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的方向

经济发展的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的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1篇

一、"全能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特点及带来的后果我国"全能县″县域经济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分散。各县市发展经济各自蚀立,分散作战,各自为战;二是全面。一、二、三产业门类齐全、样样有、小而全、小而杂、小而散、小而低;三是雷同。分散、全面的必然后果是产业雷同,各县市之间产业基本相同,一个县有的产业、企业、产品,其他县都有,或多数县都有。例如,许多县都有氮肥厂、水泥厂、农机厂、服装厂、饲料厂、电厂、大米厂、油料厂、饮料厂、汽修厂。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这个市市辖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五县市,其中五县市都有氮肥厂(化肥厂)、水泥厂、农机厂,四县市都有电厂、大米厂、油料厂、饲料厂,三县市都有汽修厂、饮料厂、服装厂。

"全能县″县域经济有可能从以下方面获取好处:

第一,能分散风险。“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讲的是分散风险的必要性。由于现代市场经济复杂多变,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长盛不衰,每种产品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县市多搞几种产品,“东方不亮西方亮”,就相应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能扩大品牌忧势。在一个县市,由于有众多的产品使用同一品牌,就会在市场上造成一种声势,给消费者以深刻印象和信任。而且由于众多产品只有一个品牌,也就节约了促销费用,县市只需集中力量宣传推广这一品牌就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当多个产品使用同一套营销网络时,就会大大降低营销费用,也能使消费者较方便地获得售后服务。

然而,我们必须对"全能县″小而全经济的弊端有个清醒认识,"全能县″小而全经济的主要弊端有:

第一,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产品要想在市场上立脚并获取利润,生产者都必须将其生产成本降至社会平均成本之下,这就必须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没有一定规模就必然不经济。在全球市场上,小汽车生产盈亏点的产量是20万辆,低于这一规模,除非政府进行市场保护,否则都不可能赢利。县市为达到经济规模,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个县市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要同时对多个产品进行大规模投入是多数县市难以完成的,这就迫使企业负债,导致企业债务负担越来越沉重,使企业陷入债务陷阱而不能自拔。

第二,难以获得平均利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越来越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产生。这时,各个行业都将获取平均利润。而小而全经营由于人财物的分散使用,领导者精力分散,将使每个产品的生产相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趋于落后被动地位,难以获得平均利润,出现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第三,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小而全经营可以使多个产品使用同一品脾,扩大了企业声势,也节约了宣传推广产品的费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多个产品事实上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将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只要其中一种产品质量出问题,将要影响本品牌所属的所有产品的信誉,而由于产品过多,要使管理者对每一种产品都严把质量关,使每一种产品的质量无懈可击,又是难度非常大的,这就使保持品牌信誉、保证产品质量的难度成倍加大了。

第四,难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县市发展经济的实力是有限的,又要搞小而全,样样搞,势必造成力量分散,样样投入不足,就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采用、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必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落后的地位,造成企业发展后劲泛力。

我国"全能县″县域经济的以上弊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带来三大后果:低质、低效、慢速。一是低质。小而全就不能有规模效益,小而全企业很难拿出人力、物力、财力搞研发、搞技改,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和提高;二是低效。由于分散、全面、雷同必然产生资源不能共享,经济运行高成本,低效率;三是慢速。由于分散,各种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组合和优化配置,因而必将影响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同一性,不管哪个县市,不管哪个企业,也不管哪个个人,都面临国内外同一个大市场,价值规律起着同样的作用,适合市场需求的质量较好的价格较低的产品,才能比较好的销售出去,实现价值,相反则不能实现价值。"全能县″由于产业雷同分散,且成本高,效益低,质量较差,很难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只有逐渐被市场淘汰。

二、走专业协作之路是"全能县″振兴县域经济长效之路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指出:"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资本论>第1卷,第366页)马克思这里揭示了一条真理:这就是协作和分工产生生产力。分工、协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要求更科学的分工和更广泛的协作,而新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又必然会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县域经济只有走分工协作之路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才是"全能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之路。

第一,县域经济分工协作是"全能县″县域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分工协作可以为研发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专才可能精,专才可能细,专才可能巧,专才可能集中县域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攻克科技难关。一个县市的科研力量是有限的,有些大的科技项目只有协作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县域经济分工协作有利于"全能县″县域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依据发挥优势、提高效率的原则,高效配置劳动力、生产资料、土地、科学技术等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利润率。

第三,县域经济分工协作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全能县″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全能县″县域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劳动者收益。

第四,县域经济分工协作有利于各县市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敝短,趋利避害,量力而行。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一、两种或几个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潜力的产品。

第五,县域经济分工协作可以在更大的区域内组建县域经济的"航空母舰"。使县域经济更好地抵御市场经济风险,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六,县域经济分工协作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县域经济在我国虽然分散、规模小,但总量很大。椐统计 ,我国2861个县级市县区,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4,人口占全国的70.9,20__年GDP约占全国的55.1,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4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国的40以上,社会消费总额约占全国的50以上。如果大多数的"全能县″县域经济走向分工协作之路,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那么,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就指日可待了。

在我国"全能县″县域经济中,有不少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也必须走专业协作的路子。农业大县当然要发展农业,但发展农业也要搞专业化,不能样样都搞。山东省寿光县主要搞的是蔬菜及其加工、销售,广西金乡县全县从事大蒜的生产、加工、销售,湖南省绥宁县全县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工、销售,都取得了可观的规模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农业大县必须大力发展工业,但必须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选准工业项目。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竟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种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选择某一两种或农产品,或林产品,或畜牧产品,或水产品,进行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以及相应的运输、仓储、销售等,并力求把它做大、做强、做优、创出名牌。因此,走专业协作的道路也是农业大县的长远发展方向

对"全能县″县域经济走分工协作之路的重要性,现在许多同志还认识不足。有的同志认为,现有的"全能县″是历史形成的,木已成舟,只能这样了;有的同志认为,只要拿出项目和其他县市协作生产就行了,不必触动"全能县″的结构,拆县域经济的大架子;有些同志虽然在口头上承认要推行专业化和协作,但一遇到具体问题或困难,又习惯于走"全能县″的老路,而不能坚持分工协作这个正确的方向。不仅今后的建设,需要坚决贯彻专业化和协作的原则,不要再走"全能县″的老路,而且对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全能县″,必须进行一次革命性的改组,使它们逐步转到专业化和协作的道路上来。如果不触动"全能县″的架子,不坚决改变"全能县″的组织结构,就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县域经济。还要看到,由于县域经济走分工协作之路时,要打破部门、地区、企业的界限,调整人员和设备,就会遭到某些本位主义、分散主义思想的抵抗。因此,对现有"全能县″进行革命性的改组,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进行革命,加强思想政治领导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坚决反对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的思想,批判那些贪大求全,不愿意拆"全能县″架子,不愿意为别人服务,不愿意当配角的思想。那种总想搞小而全、大而全、“万事不求人”或者“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理念,早已落后于时代。英特尔公司并不生产电脑整机,它只为全球电脑整机厂商提供芯片;微软公司也不生产电脑整机,它只为电脑使用者提供操作系统软件,但它们都不失为IT业的巨子。今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将造就一大批为大跨国公司或全球企业配套的、专业制造某种零件或提供某种服务的“巨人”企业,我国各地"全能县″应放弃只想当“龙头”不愿当配角的旧观念,及早将自己溶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因此,专业协作是"全能县″县域经济不错的战略选择。

三、按照专业协作要求改造"全能县″县域经济

根据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按照专业协作要求改造"全能县″经济,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产业、产品专业协作。在各个县市按行业进行分工协作,一个县市主要从事一二个产业、生产几种产品,或几个县市协作主要搞一个产业、一个产品。"全能县″中不少县市农业占的比重还相当大,因此在选择产业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使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协作之路。最佳的产业组合是:"专业化的农业项目+专业化的工业项目+专业化的三产项目",如组建大米农工商联合公司,下分大米生产专业户或专业公司、大米深加工公司、大米深加工商品的销售公司。

第二,工业零部件、工艺专业协作。一个县市、一个企业主要只生产一种或者几种零部件,或几个县市协作主要搞一个零部件。这是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组织专业化生产的一种主要形式。把许多相同的通用工艺如铸造、锻造等,有计划地在一个县市或相邻县市就近就地组织起来,根据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加工件的大小和批量的多寡,进行合理的分工。

第三,修理网点和辅助生产部门专业协作。把同一区域中分散在各县市企业的修理力量,在一个县市或相邻县市按行业统一组织起来,建立为大家服务的公用的修理网点。组织公用的工具、卡具、模具制造力量和蒸汽、煤气、氧气供应等专业协作公司。

改组"全能县″是一件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当的时间,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决心要大,步子要稳,实事求是,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第一,从产业、产品的不同特点出发。有些行业,如纺织工业、轻工业,许多产品主要不是由零部件组成的,应当以推行产品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主。有些行业,如机械工业,产品是由许多零部件构成,各种不同的生产工艺可以独立进行的,应当着重推行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在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实现品种多样化。有些行业,如化学工业,既包含有加工工业,又有原材料工业,还要特别注意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至于组织公用的修理网点和技术后方以及辅助生产的专业化,各行业都可以推行,但也要根据各行 业的特点来进行。

第二,从各个地区产业的集中度出发。工业比较集中的市县,专业化的程度应当高一些,细一些,可以同时组织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以及辅助生产和技术后方的专业化。工业企业虽然不少,但同行业企业不多的县市,可以着重组织工艺专业化、辅助生产专业化和技术后方专业化。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一些零部件专业生产。工业企业不多的县市,特别是县以下的工业和手工业的某些行业,不要求组织专业化生产。这些地区的机械工厂可以比较综合一些,有的还要修造结合,既修又造。在组织专业生产的同时,要注意保留少数企业承担杂活和帮助其它地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第三,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第四,县市产品组合以长度为主,减少宽度。尽量在同一大类内多开发几个品种,或同一品种内多搞几种规格、花色,延长产业链,以占领多个细分市场,避免生产不同大类的产品,以免分散力量。县市应集中力量,把主业做精、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五、建立"全能县″县域经济专业协作的体制与机制

第一,中央、省、市、县建立相应的专业协作协调机构。中央、省、市、县四级协调机构要有明确而具体的分工。在全国范围主要根据各大区域规划,按专业协作原则,布局大区域的县域经济;在一个省范围主要根据省内各区域规划,按专业协作原则,布局省内各区域的县域经济;在一个市范围主要根据市内区域规划,按专业协作原则,布局市内各区域的县域经济;在一个县范围主要根据县内区域规划,按专业协作原则,布局县内各区域的产业与企业。凡是有条件就近就地组织专业化和协作并且经济合理的,原则上应该在市县范围内就近就地组织;凡是需要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划和组织专业协作的,由中央或全省统一规划。

第二,加强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工作。把分散生产的产品集中起来组织专业生产以后,就必然要求统一各地的零部件标准,要求同类产品尽量采用相同的零部件,要求同一类产品在品种、规格上尽量形成系列,这就促进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工作的开展。而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专业化的发展。提高工业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一方面需要各个主管部门从产品设计上整顿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在组织专业化生产的过程中,把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组织起来,共同改进产品设计和统一零部件的标准。

第三,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专业协作,不但需要把"

第2篇

[关键词]环境 双轨制 产业结构 消费 国际形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48-02

我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济运行方式,将政府与市场经济充分结合在一起,这是世界先例。对于我国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让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的未来发展难以捉摸,然而正是这种无法预测让许多国家对我国产生危机感和认同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的阻力会是极大的,会让我国的经济陷入不确定中。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受阻的经济中获得成功,必将会赢得巨大的胜利。至于不确定性,我觉得政府措施会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制度。

一、凯恩斯主义和马歇尔经济并行形成双轨制经济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双轨制”特立独行,不寻同于其他国家,是一个以宏观政策为主导l展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其他国家眼中,我国的这种特立独行的发展方针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从我国特有的环境中出发去考虑,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根据国家市场的需求制定规范,发展我国经济。

(一)运用看得见的手平衡供给与需求

凯恩斯主义强调应该突出政府作用,运用看得见的手平衡市场供给与需求,但是我国政府并没有做到绝对的凯恩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政府起着引导的作用,其中的多个“五年计划”就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政府着重于强调控制大体宏观发展方向,而并不完全控制市场。于是,有的完全自由经济国家误解为我国是一个国有制经济国家,它们认为是我国政府完全掌控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存在,但是是为了国家基础设施和保密技术而存在的企业,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而设立的并非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政府运用了一定的手段使得经济平稳运行,为我国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减小了企业的发展风险。中国计划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对于我国经济来说,这将是决定我国一段时间段内发展的方向。也正是因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存在,让中国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安全地发展。

(二)让市场自由发挥,充分释放市场效用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自由进行,人们可以自由买卖。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吸引外资投入和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让我国的经济更加活跃。政府在强调调控的同时也鼓励自由市场的发展,所以对我国有误解的国家并不知道,我们也存在马歇尔自由经济。近几年来不断开放了一些基础行业,允许资本自由进入投资,对于本国的保护产业逐渐减少,我国市场的自由程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政府还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寻求海外市场,让企业不断提高自我,增加竞争力,与世界企业相互比较,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吸引外资驻入我国使得我国市场不仅只有中国企业,还有外资和外国技术。

(三)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并行是发展中国经济不变方针

“双轨制”经济发展到今天,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正确的,我们会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宏观调控为市场自由提供保证,但是自由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不可定的,这必将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需要有政府调控为其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够让自由市场正常安全地发展下去。“双轨制”可谓我国经济发展的两重保护,既能够有自由经济市场的灵活变通性,又能有计划经济的保证安全性。但是,“双轨制”让许多经济学家都犯难,觉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预测性太强,无法很好地做出预防。但正是因为有“双轨制”的存在,我国经济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做出反应,面对问题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

二、规模经济和小微企业相结合形成中国式帕累托最优

在经济发展模式中我们不断追求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与此同时,行业与行业之间会产生部分的产业链间隙,此时,就需要小型企业来完成这些间隙行业。所以,为了经济结构的完整,小微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微企业与规模企业之间很少会有竞争发生,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作为大企业的辅助产业,两者之间会相辅相成减少影响,形成中国式帕累托最优发展模式。

(一)促进大中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在我国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开始意识到规模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确保我们的经济浪费是最小的,此时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就愈发重要了。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企业一次又一次进行产业变革与更新,迫使一些产业破产淘汰。现在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大批领头企业,它们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有着优先的市场选择和竞争优势,这与它们近几年的产业规模化息息相关。虽然现在的中国企业还不能完全进入规模经济的行列,但是许多企业已经纷纷加入规模经济化的企业进程中来。每个企业若想达到规模经济,必定要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才行,这样就迫使了一些企业离开这个行业,这对于本行业的产业发展来说是好的,这会使一些企业能够低成本增加资产,完成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方便其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微企业填补产业空隙

对于有些行业来说形成规模经济是困难的,因为它们的需求是较少的,但是它们的存在又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就需要小型企业来完成这个工作。对于我国的发展经济模式来说,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大企业存活,毕竟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规模经济对于人才的要求十分严苛并且需要的数量较少,并不能养活中国那么多人,此时就需要小微企业的存在。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都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特别是纺织与刺绣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江浙一带有许多这样的小型企业,养活着一大批劳动力。在这个有名的小型制造企业聚集地里,你可以看见许多企业采用传统的方式生产中国特色产品。而也正是因为它们的独特制作形式,才能够让人们如此喜爱。它们的存在不仅为中国经济做出了贡献,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小型企业灵活性极高,不仅活跃了中国市场,还易于进入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共同完成完整经济体系

作为一个大国,市场经济的复杂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不能够完全规范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经济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但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灵活变通能够减少自由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都是缺一不可的,规模企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可以调节市场的不可预见性,降低市场错误预测带来的损失,并且可以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与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中国经济市场。我国对小微企业的要求比较低,可以自由申报建立,能够及时弥补市场中缺少的部分,而大型企业则较为稳定。所以,只有两种企业模式共存,才能相辅相成,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三、了解消费者市场,创造新消费文化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是极其重要的生存条件,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改变原有消费传统,创造新的消费文化。

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中上阶层的消费者更喜爱外国产品,因为有些中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中国企业应当提高自觉性,生产高质量产品,而并非忽略国内市场,将残次品留在国内而伤害中国市场。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消费者对外来产品有一定崇拜倾向,所以,中国企业应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中国消费者引以为荣。至于外国消费者,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不同,生产不同层次的产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而对于非发达国家则更看重商品的价格,其次才是产品质量,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坚持物美价廉的东方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外国市场。

四、中国当今面临的全球形势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断扩大贸易范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不断建立组织和实行各种新战略来突破我国经济的阻碍。然而,现在的全球环境也并不稳定,作为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自然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现在的中国走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一)中国积极促进全球化进程,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

近几年,我国开始不断开拓国外市场,不仅在原有的世界性组织里积极活动,而且还促使建立一些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性计划和组织。2013年中国开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建立亚投行,让中国在国际上又一次成为焦点,很多经济学家预测,这两个计划的实行将会把中国经济带上一个新高度。今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正式启动,众多国家纷纷表示加入的意愿,使得我国经济战略的实施更加紧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原有的市场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不断寻找和开拓新市场。为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勇挑重担开始策划与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谋出路、作保障。

(二)部分国家不断阻碍中国全球化进程,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有目共睹的,这样的发展速度让许多国家感到惊叹和担忧。短短十几年就赶上甚至超越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程度,这让很多国家意识到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变成了世界大国,这让西方国家不得不开始防御中国。所以,近几年来,中国外贸官司不断增加,我国的国外市场和企业不断被压制,甚至不惜挑起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想要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站在世界的前端,这个后起之秀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和打压。在周边事端、贸易官司、国际地位都被不断干扰与阻碍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谋划出路,才能继续发展。

五、总结

现阶段中国是世界舞台上一颗新升起的明星,它的何去何从将会影响世界经济的格局。“双轨制”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为中国特定的环境所孕育,然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发展中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创造新的消费文化,才能确保中国企业消费市场的稳定。对于国际环境的种种威胁,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才能够让中国经济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正常运行。作为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更加不凡,未来它必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字】:社区文化;新常态;方向

1、经济新常态与社区文化

1.1经济新常态

2008年以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较为高速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也保持着较为领先的位置。但从08年开始,这一连续领先的状态被打断,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一再陷入低迷状态,而我国也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转变,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速度由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变为7%~8%单位数的中高速增长,要求经济结构升级,把第三产业等消费性、服务型的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上种种的转变都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从我国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何种作用的转变来看,在经济发展上选择这样一种新常态的路径也是大势所趋的。

1.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大体上的理解方式就是在广义上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在狭义上多是指一些文化现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现在所提倡的使经济发展由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其目的最终都是希望经济能够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最终惠及人民,改善民生。而社区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城市发展的微观状态。我们在走经济新常态的道路中,不可避免的便是让文化紧随而上,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打出“新”的旗帜。社区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因此所体现出来的社区文化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有市、区、街道三个层次,本文中所研究的社区文化发展方向单指街道层面的社区文化。

2、经济新常态下社区文化发展方向的选择

2.1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非传统产业,它的发展自身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而社区文化更是文化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我们一直在强调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于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吸收省内外、国内外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利用与当今时展潮流相适应的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使之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发挥辅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以互联网+为驱动,最终惠及民生,改善民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热词――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改革,无一不给我们的社区文化发提供新的路径,让我们乘着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现代化的社区文化发展道路。

2.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然而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社区有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之分,而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使大量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他们在城市的社区中生存,带去的不仅是人力资源还有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通讯事业的进步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接受城市社区文化这种集教育、科技、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张方式;随着近年来的“民工潮”“打工热”的盛行,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打工者们,他们参与了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吸收了城市的先进文化,他们的流动使这种文化传入乡村,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给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与此同时,他们也把乡村所具有的睦邻友好、一家有事三家帮、庭院文化等生活方式带到城市社区,对于城市社区中闭户不见、互相都是陌生人的状态也有所改善。要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发展方向就要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这不仅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发展上走出一条特色化,符合本地区民情,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大城乡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在文化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吸收,这就一定要求了两方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乡土气息、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去吸引人群,这样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繁荣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3文化享受均等化的发展方向

社区文化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下的一部分,而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能够让居民均等的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社区文化的一大重点。文化享受的均等化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与强制性的施加到每个人的头上,而是在文化产品多样化并能够充分达到均等分配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个人的文化需求为基准,以此来进行的文化产品的分配。而我国现阶段在社区文化均等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社区中忽视文化发展,图书馆,艺术馆很少几乎没有并且典藏量不能达到要求,文化表达方式单一这在根本上就没有满足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社区的文化服务本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限制,因此乡镇居民进入到城镇工作,生活后,由于户口的限制在原本居住的地方所享受到的社区文化并不能够跟随他们一起来到城市,而在城市中由于经济等条件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够充分享受到社区文化的成果。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思路,最终也就是希望由经济发展最终带动其他方面发展,并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方面的发展,从事实现成果由全人民共享。所以在发展社区文化中一定要注重均等发展,实行普惠政策,优化公共服务的投入,可以与民营企业联合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促进社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社区文化享受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曹爱军 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宝顺. 我国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综述研究[J]. 管理学刊. 2010,(6)

[3]吴超 钟辉.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M].财经科学.2013,(2)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等教育 地方经济 服务对策

高校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支撑作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人才提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我国高校在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其人才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偏差,为此高校应对其进行改革,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优化教育资源,培养科研人才。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勤奋踏实的行动来影响学生,以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完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发挥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地方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科技和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我们从高等教育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对知识对于企业的影响认识不深,地方经济仍然随着整体形势而进行改革。但事实上管理人员的思维落后,人才的培养机制缺乏,造成企业的人才短缺,并且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调配能力差,使科技和信息技术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从体现。关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项目创新也受到制约。其次,市场竞争如此激励,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维持地方经济发展,我国在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忽视了信息型人才的培养,使走入社会的企业管理人员思维不开阔。生产企业生产水平低下,营销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高校在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缺失所造成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着随时改变策略的境地,思维的单一对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毫无意义,难以推进企业的发展。最后,高校的人才输出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但这一过程中我国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这使得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些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研型人才以及专业的操作人才,这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十分不利。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毋庸置疑,这与教育思想落后有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思维有所转变,但仍需针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整,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多元化有助于其服务于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增加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的专业扩招,使得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在人才培养上,高校既具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培养,又具有针对性的科研人才培养,教育的多元化使得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基础条件。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学结构开始转变,正在以满足经济的多样化为前提进行不断的改革,这使得教育服务于经济成为现实。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教育、关注中国经济。从发展的角度讲,还应在提倡教育多元化和教育创新化的同时增强其针对性,改善我国地区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特点,促进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高等教育通过科研成果和促进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产学研是目前高校的教学策略之一,在这一教学策略下科研成果不断的转化为生产力。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的教学体制改革,并且看到我国高校教育正在对经济增长起着引导作用。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高等教育激发了人的消费欲望使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三)教育服务地方促进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地方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教育对于经济的服务是一项实现实践活动,是其办学理念的改变,是依据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人才培养策略调整和专业调整。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度得到提高,使得企业对于高校的依赖性增强。在办学特色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强,这使得社会上的多样化企业得以生存。总之,地方高校在提供经济服务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发挥了其积极作用。最后,地方高校在服务中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增进互信,加强沟通,不断理顺关系,这样可以使当地企业和教育受到政府的支持,使其科技发展、科研项目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化成为可能,当然也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教育通过服务地方经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在创新型社会构建过程中,教育为其提供了基础。对于高校来说,正在不断的通过创新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机制,通过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得以实现。高校在我国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使科研成果产业化得到实现。教育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可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通过这一任务的紧抓,促进不同类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进一步发挥这一作用,高校应以市场为基准,将技术创新为重点,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从而能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将企业发展作为平台,随时关注市场变化,以使教育策略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的促进了学科的改革,建立服务体系。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教育要积极融入社会和企业,以使其积极作用得以发挥。

三、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

(一)强化服务意识,改变高校教学策略

首先,要实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对传统的教学策略进行一定的改革。对于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来说,应建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针对目前高校专业性不强的特点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改革。以经济为前提的教学策略要求高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要考虑其发展如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还要围绕经济发展服务来培养专业的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其次,高校要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优质教育是家长追求的目标,提供优质教育课可以提高家长对于学校的认可度,从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是政府对高校教育的一种支持手段,高校要在获得支持的情况下全力以赴。针对我国教育地区性的差别大问题,应致力于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质,包括资金和人才支持,使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并且加大地方经济的建设,有了企业和人才,当地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二)改革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给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观念应得到高校的认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这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具有一定的作用。提倡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形势来对其进行改变,这包括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和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减轻,以减低其人才压力和人员臃肿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这一任务,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其次,协调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行业和全局性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实际上是其产品。如何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为此高校应随时观察市场变化,对市场做出正确的了解。一方面对市场中所缺乏的人才进行培养,一方面对于已经失去意义的高校进行取消或者改革。高校教育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保持对市场高度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对市场信息进行调研、总结、分析。并通过市场打造教育服务品牌,形成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任何一项决策都可能促进或者制约经济的发展,学生对于职业的不适应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果学非所用对于教育来说是一项憾事。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三)加大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力度

高校教育的多层次性使得其在其他领域的扩散成为可能。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我国高校还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其资源比较丰富,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科学技术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并且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特殊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教育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订规划,提供咨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机构还应大力发展研究型科技,建立研究型大学,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科研的主力军。并且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使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主力支撑作用。

四、总结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其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教育与经济的发展衔接不紧密。文章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颜玉玲.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山东济南:山东大学,2013.

[2] 张学秋.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商,2015(28).

第5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19-03

引言

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转变经济治理机制。传统的两种治理机制――市场和政府都存在缺陷,市场运行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政府运行的缺陷导致政府失灵,后危机时代各级地方政府的治理措施所带来的后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如何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Bowels和Gintis(2002)危机爆发前曾指出,经济治理存在政府、市场和社群三种机制,社群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缺陷。事实上,政府和市场的跷跷板式运行方式是不可能稳定的,也难以平衡,但政府、市场和社群构成的三角形的治理模式一定是稳定的。社群是社会资本的载体,社群中蕴含的信任和网络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是无成本的,社会资本作为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重要机制,可以充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剂。当然,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社会资本也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投入要素,而且,社会资本不是生产函数的一种独立投入要素,而是整个生产函数中的重要转换要素,主要通过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其它传统或非传统的发展要素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等。

一、物质资本投资

传统的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其客观必然性。从资本要素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有两种:依靠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依靠生产率改进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虽然现阶段物质资本投资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投资量的积累并非如亚当・斯密们所认为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投资效率的提高和投资的公平性才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所以,此时投资结构、投资主体和投资质量的良性转变,投资公平性的提高便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

社会资本不管在改善投资效率还是投资公平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可以通过降低摩擦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质量进而提高投资效率(Durlauf and Fafchamps, 2004;潘越等,2009);其次,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优势,网络能通过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决策效率进而提高投资效率;再次,不管是社会网络还是信任都具有资源再分配功能,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其信息传递优势而提高资源分配不公的成本,信任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资源再分配的摩擦成本,促进投资的长期公平性。最后,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除了直接影响物质资本投资外,还通过与人力资本、制度的互动间接影响投资效率和投资公平性。有研究显示,信任与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和公平性具有互补效应,而信任与正式制度对投资效率和公平性具有替代效应(Ahlerup et al.,2009)。

二、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多重作用,如改善生产技术关系、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经济结构优化等。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冯光明,1999)。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都具有显著影响(Bjrnskov, 2009;季文和应瑞瑶,2006)。

社会资本在三个层面上影响了人力资本投资。宏观上,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强化”或者“摈弃”,影响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从中观层面来看,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作用主要通过社区成员之间的模仿、“干中学”等相互学习机制得以实现,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变化实际上弱化了社区社会资本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微观上,转型期家庭结构的极大变化与渐进变化的社会资本的不适应,削弱了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作用,而家长的社会网络以及家长教师之间的紧密社会结构则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高的教育绩效。

社会资本与保健投资的关系尚不清楚,但是社会资本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却是显著的。在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往往能通过提供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降低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而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产生影响。

三、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决于能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协调物质财富创造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等,所有这些无不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金踣,2006)。现阶段,技术创新的发展呈现出新态势――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周期缩短,技术创新的难度增大、成本增高,创新资金需求量增长迅速,这使得一般企业和个人难以从事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进行合作创新。而社会资本作为促进合作的要素,自然成为激励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Ak?omak and Ter Weel,2009;严成牛2012)。这样,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通过技术创新联系起来。

社会资本激励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四种机制。第一,学习机制。技术创新的源泉是隐性知识共享,而隐性知识只能通过人际间频繁互动才能转移,信任及社会网络提供了人际间互动的基础,促进了隐性知识分享。信任水平越高,社会互动越频繁,成员间隐性知识分享越充分,越有利于创新思想形成。第二,激励约束机制。信任可以降低对刚性监控体系的需求,不受或少受监控机制的约束会激励形成新思想。同时,信任可以降低合约成本和监控成本,激励公司将更多时间和财力用于技术创新。第三,合作机制。信任和社会网络培养了社会成员间的合作习惯及团结倾向,产生协同效应,使各种思想、技能和财富有效整合以形成突破式的创新及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第四,风险控制机制。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研发到商业化应用,都需要知识流动和资源活化,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可以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行为预期和阻止自私自利行为等多种机制降低风险规避倾向,增加风险融资方案成功概率,激励投资者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研发活动(杨宇和沈坤荣,2010)。

四、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保障。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作用(陈孝兵,2009)。社会资本作为社会捆绑在一起的黏合剂,能够使得创新主体在风险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达成交易,降低了制度创新费用和创新制度的实施成本,从而促进制度创新和提高制度变迁效率(李华民,2003);社会资本也可以被看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具有激励约束作用(陆铭和李爽,2008)。社会资本与正式制度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Ahlerup et al., 2009)。因此,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这一途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资本影响制度创新主要通过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高水平信任产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稠密的社会网络产生对违约及不当行为的惩罚机制,这些都会抑制个人谋利的冲动,使得公共决策反映大众的偏好,更容易得到大众的支持,进而产生进一步制度创新的需求。高水平信任和社会网络使得对立的双方相信,即使当前的决策使其利益受损,但是未来的决策也会弥补其当前的损失。因此,对立双方都会有制度创新需求。高水平信任和社会网络任有利于避免公众对于前景不确定的制度变迁的广泛怀疑,更可能带来制度创新的需求,相反,在低信任国家,公众常将政策创新看作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妥协和让步,因此很难得到必要的公众支持。从供给角度看,高信任和社会网络稠密地区的官员更可能尊崇社会合约,并将导致高质量决策的有效供给,从而改善制度创新绩效(杨宇和沈坤荣,2010)。

五、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一方面,金融发展通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利于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有利于减少污染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孙工声,2008);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带来的私人信贷规模增加,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江春和许立成, 2007)。这样,经济发展方式将向更为公平的方向转变。而且,社会资本能够影响居民的金融决策,推动居民商业保险购买,增加居民的借贷行为,提高居民股市参与,改善金融机构效率,从而激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Guiso et al., 2004;何兴强和李涛,2009;李涛,2006;)。因此,社会资本可以通过金融发展这一途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资本促进金融发展的机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融资合约本质上是基于融资双方彼此间的信任,社会网络也会惩治不遵守融资规范的个人。所以,社会资本通过人们之间的信任、相互联系和互惠规范等非正式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合作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其次,信任和社会规范部分地解决了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储蓄,进而促进金融发展。最后,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和社会网络能有效地解决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会推动居民的“股市参与程度”,进而促进金融发展。

六、国际贸易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比重极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意味着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关税等,而且包括产品搜寻成本、关于产品质量和贸易伙伴可信度的信息采集成本、法律成本、控制成本和汇兑成本等)越来越大。社会资本作为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必然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社会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克服非正式贸易壁垒,产生净贸易创造效应。在法律和正式制度不能发挥作用或效力较弱的环境中,社会网络可以通过道德、习俗和规范来维持彼此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其次,社会网络所有参与人对违反道德、习俗和规范的人的合作惩罚机制发挥作用。在重复博弈均衡中,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的最优策略就是永远拒绝与曾经欺骗网络内任一成员的人打交道。最后,社会网络具有信息传递优势,能够让买方更容易找到卖方,能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价格信息,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刘庆林和綦建红,2004)。

信任可以降低贸易不同阶段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具体地说,国际贸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寻找潜在贸易机会、签订合约以及合约执行和控制,每个阶段都会带来交易成本。在第一个阶段,网络成员间的共同信任可以提高信息质量,从而降低贸易搜寻成本;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高水平的信任使得贸易双方都相信对方会按照合约承诺条款履行合约,不需要额外规定和执行严格的监控程序,这样就降低了合约执行成本和监控成本。另一方面,信任不仅仅是监控的替代品,也可以作为监控的互补品发挥作用。即使一方违约,合约需要强制执行,高水平信任也会使合约一方相信违约方在司法程序下能够强制执行合约,这样就提高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概率。

显然,社会资本,不管是社会网络还是信任,都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因此,在其他禀赋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社会资本达到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

七、结语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降低转换成本,从而最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见图1)。但是,社会资本并不总是会降低交易成本。由于社会资本负向功能的存在(如封闭的社会网络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正式制度相冲突社会资本可能阻碍制度推行和实施、强大网络之外的人无法与网络内成员竞争合理资源),社会资本也会通过影响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等途径而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漫长过程中,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并且抑制社会资本消极功能的发挥,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Bowels, S., Gintis, H.,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J]. Economic Journal, 2002,112:419-436.

[2] Durlauf, S.N., and Fafchamps, M., Social Capital, NBER Working Paper, No. 10485, 2004.

[3] 潘 越,戴亦一,吴越鹏,等,社会资本、政治关系与公司投资决策[J].经济研究,2009(11):82-93.

[4] 冯光明.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人口科学,1999(1):53-56.

[5] Bjrnskov, C., Social trust and the growth of schooling,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ume 28, Issue 2, April 2009, Pages:249-257.

[6] 季 文,应瑞瑶.农民工流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J].江汉论坛,2006(4):63-66.

[7] 金 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5):5-14.

[8] Ak?omak I.S. and Ter Weel B., Social capital, innovation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Europ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53, Issue 5, July 2009, Pages 544-567.

[9] 严成.社会资本、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2(11):48-60.

[10] 杨 宇,沈坤荣.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当代财经,2010(8):1-9.

[11] 陈孝兵.论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理论学刊,2009(8):47-51.

[12] 李华民.社会资本投资及制度变迁绩效[J].经济学家,2003(6):85-92.

[13] 陆 铭,李 爽.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8(9):161-165.

[14] Ahlerup, P., David, O.O., and Yanagizawa , D. Social Capital vs Institutions in the Growth Proces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P, 2009, 7(2-3):446-457.

[15] Stiglitz, J. E.,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in 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2000, pages:59-70.

[16] Ahlerup, P., Olsson, O., Yanagizawa, D., Social capital vs institutions in the growth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25, Issue 1, March 2009, Pages :1-14.

[17] 杨 宇,沈坤荣.社会资本、制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2):34-51.

[18] 孙工声.经济发展方式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纵横,2008(2):9-15.

[19] 江 春,许立成.制度安排、金融发展与社会公平[J].金融研究,2007(6):44-52.

[20] Guiso, L., Sapienza, P. and Zingales, L.,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94, Issue 3, June 2004, pages :526-556.

[21] 何兴强,李 涛.社会互动、社会资本和商业保险购买[J].金融研究,2009(2):116-132.

第6篇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稳步、温和、适当地增长。(2)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3)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结构及服务业面临着彻底的改造。(4)竞争日趋全球化。(5)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新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必将在新世纪中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新经济是一种召唤,它呼唤每个民族扩大视野。锐意进取。

在新经济时代,每个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呢?关键在于对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发展趋势的认识,以下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趋势一:创新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常盛不衰的源泉,是新经济的核心。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企业间竞争实力,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惟有大力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1)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在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产品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在促进企业自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多数企业都重视开发新产品,力图向市场投入更多的新产品,扩大本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特别是新开发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新产品投入市场,必然使企业获得高收入,这对企业的成长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产品创新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

一般说来,产品竞争双方都力图通过新产品开发去取得某一特定市场的主导或支配地位。例如,当加拿大的米勒公司推出了LITE啤酒获得成功后,几乎所有的啤酒公司都相继投入了自己的类似产品,参加市场竞争在几个月之内类似LITE的新产品有40多个,但由于米勒公司不断创新产品,结果其他公司都无法取代米勒公司在这一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3)产品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

当企业发现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预示着企业的现有产品正出现衰退的可能,则必须采取产品创新的方法开发出新产品为企业寻找新的机会。以北美为例,当企业发现城市居居民对酒类的偏好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饮烈性酒时,便争先开发出品类繁多的低度饮料新产品。另外,近些年,在工业市场上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愈加重视,现在很多厂家都把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放到了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上。由于产品创新适应了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因此,也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趋势二:新经济的营销是体验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更重视顾客的体验、感觉。企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将感官、情感、思考、联想、行动五个点作为一种设计思考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地区特性及终端销售环境,展现不同的体验需求。广告做到哪里就说哪里的话,把消费者见物所思、见景生情完全控制在手中,但品牌的整体理念、定位、系统都必须讲究一致性,这样品牌资产才不至于丢失殆尽和受损。如西式的速食龙头麦当劳,为充分掌握时代趋势,近日在国内大玩“体验营销”,特别是近日在广州地铁上推出的新广告,充分将感官的体验呈现而出,以至让人耳目一新。麦当劳在跨入21世纪,就力推“欢乐欢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一改过去的“欢乐美味,在麦当劳”,“百分之百顾客满意”,以及后来使用的“麦当劳都是为你”等口号,并以“完全用餐经验”重新定位,期望征服顾客的心,在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提供“对口”服务,从而创造一种互动的欢乐气氛,让顾客觉得好玩、有情趣,用体验来达到顾客满意,进而增加顾客重复购买,这也是造成国内外许多小朋友对它情有独钟、忠诚度极高的原因所致。

这次麦当劳推出的广告,在体验营销上玩得更是精彩纷呈,可以说将体验式营销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麦当劳近日推出的这一系列的平面广告:

第一则:在地铁的车门旁,一左一右有两幅广告一模一样,都是一个大的汉堡包,1:3语化的广告语很特别——“张口闭口都是麦当劳”,整张广告简洁明朗,一目了然,卖点很是突出,让人不由不去联想。伴随着地铁门的一开一合,就会让人想到嘴巴一张一合的用餐情景。

第二则:在地铁车里的进口处位置,也有一则广告,广告语也很特别——“想吃只需多走几步”,似乎人人在车内走都是想吃麦当劳。试想,车门一开,谁不往里走呢?

第三则:在地铁车内的对门位置,一包薯条放在广告的一侧,仍是配以醒目的广告语——“站台人多不要紧,薯条越多越开心!,,没错,就连我们在车上挤来挤去,这种滋味,它都知道!,.

第四则:还有一幅贴在车窗上的广告——“越看它越像麦辣鸡翅?一定是你饿了!”,画面上有一块麦辣鸡翅烤得黄亮亮的,很是诱人。看看,这则体验广告替我们把体验都说出来了,绝!

第五则:在地铁座位的上方,原先有一块各站点的指示牌,也被取代成麦当劳的指示牌了,广告语——“站站都想吃”,每一个“站台”都是麦当劳在中国推出的产品.逐个相继标出,并用连线串起,“巨无霸、薯条、麦辣鸡翅、麦乐鸡、麦香猪柳、板烧鸡腿、圆筒冰淇淋、新地、麦辣鸡腿汉堡、汉堡包、开心乐园餐”。

麦当劳一改以往的传播手法,这些在地铁里的广告,放到哪里,就说哪的话,让消费者感受、留下印象,以至产生强烈共鸣。

体验营销是21世纪营销最有力的秘密战斗武器,它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最有力,谁能牢牢地把握,淮就会讨得消费者的欢心。这种体验式营销的实施,可以让品牌更有竞争力!

趋势三:高科技产品大行其道

高科技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基础,新技术革命直接催生了新经济,使新经济成级数增长。在新经济社会中,随着高科技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它对新经济的量增效应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呈放射网络状的态势全面展开。新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未来主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朝阳经济”。随着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形态中的含量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必然会飞跃到以知识技术、智力为主要资源的新经济形态。

电脑、互联网、激光、生物工程、卫星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改变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还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原则。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科克·泰森在他所著的《世纪企业制胜法则》中指出:在20世纪时,科技不断发展,改变更是屡见不鲜,21世纪的改革步调,将呈现前所未有的速度,20世纪末的后20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进步,远胜于过去200年的发展。21世纪末的发展,又相当于今日的10倍。可见,未来高科技营销管理将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在产品策略的组合方面,高科技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高科技产品在市场总体份额中逐渐超过传统产品的市场比重,出现供应引发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的现状,源于新产品的问世皆是基于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传统营销强调的由调查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而确定供给的模式。

产品日益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速了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同时,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以及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等原因,加之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认识不足和缺乏消费经验,促成高科技市场营销环境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营销人员无法按照常规预测、把握该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特性和相关数据。这就是为什么近年高科技行业利润高、风险也高的原由。

显而易见,高科技营销除了注重持续创新,建立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抵御其风险性经营之外,围绕高科技产品创建相应的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服务体系不止是解决客户对高科技产品缺乏了解和购买的后顾之忧,更为必要的是,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竞争最终归结为服务的较量。

总之,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以高价销售,能够在满足顾客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趋势四:网络世界,连接未来

21世纪人类迅速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商业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将市场营销中的分销移植到了互联网,实现真正的虚拟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工业时代传统的、物化的分销体制,企业必须为适应BtOB或BtOC的业务开展在网上建立全新的分销模式。

2003年6、7月间,浙江举办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网上交易会“浙江省工业品网上交易会”,首次尝试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品交易会相融合。结果,网交会能量惊人,短短一个月吸引参展企业5千多家,参展产品涉及30多个行业2万多种,页面访问量累计达2千多万次,其中国外访问量占14.6%。参展企业共协议成交14.2亿元,当月实际成交量就达到4.57亿元。

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问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趋势五:速度经营、快速致富

第7篇

政府引导基金作为政府扶植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及参与创业投资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举措,其示范效应带来的有效性可预见此种形式的政策性产物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对与当地区域经济的适配性产业的支持以及国家产业指导方向的战略性产业的直接参与,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将引发社会资本更主动地涌进该产业领域。

【关键词】地方政府 引导 基金 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

一、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从广义上讲,政府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的一种政策性基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都属于引导基金。而狭义的引导基金主要就是指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自2015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开始积极设立政府引Щ金,设立的主题也从省级单位延伸到了市县级,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政府引导基金的数量达到了980支,总体的基金规模超3.3万亿元。

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经历了探索期,这段时期为2002~2006年;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期,时间段为2007~2008年;第三个阶段即从2009年至今,为规范化设立与运作时期。

(一)探索期

自我国在1998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后,创业投资的热潮开始出现,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江苏、山东等地,数家带有政府背景的创业投资公司纷纷成立,且迅速成为了我国创投界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上广深及江苏等地的政府主导型的创业投资机构虽然不是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名号,但实际运作中却扮演着政府引导基金的角色。

2002年,全国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而当时国内甚至还没有“引导基金”一词的概念,通常所说的“基金”更多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这个引导基金由北京市政府辖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设立。截至目前,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作为该引导基金的主体,资金全部来源于中关村管委会,主要采取参股创业投资企业、种子基金和跟进投资三种方式运作。

考虑到财政资金无法大量参与创业投资,2005年底,由国务院十部委联合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的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附加“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2]至此,“引导基金”这一概念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出现在正式文件上,其法律地位从而得以确立。科技部和财政部也在2007年联合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文规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目的、资金来源、运行规则、引导及管理方式。[3]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和鼓励下,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及无锡新区都陆续设立了各自的政府引导基金。2006年底时,全国已经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为6支,总基金规模为40亿元。

(二)迅速发展期

国内的创业投资自2007年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期,连地级市一级的政府也纷纷开始设立各自的引导基金。不仅北京、天津、江浙等地区的引导基金数量迅速增加外,山西、云南、四川、重庆、吉林、山西、广东等地也纷纷加入此列。据统计,全国在2007~2008年间成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为33只,其总规模达到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和科技部设立了一支首期规模为1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尽管很多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引导基金,但由于相关的引导基金其监控考核、性质、管理、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关键环节出现的很多问题导致很多的地方引导基金一直没有运作起来。针对这一问题的,为了有效指导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政府引导基金的规范设立和运作,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及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第一次清晰定义了引导基金的概念,且对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运作、监管、风险控制等等都作出了要求。

(三)规范化设立与运作期

为了政府引导基金运作产生的股权投资收入收缴的规范化,国家财政部和科技部在2010年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收入收缴暂行办法》,指明了政府引导基金的股权投资收入包括:所进行的股权投资项目中退出时的原始投资和投资收益;若是以跟进投资的方式进行的投资,则为在持有股权期间应取得的投资收益;若所投企业被破产清算,则为企业清算剩余财产的清偿收入。

为了使得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快速落地、加强资金管理,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制定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中央财政参股的引导基金应集中投资于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领域,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海洋装备、航空航天、先进设备制造、信息及节能环保等产业。此暂行办法明确表明了引导基金的投资范围,此举有利于推动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在各个地方的快速落地、促进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且政府资金也起到了杠杆作用,加大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以上各办法的颁布,给各地政府引导基金的规范化提供了实质性的法律指导。此后,全国各地政府开始迅速设立各自的引导基金,且还针对性地制定了配套的实施办法。自此,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步入了繁盛时期,各地区的政府在引导基金方面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上,也体现在基金的数量上。如上海、内蒙等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规模在30亿左右的大型引导基金。据统计,2009年~2013年期间,全国已设立的各地方的政府引导基金总数达150只,基金规模超700亿元。

二、政府引导基金的意义和作用

政府引导基金目前已成为了创业投资领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国家对地方的产业规划及经济推动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举有利于政府对宏观及中观经济的调控和指导,同时也为我国创投领域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努力克服“市场失灵”的问题以及尽量避免或降低财政政策可能造成的“挤出效应”。[4]政府作为引导基金的实际主导者,应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实际运作中来,所以政府应该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没规范并引导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行为给市场一个稳定的资本环境。

目前我国政府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引导基金、设立创司及产业基金、财政补贴、设立创业孵化器、制定政策法规。近年来,政府参与创业风险投资的角色正在慢慢转变,设立创司的方式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以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参与,此举能更好地吸引和撬动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财政资金也得到了杠杆放大,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和政府鼓励的领域,极大地克服了社会创业投资因自由配置所е碌摹笆谐∈Я椤蔽侍猓促进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

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社会资本配置,促进产业政策落地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创新型企业,借此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也参与投资这类行业。我国创投界的投资机构目前偏向于投资短期就能见效并识别的IT类、互联网类、餐饮、教育类项目,而对于如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科技研发型这等项目周期长、见效慢的投资项目偏好有限,而这与国家所鼓励和规划的产业布局和战略方向有偏移,创投资金无法有效发挥其对产业升级、调整、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以其示范性效应和信用来吸引、鼓励和撬动社会资本,能起到对社会资本的配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的方向进行调整,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所鼓励的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这类战略新兴产业,从而加快孵化一批研发能力强、市场敏感度高、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如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才能尽快实现。

(二)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为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及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创业投资具有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以及流动性差等特点,故我国现阶段投资领域中的创业资本占比极小,更多的资本偏好流动性更高的投资方向如证券投资。如此造成投资领域中资本配置的严重失衡,创投界的投资资本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这一现象本质是因自由市场机制在目前阶段的配置失衡造成的。只有通过政府的手段,才能扭转这一局面。而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一方面能补充投资领域中创业投资方面的供给,从而解决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引导基金是以政府为运作主体,其参与创业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也起到了引导和撬动作用。所以,政府设立引导基金,以其财政资金和信用作背书,吸引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参与到创业投资领域中来,是对创投界资金供给端的一个巨大补充。

(三)引导投资资金的流向,扶持创新型企业成长

引导基金因其政府主体背景,因此具有明显的政策意义,即扶持和培育创新型或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从整个全球投资资本的投资偏好来说,包括我国和国外投资机构更偏向于中后期的项目,即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较为明确已得到验证的项目,典型的就是即将登陆资本市场(即Pre-IPO)的企业,造成成长初期的企业投资资本供给端相对缺乏。而种子期和初期的项目由于其风险巨大,投资回收周期不明确等特点,很难吸引到投资机构的投资。即整体格局呈现中后期项目供给过剩,甚至出现投资机构争抢融资份额的情况,而偏早期的项目融资困难,随时可能因资金无法支撑而被迫倒闭。

通过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以自身的示范效应加上政策的支持,撬动和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到投资初创期企业的行列中来,如此才能培育出潜在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初创企业,加速其成长,为社会资本的投资进入降低风险,从而创造后续良好的投资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出资帮助这类创新型的企业做大做强,最终建立起企业与创投资本共同发展、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互促进成长的创投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或者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企业。

(四)平衡社会资本的区域流向,促进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

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得创投资金和资源在区域间分配不平衡的分化更加严重,会造成强者愈强的格局,这样经济基础好、商业环境好的地区更加容易吸引创投资本的青睐,各地的资金纷纷向这些地方用来,类似于极化效应地使得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愈加贫乏。这种不平衡会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分化,与国家政策方向亦不相符。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以政府的示范作用和排头兵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注意力投向中西部地区,发掘更多的投资项目,培育出一批当地的创新型企业,引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对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具备的多项积极作用,从加大创投机构对创业期企业的关注,到加大初期项目的资本供应;从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及地方产业方向的创新型企业,到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等,为各地培育起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符合当地产业方向的企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Z].2008-10-18.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Z].2005 -11-15.

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经济发展;影响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rapid, caused a housing boom. Overheating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also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real estate price fluctuations and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overheating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real estate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些年来,房地产热持续升温,房地产价格波动较大,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影响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1.供求状况的影响。房地产商品由于生产周期长、资金规模大,往往会在短时期和特定区域形成相对性过量或短缺,这就使房地产行业出现价格波动。同时,房地产具有资产的属性和投资品的特征,这种双重属性往往加剧对房地产商品的目标投向和对它的保值增值预期。再有就是房地产商品的资本附加性很强,它不像普通消费品随着使用价值的损耗和消失而完成价值的消减和转移,它有更长的使用价值年限,并且在追加投入的状况下能够极大地实现价值的增加。这三种属性往往加强了房地产商品的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表现,甚至使之发生扭曲,从而造成比较明显和剧烈的价格波动。

2.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化进程被视为房地产持续繁荣增长的基本动力,也成为目前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貌似合理的借口。从潜在需求看,我国现有城镇居民4.9亿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8.5亿人。此间约有3亿~3.5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原有城市人口同样也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但潜在需求不是现实需求,这种需求如何转化和以何种形式转化将影响到大至宏观经济整体,小至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一些重要经济现象。

3.经济周期影响。自20世纪20年代德国伊弗研究所和法国经济研究所开始推广和使用景气调查方法,经济周期理论被证明是最好的解释经济运行的理论模式。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脱离经济周期的影响的,而且排除时滞效应和连带效应,它的波动规律是与经济周期是相一致的。

4.政策变动的影响。实际上,房地产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经济和政策经济,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现有体制之下,国家政策往往左右着房地产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程度。调控房地产关键要调控好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调节供给,一手调控需求。

二、房地产业过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房地产业过热是近年来,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局部过热的主要根源。2002年以来,我国商品房销售额大幅攀升,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新一轮高速增长。通过产业链的传递,进而又拉动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刺激这些生产资料部门投资成倍地扩张,最后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速过快情况的出现。由于从2002年开始我国商品房销售额大幅攀升,因此,2003年的统计数据最有说服力,据统计,2003年全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9.7%,是199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房地产业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钢材等原材料的消费,2003年我国生产钢材2.5亿吨,其中线材60%左右用于房地产和建筑业;水泥消费的8亿吨中,约50%以上用于房地产和建筑业。2007年以来,房价涨幅继续攀升,推动房地产投资高位盘整,导致钢材等价格重新出现上涨行情。随着钢材价格回升,一些停产和半停产的小钢铁企业再度恢复生产,大量装备落后的高炉、转炉也开始生产,钢铁盲目投资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2.房价过快上涨在推动投资增长过快的同时已经成为抑制消费的重要因素。房价快速上涨改变了消费者的预期,导致居民的恐慌性“抢购”,使一部分消费者提前进入消费以10万元为单位商品的消费结构升级时期。房价上涨过快在带动住房消费和家居类商品消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居民的其他消费。特别是从目前房价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对比来看,房价确实是过高了,相当多的人沦为“房奴”。

3.房地产过热增加了经济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房价过快上涨,提高了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加大了城市化的难度,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压力和不平衡心理。同时,房地产开发中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十分严重,存在大量土地违法交易与粗暴拆迁问题,隐含着大量不安定因素。这些情况都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房地产业也会成为发达产业,因为经济发展与发达的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关,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或“波及效应”特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房地产业发展需要许多部门和行业的配合。我国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是由其他部门和行业出售产品加以配合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从而波及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房地产业开发的房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开发建成的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搬家公司、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第三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房屋,有了房屋才能为其产业发展提供前提,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