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

第1篇

主持人提示:在未来的社会中,技能的作用会逐渐凸显,尤其是生存技能的掌握,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社会、学校、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必须打破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长钟进友:在未来的社会中,技能的作用会逐渐凸显,尤其是生存技能的掌握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社会、学校、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必须打破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对此,我校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多角度的学生评价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抓住中学生荣誉感、自尊心和羞耻心比较强这一特点,将清洁劳动纳入德育考核之中;通过评选流动红旗、优秀班级评选等手段将劳动成果融入到学生个人评价之中,融入到集体荣誉之中;通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班级凝聚力的逐步形成,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期将学生从为了班级荣誉而劳动转化为热爱劳动而劳动,最后形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我校实行日常早、午、晚三次教室、楼道保洁工作及早晚两次寝室保洁工作,周四下午放学后和周日晚间返校后进行教学区大扫除和寝室大扫除,让学生在劳动中明白看似繁琐简单的保洁工作却可以为全体同学和老师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明白:日复一日的保洁工作,会培养人持之以恒的信念,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受用终生。此外,学校规定全校教师要做好本办公室的保洁工作,做到地面干净,桌面整齐,窗明几净,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成长。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劳动实践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劳技课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因时而动,不要求大求全;要一个课程一个课程做完整,做出成效。特别是劳动实践课要做好分项、分组、分任务的工作。既不能让学生超过劳动强度,也不能做形式走过场。劳动实践周的选择,最好是春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令人赏心悦目;还可选择秋天,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可以充分享受劳动果实丰收的喜悦。此外,还要有安全保障。用电安全、劳动工具使用安全、旅途交通安全、吃穿住行及医疗卫生安全,都要有严格规范的实施细则。有条件的,可以临时聘用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农民师傅现场传授劳动的技能技巧和经验,这样的效果事半功倍。还要注意不能把劳技教育课与平时的学习生活隔离或对立起来,要把平时卫生清洁劳动、家务劳动与劳技课教育有机融合,要把平时学习劳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要把劳技教育与培养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结合起来。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培养21世纪新人提出的总目标。对于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技能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对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系列化,走出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育人之路。学校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先生存再生活”“先自理再回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思路,体现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学校依据不同学段,确立了不同教学内容: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中年级,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高年级,以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

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主持人提示: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通过“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学校在单科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其他学科进行主题整合式综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低年级训练重点是“个人服务”,像学会洗脸、洗手、刷牙、穿衣、叠被等;生活适应课中的教学重点是“叠衣服”,确立近期学科整合的主题“认识衣服”,各学科结合教学任务,确立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生活语文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绘画手工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数数自己叠了几件衣服(生活数学课)等。

第2篇

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榆次区教育局政教科工作意见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进行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继续落实“我成长、我负责、我与逸夫同发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坚持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思路

(1)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为中心,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德育“软硬件”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德育队伍:促班主任业务水平提升,强化年轻班主任的训练与培养。

(3)继续落实德育工作“三化”: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序列细化;活动开展系列化。

(4)继续以常规工作为根本,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5)夯实两个基础: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管理、班级管理。

(6)工作中做到“四字”:真、实、细、心(用心去做)。

三、工作目标:

(1)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道德、行为显著提高。

(2)做实责任教育,使之不走过场,不疲于应付。

(3)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检查,“严”字当头,以“沟通、谈心”为手段,以“爱”使之感化;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特色。

(4)做好“三结合”工作及学校德育薄弱环节。

(5)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基本原则,推进道德讲堂的开展。

(6)继续加强音乐吧的活动灵活性以及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平台。

(7)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 (工作计划 ) 继续落实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沿用“星级评价”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学初继续开展《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

(2)在全体同学中开展“星级评价”活动。在各班中每周、每月评比“文明礼仪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并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对他们进行表彰,通过此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德育的表彰、激励作用。

(3)继续加强和完善校园环境的“四化”(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建设,重点突出教育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提升各班育人环境。继续加强卫生工作,要求各班卫生一日两扫,与此同时在保持上下工夫,摒弃不良习惯,把随手扔果皮纸屑的普遍问题解决好,定期检查各班每周一次。

(5)做好“艺术教育”工作。结合庆“元旦”,德育处在12月份组织开展好“校园歌颂节”活动。

(6)继续开展好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小学劳动基地实践活动(5年级),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实践意识,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在活动中要严密组织,充分展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7)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利用广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查找学校安全隐患,每逢重大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11月份继续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利用橱窗、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安全事项,利用手抄报、

绘画、安全排查及安全疏散演练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自保能力。

(8)做好2012年下半年德育各项评优工作。

a、做好一年一度的三评一访工作。学校成立三评一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好学校的方案。学校德育处利用校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评选方案。按照区德育科此项工作的要求,各班评选工作要严格评选程序。评选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b、做好德育论文、个案、班主任评优等市区级上报工作。要求每位班主任都要积极参加,认真撰写论文及个案,力保2-3名班主任教师论文、个案荣获区级奖项。

(9)进一步健全德育信息周报制度。学校成立德育信息周报小组,负责本校德育工作简讯的撰稿

第3篇

(一)小学德育课指导思想的改变

在没有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指导思想是在道德的基础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以学习为主。此种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后发生了改变,对人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围绕儿童的生活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道德,与此同时,还强调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教授学生知识等与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将德育教育和其它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连接。

(二)小学德育课性质的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前,小学德育课的性质是一种分科课程,所谓的分科课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分开了,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社会等的认识并不全面,教学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教学效率较低。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性质有了明显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德育课和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生活课,两者的有效联系,使原本单一的德育课转变为“品德和生活”相结合的课程,进而体现出了综合课程的性质。

(三)小学德育课目标的改变

在原有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等。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倾向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注重学生对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德育的目标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还针对学习方法以及情感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小学德育课内容的改变

小学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民主与法制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基本将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进去了,这些教育内容中,有很多内容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弘扬的,这样就使得人们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是以社会价值作为标准的,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可以为德育社会功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相关人员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为依据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小学德育课实施方式的转变

在小学德育课的实施方式以及评价功能上,其注重的是结果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实施方式和评价功能有了显著的变化,在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更重视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将综合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进行了整合,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评价,更加合理。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求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从评价的角度、主体等进行转变,与此同时,还要求使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课更加重视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资源,课程资源也不再局限于教材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来丰富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

二、结束语

第4篇

一、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1.创新德育工作理念。中职学校要全面发展,必须创新德育工作理念;要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必须要有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要有较高的德育素养;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只有培育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才能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如近年来,我校坚持“学生为本,严格管理,规范行为,培养习惯”的教育理念,确立“立德、尊师、勤奋、创新”的校训,“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崇德、砺志、苦练、勤学”的学风,这些理念,成为学生磨砺意志、志存高远、陶冶情操、勤奋学习的精神动力。我校教师经过对德育工作不断摸索、创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教学能力到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升华。为此,中职学校一定要创新德育工作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使每一个教职工的思想理念深入到“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之中。

2确定德育实践主题。在完善德育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中职学校要把德育实践主题确定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如我校每年以元旦、清明、五一、五四、中秋、国庆等节日确定为主题教育活动。元旦是一年的开始以文明礼貌教育为主题;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圈,以缅怀革命烈士为主题;五一劳动节以劳动教育为主题;五四青年节主要以感恩教育、爱心捐助为主题;中秋是团圆节以尊老爱幼为主题;国庆是纪念日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主题。我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图片展、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方式,围绕“知荣明耻,健康成才”、“文明礼仪从我做起”、“青年志愿者行动”、“民族精神代代传”、“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等主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3突出德育五大教育功能。中职学校学生要以“成长、成才、成功”三成教育为主线,加强理想信念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立志成才的信念,突出德育五大教育功能。①诚信教育: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精神,开展建立“诚信班级”、“诚信考场”、“诚信之星”等活动,培养学生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遵守规范、言行一致的品格。②感恩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重点围绕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同学帮助我,感谢社会关爱我,感谢自然赐予我五个方面开展作文竞赛、诗文朗诵、短信祝福、主题班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守护母亲河”等系列感恩活动。③养成教育: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广泛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矫正”、“爱惜生命,远离”和“文明上网”讲座及签名等系列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④自我教育: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行“班干轮换制”、“班级值日制”,创建“特色班级”,让人人参与管理,体验职责和义务,感受理解与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要求。⑤成功教育:通过征文、演讲、才艺展示等形式,以及邀请事业有成的学友回校作创业事迹报告,请本校技能大赛获奖的同学谈成功经验,树立学生“我也行”的自信心和“我也可以成才”的理念。

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1.形成文化建设定位发展模式。中职学校要以文化建设定位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如我校近几年各方面得以蓬勃发展,学校文化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快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我校从社团自愿者、德育、管理、理念、班级、环境、行为七个方面入手,经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德育体系。德育文化—搭建起学校培育人才的平台;社团志愿者文化—张扬了职专学子的个性特色。班级文化—闪烁着学生五彩斑斓的个性创造;管理文化—包含着激励竞争的管理特色;理念文化—浓缩了学校追求的精神价值;行为文化—夯实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境文化—彰显校园教书育人的功能。形成文化建设定位学校发展模式,使教师的教书育人积极性得到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遵纪守法品德得到大大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素养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们知道《中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日常言行最基本的规范,但它毕竟是书面规则,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把道德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协同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参与。

一、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做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开展德育空间,深化了德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总结:

作为学校及家长的委托,班主任与其说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如说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其首要工作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美术教学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科与学科的整合,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成为现今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在教学中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更好的结合,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每个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我自2005年担任中学美术教师关注这一问题至今,9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其他教师深入的交流探讨,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美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常常认为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属于智育,而政治等学科属于德育,音乐、美术属于美育,体育课属于体育,劳动课属于劳动教育。这样分科,虽然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但却割裂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限制了学生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育”并不是互不相关的教育内容,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作为“五育”之一的美术教育来说,只有与其他几种要素相互联系,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中学美术教育内容包括中外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雕塑、素描、色彩、设计等,这其中,既有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内容,也有与自然学科相联系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课堂,不就美术而讲美术,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二、超越教材融会贯通实现优化教学

对于如何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新美术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做出方向性的指导,并且在中学美术教材中设置了“综合与探究”部分,安排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但具体教学效果如何关键还在教师,教材提供了课堂教学基础内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则要认真研究怎样利用、处理教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其他内容,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敦煌莫高窟》一课。我们在引领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讲解它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的同时,可以扩展到佛教故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讲到“飞天”壁画原本色彩绚丽,但现在画中的人物已变成黑色,可以让学们来探讨一下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黑色物质是硫和铅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有颜料中含+2价铅元素的化合物与空气中微量的硫化氢(H2S)缓慢作用形成的。这样就把化学知识深入进了美术课堂。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舞蹈《千手观音》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进而介绍一下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将其他知识元素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拓展性引导,不但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地理解美术作品,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在色彩课及其他绘画课上,我们可以根据绘画和音乐本身都讲求节奏与律感的特点,将二者相结合,依据不同的绘画内容,不同的作品去播放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欣赏美术作品,去绘画,实现音美、视听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在讲解绘画同时为学生介绍相联系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充分的去体验、学习艺术创作。比如康定斯基的《构图5号》,这幅作品在总旋律中有着丰富的层次变化,忽明忽暗的暖色调被一根粗壮的黑色曲线统一着,构成了强烈的节奏与韵律,产生了交响乐式的视觉图画。我们在为学生讲解时就可以配上一曲交响乐,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样让学生对这幅作品乃至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再如,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这其中蕴含的就是美术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一样都是表现美、创造美,让我们体验美的艺术形式。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就完全可以将诗歌等语文学科内容与一些美术作品相结合,依画诵诗,用诗讲画。比如,讲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一课,我们将其与曹植的《洛神赋》结合起来,让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学习诗歌,让学生真正的寓情于景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的同时,欣赏绘画作品的独具匠心之处。在欣赏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描述所看到的作品,或者让学生课前去查阅资料,课上为同学们介绍作品或作家以及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词造句的语言文字水平,将美术课与语文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又如,在14、15册的欣赏课中都有关于凡・高的作品,我们在讲授分析凡・高作品和介绍作家的同时,更应为学生讲解凡・高在历经挫折、失败、困境时为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特别是他对艺术的态度和信仰,从而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学科与综合实践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美术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探索这一单元,这一单元在美术知识学习中涉及了信息技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要将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好要求美术教师要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实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针对新的课程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勇于付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要注意积累广博的知识,精通课程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要求社会、学校、家长要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也要求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美术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为之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兴趣得到培养,视野得到开拓,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我国;民间舞蹈;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36-02

让我们翻开古代乐论,用观舞知其德、舞以美善、舞中求知、舞以传艺、舞以健身、舞以达欢等为素材,结合我国民俗及舞蹈的实例,看我国民间舞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以及古代乐论在今天有什么新的含义。

一、 舞蹈的德育功能

德,是为人之根本,有道德、品德、美德等含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观,通过舞蹈的活动可以了解他们的道德规范。敬老、爱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苗族的“赶花坡”、“尝新节”、“叫谷魂”等民俗和舞蹈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道德风尚。

“赶花坡”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时间在春节过后的十几天中。节日的重要标志是“花树”,它是一根碗口般粗、几丈长的大楠竹,竹顶梢留着翠绿的竹叶,竹身上挂满花带,五彩斑斓的花带在春风摇曳,令人心醉,使人心花怒放。

立花树的仪式非常隆重,必须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将花树栽在花坡场中央,并亲自捧着芦笙围着花树边吹边舞,跳过一圈以后,男女老幼才跟在他的后面开始舞动,盛大的“花坡会”也由此开始。

“尝新节”,顾名思义就是秋收以后的一天,大家聚集在一起品尝新收成的稻米饭和新酿的米酒,在饱餐美食、畅饮美酒后,人们一起跳起芦笙舞庆贺丰收,预祝来年的收成更好。当活动开始时,人们首先端出热气腾腾的新米饭、喷香扑鼻的糯米酒送到老人面前,请他们最先品尝。人们认为第一口饭、第一口酒、饭后的第一曲芦笙,都应该由老人开始,因为是老人教会后代种田、造酒、吹芦笙,没有老人就没有后辈,不尊重老人天理难容。尝新节进入,人们在酒坛内插上细长的竹管,大家围坛用竹管吮吸美酒,边喝酒边跳舞,尽兴方休。醉人的米酒岂能比得上民族美德的淳厚,通宵达旦的欢舞更表达了苗家尊老爱农的深情。

农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顺应自然,热爱大自然,崇敬大自然。农耕民族认为,大自然哺育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人们的劳动生活不可违反大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不误农时,精耕细作是农家的本质。过去,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局限,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够科学韵、迷信的观念和习俗,如认为稻谷有魂,并进行“谷魂崇拜”就是一例,而且各民族都具有他们不同的崇拜方式。

布依族在听到当年第一声春雷时,各家要敲击锅盖和仓门,意思是唤醒休眠了一冬的谷魂,以免春播后不发芽。人们边敲边舞,即兴发挥,娱悦谷神。水族敬谷神的做法是,惊蛰后不准吹芦笙,更不准跳芦笙舞。他们认为一吹笙,就会把谷魂吹跑,把水稻上的扬花吹掉。而且要用蜡把芦笙嘴封上;以免风不小心把芦笙吹响。这种带有神话和迷信色彩的观念和做法,正反映出中国农民纯真、质朴的品德和知识之不足。也正是这些说法、做法,达到了不误农时、勤于耕作的目的。舞蹈就是这样的与弘扬民族美德结合在一起,在民俗活动中,使后辈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接受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是宝贵的,当人们掌握科学知识以后,愚昧和无知便能克服,舞蹈就是为新的民俗活动注入新思想、新文化的和理想的渠道,自然它也成为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舞蹈的美育功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表现美的方法和审美的标准则各有不同,但少数民族通过舞蹈进行审美,则是他们的创举。节日中,全村寨参加表演的舞蹈,不但可以体现出民族群体团结、敬老、热爱农耕、热爱家乡的美德,而且还能使参加的人接受美的教育。

人们在跳舞时,感情集中,心灵在净化,各种优美的舞姿,显示出跳舞人的个性美,和他所追求的美善,舞蹈成了民族和个人美善的象征。舞蹈可以表达高度集中的虔诚、敬仰、友善、爱慕等各种感情,以及青年男女间的纯真爱情,这一切无不是对美善的追求。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话动,如“赶花坡”成为青年们谈恋爱的场合,不过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芦笙,用舞蹈,舞蹈是衡量情侣的审美标准之一。

人的外貌、面容、体态仅是美的外观,舞蹈跳得如何,却是内心和外表相融合的形神美的表现。所以,每当“赶花坡”时,母亲对已成年的姑娘,是想尽办法用服饰和银器把她打扮漂亮,让她在跳舞时显得更美。花坡场上,平时再腼腆的少女,也会大大方方地选择她认为最美的对象。男青年们也不例外,他们都把自己的芦笙油饰得特别明亮,上面还插着几根漂亮的长羽毛,表示他们在追求美丽的姑娘。

高原山区一顺边的美,是审美的标准之一,舞得和谐、优美,是长期的劳动生活锻炼出来的,体现了劳动的美;男青年芦笙吹得动听,舞得美妙,是他对民族乐舞掌握得牢实、思想敏捷、行动灵巧的表现,深为姑娘们爱慕。姑娘们也展示她们亲手绣制的花带,花带的图案新颖,色彩谐调,做工精细,说明她们心灵手巧、劳动勤快,也使男青年们重视。

聪颖的姑娘们,从多少支同时吹奏的芦笙曲调中,可以分辨出她所喜爱的青年吹出的音色,把精致的花带系在他的芦笙上,两人双双起舞,芦笙曲奏出了共同纯净的心灵之歌,表现出一种深情、秀丽的阴柔之美。

水族青年男女在“端节”上,也是用芦笙舞传情的,但却是另一番景象:芦笙曲调浑厚有力、刚劲奔放,舞步摆动如风,又像翻动的波浪,充满阳刚之美。

三、 舞蹈具有开发智慧及传授知识的功能

一些民族常通过民间舞蹈宣扬本民族的历史,介绍劳动知识,发挥舞蹈传授知识和技艺的智育功能。

“傩舞”原是中国古代祭典仪式的舞蹈,舞者戴木制面具,扮作神灵驱逐疫鬼。它的历史悠久,孔子《论语》中就有“乡人傩”的记载。后发展为民间舞蹈形式,在江西、湖南、贵州等一些地区流传,并出现了许多神话人物和表现劳动生活的内容,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例如江西的傩舞中有“开山”、“纺绩娘”等舞蹈节目。

“开山”的舞者头戴开山神的面具,手执一把长柄的板斧,表演“开天地”用大斧开山创造世界的传说,虽是独舞,但很有气魄,包含着祖先创业维艰的深义。

表现劳动生活的“纺绩娘”。舞者戴形象乐观“歪嘴婆婆”的面具,表现她辛勤纺麻,却又讲求整洁,在整天忙碌中,也要先梳洗整妆之后才开始劳动,宣扬爱整洁、爱劳动的美德。观众在观赏中受到教育,得到一些纺麻的知识。

过去,满族有一种叫做“拍水茶茶妞”的民间舞蹈,在黑龙江宁安流传。舞蹈为母亲、长女、次女三人,表现母亲教两个女儿如何使用盆、瓢、勺在河边舀鱼、嬉戏的妇女日常生活,使观众看到过去女真族渔猎遗风。“茶茶”女真语意为“少女”,此舞有教少女学生活知识的含义。

此外,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苗族的“迁徙舞”等舞蹈形式中;舞蹈情节都有反映先民迁徙历史的歌舞内容。这些节目,多比较简单,但和民族生活结合紧密,使观众看后感到亲切,印象深刻。舞蹈具有启发智慧、联想知识的功能。

四、 舞蹈的劳动教育功能

舞蹈源于劳动生活,也就大量地表现劳动生活,并把它升华为艺术形式,使观众从中得到艺术欣赏,又受到劳动教育。像“狩猎舞”、“绣花舞”、“舂碓舞”、“纺织舞”等都是这种类型的节目。其中布依族的“纺织舞”更有典型性。

布依族古代也叫“仲家”,居住在贵州黔南、黔西南的一些地区。自古以来,布依族的纺织和蜡染工艺,就像他们家乡内黄果树瀑布一样久负盛名。妇女们精工巧织的“仲家布”著称于世。布依族妇女素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过去,她们白天和男人一样的下地耕耘劳作,晚上还要在微弱的灯光下,坐在家传的纺织机前纺纱、织布。在艰苦的环境和简陋的织布机上,她们灵巧的双手却神话般地织出精美的布匹,而且,还把纺织的劳动生活编成“纺织舞”,通过舞蹈歌颂布依族妇女的美德,向子孙后代弘扬美善,传授纺织技艺,进行劳动教育。

布依族妇女长年在水田劳作,脚步练得轻稳有力,织布机上的操劳,也使双眼灵活、双手灵巧。当地民歌《纺织谣》这样写到:“十五月儿亮堂堂,布依姑娘纺织忙,纺车团团转,棉花细细纺,家家户户不愁吃,男女老少不愁穿……”。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笨拙简陋的织布机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已像民歌所企望的那样美好。而她们的智慧与美德,则仍在不断地编织民族繁荣之歌。

五、 舞蹈的体育健身功能

舞蹈不仅具有陶冶品德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体育健身的作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传统的武术中却带有舞蹈的成分,舞蹈中又大量地吸收武术的技艺,而且,有些民间舞蹈就来源于武术。例如:汉末华陀倡导的“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态;猴拳、醉拳以及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有舞蹈形象。民间 舞蹈中,北京郊县盛行的“五虎棍”,来源于武术的棍棒;安徽花鼓灯的“鼓架子”(男角)的舞蹈,是武术技艺的升华。傣族的男性舞蹈中,也从武术中提炼了许多动作和技巧。舞蹈的健身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舞蹈还可以将舞蹈、体育、娱乐、交际结合在一起,这在少数民族中比较常见,例如布依族的“糠包舞,就是如此。

布依族青年男女在交往中,“糠包舞”是他们用来选择情侣的方式,也是健身、娱乐的活动。

糠包舞是在节日中进行的。姑娘们用五色布制作成20厘米见方的糠包,四边缀有精美的短穗,当中还有一根绳子,抓着它可以抡起糠包远远抛去。人们选好活动场地后,男女青年分站两边,相距约20米。小巧的糠包寄寓着姑娘们的深情厚意,她们抛出时,此中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小伙子们则个个心领神会,巧妙地接住糠包后又向姑娘抛去。五彩缤纷的糠包在空中来回飞舞,传递友情,青年们欢叫、雀跃的神情动态,那抛与接的形象,都是优美的舞蹈,如诗似画。他们不经过臂力的训练,就难以准确地“打中”心上人,或接住飞来的深情,舞蹈增进了青年们的友谊,增强了健身训练。

你曾看过或听说过在击打着的木杆中间穿插跳舞的情景吗?那就是在海南岛黎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打柴舞”(也叫“打竹舞”),它也是融娱乐、健身、交际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前,先把两根粗木杆按一定距离平行放在地上,上面再横放几根细木杆,击木杆的人两人一组,对面跪坐,两手执木杆的两端。表演时,他们错落有致地合击手上的木杆和击打粗木杆,不停地发出清脆的声响。舞者人数不限(过去多是男子),和着声响节奏在木杆张合的间隙跳跃起舞,穿杆而过,如此反复,还模仿猴子青蛙等动态,情趣盎然。舞至,击杆者起身跪立,并把木杆抬高,舞者就在围观群众的欢叫声、口哨声中越杆而过。这样精采的表演,自然是经常跳舞中练成的,也是经过训练后,才能使击杆和跳舞两者,达到轻松自如、和谐完美的境界。近年来,“打柴舞”又有新的发展,经常有男女同舞的表演,而且,已把木杆改为轻便的竹子,舞蹈更加美妙动人。

六、舞蹈的趣味及娱乐功能

民间舞蹈给人们带来和乐趣,带来美的享受,即便在艰苦的环境和贫困的生活中,仍然发挥它趣育的功能。流传在安徽淮河两岸怀远、风台、淮南等地农村的“花鼓灯”,就是实例。

花鼓灯是自娱、娱人的群众性广场舞蹈,女角叫“兰花”、男角叫“鼓架子”,过去都由男青年扮演。演员中,虽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半职业的民间艺人,但更多的仍是农村青年。当地把花鼓灯叫做“玩灯”,把演员叫做“玩灯人”。从这“玩”字中,就可看出它的群众娱乐性。

花鼓灯的内容丰富,有歌有舞,歌舞相间,形式多样。歌的部分叫“花鼓歌”,多是用民歌曲调即兴编唱,用词美妙,情意深邃。舞蹈有“舞岔伞”(道具)、群舞、双人舞。舞姿优美,技巧性强,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演员多是临时组成娱乐演出班子,演完后,还要回去参加田间劳作。演出自始至终充满和谐欢乐的气氛,给在苦难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了乐趣,给演员和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让他们满足而归。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我国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人们乐于学习和表演舞蹈,所以,很多舞蹈几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最主要原因还应是舞蹈本身所具有得社会功能及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得到进一步发展,民间老艺人和新秀荟萃一堂献艺交流,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磅礴,不言而喻,有利的促进了社会的谐和及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孔子之后,礼的教育一直备受推崇,但是体育却渐为人所忽视,因此其人文价值也无从谈起。直到近代,体育的人文价值才重新为思想家、教育家们所重视,继而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观,成为系统的理论,为政府所重视。特别是西方文化传入之后,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培养“完全之人物”,关于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认为“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精神,王国维认为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方面,即智育、德育、美育。“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认为教育应当提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分别包含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五育”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同时融合了西方近代的体育人文价值、实用主义、信仰自由、西方美学等教育内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发展的一大突破,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西方有着与中国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教育注重培养有道德、有知识、体魄健康和富有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的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道德的、有知识的、同时又具有强健体魄的人,使其成为集智慧、正义、勇敢、节制四种美德于一身的和谐发展的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认为,儿童应当学习阅读,计算,同时学习音乐和体操,“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而健康的体魄是促进智育、德育甚至美誉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柏拉图的体育内容包括骑马、弓箭、体操、舞蹈等。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音乐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学习音乐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审美意识,更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理性、勇敢和公正等美德。古希腊的教育观为和谐教育,体育的人文价值始终是此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古希腊时代,第一位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家则是亚里士多德,他将少年儿童的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四个部分。关于体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少年的教育“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将身体训练亚里士多德又分为体育和竞技两部分,他认为“让青少年就学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体育教师将培养他们身体应有的正常习惯,竞技教师将授以各项技能。”儿童的身体锻炼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但是又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健康和影响其他能力的进展。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重视学生的习惯是德育教育最好方法。

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真理,发展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善行。关于美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儿童具有审美能力,用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和影响他们的性格和情感。古希腊三哲的教育观是西方人和谐教育观的萌芽,后世的教育家都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影响了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追求一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运动文化盛会,深刻的体现着真善美的教育思想。“奥林匹克运动的神祗们不仅仅是为了竞技才发起运动会,他们首先是为了反对无秩序和反理性的力量才创建运动会对青年的教育原则中贯穿着竞技,神性与人性的精神。在希腊文化全胜时期,运动一直是城邦生活的重要部分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可见,教育远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融合与竞技之中,而竞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为了批判中世纪的教会经院主义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压迫和束缚,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提倡人文教育,该教育思想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体育的人文价值在此刻得到极大的重视。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以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办学宗旨,同时又兼顾学生的身体、精神、道德,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在其名著《巨人传》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希望其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十全十美,毫无缺陷的人,不管在品行、道德、才智方面,还是在丰富的实际知识方面”的人文主义和谐教育思想。另外一位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思想家蒙田也持儿童必须两方面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他认为“只使他们的心智健全是不够的,还必须增强他们的体力,如果心智得不到体力的支持,就要受到过分的压力。”同时,蒙田认为教育一个完整人的途径必须是心智和身体教育同步进行,不能分开,将其视为统一的进程。文艺复兴的教育,从人的本位出发,确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尊重个性和人性,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既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又为近现代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不少教育家丰富了关于人的和谐发展教育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所提倡“绅士教育”包含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其中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德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智育是绅士教育的辅助部分。绅士教育为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产阶级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据此他将儿童的教育阶段分为婴儿期(出生至2岁)、儿童期(2至12岁)、少年期(12至15岁)、青年期(15至20岁),每一阶段都根据儿童心理和身体发展规律设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据此理念,卢梭认为一个完整的自然人到20岁因该是“长的体态匀称,身心健全;富于感情,富于理智;有良好的品德和审美能力,一切服从于理智的法则,有许多本领,通晓几种艺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注重教育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将儿童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然人。卢梭之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继承了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并且将其发展为“要素教育”。裴斯泰洛奇认为要素教育是“教育必须从人类知识的最简单要素开始,必须用所有事物的最基本形式给儿童以深刻的印象。”对于体育、德育、智育,裴斯泰洛奇认为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且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方法。关于现代奥运会的起源,“据考证,现代奥运会虽然是19世纪末才诞生的,但是它是14世纪以来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的产物。”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深受古希腊文化和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所提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观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影响,提倡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并认为体育是实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体育就是和平,对人类社会的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阐明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大生产的趋势出发,认为今后社会对人自身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只有体力和脑力,以及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而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为社会人,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之目的。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