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雕刻艺术的意义

雕刻艺术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雕刻艺术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雕刻艺术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天人合一精神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66-03

一、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造型法则及哲学依据

中国大型陵墓雕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随墓主人陈列于地下,如秦兵马俑、唐昭陵六骏;另一类是陈列于地上墓周围的仪卫雕塑,如汉霍去病墓石刻群、南北朝和唐乾陵、顺陵等墓前的镇墓石兽。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代表了封建体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雕刻艺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们皆具有纪念碑式的形态和雄浑的气势,大刀阔斧,取其大势,其整体意识是在充分尊重巨石的原始形态和在以气驭形的艺术方法中获得的。在中国古人看来,肉体形态的仿真是形而下的,没有生命力,是短暂的;而深藏于形体之内的灵魂,即内在精神才是形而上的,才具有生命力且代表永恒,中国艺术中的“制器者尚象”、“观物取象”以及后来的“离形取似”等法则皆源于此,中国古人把“形而上谓之道”中的“道”作为至高无上的终极追求。清代黄钺在其专著《二十四画品录》的《气韵篇》中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总结:“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读万卷书,庶几心会。”《沉雄篇》曰:“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苍润篇》曰:“气厚则苍,神和乃润,不丰不腴,不刻而俊……”王微在《叙画》里也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而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可见中国古人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所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艺术不仅是描摹出大自然一角的视野,还应抒发作者与大自然的心灵感应,也就是说艺术应当超越写实与实用的功能,作者的超拔人格精神应当在艺术对话中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这是一种儒、释、道合流或者是儒、道合流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儒、道、释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皆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儒家敬鬼远神,天人感应;道家“不愁生死烦,但觉天地长”,[1]追求天地逍遥;佛家崇尚坚忍、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它们皆强调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均对大自然寄托了无限的皈依,这与西方国家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截然不同。西方国家的二元对立思想是建立在西方近代平等、博爱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本主义思想;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却是建立在2000年前中国古人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积极思索和远古人类在漫长的生命火花的延续中对大自然形成的依赖、信任、崇拜、敬畏的过程中,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深厚的思想沉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因和皈依,强调形神分离或神对形的超越和剥离,这些都无不长远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逻辑和艺术追求。使得艺术生命在最大程度地膨胀着人类精神的光辉,同时也努力彰显着大自然的神秘和威力。

二、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寓巧于拙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对神韵的高超驾驭体现在其对寓巧于拙的把握。天人合一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应物象形的雕刻手法、“塑容绘质”[2]的处理手段使汉霍去病墓石刻群的跃马(图1)、卧虎(图2)等作品造型凝练、沉稳。与西方写实雕刻相比,汉霍去病墓石刻群开创了一种典型的东方造型审美,创造了一种粗犷豪放而非精致柔和之美,并发展了道家“见素抱朴”的顺应精神,即在顺应石材天然外形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稍加刻画,充分显现出石头的材质机理,使作品浑然天成、大巧若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道家就发展出中国的辩证思维: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白若辱、大巧若拙、福祸相倚……这些思想在长年累月的历史岁月中锤炼出了中国古人动态的审美观,从而影响到他们在艺术审美中也将事物对立两级看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过程,“巧”与“拙”、“动”与“静”等在中国古人看来已非单纯的对立两级,甚至根本就是同义词。这样一种动态的审美观直接而深刻地渗透于艺术创作中,使中国陵墓雕刻不仅寓巧于拙,而且寓动于静,甚至忽视了雕刻形体的空间和体块,而转向一种纪念碑似地浑朴、敦厚的艺术表现。

当然中国古代陵墓雕刻的寓巧于拙还与道家提倡的混沌思想状态有关。如老子就认为混沌状态犹如四肢还没有展开的婴孩,但哭声最洪亮而生命力也最顽强,而人的生命终结也归于无,这种“无”即一种混沌状态,正是生命和宇宙万物的起源。而物象雕塑形式的出现,也许象征着那些血洒沙场的将士将在混沌状态中重生。

除此之外,寓巧于拙的形式美还与儒家文化初期正义自强的阳刚美不可分割,这使得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呈现出山一样的脊梁、岩石一般的外轮廓,并发展出雄浑、厚重和静谧的艺术特质,在大刀阔斧“拙”的外形中辐射出一股阳刚美和正义的力量。这正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自然与刚毅、顽强的人性力量在这种机缘巧合中迸出的神奇造化。也许它疏于乖巧的形式,也许质朴的外形使其远离其生理结构,也许混沌的外轮廓让人难以捉摸,也许蕴藏其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呈现出一股飘渺、玄奇的深意,也许它们蓄意彰显的只是一块得天地精华,混元天成的璞石……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种思想的出发点不是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出于人类精神的张扬和升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种略显粗糙的表面下得到了尽情释放。中国古人的抗争精神和反抗意志从而在这种看似呆拙的造型中得以永生。

三、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虚幻灵异与永恒精神

事实上,中国陵墓雕刻艺术在天人合一思想框架下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多重表现形式。动荡300多年的南北朝是中国民族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并最终开启了隋唐艺术的鼎盛局面。

较之于霍去病墓石刻群,南北朝和唐顺陵石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夸张风格,帝陵墓前置麒麟、天禄,王侯墓前置辟邪、石狮等,或昂首挺胸,或张口吐舌,大都肋生双翅,颈有翎毛,有着强烈的慑人力量。中国古人云:“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3]中国长久以来保持着“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或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因此,古代中国陵墓雕刻艺术是生前享乐精神在死后的延伸,也是原始自然崇拜在历史中的延续,只是这种艺术表现除了寓巧于拙、寓静于动,还往往被古人赋予了更多的虚幻和灵异的想象。如南朝“齐宣帝肖承之永安陵前的石天禄”(图3),头生角,双目如电,昂首张口,弓腰挺臀,后腿微曲,体侧双翼浅刻,体态呈明显的“S”形,作腾跃状,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效果。其身体排列的翎毛更加强了这种即将飞升的效果,天人合一精神赋予了这种灵兽似豹非豹、似虎非虎、似狮非狮的生理特征。大自然的造化与人类的创新精神的融合再一次见证了人类想象力的神奇,这种似是而非的灵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严格的形制,天人合一思想在这里推波助澜、如鱼得水、酣畅淋漓地把一种活生生的超自然力量通过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了出来,仍是塑形绘质,但却有了王者之气,有了帝王之尊,这种象征主义手法让空间变得凝固,让体块融化于流畅的线条中,与其说是一尊雕刻艺术,不如说它是中国古人内心信仰的崇拜物――图腾的固态表现。

这种象征主义精神同样表现于唐顺陵石狮,只是各个朝代信仰的侧重和文化主流的起伏差异,因此在中国历史雕刻艺术作品上或更显敦实、厚重,或更显虚幻灵异,不外乎是思想律动的迁移创造了这种气魄。或厚德载物、静穆中和,或虚幻灵异、灵动飞升,或坚忍无我、色空两忘,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群星璀璨,但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却惊人地化为一种虔诚的信仰:或信仰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王道,或信仰佛教、道教,或信仰自然主义的祖先崇拜,以此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而艺术敏感地捕捉到了人类的思想脉动,信仰则在天然材质中如饥似渴地寻求着永恒的宣泄。“永恒”在中国雕刻艺术中有太多的共鸣,它燃起了中国古人对永生的渴望,燃起了中国古人对超越尘寰、飞升九天的信念,燃起了中国古人对权力的不懈追求。唐顺陵石狮和南北朝镇墓石兽等皆很好地展示了各自时代的特征,不管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时期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动荡岁月,中国古人都坚定的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信仰,它们在坚硬的石材中与自然共融,在历史进程中,智慧的古人以内心虔诚的信仰在陵墓周围建构了一个个永恒的神话。

四、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特殊使命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捍卫的是一种专制主义及等级森严的封建体制,其源于君权神授的天人合一思想。“天”在这里即神秘的自然界,“人”即人类一切创造性的社会行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大大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合法性,并理直气壮、高屋建瓴地诠释了王侯与生俱来的统治特权。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即是对这种合法性的艺术追求。因此,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是超越时空的思想与艺术杰作,空间在这里凝固以衬托这种不灭的永恒。雕刻艺术的纪念碑造型,以跨越时空的维度完成对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信念的捍卫,不管是南北朝的辟邪、天禄,还是唐顺陵石狮、昭陵六骏等皆体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捍卫精神和一往无前雄浑气魄。

“天人一体”赋予了人类更和谐的宇宙观和无比坚定的进取心,从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古人进行艺术创作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指导又是不自觉的,这是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的模糊性,这种思想是从人性苏醒中走来,随着人性的振作、自强,人性的伟大、浪漫、执著、偏狭、惰性、宽容、博大、深沉等都在中国意象雕塑中有了充分的展露。在这里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来了它的深邃性,在艺术表现中它含蓄得像一首诗,从情感深处走来又向灵魂的更深层渗透,它表现出深沉、羞涩、从容而非直白浅陋的生命情怀。天人合一思想生存的土壤是人性的深处,不轻易示人,但在青山绿水、柳绿莺鸣、月明星稀的感染和启发下它所触动的往往是人类灵魂最深处。毋庸置疑,无数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杰作前赴后继的地世人昭示着其顽强守护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殷殷依恋和娟娟缠绵。

[注释]

[1]翟文明:《探索发现系列•三教九流》,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2]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3]汉•王允:《论衡•四讳》,丘麓书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张如画. 从西北雕刻看中国古代艺术之精神[J]. 长春大学学报,2003,(4).

[2]王峰.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文化学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

[3]吴为山. 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6).

[4]曹又亲.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1) .

第2篇

另一方面,如果雕刻家任凭他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法在作品中表现出物体的形相,那么“雕塑”作为载体又极大地束缚了他的创造空间(他何不去画画、演奏或者写作?)。所以,如何让雕塑作品表现得强烈而自然,如何既能符合人们对形式最一般的概念的那些基本效果,又能排除大自然所呈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性,这是雕刻家如何能从“设计师”跳跃为“艺术家”的最需要跨越的门槛。

对此,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似乎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模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让感性和理性从对立走向了统一。然而,康德为了既能顾及再现论的规范性,又顾及表现论的独创性,不得不把联接点归结于特殊的心理秉赋。“这种天才的作品是一种范例,而不是规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康德说。可见,康德的局限在于他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夸大了心理功能的神秘性。

因此,在《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希尔德布兰德的思路是,放弃康德关于艺术与美有关的想法。正如潘耀昌在其札记中所说,“(希尔德布兰德)试图在把对此岸世界的感性的、艺术的认识确立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精神过程中超越康德”。这种对可视性概念的分析,对于雕塑而言,即认为其目的不是把观众置于一种混乱不堪的状况去注视物体三维的或立体的外表,不是让人们竭尽全力形成视觉观念(我们常常看见观众为此不得不围着雕塑转),而是立即给人们一个非常清晰的视觉观念,这种视觉观念是加入了创作者目的和意识的,是让人们感觉到一种不能从日常的观点看到的东西的意向。

第3篇

让•穆克(RonMuck)是一位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国超现实主义雕塑家。他195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启蒙主要来自于家庭的熏陶。穆克的父母都是玩具制造商,因此他从小就有机会自己制作各种玩具,这种成长经历培养了穆克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手工技能。大学毕业后,穆克开始为电影、广告公司制作模型道具。1986年他来到美国,为科幻类电影制作一些特殊效果。这些工作经验也为穆克以后卓越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1990年,穆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是为广告公司和电影公司制作逼真的模型道具。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在业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项工作并没能实现穆克对艺术的追求,他不满于道具模型单一的艺术表现力,没过几年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

他曾说:“(当时)我每天所做的一切都是面对单调的形象,这些模型的美只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来。我想做出一些比照片更逼真的形象,创作出一些各个角度都能呈现美和真实的作品。”[1]雕塑丰富的造型性和三维立体感,在这一时期给了让•穆克无数的艺术灵感。让•穆克看到雕塑的三维表现形式与自己想要表达的艺术形式相一致,“意识到雕塑是唯一可以如实再现三维空间中展开的现实审美的艺术类型,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欣赏同一件雕塑品”[2(]p570)从此,让•穆克开始投身到雕塑创作中。

其后的短短十年间,穆克创作了近40件雕塑作品。他的雕塑曾在许多顶级艺术馆展出,受到各大艺术馆的青睐,部分作品被奥胡斯艺术馆、澳大利亚国家画廊、赫希洪博物馆等争相收藏。穆克擅长通过运用空间视觉的变化达到震撼观众心灵的效果。他的雕塑作品不仅手工制作精细、尺寸特殊,而且作品之中还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让•穆克最早创作的作品为《长眠的父亲》,这件雕塑是穆克根据自己父亲的遗体创作的。穆克说:“父亲去世时我不在他身边,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非常想念他。”[3]于是穆克非常用心地再现了父亲死后的状态。雕塑刻画了作者逝去的父亲赤身安静地长眠着。整个雕塑长1m,为原型大小的2/3。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父亲身体每个细节的微妙变化:灰白色的头发、苍白没有血色的皮肤、安详的神态、清晰可见的血管和汗毛以及无力摊开着的手掌。所有这些状态都明显地告诉人们:生命已经终结,父亲已经消失了。作品尺寸的缩小既代表体重的减少,又代表生命的渺小,表示父亲作为人的活动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了。作品尺寸虽小,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却是强大的。它真实再现了死亡的瞬间,令人们陷入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同时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穆克早期的作品几乎都以小尺寸为主,塑造的雕塑形象仅仅是原型的1/2或者1/3。《勺形夫妇》是他的另一件代表作。这一雕塑长度仅为65cm,刻画了一对夫妇赤身躺着,两人面朝同一方向依偎着,彼此亲密无间,身体弯成了勺子形。这对夫妇的亲密姿势展示了所有夫妇惯有的状态,但是当我们仔细端详时就会发现,两个人虽睁着眼睛却没有交流,他们各自思索着,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虽然身体如此亲密,心灵却还是孤单、寂寞的。

除了小型雕塑,让•穆克很多大尺寸的作品也带给人们别样的震撼。他的大型雕塑代表作《男孩》在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展出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成为双年展上的一个亮点。雕塑的男孩高5m,蹲在地上,双手紧握于头顶。他软软的毛发、星星点点的雀斑、坚硬的指甲以及皮肤下的青筋都被刻画得逼真细致、毫无瑕疵。男孩用充满惊奇和恐惧的眼神俯视着周围的一切,眼里饱含着情绪,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大男孩”不仅体积庞大,还被放置在大型展厅里,通过展厅空间的烘托,达到一种童话故事中“巨人国”的效果。人们身临其境,被大男孩的眼睛所俯视,仿佛小矮人一样感到自身的无比渺小。这些作品夸张的身形和细微的表现力就是穆克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从艺术角度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真实地模仿,并不需要考虑作品与现实物体的大小关系。但当空间、情感或象征性的关系需要以大小差别表现时,夸大或缩小自然就出现了。”穆克并不是毫无意义地故意去夸大或缩小,而是根据他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来扩大或收缩空间,通过空间的立体表现和对比变化,达到一种视觉艺术的特殊效果,让观看者产生一种新的审美心理变化。穆克“以全新的形式改变了人们惯有的视觉接受模式,建构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具象世界’”[4](p46)。穆克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善于处理作品的平衡变化。艺术作品讲求知觉平衡,即人所感受到的形象重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艺术作品形状尺寸发生变化,重心也会跟着转移。因此,穆克作品的夸大和缩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家视觉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要重新达到知觉的平衡,就需要创作者处理好作品的形状、方向、位置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穆克失真尺寸的作品《孕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品塑造了一位怀孕九个月的裸身孕妇,她腹部异常突出,手极度疲惫地举过头顶,一脸的无力疲倦,突出的肚子给人以突兀、失衡的感觉。但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画面中各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力的相互支持和抵消。

第4篇

为了使整个画面更为逼真,在雕刻时,基于实际情况,对画面尺寸进行了相应地调整,继而使其搭配更为自然且更具美感。此外,在这一系列家具中,所采用的雕刻技法也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于传统雕刻蓝本,雕刻技法上的创新。由于传统雕刻蓝本所用纹样与图案大部分都过于符号化,雕刻层次较少,其画面缺乏整体感,且结构、透视关系也较为简单。因此在顶箱柜家具的雕刻上,所采用的纹样图案蓝本,其层次性更为丰富,同时每层间还有相应的过渡以及交叉,且表现力也十分丰富,通过深浅层次将郎世宁绘画情境进行了再现,这也是非常大的一次突破与创新。第二,雕刻具象美表现方式更为生动与细腻。

在家具的雕刻中,如何将这种层次感以及透视效果表现出来,也是郎世宁系列家具在雕刻中所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在传统常规雕刻中,对于松树针的制作均为事先进行打坯,首先铲出一个相应的圆形轮廓,接着再借助于三角刀来阴刻,围绕圆心来刻周长一致的线条,尽管这种方式省工且不费力,但是所获得这一松树针却显得呆板,且不够生动。而在郎世宁系列紫檀家具雕刻上,家具上所呈现的这一松针为雕刻者用三角刀、平刀以及斜刀等各种道具所雕刻而完成的,每一丝松针均纤毫毕现,同时之间又有重叠、欲垂状、交叉与翘起状,从不同角度来看,其都不同,而这也使得其透视效果以及立体感得到了加强,将松针处于自然状态中真实状态生动地再现。此外,对家具上所雕刻的这些鹰鸟花草,雕刻者在进行雕刻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对其神态、形态以及其各细节部分等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在通过艺术加工以后,将鹰鸟花草生动地再现于人们的面前。

传统所雕刻的松树皮,其每一片均是通过圆刀雕刻而成,松树皮形状大致一样。而在该作品中,则是通过多把不同刻刀来进行松树皮的雕刻,雕刻出了有密疏关系、皮块大小且形状各异的松树皮,相对于传统雕刻的这一松树皮而言,郎世宁紫檀家具上所雕刻的松树皮更为真实且生动。此外,家具上其他元素,如流水、花草与羚羊等,也是基于现实事物自身的特点,通过传统雕刻技法的改进,将其具象之美表现出来。本文来自于《轻工科技》杂志。轻工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第5篇

[关键词]希腊艺术 拉奥孔雕像群 艺术魅力

一、引言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希腊文明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主要表现在神话、雕塑与建筑上。其中,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为拉奥孔雕像群。拉奥孔雕像群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发现于罗得岛,群像高184厘米,作者是罗得岛雕塑家阿基桑得罗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世纪中叶。拉奥孔是特洛伊城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为了阻止装满希腊士兵的木马进入特洛伊城,他警示同胞们要小心防备,千万不能开城门,以免中了希腊人的诡计。然而拉奥孔对木马的“不敬”触怒了希腊保护神雅典娜,同时也违背了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于是,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蟒首先攻击咬死了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然后又紧紧缠绕着想营救儿子的拉奥孔,并用毒液浸透他的肉体,最后被巨蟒扼死而痛苦的死去。

艺术家们借这一悲剧情节,用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为世人留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完美和崇高的人类形象,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为此,笔者以拉奥孔雕像群为例,分析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静穆之美。

二、希腊雕刻艺术静穆之美的表现

德国考古学家、美术史家温克尔曼说:“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的突出的标志,这就是无论在姿态和表情上,都显出一种高贵的单纯与伟大的静穆。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的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而镇静的心灵。”[1]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拉奥孔雕像群,正体现出一种“高贵的单纯与伟大的静穆”的艺术美,具体来说,表现为隐形的哀号感、庄严的静穆感、富有的想象感等。

(一)、隐形的哀号感

在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中,他用语言写出了拉奥孔和其儿子即将被巨蛇折磨而死的哀伤:

当拉奥孔自己拿着兵器跑来营救,

它们又缠住他,拦腰缠了两道,

又用鳞背把他的颈项捆了两道,它们的头和颈在空中昂然高举。

拉奥孔想用双手拉开它们的束缚,

但他的头巾已浸透毒液和淤血,

这时他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

正象一头公牛受了伤,要逃开祭坛,

挣脱颈上的利斧,放声狂叫。

对于拉奥孔雕像群,罗马教皇列阿十世的秘书莎多勒特也写过一首诗:

一条蟒跳起,去袭击拉奥孔自己,

把他周身从上到下都缠绕起来,

然后用毒齿咬他的腰;

……

另一条蛇又突然溜回来,溜到下身,

把他的双膝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这两首诗写出了拉奥孔试图竭尽全力营救自己的孩子,其肉体受到了巨蟒的百般摧残和折磨,他哀号、他狂叫、他挣脱,但都无济于事,始终不能减轻身体的苦痛。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拉奥孔当时锥心刺骨的苦痛和撕心裂肺的哀号。

英国诗人拜伦在《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也这样描述了拉奥孔最后的无助和挣扎:

徒然的/挣扎;蟒蛇把这老人卷得越来越紧,/他徒劳地攫住蟒蛇,跟蟒蛇扭打着;/那充满毒液的长链把个活人死死/捆住——随着那巨蟒加力,老人/感到一阵阵剧痛,渐渐地被窒息了。

文字的表达是直白易懂的,而雕刻艺术的表现是直观含蓄的。雕刻艺术将故事的某一个情节或点静止的凝固在了时间里,成为了一种永恒,把诗中痛苦到极点的哀号隐秘在了雕刻艺术里。而诗的力量和文字的作用却弥补了那个点前前后后的各种情节和状态,将拉奥孔和儿子歇斯底里的奋力挣扎,描绘得生动具体。因为文字的表述没有任何形体上的限制,可以更加直白而富有激情的描述这一古典神话故事,让人觉得这种困苦和痛楚犹如发生在自己身上,怜悯、同情之心悠然而生。所以“拉奥孔面部所表现的苦痛并不如人们根据这苦痛的强度所应期待的表情那么激烈。”[2]:6

“完美的雕像艺术的条件,他们完全能适应;眼睛没有眼珠,脸上没有表情……不表现面部的变化,骚动的情绪,特别与反常的现象,以便显出抽象与纯粹的形体,使端庄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静穆的光辉,不愧为人类心目中的英雄与神明。”[3]:83“把绚烂夺目的美留给绘画,把激动人心的效果留给文学;一方面受着素材的性质与领域狭窄的限制,一方面这些限制也增加雕像的庄严”。[3]:83观拉奥孔雕像群,特别是看到拉奥孔身上似乎已经痉挛的肌肉和表情时,让人感受到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和拉奥孔父子三人想挣脱巨蛇缠绕、撕咬所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肉体上的,亦或是精神上的。雕像塑造的拉奥孔也全然不像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观者在欣赏拉奥孔雕像群时,没有明显、强烈的哀号感,也不能体会到拉奥孔在诗里狂放的哀号和激烈挣脱的表现,拉奥孔雕像群哀号感是那么的隐秘,而正是这种隐秘的哀号,让观者驻足不前,更加揣测和思量。

(二)、庄严的静穆感

从拉奥孔雕像群的构成看,拉奥孔和两个孩子所呈现的是金字塔式的构图,这种构成方式给人一种坚实、庄严、稳重之感,雕刻家用精湛的技艺将拉奥孔和两个孩子的肌肉、动势和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把人体肌肉所体现的力量美和巨蛇展现的曲线美高度统一,对比中体现着和谐,使雕像群富有了强烈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使整个群像充满了张力。

然而“希腊雕像的形式不仅完美,而且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一点尤其难得”[3]:83。在古希腊人看来,美就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时要避免丑。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它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德国美学家莱辛认为,一些激情和激情的深浅程度如果表现在面孔上,就要通过对原形进行极丑陋的歪曲,使整个身体处于在一种非常激动的姿态,因而失去原来在平静状态中所有的那些美的线条,从而与雕刻家所要表现出的极致美不相容。所以古代艺术家不得不把这种激情或多或少的冲淡,将激情溶解到拉奥孔极度痛苦的眼神和已经痉挛的肌肉里。把拉奥孔身心惨痛的哀号化为焦急的叹息,力求化丑为美,从而显示出“静穆的伟大”。正是这种内在富于激情,而外在似乎很沉静的表现,使观者体悟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形体美和庄严静穆之感。

(三)富有的想象感

焦急的叹息、无声的哀号,是一种欲哭无泪的,更或是痛苦到极点的无助与最后的垂死挣扎。从这一角度欣赏和理解拉奥孔在生命最后一刻所表现出的神情,我们更能深刻理解希腊雕刻艺术的魅力所在——“高贵的单纯”和“静穆之美”。

有关拉奥孔诗中那种惨痛发狂的哀号正是拉奥孔已经表现过的前奏曲,而雕像群所表现的却是某一瞬间生命最后的绝唱。其实,痛苦到极点时是无法用狂叫、和动作表现的,更多的是眼神所传达出的漠然和绝望,在似乎平静的身体状态下隐藏着波涛汹涌的内心起伏。雕塑家采用这种处理方式塑造拉奥孔,除了避免形体扭曲和保持高度美感外,同时也表现出拉奥孔从身体到心灵深处的极度痛苦。这是一种伟大心灵的表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的表情远远超出了优美自然所产生的形状。塑造这雕塑的艺术家必定首先亲自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然后才把它铭刻在大理石上。”[2]:6这源于心灵的表情让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而雕刻艺术“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倾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2]:18正是这种想象让拉奥孔雕像群长期保持着它固有的魅力和生机。因为“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因为想象跳不出感官印象……所以拉奥孔在叹息时,想象就听得见他哀号;但是当他哀号时想象就不能往上面升一步,也不能往下面降一步;如果上升或下降,所看到的拉奥孔就会处在一种比较平凡的因而是比较乏味的状态了。”[2]:19富于想象的空间让拉奥孔雕像群成为了希腊雕刻艺术的经典之作,也让欣赏它的人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艺术殿堂里无拘无束的翱翔。

三、结语

不一样的人欣赏拉奥孔都有不同的视角和想象,雕刻家对拉奥孔眉宇间和双眼的刻画,表现出拉奥孔自己身体所承受的苦痛,内心深处的丧子之痛,特洛伊城即将被攻破时同胞遭受俘虏的心灵之痛。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竭尽全力挣扎后无力的悲叹和无奈的绝望,无力到无声哀号,绝望到欲哭无泪。他想挣脱,挣脱巨蛇的缠绕和折磨,他更想挣脱“雅典娜”禁锢在他身上的无形枷锁。拉奥孔和孩子们高举的右手和仰望的目光,也暗示着他们向往着自由和无上的崇高。

艺术家没有在拉奥孔雕像群上直观的雕刻出激情到顶点的状态,让人们感受到了想象中哀号到极致的那一顷刻,正是这种表现方式才让拉奥孔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了高度统一,才使雕刻家对人体解剖的科学性、对雕像群美感的艺术性和人生的哲理性得到了有机融合,从而才让这一艺术杰作绽放出了耀眼而持久的光辉,使希腊雕刻艺术呈现出了静穆的伟大,从而让世人领略了她所想表达的极致美,而这种美则体现了希腊文化和希腊精神的无穷魅力,从而使“雕塑成为希腊的中心艺术,一切别的艺术都以雕塑为主,或是陪衬雕塑,或者模仿雕塑。没有一种艺术把民族生活表现得这样充分,也没有一种艺术受到这样的培养,流传这样的普遍。”[3]:83

参考文献

[1]迟轲主编,邵宏等译.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20世纪(上册)[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4):155-156.

第6篇

关键词:翡翠;玉石;雕刻;艺术

翡翠千变万化的颜色,是世界上颜色最丰富的一种玉石。单单从外表就可以被那翡红翠绿的颜色所吸引,翡翠色彩的变幻莫测和不可捉摸有浓烈的神秘之感,自然会引起人们不少美妙的遐思。也正是因为大自然孕育了翡翠独有的自然神韵,才孕育出如此瑰丽无比而又充满灵性的石头来。若有人能辅以精湛雕刻技艺,灵慧的巧思便会赋予翡翠于文化和艺术内涵。

雕刻是一门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以立体视觉为载体的雕刻。辅以精湛雕刻技艺,灵慧的巧思便会赋予翡翠于文化和艺术内涵。而最基本雕刻技术的构成元素就是点、线、面。玉的内涵及精神一般要经过匠心的雕琢才能得以完整体现。翡翠也一样,在雕刻中利用雕、绘的工艺,其貌不扬的翡翠原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打磨以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形态呈现在众人面前,用笔的细腻、构图的饱满、人物线条的精细,不管布局多繁杂、细密,依能分辨线条的清晰和均匀。使翡翠雕刻作品更加具有神韵、审美和质感的艺术魅力。

翡翠有独特的艺术色彩和风格。创作雕刻的翡翠作品《西方三圣》则是运用翡翠玉石材料上天然色彩的差异,巧妙地表现出人物形体不同颜色的特征,通过描、绘、雕、刻等艺术手法,突出了其形象的生动和诱人,也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写意与细致入微的写实相互映衬,玉石的自然之美和寓意之美完美体现,极富艺术感染力。使人感受到和谐、安详的气息。有水的翡翠,就有了灵魂,这样的剔透和润泽是其它玉石所不能及的,整件作品都让人感受到那种低眉怀世祈无尘,喜舍无量众法门。佛光应照世间苦,修得千年万人福的艺术境界。历年的创作让我也懂得了作为雕刻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原料,还要从全方位地去表现大自然赋予翡翠的那种温润和含蓄美,把翡翠的剔透和润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雕刻是一门文化艺术

用翡翠原石雕刻出的作品是一幅立体的画,更像是一首无声的诗,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蕴含着久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美好的祝愿、警世的哲理,更有着独特的人文艺术内涵。翡翠的雕刻发展到现在,一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在翡翠雕刻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对玉石雕刻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并很好的利用玉石语言来进行艺术表现是翡翠雕刻工艺创新发展的一条艰辛的道路。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题材的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也可以理解为创作的作品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雕刻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

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另一种艺术手法把佛教的精髓融入到雕刻的玉石作品中,再现神话世界的精神与信仰。作品《童子拜观音》山间树木与观音发髻为翠绿色,孩儿为紫色,上下色彩真实自然。树木鲜新,荷花莲叶灵动,山间叶子的绿色与荷叶的紫色以及莲叶的颜色形成鲜活的对比,相映成趣、和谐自然,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构图。在玉石上留下的是思想、愿望、情怀和意境,无疑都在表露着送子频来百姓家,祥和容灿满天霞。生男生女殷勤护,一个孩儿一朵花的意境。作品中,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及文化为创作内容,更是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可见玉石的内涵和精神一般要通过作者的匠心雕琢才能得以完整的体现。将玉的形象人格化。翡翠玉雕作品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在天生丽质的玉石上充分运用原料,还可以多方位的表现大自然赋予翡翠的那种温润、含蓄,留下创作者的思想、愿望、情怀和意境等等。而这些情愫是用工艺手法而构成的各种图案来表达的,只有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品味它的内涵,才能感到翡翠所带来的灵气和它的神奇。

参考文献:

[1]谢代娟、余娟、郑庆列:《浅析翡翠首饰设计的材质美》

第7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分析

【Abstract】The curriculum is the basic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is reasonable in relation to the quality of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 medic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is more suitable to the students' practical, of the professional class of 2014 were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on the curriculum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ll kinds of curriculum sett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satisfac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nd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Curriculum; Satisfac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是指学生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所学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之问的差异做出的主观评价[1]。一般而言,满意度水平体现着学生完成学业的积极性,也决定着学生学业完成的程度,同时也是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情况的一种反馈。

通过此次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找出其中不满意的指标,作为今后制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设置更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使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加完善。为此,在2012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调查时间在学生毕业时期,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安排已经在各医院检验科实习10个月,部分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在临床上已经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调查数据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主要调查了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7%。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原因

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因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社会声誉好、就业前景好、高考志愿、本人喜欢而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数占63.75%,因高考志愿外被调剂的占12.50%,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达到自身心中意愿的占88.13%,说明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这个专业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对所学的医检专业非常满意的占6.25%,较满意的占56.25%,满意的占31.25%,不满意的占6.25%,满意度达到94.75。说明学生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非常满意的。

表1

2.3 对职业岗位课程、职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根据表1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职业岗位课的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97.75%,对职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为94.40%。说明学生对教学计划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最高的是职业岗位课程,满意度在95%以上。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操作技能培养不够、操作技能培养与岗位不符。

2.4 对所有职业岗位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学时数、岗位吻合度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课程,各项指标满意度分别为教学内容99.17%、教学方法98.43%、学习效果97.93%、学时数98.22%、岗位吻合度97.72%。说明对9们课程的5项指标的满意度是很高的,均达到97%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学内容,满意度达到99%以上。所有课程中,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最高的是微生物检验课程,其次是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程内容老化、不适用,课程考核方式不合不够不够合理。

2.5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教材选用、仪器设备先进性的满意度

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满意度为95%,教学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的满意度为86.6%。说明在实际授课中教学上的设备跟临床中实际运用的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

2.6 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

表2

根据表2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满意度为96.2%。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的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程度为91.9%,虽然满意度较高在90%以上,但有近10%的同学感到不满意,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愿意的最主要原因为实习时间过长、轮转安排不合理。

2.7 在课程设置上,在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

学生认为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是职业岗位课程中的临床基础检验73.75%、微生物检验68.75%、生物化学检验48.75%、免疫学检验42.50%、血液学检验40.63%。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医用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等)满意度为7.50%,通识教育课程(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大学生心理教育等)6.88%。

2.8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的必要性

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学生中,87.5%的学生认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必要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12.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2.9 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满意度

调查的数据中,96.2%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满意的,97.5%的学生认为实习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满意的,满意度均达95%以上。

2.10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

调查的数据中,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43.13%,其次是专业知识33.75%、开始医患沟通方面课程32.50%、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27.50%、外语能力26.88%。医学基础知识20.00%、卫生法律知识16.25%、反映最新医学发展前沿的课程或内容 14.38%、人文素质14.38%、科研能力12.50%,数据可作为今后课程设置修改的参考依据。

2.11 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的能力是专业课程知识55%,其次分别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50%、社会交际能力34.38%、自主学习能力30.63%,科研创新能力28.13%、基础课程知识26.25%、文献检索与总结能力13.75%、论文撰写能力10.63%、通识课程知识10.00%。说明,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培养的重点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

3 讨论

学校要进一步搞好学校的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应尽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需要,加强科学性。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培养医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更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方式上,课程中多增加案例讨论课,这些课程从形式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加强,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现今,“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普遍提高,在医学界呼吁提高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改革公共政治课和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调整一般文化课的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设置的适当调整,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供求信息;期货;质量控制;中介组织;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的蔬菜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几大问题。一是流通环节过长,流通成本偏高,直接导致“菜贱伤民,菜贵伤农”的发生。另外,蔬菜冷链设施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体化,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损耗太多,不但进一步加大流通成本,而且构成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一大壁垒。近几年,信息的价值越发突出,而我国的信息传播机制与信息预警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往往导致菜民不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只能依据往年产品的价格决定当年所种蔬菜的种类,大部分菜民为了提高产量忽视供求规律的作用,滥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结果却事与愿违,当同类产品集中上市时,反而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导致蔬菜价格急剧下跌。而那些供不应求的产品又易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当然政府的政策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我国,有些政府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形同虚设[1],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与政府的权利和义务相挂钩,大部分农民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的检验检疫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针对我国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缺陷对我设置贸易壁垒,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值。为了蔬菜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我觉得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析一下国外蔬菜价格调控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1.经验的借鉴

1.1蔬菜的市场供求信息对接和规避经营风险机制的建设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至少超过50%的农民或者农场,都积极主动地利用农副产品期货市场[2]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安排农业生产和规避经营风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种类超过20多种,十分有效地知道了美国主要农副产品的长期生产安排。法国充分利用大型批发市场交易信息公开化的办法来指导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与交易。例如巴黎等的伦吉斯果菜批发市场,是法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内容包括蔬菜、水果、肉食、水产、乳制品、蛋制品、花卉等品种,该市场内设有300多台闭路电视,多个频道在营业时间及时公布各种商业的最高价、最低价、一般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交易信息经过电脑处理后,及时传送给生产商、批发商和政府相关部门,从而达到指导生产、供货和政府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作用。

分析:我觉得利用期货市场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在我国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国菜农不但知识水平相对低下,而且年龄普遍偏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要想打通信息这一关,我觉得,首先实现蔬菜体系的产业化及产供销一体化减少流通环节,建立农业合作社,并真正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然后,在合作社内部实行股份制,调动菜农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投资向蔬菜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吸引专家的眼光。让专家“走进村”进行期货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新青年,这样不但解决了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带来的农村“空洞化”与老龄化,而且为青年辅助中老年实现蔬菜产业的繁荣埋下伏笔。

对信息供给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偿,激发群众有效利用信息的意识,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

信息只有及时传递到菜农手中再能发挥其价值。我觉得实现信息产业的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经电脑处理后,可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传递给生厂商、批发商、政府等相关部门。另外,还可设立群众热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1.2关税措施

除关税和关税配额等常见关税措施以外,挪威还对蔬菜实行季节性关税,以便同时实现保护本国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双重目标。按季节性关税管理办法,在本地产品生产供应旺季,相关产品的进口将被课以较高的关税,但当本地产品生产减少或停止时,相关产品的关税将大幅度下降,以促进进口,使价格不会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上涨。

分析:季节性关税可以保护本国的利益,但是实施的程度必须恰当,实施方法也要合法合理,必须保证他国不会对我国实施报复措施,例如,他国在其他方面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所以,我觉得,我国应配备一批律师团队,在同盟国或非同盟国曲解我国采取措施的目的时,及时与他们进行协商,以便维护我国利益,尤其是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1.3食品援助机制

美国食品援助计划具体包括:在校儿童早餐计划、暑假食物供应计划、特别牛奶计划、妇幼儿童食物补充计划、食品券计划以及其他食物赠与计划。

分析:在我国蔬菜无论是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蔬菜的损耗率也是相当大的,在18%以上,有的甚至在30%以上,所以在我国实施蔬菜援助计划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方面可以减轻菜农“卖菜难”的窘境,还可以将菜价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救济广大低收入家庭,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当然,为避免削弱菜农的种菜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菜农的补贴。

1.4价格调控机制

1.4.1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

日本政府2002年建立了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生产大户与需求大户之间签订定量定价的供销协议,在蔬菜蔬菜上市40天前提出订单价格稳定申请。当遭遇自然灾害生产大户不能按照协议提供数量,市场批发价格超过标准价格1.3倍时。农户通过农协协调,或直接从市场购买蔬菜填补,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市场价与协议价之间差额70-90%的补贴,以维持订单的履行。

分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在我国还是非常普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流通成本过高。在我国,蔬菜产业多为小农户分散经营,单个农户的议价能力低,在菜品集中上市时极易形成买方市场,而且蔬菜是易腐的鲜活食品,菜农往往急于抛售不得不接受较低的批发价。在我国大型蔬菜集散地也比较少,北京从寿光运进的蔬菜一部分却产自河北,究其原因,原来寿光是我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蔬菜流通比较快。为此,我觉得,在我国有些省份蔬菜集散基地不健全的情况下,订单蔬菜不但可解决蔬菜的流通问题。而且可有效控制蔬菜品种、产量,从而有效控制蔬菜价格。

1.4.2目标价格[3]

法国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机制及其体系,避免市场物价无次序的上扬或下滑。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所要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反过来又对稳定物价起积极作用。政府除了在价格上做宏观调控外,还在税收等方面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恶意囤积游资炒作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稳定民心、维持CPI的持续健康上涨,打破单纯依据往年的销售价格确定本期种植品种的瓶颈,充分发挥市场预警机制的作用,设定目标价格,合理引导菜民种植与居民消费。

1.5检验检疫补贴政策

在挪威检验检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也会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

近几年对日本出口的增长,致使日本对我国包括蔬菜在内的所有家产品进行严格的卫生安全检查和增加一系列进口附加条件。有些国家利用我国各种认证制度、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尚不够规范,或出口经营策略不当,专门针对我国设置技术壁垒,采用针对性检验,进口许可证,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为我国蔬菜出口设置障碍。所以,通过补贴政策强化蔬菜检验检疫程序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各省设立由海关、商检、标准、协会、科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果蔬对外贸易协调体系,密切关注有关国际组织、出口国以及国际市场在果蔬产品法律、法规、标准、价格走向等方面的动态,建立高效联动的信息和预警预报机制,掌握国外贸易壁垒的具体变化增强我国果蔬产业的竞争应变能力,在开阔国际市场,突破贸易壁垒,解决贸易争端中争取主动。

1.6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4]

1.6.1保鲜技术

发达国家逐渐采用减压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射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纳米保鲜、涂抹保鲜等贮藏保鲜技术,使果蔬损失率控制在2%-5%以下。

分析:我国果蔬领域的冷链把物流系统发展还比较缓慢,国际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首先,我国果蔬以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采后损失率达20%以上。所以,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高效调控和高新技术储运设施保护条件下的一条龙服务,形成采后预冷-产地冷藏-冷藏运输-销地冷藏-零售冷柜-家庭冰箱的一条物流链是十分必要的。

1.6.2物流信息系统

德国的果蔬物流业通过信息网络将全国的供求信息与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连起来,确保了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在德国的水果直销市场,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随时显示世界各地的水果资源,价格等市场信息,通过网上交易,水果可直接调运到零售店,使中间商很难立足。

分析:我国尚未建立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果蔬物流配送体系,果蔬物流与交易成本高,难以满足我国果蔬市场与物流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高等院校需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注重对学生电子商务技能的培养,培养一批物流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依靠先进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为支撑的果蔬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1.6.3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发达国家在果蔬物流企业中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分析: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国内产业需求来讲仍显示滞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需实现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于国际物流融合。

2.相关思考

通货膨胀是存在的,那么菜价的上涨也并非偶然,在不影响CPI正常波动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菜价健康上涨?展望蔬菜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与物价的非正常波动。(2)如何合理规划我国的蔬菜分销基地建设,从而减少流通成本。(3)如何合理的规划我国的道路系统,在不影响市容的基础上,实现蔬菜的顺利转运。(4)有的蔬菜可用来美容,需不需要与美容业进行产业链接以及链接后会不会引起蔬菜价格非正常波动等。

【参考文献】

[1]丁洁,李帅,吴乐.经济学视角下“高菜价”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

[2]刘星元.蔬菜价格:影响力度、性质、原因及目标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国外如何控制物价[J].农经,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