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第1篇

一、新公共管理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的适用

(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性政府

基本公共服务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服务性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政府,需求者是公众,是政府对公众的服务。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商”,公众是“需求者”或“顾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要有“顾客向导”的意识,所提供服务要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向导”的意识要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不断回应公众的需求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要的工作,通过公众的信息反馈来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模式,吸引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

基本公共服务分散性、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难以有效的得到提供。应当允许私营经济部门或其他社会团体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如给予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同样的补助,鼓励私立医院的发展壮大,为私立就业中介提供更多机会等。这样一方面为基层政府日益繁重的行政事务松绑,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增强私营企业和其他相关团体的社会责任感,共同承担起社会事务管理的重任。

(三)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要增强竞争性,注重效率的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共开支不断增长,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越来越大。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开支中,不仅要关注预算分解在每个项目的资金,还要均衡各个项目所能得到的结果和收益。基本公共服务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的降低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通过私营部门的加入,增强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增加社会收益。

(四)行政效率的提高是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保障

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行政效率直接影响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高低。对政府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性、分散性、公共性特点决定了基层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灵活性地进行行政决策。基层政府组织文化应是弹性的、创新的、竞争性的、解决问题的。这也要求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部门对“员工”放松管制,进行充分的分权,改变传统公共服务中的人员管制、集权式采购和配置的控制,增强下级部门或“员工”的创造性和责任感。

(五)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具体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出现是伴随社会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就需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不仅要保障现实社会问题得到解决,还要预防未来问题的出现。基本公共服务预见性的增强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预见性增强对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更重要的是要使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不是具体服务项目质量的高低,各项公共服务能够得到顺利提供。政府应扮演“掌舵者”而非“划桨人”的角色。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矛盾冲突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们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它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理论,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自身缺陷,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冲突。

(一)企业家精神注重竞争和效率,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内容,具有基本性和公共性,体现的是最根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性和公共性统一于公正性和公平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配置要以公平性为基础,要让每个公民享受均等的机会,全体公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企业家精神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和市场竞争的公共行政运作机制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分配。基本公共服务中,公平和效率应是辩证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高效配置的社会,那么社会公众也应该是公正、合理地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同样,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的社会,资源也得到了有效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但在现实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中,公平和效率常常不统一,尤其对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促使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往往要牺牲社会公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公平性,也往往要以降低效率为代价。

(二)政府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官僚政治的影响可能会背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新公共管理主张的市场竞争、私营部门参与等,再一次将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推到了争议的前沿。政府行政是通过官员代表来行使的。政府官员在进行公共决策时要考虑政治因素,且他们都是有欲望的,有利己的一面。因此,当官员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一致时,基本公共服务就得到顺利的实施;当官员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偏差或不一致时,“经济人”的理性心理就往往促使政府官员选择自我利益或单位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虽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应当是“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但是现实政府官员同时也是政治官僚,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有时既是行政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大公无私的官员很少,多数情况会因政治利益的需要而降低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经济效益低而私营部门不愿参与或政府比私营部门提供更有效率的,由政府直接提供,其他的由私营部门提供。政府处于垄断地位,政府官员花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办事,缺乏积极性。现行行政体系中,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地方政府就会为了追求政绩,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而淡化社会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隐性目标。私营部门依据市场规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只要维护好和政府的关系,使政府利益不受损失,对公共服务的提供缺乏主动性,服务质量降低。私营部门在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对公众提出的新要求也会缺乏回应性。公众的要求就必须通过政府的中转来传达给私营部门,这样在传达过程中,既浪费时间,还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当私营部门利益和公众利益起冲突时,行贿、腐败等现象发生,而致公众利益受损,导致公众和政府矛盾的增加。并且在获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资格的过程中,寻租现象也会导致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只注重“掌舵”而不“划桨”,可能会迷失方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企业化的政府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划桨)分开的体制。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通过引入私营部门来提供直接服务的供给,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预测性和控制性,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对私营部门的监督、控制来促使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有效的提供。但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没有一个政府能对全部经济事务进行有效的控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私营部门、公众应是三个相互合作、平等的主体,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的自发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极少的,政府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而不是进行有效的控制,政府的监督和控制职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政治—行政二分法认为行政主要在于政策的执行,新公共管理一方面认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相互联系、难以分开的统一过程,行政人员应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又将“掌舵”和“划桨”分开,将一个行政过程又分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基层政府,最主要是在于政策的执行职能,若全部由市场来提供,基层政府职能将会被架空。但若完全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能分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舵手”不知水性,使航船迷失方向。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基本性的特点,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它具有公共性的特点,许多的服务事项通过市场的力量不能得到有效提供。尤其对于公共安全,有且只能由国家作为唯一的供应方来提供。

三、结束语

新公共管理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应用中,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配置为基础,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作为行政应追求的结果。政府要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引导社会各界进行监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更加透明。要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政府既要有“掌舵”的能力,还要有“划桨”的本事,当好社会航行大船的“水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竺乾威,马国泉.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姜佳英.论新公共管理中的前提假设在公共部门的适用性[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高瑞.浅析我国行政管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改革趋势[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6]曾宝根.评“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第2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理论;运用

引言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给激励的定义,我们可将激励归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内心状态,即人类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皆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也就是说,激励是一种动力,可以诱导人们按照其预期的目标进行各种社会行为,而同样,借助激励机制,用人单位便可以不断的开发优秀的人才资源。基于此,我们通过研究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公共行政管理单位获得更多优质量的人才资源,对于提高其行政管理水平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激励机制的概念介绍

1.激励机制的定义

简单来说,激励机制所研究的主要指影响人的工作行为的动力因素,即研究人的各种工作行为受到何种因素驱使,同时也涉及到一些促使激励措施发挥作用的基本制度。

2.激励机制的种类

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以及工作激励等,而合理借助四种激励机制的关系和特点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最为有效的方法。

二、激励机制的作用

1.增大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

借助合理的激励机制,绝大多数组织都可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奖罚机制,同时也可营造出一个竞争、合作的工作氛围,而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的吸引力,帮助组织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同时也可充分调动组织内部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牢牢的抱在一起,共同完成组织的任务要求。

2.提高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

经过有效的激励,组织可以逐渐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使其以一种积极、主动、自愿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激励机制也可以逐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其树立一种与组织荣辱与共的思想挂念,进而达到提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效果。

3.增强员工创造力和革新精神

借助激励机制,组织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奖罚机制,而在这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中,员工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加有传造性、更加新颖的创意,进而使组织始终保持一种新气象。

4.提供有益的工作环境

前面提到,员工处于一种拥有积极机制的工作环境内,会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会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进而便会促使整个组织的所有员工都能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自身工作之中。

三、现代激励理论介绍

1.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层次、安全需要层次、社交需要层次、尊重需要层次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层次,而要想完成这些需要,人就必须激发自身的原始驱动力。换言之,五种层次便是人类最基本的激励因素,而通过研究这五种层次,我们便可以深层次的进行实施管理、激发冬季以及引导行为等方面的探索。

2.双因素理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来看,我们人类所受到的影响工作因素主要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也就是说在工作中管理者除了要为员工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外,还应促使员工对工作自身产生兴趣,只有这样,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3.期望理论

就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而言,我们人类所获取的激发力量等于效价乘以期望值,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提高效价和期望值,才能真正使员工获取更多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四、激励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运用的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

在任何时候,公平公正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运用激励机制时,如果不能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就很可能出现奖罚不公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机制其应用的效果,还可能大幅降低部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组织的工作效率不进反退。

2.适度原则适度原则

指的是当员工作出某些成绩时,应根据成绩的大小适度进行奖励。针对此原则,公共行政管理单位应及时制定一套标准合理的奖罚机制,以防止因奖励不适度所导致的影响人心现象的发生。

3.因人而异原则

针对不同特点的员工,应尽量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应根据职工的优势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例如针对某些员工可采取精神激励,针对某些员工可采取物质激励等,其中应重点注意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

4.正反激励结合原则

仅采用正面激励对于某些并不上进的员工是不适用的,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公共行政管理单位应对一些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给予适度的奖罚,并通过树立反面例子的方式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激励机制对于组织的发展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而只有充分考虑到运用激励机制的几点原则,公共行政管理单位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婷婷.企业化激励机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9):265.

[2]刘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54-159.

[3]陈娟,邓晰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45-147.

第3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政府管理危机以及信任危机,同时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也进入了西方各国公共管理部门和政府管理的改革时代。在西方改革的冲击下,“新公共管理”的管理模式成为了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方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后,针对政府改革和治理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一、新公共管理的概论

“新公共管理”就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出现的政府改革的运动。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领域新的理论以及新的实践模式,它不仅是一种代替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和改革运动。在西方各国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中,结合多个公共管理学家的观点,我们得出新公共管理的内涵,有以下几点:1.在政府部门中实行职业化的管理制度。2.实施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明确标准化。3.更加注重对于结果的把控。4.政府内部将权力进行分散管理。5.将市场竞争的机制融入到政府部门中。6.政府部门在管理方面借鉴成功的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7.政府部门在财政方面要严格遵守纪律和成本的概念。虽然各个学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解不同,但是理论上都是由形同或者类似的诉求,在公共部门把市场机制融入其中,运用商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其进行绩效管理、市场化、民营化、分权化等等措施下,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公共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新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区分

1.权力不同。新公共关系的政府部门是主要权力中心,但是会将一部分权力分到社会中,而传统的行政管理的政府就是权力的中心,凌驾于社会之上。2.主体不同。新的管理是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另一部分政府外包给第三方进行公共服务,而传统的管理只是由政府全权提供公共服务。3.结果不同。传统的管理的缺陷很多,主要问题有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效率低下等等,就致使公共服务的各种危机出现,而新的管理就避免了这些不足之处,政府是高效率的、职权分明的。

三、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首先,我国没有专门的法规来约束行政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公务人员的行为。其次,单一的法规制度过于分散、笼统,没有细则来进行规范。最后,行政管理的法规监督制约机制仍需要完善。2.政府机构职权重叠、级别层次过多。政府职能不清晰,设置的机构过多且机构之间重叠,导致政府职能不清晰,政府机构过大,工作效率低。政府承担的责任也过多,包括本该由社会和企业承担的责任,致使原本政府负责的监督和保障等职能被减弱。由3.在公务处理方面。很多行政部门很严重,就造成了公事不办理,需要走后门、拉关系才能解决的现象。在我国各个层级的政府和各部门都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就导致办事效率不高、盛行、腐败成常态。4.在执行工作方面。在行政执行过程里职权责分不清,出现多头指挥的现象,下属在接到一件任务时同时受命于多个上级。如果多个上级的的想法一致还好处理,若不一致下属就会权衡各个关系,把重要的关注点落到处理关系的问题上,而不是如何做好这件事,从而就会导致有利可图时争着抢着去做,无利可图时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出现。5.在财政经费方面。政府部门往往办事都会超出预算,这就是由于大部分的行政机关不负责任,拿着政府的资金不考虑节约的问题,通常不计后果的大把花钱,也没有得到更好的成果,将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浪费在无用的地方。

四、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

1.新公共管理使政府的管理中加入竞争体制,这样就使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市场化,从而使政府不再进行垄断经营,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中,这样也提高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利用有限的资源向社会提供更大的服务,最终提高公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2.将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公共行政的领域,例如目标性管理、绩效机制、各种考核等等。在管理方面,要重视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效果等,明确目标,标准绩效,从而实现从传统模式到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3.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且切实执行。在法律法规制度上要重视工作绩效和更优质的服务并在工作中得到落实,也要将理论或计划运用到实践中,不能只存在于空想。4.借助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中的中介组织等力量,创造相应的社会条件,将政府内的公共职能分离出来,然而现在这种中介组织不完善,自我约束力不强,还需慢慢实行。5.将集中的权力进行分权,对于政府的角色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将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进行分离,将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的社会背景不同,不能全盘照搬,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对新公共管理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借鉴,且对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估,将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进行磨合,才能为己所用,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景来.西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研究述要——兼及对中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葛建文.新公共管理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适用性反思[D].南京理工大学,2007.

第4篇

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最主要的三方面内容,并就行政价值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新公共管理当中所涵括的新时代精神与文化进行了探讨,对于当代公共行政者而言,在行政价值观念的建构过程中,必须由以下几个视角来展开:民主合作行政、创新发展行政、竞争服务行政、高效质量行政。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政府;行政价值观

行政价值观的内涵即为行政主体对于其所追求的某种行政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理解。在行政价值观念当中涵括了大量对于具体行政事务的思想解读,因此行政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具备着一定的指引价值。因此行政价值观也是公共行政的重要基础之一,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行政价值观念也便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公共行政理论发展也为行政价值观念的建构与提供带来了可能。因而,便需要能够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来全面审视当前我国的行政价值观建构问题。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具体就涵括了三方面的内容,即:1)公共服务主体多样化,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于主要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采取的是“多中心公共治理模式”;2)执行机构更加自主化,政府行政单位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具备有极大的自主性特征,可基于政策与项目整体框架的执行基础上采取合同管理、绩效管理、公共管理等方式,来自主进行对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设计工作;3)地方政府分权化,也就是重点突出地方政府在提供以地方公共产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价值。在公共管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图1所示。

二、行政价值观分析

行政价值观即为行政主体就针对某一行政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理解与追求。其中还涵括了拥有相应行政价值观的人员对于具体行政事务的理解,因此其也便具备了一定的解释性特点;并且行政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具备着一定的指引意义,具有着特定的方向性特点。也正是基于行政价值观本身所存在着的这双重特性,导致行政价值观念本身便存在着对于具体行政价值进行解释与方向指引的作用。总的来说,行政价值观念将会对政府功能与结构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即存在着怎样的行政价值观念便也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政府体系与公共行政体系。鉴于此,对于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便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陈旧行政价值观,积极树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来更好的投身于新公共管理事业当中,使公共管理工作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

(一)由集权转向为民主合作

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民主并非是原本管理行政当中的民主,而是促使私人部门与非政府组织来引入公共服务,并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当中,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建议,切实促进民主走入到公共领域当中。民主行政不但是对社会公平与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其更加重要的是还应注重在执行具体行政操作时民主性,突出对组织健全的制度化公民社会的培养。

(二)由守旧转向为创新发展

行政管理的命脉即为效率,在此之中效率也涵括了效益、经济与时间三方面的要素,此三者间互为联系,密不可分。传统行政常常是过于关注于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效率问题;亦或是单纯性的追求效率而牺牲掉了其中的某一项要素,最终所造成的后果便是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行政效率停滞不前。新公共管理的出现便促使关于行政效率的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其更加注重由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调动起来,转变行政方式、增强行政能力、创造机遇条件,最终实现创新式发展。

(三)由政府中心主义转向竞争服务

新公共管理理念会促使政府职能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政府将更加倾向于为社会公众提供纯粹性的公共产品服务,并由非政府组织亦或是私人来共同参与为社会公众提供混合公共产品,此两者的积极协同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服务主体多样化,摒弃了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处于完全相同的起来,来展开竞争服务。对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政人员必须要能够具备良好的竞争服务意识,加强对这一方面意识素养的培养。

(四)由形式主义转向为高效质量化

新公共管理促使市场观念与公共观念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促成了在行政理念上的发展与创新;在衡量公共行政基本关系之时,产生了其自身特殊的有关国家、社会、市场、人民、行政等多方面的关系理念,实现了对于行政价值观念的发展;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应用市场经济行为中所较常采用的绩效管理,在突出行政责任的同时,要确保行政管理的高效化,并最终促成行政组织文化的创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统治型行政方式已经愈发式弱,公共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具备了更加多元、丰富的公共特性,同时其也表现的愈发明显。在此阶段当中,基于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发展演变趋势,即:由集权转向为民主合作、由守旧转向为创新发展、由政府中心主义转向竞争服务、由形式主义转向为高效质量化。

参考文献:

[1]黄建红.行政价值观转型与政府职能重塑[J].行政论坛,2014,(3).

[2]申永丰.论行政价值观的生长历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6).

第5篇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

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

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

第6篇

“新公共管理”是上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政府行政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主张运用市场机制和借鉴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来提高政府绩效,又被称为“企业化政府”。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第一,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以公民为顾客,强调顾客的价值,政府为服务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佳服务,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第二,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改变过去只关心投入而不关心产出的做法,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政策、规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第三,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激励和绩效评估,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第四,强调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取消行政服务供给的垄断性。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税务行政管理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积极借鉴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有益参照,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建设“服务型政府”、“问责型政府”、“企业型政府”、“学习型机关”等都是发源于新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确立和传播对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税务机构完善行政管理职能,按照“调动人力,减少成本,优化服务”的基本方针,建立服务理念和制度、服务精神和形式高度统一的,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和谐互动的,税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趋于完善的,税务机关服务和中介机构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一)增强纳税服务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关键,纳税服务观念要努力实现以下两个方面转变:

1.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淡化权利意识,充分认识到搞好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征管工作始终,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服务。

2.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从税收管理实践看,以往强调“刚性”管理,而忽视“柔性”服务,应站在管理者的立场,改变注重对纳税人防范、检查和惩罚的观念,相信大多数纳税人能够依法诚信的履行纳税义务,将服务基点从对纳税人的不信任转变到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思想,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优化纳税服务来预防涉税犯罪,使管理执法和优质服务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引导了纳税遵从,优化了税收秩序,提高了征管效率和质量。

(二)建立有利于提高纳税服务效率与效能的服务体系

税收工作应把“经济、效率、效能”作为纳税服务追求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快建立规范的纳税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税务信息资源,提供涉稅公共信息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税收征收管理服务和实时在线服务,实现全天候的“一站服务”或“无站服务”,减少纳税服务的中间环节,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纳税服务。

2.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开展结果导向的管理,深化税务行政审批改革,使程序运作现代化,解决办税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的现象。

3.加强过程控制,把优化服务渗透到税收征管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每道环节,建立以纳税人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4.纳税服务更多的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税务机关虽然是纳税服务的核心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在纳税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以税务机关为主导,多种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纳税服务体系,将具体的纳税服务事项交由社会中介机构或民间非赢利组织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

(三)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建设

绩效评估机制的设计要以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目标,并以此制定出客观可衡量的绩效指标,避免管理者盲目管理、工作人员失去工作方向。税务机关的绩效评估可分为组织绩效评估和个人绩效评估两套机制。组织绩效评估机制要设计定量指标,引入外部力量进行评估,定期根据综合效能考核指标对内部部门进行综合效能考核;个人绩效评估机制不宜采用定量指标,部门内部根据岗责指标考核到人,由直接上司和部门负责人来评估下属的绩效。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估应该有五个阶段,即制定绩效目标、指标、实施考核评估、评估对象对评估报告的反馈、公布评估报告、绩效改进反馈,目前的税务绩效考核中后三项比较缺乏。

(四)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方面,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职务与能级相结合的薪酬激励机制。同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指标,完善推荐、测评、评议制度,建立上级考核、同级评比、下级评议、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税务人员的行为与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统一协调起来。另一方面,实施人本管理,做到“知人善任”,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加强税收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来培育人;在税务人员中形成一种共有的思想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标准,使这种文化意识渗透到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中。

(五)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完善税务行政管理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借鉴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有益参照,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因此,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税务机构,很有必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按照“调动人力,减少成本,优化服务”的基本方针,逐步推进我国的税务行政管理改革。

1.完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布局税收组织结构是实现税收职能的组织保证,没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就会影响税收职能的实现。传统的税务机构体系纵向结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层级制结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税务机构;横向结构则是一級比照上一级,基本对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为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组织机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起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就要对目前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造重组,建立横向的信息交流机构,便于信息的沟通。要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税收管理机制,减少中问环节,压缩管理层级,按照实际需要,收缩没有必要存在的税收机构,前移各项税收业务,简化工作程序。按照流程再造理论,摸清税收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按照信息的流向和结转的方式归集税收业务,从而对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找到效率和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2.改进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机构高效运转运行机制包括各种岗责体系、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可靠保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收职能的关键。没有机制的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就会受阻,甚至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按照整个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设定岗位,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人员,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及时调整岗责,确保每一项工作特别是新增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构建专业化的岗责体系。

三、结语

总之,要想顺应新时代,政府公共管理就需要进行改变,新公共管理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进行了创新,为了更好的满足行政发展的需要。当前,是行政改革的关键时期,运用新公共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该积极的推行新公共管理理论,使税务行政管理高效的开展工作,保障政府部门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娄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10期.

[2]王遥.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年33期.

[3]李云晖.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1年14期.

第7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项目管理;强化措施

当前,我国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各项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出现以及运用,使得工程项目的投资额不断的增加,同时也在市政工程项目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造成了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对于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进行全面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将具体的管理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管理

(一)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在通常情况下,业主单位或者是相关的责任主体委托相关的中介单位进行相关的招投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招标单位要进行有效的参与,以此来保证招标文件的质量。招标的过程应当是面对市场,并且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政府批准的网站和其他方式招标公告,这样能够有效的引入竞争机制,也能够促进招标单位对市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控制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各个施工单位的资质要进行严格的审查,选择有较强实力和较好信誉的施工单位进入到招标工作中,以此来全面提高招标工作的质量。业主或者是责任主体要加强对招标工作的重视,对于投标单位所展示的投标工期、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选择综合能力较强的中标单位,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的管理

市政工程具有范围广而且面积大的特点,其不仅包括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同时也包括绿化、给排水等工程,而且这些工程相互交叉。城市立交桥作为典型的市政工程,其施工难度较大、而且施工结构复杂,需要考虑到周围的绿化、管线、给排水等工程,因此,为了保证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对各项工程进行科学的组织与设计,才能使工程顺利的进行,保证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工程。通常施工组织和设计的工作是由施工单位来完成的,其要完成各项施工组织并且形成科学的设计方案,然后由业主与监理单位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查的内容一般应当包括施工工序、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进度和相关的管理措施等,也包括人员和设备的投入与配置等内容,只有科学的施工设计方案,才能够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

二、施工阶段的管理

施工阶段是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阶段,其不仅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工艺的实施,同时也对工程的成本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等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其中包括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包括材料的质量。对于进入到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有合格的出厂证明以及相关的质量检验证书,并且经过严格的检查,确定其质量符合施工标准,才能进入到施工现场。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则主要是保证工程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施工,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且要实行监理旁站制度,对每一项工程质量都进行严格的检验。

2.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进度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业主单位相关的进度会议,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为工程顺利完成尽量提供便利的条件。市政工程一般工期都较短,因此业主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设备到场情况以及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工程计划有序的进行施工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缉拿眼,如果发现有延误工期的现象,则应当协同监理以及施工单位共同讨论,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3.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对于施工合同的管理,主要由三方组成,对于业主方,应该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合同的执行情况,审查复合支付等综合报表,而对于监理单位来说应看业主方履行合同是否及时,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则应注意业主方履行合同是否及时外,还应注意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收集,以在工程索赔上面处于主动地位。

4.文明施工及安全管理。施工的过程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定期对工程现场的围栏、扬尘等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要自觉的学习和遵守相关的制度,实行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业主和监理单位也应当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确保工程现场的安全性,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三、工程竣工验收的管理

对工程项目的验收,不仅仅是对工程外观的检测,更是对工程实际质量以及相关文件和资料的检验。工程的验收管理是一项系统的检验工程,其是对整个工程质量的一个综合评定。在验收的过程中,对于不合格的部位,需要业主和监理单位提出,并且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单位也要积极的配合,使工程达到复验的条件,在复验合格后,进行相关的保养和维护管理。在通常情况下,工程的验收工作应当是由业主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等部门共同完成。

结束语:

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促进了市政项目工程的快速发展,施工项目的管理对于任何一项工程来说,都应当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其要求项目的经营者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等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其通过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应当不断的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以此促进市政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锦升.小议如何提高市政工程管理及措施[J].科技资讯, 2012,(03).

[2] 薛咏涛.关于加强市政工程管理及措施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03).

[3] 吴震华.市政工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 2011,(03).

第8篇

(一)提高个人素质

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注重学习,注重积累,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只有个人素质提高了,才能跟得上企业和时代的发展脚步。

第一,要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拥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信念,了解我国关于企业的一系列基本的方针及政策,从而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

第二,办公室工作人员应重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从而强化自身的行政法律观念。众所周知,办公室属于一个综合机构,所以,办公室管理人员还应对其它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监管,督促它们按规办事、依法行事,最终提高整个企业的依法行政水平;

第三,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日趋广泛。计算机已经成为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工具,所以,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努力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从而实现办公自动化。这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尽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综合型人才的支持。所以,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应注重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本职工作相关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二)注重团结协作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效开展,需要借助每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力量。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只有将每一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团队,才能将工作做好。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基于“人本思想”,致力于人性化管理,应认识到,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如此。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包括想法不同,包括特点不同,还包括擅长不同,所以,应知人善用,发掘各自的潜力,让他们意识到并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应建立健全科学而系统的奖惩机制,以发挥规范和激励作用。

(三)做好调研工作

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办公室需要为领导收集相应的资料,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此时,办公室工作人员应重视调研工作,并将其落到实处。做好调研工作之后,应以此为基础,客观、严谨地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而翔实的材料支持,从而有效发挥出办公室的这一关键职能。另外,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制订工作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制订预期目标,而且要制订奋斗目标,还应实现二个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