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科德育实践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

第1篇

[关键词]MIS;案例教学法;课程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7.15.072

1 引 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我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我校信息学院承担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以传统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为老师讲授、学生作业、期末考核“三部曲”,虽然在知识的传授上看起来是完整的、系统的,但是仅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免会与实践脱节。[ZW(]杨钟.基于毕博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243-244.[ZW)]因此,建立先进的教学理论和设计完善的教学实验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做出尝试。

2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探索

2.1 问题导向型教学理念

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为学生揭示出简单的道理与规则,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有用性。虽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早就形成了共识,很多有识之士也作出了宝贵的尝试:如布鲁纳提出了“认识结论”理论、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理论、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理论”、加涅提出了“内外结合”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理论等,但是现实的状况是越来越多的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教育教学的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有待考察。

2.2 案例教学为载体的实验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ZW(]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145-146.[ZW)]案例教W一般选用具有启发式的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或案例描述再现案例过程。课程案例的选取是经过多方斟酌和考虑后定下的,且一定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启发作用。[ZW(]邓三鸿.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9):120-124.[ZW)]

2.3 课程改革组织特点

2.3.1 ERP沙盘模拟

在ERP沙盘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模拟业务过程的解说员。班长及学委为本沙盘模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并承担整个模拟过程的文件整理,其他学生根据角色进行分组,每组各代表不同的一个虚拟公司的部门,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采用ERP沙盘模拟的方式,通过对案例过程的再现,师生之间共同对案例进行调查、分析、讨论、思考等反复过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是用于寻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事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它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思维形式,它不是从某个问题入手,而是从目标或要达成的效果着手,然后,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的关注,同时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

2.4 MIS课程联盟线上交流平台的构建

课程改革进行的同时,我们建立了MIS课程联盟微信公众号,依托第五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研讨分论坛,组建了MIS课程联盟教师群的线上交流平台,由来自全国各高校教师共同分享众建课程经验,打造校际教师合作共同体,以期探讨出成功的课程建设模式,为MIS课程创新性建设做出贡献。

2.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我们确定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设计思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选取了上海某某B2B中小餐饮企业食材集配送企业,以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原型,通过开展ERP沙盘模拟真实还原企业管理和业务运作流程,将信息流程和数据具体化和真实化。通过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管理体系的深入调研和详细分析,明确企业现行系统切实存在以及潜在的问题,识别关键因素,对其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MIS课程共有64课时,其中32课时为理论课,16课时为实验课,相对来说理论课时充足。本课程授课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以上海××中小餐饮企业食材集配送服务为案例,以授课教师为指导,采用ERP沙盘模拟,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流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环节环环相扣,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形成头脑风暴,有助于创新观点、创新成果的碰撞。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者”,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对没有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模糊的实践过程进行明晰;另一方面,对学生工作和研究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每次课堂开始,老师都会对上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鉴定,对作业的不足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预期效果。[ZW(]朱匆.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2015(8):42-43.[ZW)]

3 MIS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3.1 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应当从各个角度反映本次MIS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效果。本课题调查了参加本次教学课程25名信管专业的学生,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且该调查不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部分。

3.2 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23份,回收率达92%(对回答问题数不足2/3的问卷视为无效)。调查对象中男生12名,占48%,女生13名,占52%。考虑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限于篇幅大小,笔者仅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题目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28%、24%、17%的学生分别从自主思考、探究学习能力;任务驱动型,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方面进行了选择,但同r有31%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活跃了小部分人群,还有学生没有从中受益。在回答“项目实践过程,您是如何完成工作的”问题时,39%的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22%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范例、21%的学生与同学讨论的方式完成的,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这些变化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和演化。

在谈到本次课程改革选取的案例时,92%的学生对本次案例选取满意,56%的学生选择了较好,案例运用后学习效果比较明显,36%的学生选择了很好,系统地贯穿了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本次课程教学中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

对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方式的看法,88%的同学对案例教学持积极态度,认为案例教学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在分析案例教学新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时,大多数学生给予了肯定,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有明显优势,如图2所示。

在谈到参加教学课改后的收获时,40%的学生认为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还有28%和20%的学生认为了解了项目开发方法和过程、掌握了管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另有12%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过程。

通过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教学反馈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和ERP沙盘模拟的引入,使MIS课程的教学在创新理念上又近了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针对软件知识和实践能力有限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如小部分活跃性不强、有些同学对这种教学改革方式不适应等。

4 结论和展望

第2篇

1.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的概念。所谓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示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此外,设计的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定要是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感悟或者启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展示的是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还原疑难情景,创设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况。[1]

1.2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设计者要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思考,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学案例标题、背景以及问题设计。教学案例的标题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取此案例中较为突出的事件来做代表,或者可以纵观整个事件,提炼出事件主题来拟题。在事件分析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真实发生时的背景情况,包括当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事件的缘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点、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在于说明此案例发生是否与一些外在原因有关。在设计问题方面,案例应当具体鲜明的呈现出问题的缘起、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问题应当阐明主题,并且要在德育课程教育中“以生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1.2.2教学案例过程以结果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介绍学习内容,突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情景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展现出德育措施具体的实施结果,根据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体会与反应进一步总结分析。[2]切不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德育课程除了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与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动脑思考程度的一个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被解决;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所需;学生是不是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学校德育课程学情分析

2.1德育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德育课程面对的学生涉及专业广泛,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德育课程认识不足,所以较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技工学校旨在学习技能,而忽视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德育课程教学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物质享受追求较高,相对来说做事情吃苦能力较弱,缺乏恒心与毅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课教学内容分折。技工学校的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入学时间等情况,大致分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第一册德育教材;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为主的第二册德育教材以及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为主的第三册德育教材。大致来讲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整体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有着完善的作用。[3]

3.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示范

3.1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案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案例对教师提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设计出与教学案例实际相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者,分析讲授整个案例内容。通过教师自主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这个案例,可以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最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理念,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更加透彻。

3.2互动交流式教学案例。“生本”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要灵活的利用这种交互交流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小结

德育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复思考,设计出最佳的案例,促进技工学校学生产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兴趣,并提高其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孙锦媛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一;理科;双语课堂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6-01导学案综合了众多老师的教学经验,然后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因此可以说导学案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性。导学案的目标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引导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层目标在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同合作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等等教学方式来达到预期目标。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最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优质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1.在初一理科双语教学课堂上运用导学案的意义

初一理科双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y度,首先学生首次接触理科知识,对学生的理想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原理和公式,从而为后续学习留下一定的困难;其次运用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学过基础英语,但是要他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准确理解每句话每个单词的含义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往往觉得初一理科双语教学很难,自己很难学好,这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不利于老师全面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此时老师可以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导学案的应用还可以转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此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这样一来,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意愿,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导学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的知识内容,并促使学生有效建立科学的理科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此外导学案还可以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并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改进措施,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我学习水平,为长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在初一理科双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学案的方法与措施

在初一理科双语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为出发点,合理编写具体的导学案,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身潜力,形成一套高效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思考探究,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

2.1编写导学案。要顺利开展导学案教学,首先必须科学编写导学案。老师在为初一理科学生编写导学案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而分析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水平,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本科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变化情况,为导学案的编写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使得导学案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高度的热情。在编写导学案的具体内容时,老师要保证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一定的指导工作;为了保证班上所有学生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照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学生引入进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为导学案提供一定的资料和内容,这样一来,促使导学案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2组织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导学案的主要目标在于组织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初一理科双语课堂上,老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再是毫无头绪的了,而是带着强烈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效果。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试着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未后续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

2.3组织班上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与存在的疑惑,然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选出一位代表发言,讲出本小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了,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交流讨论,,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和理解。

2.4为学生精讲答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讨论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此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老师要针对其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重点解读,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或者错误理解及时解答以及更正,保证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老师还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困难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当进行延伸,促使学生进行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对理科知识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

3.总结

老师要在课堂最后带领学生进行学结,总结内容包括本课堂所学内容和知识,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找出自己对本课内容依然觉得难以掌握的部分,并再次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存在疑惑的地方,务必保证学生的全面掌握。还要结合课堂内容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进行运用,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初一理科双语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老师需要注意的是编写的导学案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保证导学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对导学案的有效学习,还可以为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探索留下空间,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其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运用与推广价值。我在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多向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由传统单一的授课人变成了导演、发言人、主持人、点评人。这种角色的改变不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准确定位、怎样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关系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高中政治老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需要彻底摈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案例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路者,引导他们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并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当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探索,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宗旨,努力探索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规律,充分理解案例教学法的真谛,提升教学案例的编写能力和实施案例教学的组织能力。

二、恰当处理学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形式,也是一种新的启发的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投入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怎样适应的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中,应该以中等生为主,有效促进两头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然,以中等生为主,并不是说忽视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尤其不能漠视后进生的存在。优秀生能力强,成绩优秀,在心理上占有一定优势,课堂上他们发言踊跃,能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讨论。但是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容易造成讨论问题时,这部分同学成为发言的主体,其他同学变成听众、看客的现象。教师不但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优秀生的发言次数,而且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还要让他们注意听其他同学尤其是后进生的发言,认识到相互交换思想的重要性。在案例教学中我深感难以处理的问题是怎样将后进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进生因为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不想甚至不敢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仅仅做发言同学的听众、看客。为了能够让后进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后进原因,对他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当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新的意见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进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逐步走出自卑的阴影,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案例教学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提升,健康成长。

三、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案例教学,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第5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工程案例;研究性教学;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67-02

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的分析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以被动式为主,缺少分析讨论、综合概括、质疑发现等主动式的学习训练环节。另外,尽管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本身与实际工程紧密相连,但学生不了解如何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和定解条件。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水平,我们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革新和突破,探索案例驱动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驱动式的教学理念及改革路线

案例驱动式的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互统一、相互提高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借助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来探究案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我们的教学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教学载体,以多种教学模式为手段,以“研究性的学”代替“传统式的教”。

基于此,我们建立了如下的改革路线图,具体包括:(1)每章课程开始之前,引入适合课程教学的具有前沿性、基础性与交叉性的工程案例问题;(2)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立力学模型;(3)课后,结合网络学习与团队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课外的自主学习空间;(4)课程结束时,用教学的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5)项目执行中,由组成员分工听课、发放调查问卷,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监控,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

二、案例驱动教学的新举措

1.教学思路上,由传统的“知识点讲解型”转变为“案例驱动型”,从而将实际生活及工程实践中的材料力学问题融入学习中。如:讲拉压静不定时,引入“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在讲截面的几何性质时,结合古代“七根筷子”的故事;在讲动应力的概念时,引入飞针穿玻璃的例子;在讲解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时,结合桥式起重机改造和家庭用晾衣架的设计;在讲压杆失稳时,结合了脚手架倒塌和海洋石油平_失效等工程事故的案例等。通过案例驱动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如:在讲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时,首先提示学生关键是正应力的分布;又提示应力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可以想到分析“变形”,因此进行变形规律试验,且由表及里需要“平面假设”;进一步提示需要“应力―应变”的胡克定律获得应力分布规律;随后,由静平衡方程,推出正应力公式;当然,最后还需要学生考虑这个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从而引出圣维南原理。这样,学生会对这一部分内容很有兴趣,并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为节省出课时用于案例研究,教学内容上采用类比方法及框图的方式归纳总结各部分间的关系。

3.在教学形式上,选取一些具有承前启后性质的章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质疑、纠错、指正。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工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查阅资料,提出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并最终撰写总结报告、进行答辩。

4.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改进课程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问卷设置问题包括:课程授课形式、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案例大作业难度、学生学习感受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其中,关于“研究性大作业的设置频率”,大部分同学认为合适的频率为“每章一次”或“更少”。至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约10%的学生选择“没有时间完成讨论题”,约17%的学生认为“不知道如何解决”,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不知道解决方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课堂授课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同时也正反映出案例的开放性,另有约7%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困难”,包括“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的解决方案”“无法拓展思路”等。关于案例驱动式教学的“课堂效果”,接近3/4的学生认为“好”,学生评价研究性课堂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且增强了应用这门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经过连续多个学期的改革实践检验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课堂内外教学效果。通过在此提出两点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势必占用课时,因此,为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必须精心选取工程案例,同时合理划分学时计划;(2)为成功实现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形式,需要重点研究如何对课程的期末总成绩进行有效评价,尤其是各组案例大作业成绩的给定,为保证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做到公平、有效,我们认为需要多个案例大作业分阶段考察,且每组人数限制在2―3人左右,并明确每个成员具体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梅.基于工程案例研究的材料力学教学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9):100-103.

[2]闫冰洁.案例教学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256-257.

[3]陶阳.开展材料力学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00-101.

[4]小娜,刘秦.基于研讨课的形式谈“材料力学”实践教学模式[J].改革实验实践教学,2013,(25):171-172.

[5]王锦燕,孙玉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4):77-7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of Material Mechanics Based on Case Driven

LIN Hong1,YANG Lei2,NIU Rui-yan1

(1.College of Pipelin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Shandong 266580,China;

2.College of Science,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Shandong 266580,China)

第6篇

一、 启发:到底该如何上教学案讲评课?

在杠杆教学案上有这样一题:如图杠杆上有两个质量不等的球,且m1>m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自重不计。如果两球以相同的速度向支点运动,则杠杆()

A. 仍能平衡

B. 左侧将下沉

C. 右侧将下沉

D. 条件不够,无法判断

这一题学生错误较高,我要求学生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讨论后所展示的方法有:

方法一:(理论分析法)根据杠杆原理:F1L1=F2L2,则m1gL1=m2gL2,当以相同的速度向中间运动时,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是相等的,则左边为m1g(L1-L),右边为m2g(L2-L),又因为m1gL>m2gL,所以左边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小于右边的力与力臂的乘积,所以右边下降选C。

方法二:(极端法)当两球向中间以相同速度运动时,由于L1小于L2,所以m1先到达支点,此时它的力与力臂的乘积为0,而m2没有运动到支点,它的力与力臂的的乘积不为0,故右边下降选C。

方法三:(特殊值法)设m1=5,L1=4,m2=4,L2=5,杠杆刚好平衡,向中间运动速度相同,表明相同的时间运动的距离相等,则减小的力臂相等,设都减小1,则m1L1小于m2L2,故右边下降选C。

如果这一题直接由我来讲,我只可能讲一到两种方法,不可能从理论实质到这题的两种简单特殊的方法都讲。学生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说明学生从根本上已经掌握了杠杆平衡的判断方法。我帮归纳总结时,学生一致认为二三两种方法较为简单,更易掌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自身实际出发,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也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放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一问多思,从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打破统一答案、唯一答案。我对这一题又进行了拓展,如果球是向两边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则结果又是怎样?学生很快灵活应用以上他们自己所认为比较容易的方法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掌握了方法。改变了以往给出模型、方法讲例题或者给出例题讲思想、讲方法的过程,而是通过给出问题,找模型、找方法、找思路,实现了由模仿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点启发我要想提高教学案讲评课的效率,就要求老师不再霸占课堂,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 思考:传统的教学案讲评课为何低效?

1. 注重面面俱到,忽略主次需要

在教学案讲评课中,80%的老师们习惯于从教学案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面面俱到。这种讲评方式信息量大、耗时长、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2. 注重单向讲授,忽略学生参与

物理教学案的讲评时间与学生的做题时间基本相一致,如果老师把一张教学案从头到尾讲评下来,一节课的时间往往是不够的,这时教学中就产生了“教师一言堂”现象。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体验与思考的尊重,学生少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主体作用淡化,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

3. 注重知识归纳,忽略拓展运用

有的教师讲评时很注重知识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但是缺少根据学生记忆过程中识记伴随着遗忘的特点及时安排拓展训练,缺乏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巩固。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组织行之有效的练习进行强化,从而导致教学案讲评课的学习过程高耗低收。

4. 注重结论呈现,忽略思维过程

物理教学案除了“计算和实验探究题”要求写出思考过程外,其他题型的考查内容大都只需呈现出最终结果就行。如果教师只为了订正教学案而进行讲评,而忽视思维过程的呈现,会导致学生思维过程的缺失。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学案讲评课只想得到正确答案这一结果,听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 实践:优化教学案讲评应注意的五个方面

1. 讲评前统计分析查找错误原因

统计分析查找错因是教学案讲评课之前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统计分析包括:①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②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③ 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④ 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⑤ 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查找错因一般从物理概念的理解、原理规律的应用、读题审题的过程、分析与计算、书写与表达等五个方面进行。

2. 讲评时应突出典型错误

一份教学案错误率不同,讲评时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应有所不同。必须针对学生错误讲典型。为此,教师在讲评时要有所选择,得分率高于75%的题目只需点明“题眼”,让学生自我纠错或小组讨论解决即可。具体做法是:(1) 对于每一个错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错题,剖析自己当时的思考过程,分析答错的原因,是自己粗心答错了,概念不清答错了,还是考虑不周答错了。暴露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进行错误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2) 对于每一道错题,不论是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都要求学生写出思考过程,求出正确答案。基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会做的题目都能从订正的思路分析中反映出来。而讲评重点应放在学生得分率在20%到75%之间的中等难度的题目。对于得分率很低的题目应重点讲方法讲思路,让学生课后对照答案自己思考,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只有找到学生的错误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切中要害,才能避免学生以后“故伎重演,重蹈覆辙”。

3. 讲评时应突出物理方法,分析思路

教学案评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出试题的正确答案,更要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评讲,处处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教学案讲评课,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训练了思维,而且掌握解决问题的物理方法。对于同一知识点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同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解题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针对教学案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剖析余地的典型试题作进一步“借题发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散,开拓思考的视野,讲评教学案时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知识拓展。

4. 讲评时应注重解题方法指导改进,提升策略

有的教师讲评教学案时,偏重于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不重视对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讲解,这样是不利于今后教学的深化和扩展的。因此,讲评中应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① 指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理解题意,正确把握答题方向;如何挖掘隐含条件,从何处分析,如何排除思维障碍,走出思维误区。②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建立物理模型,如何确定解题思路,如何选择解答方法和规范化解题和表达。

5. 讲评后要总结提升变式训练

第7篇

 

一、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高校办学质量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关系密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高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旨归。“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1]从实然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乎高校形象和声誉,关乎外界认可度,深刻影响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虽需系统合力,但主要仰赖高校课堂教学的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能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宏观导向设计与微观践行相结合,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寻求具体教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优化实为高校教师之致力面向。实现本科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提高,理应作为提升本科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高校内涵建设的具体落实环节,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精力集中点和重要关注点。

 

二、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就法学十六门核心课程而言,公安院校侧重于与公安业务密切联系的法学课程,包括刑法学、行政法学、刑诉法学等,不重视民商事法学课程。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将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理论课程置于点缀和配角的地位,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有的院校仅在法理学、宪法学课程中选择其一,有的院校即使同时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但学时却有大幅度的削减。考察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现状,其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特色教材。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材,内容较多且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以法理学课程为例,现有教科书基本包括法的本体论、法的关联论、法的价值论、法的历史发展、法的运行论等五大部分内容,涉及很多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于初接触法的大一新生而言,枯燥性、陌生性不言而喻,又因其缺乏公安特色,学生难以感知到学习法理学对于未来执法的意义,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在教材缺少公安特色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公安业务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授课教师化繁为简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内容及其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上有不同的理解,这难以保证学生面向未来公安执法掌握必备的法理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2)课时不充足。普通高校法学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基本上在60个左右,而在公安院校采用同样的教材其课时量甚至不足30学时,严重“缩水”的教学课时成为掣肘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限的学时必然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区分讲授内容和自学部分,对教材体系进行再创造。有限的学时也严重制约着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囿于缺乏充足的学时作保证而难以有效施展。

 

综上,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囿于使用“普适性”的教材,教学内容冗繁但教学课时有限,在这一矛盾前提下,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授课教师不应止于备教材、备教法,不应满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简单突破,还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做出系统规划和科学选择,尽可能为学生呈现相对完整的法学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突破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全面养成的障碍。

 

三、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概念的厘定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当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2]32。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各要素,形成教学程序的优化组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学设计虽然大体属于课堂教学之前的行为,但它不等于备教材、备教法等备课行为,也不同于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3]237。教学设计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在内的系统优化和整合,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超越了传统的专注教材教法等备课活动的范畴,它关注教学的统筹安排,不仅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而且包括教学环节的有序把握、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学策略的精致设计、教学语言的渲染等。从现有教学实践看,效果突出的教学必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师尤其注重通过尽善尽美的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

 

(二)教学设计对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蓝图。”可见,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有关技能的生成,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托,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院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公安法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且设置的教学课时一般较少,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必须寻求一种具有系统性、艺术性、高层次性、高涵盖性的教学设计,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备教材、备教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解决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等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四、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总策略

 

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坚持如下的总策略:第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第二,应立足实际,面向公安执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保持长期主动学习的兴趣;第三,应依据系统科学理念优化配置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要素,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第四,应关注教学用语的专业性和凝练性,科学有效地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

 

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馈四个环节。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传统课程教学较为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致。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尤其不能回避能力和情感目标,不能单纯地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旨归,不能简单地专注于教材内容的注释。本科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外化更是对学以致用能力及法治素养的彰显,只有培养的人才在执法办案实践中显现出娴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故此,公安本科教育应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到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必须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执法中以坚定不移的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为指导,将法学知i只运用于个案之中。教师在通览、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恰当界定课程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要注意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设计。以法理学中“法的价值”内容为例,教学目标至少可以设计为:理解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机制,提高运用法的价值理论分析和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有关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目前,公安法学理论课的一些教材逻辑性不强、理论性过高、内容体系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知识点重复或衔接不畅、用语艰涩难懂等问题,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必须在厘清教材内容脉络、理顺知识体系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可以根据设计预期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次序,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多寡、详略、引申或忽略等,做到详略和逻辑衔接得当。例如,可将“法的历史发展”部分的内容调整至“法的本体论”部分,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时不足的问题,又能兼顾公安院校的特色。

 

3.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节课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引人什么样的案例、事例,多媒体课件中是否插人音视频,等等,都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精神。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触动并促使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一个精心引入的案例对问题的说明可能甚于教师数十分钟的理论讲述。为讲好一次课,教学用语的夸张与幽默、教学课件的简明性与视觉冲击力等都要经过认真谋划,反复推敲。

 

4.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合理,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具体措施和形式很多,如课堂提问、课堂习题巩固、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疑难问题的必要延伸等,教师可结合教学时间、知识特性、教学目标等合理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并尽可能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全面性。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一次课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自我感觉,及时修正、调整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使教学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第8篇

为保障学生和教职工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第45号)要求,小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区学校推行建立食品源头可追溯体系,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落实主体责任,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完善人员配备,落实主体责任

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集中用餐岗位责任制度,明确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相关责任,执行有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学校食堂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状况定期开展自查,加强隐患排查;制定学期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与考核。学校应当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在校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二、建立食品源头可追溯体系

(一)严格供应商筛选。各学校(幼儿园)食堂、小饭桌要从取得许可资质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超市、大型食用农产品加工配送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能提供追溯信息或销售票据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建立固定的购货渠道。有条件的学校食堂可对米、面、油等大宗物品进行统一招标采购。

(二)严把原料采购。学校食堂不得采购《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得采购临期甚至超过保质期食品;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亚硝酸钾);要严格限定外购直接入口食品的种类。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不得制售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不得加工制作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品。

(三)落实索证索票。学校食堂采购食品及原料,应当按要求索取并留存上游供货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或小经营店备案证以及销售票据。证、照、票要加盖上游企业公章。采购肉类应当查验两证两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采购肉类制品的应当查验肉类制品的检验合格证明,采购蔬菜要索取农残检测报告。

(四)建立进货查验电子台账。学校食堂应当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电子台账,由专人记录、专人负责,并及时按月备份。进货查验电子台账要如实准确记录购进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相关凭证。进货查验电子台账和相关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食用农产品的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三、加强食品贮存管理

(一)食品库房管理。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及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食品库房应有通风、防潮、防虫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食品和非食品库房应分开设置,食品应当分区分类分架存放,遵循隔墙离地、先进先出先用的原则,定期检查库存,设置不合格食品区,及时清理超过保质期、变质食品。

(二)冷藏冷冻食品贮存。冷藏冷冻食品应按产品标示温度要求贮存。冷藏、冷冻柜应当贴有标识,有外显温度,并定期除霜、清洁保养。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分柜存放,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幼儿园食堂、小饭桌不得购进冷冻肉,其他食堂确需购进冷冻食品的,尽量缩短储存期,不得堆积、挤压存放。

(三)散装食品贮存。散装食品贮存容器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四)食品添加剂贮存使用。除以小麦粉为原料制作包子、馒头等发酵面食品中使用无铝泡打粉、苏打、小苏打外,其他加工制作过程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应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专柜(位)存放食品添加剂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使用容器盛放拆包后的食品添加剂的,应在盛放容器上标明食品添加剂名称,并保留原包装。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应专册记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添加的食品品种、添加量、添加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

四、建立健全陪餐、陪厨制度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小饭桌于2019年4月1日起执行集中用餐陪餐、陪厨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学生家长与学生共同用餐。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民营养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以及“食堂开放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家长陪厨。陪餐、陪厨人员应进行年度健康体检,患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陪餐、陪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可以付费陪餐。

学校(幼儿园)、小饭桌每周公示陪餐人员并做好陪餐记录,包括陪餐时间、陪餐人员及身份,当餐食用菜品,发现问题,意见建议以及整改时限、结果和责任人。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每学期组织“食堂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观食堂后厨,了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小饭桌要严格落实陪餐、陪厨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家长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研究反馈。

五、加强信息公示

学校应当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利用公共信息平台等方式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以及学生过敏食品等信息,组织师生家长代表参与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管理和监督。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每周公布学生餐带量食谱和营养素供给量。

附:相关定义

1. 冷荤类食品,指一般无需再加热,在常温或者低温状态下即可食用的食品,主要为熟食卤味;

2.生食类食品,一般特指生食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