的担保方式,加入可回售、可赎回等特殊条款,为公司债券的发行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结束语
2008年12月8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相关的债券发行等措施,这对于拉动国内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性金融危机迄今已经持续一年多了,这场由次级贷款(CDS)引起的全球性,多领域的金融危机已经给各国带来不同的麻烦困境。
而截至2008年底,中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就高达1.95万亿美元(据国家外汇管理局08年相关数据)。而且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IC)数据库,截至2008年底,在中国官方与私人部门持有的美国证券中,长期国债约占50%、长期机构债约占40%,其余债券约占10%。可以假定无论公用还是私营部门的投资行为没有明显差异,那么就可以用上述资产结构数据来推断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二、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途径及简评
国务院总理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在研究外汇储备如何使用。这表明管理层正在关注外汇储备的使用问题。
中央政府其实早已开始对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进行有效性管理,并以三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前提。如2007年9月建立中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司),由国家赋予它约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金,代表中国政府进行对外商业性投资。至2008年8月,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已增至5410亿美元。同时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得美元债券的大量发行并导致其收益率持续走低,目前仅有2%左右,若将来低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中国就会面临数以亿计的浮亏。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造成了损失。由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并不尽如人意,“大象跳舞”。那么,应当如何去有效地管理我国的巨额外资储备呢?
三、开拓“外储内用”新模式
既然向外投资成效不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可以考虑利用外汇储备对国内进行投资呢?
外汇储备实际上是由我国国际收支盈余形成的。直观地来看,中央银行买进美元资产,形成外汇储备,企业获得人民币资产,这是按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进行交换得来的。这也就形成了央行外汇市场的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买进美元,形成对外资产,投放人民币,形成对本国老百姓的负债。所以从学术范畴上来讲,外汇储备是用来对外支付的,而是不可以用于国内。
既然就对外储内用有了限制,那么我们就需要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利用外汇储备来进行保值增值。
此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外汇储备对美投资严重贬值和缩水,充分说明对外金融投资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在进行金融投资的同时要伴以一定的国际实物投资,即使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但实物投资的价值仍在,不会出现严重的贬值和缩水,相反可以享有危机消失后实物保值和增值所带来的收益。故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今后中国在运用外汇储备对外金融投资的同时,要进行一定数额的国际实物投资,以保证对外投资虚拟价值和实物价值的均衡,减少投资风险。
即是向需要进行产业升级而进口设备和物质的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国家向它们提供美元贷款进行收购,而他们在国内用人民币向对应的商业银行进行结算。
这样,在目前国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下,外汇储备可以按这种不造成人民币贬值的方式在国内流动起来,给中小企业带来资金支持,保障或增加国内就业;又可以在金融危机外国企业更加困窘的条件下,以更小的代价来产业升级或产业链转移。我国自从03年石油储备体系逐步形成,但受制于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外汇储备的战略转型一直进展缓慢。据彭博社报道,原油价格从2008年4月到现在直降了一半多。在现在油价低位运行的情况下,中国完全可以推进能源战略储备的建立,既能够化解储备过度增长的困境,又有助于避免供应断档、确保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
与此同时,黄金等贵金属的价格也在下降。中国人民银行5月初宣布,我国黄金储备已增至1,054吨,价值约为310亿美元,约占全部外汇储备资产的1.6%。但这至少说明了我国政府正在谋求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这与前文所说的外汇储备要满足三性的原则并不矛盾,石油与黄金等物资的储备并不意味着就仅仅为了低价囤积。如储备石油,更是为了平抑以后可能快速上扬的石油价格,以及在发生某些局部冲突时不用对国外敌对势力假以颜色。至于黄金,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法定储备,到现在仍是公认的硬通货。况且央行储备黄金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保值,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进行黄金储备的规划和调整。
2009年2月1日,总理在英国伦敦接受《金融时报》主编巴伯专访时说,“我们正在探讨、探索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于是,国内掀起了一场如何让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刺激中国经济的大讨论,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为“外储内用”出谋划策。也因观点存在分歧,引起了不少争论。其实,“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怎么花”已经不是新话题了,但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大规模的救市计划需要巨大的资金做支持,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确到了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本期《新财经》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共同探讨外汇储备如何为振兴国内经济作贡献。
到2008年年底,中国已经拥有了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庞大的外汇储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外汇储备?尤其今天,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让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外汇储备不能直接内用
《新财经》:目前,中国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运用这些外汇储备,来振兴国内经济,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您如何看“外储内用”这种新提法?
何帆:外汇储备怎么能内用呢?外汇储备如果用在国内的话,无论是用来投资还是用来扩张消费,在理论上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外汇储备基本都是美元,在国内使用美元只能结汇,一旦美元变成了人民币,就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扩张,货币扩张了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把外汇储备用在国内的,外储内用的提法不科学,是炒作。
《新财经》:最近,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出,将2万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拿出一半分给国内居民。他认为,如果政府将持有的美国债券分给老百姓,让每个中国人都变成美国债券的持有者,是一件好事。您认为这种说法妥当吗?
左小蕾:这是不对的,怎么能把外汇发给老百姓呢?我们现在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发1万亿美元给老百姓,如果老百姓拿着这些外汇在国内消费,就得换成人民币,这就等于一笔外汇换了两次人民币。那么,国内货币发行不是过多了吗?人民币不就贬值了吗?如果老百姓把钱拿到国外去消费,只能减少国内的外汇储备。这样做,刺激了国内经济吗?没有。外汇储备减少了1万亿美元,还有可能造成国内货币危机。
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
《新财经》:我们知道,在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有5850亿美元是美国国债,这是否意味着外汇储备有缩水的可能?
何帆:由于我们买的美国国债太多,中国现在已经处于“人质”的地位,我们已经被美国“绑架”了。现在抛也不是,不抛也不是,肯定是有风险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的泡沫一个个相继破裂,国债是美国的最后一个泡沫。很难说,美国不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国债出现贬值。从目前看,美国正在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使美国国债贬值,这几乎是铁定的。到时候,我们持有那么多美元资产,肯定会受影响。
钟朋荣:我坚决反对买美国国债,现在奥巴马政府为了救市,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大量印钞票,美元贬值是肯定的。最近,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收益率才百分之一点几。现在我们国内有那么多闲置劳动力,有那么多下岗职工,大家一人创造一点财富,也不可能只创造百分之一点几的财富。买美国国债,简直是有毛病。我们应该做的事,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把中国人都救起来。
现在是买资源的最好时机
《新财经》:既然美元贬值无法避免,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减少损失?
何帆:没办法。贸易顺差还得增加,只能从源头上减少,这是最重要的。首先,从流量的角度,要减少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明显太多了。其次,从存量的角度,就是尽量减少外汇储备的损失。外汇储备的用途无非两种,一种是进口,一种是投资。从投资渠道看,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买什么好。外汇储备传统上是流动性管理,一般买的都是安全性很高的国债等资产,但现在看来,国债也不是很安全。如果去做激进投资,比如股权投资等,现在也有问题。从理论上说,现在全球金融市场都在震荡,应该是建仓的时候,但具体到个案就很难讲。比如中投,买什么亏什么。
《新财经》:既然投资也有风险,那么只能用进口方式来消费。目前,我们最需要进口哪些物资?
何帆:其实,我们需要进口的物资很多,像石油、战略物资等。现在石油价格已经很便宜了,尽管还有可能下调,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会涨的,现在的价格已经可以进去了。只是,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国内的油库已经满了,没地方储存。另外,还有很多新的技术,也可以增加进口。过去一提到进口人家的技术,国外都不给,现在已有所松口。我们可以想办法,不要求进口那些会引起外国紧张的,像战略的、核心的军事技术。我们可以进口一些可以改进环境、环保方面的新技术。
钟朋荣:我们应该用美元去买东西,而不是去买纸(美国国债)。像石油、铁矿、铜矿都应该买,只是让国家去买还是让老百姓去买的问题。国家应鼓励民营企业去买,出台一些政策,给这些民营企业贷款,并且专款专用,贷款利息也要低一些,可以贴息。这样一来,既增加了石油储备,又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就业。
左小蕾:外汇是一定要用在国外的,因为外汇的购买力在国外。那么,用在国外怎么为国家做贡献呢?首先是外汇保值,外汇是国家资产,当外汇一文不值的时候,经济就无法稳定,老百姓就会有恐慌情绪,容易导致资产外流,造成经济危机。所以,外汇保值很重要。但很多时候,货币无法保值,我们要想办法把货币资产形态转化为资源资产形态。现在,我们不是提出要振兴十大行业吗?但很多技术和设备都不够,可以让企业去银行贷款,把贷款换成外汇,去国外买技术、买设备,特别是节能环保的技术、有效使用能源的技术。做这些事情才能真正拉动经济,才能真正发挥资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
外汇储备可否借给外国
《新财经》: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让外汇储备发挥作用?
何帆:我们的外汇储备这么多,可以借给别的国家。这样做的好处是,之前外汇储备的风险都是我们自己承担的,借给别人后,风险就可以由我们和债务人一起分担。最好的办法不是借给美元,而是人民币。可以让债务人先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用筹资得到的人民币去人民银行买美元,还的时候再还人民币。这样一来,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汇率风险也减少了。再说,用这个方法可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技术操作上也比较靠谱。
【关键词】养老金投资 资产配置 可选择性投资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养老金支付危机日益凸现,养老基金的管理问题便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对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资产配置的含义
对资产配置问题的解释,可以从字面上来拆分成资产和配置两个部分。资产部分具体就是要回答选择什么样的资产,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如何;配置部分具体需要回答资金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和投资限制如何,在此基础上的最优投资组合方案。资产配置最根本的作用,在于通过合适的资产选择和有效组合,实现符合资产长期偏好的投资目标,这是资产组合优化的最终方向。资产配置是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并对投资绩效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资产配置成为金融理论和实证界关注的焦点。
二、加州公务员养老基金的资产配置分析
(一)加州公务员养老基金概况
CalPERS(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Retirement System)是根据美国加州法律于1932年建立的,目的是为州政府雇员积累和提供退休养老金,它是一个以职业(州、市、县政府雇员以及学校的非教师雇员)为加入特征的年金计划,是区别于社会保障的、属于第二支柱的养老计划。20世纪60年代以后CalPERS也为成员提供健康医疗金。
从总趋势上来看,CalPERS的总资产基本上呈现增长态势。它的总资产主要来源于雇主及雇员的缴费和基金的各项投资收益,扣除每年相应的养老金给付的差额部分。从1995—2012年6月,总资产从878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6月的2334亿美元,其中在2007年是达到最高值2530亿美元。除了极个别时期,即2002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其资金的增长情况良好,稳步上升。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CalPERS的资产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就2008年一个会计年度的数据来看,其资产较2007年12月的最高值而言,缩水27.67%。
CalPERS的投资收益情况较其他基金而言,收益状况良好。根据 CalPERS公司的资料来看,到2012月8月31日,该公司的三年平均收益率为2.5%,五年的平均收益率为8.6%,10年的平均收益率为6.9%,这其中还包括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CalPERS的资产配置情况
CalPERS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可选择性投资、不动产、现金和通胀保护的债券这六大类,进一步认为CalPERS在资产配置上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大类资产为股票;第二大类资产为债券;第三大类资产为房地产及另类投资等,绝大部分采取积极投资。
CalPERS资产配置由基金的管理委员会决定。管理委员会根据全球经济状况、制度未来负债、预计雇主未来的缴费等一系列因素,以充分分散化为基本原则,确定资产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在股票、债券、房地产和另类投资之间的配置,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养老基金的长期业绩。CalPERS的资产配置较为稳定,每年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CalPERS公司调整了资产配置,开始对有通胀保护的债券的进行投资,且对其的投资一直保持在4%以内。
三、CalPERS资产配置的总结及启示
(一)CalPERS资产配置的总结
CalPERS资产配置注重种类的多样化与谨慎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CalPERS就加大了对现金类资产的持有,相对减少股票投资,以减少损失。其资产组合中可选择性投资、社会责任投资、绿色投资等在近年内兴起,并且随着其投资经验的积累,投资的比例以及成绩也令人欣喜。 CalPERS还注意到一些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因而这些年来加大了国际投资的力度。
(二)CalPERS资产配置的启示
我国养老基金的基本帐户也就是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以及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都需要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1.重视养老金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养老金没有建立长期视角下的股票类资产为主的战略资产配置。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帐户在投资股票上有过多的限制,特别是全国社保基金,在 2007 年才明显加大了对股票类资产的配置,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基本上没有资产组合一说。
2.在具体的养老金投资上,缺乏以经济周期为着眼点的多元化战术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手段单一,资产配置的调整不够灵活。我国最近十年的经济发展总体呈高速发展格局,但依然出现了几次较大的经济波动,有一定的经济周期变化。因为我国的养老金投资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产配置时根据经济周期和不同经济指标进行动态调整的灵活度不够。
3.我国的养老金资产配置手段单一。目前主要是投资股票、基金和债券。在实业投资、房地产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都还处于空白或刚刚开始的阶段。实际上,只要在分散投资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投资类别进行风险收益分析,是完全有可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珍. 我国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1(10).
[2]李珍,杨玲. 养老基金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的互动[J]. 金融研究,2001(02).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一、研究背景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继而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引发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这次危机不仅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得以暴露,而且与之相关的金融会计理论和实务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虽然金融工具会计不是造成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很多争议的矛头仍然直接指向会计。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渐渐平息,国际经济正逐步步入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危机之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再次成为会计界和金融界讨论的热点。
二、后危机时代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面临的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自诞生以来就具有双刃剑的特性,一方面它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是人们有效控制各种金融风险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衍生金融交易品种层出不穷,交易金额急剧增加,衍生金融工具蕴含着巨大的操作风险。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直不遗余力地对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计量、信息披露进行探讨。本次金融危机演化过程证明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面临新的挑战。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
在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明确要求在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条款的一方时,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这一点在执行上一般不会产生疑义。危机中受到非议的主要是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金融工具终止确认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是: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或该部分)。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很难认定企业的“控制”权,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增长的资产证券化交易等金融创新,准则中的规定显得相对简单和缺乏操作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采用以来,颇受争议,究其根源主要是纠缠于相关性与可靠性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再一次受到质疑。2008年,次级贷款危机不断恶化,预计损失将达到3 000亿到4 000亿美元,其中仅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就达2 850亿美元。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发起了猛烈抨击。第一,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不断要求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第二,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且没有意图贱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第三,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已经失灵,大量持有这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盯住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第二或第三层次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近乎不可能。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虽然已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危机发生后,美国国会议员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首席会计师曾分别致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希望就现行会计准则如何保证投资者及时获取表外融资信息,公允价值会计能否为投资者及时获取表外融资信息,公允价值会计能否为投资者提供一贯、可比和可靠信息等问题做出说明和行动。
三、国际会计界的改革举措
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经受着严重的拷问,作为全球最大资本市场制定会计准则的FASB和为全球资本市场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IASB倍感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既对全球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也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威胁,西方七国集团和金融稳定论坛多次发出呼吁,要求尽快修改、完善部分准则。为了应对危机,IASB、FASB以及金融稳定论坛等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纷纷作出积极反应,采取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改革举措
2008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关于金融工具的讨论稿。在该讨论稿中IASB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降低报告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并分析了造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二是指出解决金融工具准则复杂性的长期根本方法是对所有的金融工具采用单一的计量原则,讨论稿解释了为何“公允价值是对所有种类的金融工具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唯一计量属性”;三是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中的计量要求,比如减少金融工具的分类;四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和一些公允价值计量的例外要求替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中现有的计量要求;五是简化套期会计。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革举措
2008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法案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研究SFAS157提出的基于市场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是否适用包括存款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要求其于2009年1月2日前提交研究报告。美国证监会(SEC)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市值会计的研究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是维护SFAS157的权威性和FASB制定公认会计原则的独立性。报告认为现存的公允价值和盯住市场的要求不应该被暂停,但应当修订,使其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要。随后FASB大量旨在改进或补充SFAS157及其他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之工作人员立场公告。最终稿主要有《市场不活跃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当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与活跃程度已明显降低时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非有序交易的识别》、《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中期披露》、《非暂时性减值的确认与列报》。
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我国对金融工具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发展很快。在后危机时代和全球会计准则趋同化的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各国会计组织的先进经验,是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捷径,但在修订和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过程中也应坚持适度、谨慎的原则。既要尽可能地借鉴和利用国外成熟的会计理论,又不能简单的“移植”他人的做法;既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又要充分适应我国金融创新的要求。
针对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会计组织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并基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的现实环境,笔者认为未来我国金融工具准则发展趋势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明确金融工具终止确认标准
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资产是否应该终止确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是否“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的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报酬的估计与计量在现实中本身是很难掌控的。因此,对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后可以参照IASB的做法,在金融合成分析法基础上对期权交易的价值按照市场行情进行再确认和终止确认。对不确定易进行披露,我国会计准则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 “金融资产” 和 “金融负债” 两个新确认项目;在会计制度上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未来变动时再确认的会计调整办法。
(二)完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经过一场风暴洗礼后的公允价值,虽然让人们认识到其自身有很多不足,但在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最终目标。目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仅存少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这种没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情况下,我国只是原则性地引入公允价值,而非实质上地广泛运用,但毋庸置疑,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后金融危机时代下,IASB已率先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简化和改进,为金融危机过后如何改进会计计量模式提供了示范。我国可以密切关注国际会计研究进展,出台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三)规范金融工具信息披露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现行金融工具表内列报的清晰度与表外披露的充分性是不足的。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进财务报表对投资者的清晰度,如加强对不同计量属性的披露。此类披露应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相关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加计量过程的透明度。我国资本市场是一种半强势有效市场,一方面信息披露主体总是从有利于控制权实体利益为出发点披露信息,对披露信息的内容做出取舍,尽量避免由于风险披露而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也使得企业和投资者无法全面识别其风险。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财务报告模式,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内容,尤其是加大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流动性风险预测的披露,以及对影响该风险的因素如股指、利率、汇率等变动和当该因素如何变动时将使企业承担较大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将此信息及时披露给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投机,类似于不完全套期保值,应当披露其投机出发点。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复杂多变,企业还需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以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得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增强判断力与避险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国际会计准则:2002[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财政部会计司准则一处、准则二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对公认会计原则的讨论[J].会计研究,2008(4).
[3] 陈秧秧.如何降低金融工具报告中的复杂性――IASB最新讨论稿解读[J].财会月刊,2008(8).
[4] 财政部会计司准则二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对次贷危机的讨论[J].会计研究,2008(5).
[5] 付强.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金融会计,2008(10).
[6] 杨政,涂建明,黄中生.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
[7] 张栋.美国次贷危机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思考[J].新疆金融,2009(3).
善用银行理财产品
目前,商业银行的公司理财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相关专家统计,从整个行业看,2009年银行对公理财的销售总规模超过了1.5万亿元。2010年则可能超过2万亿元。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公司理财业务的主流,各银行推出的公司理财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20多个。
企业财富管理应突出“多、快、好、省”四个方面。所谓“多”,就是理财机构应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以及全方位的投资渠道,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快”,就是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的咨询顾问以及高效快捷的现金管理服务,为客户创造交易性金融投资机会,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率;“好”,就是管好钱,通过强大的金融服务网络为企业资金营运安全性保驾护航,同时向企业提供经营中的专项财务顾问服务,帮助企业财富稳健增长;“省”,就是为企业创造低成本融资渠道,同时为企业提供经营中的避险融资工具,从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公司理财业务远比看上去复杂。一方面由于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对资金投资的需求也大相径庭,这就要求银行有相当丰富的产品线来应出另一方面,资金来源及使用的多样性,投资渠道的扩大化,涉及市场的交叉化,同时也意味着加大了风险。因此,CFO在使用银行理财服务时,需要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关注资产负债表
低利息、高通胀预期下,企业理财活动要把重点非常鲜明地放在资产负债表上,面向可能到来的通胀以及通胀带来的连锁反应,管理好资产和负债,磨砺好企业的协调能力。对于企业负债的管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当前通胀预期时而强烈时而舒缓的短暂机遇期,安排好企业负债的汇率、利率、期限结构。
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旦通胀预期极度强烈或是通胀已经出现,任何一个经济体的政府必然会逐步回收流动性,甚至提高基准利率水平。因此,企业应把负债所使用的强势货币转换为弱势货币、把短期负债转换为长期负债、把浮动利率转换为固定利率。
首先要考虑的是汇率问题,也就是币种问题。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优先使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主流货币,也就是说,较人民币而言,美、欧、日元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主流货币,与之相关的工具、产品非常丰富,对于国际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企业而言,需要主动拓展这些币种的融资渠道。在美、欧、日元里,需要进一步筛选在未来可能呈弱势形态的货币。美元相对于日元和欧元,出现这个特征的可能性更大,在金融危机深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过美元汇率的走强,这看上去与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策源地的身份矛盾,其实不然。
其次要考虑的是期限问题。要防范在未来流动性收缩过程中,受各种政策性的、经营性的约束,商业银行过度压缩贷款对企业经营所需的基本流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干扰,特别是一些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较差的企业,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过短,就会遭遇流动性危机,甚至演变为生存危机。所以,要在当前融资条件相对宽松、企业议价能力较强的环境下,尽可能把短期负债调整成长期负债。
最后要考虑的是利率问题。尽管美联储前不久表示要维持当前利率“较长时间不变”,但其未来利率的上调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利率保持稳定的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小。当此之时,把浮动利率转换为固定利率,已经是比较必要和迫切的要求。
相对于负债的管理,资产的管理似乎更费思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保值性和流动性,真是让人勉为其难。以地产这个行业为例,这个行业的资产结构很有些典型特征,要么是土地房屋、要么是现金,在保值性和流动性方面各走一端,因此在通缩与通胀交替出现、急剧转换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好结构和节奏。因为无论把现金变成土地房屋,还是把土地房屋再变回现金,都需要时间。不过,在这方面,地产企业们也逐渐找到了中间道路,那就是多持有商业地产。商业地产能够兼具保值性和流动性特征,成为既抗通胀又防通缩的攻守兼备性武器。
对于一般制造业而言,虽然资产结构不像地产行业那样极端,有原材料、应收账款等资产形态来过渡,但是对于通胀预期下资产的重置价格也就是成本上涨问题也必须有预防性措施。由于我们国家期货市场的品种还不很丰富,因此,通过期货市场对未来原材料采购进行套期保值还仅仅适用于一部分商品以及相关的企业,更多的还需要通过企业与上下游间双边的协商来平抑价格的波动。当然,通过把产品做好,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在上下游之间的议价能力,永远都是企业经营的正道,但这已不仅仅是理财范畴的问题。
保证必要的流动性
金融危机中各国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已在逐步退出,只不过有的国家步子迈得大点(澳大利亚央行已三次上调利率,印度等国家等央行近期也上调了利率),有的国家步子迈得小点儿(我国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还是以公开市场和存款准备金率为主),实际上,即使是量化宽松政策本身也很难做到恰到好处。一旦发现过头,就要反向调整;反向调整过头,又得再次调整;在不断的交替中找到均衡。当此不确定的未来,面对两种极端现象交替出现的可能,企业的经营者们既要全神贯注,更要分清最大的风险。
相比在通胀期间货币性资产的贬值,通缩期间非货币性资产的周转困难实际上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更大,因为前者带来的是发展问题,而后者带来的很可能是生存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理财并达到节税的效果?企业理财筹划首要考虑的是闲置资金的安全性,其次才是“钱生钱”。企业要理财,首先要学会如何处理好闲置资金。一般公司的会计账户上总能留存一定的闲置资金,收益则只能按0.72%的活期利率计息。针对目前大多数公司的财务现状,最主要的是应该寻求稳定且回报理想的投资产品。现在一些针对大额资金闲置的现金管理产品,大部分投资于债券市场。其实中小企业也还有很多理财节税的办法,如购买信托、申购新股、银行短期理财、投资各类票据等,这些产品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既方便企业进行资金调度,又可以起到节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