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评价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本质。因为,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运用表现性评定能够鼓励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政治、社会、经济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果教师以轶事记录、作品集、展览以及报告等表现性评定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的点滴成长印记,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记录。尤其是小学生,由于他们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迫切愿望,使他们对于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及责任感,不断地去探讨、学习新的知识,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
3.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挖掘学生潜力
目前,表现性评价体系已经是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表现性评价体系的运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表现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在使用表现性评价体系过程中适当给予学生鼓励性、及时性与适时性反馈,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成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表现性评价方法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1.建立一个评价标准
在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之前,教师必须要事先制定出一个有效、完善、公正的评价标准,并确保在以后的学生评价工作中都必须参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并通过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与学习生活。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因此,若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就必须深入探讨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标准,进而使之能够正常地运作起来,并能够很好地适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最终能够切实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2.必须明确表现性任务
在表现性评价方法运用过程中,必须使之真正符合现实要求并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实践,设计一个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和任务,表现性任务要有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取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从而使评价体系的相关要素更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因为一个良好的、高效的表现性任务前提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充分反映出评价的知识和能力,能反映出多方面的教学成果。此外,在明确表现性任务后,还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并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3.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改革 新课程 评价体系
现有的高中考试成绩评价体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回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考试评价收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处理好评价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就无法实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遇到的最大难题、感到最为困惑的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也就是说,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考试评价的方法:
学生的考试评价:
跟踪评估。高考及高中的平常考试难度都较大(高考命题的理想难度是0.55),因此学生考试得分大都都不高,这对学生本人在平时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高中教学对学生的评估可以把原始分和标准分结合起来进行,用原始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标准分考查学生的位置和进退情况,即用当次考试的原始分了解学生近段知识掌握情况,用历次考试的原始分了解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用当次考试的标准分了解学生即时的位置,用历次考试的标准分了解学生在整个高中段位置的变化情况。这种把历次考试情况汇总在一起系统地、进行的教学评估,即为跟踪评估。学生考试结束后,由学生本人结合考试成绩,查找各学科本阶段的知识、能力的成绩和差距,写出分析总结和补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各科标准分,清楚地看到自己各科成绩在全体参考对象中的位置,也可以准确找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学生本人可以根据自己历次考试的标准分绘制各学科分数变化曲线,从中看到自己学习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实施调控措施,平衡补差。
科任老师的考试评价:
教师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我能行”的信念。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几种智能,只是这几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因此,班上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角度观察、评价学生,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并且能够给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目标代表不同程度,让学生自主选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容易造成学困生出现懈怠,进而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具体操作办法
1、根据每次考试的原始分算出各教学班的各科平均分。看每个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分析该班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各教学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分析该学科各教学班之间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差距。由历次原始分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可以跟踪评估某教学班某学科的各段知识掌握情况。
2、由各次考试的原始分算出标准分,再按标准分算出各教学班的优秀数(可按全校考生总数的前15%划定优秀线)、优秀率(该班优秀人数/该班总人数)、良好数(可按全校考生总数的前30%划定良好线)、良好率(该班良好人数/该班总人数),根据优秀率、良好率用来分析某学科各教学班之间的差异及某教学班各学科之间的差异,相对优秀率、相对良好率用来分析某教学班及某学科的进步情况。再由历次的标准分、优秀率、良好率可以跟踪评估某教学班某学科的发展变化情况,变化曲线图制作同前。由于教学班一般每学年调整一次,所以跟踪评估期限为一年,其评估依据可以按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也可以结合平常测验情况。
级部的考试评价:
1.引导型开展考试评价——是考试评价的完善和发展。这是充分借鉴应试教育成功之处,利用考试的方式并通过增加试题考查功能,把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注意力引导到素质教育上来。通过实践探索,这种评价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尽管它需要命题者花费一些力气和时间,但与追踪过程的评价方法相比,还是容易操作的。
2.拓展型开展考试评价——是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评价。尽管考试具有强大的评价功能且易于操作,但考试不是万能的,很多方面是无法用考试进行评价的。可以用综合教育评价。综合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发展潜能的评价、个性特色的评价、社会公德的评价、心理素质的评价、体能素质的评价等。对以上各项评价内容形式上包括被评价者自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操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实地考察、抽样考察、调查统计、单项测试等方式进行。
对级部备课组教学质量的跟踪评估,可以根据当次考试的原始分算出各科的平均分。由某科平均分和及格率分析该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历次原始分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可以跟踪评估某级部学科的各段知识掌握情况。
关键词:国际间价值转移; Meta回归分析; 有效性检验; 游憩活动价值评价
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价值的转移是利用大量已发表的游憩活动价值评价实证研究中的信息,构建Meta回归模型来反映不同变量因素对游憩活动价值的影响,从而通过Meta转移模型估计政策地游憩活动的单位平均价值。转移函数的因变量是实证研究文献中通过TCM、CVM等方法评估出来的游憩价值,通常以单位WTP或CS来表示。函数的自变量包括研究文献(Original Research)中研究地的地理特征、资源属性、价值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方式、人口统计特征等变量。根据Meta回归模型,研究者或决策者可以根据某一个政策地的具体特征来调整价值转移函数的变量取值,以估计某类自然资源游憩活动价值的平均值。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方程的一般形式为:Vij=b0+b1METHODij+b2SITEij+b3ACTIVITYij+b4SOCECOij+eij(1)式(1)中ij表示通过j研究地样本估计i政策地值,V表示旅游资源或游憩活动的价值,b为各类解释变量的系数,METHOD为方法类变量,SITE是研究地属性变量,ACTIVITY代表游憩活动类型变量,SOCECO代表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类变量。随着价值转移研究的广泛开展,国际价值转移已经得到了世界银行、政府机构、私人组织和很多学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用Meta分析法来实现国际间资源价值的转移,如Schipper(1998)、Brouwer(1999)等人用Meta分析法实现了欧洲和北美国家的航空噪音以及湿地等环境效益的国际转移。Navrud和Ready用价值转移方法研究了欧洲五个国家空气质量改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平均转移误差在37%~39%之间(Navrud,Ready,2007)。Rozan(2004)用意愿评价法进行了法国和德国两个相邻城市的空气质量评价,发现价值转移的误差为15%~30%。Shrestha首次把Meta分析应用到国际间户外游憩价值转移中,平均误差为24%~30%(Shrestha,Loomis,2001)。转移误差到底多大是可靠的,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统一的看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转移误差在20%~40%之间是可以接受的(Kristofersson,Navrud,2007)。从很多国际间价值转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际间价值转移误差并不比在同一个国家内进行的价值转移误差大很多,很多研究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Morrison,2002)。 2数据来源和数据库的建立
2.1数据来源国际价值转移模型的样本主要来自美国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结果,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非市场价值评价领域的研究已有比较长的历史,尤其在自然资源游憩价值评价方面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另外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已由美国在该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系John Loomis教授做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免费共享数据库,其中有2000多项有关资源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主要来自北美地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这一数据库资源为本研究开展国际价值转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本研究在整理Loomis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更新。国际价值转移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Sorg、Loomis、Walsh、MacNair等人建立的数据库以及研究报告的相关信息(Sorg,Loomis,1984;Walsh,et al.,1988;Walsh,et al.,1992; MacNair,1993;Loomis,et al.,1999;Rosenberger,Loomis,2001;Loomis,Richardson,2008a,2008b),主要包括美国1967年~2006年间有关户外游憩价值的实证研究结果共2185个,涉及的游憩活动类型16种。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又补充了2006年~2010年发表的美国游憩经济价值评价结果117个,使数据库中游憩价值评价结果增加至2302个。在本文发表之际并未增加2010年之后的实证研究文献数量,主要是目前已搜集到的样本数量已足够建立符合统计有效性要求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可以反映游憩价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一般性规律。另外,鉴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游憩价值评价的研究数量和质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增加少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对转移结果的影响不会很大。
2.2数据库的建立和筛选本研究用Excel表格的形式合并整理各国际转移基础数据库的样本数据,来源数据库涉及126项研究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信息、游憩价值类型和评价方法信息、研究地属性等4类信息。通过对国内外实证研究数据的统计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与美国在研究对象、游憩价值计量标准、游憩活动类型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作者曾利用数据库中所有的游憩价值评价数据构建了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模型,估计16种游憩活动的日平均价值,通过研究地真实值和政策地转移值之间的对比,得出游憩活动样本外平均转移误差为43.73%。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资源价值评价方面存在的差异因素,会影响国家间价值转移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对差异因素进行了调整和处理。首先,考虑中国游憩价值评价的特点,我们将国外研究地的数据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在原有的16种游憩活动样本中只选择10种游憩活动的价值样本,去掉如野餐、潜水、露营等游憩活动样本,主要是因为这些活动类型在我国现有的自然景区项目开发中不具有典型性,不符合我国目前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其次,将游憩价值(CS)的计量单位统一转化为每活动天每人(Per Activity Day Per Person),删除不能转化为此计量标准的样本。最后,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数据的影响,将所有样本的游憩价值(CS)用以2005为基期的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调整为可比性数据。考虑中美之间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采用2005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指数(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1美元=3.45元人民币)将CS值调整为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数据(余芳东,2008)。通过以上筛选共删除1054个样本数据,形成本研究国际转移基础数据库1248个样本数据,涉及10种游憩活动,5类研究地自然景观类型(森林、湿地与湖泊、河流、海洋、野生动物保护区)(见表1)。
3价值转移模型估计与我国学者以某个景区(点)为对象评价自然资源的游憩价值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多从游憩活动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的游憩价值,因此本文主要构建的是游憩活动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为了实现游憩活动价值的国际间转移,本研究选择了包括研究地属性变量、活动类型变量、评价方法变量以及消费者人口统计变量在内的4大类47个变量作为Meta函数国际转移的解释变量。按照统计和计量的数据要求,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各类信息“编码”并赋值(见表2)。
表2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模型的变量及编码变量名称变量描述赋值描述因变量:CS消费者剩余/数值型变量,/活动天/人为单位,2005年价格水平,人民币自变量:
1 研究地变量:NAT FOREST国家级森林公园1/0如果研究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取值为1,否则取0NAT PARK国家级公园1/0如果研究地是国家级公园,取值为1,否则取0OTHER
RECREATION其他级别研究地1/0如果研究地是省级及其他级别,取值为1,否则取0FOREST森林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森林,取值为1,否则取0WETLAKE湿地和湖泊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湿地或湖泊取值为1,否则取0OCEAN 海岸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沙滩或海岸,取值1,否则取0RIVER河流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河流,取值1,否则取0WILDNESS野生动物保护区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则取值1,否则取0HIQUAL资源级别较高1/0如果作者在文中明确描述研究地的资源或环境质量较高,取值1,否则取0。PUBLIC公共用地1/0如果研究地属于公共用地,取值1,否则取0PRIVATE私人用地1/0如果研究地属于私人用地,取值1,否则取0续表2变量名称变量描述赋值描述2 方法变量:METHOD评价方法1/0如果评价方法是揭示偏好评价法(RP)取值1,如果评价方法是陈述偏好评价法(SP)则取0PC支付卡问卷形式1/0如果是支付卡式问卷形式则取值1,否则取0OE开放式问卷形式1/0如果是开放式问卷形式,则取值1,否则取0DCCVM两分法问卷形式1/0如果是两分法问卷形式则取值1,否则取0MAIL邮件调查1/0如果通过发送邮件搜集基础数据,取值为1,否则取0PHONE电话调查1/0如果通过打电话搜集基础数据,取值为1,否则取0INPRESON人员调查1/0如果是通过人员面对面调查方式搜集基础数据,则取值1,否则取0SP&RP混合评价法1/0如果同时使用SP和RP两种方式评价,则取值1,否则取0ZONAL区域旅行费用法1/0如果用ZTCM方式评价,则取值1,否则取0INDIVID个人旅行费用法1/0如果是用ITCM方式估计,则取值1,否则取0RUM随机效用模型1/0如果TCM采用随机效用模型估计,则取值1,否则取0HEDTCM享乐旅行费用法1/0如果采用的是享乐旅行费用法,取值1,否则取0SUB替代景点1/0如果RP模型考虑了替代景点,则取值1,否则取0WageRate工资比率/数值型变量,RP模型计算时间机会成本所用的工资比率TREND评价年份/数值型变量,1960=1,1989=2,……,2008=49LINLINRP线性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右两边都为线性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LOGLINRP半对数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边是对数形式,右边都为线性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PARAMSP参数估计1/0如果SP模型为采用参数方法估计CS,则取值为1,否则取0LOGLOGRP双对数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右两边都为对数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LINLOGRP线性对数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边是线性形式,右边为对数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NonParamSP非参数估计1/0如果SP模型为采用非参数方法估计CS,则取值为1,否则取0VALUNIT价值标准1/0如果研究地样本的CS值初始计量单位是/活动天/人,取值为1,其他取03 人口统计变量:MALE男性比例/数值型变量AGE平均年龄/数值型变量EDU平均受教育年数/数值型变量INCOME平均年收入/数值型变量4 游憩活动变量:CLIMBING爬山1/0如果游憩活动为爬山,取值为1,否则为0HIKING徒步1/0如果游憩活动为徒步旅行,取值为1,否则为0Going To Beach海边活动1/0如果游憩活动为到海边活动,取值为1,否则为0SWIMMING游泳1/0如果游憩活动为游泳,取值为1,否则为0SightSeeing观景1/0如果游憩活动为观景,取值为1,否则为0FISHING钓鱼1/0如果游憩活动为钓鱼,取值为1,否则为0WL Viewing野生动物观赏/互动1/0如果游憩活动为野生动物观赏/互动,取值为1,否则为0SKIING滑雪1/0如果游憩活动为滑雪,取值为1,否则为0MultiPurpose综合活动1/0如果游憩活动为综合很多不同的活动,取值为1,否则为0FLOATING划船1/0如果游憩活动为划船,取值为1,否则为0应用SPSS 15.0对表2中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模型估计,采用向后消去法(Backward)得到的回归结果来看,以CS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具有较明显的异方差性,且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将因变量(CS)进行方差稳定性变换,以Ln(CS)作为被解释变量。表3是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国际价值转移的估计模型。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保留在模型中的自变量有29个(不包括常数项),Meta回归模型的R2为0.48。该模型F统计量的值为15.08(p
根据游憩活动Meta国际价值转移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美国已有游憩活动价值评价结果来预测我国多种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转移值)。游憩活动转移值的估计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将Meta回归转移函数中的全部变量值都按照政策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一一对应,如果该变量符合政策地实际情况,就设为1,反之就设为0。如,某个政策地拟采用的是TCM方法、付费卡问卷调查形式评价国家级森林旅游景观游憩价值,则在计算该政策地游憩价值时,就将Meta回归函数中资源级别变量(National)、资源类型变量(Forest)以及与TCM方法相关的所有变量(如方法变量PAYCARD)系数的调整值均设为1,其他变量设为0,最后将Meta模型中的每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与相应的调整值相乘之后求和,就可以得出游憩价值的单位转移值。第二种转移值的估计方法是仅将Meta回归函数中的部分变量按照政策地具体情况一一对应,如果该变量符合政策地情况,就设为1,反之就设为0,除此之外的所有变量调整值都取其样本均值。如,只将反映政策地活动类型(如Climbing,Swimming)、景观级别(如National)、资源类型(如FOREST、OCEAN)、评价年份(如TREND)等变量,按照政策地实际情况调整,其他所有变量取其研究地样本均值。最后将Meta模型中的每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与相应的调整值相乘之后求和,得出游憩价值的单位转移值。第一种转移值的估计方法必须知道政策地的所有信息,而在价值评价的实践中,研究者或决策者应用价值转移方法预测某种景观或活动的游憩价值,很难或根本不可能获得政策地的所有信息,因此这种转移方法是针对具体政策地的一种理想中的最佳情况(bestcase scenario)下的转移,统计有效性可能更好,但在实践中很难操作。第二种转移值的估计方法更能够反映资源价值评价的实际情况,只要能够了解这种政策地的资源属性、景观级别、可能提供的游憩活动类型以及评价方法等部分信息,就可以通过价值转移函数来估计其单位经济价值。因此本研究价值转移值的估计方法均采用第二种方法。通过Meta价值转移模型估计的10种游憩活动的价值见表4第3列。4价值转移模型的样本外有效性检验价值转移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替或辅助实证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价值转移模型进行检验,即检验通过价值转移模型估计的游憩价值的“转移值”(Transferred Values)与实证研究得出的“真实值”(Original Values)之间在统计上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国内已发表的实证研究结果作为“真实值”,与价值转移模型估计的相应活动的游憩价值作对比,分析本研究Meta分析价值转移模型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价实践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进行样本外价值转移模型的检验(Outof Sample Estimate)。
4.1有效性检验方法本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价值转移的有效性检验:检验真实值与转移值之间的一致性;检验真实值与转移值均值(Mean)的一致性;检验真实值与转移值分布的一致性。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分别是:相对误差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误差检验反映了游憩价值的真实值与转移值之间的相对差额,用TE来表示(式2)。式(2)中,CSBTF是通过国际价值转移模型预测的游憩活动转移值,CSACT是政策样本的游憩活动真实值,TE越小,说明价值转移的相对误差越小,转移有效性越好。TE=CSBTF-CSACTCSACT*100%(2)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ttest)是用来判断两配对样本(价值转移模型得出的预测值与国内政策样本的真实值)的总体均值在统计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的零假设为两总体样本均值无显著差异,见式(3)和式(4)。H0∶WTPmetai-WTPchinai=0(3)
H0∶WTPmetai-WTPchinai≠0(4)式(3)(4)中i为观察值个数,WTP为消费者剩余均值,WTPmeta为Meta模型的预测值,WTPchina为国内样本的真实值。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量如式(5)。其中D为每对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差值,D—为差值样本的均值,np为配对样本的个数,SD为样本差值的标准差,μD所有配对样本差值的总体均值,t统计量服从n-1个自由度的t分布。t=(D—-μD)SDnp-1(5)将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与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作比较。如果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两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值明显大于0,或者说两样本的均值有显著的差异。反之,两样本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价值转移有效性检验要求配对t检验不能拒绝零假设,这意味着转移值和真实值样本的均值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即从美国研究地向中国政策地进行的价值转移在统计上是有效的。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是通过分析两配对样本,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判断。其零假设是两配对样本(即真实值与转移值序列)来自的两样本分布无显著差异。通过计算两组样本观察值的差值,求出差值变量的秩,分布计算正号的秩和统计量W+和负号的秩和统计量W-。在大样本下,利用W可构造Z统计量,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见式(6)。如果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两配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价值转移的有效性要求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要求价值转移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序列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收敛有效性。Z=W-n(n+1)/4n(n+1)(2n+1)/24(6)4.2国内政策样本的选择和调整本研究在2010年底,以关键词、主题词等方式在国内主要的电子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搜集了112篇国内学者在1992年~2009年底发表的,用TCM和CVM方法评价自然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实证研究文章。除去内容重复以及没有具体实证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文章之外,筛选出97个游憩价值的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地”样本的“真实值”。为了实现国际价值转移的有效性检验,根据国际数据的特点,对国内政策地样本数据进行了以下几种调整。(1)统一价值计量标准。国内游憩价值计量标准只能转化为每次每人,而国外的价值计量标准为每活动天每人。我们研究了国内文献中的旅游地,并结合我国旅游者出游的偏好及游览特点,发现大多数旅游地的旅游停留时间为每次每人1天,因此,在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国际价值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假设政策地和研究地的活动价值测量标准是一致的,都是每活动天每人。(2)统一价值评价对象。国际样本的价值评价结果是某种游憩活动的CS值,而国内样本价值评价的结果是某个自然景区(点)的CS值,而且几乎没有文献提供所研究的景区(点)提供的具体游憩活动类型。为了使国内外样本的CS值相对应,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旅游地及其景观资料的查阅,将国内政策地可能提供的游憩活动归纳为10种,包括:爬山、观景、徒步、滨海海岸活动、游泳、钓鱼、划船、滑雪、野生生物观赏、综合性活动,并将国内景区(点)的CS值与各种游憩活动相对应。(3)统一样本数据基期。为了保证国内外样本数据的可比性,将国内样本不同年份的评价结果用以2005年为基期的通货膨胀指数(CPI)统一调整。(4)去掉国内样本中的异常值。将国内政策样本中CS值与其均值差大于2倍标准差的样本作为异常值去掉,最后剩下95个样本值作为政策地的真实值。
4.3国际价值转移有效性检验结果将国内样本10种游憩活动的CS真实值,与Meta价值转移模型得出的CS转移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国际效益模型的转移误差(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10种游憩活动的转移值区间范围为111.00元~316.04元/活动天/人,其中滑雪活动转移值最小,而海边活动的转移值最大;转移误差的范围在3.34%~47.62%,各类活动的平均转移误差较小(18.74%),其中滑雪类游憩活动的转移误差最小,而综合类游憩活动转移误差最大。
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除了综合活动之外,其他9种活动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这9种活动的游憩价值的真实值和转移值的总体均值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综合活动的转移误差较其他活动来说比较大,因此配对t检验的结果与相对误差检验结果一致。从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10种游憩活动配对组均通过了该分布检验,说明通过Meta分析价值转移函数得出的预测值与政策地真实值来自同样的总体分布。从以上三种有效性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国际价值转移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和评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游憩活动类型的价值评价具有统计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结论和讨论
5.1结论本研究旨在发现影响国际间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降低国际间转移误差的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的具体方法,最终构建我国游憩活动价值评价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的标准化模型及单位游憩价值核算参考标准。通过对国内外游憩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数据的统计比较分析,本研究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实证研究对象、游憩价值计量标准、游憩活动类型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通过对国际研究地及国内政策地数据的筛选、统一价值评价对象、统一CS值的计量单位、统一数据基期、选择游憩活动类型以及去掉样本异常值等方式,对差异因素进行了处理和调整,使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的误差从43.73%降低至18.74%,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结果也更理想,有效地提高了国际间价值转移模型的统计有效性。通过对各种Meta回归模型的估计及有效性检验结果的比较,本研究得出了我国提高Meta回归价值转移有效性的可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下。(1)根据政策地样本特征来筛选Meta回归函数的研究样本,可以降低模型的转移误差。国际研究地和国内政策地在评价对象、价值计量标准、活动类型、资源属性等方面的一致性越高,价值转移模型的统计有效性越好。(2)将政策地相关信息代入到价值转移函数中计算政策地游憩价值的转移值时,将价值转移回归模型中部分自变量用政策地信息来调整,其有效性检验效果要比将所有自变量都用政策地信息调整要好。(3)去掉样本异常值会提高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的统计有效性,降低相对转移误差。(4)Meta回归模型的自由度越高,价值转移的统计有效性相对越好。通过本研究构建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旅游项目的投资决策者可以较为迅速地对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决策,只要将待开发区域的资源属性、景区(点)类型和级别、拟开发的游憩活动类型等信息代入到模型中,就可以得出某种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研究成本(包括开展实地调查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价值评估所需的时间,而且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投资项目价值的评价建立在一个统一的适当的标准之上,避免过多的人为主观干预,对景区(点)的门票价格制定、景区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2讨论利用国际间价值转移方法评价我国游憩活动经济价值的研究是基于国外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和部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价值转移实现国外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在低成本、多办事的目标下,力求对我国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目前我国在游憩价值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有关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开展得十分有限,可用样本较小,实证研究的实施未能与国际接轨,比较缺乏符合Meta回归模型构建所要求的相关信息,这给国际间价值转移方法在我国游憩活动价值的评价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价值转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随着我国未来游憩活动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内容的进一步丰富,采用国际间价值转移方法评价我国游憩活动经济价值的研究也将会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国外主要从游憩活动及环境质量改变的角度对自然资源价值进行评价,而我国对资源的评价主要基于景区尺度。从游憩活动的角度对自然资源游憩价值进行评价,有利于将自然资源的管理提高到集约型管理的层面。旅游者、当地居民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纽带是游憩活动,而非对整个自然景区的需求,休闲游憩的需求分析最直接的研究对象是每一个消费者,不同的游憩活动是区别消费者偏好内涵的显性要素,对游憩活动的研究也就成为对游憩需求的“精加工”分析过程。只有基于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评价才能对自然资源优化管理和有效利用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加强对游憩活动价值的研究,既有益于国民休闲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又可以将自然资源的管理提高到更细微、更集约的管理层面,从而加快我国在资源价值评价领域的研究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余芳东.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购买力平价结果及其问题[J].经济界,2008(4):2732.
[2]Brouwer R,Langford I H,Bateman I J,et al.A MetaAnalysis of wetland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ies[J].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9,1(1):4757.
[3]Glass G V.Primary,secondary,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76,5(10):38.
[4]Kristofersson D,Navrud S.Can use and nonuse values be transferred across countries?[C]In:Navrud S,Ready R.Environmental Value Transfer:Issues and Methods.Springer,2007.
[5]Loomis J B,Rosenberger R,Shrestha R.Updated Estimates of Recreation Values for the RPA Program by Assessment Region and use of Metaanalysis for Recreation benefit transfer[R].Fort Collins,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Final report RJVA28JV7962.,1999.
[6]Loomis J B,Richardson L.Benefit Transfer and Visitor Use Estimating Models of Wildlife Recreation,Species and Habitats[R].Species and Habitats,Species and Habitat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Wildlife Habitat Policy Research Program.Project Topic 1H:Development of an Operational Benefits Estimation Tool for the U.S.2008a.
[7]Loomis J B,Richardson L.Technical Documentation of Benefit Transfer and Visitor Use Estimating Models of Wildlife Recreation[R].Species and Habitats,Species and Habitat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Wildlife Habitat Policy Research Program.Project Topic 1H:Development of an Operational Benefits Estimation Tool for the U.S.2008b.
[8]MacNair D.RPARecreation Values Database[R].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RPA Program.Washington,DC.Contract 43456831191.1993.
[9]Morrison M,Bennett J,Blamey R,et al.Choice Modeling and Tests of Benefit Transfer[J].American Agriculture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2,84(1):160170.
[10]Navrud S,Ready R.Review of methods for value transfer[A].Stale Navrud,Richard Ready.Environmental Value Transfer:Issues and Methods[C].Netherlands:Published by Springer P.O.Box 17,3300 AA Dordrecht,2007,9:110.
[11]Pearson K.Report on certain enteric fever inoculation statistics[J].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04,3:12431246.
[12]Rosenberger R,Loomis J B.Benefit transfer of outdoor recreation use values:a technical document supporting the Forest Service strategic plan[R].Rocky Mountain Research Station: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2001.
[13]Rozan A.Benefit Transfer:A comparison of WTP for air quality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4,29:295306.
[14]Schipper Y,Nijkanmp P,Rietveld P.Why do aircraft noise value estimates differ?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1998,4:117124.
[15]Shrestha R K,Loomis J B.Testing a Metaanalysis model for benefit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outdoor recrea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6783.
[16]Smith V K,Kaoru Y.Signals or noise? Explaining the variation in recreation benefit estim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a,5:419433.
[17]Smith V K,Kaoru Y.What have we learned sine hotelling’s letter?[J].A metaanalysis,Economic Letters,1990b,32(3):267272.
[18]Sorg C F,Loomis J B.Empirical estimates of amenity forest values:a comparative review[R].Gen.Tech.Rep.RM107.Fort Collins,CO: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4.23 p.
[19]Walsh R G,Johnson D M,McKean J R.Benefit transfer of outdoor recreation demand studi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3):707713.
关键词:评价;发展;改革;多元化;方法;优势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它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契机,是发展学生潜能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评价方法?我们得从传统的评价方法中去寻找根源。
过去乃至现在,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方式方法无非就是通过考试来评定,成绩好就是优等生,成绩不好就是所谓的后进生,虽然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很强,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而且还可能被认为很公平,可事实上,它的危害性颇深。它根据成绩把学生进行了分类,评定为优、良、中、差,传统的教育评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排出名次,都很少考虑如何帮助他们或如何多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这样一来,后进生可能因为教师的评价定势永远成为后进生,而得不到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将传统评价机制的弊端归结为以下几点:评价功能上注重甄别和选拔,忽视发展;评价内容上片面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忽视能力测试;评价主体显得单一,只是教师担负主要责任,学生个体只是参与者;评价方法也十分简单,除考试与测验外再无其它……
因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了培养出自信、乐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发展性学生评价便应时而生。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它与传统评价的不同主要在于:传统评价注重结果,而发展性评价则注重过程,它是把教师在教学中的教与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思与能力的展示,都纳入了评价范围;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再者,传统评价注重教师的意志取向,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意志取向,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互相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
到底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在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这是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它可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我们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份记录袋,里面记录了学生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学期乃至每一年的成长叙事。叙事内容可以是学习中的得与失,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苦与乐,成长中的喜与忧。记录袋里还可以装进自己每学期、每学年的奖励证书或照片。学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翻阅、充实自己的记录袋,随时做自我反思以此来激励自己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
其二,建立“家校评价互联网”。
这一方法是指采用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网络联系、手机联系等方式进行家校互访。教师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家长是否对孩子进行了发展性评价,孩子有没有新的收获等;家长也可以通过家校“互联网”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也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收获;学生也可以从中看到学校与家庭的一致做法,从而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如果学校、家庭和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能够很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并直接作用于孩子身上,那么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事半功倍了。
其三,采取丰富多样的检测方式来完善学生评价。
这里所说的检测方式是指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比较全面,而不会像试卷检测那样单一而片面。我是教语文的,我就会从多方面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比如:除笔试这一评价项目之外,我还设定了口试,口试主要测试口头表述与应答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再有就是让学生每个月办一期手抄报,写出自己一个月来的收获与感悟,然后进行评比并奖励。这种方式既能检测学生的总结概括与表述的能力,也能检测出学生的编排、书写与绘画能力。还可以通过瞬间记忆、搜集资料、整理材料、课堂反馈、完成作业等方面的检测来评价学生。
这些丰富多样的检测方式,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更重要地是这些方式的评价还可以激励笔试较差学生的上进心。人与人之间必定会有个性差异,有些学生长于抽象逻辑思维,有些学生长于直观动作思维,有些学生长于直观形象思维,这些不同的差异就会让他们在学习的各方面产生差异。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这些差异。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其优势在于:
1.发展性的评价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运用使学习不再是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而变成了在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驱使下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评价能力、判断能力等,从而使高效课堂的实施落到实处。
2.促进了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展性学生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判断推理思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发展性教学评价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无论是哪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然要关注到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多元化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发挥特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如何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具体的方法我在前面已经谈过,就不再赘述了。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反思、调控等发展性的功能,在评价中努力发掘有利于评价对象发展的因素,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得到发展,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从而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北京市教科院.2003.
关键词:学生评教;指标;模糊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23-02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活动陆续开展并日益受到重视。在评教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定性问题,如何对这个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处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没有科学的评价模型、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估标准和可用于衡量的定量指标值,就会使得学生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和准确,使评教方式无法体现科学化和客观化。而多级模糊评价模型是一种关于多因素加权平均的综合评价方法,他能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和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适宜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非确定性的问题,学生评教就属于多因素加权平均的综合评价问题。
本文首先综合目前国内文献建立了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了一个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期实现评价分数的科学化和客观化。
二、建立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文献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较多。在评教的一级指标上,有文献认为,评教的一级指标应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指标(李丹青,2005;雷敏,2005;常亚平,2010);除了这四项,还有文献认为“对课程的总体评价”、“教材评价”(吴培群,2010),“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沈阳,2009)等也属一级指标。在评教的二级指标研究上,刘杭玲(2002)研究认为二级评价指标个数不宜太多,大约在18~24个左右比较适宜,这样可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学生评教量表的二级指标是17个(孙超,2009);雷敏(2005)研究发现,学生对二级指标的某些项能做出较好描述,但对诸如“授课内容的适合性和先进性”等与学术有关的内容,学生则略显能力不足,所以在二级指标的设计上要运用符合学生思维的语言;另外,对于二级指标,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甚至不同职称的老师的评教体系都应有所不同,按小班、大班、实习、实验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的课程的评教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姚利民,2005;李丹青,2005;雷敏,2005等)。
笔者在综合了国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评教评价体系。(见表1)
评价体系说明:本文主要进行的是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上述二级指标只是在研究国内文献中形成的,还很笼统,实际应用时,测量主体还应按学校、学科和课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建立学生评教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制定二级测量指标C的评分等级标准。
二级测量指标C是主观指标,一般通过百分制、五分制、“优、良、中、差”等转化成定量指标。
(2)确定测量指标权重。
(3)组织学生打分。
l个学生打分得测量样本矩阵A
(4)建立二级指标隶属度矩阵。
令e表示测量等级,有g个测量等级,e=1,2,…,g。
(5)结合已知一级指标的权重计算一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
(6)结合已知目标层的权重计算目标层的隶属度矩阵。
A=V・B
(7)计算综合测量值。
四、结语
综上,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特点:(1)为评估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避免了学生打分的随意性、主观性;(2)在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下,对学生的打分进行了加权平均,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式;(3)不但能体现出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还能体现出教师优缺点。
应注意的问题:(1)评价指标较多,应使学生提前了解这个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及其权重,让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时间对评教做出思考;(2)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应有所不同,理论课与实践课(或实验课)教师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并且权重都应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李丹青,钱存阳.高等学校中的“生评教”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68-72.
[2]雷敏.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高教探索,2005,(1):50-53.
[3]常亚平,陈亮,闫俊.高校“学生评教”误差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学生态度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0,(1):80-86.
[4]吴培群,陈小红.大学生评教的统计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基于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0,(3):78-91.
[5]沈阳.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个案[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1-133.
[6]刘杭玲.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保障措施研究[J].江苏高教,2002,(1):85-88.
[7]孙超.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的政策、特点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38-40.
[关键词] APN连续性排班;护士;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3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量却越来越大,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各级医院普遍存在着护士缺编的现象。如何通过更加合理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解决工作量增加带来的人手进一步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目前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1]。APN连续性排班模式由2006年起在广东省一些三甲医院开始试行,本院于2009年1月开始试行,经过护理部多次组织讲座、经验交流和座谈,帮助大家从思想上领会APN排班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从观念上帮助转变思维方式,经过1年多的实践,在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为产科病房,开放床位32张,配备护理人员10名,其中,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4名。主要收治孕妇待产及产后康复产妇,患者的特点为:住院时间短(顺产平均住院2 d,剖宫产平均住院5 d),床位周转快,中午及晚上收住患者相对较多。
1.2排班方法
排班方法见表1。
A班为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分A1、A2两组(8:00~15:30),另A1单日上(8:00~15:30),A1双日上两头班(8:00~11:30,14:30~17:30):A2双日上(8:00~15:30),A2单日上两头班(8:00~11:30,14:30~17:30)。A班选派的护士是经过病区全体护士投票而定,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带教有耐心、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资深护士担任,人员相对固定;日常工作有护理组长把关,同时,组长也参与病区的护理管理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区域管理。
a1、a2班:a1(7:30~14:30); a2(8:00~15:30)即为责任护士。分别与两位护理组长组成两个护理小组,共同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鉴于我科中午时段的治疗工作比较繁忙,故安排3人当班(即A1+a1+a2或A2+a1+a2),加强了繁忙时段的人力安排,确保了工作安全与质量。
P班为15:30~22:30。
N班为22:30~8:00,上班时间为9.5 h。
辅助班,即助理护士为7:30~12:00;14:00~17:30。
其余班次上班时间为8:00~11:30;14:30~17:30。
2 结果
2.1 2种排班方式交接班次数的比较
将改革前后交接班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2.2 2种排班方式护士交接班占用护理时数
对2种排班方式交接班所占用的护理时数分别统计了30 d,结果见表3。统计2种排班方式每24小时交接班占用平均护理时数,传统的排班方式占用护理时数较改革后的排班方式多44 min,经统计学分析,P
2.32种排班方式对患者满意度影响
分别于排班方式改革前及改革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度,结果满意度由改革前的83.3%上升为改革后的97. 9%。
3 讨论
为了适应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全面地满足患者的要求,以求获得更大和更长期的市场回报,应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尚的医德医风,健全管理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2]。本院的护理工作从三基理论、护理质控、技术操作方面均有较大提高,但传统的护理排班滞后了服务质量工作。传统的排班方法是每日间断排班,五班交接,交接班的次数多,护理工作不连续,不利于护士对患者需求的了解及对病情的掌握与观察。同时,每次交接班至少耗时半小时,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导致经常超时工作,使护士精神疲惫,APN连续排班模式,使以往的交班次数由5次改成3次,减少了交接班次数,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工作时间分别为上午8:00~15:30(A)、下午15:30~22:30(P)、夜班22:30~8:00(N)。由此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护士对病情了解更清楚,减少了安全隐患[2]。
这些措施加强了老护士的责任心,同时也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对新护士注重于指导、教育,充分发挥了各级人员的有效作用,体现了层级管理,各级护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挖掘了团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APN排班落实层级管理,每班都有1名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一方面可以人尽其才,提高高年资护士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帮助新护士快速成长,保证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APN连续排班模式实施后患者对产科护理服务质量的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为97.9%,而APN连续排班模式实施前的满意度为83.3%,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护理管理工作者,不管实施何种方案,都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为目的,应加强重视[4]。
[参考文献]
[1]谢屹红.护士排班方式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65.
[2]莫小燕,梁春松,李其成.住院病例满意度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2,18(8):125.
[3]刘玲,何冲梅,杨晓丽.供应室排班方法的改进与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9,16(19):147-148.
近年来,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策略正在不断充实。然而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评价却大多停留在过去终结式的学习评价方式上,并没有将过程体验的态度与方法掌握情况放在评价体系之中。因此,将形成性的评价模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学生是否有效体验了地理过程、高效掌握了地理方法都理应纳入到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具体的评价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元的过程。教育工作者面对多元化的课程要求,就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注重学生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善用形成性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体验的效果、学习的程度、方法的运用、能力的拓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只有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校课程,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二、过程评价,引导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学习的过程是区别与以往教学的改革热点,多年来,基于对过程的体验方法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对学生在过程体验中的实时评价却往往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学生无法得知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是否积极、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正确,这很容易使学生迷茫,最后让教学流于形式而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地理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教师主导的,而教师作为主导者就必须积极给予评价,对态度端正、学习积极的同学给予正面评价。反之,即便有的学生成绩不错,态度却消极被动,仍然要对其批评。课堂教学中的积极评价比成绩优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过程的体验中针对不同对象给予积极的实时评价,就能有效起到鼓励与批评的作用。这也区别于以往终结性的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差异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作为单独而特殊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在地理过程的体验和地理方法的掌握程度上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过程和方法上有更大的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信心,就需要教师对地理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差异性评价。淡化绝对的学习标准,使用相对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的掌握、技能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持续评价,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有力的教学评价在整个“跨越式”试验推进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评价的目标有以下四方面:1.评价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依据,研究者根据评价结果优化“跨越式”试验教学模式。2.评价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建议,及时帮助教师指出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3.评价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提供反馈,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改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4.评价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学校根据评价结果对学校管理做出适时调整。“跨越式”试验的多维评价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跨越式”试验目前主要分为非网环境和网络环境两种,无论是哪种环境都离不开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总体评价,其评价方法有其一般性,也有其“跨越式”试验的特殊性。
1. 以生为本,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教育的主角,“跨越式”试验也不例外。“跨越式”试验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在数学等其他学科中强调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是否阶段性达成,“跨越式”试验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论证。
从量化评价的角度看,“跨越式”试验不仅通过学生的传统考试成绩来评价,更会阶段性地关注学生的特定能力的检测。如低年级针对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项目组会阶段性做一次识字量测试(识字量测试卷基于小学阶段的3500个汉字),统计学生的识字量;又如学生的写作能力,项目组会定期发放试卷,过程性了解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同时将学生每节课的写话内容进行汇集,作为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历程档案;再如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课堂实录的形式将学生在课堂上真实交际能力记录在案。除了学科的知识能力外,我们也关注学生的情商表现。比如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多元智能的评价,由此,针对参加课题的学生,我们会每隔1年或2年针对学生做一次多元智能水平测试,来考查学生的能力综合发展情况。从定量角度分析,“跨越式”试验非常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和评析。
从定性评价的角度分析,“跨越式”试验不仅会透过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来分析,也会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来分析与归纳等描述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实际、整体的表现,追踪综合素质的发展。比如通过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来评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来了解学生口语发展所处的水平,通过学生阅读的连贯和写作的通顺来了解语文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探究的灵活度来评测思维的敏捷性等。同时也会观察学生总体的发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座谈厘清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学习问题。定性评价是“跨越式”试验常用的评价方式,也是常规化项目指导必做的评价方法。
2. 以师主导,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者,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跨越式”试验对试验教师的评价主要也是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完成,评价过程更侧重在长期追踪的定性评价。
“跨越式”试验项目组关注教师的参与课题状态,教师在刚加入项目时参与度通常比较高,但长期坚持试验的辛苦与疲乏也是我们非常理解的。基于此,我们会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经常通过实际面对面座谈、QQ网上实时与教师互动,对参与课题的教师的实际状态做出评定,并针对教师们的教学问题进行诊断与针对性解答。同时,我们也借助学习元平台(http:///)来评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通过学习元工具来进行教师个性化评价,并记录教师参与“跨越式”项目的成长数据。
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开发了60个教师培训专题,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培训结束后通常需要教师提交培训的任务,培训任务就是考查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凭证。做出学习评价后,项目组会根据结果来优化、调整教师的后续培养方案。此外,教师的专业能力评价更多会通过TPACK(整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量表来测量,对试验教师进行前测和后测,通过量化的方式完成教师评价。目前,针对教师评价方面,项目组也正逐渐整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希望实现教师评价的全面性。
3. 以校引领,促进教育均衡
截至2013年秋季,“跨越式”试验在全国有近400所试验校,然而400余所试验校的总体发展各有不同。试验校的考核评价其实是反映“跨越式”试验效果的宏观因素,是汇集教师、学生、学校发展多要素的整体性评价。
从学校教师整体层面,“跨越式”试验要评估项目是否带动学校形成了稳定的教研队伍,发展了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一种和谐的教研氛围,能够带动本校的课改研究。这里关注的是教师在学校群体中发挥的整体作用,关注教研共同体的形成。
从学校学生层面,“跨越式”试验会关注本校学生发展的总体精神面貌,关注“跨越式”试验班的学生是否带动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跨越式”试验的学生各项综合表现是否名列前茅。
从学校发展和管理讲,要考查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奖励机制的形成、团队成员的协作等情况。“跨越式”试验学校评估不仅仅针对一所或两所学校,更是希望透过单所学校的评估,带动整个区域学校的总体水平提升。
通过上述对“跨越式”试验的评价探讨,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从个性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方式着手,提升评价的力度与客观性。
1. 个性化评价为导向,实现评价的针对性
个性化的评价可即时诊断个性问题,对个别学校、个别教师、个别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情做出针对性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个性策略方法。对跨越教学来讲,个性化评价将成为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2. 形成性评价为主体,实现评价的全面性
“跨越式”试验实践十几年来,无论网络班还是非网班,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过程性评估是一直坚持做的。过程性评估通过访谈、调研、问卷、考试、师生学习历程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其成长过程,是全面反映项目进展的评价方式,也是日后继续坚持落实的评价方式。
3. 总结性评价为根本,实现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