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评价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评价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效率评价;熵值赋权;综合评价;环境治理

一、引言

“双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包括了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较高水平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5个城市。为了保护环境,减轻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双三角洲”各城市在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大环保的力度,用于建设环保设施的资金不断增加,控制城市废气、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排放和生产,25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超过95%,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也普遍超过了90%。但是,由于“双三角洲”25个城市地理环境、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有所差别,部分城市投入少成效好,相反有些城市投入大成效却不明显,为了对各城市环境治理进行综合评价,需要结合投入产出效率对综合评价得分进行相应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各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二、基于效率评价指数的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

(一) 评价方法的设计

基于效率评价指数的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是在传统的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价结果与投入产出绩效结合对考察对象进行评价,即保留了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也反映了投入产出的效率。首先,利用熵值赋权分别计算各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得分,该分值反映了各市在环境治理中的总体水平;其次,引入数据包络分析中的投入和产出效率,该效率指数反映了地区的在环境治理中的投入和产出效率;最后,利用DEA模型的效率结果对所得到的评价单元的得分进行效率调整,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根据DEA的基本原理,当两评价单元的产出值相同而投入规模不同时,若其中一单元的投入大于另一单元的投入,表明其产出效率较低,因此,对此单元的评价得分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更客观地衡量评价单元的水平。

(二) 熵值赋权法

熵值赋权法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所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它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

设xij(i=1,2,…,n;j=1,2, …,m)为第I个系统(被评价对象)中的第j项指标的观测数据,xij≥0。

(1)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特征比重:。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其中,k>0,ej>0。如果xij对于给定的j全都相等,则pij=1/n,此时ej=klnn。

(3)计算指标xj的差异性系数。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越小,则ej越大,对于被评价对象间的比较作用越小;当ij的差异越大,则ej越小,该指标对于评价对象的比较作用越大。因此,定义差异系数gj=1-ej,gj越大,越应重视该项指标的作用。

(三)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论

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假定一个生产系统中有n个相互独立的决策单元DMUj(j=1,2.…n),每个决策单元组织m种资源(投入)Xi=(X1j,X2j,…,Xmj)T,生产s种产品Yr=(Y1j,Y2j,…,Yrj)T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vi为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的一种度量(权),ur为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一种度量(权),而且Xij>0,Yrj>0,vi≥0,ur≥0,i=1,2,…,m;r=1,2,…,s;j=1,2,…,n。

DMUj的输入和输出向量分别为Xi=(X1j,X2j,…,Xmj)T; Yr=(Y1j,Y2j,…,Yrj)T,j=1,2,…,n。

设DMUj0的输入输出为(xj0,yj0),在常用的CCR模型上增加凸约束评价DMUj0相对有效性的C2GS2模型(线性规划)为:

θ表示投资缩小化率,α表示扩大比率。这个模型构造出某个虚拟的DMU,这个虚拟的DMU的投入量是,产出量是是权重,这个构造出的DMU即可以用来评价第j0个DMU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效率。从约束条件来看,求解的是在产出不小于第j0个DMU的条件下,尽可能小的投入量。θ值为1,说明无法通过权重组合使得在产出不减少的情况下投入减少,DMU投入有效;否则就存在通过权重组合的θ值小于1的虚构DMU,可以用更少的投入达到同样甚至更多的产出,决策单元不是有效的生产活动。α值为1,说明无法通过权重组合使得在投入不减少的情况下产出增加,DMU产出有效;否则就存在通过权重组合的α值大于1的相同的产出可以由更少的投入达到,说明DMU不是有效的生产活动。

(四) 评价调整

利用C2GS2模型可以得到面向输入和输出的相对有效性,用于评价单元当前评分,调整后的结果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进行调整后的评分值非负。

(2)输入的相对有效性越靠近0,调整量越大,反之,越靠近1,调整的量越小。

(3)输出的相对有效性越远离1,调整量越大,反之,越靠近1,调整的量越小。

(4)当评价单元处在前沿面上时,不需要进行调整。

输入输出调整公式:

(五) 评价步骤

在投入产出的意义下,(1)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标准化后投入产出数据的综合评价得分;(2)用数据包络方法计算输入和输出的相对有效性;(3)对步骤一得到的综合评价得分进行输入和输出相对有效性调整;(4)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的大小,对城市环境治理水平进行排序。

(六) 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的评价结果反映评价对象的相对效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基于效率评价指数的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各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效率,实际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结果是具有相似投入规模的城市环境治理的相对投入产出效率;综合评价反映了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力度和成果。

三、“双三角洲”25城市环境治理评价实证分析

在应用效率评价方法对各城市的环境治理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对若干城市某一特定时期的环境治理相对效率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环境治理相对效率进行纵向比较。“双三角洲”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处在全国前列,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4个省级区域25个城市2011年环境治理各指标水平为考察对象。考察对象包括长三角洲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珠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个城市。

(一) 指标体系及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城市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应包括环境治理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选用财政支出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资总额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总额三个指标作为城市为治理环境的投入指标,一般来说,投入越多,表明政府对环境治理越重视;选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烟尘控制区总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园林绿地面积为产出评价指标,反映了城市在治理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及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①

(二) 实证分析

对25个城市的3个输入指标和5个输出指标,按照上述评价步骤进行计算。本文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指标的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调整后的投入要素得分和产出要素得分的总和就是该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总得分,对25个城市进行重新排序。

由表2第9列数据可以看出,在引入投入产出效率指标后,25个城市的排名都发生了变动。其中变化较大的是排名下降8位的绍兴,下降7位的扬州和上海,下降5位的舟山和杭州,下降4位的佛山,上升了7位的镇江、珠江和肇庆,上升5位的嘉兴,上升4位的泰州和湖州,其余13市排名变化不大。

为了对引入效率评价指标后的综合评价得分对城市排名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对产出要素得分相当的城市比较其投入要素得分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产出要素相当的前提下,投入要素越多,其投入效率越低,经济效率指标调整后的综合排名可能降低。如:肇庆和扬州,后者的投入是前者的10倍,但产出得分却相当,因此,在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意义上,扬州的排名应低于肇庆。从数据包络分析的效率评价指标来说,扬州的投入相对效率0.06,远小于1,产出相对效率6.79,远大于1,因此投入与输出的调整值都大于肇庆,在进行相对效率调整后,扬州排在了肇庆之后;珠海的投入和产出效率都高于江门,经过效率指标调整后的综合得分,珠海排名应高于江门;嘉兴、无锡和绍兴三市,在投入方面,嘉兴最少,绍兴次之,无锡最多,无锡的投入是嘉兴的近3倍;但是由于无锡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大手笔投入,使得它的综合评分只下降了3位,而绍兴的排名则下降了8位,这也是由于其它经过效率调整而导致综合评分变化的城市所共同决定的;上海、宁波两市比较,上海的投入是宁波的10倍多,上海的投入要素得分是投入最少的肇庆的224倍,而产出要素得分仅为最少的惠州的18倍,所以上海排名下降了7位之多。

综上所述,引入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对效率评价指标对“双三角洲”25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对各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根据效率指标进行了调整,可以得出上海、绍兴、扬州、舟山、佛山5市的环境治理成效较差,投入较多而环境治理成果较不明显;嘉兴、珠海、镇江、湖州、肇庆5市的环境治理成效较好,其环境产出得分要高于同等投入城市水平。

四、结论

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为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效率指标模型,结合传统的熵值法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基于效率评价指标的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双三角洲”25个城市环境治理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在处理有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这种基于效率改进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广泛用于存在投入和产出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满芝,周梅华,杨娟.基于DEA的城市物流效率评价模型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6).

[3]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4]刘文昌.地区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方法创新[J].商业时代,2009,(3).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改革 新课程 评价体系

现有的高中考试成绩评价体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回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考试评价收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处理好评价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就无法实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遇到的最大难题、感到最为困惑的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也就是说,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考试评价的方法:

学生的考试评价:

跟踪评估。高考及高中的平常考试难度都较大(高考命题的理想难度是0.55),因此学生考试得分大都都不高,这对学生本人在平时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高中教学对学生的评估可以把原始分和标准分结合起来进行,用原始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标准分考查学生的位置和进退情况,即用当次考试的原始分了解学生近段知识掌握情况,用历次考试的原始分了解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用当次考试的标准分了解学生即时的位置,用历次考试的标准分了解学生在整个高中段位置的变化情况。这种把历次考试情况汇总在一起系统地、进行的教学评估,即为跟踪评估。学生考试结束后,由学生本人结合考试成绩,查找各学科本阶段的知识、能力的成绩和差距,写出分析总结和补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各科标准分,清楚地看到自己各科成绩在全体参考对象中的位置,也可以准确找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学生本人可以根据自己历次考试的标准分绘制各学科分数变化曲线,从中看到自己学习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实施调控措施,平衡补差。

科任老师的考试评价:

教师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我能行”的信念。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几种智能,只是这几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因此,班上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角度观察、评价学生,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并且能够给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目标代表不同程度,让学生自主选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容易造成学困生出现懈怠,进而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具体操作办法

1、根据每次考试的原始分算出各教学班的各科平均分。看每个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分析该班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各教学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分析该学科各教学班之间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差距。由历次原始分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可以跟踪评估某教学班某学科的各段知识掌握情况。

2、由各次考试的原始分算出标准分,再按标准分算出各教学班的优秀数(可按全校考生总数的前15%划定优秀线)、优秀率(该班优秀人数/该班总人数)、良好数(可按全校考生总数的前30%划定良好线)、良好率(该班良好人数/该班总人数),根据优秀率、良好率用来分析某学科各教学班之间的差异及某教学班各学科之间的差异,相对优秀率、相对良好率用来分析某教学班及某学科的进步情况。再由历次的标准分、优秀率、良好率可以跟踪评估某教学班某学科的发展变化情况,变化曲线图制作同前。由于教学班一般每学年调整一次,所以跟踪评估期限为一年,其评估依据可以按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也可以结合平常测验情况。

级部的考试评价:

1.引导型开展考试评价——是考试评价的完善和发展。这是充分借鉴应试教育成功之处,利用考试的方式并通过增加试题考查功能,把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注意力引导到素质教育上来。通过实践探索,这种评价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尽管它需要命题者花费一些力气和时间,但与追踪过程的评价方法相比,还是容易操作的。

2.拓展型开展考试评价——是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评价。尽管考试具有强大的评价功能且易于操作,但考试不是万能的,很多方面是无法用考试进行评价的。可以用综合教育评价。综合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发展潜能的评价、个性特色的评价、社会公德的评价、心理素质的评价、体能素质的评价等。对以上各项评价内容形式上包括被评价者自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操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实地考察、抽样考察、调查统计、单项测试等方式进行。

对级部备课组教学质量的跟踪评估,可以根据当次考试的原始分算出各科的平均分。由某科平均分和及格率分析该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历次原始分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可以跟踪评估某级部学科的各段知识掌握情况。

第3篇

关键词:国际间价值转移; Meta回归分析; 有效性检验; 游憩活动价值评价

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价值的转移是利用大量已发表的游憩活动价值评价实证研究中的信息,构建Meta回归模型来反映不同变量因素对游憩活动价值的影响,从而通过Meta转移模型估计政策地游憩活动的单位平均价值。转移函数的因变量是实证研究文献中通过TCM、CVM等方法评估出来的游憩价值,通常以单位WTP或CS来表示。函数的自变量包括研究文献(Original Research)中研究地的地理特征、资源属性、价值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方式、人口统计特征等变量。根据Meta回归模型,研究者或决策者可以根据某一个政策地的具体特征来调整价值转移函数的变量取值,以估计某类自然资源游憩活动价值的平均值。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方程的一般形式为:Vij=b0+b1METHODij+b2SITEij+b3ACTIVITYij+b4SOCECOij+eij(1)式(1)中ij表示通过j研究地样本估计i政策地值,V表示旅游资源或游憩活动的价值,b为各类解释变量的系数,METHOD为方法类变量,SITE是研究地属性变量,ACTIVITY代表游憩活动类型变量,SOCECO代表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类变量。随着价值转移研究的广泛开展,国际价值转移已经得到了世界银行、政府机构、私人组织和很多学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用Meta分析法来实现国际间资源价值的转移,如Schipper(1998)、Brouwer(1999)等人用Meta分析法实现了欧洲和北美国家的航空噪音以及湿地等环境效益的国际转移。Navrud和Ready用价值转移方法研究了欧洲五个国家空气质量改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平均转移误差在37%~39%之间(Navrud,Ready,2007)。Rozan(2004)用意愿评价法进行了法国和德国两个相邻城市的空气质量评价,发现价值转移的误差为15%~30%。Shrestha首次把Meta分析应用到国际间户外游憩价值转移中,平均误差为24%~30%(Shrestha,Loomis,2001)。转移误差到底多大是可靠的,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统一的看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转移误差在20%~40%之间是可以接受的(Kristofersson,Navrud,2007)。从很多国际间价值转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际间价值转移误差并不比在同一个国家内进行的价值转移误差大很多,很多研究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Morrison,2002)。 2数据来源和数据库的建立

2.1数据来源国际价值转移模型的样本主要来自美国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结果,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非市场价值评价领域的研究已有比较长的历史,尤其在自然资源游憩价值评价方面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另外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已由美国在该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系John Loomis教授做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免费共享数据库,其中有2000多项有关资源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主要来自北美地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这一数据库资源为本研究开展国际价值转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本研究在整理Loomis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更新。国际价值转移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Sorg、Loomis、Walsh、MacNair等人建立的数据库以及研究报告的相关信息(Sorg,Loomis,1984;Walsh,et al.,1988;Walsh,et al.,1992; MacNair,1993;Loomis,et al.,1999;Rosenberger,Loomis,2001;Loomis,Richardson,2008a,2008b),主要包括美国1967年~2006年间有关户外游憩价值的实证研究结果共2185个,涉及的游憩活动类型16种。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又补充了2006年~2010年发表的美国游憩经济价值评价结果117个,使数据库中游憩价值评价结果增加至2302个。在本文发表之际并未增加2010年之后的实证研究文献数量,主要是目前已搜集到的样本数量已足够建立符合统计有效性要求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可以反映游憩价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一般性规律。另外,鉴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游憩价值评价的研究数量和质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增加少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对转移结果的影响不会很大。

2.2数据库的建立和筛选本研究用Excel表格的形式合并整理各国际转移基础数据库的样本数据,来源数据库涉及126项研究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信息、游憩价值类型和评价方法信息、研究地属性等4类信息。通过对国内外实证研究数据的统计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与美国在研究对象、游憩价值计量标准、游憩活动类型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作者曾利用数据库中所有的游憩价值评价数据构建了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模型,估计16种游憩活动的日平均价值,通过研究地真实值和政策地转移值之间的对比,得出游憩活动样本外平均转移误差为43.73%。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资源价值评价方面存在的差异因素,会影响国家间价值转移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对差异因素进行了调整和处理。首先,考虑中国游憩价值评价的特点,我们将国外研究地的数据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在原有的16种游憩活动样本中只选择10种游憩活动的价值样本,去掉如野餐、潜水、露营等游憩活动样本,主要是因为这些活动类型在我国现有的自然景区项目开发中不具有典型性,不符合我国目前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其次,将游憩价值(CS)的计量单位统一转化为每活动天每人(Per Activity Day Per Person),删除不能转化为此计量标准的样本。最后,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数据的影响,将所有样本的游憩价值(CS)用以2005为基期的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调整为可比性数据。考虑中美之间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采用2005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指数(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1美元=3.45元人民币)将CS值调整为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数据(余芳东,2008)。通过以上筛选共删除1054个样本数据,形成本研究国际转移基础数据库1248个样本数据,涉及10种游憩活动,5类研究地自然景观类型(森林、湿地与湖泊、河流、海洋、野生动物保护区)(见表1)。

3价值转移模型估计与我国学者以某个景区(点)为对象评价自然资源的游憩价值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多从游憩活动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的游憩价值,因此本文主要构建的是游憩活动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为了实现游憩活动价值的国际间转移,本研究选择了包括研究地属性变量、活动类型变量、评价方法变量以及消费者人口统计变量在内的4大类47个变量作为Meta函数国际转移的解释变量。按照统计和计量的数据要求,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各类信息“编码”并赋值(见表2)。

表2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模型的变量及编码变量名称变量描述赋值描述因变量:CS消费者剩余/数值型变量,/活动天/人为单位,2005年价格水平,人民币自变量:

1 研究地变量:NAT FOREST国家级森林公园1/0如果研究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取值为1,否则取0NAT PARK国家级公园1/0如果研究地是国家级公园,取值为1,否则取0OTHER

RECREATION其他级别研究地1/0如果研究地是省级及其他级别,取值为1,否则取0FOREST森林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森林,取值为1,否则取0WETLAKE湿地和湖泊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湿地或湖泊取值为1,否则取0OCEAN 海岸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沙滩或海岸,取值1,否则取0RIVER河流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河流,取值1,否则取0WILDNESS野生动物保护区1/0如果旅游活动所在地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则取值1,否则取0HIQUAL资源级别较高1/0如果作者在文中明确描述研究地的资源或环境质量较高,取值1,否则取0。PUBLIC公共用地1/0如果研究地属于公共用地,取值1,否则取0PRIVATE私人用地1/0如果研究地属于私人用地,取值1,否则取0续表2变量名称变量描述赋值描述2 方法变量:METHOD评价方法1/0如果评价方法是揭示偏好评价法(RP)取值1,如果评价方法是陈述偏好评价法(SP)则取0PC支付卡问卷形式1/0如果是支付卡式问卷形式则取值1,否则取0OE开放式问卷形式1/0如果是开放式问卷形式,则取值1,否则取0DCCVM两分法问卷形式1/0如果是两分法问卷形式则取值1,否则取0MAIL邮件调查1/0如果通过发送邮件搜集基础数据,取值为1,否则取0PHONE电话调查1/0如果通过打电话搜集基础数据,取值为1,否则取0INPRESON人员调查1/0如果是通过人员面对面调查方式搜集基础数据,则取值1,否则取0SP&RP混合评价法1/0如果同时使用SP和RP两种方式评价,则取值1,否则取0ZONAL区域旅行费用法1/0如果用ZTCM方式评价,则取值1,否则取0INDIVID个人旅行费用法1/0如果是用ITCM方式估计,则取值1,否则取0RUM随机效用模型1/0如果TCM采用随机效用模型估计,则取值1,否则取0HEDTCM享乐旅行费用法1/0如果采用的是享乐旅行费用法,取值1,否则取0SUB替代景点1/0如果RP模型考虑了替代景点,则取值1,否则取0WageRate工资比率/数值型变量,RP模型计算时间机会成本所用的工资比率TREND评价年份/数值型变量,1960=1,1989=2,……,2008=49LINLINRP线性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右两边都为线性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LOGLINRP半对数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边是对数形式,右边都为线性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PARAMSP参数估计1/0如果SP模型为采用参数方法估计CS,则取值为1,否则取0LOGLOGRP双对数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右两边都为对数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LINLOGRP线性对数模型1/0如果RP模型为等式左边是线性形式,右边为对数形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0NonParamSP非参数估计1/0如果SP模型为采用非参数方法估计CS,则取值为1,否则取0VALUNIT价值标准1/0如果研究地样本的CS值初始计量单位是/活动天/人,取值为1,其他取03 人口统计变量:MALE男性比例/数值型变量AGE平均年龄/数值型变量EDU平均受教育年数/数值型变量INCOME平均年收入/数值型变量4 游憩活动变量:CLIMBING爬山1/0如果游憩活动为爬山,取值为1,否则为0HIKING徒步1/0如果游憩活动为徒步旅行,取值为1,否则为0Going To Beach海边活动1/0如果游憩活动为到海边活动,取值为1,否则为0SWIMMING游泳1/0如果游憩活动为游泳,取值为1,否则为0SightSeeing观景1/0如果游憩活动为观景,取值为1,否则为0FISHING钓鱼1/0如果游憩活动为钓鱼,取值为1,否则为0WL Viewing野生动物观赏/互动1/0如果游憩活动为野生动物观赏/互动,取值为1,否则为0SKIING滑雪1/0如果游憩活动为滑雪,取值为1,否则为0MultiPurpose综合活动1/0如果游憩活动为综合很多不同的活动,取值为1,否则为0FLOATING划船1/0如果游憩活动为划船,取值为1,否则为0应用SPSS 15.0对表2中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模型估计,采用向后消去法(Backward)得到的回归结果来看,以CS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具有较明显的异方差性,且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将因变量(CS)进行方差稳定性变换,以Ln(CS)作为被解释变量。表3是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国际价值转移的估计模型。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保留在模型中的自变量有29个(不包括常数项),Meta回归模型的R2为0.48。该模型F统计量的值为15.08(p

根据游憩活动Meta国际价值转移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美国已有游憩活动价值评价结果来预测我国多种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转移值)。游憩活动转移值的估计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将Meta回归转移函数中的全部变量值都按照政策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一一对应,如果该变量符合政策地实际情况,就设为1,反之就设为0。如,某个政策地拟采用的是TCM方法、付费卡问卷调查形式评价国家级森林旅游景观游憩价值,则在计算该政策地游憩价值时,就将Meta回归函数中资源级别变量(National)、资源类型变量(Forest)以及与TCM方法相关的所有变量(如方法变量PAYCARD)系数的调整值均设为1,其他变量设为0,最后将Meta模型中的每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与相应的调整值相乘之后求和,就可以得出游憩价值的单位转移值。第二种转移值的估计方法是仅将Meta回归函数中的部分变量按照政策地具体情况一一对应,如果该变量符合政策地情况,就设为1,反之就设为0,除此之外的所有变量调整值都取其样本均值。如,只将反映政策地活动类型(如Climbing,Swimming)、景观级别(如National)、资源类型(如FOREST、OCEAN)、评价年份(如TREND)等变量,按照政策地实际情况调整,其他所有变量取其研究地样本均值。最后将Meta模型中的每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与相应的调整值相乘之后求和,得出游憩价值的单位转移值。第一种转移值的估计方法必须知道政策地的所有信息,而在价值评价的实践中,研究者或决策者应用价值转移方法预测某种景观或活动的游憩价值,很难或根本不可能获得政策地的所有信息,因此这种转移方法是针对具体政策地的一种理想中的最佳情况(bestcase scenario)下的转移,统计有效性可能更好,但在实践中很难操作。第二种转移值的估计方法更能够反映资源价值评价的实际情况,只要能够了解这种政策地的资源属性、景观级别、可能提供的游憩活动类型以及评价方法等部分信息,就可以通过价值转移函数来估计其单位经济价值。因此本研究价值转移值的估计方法均采用第二种方法。通过Meta价值转移模型估计的10种游憩活动的价值见表4第3列。4价值转移模型的样本外有效性检验价值转移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替或辅助实证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价值转移模型进行检验,即检验通过价值转移模型估计的游憩价值的“转移值”(Transferred Values)与实证研究得出的“真实值”(Original Values)之间在统计上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国内已发表的实证研究结果作为“真实值”,与价值转移模型估计的相应活动的游憩价值作对比,分析本研究Meta分析价值转移模型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价实践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进行样本外价值转移模型的检验(Outof Sample Estimate)。

4.1有效性检验方法本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价值转移的有效性检验:检验真实值与转移值之间的一致性;检验真实值与转移值均值(Mean)的一致性;检验真实值与转移值分布的一致性。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分别是:相对误差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误差检验反映了游憩价值的真实值与转移值之间的相对差额,用TE来表示(式2)。式(2)中,CSBTF是通过国际价值转移模型预测的游憩活动转移值,CSACT是政策样本的游憩活动真实值,TE越小,说明价值转移的相对误差越小,转移有效性越好。TE=CSBTF-CSACTCSACT*100%(2)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ttest)是用来判断两配对样本(价值转移模型得出的预测值与国内政策样本的真实值)的总体均值在统计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的零假设为两总体样本均值无显著差异,见式(3)和式(4)。H0∶WTPmetai-WTPchinai=0(3)

H0∶WTPmetai-WTPchinai≠0(4)式(3)(4)中i为观察值个数,WTP为消费者剩余均值,WTPmeta为Meta模型的预测值,WTPchina为国内样本的真实值。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量如式(5)。其中D为每对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差值,D—为差值样本的均值,np为配对样本的个数,SD为样本差值的标准差,μD所有配对样本差值的总体均值,t统计量服从n-1个自由度的t分布。t=(D—-μD)SDnp-1(5)将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与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作比较。如果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两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值明显大于0,或者说两样本的均值有显著的差异。反之,两样本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价值转移有效性检验要求配对t检验不能拒绝零假设,这意味着转移值和真实值样本的均值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即从美国研究地向中国政策地进行的价值转移在统计上是有效的。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是通过分析两配对样本,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判断。其零假设是两配对样本(即真实值与转移值序列)来自的两样本分布无显著差异。通过计算两组样本观察值的差值,求出差值变量的秩,分布计算正号的秩和统计量W+和负号的秩和统计量W-。在大样本下,利用W可构造Z统计量,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见式(6)。如果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两配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价值转移的有效性要求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要求价值转移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序列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收敛有效性。Z=W-n(n+1)/4n(n+1)(2n+1)/24(6)4.2国内政策样本的选择和调整本研究在2010年底,以关键词、主题词等方式在国内主要的电子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搜集了112篇国内学者在1992年~2009年底发表的,用TCM和CVM方法评价自然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实证研究文章。除去内容重复以及没有具体实证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文章之外,筛选出97个游憩价值的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地”样本的“真实值”。为了实现国际价值转移的有效性检验,根据国际数据的特点,对国内政策地样本数据进行了以下几种调整。(1)统一价值计量标准。国内游憩价值计量标准只能转化为每次每人,而国外的价值计量标准为每活动天每人。我们研究了国内文献中的旅游地,并结合我国旅游者出游的偏好及游览特点,发现大多数旅游地的旅游停留时间为每次每人1天,因此,在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国际价值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假设政策地和研究地的活动价值测量标准是一致的,都是每活动天每人。(2)统一价值评价对象。国际样本的价值评价结果是某种游憩活动的CS值,而国内样本价值评价的结果是某个自然景区(点)的CS值,而且几乎没有文献提供所研究的景区(点)提供的具体游憩活动类型。为了使国内外样本的CS值相对应,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旅游地及其景观资料的查阅,将国内政策地可能提供的游憩活动归纳为10种,包括:爬山、观景、徒步、滨海海岸活动、游泳、钓鱼、划船、滑雪、野生生物观赏、综合性活动,并将国内景区(点)的CS值与各种游憩活动相对应。(3)统一样本数据基期。为了保证国内外样本数据的可比性,将国内样本不同年份的评价结果用以2005年为基期的通货膨胀指数(CPI)统一调整。(4)去掉国内样本中的异常值。将国内政策样本中CS值与其均值差大于2倍标准差的样本作为异常值去掉,最后剩下95个样本值作为政策地的真实值。

4.3国际价值转移有效性检验结果将国内样本10种游憩活动的CS真实值,与Meta价值转移模型得出的CS转移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国际效益模型的转移误差(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10种游憩活动的转移值区间范围为111.00元~316.04元/活动天/人,其中滑雪活动转移值最小,而海边活动的转移值最大;转移误差的范围在3.34%~47.62%,各类活动的平均转移误差较小(18.74%),其中滑雪类游憩活动的转移误差最小,而综合类游憩活动转移误差最大。

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除了综合活动之外,其他9种活动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这9种活动的游憩价值的真实值和转移值的总体均值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综合活动的转移误差较其他活动来说比较大,因此配对t检验的结果与相对误差检验结果一致。从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10种游憩活动配对组均通过了该分布检验,说明通过Meta分析价值转移函数得出的预测值与政策地真实值来自同样的总体分布。从以上三种有效性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的游憩活动国际价值转移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和评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游憩活动类型的价值评价具有统计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结论和讨论

5.1结论本研究旨在发现影响国际间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降低国际间转移误差的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的具体方法,最终构建我国游憩活动价值评价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的标准化模型及单位游憩价值核算参考标准。通过对国内外游憩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数据的统计比较分析,本研究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实证研究对象、游憩价值计量标准、游憩活动类型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通过对国际研究地及国内政策地数据的筛选、统一价值评价对象、统一CS值的计量单位、统一数据基期、选择游憩活动类型以及去掉样本异常值等方式,对差异因素进行了处理和调整,使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的误差从43.73%降低至18.74%,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结果也更理想,有效地提高了国际间价值转移模型的统计有效性。通过对各种Meta回归模型的估计及有效性检验结果的比较,本研究得出了我国提高Meta回归价值转移有效性的可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下。(1)根据政策地样本特征来筛选Meta回归函数的研究样本,可以降低模型的转移误差。国际研究地和国内政策地在评价对象、价值计量标准、活动类型、资源属性等方面的一致性越高,价值转移模型的统计有效性越好。(2)将政策地相关信息代入到价值转移函数中计算政策地游憩价值的转移值时,将价值转移回归模型中部分自变量用政策地信息来调整,其有效性检验效果要比将所有自变量都用政策地信息调整要好。(3)去掉样本异常值会提高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的统计有效性,降低相对转移误差。(4)Meta回归模型的自由度越高,价值转移的统计有效性相对越好。通过本研究构建的Meta回归价值转移模型,旅游项目的投资决策者可以较为迅速地对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决策,只要将待开发区域的资源属性、景区(点)类型和级别、拟开发的游憩活动类型等信息代入到模型中,就可以得出某种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研究成本(包括开展实地调查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价值评估所需的时间,而且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投资项目价值的评价建立在一个统一的适当的标准之上,避免过多的人为主观干预,对景区(点)的门票价格制定、景区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2讨论利用国际间价值转移方法评价我国游憩活动经济价值的研究是基于国外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和部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价值转移实现国外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在低成本、多办事的目标下,力求对我国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目前我国在游憩价值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有关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开展得十分有限,可用样本较小,实证研究的实施未能与国际接轨,比较缺乏符合Meta回归模型构建所要求的相关信息,这给国际间价值转移方法在我国游憩活动价值的评价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价值转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随着我国未来游憩活动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内容的进一步丰富,采用国际间价值转移方法评价我国游憩活动经济价值的研究也将会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国外主要从游憩活动及环境质量改变的角度对自然资源价值进行评价,而我国对资源的评价主要基于景区尺度。从游憩活动的角度对自然资源游憩价值进行评价,有利于将自然资源的管理提高到集约型管理的层面。旅游者、当地居民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纽带是游憩活动,而非对整个自然景区的需求,休闲游憩的需求分析最直接的研究对象是每一个消费者,不同的游憩活动是区别消费者偏好内涵的显性要素,对游憩活动的研究也就成为对游憩需求的“精加工”分析过程。只有基于游憩活动的经济价值评价才能对自然资源优化管理和有效利用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加强对游憩活动价值的研究,既有益于国民休闲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又可以将自然资源的管理提高到更细微、更集约的管理层面,从而加快我国在资源价值评价领域的研究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余芳东.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购买力平价结果及其问题[J].经济界,2008(4):2732.

[2]Brouwer R,Langford I H,Bateman I J,et al.A MetaAnalysis of wetland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ies[J].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9,1(1):4757.

[3]Glass G V.Primary,secondary,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76,5(10):38.

[4]Kristofersson D,Navrud S.Can use and nonuse values be transferred across countries?[C]In:Navrud S,Ready R.Environmental Value Transfer:Issues and Methods.Springer,2007.

[5]Loomis J B,Rosenberger R,Shrestha R.Updated Estimates of Recreation Values for the RPA Program by Assessment Region and use of Metaanalysis for Recreation benefit transfer[R].Fort Collins,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Final report RJVA28JV7962.,1999.

[6]Loomis J B,Richardson L.Benefit Transfer and Visitor Use Estimating Models of Wildlife Recreation,Species and Habitats[R].Species and Habitats,Species and Habitat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Wildlife Habitat Policy Research Program.Project Topic 1H:Development of an Operational Benefits Estimation Tool for the U.S.2008a.

[7]Loomis J B,Richardson L.Technical Documentation of Benefit Transfer and Visitor Use Estimating Models of Wildlife Recreation[R].Species and Habitats,Species and Habitat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Wildlife Habitat Policy Research Program.Project Topic 1H:Development of an Operational Benefits Estimation Tool for the U.S.2008b.

[8]MacNair D.RPARecreation Values Database[R].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RPA Program.Washington,DC.Contract 43456831191.1993.

[9]Morrison M,Bennett J,Blamey R,et al.Choice Modeling and Tests of Benefit Transfer[J].American Agriculture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2,84(1):160170.

[10]Navrud S,Ready R.Review of methods for value transfer[A].Stale Navrud,Richard Ready.Environmental Value Transfer:Issues and Methods[C].Netherlands:Published by Springer P.O.Box 17,3300 AA Dordrecht,2007,9:110.

[11]Pearson K.Report on certain enteric fever inoculation statistics[J].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04,3:12431246.

[12]Rosenberger R,Loomis J B.Benefit transfer of outdoor recreation use values:a technical document supporting the Forest Service strategic plan[R].Rocky Mountain Research Station: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2001.

[13]Rozan A.Benefit Transfer:A comparison of WTP for air quality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4,29:295306.

[14]Schipper Y,Nijkanmp P,Rietveld P.Why do aircraft noise value estimates differ?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1998,4:117124.

[15]Shrestha R K,Loomis J B.Testing a Metaanalysis model for benefit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outdoor recrea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6783.

[16]Smith V K,Kaoru Y.Signals or noise? Explaining the variation in recreation benefit estim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a,5:419433.

[17]Smith V K,Kaoru Y.What have we learned sine hotelling’s letter?[J].A metaanalysis,Economic Letters,1990b,32(3):267272.

[18]Sorg C F,Loomis J B.Empirical estimates of amenity forest values:a comparative review[R].Gen.Tech.Rep.RM107.Fort Collins,CO: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4.23 p.

[19]Walsh R G,Johnson D M,McKean J R.Benefit transfer of outdoor recreation demand studi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3):707713.

第4篇

关键词:评价;发展;改革;多元化;方法;优势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它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契机,是发展学生潜能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评价方法?我们得从传统的评价方法中去寻找根源。

过去乃至现在,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方式方法无非就是通过考试来评定,成绩好就是优等生,成绩不好就是所谓的后进生,虽然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很强,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而且还可能被认为很公平,可事实上,它的危害性颇深。它根据成绩把学生进行了分类,评定为优、良、中、差,传统的教育评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排出名次,都很少考虑如何帮助他们或如何多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这样一来,后进生可能因为教师的评价定势永远成为后进生,而得不到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将传统评价机制的弊端归结为以下几点:评价功能上注重甄别和选拔,忽视发展;评价内容上片面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忽视能力测试;评价主体显得单一,只是教师担负主要责任,学生个体只是参与者;评价方法也十分简单,除考试与测验外再无其它……

因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了培养出自信、乐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发展性学生评价便应时而生。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它与传统评价的不同主要在于:传统评价注重结果,而发展性评价则注重过程,它是把教师在教学中的教与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思与能力的展示,都纳入了评价范围;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再者,传统评价注重教师的意志取向,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意志取向,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互相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

到底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在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这是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它可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我们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份记录袋,里面记录了学生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学期乃至每一年的成长叙事。叙事内容可以是学习中的得与失,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苦与乐,成长中的喜与忧。记录袋里还可以装进自己每学期、每学年的奖励证书或照片。学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翻阅、充实自己的记录袋,随时做自我反思以此来激励自己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

其二,建立“家校评价互联网”。

这一方法是指采用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网络联系、手机联系等方式进行家校互访。教师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家长是否对孩子进行了发展性评价,孩子有没有新的收获等;家长也可以通过家校“互联网”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也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收获;学生也可以从中看到学校与家庭的一致做法,从而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如果学校、家庭和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能够很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并直接作用于孩子身上,那么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事半功倍了。

其三,采取丰富多样的检测方式来完善学生评价。

这里所说的检测方式是指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比较全面,而不会像试卷检测那样单一而片面。我是教语文的,我就会从多方面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比如:除笔试这一评价项目之外,我还设定了口试,口试主要测试口头表述与应答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再有就是让学生每个月办一期手抄报,写出自己一个月来的收获与感悟,然后进行评比并奖励。这种方式既能检测学生的总结概括与表述的能力,也能检测出学生的编排、书写与绘画能力。还可以通过瞬间记忆、搜集资料、整理材料、课堂反馈、完成作业等方面的检测来评价学生。

这些丰富多样的检测方式,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更重要地是这些方式的评价还可以激励笔试较差学生的上进心。人与人之间必定会有个性差异,有些学生长于抽象逻辑思维,有些学生长于直观动作思维,有些学生长于直观形象思维,这些不同的差异就会让他们在学习的各方面产生差异。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这些差异。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其优势在于:

1.发展性的评价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运用使学习不再是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而变成了在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驱使下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评价能力、判断能力等,从而使高效课堂的实施落到实处。

2.促进了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展性学生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判断推理思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发展性教学评价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无论是哪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然要关注到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多元化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发挥特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如何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具体的方法我在前面已经谈过,就不再赘述了。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反思、调控等发展性的功能,在评价中努力发掘有利于评价对象发展的因素,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得到发展,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从而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北京市教科院.2003.

第5篇

关键词:学生评教;指标;模糊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23-02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活动陆续开展并日益受到重视。在评教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定性问题,如何对这个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处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没有科学的评价模型、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估标准和可用于衡量的定量指标值,就会使得学生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和准确,使评教方式无法体现科学化和客观化。而多级模糊评价模型是一种关于多因素加权平均的综合评价方法,他能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和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适宜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非确定性的问题,学生评教就属于多因素加权平均的综合评价问题。

本文首先综合目前国内文献建立了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了一个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期实现评价分数的科学化和客观化。

二、建立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文献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较多。在评教的一级指标上,有文献认为,评教的一级指标应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指标(李丹青,2005;雷敏,2005;常亚平,2010);除了这四项,还有文献认为“对课程的总体评价”、“教材评价”(吴培群,2010),“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沈阳,2009)等也属一级指标。在评教的二级指标研究上,刘杭玲(2002)研究认为二级评价指标个数不宜太多,大约在18~24个左右比较适宜,这样可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学生评教量表的二级指标是17个(孙超,2009);雷敏(2005)研究发现,学生对二级指标的某些项能做出较好描述,但对诸如“授课内容的适合性和先进性”等与学术有关的内容,学生则略显能力不足,所以在二级指标的设计上要运用符合学生思维的语言;另外,对于二级指标,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甚至不同职称的老师的评教体系都应有所不同,按小班、大班、实习、实验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的课程的评教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姚利民,2005;李丹青,2005;雷敏,2005等)。

笔者在综合了国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评教评价体系。(见表1)

评价体系说明:本文主要进行的是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上述二级指标只是在研究国内文献中形成的,还很笼统,实际应用时,测量主体还应按学校、学科和课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建立学生评教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制定二级测量指标C的评分等级标准。

二级测量指标C是主观指标,一般通过百分制、五分制、“优、良、中、差”等转化成定量指标。

(2)确定测量指标权重。

(3)组织学生打分。

l个学生打分得测量样本矩阵A

(4)建立二级指标隶属度矩阵。

令e表示测量等级,有g个测量等级,e=1,2,…,g。

(5)结合已知一级指标的权重计算一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

(6)结合已知目标层的权重计算目标层的隶属度矩阵。

A=V・B

(7)计算综合测量值。

四、结语

综上,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特点:(1)为评估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避免了学生打分的随意性、主观性;(2)在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下,对学生的打分进行了加权平均,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式;(3)不但能体现出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还能体现出教师优缺点。

应注意的问题:(1)评价指标较多,应使学生提前了解这个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及其权重,让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时间对评教做出思考;(2)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应有所不同,理论课与实践课(或实验课)教师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并且权重都应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李丹青,钱存阳.高等学校中的“生评教”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68-72.

[2]雷敏.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高教探索,2005,(1):50-53.

[3]常亚平,陈亮,闫俊.高校“学生评教”误差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学生态度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0,(1):80-86.

[4]吴培群,陈小红.大学生评教的统计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基于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0,(3):78-91.

[5]沈阳.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个案[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1-133.

[6]刘杭玲.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保障措施研究[J].江苏高教,2002,(1):85-88.

[7]孙超.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的政策、特点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38-40.

第6篇

[关键词] APN连续性排班;护士;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3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量却越来越大,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各级医院普遍存在着护士缺编的现象。如何通过更加合理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解决工作量增加带来的人手进一步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目前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1]。APN连续性排班模式由2006年起在广东省一些三甲医院开始试行,本院于2009年1月开始试行,经过护理部多次组织讲座、经验交流和座谈,帮助大家从思想上领会APN排班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从观念上帮助转变思维方式,经过1年多的实践,在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为产科病房,开放床位32张,配备护理人员10名,其中,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4名。主要收治孕妇待产及产后康复产妇,患者的特点为:住院时间短(顺产平均住院2 d,剖宫产平均住院5 d),床位周转快,中午及晚上收住患者相对较多。

1.2排班方法

排班方法见表1。

A班为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分A1、A2两组(8:00~15:30),另A1单日上(8:00~15:30),A1双日上两头班(8:00~11:30,14:30~17:30):A2双日上(8:00~15:30),A2单日上两头班(8:00~11:30,14:30~17:30)。A班选派的护士是经过病区全体护士投票而定,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带教有耐心、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资深护士担任,人员相对固定;日常工作有护理组长把关,同时,组长也参与病区的护理管理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区域管理。

a1、a2班:a1(7:30~14:30); a2(8:00~15:30)即为责任护士。分别与两位护理组长组成两个护理小组,共同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鉴于我科中午时段的治疗工作比较繁忙,故安排3人当班(即A1+a1+a2或A2+a1+a2),加强了繁忙时段的人力安排,确保了工作安全与质量。

P班为15:30~22:30。

N班为22:30~8:00,上班时间为9.5 h。

辅助班,即助理护士为7:30~12:00;14:00~17:30。

其余班次上班时间为8:00~11:30;14:30~17:30。

2 结果

2.1 2种排班方式交接班次数的比较

将改革前后交接班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2.2 2种排班方式护士交接班占用护理时数

对2种排班方式交接班所占用的护理时数分别统计了30 d,结果见表3。统计2种排班方式每24小时交接班占用平均护理时数,传统的排班方式占用护理时数较改革后的排班方式多44 min,经统计学分析,P

2.32种排班方式对患者满意度影响

分别于排班方式改革前及改革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度,结果满意度由改革前的83.3%上升为改革后的97. 9%。

3 讨论

为了适应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全面地满足患者的要求,以求获得更大和更长期的市场回报,应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尚的医德医风,健全管理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2]。本院的护理工作从三基理论、护理质控、技术操作方面均有较大提高,但传统的护理排班滞后了服务质量工作。传统的排班方法是每日间断排班,五班交接,交接班的次数多,护理工作不连续,不利于护士对患者需求的了解及对病情的掌握与观察。同时,每次交接班至少耗时半小时,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导致经常超时工作,使护士精神疲惫,APN连续排班模式,使以往的交班次数由5次改成3次,减少了交接班次数,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工作时间分别为上午8:00~15:30(A)、下午15:30~22:30(P)、夜班22:30~8:00(N)。由此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护士对病情了解更清楚,减少了安全隐患[2]。

这些措施加强了老护士的责任心,同时也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对新护士注重于指导、教育,充分发挥了各级人员的有效作用,体现了层级管理,各级护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挖掘了团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APN排班落实层级管理,每班都有1名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一方面可以人尽其才,提高高年资护士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帮助新护士快速成长,保证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APN连续排班模式实施后患者对产科护理服务质量的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为97.9%,而APN连续排班模式实施前的满意度为83.3%,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护理管理工作者,不管实施何种方案,都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为目的,应加强重视[4]。

[参考文献]

[1]谢屹红.护士排班方式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65.

[2]莫小燕,梁春松,李其成.住院病例满意度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2,18(8):125.

[3]刘玲,何冲梅,杨晓丽.供应室排班方法的改进与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9,16(19):147-148.

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我国有许多方法可以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在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外,破坏损失评价、危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等方法也是进行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应用前景良好,其发展方向也走向评价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作为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基础的风险评价,其成果可广泛的在国土资源规划,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方面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上进行运用。

二、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目前对灾害风险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大部分权威性辞典的定义为“面临的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侵袭导致的人身伤亡、财产破坏与利润损失”。1984年,联全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其定义为:由于某特定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人口所可能导致的损失。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的普遍意义和地质灾害减灾需要,将地质灾害风险定义为:地质灾害活动及其对人类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机会与破坏损失

程度。

地质灾害风险具有一般自然灾害风险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二个方面。

一是风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地质灾害是地质动力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球活动不断进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所以地质灾害将不断发生。从这一意义上说,地质灾害乃是一种必然现象或普遍现象。

二是风险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地质灾害虽然是一种必然现象,但由于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仍是随机的,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何种强度(或规模)的灾害活动,将导致多少人死亡或造成多大损失,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风险特征是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或出发点。基于地质灾害风险的复杂性,对地质灾害风险认识与评价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的创新过程。

三、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

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条件:一是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岩土性质与结构、活动性构造等)、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切割程度等)、气象条件(降水量、暴雨强度等)、人为地质动力活动(工程建设、采矿、耕植、放牧等)。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越充分,地质灾害活动越强烈,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越高。二是人类社会经济易损性,即承灾区生命财产和各项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与可恢复能力,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及人居环境、财产价值密度与财产类型、资源丰度与环境脆弱性等。通常情况下,承灾区(地质灾害影响区)的人口密度与工程、财产密度越高,人居环境和工程、财产对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以及灾后重建的可恢复性越差,生态环境越脆弱,遭受地质灾害的破坏越严重,所造成的损失越大,地质灾害的风险越高。上述两方面条件分别称为危险性和易损性,它们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基于此,地质灾害的风险要素亦由危险性和易损性这两个要素系列组成。危险性要素系列包括地质条件要素、地貌条件要素、气象条件要素、人为地质动力活动要素以及地质灾害密度、规模、发生概率(或发展速率)等要素。易损性要素系列包括人口易损性要素、工程设施与社会财产易损性要素、经济活动与社会易损性要素、资源与环境易损性要素。

四、地质灾害的主要评价方法、内容及目的

1、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以定性地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动规模为目的的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主要内容是分析历史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状况和活动规律,造成地质灾害的确定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根据地质灾害活动建立模型或者模式。

2、统计分析评价。统计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范围、规模、或发生时间采用模型法或规律外延法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是造成历史地质灾害原因、灾害的活动状况以及活动有何规律,对地质灾害的活动规模、频次、密度进行统计,以及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地质灾害活动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或周期性规律。

3、危险性评价。危险性评价是对以往的地质灾害活动和将来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价,以及对地质灾害发生时将产生的危险的程度的给予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包括大小、密度、频次在内的以往地质灾害活动的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二)对可能影响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4、破坏损失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其目地在于对灾害的历史破坏进行评价,并对损失程度以及期望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之后,综合地质灾害活动概率、破坏范围、危害强度和受灾体损失等内容进行评价。

(二)对由地质灾害带来的的人口、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失程度进行评价。

5、风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包括了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全部内容,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条件下反生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风险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发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6、防治工程效益评价。不同于以上各种评价方法,防治工程效益评价是评价已选定的防治措施的效果,同时对措施进行经济评价和评价其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优化分析多种防治预案并存的项目,提高防治方案的经济合理程度,使得措施在技术上可行,达到最优化效益。而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效果是否符合经济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过程以及其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

1、实施过程分析

一是根据评价区具体条件和风险评价的目的,建立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评价系统,制定风险分区的原则和和评价应用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

二是对基础数据进行全面调查,并结合风险评价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种基础图件进行编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表。

三是将危险性构成、易损性构成及防治能力三者结合,进行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期望损失加以分析。

四是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伤亡、经济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综合进行风险评价。

五是对评价区风险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在兼顾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提出能减少灾害的建议和对策。

2、发展趋势

作为当前国际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对地质灾害活动与人类社会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对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定量化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评价上向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由过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转变为预测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二是从单独个体分析走向个体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分析。三是由以往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四是将单项要素分析发展为综合要素评价。五是风险评价与减灾管理相结合取代以往单纯的风险评价理论,风险评价与防治不再独立存在,使得风险评价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减灾管理而服务。

六、结束语

综上,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有利于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导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不合理性,因此,对资源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或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应该不断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毓川,赵逊,张之一等.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 ———重大地学领域进展[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 ,11 (1) :38 - 41.

第8篇

关键词:图像质量评价;视觉注意模型;分割图;MSE;PSNR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601-03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Visual Segmentation Map

XUE Xiang-fei, GUI Xiao-l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s one of hot research fields of image process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starts from the overall image, which does not fully take the process of image visual perception into account. And it always causes 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the conventional algorithms does not match the ones of human vision. In this paper, the Itti human visual attention model is taken to get the image salient points, then use the segmentation map which getting from some segmentation algorithms, and use the right value of segmented region to calculate th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The experiment in LIVE image database show that, the method given by this paper is closer to image subjective evaluation presented by DMOS value, than the MSE (Mean Square Error) and PSNR (Peak Signal Noise Ratio).

Key words: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visual attention model; segmentation map; MSE; PSNR

1概述

当前,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1]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客观评价方法,代表性的有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Noise Ratio,PSNR)等;第二类是主观评价方法,如主观质量评分(Mean Opinion Score,MOS)和视频质量专家组(VQEG);第三类是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也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实验应用中大都采用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来度量[3-5],它们是以评价对象和原始图像之间的差异作为主要参数来进行评价的。PSNR是一个表示信号最大可能功率和影响它的表示精度的破坏性噪声功率的比值的工程术语,它作为信号的失真测度,常用作图像压缩等领域中信号重建质量的测量方法。

假设一幅M×N的L级灰度图像原始像素为xij,重构图像像素为yij,1≤i≤W,1≤j≤H,L为图像的灰度等级,一般取值为256,则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的计算如下[6]:

MSE=

(1-2)

图像压缩中典型的峰值信噪比值在30到40分贝之间,愈高愈好,即PSNR值越大,表示失真越少;MSE则正好相反,MSE值越大表示失真越多

2传统图像评价方法的不足

通常,对于给定图像,人眼对感兴趣区域的失真往往较背景区域敏感,但是,MSE和PSNR值的大小只是反映了两幅图像在像素值上的差异,而与人眼的视觉观察效果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传统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缺陷。

图1所示,其中(a)为原图,(b)和(c)为质量退化了的图像。在实际计算中,(b)和(c)的MSE分别为303.0405、341.7655,得出的结果是图(b)效果比图(c)好;但当人眼观察时,一般都会认为图(c)的效果比图(b)好,原因在于图像质量降低的区域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眼主观观察质量的判断。对于人眼不敏感的区域,即使图像质量有了比较大的降低,但只要人眼敏感区域的图像质量比较好,总体上还是会给人“可以接受”的感觉。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把人类视觉注意模型引入到图像质量的评价中[7],提出了一种基于显著度的峰值信噪比图像质量评价算法,该方法可以把图像的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评价效果。

3视觉注意模型

在众多视觉注意模型思路中,Itti[2]提出的基于数据的隐式注意视觉模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神经生理学中感受野、侧抑制等研究成果,模拟人类视觉注意机制,认为像素与背景的特征对比才是吸引人注意的重要因素,而非像素特征局部的绝对值,并把这种对比定义为该点的显著值。Itti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采用一种自底向上的注意机制提取输入图像的颜色、方向和亮度特征作为初级视觉特征,采用中央-周边差操作并归一化得到对应的特征显著图[2],再将各特征显著图线性组合得到综合显著图,最后采用胜者占有(Winner Take All,WTA)和返回抑制机制进行注意转移。

该模型提取显著图的方法主要分成四步:视觉特征的提取、显著图的生成、注视点的提取和击中率的计算,其中,击中率是用于评价提取的显著图的效果。结合胜者占有[77]和返回抑制,按照图中显著值由强到弱的顺序选取图像中的点作为注视点,依次找到显著区域所在的位置。图2列出了一些图像的显著图。

4基于视觉分割图的图像质量评价

4.1算法介绍

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原始图像xij和待测图像yij,图像大小为M×N

输出:SMSE, SPSNR

步骤:

(1)利用上文提到的Itti方法[]生成图像xij的综合显著图S( )

i,j;

(2)利用1-D直方图最大熵法以及大津法(OTSU)生成分割图SSeg( )

i,j;

(3)取出位于金字塔中第一层的显著图作为权重因子,并进行归一化:

W( )

i,j =

4.2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本文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汀分校图像与视频工程实验室建立的LIVE图像库的release2版本[9]上进行了验证。

LIVE数据集由29幅高分辨率、高质量、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像组成,考虑了五种类型的失真:jp2k、jpeg、wn白噪声、gblur高斯模糊、fastfading(在fastfading通道传输jp2k码流的过程中发生错误而失真的图像),总共982张图像。并且还给出了平均主观得分差值(Difference Mean Opinion Score, DMOS)评分,便于研究者使用。其中,DMOS是在MOS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即DMOS是满分100和主观评分均值MOS的差值,DMOS=100-MOS,取值范围从1到100,并且,DMOS值越大,表明对应图像的主观质量越差。图3列出了LIVE图像库中的部分图片。图3 LIVE图像库中的部分图片

实验中随机选取4幅参考图像,对于5种类型的失真操作全部选取,总共99幅图像,分别计算它们的MSE,PSNR,SMSE,SPSNR值。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图像张数N;把N张图像按DMOS值从小到大排序,得到向量sortDMOS;把N张图像分别按PSNR、SPSNR值从大到小排序,得到向量sortPSNR和sortSPSNR;分别计算sortPSNR、sortSPSNR与sortDMOS的均方根误差RMSE1、RMSE2。其中,均方误差值越小,说明该评价方法描述DMOS值更好。表2-3给出了它们的计算结果。

为了便于算法性能的比较[8],定义改善率R:R=

RMSE1-RMSE2 RMSE2

本文实验中用了两种分割算法:文献[2]中的1-D直方图最大熵法MaxEntropy和大津法OTSU[10]。表1给出了这两种分割算法对测试图像的计算结果。

表1两种分割算法得到的均方根误差结果比较

5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的MSE与PSNR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并通过实验指出了这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评价与人眼对图像的感知不符的缺陷,因此引进了Itti视觉注意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在注意点击中率上与人眼大致相符,在此基础提到的基于视觉分割图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应用在LIVE982张图像库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图像的的质量评价计算更符合人眼视觉机制对于图像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蒋刚毅,黄大江,王旭,郁梅.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电子信息学报,2010(1).

[2]施振祥.基于视觉注意模型的图像检索[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Russo F,De Angelis A,Carbone P.A vector approach to quality assessment of color images[C]. Victoria,BC,Canada:IEEE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8:814-818.

[4] Avcibas I,Sankar B,Saygood K.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image quality measures[J].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2002,11(2):206-223.

[5] Xavier Boix,Josep M.Gonfaus, Joost van de Weijer, Andrew D.Bagdanov,Joan Serrat.Fusing Global and Local Scale for Semantic Image Segmentation[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Online First, 23 April 2011.

[6] Wang X,Yu M,Yang Y,and Jiang G.Research on subjective stereoscopic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C]. Proc.SPIE Vol. 7255,no.725509, San Jose,California,USA,Jan.,2009.

[7]汪孔桥,沈兰荪,刑昕.一种基于视觉兴趣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5(4):300-303.

[8] Huang Da-jiang,Yu Mei,Yang You,Jiang Gang-yi.Right view image evaluation method for stereoscopic image pair based similarity measure[J].Acta Photonica Sinica,2008,37(8): 1693-169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