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 16:14: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的基本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三)科学性原则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空白”的意义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时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空白”艺术要求老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弊端。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无助观众变成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空白”艺术的特点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积极性。
4、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空白”艺术的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1、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而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辩的升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术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例如“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认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这一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此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
“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巅峰。
2、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给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晓其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人,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先行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知识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3、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1、求实原则。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空白”来是“悟”,是“做”还是“说”、没有固定模式,应以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死搬硬套的形式。
2、适度原则。“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层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采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能力和素质;兴趣和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0-02
“空白”,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空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空白”的意义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4、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1、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2、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3、在“空白”中“记”
关键词:政治教学;节奏控制;“空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33-02
一、“空白”艺术在节奏控制中协调师生的互动关系
一般意义的“空白”艺术是指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画讲究“空白”艺术,强调的是“卷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观者去思考和想像,以便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进而把艺术创作者的精神感受与内核价值更好地传递给鉴赏者。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信息互动的过程,而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下的互动与沟通,既为了便于教师控制好课堂节奏,又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我们就应该学习这种“空白”的艺术。
课堂节奏的控制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精神感受为向导,以学生的思维波动为向导,尽可能多地留些“空白”给学生。教师在知识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可以适当调配一下知识的容量和难度,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波动,在他们思维发生滞碍与闪断时,要利用“空白”使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状态,放慢课堂节奏;在学生思维跳跃与畅达时,不妨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气势把课堂教学推向。总之,“空白”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发挥其虚实相生、跌宕多姿、和谐愉悦的艺术效果,它要求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有意识地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对政治教学内容有所思有所想,变教师独自一人对课堂节奏的控制为师生齐奏课堂和谐曲。
二、“空白”艺术在节奏控制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及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三)科学性原则
“空白”作为教学过程的艺术,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肯定不是教学科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探索、勇于革新;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空白”的内容,提高“空白”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形成互补,互相促进。这样,“空白”艺术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真正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空白”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提升;探索实践;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9-02
高中美术教学侧重点由理论向“鉴赏评述与设计构造”方面转变,这就是说,高中美术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评价,这种实践操作是建立在具有深厚的美术理论功底和素养的基础之上,接下来才能够进行自己的美术想象和设计创新,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达到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目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技能水平。
一、美术的认知实践与创新――雕塑与设计
雕塑与设计是高中美术课程中提高学生认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将理论融入实践,并且进行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教师要在课堂之中有效的引导学习与开展。
1.雕塑学习的认知与实践。在高中美术课程当中,雕塑既是一门知识,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项素养的培养,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它的直观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要求学生有全面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进行创新应用。雕塑分为四课,首先是讲述雕塑的基本概念,形成学生的全面认知,随后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概念和自己的理解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鉴赏分析和总结,课堂上可以拿来基本的材料,例如橡皮泥等材料,进行自我想象的雕塑塑造,或者采用石膏和泥材进行制作,例如仿制青铜等其他材料的效果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是在认知实践上的模仿和创新。
雕塑的造型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美术的造型美和创造美,是发掘学生想象与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像彩塑的取材方便和制作简便易行,很适合学生的学习,通过对彩塑作品的鉴赏,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提升责任感,这也是美术的教学目标之一,提升学生的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师在课堂之上,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引进各种造型的雕塑作品,多种材料,让学生去鉴赏评述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美感与魅力,感悟各种材料的多样性与艺术的丰富性。
以上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行了有关雕塑的实践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造型艺术观念,提升了学生美术的基本素养,同时绘画雕塑的基本技能和创作创新也得到了实际的运用,通过鉴赏评述与观摩感悟,学生去进行创新与实践,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和情感态度,学生将自己对雕塑的理解融合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这种创作当中又可以反过来验证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理解。
2.美术设计的感悟与创新。在教材内容的学习当中,美术设计是一项重头戏,这不仅仅是因为美术的灵魂在与创新,更在于这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独创的有效途径。设计是发展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学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方案的策划和制定,将美术的“形式美、艺术美和内涵美”都融合进去,不断创新美术的新天地。例如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公交站牌的设计,就是一个文化与美术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身边和家乡的文化知识融合到站牌的设计理念当中,以简洁明了的设计体现最大化的美术内容,这就是我们美术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标,也是创新教学的目标。
除此之外,商品外包装的构思设计,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教师可以列举出常见的商品,让学生根据产品特点去进行构思设计LOGO等,让学生将美术功能与生活功能统一起来,体现出产品特色。另外像海报的设计,书籍封面的设计等,都是可以拿来进行教学的好素材。
在设计当中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设计观念和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美术课程中电脑的引入和使用实践
电脑艺术是高中课程中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课程教学和知识内容紧扣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与高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对电脑和信息技术浓厚的兴趣相吻合,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和创造式教学。
我们说美术课程既然是一门艺术性的课程,那就要艺术的熏陶和兴趣的引导之下去主动学习探索,美术课程设置中的不同内容,同样有着多种不同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
美术课程的内容实践安排的思路也是“创新与设计”,首先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引入,很多原来手工的美术作品,现在完全可以做到用电脑完成,但是这两种完成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有着不同的感官美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不同的画作进行电脑处理,去体会数字美术与人工美术的区别,进行不同的创作,例如学生可以为某一幅图画进行自己的电脑加工,并且为之配上合适的音乐、文字和朗读,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多媒体性的美术作品,这就是一项有效的创新。
学生也可以利用电脑的相关软件来进行立体建模的使用,让学生体会不同材质的装饰性效果,去探索产生不同的光鲜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游戏的引进,让他们去鉴赏和评述不同游戏的画面设计,比较优劣,找出优势和不足,进行自我的修改和完善,同时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游戏品质的判定,让学生展开想象地发挥,知道应该有效的融入民族文化和道德伦理,去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好的游戏画面和情节,做成模板进行演示。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高明.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教学技术 科技 企业培训 专业岗位
1.引言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院校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不断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在高职教育发展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以工学Y合、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为核心,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已经成型。然而,高职教育发展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与企业合作的不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磨合、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对于高职教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课堂教学技术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研究的角度更侧重于器物的技术,对教学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技术对于高职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让教师将技能、理论及职业素养等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形成高效的课堂传承,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因此,还本根源,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技术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研究现状
“教学是一种艺术,抑或是一门科学,我相信教学是二者的结合体,是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敏感相结合的产物”[1],正是教学的这种既科学又艺术的特征,使得教学技术呈现很大的争议。赵伶俐总结认为,“技术”是一种行为或者操作方法,但并非所有行为和操作方法都可称为技术,只有那些“工艺”化了的或者已经形成行为规程及要领的行为或者方法,才能成为艺术。[2]因此她认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技术是教学科学向教学艺术跨越的中端。除了赵伶俐之外,也有其他的专家学者也相继对教学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1)主要侧重于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如赵国栋[3]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关于教育技术理论的分析,认为“教学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对“教学技术”加以利用,然而,“教学技术”并非治愈教育顽症的“灵丹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明显,由于时间久远的缘故,赵国栋将现代科技直接等同于教学技术了。在高科技还未大量进入教育行业,就能对其进行分析,对教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主要侧重于对技术过于课堂运用的反思。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引入,对教学产生了颠覆性变化,PPT、微课、慕课,一系列需要与科技结合的教学技术风生水起,对教师的触动和影响难以估量,绝大多数教师只能随着科技的步伐,加入到这场由科技发展而引起的教学改革地震中来,害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科技的进步确实对教学技术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也限制了教师的内在发展,使教师可能从专业转向技术,而最根本的专业反而没有时间去研究。
3.高职课堂教学技术迷茫
高职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不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与企业合作,或者进行工学结合项目,也有许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教学状态下,很难形成系统的关于教学技术的内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许有一些教学经验,但这些教学经验很难形成可重复性的,可归纳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技术。因此,大多数教师还是在不断探索。
3.1科技日益复杂,热点概念频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教学上的应用也日益复杂。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科技的运用非常必要。如精美的PPT制作对学生会有更好的吸引力,微课的制作越来越美轮美奂,慕课的流行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补充作用。热点对课堂的影响,一是来源于学生的认可,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天生就是数字原住民,对电脑等科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采用科学技术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现在如果还没有用上教学方面的科技,应该感觉到自己是落伍了,无法跟上时代了。因此,很多教师亦步亦趋地学习热点概念,对教学技术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各类科技教学概念的增加,也产生了一些困扰。很多教师不得不话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追随这些概念,而对本身专业的知识渐渐生疏,或者无法精进。或者在课堂上,学生随着对各类绚烂的教学手段关注,忘记了对课程本身的学习。
3.2课堂教学技术与科技无法区分
课堂教学技术是否真的存在,在研究界已经有争议。技术需要各种规程,即所谓“工艺化”。但课堂不一样,不同的老师对于45分钟的课堂把握都不一样,很难体现“工艺化”流程。但是高职课堂教学确实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对所教课程精通;第二,语言表达清楚,思路清晰;第三,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第四,能够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因此高职教学技术应该是存在的,但是随着科技在教育行业的运用,有很多研究把高科技等同于高职教学技术,使两者混在一起,无法分开。这样带来的结果也会迷惑教师,很多教师不得不拼命去学习教学科技,而忘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科技本身对教育而言是一种手段,而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如果无法从高科技的迷惑中走出来,作为主角的教师,就无法发挥其主导作用,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转变。
3.3企业培训与高职课堂混淆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更加广泛,有许多教师参与了企业培训,也有教师将从企业培训的角度来改革课堂教学技术。其实,企业培训与高职课堂教育还是有本质区别。其一,企业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员工,更注重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较多的是对企业管理、制度革新方面的,即使是技术层面的培训,也与高职院校的课堂性质不同。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更强调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他们对企业的理念没有基本概念。其二,企业培训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性很明确,时间也很短暂;而高职课堂专业是很明确,但是具体就业岗位却很广泛,时间一般都是三年,对于课堂的要求也是不同。因此,企业培训可以作为高职课堂技术的一个参考因素,但不能将企业培训等同于高职课堂教学。
4.建议与结论
尽管时代变迁太快,科技进步迅猛,对于高职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基本特征,只要掌握这些基本特征,科技变化万千,课堂教学技术也能够掌握充分,但是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提高,则更需要人格魅力的影响,只能可遇而不可求。就具体教学技术方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4.1精通课堂教学内容
精通课堂教学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老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知识要点、重点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现在有专门的教案设计模板,要求教师按照模板设计,一节课45分钟,教师几分钟讲哪些内容,这种教案模板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的进步,反而把老师的教学思路给框死了。真正的课堂教学设计,是由教师主导的,不同的老师思路不同,不可能按照一个模板来设定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明白,该堂课应该讲那些内容,通过那些方式,如案例分析、提问、操作等来完成课堂教学,你无法确定第几分钟讲那些内容,有可能中间出现那些特殊情况,都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因此,对于模板化的教案,教学有关部门不应该强推,应该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4.2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清楚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能,思路不清,语言表达不清,传道都不能做到,更谈不上授业和解惑了。高职课堂学生基本特征是,自控能力较差,喜欢玩手机,但动手能力较强,个性也较强,如果教师只懂照本宣科,是无法满足高职课堂要求的。所谓思路清晰,是指老师要知道课堂需要给学生传授那些知识,怎样传授这些知识。语言表达清楚,更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3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
如果没有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再好,也只能是灌输式的教学,也许灌输的很有效率,学生也学会了课堂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是不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基本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因此,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对教学的回应既是课堂思考的必然反应。与学生具有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好课堂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教育现实可能是,教师一直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在下面或者玩手机,或者听课,对于课堂内容没有多少回应。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容上精通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学生的回应及时感知,并且给予鼓励。
4.4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与岗位结合紧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那必然是要和企业高度契合。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该和企业紧密合作,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高职课堂教育必须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必须下过外贸企业,清楚外贸企业的岗位职能,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应该做过电子商务岗位,只有教师对这些相关的专业岗位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具有基本的自信和底气。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与企业结合,高职教师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如果教师对课程岗位没有基本概念,可能上课时由于对所讲课程没有实践经验,而产生较强的挫败感,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5借鉴企业培训的方法
尽管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区别很大,但企业培训的方法对高职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首先,企业培训要求培训讲师要风趣幽默;由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够很好的和所教课程相结合,风趣幽默是课堂最好的调节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应。其次,企业培训讲师必须涉猎的知识很广泛,如果只是对专业课熟悉,对其他知识不通,课堂效果会很有限。例如企业培训讲师讲企业管理,也会精通一些历史、哲学、政治甚至还有一些文艺方面的只是,在课堂中会相应穿入,可能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高职课堂教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现在相应的研究还很少,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停留在科技或者教学经验层面,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如何将高职教学技术能够提炼成教学艺术,是我们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英)M.鲍门著,卢真全编译,一门表演的艺术[N]外国中小学报,1989-6-10
[2]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
时至今日,艺术正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艺术的各类本体模式也在不断交融、碰撞,从而使艺术界限不断模糊。现当代艺术在发展和变革中表现出了对空间探索的极大兴趣,从中也可一窥艺术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与之相对的,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思想与教育模式依旧停留在关注学生二维绘画与造型能力、基本概念表述、经典作品分析等人文艺术基础素养的培养和引导上。该文通过分析与论证,从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对传统审美的颠覆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等方面,阐述当代艺术中空间语境的表达对当代美术教育变革的启示。
关键词:
当代艺术;空间语境;美术教育;变革
20世纪60年代后的艺术经历了各种艺术思潮和实验探索的推动与变革,形式逐渐从架上走向架下,存在于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在变革中摆脱了越来越多的束缚,给这股后现代艺术浪潮带来了近乎狂放的自由主义精神,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以空间为载体,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艺术观念,阐述反思成果,表现关于社会、人类、政治、女权、革命、环境等多方面的观念与思考体验,使其作品更加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艺术从纸面转向空间,无论是对于表达形式本身,还是对于艺术而言,抑或是对于人类的思考体验、观念表现,都是一次关乎自由主义的变革。
一、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
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不缺乏革命者,也经历过几次变革,传统美术的概念范畴对艺术家而言似乎是个紧箍咒,在杜尚之前的大多实验性探索中几乎难以逃离,在中国画、版画、雕塑等传统美术形态中画地为牢。当代艺术在整个艺术史的变革中第一次触及艺术的本体——观念性,当代艺术在变革中将观念作为艺术的灵魂,佐以多元的、三维的空间艺术形式,对传统艺术进行了颠覆与反叛。这几乎是一种“反艺术”,但观者看到的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认为,当不再有风格、流派、绘画技巧等手段的干扰时,观念可以用任意载体与媒介加以表达,而不再满足于传统艺术二维的表达形式,至此,属于“艺术”的部分得以凸显。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艺术的内核,即艺术的本质是其思想观念,而非版画、油画等物质形态,这似乎将艺术从一直以来被物质形态所包裹的繁复外壳中释放了出来,将其抽丝剥茧般地返璞归真,还原其自由的本质。当代艺术对艺术本质的还原与释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无疑起到了先遣者的作用,形式技法本身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其最终目的。美术教育应站在尊重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对艺术的看法,尊重学生在空间中对艺术形式独特的表现,尊重其对表达媒介的选择,尊重其个性。
二、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当代艺术基于表现观念的思考,让许多以往被认为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东西也被当作艺术品、被尊重。“去审美”始于杜尚的现成品,并在之后的装置艺术、废品艺术等中愈演愈烈。传统艺术形式中,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在变革的过程中多是围绕风格、流派而革新,从未脱离过审美,无论是凡•高的后印象主义,还是波普艺术,都是在寻找另外一种审美体验。当代艺术是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自由的艺术形态,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艺术核心观念的转变、现成品的使用,更是使之脱离了传统审美的枷锁,更具变革精神。当代艺术“去审美”的特征向学生传达了艺术不一定是美的,仅围绕美的艺术未免有些狭隘,美术学习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的是为学生开拓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跳出传统美术的条框,并不断从观念的角度出发加以启发。
三、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
以观念性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素,形式成为观念的载体与从属,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得到了重新的审视,脱离了形式的艺术变得更加自由不羁。突破了视觉原则的艺术更多地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形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在变革中更多地表现思想和观念活动的空间。“反形式”的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在画纸上、石头上、实验室里的操作,而是对“现实可能的生活”的主观的、直觉的参与,艺术家从一开始的创作目的就不是作品,创作过程融合了各种境遇与观念,作品成为了思想在空间中成熟的过程。形式的不落窠臼对艺术而言,是吹响了变革的号角,不同概念形式取向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空间,为学生呈现出思维范畴之外的东西,这让学生感觉思维在被动前进,促使其进行新的思考,而不是对传统美术形式的再现。
结语
该文在当代艺术空间语境表达的背景下,通过聚焦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对传统审美的颠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三个特点,凸显了当代艺术中空间语境的表达对当代美术教育变革的启示;分析阐述了在此情境下,从美术教育教学目的的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调整三个方面,对美术教育在新的美术知识形态和艺术情境中的重新定位。注:该文受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
作者:齐璇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庞薰?(1906-1985,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在我国艺术领域中是无法被绕过的一个重点,他的艺术设计造诣几乎可以同徐悲鸿、林风眠相提并论。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留学法国进行深造学习的艺术家,此人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者。在艺术设计上,他的作品以融合东西方文化特点而备受业内人士瞩目。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庞薰?先后在国立艺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过教育工作,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使他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活动早期的重要思想成果,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庞薰?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上个世纪前期,庞熏栗选择到法国巴黎深造,恰逢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巴黎博览会。这次机缘巧合的观摩和学习机会,促使庞薰?对艺术与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开始理解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设计的美。
回国后,庞薰?一直在国立艺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他逐步意识到中国艺术设计与世界艺术设计理念在概念、选材范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艺术设计概念过窄,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用更加开阔的眼光进行艺术设计。为了扭转这种不正确的倾向,其针对当时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时,主要集中在绘画设计上的弊端,通过积极的引导与教化,逐渐将西方的艺术设计理念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意识到艺术设计并不仅仅是绘画设计,而是与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庞薰?艺术设计思想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庞薰?在当时艺术设计刚刚起步、国内艺术教育相对狭隘的社会条件下,其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对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艺术设计教育是多样化学科的综合表现,需要美学、艺术学、工学或哲学的交叉研究,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庞薰?在管理和指导教学活动中提出,设计要突破“绘画”的局限,实现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首先,确定的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原则,摆脱了传统概念中“艺术”只是单指绘画的基本概念,为创建更加广阔的艺术设计领域和获得更多的创作题材,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支撑。该种艺术设计思想为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理念与世界早日接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学术支撑。
(二)本土民族工艺文化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石,发展现代设计科学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思想。
庞薰?的工艺美术思想是建立在深入研究传统装饰图案的原理和效果基础上,是美学和艺术学结合的产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庞薰?便开始针对我国装饰艺术研究,在其著作《论工艺美术》中总结了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等大量思考和经验。“在装饰绘画设计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各种不同材料,各种不同生产方法和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等等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它受到各种各样限制。所以,学装饰艺术的人,必须严格锻炼自己,训练自己的眼睛,使它能识别好坏。训练自己的头脑,使思路能比较宽广,思索能比较敏捷。同时还要训练一双手,熟练各种表现技法。”庞薰?通过传统纹样和装饰图案的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的图像学和艺术学研究方法,使自己的装饰艺术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在设计实践中具有实用性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教育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对中国传统工艺美学思想进行科学的梳理和继承;其次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为中国现代设计奠定创造审美价值的基础,提高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价值和意义。
(三)创造性的将传统艺术设计与当代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庞薰?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坚信传统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因此他在具体的教学中,十分注意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画作《小憩》便是在保持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同时兼顾了西方绘画的优势,庞薰?十分注重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其进行讲解。艺术设计思想不仅仅在艺术设计教学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建立起了新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