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雕刻艺术的意义

雕刻艺术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雕刻艺术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雕刻艺术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天人合一精神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66-03

一、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造型法则及哲学依据

中国大型陵墓雕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随墓主人陈列于地下,如秦兵马俑、唐昭陵六骏;另一类是陈列于地上墓周围的仪卫雕塑,如汉霍去病墓石刻群、南北朝和唐乾陵、顺陵等墓前的镇墓石兽。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代表了封建体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雕刻艺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们皆具有纪念碑式的形态和雄浑的气势,大刀阔斧,取其大势,其整体意识是在充分尊重巨石的原始形态和在以气驭形的艺术方法中获得的。在中国古人看来,肉体形态的仿真是形而下的,没有生命力,是短暂的;而深藏于形体之内的灵魂,即内在精神才是形而上的,才具有生命力且代表永恒,中国艺术中的“制器者尚象”、“观物取象”以及后来的“离形取似”等法则皆源于此,中国古人把“形而上谓之道”中的“道”作为至高无上的终极追求。清代黄钺在其专著《二十四画品录》的《气韵篇》中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总结:“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读万卷书,庶几心会。”《沉雄篇》曰:“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苍润篇》曰:“气厚则苍,神和乃润,不丰不腴,不刻而俊……”王微在《叙画》里也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而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可见中国古人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所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艺术不仅是描摹出大自然一角的视野,还应抒发作者与大自然的心灵感应,也就是说艺术应当超越写实与实用的功能,作者的超拔人格精神应当在艺术对话中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这是一种儒、释、道合流或者是儒、道合流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儒、道、释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皆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儒家敬鬼远神,天人感应;道家“不愁生死烦,但觉天地长”,[1]追求天地逍遥;佛家崇尚坚忍、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它们皆强调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均对大自然寄托了无限的皈依,这与西方国家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截然不同。西方国家的二元对立思想是建立在西方近代平等、博爱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本主义思想;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却是建立在2000年前中国古人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积极思索和远古人类在漫长的生命火花的延续中对大自然形成的依赖、信任、崇拜、敬畏的过程中,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深厚的思想沉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因和皈依,强调形神分离或神对形的超越和剥离,这些都无不长远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逻辑和艺术追求。使得艺术生命在最大程度地膨胀着人类精神的光辉,同时也努力彰显着大自然的神秘和威力。

二、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寓巧于拙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对神韵的高超驾驭体现在其对寓巧于拙的把握。天人合一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应物象形的雕刻手法、“塑容绘质”[2]的处理手段使汉霍去病墓石刻群的跃马(图1)、卧虎(图2)等作品造型凝练、沉稳。与西方写实雕刻相比,汉霍去病墓石刻群开创了一种典型的东方造型审美,创造了一种粗犷豪放而非精致柔和之美,并发展了道家“见素抱朴”的顺应精神,即在顺应石材天然外形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稍加刻画,充分显现出石头的材质机理,使作品浑然天成、大巧若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道家就发展出中国的辩证思维: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白若辱、大巧若拙、福祸相倚……这些思想在长年累月的历史岁月中锤炼出了中国古人动态的审美观,从而影响到他们在艺术审美中也将事物对立两级看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过程,“巧”与“拙”、“动”与“静”等在中国古人看来已非单纯的对立两级,甚至根本就是同义词。这样一种动态的审美观直接而深刻地渗透于艺术创作中,使中国陵墓雕刻不仅寓巧于拙,而且寓动于静,甚至忽视了雕刻形体的空间和体块,而转向一种纪念碑似地浑朴、敦厚的艺术表现。

当然中国古代陵墓雕刻的寓巧于拙还与道家提倡的混沌思想状态有关。如老子就认为混沌状态犹如四肢还没有展开的婴孩,但哭声最洪亮而生命力也最顽强,而人的生命终结也归于无,这种“无”即一种混沌状态,正是生命和宇宙万物的起源。而物象雕塑形式的出现,也许象征着那些血洒沙场的将士将在混沌状态中重生。

除此之外,寓巧于拙的形式美还与儒家文化初期正义自强的阳刚美不可分割,这使得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呈现出山一样的脊梁、岩石一般的外轮廓,并发展出雄浑、厚重和静谧的艺术特质,在大刀阔斧“拙”的外形中辐射出一股阳刚美和正义的力量。这正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自然与刚毅、顽强的人性力量在这种机缘巧合中迸出的神奇造化。也许它疏于乖巧的形式,也许质朴的外形使其远离其生理结构,也许混沌的外轮廓让人难以捉摸,也许蕴藏其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呈现出一股飘渺、玄奇的深意,也许它们蓄意彰显的只是一块得天地精华,混元天成的璞石……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种思想的出发点不是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出于人类精神的张扬和升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种略显粗糙的表面下得到了尽情释放。中国古人的抗争精神和反抗意志从而在这种看似呆拙的造型中得以永生。

三、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虚幻灵异与永恒精神

事实上,中国陵墓雕刻艺术在天人合一思想框架下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多重表现形式。动荡300多年的南北朝是中国民族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并最终开启了隋唐艺术的鼎盛局面。

较之于霍去病墓石刻群,南北朝和唐顺陵石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夸张风格,帝陵墓前置麒麟、天禄,王侯墓前置辟邪、石狮等,或昂首挺胸,或张口吐舌,大都肋生双翅,颈有翎毛,有着强烈的慑人力量。中国古人云:“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3]中国长久以来保持着“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或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因此,古代中国陵墓雕刻艺术是生前享乐精神在死后的延伸,也是原始自然崇拜在历史中的延续,只是这种艺术表现除了寓巧于拙、寓静于动,还往往被古人赋予了更多的虚幻和灵异的想象。如南朝“齐宣帝肖承之永安陵前的石天禄”(图3),头生角,双目如电,昂首张口,弓腰挺臀,后腿微曲,体侧双翼浅刻,体态呈明显的“S”形,作腾跃状,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效果。其身体排列的翎毛更加强了这种即将飞升的效果,天人合一精神赋予了这种灵兽似豹非豹、似虎非虎、似狮非狮的生理特征。大自然的造化与人类的创新精神的融合再一次见证了人类想象力的神奇,这种似是而非的灵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严格的形制,天人合一思想在这里推波助澜、如鱼得水、酣畅淋漓地把一种活生生的超自然力量通过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了出来,仍是塑形绘质,但却有了王者之气,有了帝王之尊,这种象征主义手法让空间变得凝固,让体块融化于流畅的线条中,与其说是一尊雕刻艺术,不如说它是中国古人内心信仰的崇拜物――图腾的固态表现。

这种象征主义精神同样表现于唐顺陵石狮,只是各个朝代信仰的侧重和文化主流的起伏差异,因此在中国历史雕刻艺术作品上或更显敦实、厚重,或更显虚幻灵异,不外乎是思想律动的迁移创造了这种气魄。或厚德载物、静穆中和,或虚幻灵异、灵动飞升,或坚忍无我、色空两忘,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群星璀璨,但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却惊人地化为一种虔诚的信仰:或信仰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王道,或信仰佛教、道教,或信仰自然主义的祖先崇拜,以此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而艺术敏感地捕捉到了人类的思想脉动,信仰则在天然材质中如饥似渴地寻求着永恒的宣泄。“永恒”在中国雕刻艺术中有太多的共鸣,它燃起了中国古人对永生的渴望,燃起了中国古人对超越尘寰、飞升九天的信念,燃起了中国古人对权力的不懈追求。唐顺陵石狮和南北朝镇墓石兽等皆很好地展示了各自时代的特征,不管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时期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动荡岁月,中国古人都坚定的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信仰,它们在坚硬的石材中与自然共融,在历史进程中,智慧的古人以内心虔诚的信仰在陵墓周围建构了一个个永恒的神话。

四、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特殊使命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捍卫的是一种专制主义及等级森严的封建体制,其源于君权神授的天人合一思想。“天”在这里即神秘的自然界,“人”即人类一切创造性的社会行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大大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合法性,并理直气壮、高屋建瓴地诠释了王侯与生俱来的统治特权。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即是对这种合法性的艺术追求。因此,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是超越时空的思想与艺术杰作,空间在这里凝固以衬托这种不灭的永恒。雕刻艺术的纪念碑造型,以跨越时空的维度完成对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信念的捍卫,不管是南北朝的辟邪、天禄,还是唐顺陵石狮、昭陵六骏等皆体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捍卫精神和一往无前雄浑气魄。

“天人一体”赋予了人类更和谐的宇宙观和无比坚定的进取心,从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古人进行艺术创作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指导又是不自觉的,这是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的模糊性,这种思想是从人性苏醒中走来,随着人性的振作、自强,人性的伟大、浪漫、执著、偏狭、惰性、宽容、博大、深沉等都在中国意象雕塑中有了充分的展露。在这里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来了它的深邃性,在艺术表现中它含蓄得像一首诗,从情感深处走来又向灵魂的更深层渗透,它表现出深沉、羞涩、从容而非直白浅陋的生命情怀。天人合一思想生存的土壤是人性的深处,不轻易示人,但在青山绿水、柳绿莺鸣、月明星稀的感染和启发下它所触动的往往是人类灵魂最深处。毋庸置疑,无数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杰作前赴后继的地世人昭示着其顽强守护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殷殷依恋和娟娟缠绵。

[注释]

[1]翟文明:《探索发现系列•三教九流》,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2]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3]汉•王允:《论衡•四讳》,丘麓书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张如画. 从西北雕刻看中国古代艺术之精神[J]. 长春大学学报,2003,(4).

[2]王峰.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文化学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

[3]吴为山. 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6).

[4]曹又亲.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1) .

第2篇

另一方面,如果雕刻家任凭他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法在作品中表现出物体的形相,那么“雕塑”作为载体又极大地束缚了他的创造空间(他何不去画画、演奏或者写作?)。所以,如何让雕塑作品表现得强烈而自然,如何既能符合人们对形式最一般的概念的那些基本效果,又能排除大自然所呈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性,这是雕刻家如何能从“设计师”跳跃为“艺术家”的最需要跨越的门槛。

对此,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似乎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模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让感性和理性从对立走向了统一。然而,康德为了既能顾及再现论的规范性,又顾及表现论的独创性,不得不把联接点归结于特殊的心理秉赋。“这种天才的作品是一种范例,而不是规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康德说。可见,康德的局限在于他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夸大了心理功能的神秘性。

因此,在《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希尔德布兰德的思路是,放弃康德关于艺术与美有关的想法。正如潘耀昌在其札记中所说,“(希尔德布兰德)试图在把对此岸世界的感性的、艺术的认识确立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精神过程中超越康德”。这种对可视性概念的分析,对于雕塑而言,即认为其目的不是把观众置于一种混乱不堪的状况去注视物体三维的或立体的外表,不是让人们竭尽全力形成视觉观念(我们常常看见观众为此不得不围着雕塑转),而是立即给人们一个非常清晰的视觉观念,这种视觉观念是加入了创作者目的和意识的,是让人们感觉到一种不能从日常的观点看到的东西的意向。

第3篇

让•穆克(RonMuck)是一位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国超现实主义雕塑家。他195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启蒙主要来自于家庭的熏陶。穆克的父母都是玩具制造商,因此他从小就有机会自己制作各种玩具,这种成长经历培养了穆克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手工技能。大学毕业后,穆克开始为电影、广告公司制作模型道具。1986年他来到美国,为科幻类电影制作一些特殊效果。这些工作经验也为穆克以后卓越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1990年,穆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是为广告公司和电影公司制作逼真的模型道具。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在业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项工作并没能实现穆克对艺术的追求,他不满于道具模型单一的艺术表现力,没过几年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

他曾说:“(当时)我每天所做的一切都是面对单调的形象,这些模型的美只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来。我想做出一些比照片更逼真的形象,创作出一些各个角度都能呈现美和真实的作品。”[1]雕塑丰富的造型性和三维立体感,在这一时期给了让•穆克无数的艺术灵感。让•穆克看到雕塑的三维表现形式与自己想要表达的艺术形式相一致,“意识到雕塑是唯一可以如实再现三维空间中展开的现实审美的艺术类型,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欣赏同一件雕塑品”[2(]p570)从此,让•穆克开始投身到雕塑创作中。

其后的短短十年间,穆克创作了近40件雕塑作品。他的雕塑曾在许多顶级艺术馆展出,受到各大艺术馆的青睐,部分作品被奥胡斯艺术馆、澳大利亚国家画廊、赫希洪博物馆等争相收藏。穆克擅长通过运用空间视觉的变化达到震撼观众心灵的效果。他的雕塑作品不仅手工制作精细、尺寸特殊,而且作品之中还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让•穆克最早创作的作品为《长眠的父亲》,这件雕塑是穆克根据自己父亲的遗体创作的。穆克说:“父亲去世时我不在他身边,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非常想念他。”[3]于是穆克非常用心地再现了父亲死后的状态。雕塑刻画了作者逝去的父亲赤身安静地长眠着。整个雕塑长1m,为原型大小的2/3。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父亲身体每个细节的微妙变化:灰白色的头发、苍白没有血色的皮肤、安详的神态、清晰可见的血管和汗毛以及无力摊开着的手掌。所有这些状态都明显地告诉人们:生命已经终结,父亲已经消失了。作品尺寸的缩小既代表体重的减少,又代表生命的渺小,表示父亲作为人的活动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了。作品尺寸虽小,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却是强大的。它真实再现了死亡的瞬间,令人们陷入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同时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穆克早期的作品几乎都以小尺寸为主,塑造的雕塑形象仅仅是原型的1/2或者1/3。《勺形夫妇》是他的另一件代表作。这一雕塑长度仅为65cm,刻画了一对夫妇赤身躺着,两人面朝同一方向依偎着,彼此亲密无间,身体弯成了勺子形。这对夫妇的亲密姿势展示了所有夫妇惯有的状态,但是当我们仔细端详时就会发现,两个人虽睁着眼睛却没有交流,他们各自思索着,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虽然身体如此亲密,心灵却还是孤单、寂寞的。

除了小型雕塑,让•穆克很多大尺寸的作品也带给人们别样的震撼。他的大型雕塑代表作《男孩》在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展出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成为双年展上的一个亮点。雕塑的男孩高5m,蹲在地上,双手紧握于头顶。他软软的毛发、星星点点的雀斑、坚硬的指甲以及皮肤下的青筋都被刻画得逼真细致、毫无瑕疵。男孩用充满惊奇和恐惧的眼神俯视着周围的一切,眼里饱含着情绪,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大男孩”不仅体积庞大,还被放置在大型展厅里,通过展厅空间的烘托,达到一种童话故事中“巨人国”的效果。人们身临其境,被大男孩的眼睛所俯视,仿佛小矮人一样感到自身的无比渺小。这些作品夸张的身形和细微的表现力就是穆克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从艺术角度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真实地模仿,并不需要考虑作品与现实物体的大小关系。但当空间、情感或象征性的关系需要以大小差别表现时,夸大或缩小自然就出现了。”穆克并不是毫无意义地故意去夸大或缩小,而是根据他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来扩大或收缩空间,通过空间的立体表现和对比变化,达到一种视觉艺术的特殊效果,让观看者产生一种新的审美心理变化。穆克“以全新的形式改变了人们惯有的视觉接受模式,建构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具象世界’”[4](p46)。穆克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善于处理作品的平衡变化。艺术作品讲求知觉平衡,即人所感受到的形象重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艺术作品形状尺寸发生变化,重心也会跟着转移。因此,穆克作品的夸大和缩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家视觉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要重新达到知觉的平衡,就需要创作者处理好作品的形状、方向、位置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穆克失真尺寸的作品《孕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品塑造了一位怀孕九个月的裸身孕妇,她腹部异常突出,手极度疲惫地举过头顶,一脸的无力疲倦,突出的肚子给人以突兀、失衡的感觉。但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画面中各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力的相互支持和抵消。

第4篇

为了使整个画面更为逼真,在雕刻时,基于实际情况,对画面尺寸进行了相应地调整,继而使其搭配更为自然且更具美感。此外,在这一系列家具中,所采用的雕刻技法也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于传统雕刻蓝本,雕刻技法上的创新。由于传统雕刻蓝本所用纹样与图案大部分都过于符号化,雕刻层次较少,其画面缺乏整体感,且结构、透视关系也较为简单。因此在顶箱柜家具的雕刻上,所采用的纹样图案蓝本,其层次性更为丰富,同时每层间还有相应的过渡以及交叉,且表现力也十分丰富,通过深浅层次将郎世宁绘画情境进行了再现,这也是非常大的一次突破与创新。第二,雕刻具象美表现方式更为生动与细腻。

在家具的雕刻中,如何将这种层次感以及透视效果表现出来,也是郎世宁系列家具在雕刻中所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在传统常规雕刻中,对于松树针的制作均为事先进行打坯,首先铲出一个相应的圆形轮廓,接着再借助于三角刀来阴刻,围绕圆心来刻周长一致的线条,尽管这种方式省工且不费力,但是所获得这一松树针却显得呆板,且不够生动。而在郎世宁系列紫檀家具雕刻上,家具上所呈现的这一松针为雕刻者用三角刀、平刀以及斜刀等各种道具所雕刻而完成的,每一丝松针均纤毫毕现,同时之间又有重叠、欲垂状、交叉与翘起状,从不同角度来看,其都不同,而这也使得其透视效果以及立体感得到了加强,将松针处于自然状态中真实状态生动地再现。此外,对家具上所雕刻的这些鹰鸟花草,雕刻者在进行雕刻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对其神态、形态以及其各细节部分等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在通过艺术加工以后,将鹰鸟花草生动地再现于人们的面前。

传统所雕刻的松树皮,其每一片均是通过圆刀雕刻而成,松树皮形状大致一样。而在该作品中,则是通过多把不同刻刀来进行松树皮的雕刻,雕刻出了有密疏关系、皮块大小且形状各异的松树皮,相对于传统雕刻的这一松树皮而言,郎世宁紫檀家具上所雕刻的松树皮更为真实且生动。此外,家具上其他元素,如流水、花草与羚羊等,也是基于现实事物自身的特点,通过传统雕刻技法的改进,将其具象之美表现出来。本文来自于《轻工科技》杂志。轻工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第5篇

一、如意的概念与类型

1.如意的概念

如意具有着吉祥驱邪的寓意,承载着人们禳安祈福的美好愿望。它一般是由首、柄两部分组成,形似灵芝,首部呈灵芝形或云形,柄部为S状的拱形,由各种珍贵材料精制而成。如意,梵语名“Anuruddha”,音译作阿那律、阿那律陀等,本意为“无灭”“无贫”,为南亚次大陆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如意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是佛教八宝之一。在僧人宣讲佛经的时候,都会手拿着如意,在其上记下经文,以备遗忘。同时很多雕刻精美的如意也有用于陈设,作为装饰物品。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工具也渐渐地由最初的实用功能而成为高贵之物,是一种权利和财富地位的象征。

2.如意的类型与材质

在如意发展的历史中,睿智的创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雕刻手法,因材施艺,制造出了各种不同材质的如意。如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等等。如意的图案诠释了美的精神和内涵,虽然只有寥寥几笔雕刀与简单的形状,却绘生出亦畅亦顿、或高扬疏放或流转委婉、在动静互生中又寓动于静的纹饰之美,与心意向往之美相映共鸣,如意之美又终归心意,体现了“意”与“形”的完美合一,是艺术创作者至高艺术底蕴、艺术修养的体现。

如意,虽然其所用材质多种多样,但是其造型在多次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由原本单一的造型特点而形成三种固定的类型。一类是单头如意,即是指只有一个头部,用珠宝玉石或金银来雕镂成云头、灵芝类的形状,再以弯曲的柄部连接;另一类是两头如意,就是两端各出头部。造型偏向于一个头大另一个头偏小,柄部则是弓形小弯曲,目的在于呈现给对方之时可以双手执着,地位低的人小头侧向自己,而帝王赐则反之。再一类是三镶如意,它在大拱起的弓形柄部,再安上一个如意头,总共形成三个部分。正因其有三头,所以必须将柄部做长才行,相应的头部也要加大。可见,如意的造型都是由其简单的如意纹与柄组合而成,在特定的情况下组合特定的艺术造型。

二、如意的发展与形制的演变

如意,以浩瀚深邃的中国文化为土壤,汲取其民族内在的心理习惯、审美特性以及传统文化元素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在保留其美好寓意的基础上,对其作用以及形制等方面都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已经得到普遍的使用,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状,被人赋予“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唐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

到了明、清时期,如意的实用性更加淡化,成为一个成熟、产量颇大的工艺品门类。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在民间,厅堂正中会陈设大型如意,示意“福祉在堂”。富贵人家会选用陈年老木或者玉如意陈列正堂,镶饰碎玉或者贵石的小型如意则摆在各妻妾的房间或者作为馈赠之物。在宫廷中,如意被广泛应用于陈设、把玩、进献与赏赐。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各具特色,多能代表相关门类当时的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尤其是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中国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与韵味;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紫禁城的殿堂内、寝宫里、几案上、宝座旁,小小的如意,处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那时候,如意已经成为上层社会人物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留有“权威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成”的诗句。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三、如意在雕刻艺术中的创新

吉祥图案是指运用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含有吉祥意义的图案。每到过节或者遇到喜庆的节日之时,人们都喜欢用吉祥的图案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或者物品,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对良辰佳节的庆贺。如意作为吉祥图案之一,从古自今被艺术家们运用各种雕刻手法如圆雕、浮雕、透雕和阴刻技术等创作出来。

中国雕刻艺术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起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人们通过各种材质的制作而获得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并在创作过程中孕育出自己的才能和审美观念。而如意,就是中国雕刻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株奇葩。

在当今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如意在保留其原本的内涵意蕴之时,被注入新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的构图和制作手法,涌现出许多造型新颖、构图精美之作。

如意纹造型是由多种文化视觉元素融合,最终达到合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精神与文化内涵,鲜明地展现形式美的规律,荡溢着雄浑的气势之美,达到吉祥之意与独特之型的契合,进而诉说着奔腾不息的生命力,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希求的欢乐情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深刻认识。木雕作品《九龙如意》,属于两头如意类型。笔者利用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将神瑞——龙点缀在如意之上,使其寓意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饱满充实。如意两端头部呈现的图案:缠绕的飞龙以仙珠为中心,盘踞其上,充盈着动态感与韵律感;弯曲的柄上也点缀着各种精美的图案,使整个作品造型典雅,纹样精美,寓意吉祥。从古至今,龙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神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纹在我国工艺美术中运用极广,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演变,形象从虚构愈见具体。清代的龙纹则规定为“九似“,即角似鹿,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绝不能混淆。“九”是阳数最大,代表至高至极。以“九龙如意”命名,可见其寓意的丰富性。在《九龙如意》木雕作品中,笔者也巧妙地运用线条美。众所周知,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中国画以笔墨为情趣,追求如诗如画的意境,而线条恰似表现其生命力的支柱与灵魂。以创新的姿态将线条灵活地运用在如意造型之中,使原本单调的画面有了气韵的生动,达到了以线传情、以线达意的线条美感特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九龙如意》中如意头部的形状为灵芝纹,是对螺纹形状的发展。精湛的雕工展现给我们的是顺畅、平缓的纹路,以流转、律动的韵律传达出委婉而细腻的情感,又同时展现着两种不同情绪的碰撞:跌宕起伏的跳跃与行云流转的顺畅。柄以流水般的线条连接着两端。不同造型的线塑造出的是精致完美的作品,是有着丰富吉祥寓意的佳作。既传达了具有独立审美特点的线条美,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生命演进中的合和之美。

四、总结

第6篇

关键词:翡翠;玉石;雕刻;艺术

翡翠千变万化的颜色,是世界上颜色最丰富的一种玉石。单单从外表就可以被那翡红翠绿的颜色所吸引,翡翠色彩的变幻莫测和不可捉摸有浓烈的神秘之感,自然会引起人们不少美妙的遐思。也正是因为大自然孕育了翡翠独有的自然神韵,才孕育出如此瑰丽无比而又充满灵性的石头来。若有人能辅以精湛雕刻技艺,灵慧的巧思便会赋予翡翠于文化和艺术内涵。

雕刻是一门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以立体视觉为载体的雕刻。辅以精湛雕刻技艺,灵慧的巧思便会赋予翡翠于文化和艺术内涵。而最基本雕刻技术的构成元素就是点、线、面。玉的内涵及精神一般要经过匠心的雕琢才能得以完整体现。翡翠也一样,在雕刻中利用雕、绘的工艺,其貌不扬的翡翠原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打磨以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形态呈现在众人面前,用笔的细腻、构图的饱满、人物线条的精细,不管布局多繁杂、细密,依能分辨线条的清晰和均匀。使翡翠雕刻作品更加具有神韵、审美和质感的艺术魅力。

翡翠有独特的艺术色彩和风格。创作雕刻的翡翠作品《西方三圣》则是运用翡翠玉石材料上天然色彩的差异,巧妙地表现出人物形体不同颜色的特征,通过描、绘、雕、刻等艺术手法,突出了其形象的生动和诱人,也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写意与细致入微的写实相互映衬,玉石的自然之美和寓意之美完美体现,极富艺术感染力。使人感受到和谐、安详的气息。有水的翡翠,就有了灵魂,这样的剔透和润泽是其它玉石所不能及的,整件作品都让人感受到那种低眉怀世祈无尘,喜舍无量众法门。佛光应照世间苦,修得千年万人福的艺术境界。历年的创作让我也懂得了作为雕刻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原料,还要从全方位地去表现大自然赋予翡翠的那种温润和含蓄美,把翡翠的剔透和润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雕刻是一门文化艺术

用翡翠原石雕刻出的作品是一幅立体的画,更像是一首无声的诗,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蕴含着久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美好的祝愿、警世的哲理,更有着独特的人文艺术内涵。翡翠的雕刻发展到现在,一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在翡翠雕刻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对玉石雕刻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并很好的利用玉石语言来进行艺术表现是翡翠雕刻工艺创新发展的一条艰辛的道路。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题材的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也可以理解为创作的作品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雕刻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

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另一种艺术手法把佛教的精髓融入到雕刻的玉石作品中,再现神话世界的精神与信仰。作品《童子拜观音》山间树木与观音发髻为翠绿色,孩儿为紫色,上下色彩真实自然。树木鲜新,荷花莲叶灵动,山间叶子的绿色与荷叶的紫色以及莲叶的颜色形成鲜活的对比,相映成趣、和谐自然,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构图。在玉石上留下的是思想、愿望、情怀和意境,无疑都在表露着送子频来百姓家,祥和容灿满天霞。生男生女殷勤护,一个孩儿一朵花的意境。作品中,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及文化为创作内容,更是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可见玉石的内涵和精神一般要通过作者的匠心雕琢才能得以完整的体现。将玉的形象人格化。翡翠玉雕作品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在天生丽质的玉石上充分运用原料,还可以多方位的表现大自然赋予翡翠的那种温润、含蓄,留下创作者的思想、愿望、情怀和意境等等。而这些情愫是用工艺手法而构成的各种图案来表达的,只有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品味它的内涵,才能感到翡翠所带来的灵气和它的神奇。

参考文献:

[1]谢代娟、余娟、郑庆列:《浅析翡翠首饰设计的材质美》

第7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分析

【Abstract】The curriculum is the basic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is reasonable in relation to the quality of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 medic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is more suitable to the students' practical, of the professional class of 2014 were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on the curriculum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ll kinds of curriculum sett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satisfac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nd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Curriculum; Satisfac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是指学生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所学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之问的差异做出的主观评价[1]。一般而言,满意度水平体现着学生完成学业的积极性,也决定着学生学业完成的程度,同时也是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情况的一种反馈。

通过此次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找出其中不满意的指标,作为今后制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设置更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使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加完善。为此,在2012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调查时间在学生毕业时期,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安排已经在各医院检验科实习10个月,部分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在临床上已经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调查数据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主要调查了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7%。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原因

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因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社会声誉好、就业前景好、高考志愿、本人喜欢而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数占63.75%,因高考志愿外被调剂的占12.50%,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达到自身心中意愿的占88.13%,说明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这个专业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对所学的医检专业非常满意的占6.25%,较满意的占56.25%,满意的占31.25%,不满意的占6.25%,满意度达到94.75。说明学生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非常满意的。

表1

2.3 对职业岗位课程、职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根据表1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职业岗位课的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97.75%,对职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为94.40%。说明学生对教学计划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最高的是职业岗位课程,满意度在95%以上。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操作技能培养不够、操作技能培养与岗位不符。

2.4 对所有职业岗位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学时数、岗位吻合度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课程,各项指标满意度分别为教学内容99.17%、教学方法98.43%、学习效果97.93%、学时数98.22%、岗位吻合度97.72%。说明对9们课程的5项指标的满意度是很高的,均达到97%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学内容,满意度达到99%以上。所有课程中,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最高的是微生物检验课程,其次是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程内容老化、不适用,课程考核方式不合不够不够合理。

2.5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教材选用、仪器设备先进性的满意度

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满意度为95%,教学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的满意度为86.6%。说明在实际授课中教学上的设备跟临床中实际运用的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

2.6 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

表2

根据表2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满意度为96.2%。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的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程度为91.9%,虽然满意度较高在90%以上,但有近10%的同学感到不满意,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愿意的最主要原因为实习时间过长、轮转安排不合理。

2.7 在课程设置上,在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

学生认为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是职业岗位课程中的临床基础检验73.75%、微生物检验68.75%、生物化学检验48.75%、免疫学检验42.50%、血液学检验40.63%。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医用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等)满意度为7.50%,通识教育课程(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大学生心理教育等)6.88%。

2.8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的必要性

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学生中,87.5%的学生认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必要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12.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2.9 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满意度

调查的数据中,96.2%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满意的,97.5%的学生认为实习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满意的,满意度均达95%以上。

2.10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

调查的数据中,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43.13%,其次是专业知识33.75%、开始医患沟通方面课程32.50%、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27.50%、外语能力26.88%。医学基础知识20.00%、卫生法律知识16.25%、反映最新医学发展前沿的课程或内容 14.38%、人文素质14.38%、科研能力12.50%,数据可作为今后课程设置修改的参考依据。

2.11 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的能力是专业课程知识55%,其次分别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50%、社会交际能力34.38%、自主学习能力30.63%,科研创新能力28.13%、基础课程知识26.25%、文献检索与总结能力13.75%、论文撰写能力10.63%、通识课程知识10.00%。说明,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培养的重点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

3 讨论

学校要进一步搞好学校的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应尽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需要,加强科学性。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培养医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更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方式上,课程中多增加案例讨论课,这些课程从形式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加强,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现今,“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普遍提高,在医学界呼吁提高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改革公共政治课和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调整一般文化课的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设置的适当调整,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供求信息;期货;质量控制;中介组织;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的蔬菜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几大问题。一是流通环节过长,流通成本偏高,直接导致“菜贱伤民,菜贵伤农”的发生。另外,蔬菜冷链设施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体化,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损耗太多,不但进一步加大流通成本,而且构成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一大壁垒。近几年,信息的价值越发突出,而我国的信息传播机制与信息预警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往往导致菜民不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只能依据往年产品的价格决定当年所种蔬菜的种类,大部分菜民为了提高产量忽视供求规律的作用,滥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结果却事与愿违,当同类产品集中上市时,反而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导致蔬菜价格急剧下跌。而那些供不应求的产品又易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当然政府的政策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我国,有些政府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形同虚设[1],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与政府的权利和义务相挂钩,大部分农民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的检验检疫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针对我国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缺陷对我设置贸易壁垒,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值。为了蔬菜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我觉得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析一下国外蔬菜价格调控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1.经验的借鉴

1.1蔬菜的市场供求信息对接和规避经营风险机制的建设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至少超过50%的农民或者农场,都积极主动地利用农副产品期货市场[2]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安排农业生产和规避经营风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种类超过20多种,十分有效地知道了美国主要农副产品的长期生产安排。法国充分利用大型批发市场交易信息公开化的办法来指导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与交易。例如巴黎等的伦吉斯果菜批发市场,是法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内容包括蔬菜、水果、肉食、水产、乳制品、蛋制品、花卉等品种,该市场内设有300多台闭路电视,多个频道在营业时间及时公布各种商业的最高价、最低价、一般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交易信息经过电脑处理后,及时传送给生产商、批发商和政府相关部门,从而达到指导生产、供货和政府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作用。

分析:我觉得利用期货市场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在我国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国菜农不但知识水平相对低下,而且年龄普遍偏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要想打通信息这一关,我觉得,首先实现蔬菜体系的产业化及产供销一体化减少流通环节,建立农业合作社,并真正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然后,在合作社内部实行股份制,调动菜农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投资向蔬菜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吸引专家的眼光。让专家“走进村”进行期货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新青年,这样不但解决了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带来的农村“空洞化”与老龄化,而且为青年辅助中老年实现蔬菜产业的繁荣埋下伏笔。

对信息供给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偿,激发群众有效利用信息的意识,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

信息只有及时传递到菜农手中再能发挥其价值。我觉得实现信息产业的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经电脑处理后,可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传递给生厂商、批发商、政府等相关部门。另外,还可设立群众热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1.2关税措施

除关税和关税配额等常见关税措施以外,挪威还对蔬菜实行季节性关税,以便同时实现保护本国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双重目标。按季节性关税管理办法,在本地产品生产供应旺季,相关产品的进口将被课以较高的关税,但当本地产品生产减少或停止时,相关产品的关税将大幅度下降,以促进进口,使价格不会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上涨。

分析:季节性关税可以保护本国的利益,但是实施的程度必须恰当,实施方法也要合法合理,必须保证他国不会对我国实施报复措施,例如,他国在其他方面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所以,我觉得,我国应配备一批律师团队,在同盟国或非同盟国曲解我国采取措施的目的时,及时与他们进行协商,以便维护我国利益,尤其是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1.3食品援助机制

美国食品援助计划具体包括:在校儿童早餐计划、暑假食物供应计划、特别牛奶计划、妇幼儿童食物补充计划、食品券计划以及其他食物赠与计划。

分析:在我国蔬菜无论是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蔬菜的损耗率也是相当大的,在18%以上,有的甚至在30%以上,所以在我国实施蔬菜援助计划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方面可以减轻菜农“卖菜难”的窘境,还可以将菜价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救济广大低收入家庭,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当然,为避免削弱菜农的种菜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菜农的补贴。

1.4价格调控机制

1.4.1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

日本政府2002年建立了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生产大户与需求大户之间签订定量定价的供销协议,在蔬菜蔬菜上市40天前提出订单价格稳定申请。当遭遇自然灾害生产大户不能按照协议提供数量,市场批发价格超过标准价格1.3倍时。农户通过农协协调,或直接从市场购买蔬菜填补,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市场价与协议价之间差额70-90%的补贴,以维持订单的履行。

分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在我国还是非常普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流通成本过高。在我国,蔬菜产业多为小农户分散经营,单个农户的议价能力低,在菜品集中上市时极易形成买方市场,而且蔬菜是易腐的鲜活食品,菜农往往急于抛售不得不接受较低的批发价。在我国大型蔬菜集散地也比较少,北京从寿光运进的蔬菜一部分却产自河北,究其原因,原来寿光是我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蔬菜流通比较快。为此,我觉得,在我国有些省份蔬菜集散基地不健全的情况下,订单蔬菜不但可解决蔬菜的流通问题。而且可有效控制蔬菜品种、产量,从而有效控制蔬菜价格。

1.4.2目标价格[3]

法国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机制及其体系,避免市场物价无次序的上扬或下滑。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所要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反过来又对稳定物价起积极作用。政府除了在价格上做宏观调控外,还在税收等方面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恶意囤积游资炒作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稳定民心、维持CPI的持续健康上涨,打破单纯依据往年的销售价格确定本期种植品种的瓶颈,充分发挥市场预警机制的作用,设定目标价格,合理引导菜民种植与居民消费。

1.5检验检疫补贴政策

在挪威检验检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也会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

近几年对日本出口的增长,致使日本对我国包括蔬菜在内的所有家产品进行严格的卫生安全检查和增加一系列进口附加条件。有些国家利用我国各种认证制度、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尚不够规范,或出口经营策略不当,专门针对我国设置技术壁垒,采用针对性检验,进口许可证,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为我国蔬菜出口设置障碍。所以,通过补贴政策强化蔬菜检验检疫程序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各省设立由海关、商检、标准、协会、科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果蔬对外贸易协调体系,密切关注有关国际组织、出口国以及国际市场在果蔬产品法律、法规、标准、价格走向等方面的动态,建立高效联动的信息和预警预报机制,掌握国外贸易壁垒的具体变化增强我国果蔬产业的竞争应变能力,在开阔国际市场,突破贸易壁垒,解决贸易争端中争取主动。

1.6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4]

1.6.1保鲜技术

发达国家逐渐采用减压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射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纳米保鲜、涂抹保鲜等贮藏保鲜技术,使果蔬损失率控制在2%-5%以下。

分析:我国果蔬领域的冷链把物流系统发展还比较缓慢,国际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首先,我国果蔬以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采后损失率达20%以上。所以,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高效调控和高新技术储运设施保护条件下的一条龙服务,形成采后预冷-产地冷藏-冷藏运输-销地冷藏-零售冷柜-家庭冰箱的一条物流链是十分必要的。

1.6.2物流信息系统

德国的果蔬物流业通过信息网络将全国的供求信息与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连起来,确保了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在德国的水果直销市场,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随时显示世界各地的水果资源,价格等市场信息,通过网上交易,水果可直接调运到零售店,使中间商很难立足。

分析:我国尚未建立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果蔬物流配送体系,果蔬物流与交易成本高,难以满足我国果蔬市场与物流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高等院校需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注重对学生电子商务技能的培养,培养一批物流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依靠先进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为支撑的果蔬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1.6.3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发达国家在果蔬物流企业中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分析: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国内产业需求来讲仍显示滞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需实现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于国际物流融合。

2.相关思考

通货膨胀是存在的,那么菜价的上涨也并非偶然,在不影响CPI正常波动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菜价健康上涨?展望蔬菜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与物价的非正常波动。(2)如何合理规划我国的蔬菜分销基地建设,从而减少流通成本。(3)如何合理的规划我国的道路系统,在不影响市容的基础上,实现蔬菜的顺利转运。(4)有的蔬菜可用来美容,需不需要与美容业进行产业链接以及链接后会不会引起蔬菜价格非正常波动等。

【参考文献】

[1]丁洁,李帅,吴乐.经济学视角下“高菜价”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

[2]刘星元.蔬菜价格:影响力度、性质、原因及目标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国外如何控制物价[J].农经,2010(1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