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统计学的基础理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的基础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第1篇

【关 键 词】科学教学;概念教学;认知同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2-03

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个方面:概念形成是由学生从同类事物的不同实例中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概念同化模式,即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1]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根据概念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顺序和相互关系,依据概念同化的三种模式,选择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地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理解和掌握概念、由浅入深地运用科学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上位学习模式教学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相对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较广的包容面,新概念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旧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上位概念的外延较大,比较抽象,直接提出概念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借鉴实例或实验,较直观地呈现事实,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正如鲁宾斯坦所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事例学习概念

功率的概念对初中学生讲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从生活现象引入,挖土机与人在挖土,挖土机的土少而人挖的土反而多?为什么?两个工人工作相同时间,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接着,引导学生比较做功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相同时间比做功多少,二是做相同功比较时间长短。这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感性材料,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建立上位概念。

(二)利用实验探究学习概念

质量有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改变而改变的属性。质量的属性相对生活中具体例子是上位概念,教师来一次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要比直接告诉他们记忆深刻得多。教师测量一个烧杯和一个装有固态碘(紫黑色)的升华管的总质量;将升华管加热使里面的固态碘变成气态碘(紫红色)后,重新放入烧杯,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上的数据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同理,教师先测橡皮泥的原始质量,再将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放回,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实践证明,利用实验探究,从具体到抽象,质量的属性上位概念顺利地得到建立。

(三)从生活经验逻辑推理学习概念

从生活经验逻辑推理学习概念,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对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十分有利,但限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引入方法在初中阶段应用较少。例如,在引入功的公式时,教材上规定: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作为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功大小计算的概念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假设将物体A举高1m做的功为W。教师提出问题:(1)如果力增加一倍,高度不变。(相当于同一物体举两次)学生回答:2W;(2)力不变,高度变为两米。(相当于同一物体举两次)学生回答:2W;(3)力增加一倍高度变为两米。(相当于同一物体举4次)学生回答:4W。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功和力的大小成正比和距离成正比,即W=Fs。

二、下位学习模式教学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水平较低的新概念,归属到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教学中可在原有概念下引出新概念,并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体系,反过来对原有上位概念又做了补充和扩展。

(一) 运用例举法内化呈现概念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碱的下位概念,我们在学习了碱通性以后,再来学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特性。教师在讲述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特性后,教师可以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属于碱,当然具有碱的通性。又如,教师在引出重力、压力、摩擦力、浮力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力的三要素。通过学生讨论,画图,无形中丰富了学生对力的感性认识,对于抽象的力概念,更形象化、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所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呈现概念,为概念的顺利得出和概括创造条件。

(二)运用简化的模式图实现概念同化

如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分化都是细胞特点的下位概念,三者属并列关系。教师如果单纯地通过文字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简化的模式图,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学生很容易了解细胞的行为特征。如下图,过程(一)表示细胞通过分裂使数目增多,故细胞分裂是量变的过程,刚分裂出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过程(二)表示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在分裂的基础上,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

(三)应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掌握概念

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科学的概念知识,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定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概念学习的作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飞蛾投火”,这是生物的应激性。“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这是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这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应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把学到的概念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是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三、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教学

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原有概念并无上下位关系,但横向上同其他的概念相互作用有一定联系,或都是某一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存在于共同的知识体系中。在完成一定知识的教学后,可以使用求同和求异方法对相邻、相对、并列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组合成概念体系。

(一)运用类比的方法同化概念

类比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鉴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思维活动还刚处于从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对于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难以接受。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给某些知识以形象生动的类比,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原子质量是初中科学基本概念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去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事例进行形象类比来正确理解。如,现有四种粮食的籽粒,它们每粒种子的实际平均质量是:高梁3×10-5kg、谷子2.5×10-6kg、玉米2.5×10-4kg、小麦4.5×10-5kg,要经常书写和使用这些数字很不方便,若取一粒高粱种子实际质量的1/12(即2.5×10-6kg)作为标准,其他几种粮食种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就会得出一些便于书写和使用的简单比值:高梁12、谷子1、玉米100、小麦18。同样道理,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碳原子(C―12)质量的1/12,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通过这种形象的类比,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为正确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列表对比展示概念差异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例如,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不同,可以从从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四个方面加以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对比列表如下。

(三) 概念图构建概念体系

概念图能较好地展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能让概念之间隐性的关系显性化,用概念图来构建知识网络,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3]如,在动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概念,有些概念属于并列存在,有些概念属于上下位关系,关系错综复杂,学生不容易理清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概念图表示。

概念图既可以概括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概括一章或几章的内容,范围大小视需要而定,引导学生自己画图找概念间的联系,有助于理清思路,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维恩图彰显概念关系

笔者发现,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这是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最大困难。许多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出现交集的情况,这种内容相关的概念可以用借助数学集合关系,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比如,用大小的圆圈,以及圆圈之间的从属或有部分交集的关系来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是并列关系,都是生存斗争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构成了生存斗争的两种形式。竞争是属于种间斗争的下位概念,而不是种内斗争的范畴。生存斗争的维恩图可以概括为右图所示。

借助数学集合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在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概念的深化。教师可以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

(五)循环图突出概念联系

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血液循环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构成了血液循环的两阶段,并且都包含了营养物质和气体两方面的交换。体循环是细胞消耗营养物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将CO2排除,增加了氧气,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存在,在物质上互相依存,在气体交换上具有的连续性。血液循环的整个过程用循环图表示更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血液的变化情况。

总之,奥苏贝尔提出的这三种概念同化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一起的。教师在采用上位学习模式教学,有时还要用到下位学习模式,甚至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灵活应用,同时,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学生只有在多次循环中才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每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好地完成科学概念教学。

注 释: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0-249.

第2篇

2000年,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颁布了《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与标准》,提出了5条过程标准,每条标准描述的是一项数学过程性能力,分别是问题解决、数学推理与验证、数学交流、数学关联、数学表征。过程性能力一经提出,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证实。很多研究指出,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教育法能够提高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Serafino & Cicchelli, 2003; Maccini & Gangon, 2000; Bottge et al., 2004),对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效能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Chung & Ro, 2004)。一项长达五年的纵向研究表明,数学推理能力是学生数学成绩最为有力的预测因子,学生的推理能力越强,在学校的数学成就越高(Nunes, Bryant, Barros, & Sylva, 2011; Nunes et al., 2007);幼儿园阶段的推理能力能够预测儿童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成绩(van de Rijt, van Luit, & Pennings, 1999)。数学交流在促进儿童数学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指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获益(Johnson & Johnson, 1989; Slavin, 1983)。学生在学业成绩、批判性思维、学习动机、自尊和自信、创造性、概括化的能力、问题解决以及教学满意度方面都有所提升;在焦虑、压力、缺勤、拖拉等方面的表现有所下降(Lenning & Ebbers, 1999)。NCTM坚信当“学生在数学观点之间建立联系时,他们对这些观点的理解会更深,更持久”。豪斯(House, 2004)分析了1999年TIMSS 研究的数据,发现那些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的学生在测验中的得分更高。NCTM指出,数学观点以何种方式表征是数学理解的基础。莱仕等人(Lesh, Post, & Behr, 1987)指出,通过加强学生的表征能力,学生的概念理解也提高了。

数学过程性能力的获得,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第一,过程性能力是支持儿童获得数学学习内容的有力支撑,它强调了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NCTM, p37.)。从这一角度讲,过程性能力的获得能够帮助儿童顺利地在各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之间过渡,是有效衔接各个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前提。第二,过程性能力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在我国早期教育中,对数学教育的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常常把数学教育理解为算术教育或计算教育(赵振国,2009),在教育实践中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能力,这导致了我国早期数学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数学过程性能力的提出,对于预防小学化倾向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评价的角度来讲,提出数学过程性能力,能够帮助评价主体更好地从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从而改变目前这种重内容、轻能力的评价现状。而评价是制定教育政策最为有力的依据,也是教育作出改变的一个重要依据(Broadfoot, 1996a)。从过程的角度评价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从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个部分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五个领域进行了描述。其中,学习与发展目标描述了3~6岁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但是,《指南》并没有针对儿童应该具备哪些数学能力,特别是过程性能力做出说明。可以说,《指南》更多地只是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标准。作为全国指导性的文件,《指南》对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的重视不足,可能会向幼儿教师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能力的获得更重要。因此,会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技能的获得,而忽视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导致对儿童的数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将数学知识内容与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的内容与标准,而忽视数学过程性能力的考量,从而导致评价的无效。

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开放式调查、理论思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我国5~7岁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的结构体系,进而编制信度与效度较高的考查量表,以期为儿童的数学教育与评价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较为有效的研究工具。

二、方法与程序

(一)数学过程性能力的界定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数学能力可以分为内容性能力和过程性能力。其中,内容性能力描述的是学生在学习应该知道的数学内容时表现出的能力,而过程性能力描述的是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Graf, 2009)。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幼儿数学委员会在其《早期幼儿数学学习:通向卓越与公平》报告中将数学过程能力划分为一般^程能力和特殊过程能力。其中一般过程能力是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发展着的数学过程能力,包括表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关联能力、推理与证明能力、交流能力。而特殊能力则是指伴随着某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起来的数学能力,如发现和创造单位的能力、分解组合能力等(张凝,2010)。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的一般过程能力。

我们认为,数学过程性能力是指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理解、获得和应用数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它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1.数学过程性能力的获得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数学是一门相互联系的学科,因此,数学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是相互联系和重叠的。过程体现在内容之中,同时内容也体现在过程之中。数学教育不仅要向儿童传递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儿童的过程性能力。2.数学过程性能力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支撑。儿童要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概念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过程性能力。如有研究指出,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对儿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Hiebert et al., 1997; Lester & Charles, 2003; Trafton & Thiessen, 1999; Van de Walle & Lovin, 2005)。3.数学过程性能力具有延伸性。无论是学前阶段的非正式的数学学习,还是学龄阶段的正式学习,它们都能够对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也就是说,一旦儿童获得了这些重要的能力,就可以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加以运用,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活动更为简单、灵活。

(二)数学过程性能力结构的初步构建

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具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考查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发展,必须要以分析儿童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为基础。数学活动的选择要根据以下原则:1. 适宜性,即任务选择要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2. 条件限制,如活动的时长,要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在以上原则和标准指导下,本研究深入研究了《指南》《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指南》中和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计算、测量、空间几何、统计和模式。《课程标准》中1~3年级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3块内容,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其中模式包含在数与代数中,测量则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本研究综合了两份指导文件有关数学知识内容,设计了3个数学活动,分别包括计算(分解与组合)、空间几何、统计。

根据数学过程性能力的概念,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初步确定儿童在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从而编写出5~7岁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考察量表的维度及题项。

对初步提出的数学过程性能力的一阶4个能力要素及相关题项,向国内知名专家、一线幼儿园教师征询建议。根据多方意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初步提出的能力要素及题项进行了修改,从中分析、归纳出可反映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的34个题项,采用他评3点式的方法记分。

(三 )正式量表的编制

1. 被试

样本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因素分析的可靠性。为了保证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精确效度,样本数不宜过少;为使验证性因素分析时模型适配度的卡方值不宜达到显著水平而拒绝虚无假设,样本数也不能太多。一般认为,因素分析中样本数与问卷题项数的比例要介于1:5和1:10之间为宜。

本研究前期编制的量表有34题,根据上述原则,本研究共选取200名儿童作为预试的样本。样本的选择遵循方便取样原则。从吉林省四平市选取了两所比较熟悉的幼儿园,从中随机抽取五个大班共100名儿童,男女各半。从四平市选取了两所小学,从中随机抽取一年级六个班共100名儿童,男女各半。

2.数据收集与处理

采用本研究自行编制的预测量表对儿童的数学过程性能力进行测量。采用小组活动形式,4~6名儿童组成活动小组参加数学活动分解与组合,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录像。活动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即教师提问环节、儿童操作环节和集体讨论环节。儿童表现数据来自教师提问、儿童作品以及录像编码。

在编制与测量表的过程中,只对儿童在分解与组合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儿童在空间、统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探讨儿童在不同数学活动中的能力表现是否具有一致性,本文将不呈现这一部分研究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Item analysis)是指通过选择、替代或修改每一个题项而提高问卷的鉴别度和同质性,从而使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即在求出每一个题项的“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 简称CR值)。其测量原理与独立样本t检验相同。它以测验总分的前25%~33%为高分组,得分后25%~33%为低分组,求出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当被试数量较多,则以测验总分的前后27%为高、低分组的临界点。一般来说,t值越高,表示题项的鉴别度越好。

经项目分析筛选后,在“数学过程性能力考察表”中删除未达标准的题项,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结果,删除CR值不显著(p>0.05)的题项,包括第8、17、21、22、30、33题。

(二)量表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和重测进行信度检验,因素划分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为准。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重测信度采取间隔2个月对40名儿童进行重测。检验后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重测信度见表2。

由表可知,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考察量表各因素的α值在0.546~0.775之间(>0.500),重测信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0.417~0.484之间(p

(三)量表的效度

1. 内容效度

确定内容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请相关专家对量表的题项与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作出判断。本研究的各个题项来自对一线教师、专家的开放性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形成考察量表,并请专家、一线教师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对形成的量表进行审查和修改。这些举措保证了本量表的内容效度。

2. 构想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量表的构想效度,从而对5~7岁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考察量表的理论构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将200名被试在剩余28个题项上的表现进行一阶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陡坡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能解释的总变异量为51.895%。旋转后的因子符合情况见表3。由表可知,抽取出的4个因素共包括16个题项。因素1主要考查儿童能够运用语言去理解、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如发起数学谈话、向同伴提问等,命名为“数学交流”能力。因素2主要考察儿童能否使用动作、图画、通用符号等形式来理解和表达数学观念,命名为“数学表征”能力。因素3主要考察儿童能否提出并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以及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推理和验证,命名为“数学推理和验证”能力。因素4主要考察儿童能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命名为“数学关联”能力。

四、讨论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能力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与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紧密相连,这表现在一种能力常常能在多种活动发挥作用,而并非只对一种活动起作用;另外,要顺利完成任何一N活动,又要求多种能力的参与与配合才能实现。数学过程性能力的作用也如此。为了更好地获得和使用数学知识,保证数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获得数学过程性能力。

对数学过程性能力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1989年,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在众多研究结果的支持下,总结美国数学教育的经验教训,在《学校数

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提出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反映新时代所要求的变革(NCTM, 1989):第一,认识数学的重要性;第二,对自身的数学能力充满信心;第三,成为数学问题解决者;第四,学会数学交流;第五,学会数学推理。为了保证数学标准能够保持对数学教育的适用性,NCTM对1989年版本的数学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00年颁布了《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将儿童的年级向下延伸至学前阶段,指出学前阶段到12年级的儿童都应该具备以下五条过程性能力:问题解决、数学交流、数学推理与验证、数学表征和数学关联。在英国,数学应用能力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数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其中包括了过程性能力。如2003年英国政府颁发了《学习型社会:基础阶段――3~7岁》指导文件,指出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引导学前儿童使用知识和对数学的理解来解决问题,与别人进行数学问题的交流并发展数学推理(崔玉芹,杨晓萍,2008)。加拿大学前教育较发达的省份安大略省在2010年颁布的《全日制幼儿园大纲(草案)》(The Full-Day Early Learning Kindergarten Program(Draft Version))也提出了问题解决、推理证明、反思、选择工具和策略、联系、呈现、交流七个数学学习过程(张亭亭,武欣和胥兴春,2012)。我国的数学教育一直不乏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的关注。比如,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数学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同时还指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均认识到了数学过程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早期数学学习标准中对数学过程性能力也均有一定描述,但对于数学过程性能力的维度及结构要素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虽然诸多国家的数学标准中均提到了要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但明确地将能力标准写入学校数学教育标准,美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NCTM将过程标准写入课程标准,一方面表明课程内容与数学能力培养之间高度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们不应该将数学能力的培养仅仅看成是执行数学内容知识的结果,更不应该看成是数学内容知识学习的“副产品”,它们是平行的,是我们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思考、设计、执行的两个方面。因此,本研究将美国的五因素理论作为编制考察量表的一个重要的参考。

但是,美国的五因素理论是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从方法上讲,是基于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建构。这种建构的方法有时会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合理性和适宜性的问题。因此,在方法上,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了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考查量表的结构进行检验。这种数据驱动下的建构可以弥补纯理论建构的不足。而前期基于理论的建构又排除了因素分析中个别因子无法命名或理论上无法解释的可能性。

从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本研究建构的数学过程性能力维度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证据。首先,本研究理论建构和量表编制过程比较严格。通过开放式调查、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形式形成初步的维度与题项,并以此编制了考察量表。其次,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了理论构想的合理性。通过专家鉴定,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因素结构与理论构想具有一致性。

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样本数的限制本研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没有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因此将美国的五因素模型和本研究的四因素模型进行比较,从而验证模型的适当性。其次,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在某些因素上还达不到通行的0.60的基本标准,其中两个因素的α系数在0.50~0.60之间,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根据对量表和研究过程的分析,这些因素的α系数不高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素所包含的题项较少,这可能导致α系数偏低,以后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增加各维度的题项,以提高内部一致性;二是样本数量、被试年龄差异可能造成表现的差异,以后还需在进一步研究时增加被适量。因此,将本研究的量表作为正式施测工具,还需在在研究实践中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第3篇

一、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统计教学的冲击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可以说统计就是研究量的,大数据时代恰恰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所以说统计人员必须学会用数据去思考问题。如何适应大数据时展的要求,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普查这种调查方式以外,许多传统的统计方法都是基于小样本数据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并不适用于大数据分析的需要。在如今这样的大数据时代,这些传统内容的相对重要性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比如,传统统计的数据搜集,通常是根据研究目的,在已知来源的数据当中搜集,记录者的身份是确定的,而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来源是很难追溯的,而且对记录者的身份也很难确定。再如,传统的抽样推断是在概率保证的前提之下,以分布理论为基础,用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分布状况是实际的,判断也是基于总体特征进行的。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传统统计教学必要性分析

大数据一词是由统计学家提出来的,可见大数据与统计渊源甚深。目前大数据时代致使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其中最基本的原理保持不变,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应用基本原理进行新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采取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以及实际应用进行紧密的结合。大数据虽然对传统的统计教学产生了近乎颠覆性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海量的数据,不是说传统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就不能用了,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问题都适合用现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

(一)统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的作用非常重要。应该强调统计学理论基础,并分析基本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虽然一些统计学中的概念在大数据背景下变得不再是普遍性问题,比如样本的概念。但是在淡化了类似样本和总体概念的同时,似是模糊了抽样推断这一传统统计分析方法,但事实上却是强调了归纳,本质来说仍是推断(归纳推断)。

(二)传统统计调查、整理方法的重要性

传统统计学在数据搜集、模型的选择方面,有相当的独特之处。虽然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海量的数据。传统的统计数据搜集、整理的方法仍然适用,因此,相关知识的传统统计教学十分重要。

(三)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较之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现有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更为复杂。大数据背景下,要强化分析统计软件的使用,同时要能够考量方法的适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可用性,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应用统计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数据统计学对传统统计学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以样本统计和预测分析为基础的传统统计学仍将会在经济分析和社会统计的很多领域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不难看出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的重要性。

第4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三站式查房;护理查房

近年来研究显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特色护理查房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查房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护理的业务素质,然而如何有效地将中医辨证施护应用到护理查房中,以便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是广大中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难题[1-4]。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中医护理查房模式,创立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三站式护理查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②所有入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意识清楚,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能够配合护士进行体格检查;④预计住院时间超过1周(便于做好查房前准备及沟通工作)。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模糊,自主能力差,不能有效配合护士进行体格检查;②预计住院时间少于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62.47±10.0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6例;年龄(57.33±8.7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查房及管理模式,即日常实行三级护理查房制,护理人员每季度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考试及年终考试,每年年底对抽查患者的责任护士进行综合评比。1.2.2研究组采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三站式护理查房。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但不限于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预防、治则与治法等,其中藏象学说又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位护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也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日常护理工作需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同时在采用三级护理查房制的基础上,每个季度增加三站式查房,具体内容如下。1.2.2.1第一站———汇报病史及相关护理第一站侧重于汇报人(责任护士)的汇报,汇报人(责任护士)于示教室汇报患者病史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入院症状、阳性体征、诊断、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等。1.2.2.2第二站———体格检查主查人向患者介绍查房人员,解释查房的目的,根据病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突出护理专科检查的特点、重点,整个过程需按中医四诊体检贯穿始终,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问诊是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及饮食喜好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切诊是指摸脉象,同时包括测量患者的血压、体温等情况[3]。同时,询问患者的主诉、疾病转归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等。1.2.2.3第三站———答疑主查人根据前两站的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汇报人(责任护士)提出的护理问题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得当进行评价和补充。同时对汇报人提出的护理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完善该患者的护理工作,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按职称、年资由低到高对参与护理查房的护理人员进行提问,提出该患者在当前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主查人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应充分体现专业水平和内涵。

1.3评价指标

1.3.1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包括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问卷包括患者端调查问卷、医生端调查问卷两个部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医患沟通、医护沟通)、护理操作、责任心、处理问题能力等,其中患者端调查问卷总分为60分,医生端调查问卷总分为40分,共计100分;总分>85分为满意,总分在60~85分之间为基本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1.3.2临床工作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制定护理人员临床工作能力考察表,其内容包括:中医护理思维能力、中医症候辨析能力、中医规范操作能力、护理文书、人文关怀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6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分为20分,共计120分,得分越高说明临床工作能力越强。1.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给药错误,统计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选用

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临床工作能力除护理文书及人文关怀维度外,研究组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统计学;教学效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日常生活、公司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会用到统计[1],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数学、经济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需要数学作为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作为背景,统计方法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基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复杂难懂。复杂难懂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理论较为难懂,听不明白;二是听得明白,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三是听得懂,题也会做,但实际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成为一种趋势[2]。本文将谈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想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让学生听得懂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会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复杂的运算,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课程要求,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扎实,他们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概念性的文字,图形,例子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等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对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则用投影幕布旁边的黑板加板书进行说明。板书可以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推导数学公式及步骤计算,在板书的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这样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补充分享知识,解答疑难,针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5至15分钟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线浏览、下载。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远程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答疑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学生也可以将有疑惑的问题及时拍下图片,发送给老师及时解答,提高复习效率。

二、案例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有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是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习的理论部分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4],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部分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用PPT呈现案例,以及具体演示统计软件如何实现分析数据的过程。教师所选的案例要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做到经典例题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点和相关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经典例题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应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用处,让学生对统计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从而学习起来更主动。针对一些特别的或者热点的案例,还可以制作出5至15分钟的“专题实例讲解”视频,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学生分享交流,感受到统计学的“无所不在”。如一段关于“统计学在汽车销售中的应用”,讲解销售人员如何根据以往销售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客户人群不同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汽车的销售量和对不同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实践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统计学应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后,若不着手实践活动,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只有多开展一些统计学的科研活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5]。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得出结论,然后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渠道获取有效数据是应用的难点之一。现如今的手机客户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将信息推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如“基于网红营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购买力影响分析———以桂林高校为例”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则可以以大学生所在地区为例,展开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进行抽样后,网络问卷可以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进行推送。相比较于单纯地发放纸质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要更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数据同样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在未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更多地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了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想法,以后要更进一步地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刘艳萍 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2]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

[3]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

第6篇

关键词:PBL;微信平台;内科学;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问题式学习,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套专门用来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针对医学教育领域提出来的。PBL,简单一点讲,就是指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导向,让培训工作人员来积极开展并筹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坚持以实际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在新时期,无论是在医学专业的高校教育中,还是在临床实践前的培训教学中,均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造成当前国内医院临床教学方式单一的最根本原因,通俗点讲,就是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最初教育理念。针对这一情况,我院在对实习生教学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临床实习生操作思维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真正帮助医学本科生向临床医生快速的转变,尽早的去适应临床工作环境。本文在这里,回顾分析了2013级2个班级为试验组,2013级其余的4个班级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模式教学,试验组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现将调查统计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区组随机方法,选取2013级2个班级为试验组,2013级其余的4个班级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模式教学,试验组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教学模式。其中,试验组学生60名,对照组学生12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模式来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教学培训,实验组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的教学方法,即借助于互联网微信终端平台,对该组医学生给予提问与回答的教学培训模式。培训教学环节结束之后,记录统计两组医学生在内科学临床实践或者护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病例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对比两组应用价值。本次入选的两组(2013级6个班级学生)医学生,在入科时进行的考试,包括各项基本信息、考试成绩在内,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对照组4个班级的医学生,对他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模式。主要由专业内科学培训老师来讲解。借助于多媒体PPT的形式,教学内容多涉及一些内科临床实践有关的基础性的理论内容,以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基础理论教学阶段完成之后,由老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对该组患者探讨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与规律,提出诊断意见,归纳总结出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试验组医学生,他们的内科学临床教学,主要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的教学形式,关于内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全部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出来。例如,由我们的专业老师根据临床教学流程,并结合着自身经验,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提出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问题个数可以设定为5~8个,提出的各项问题一定要确定涵盖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之后再借助于微信平台,建立一个公共平台,临床带教老师将所提出的几项问题传输在微信平台,该组医学生均以语音信息的方式对各项问题进行回答,并对其他人和自己的答案予以点评。与此同时,带教培训老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固有的这种交互性,及时的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巩固,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对于学生回答的错误之处,及时的予以纠正。在培训教学期间,将一天的学习任务与进程安排下去,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时刻督促着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此外,老师还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一对一的询问患者病史、检查、诊断、治疗等方案及其实施情况(之前准备下发的临床患者病例资料),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实习生就意识到掌握所管病床基本情况的重要性。1.3统计学方法本次临床实践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处理分析软件,文中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均采用(x±s)来表示;两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的是检验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下述表1和表2结果统计中,分别表示的是两组医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临床病例分析成绩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观察到,在之前的医学知识成绩考核中,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内科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对比上,两组无明显差异,考核成绩优秀率均是6.67%;2个学年结束后,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分析成绩考核上,试验组效果更优,综合考核成绩优秀人数有17人,占到了28.33%,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BL,指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导向,让培训教师来积极开展并筹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坚持以实际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将该“提问-回答”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临床教学体系当中来,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探索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新时期,无论是在医学专业的高校教育中,还是在临床实践前的培训教学中,均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造成当前国内医院临床教学方式单一的最根本原因,通俗点讲,就是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最初教育理念。对于内科学医学生来说,强化他们的这种临床思维意识、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动手参与的水平,对于他们以后踏入真正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要想真正的转化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就必须快速的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水平。这一问题就要归结到临床教学工作当中来,来为医学实习生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包括在理论层面、操作技能层面,都在不断变化着,因此,教学与培训工作必须与实际临床工作需要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自主性的去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临床问题。借助于微信平台开展一些案例化临床教学或者情镜化临床教学,将其融入到PBL方法教学体系中来,是当前我校内科学临床教学问题、弊端得以改善的最优化路径。基于此,本次实践研究课题,专门选取了我校2组6个班级的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实验组医学生专门对其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与教学。在参与此次分组教学之前,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内科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对比上,2组无明显差异,均是6.67%;两个学年结束后,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分析成绩考核上,试验组效果更优,综合考核成绩优秀人数有17人,占到了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邓芬,邓牡红,刘霞,等.利用微信的混合式PBL教学法在肿瘤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C].护理学术年会会编.2013.

[2]贺棋,黄红玉,戴叶花,等.PBL教学法联合微信平台在急诊科临床护理实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47.

[3]陆菁菁,赵性泉.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血管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6):531-534.

[4]樊文星,肖桦,者星炜,等.EBM联合PBL、网络教学法在肾脏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实践和应用[J].教育,2015(36):143-144.

[5]冯明,王洁妤,曹若瑾,等.PBL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0):5988-5990.

第7篇

1.1独立学院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现状

学生缺乏对于统计学的兴趣,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不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不太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并且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是文科生,对于数据、公式、原理的理解和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不善于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普遍经验是学生对于描述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很轻松,但是对于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则是“叫苦连天”。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似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下课后,不少学生向老师抱怨“好难,好难”。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是36-54学时,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经典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描述统计学、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的授课,时间已然不太足够。更何况,学生在高中对于排列组合的学习并不深入,甚至很多文科生反映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过排列组合的内容;在大一只学习了微积分,并没有开设概率论相关的课程。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基础知识,不仅时间不够用,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1.2独立学院教师的统计学授课状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计划已属不易;由于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学习太难,一线的授课教师迫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不得不删减掉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得不局限于教材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授课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虽然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也能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图形的变换。但是多媒体授课很难帮助教师把握好授课的节奏,尤其是统计学这种需要深入理解的学科,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2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教材选用不太合适

独立学院的很多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都和母体院校保持一致,统计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也不例外。然而,母体院校本身就是偏重科研,在教学方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面也更应偏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母体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差,学习同等难度的教材肯定会很吃力。因此,简单的套用母体院校使用的教材肯定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冲突的现象。许多教材都是重理论、轻应用,太过注重讲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过程,而缺乏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向灌输式的向学生介绍基本方法及其推导,缺乏学生的全身参与,就会使得课程更加枯燥无聊。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思想活跃、个性活波的90后,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2.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由于课时或者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统计学教学方面,只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单向讲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相关公式,没有把统计学的授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出现很多个专业在统计学授课时用同样案例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统计学之后,对它的印象只有“和高数一样难”,“一大堆公式”,而不知道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该怎样用。

2.4考核方式简单

如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计算分析附带一堆数据的题目。这样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却很难考察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挂科”和评奖学金的压力下,学生最关注的还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他们希望取得高分,所以在期末时会拼命的通过习题进行演练,这个过程当然也能带来强化基础理论的效果。但是更真实的情况是,只要学生练习足够多的习题,即使他完全不会运用这个知识点,仍然能在试卷上按照早已经熟记的步骤和公式写出解题过程,仍然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很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的。

3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材

前几年的统计学教学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写的统计学经典教材,该系列的教材内容全面、逻辑清楚,为很多高校所采用。然而该教材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偏重于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而缺乏详实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例子。近两年来我们采用国外学者主编的《经济与商务统计》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包含有丰富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有些案例是讲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之后怎样运用统计学的思维进行解决的。较简单的教学内容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丰富的案例能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建设学生参与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树立“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互动式教学。具体来说,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授课,要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案例教学法中,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培养他们应用统计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统计调查任务;让学生作为任务主体,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3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他们没有必要很清楚具体的统计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也没必要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更没必要擅长把数据套进公式进行计算。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统计的结果代表什么含义就可以了。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强化基本原理的讲解,弱化公式的推导和统计计算。教学手段上,不应该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应当结和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增加上机课。统计学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全部采用幻灯片授课,学生对于上课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了。板书教学会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并且步骤清晰,更方面学生进行复习。上机课主要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讲解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技能的训练。

3.4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期末闭卷考试,描述统计学部分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晰、图表结合的报告是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分析报告,以此来培养和考核学生撰写规范的统计报告的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4总结

第8篇

关键词 统计学专业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和很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统计学专业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成了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1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目前很多学校统计专业培养目标过于模糊,不够明确,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覆盖过宽、都试图培养全才,而事实上并不一定理想。

(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一方面有些高校的统计专业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为主,数理统计色彩过于浓厚。另一方面有一些主要侧重于统计应用分析,而不太关注统计基础理论和统计思想的传授。这样都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3)实践教学有待加强。目前有很多高校统计专业理论教学特征突出,而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明显不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4)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不够。很多学校都突出对专业知识的传授环节,忽视了这方面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2面向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体系建设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从开设统计学专业(金融统计方向)之初,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2.1瞄准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定位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以下行业部门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一是保险精算、金融证券与风险管理等行业;二是新兴的一些从事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业务的咨询公司;三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质量管理、商业统计、仓储物流统计等岗位。

我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金融相关知识和扎实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统计软件,能在金融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管理及相关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目标突出强调了重数学和统计基础、懂金融知识、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等方面。

2.2适应社会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创金融特色”的培养要求,我们构架了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

(1)打好坚实数学基础。我们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变和泛函等数学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注重统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我们开设了概率论、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等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统计思想。

(3)加强应用统计课程的建设。我们开设了时间序列分析、应用统计软件、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抽样技术、贝叶斯统计等应用统计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统计方法,并能熟练使用SPSS、SAS、R等常用统计软件。

(4)突出金融统计特色。金融统计是我们专业的特色,我们开设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学等金融课程,为毕业生从事金融统计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2.3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也是统计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1)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的上机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构成。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开发技能。

(2)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主要强化学生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过程的系统认识。

(3)创新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研、毕业论文、大学创业创新项目、建模大赛等,提高学生用统计方法探索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4构建素质拓展体系,培养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知识教学外,还通过组织课外实践小组、专业技能大赛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社会调研能力、统计报告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结语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统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在40%以上,还有部分优秀毕业生出国攻读统计学博士硕士学位,总体办学效果良好。我们也将不断地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加快统计学专业建设步伐,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更多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HDXJJG2014-117)。

参考文献

[1] 岑仲迪,曾守桢.从市场需求谈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9(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