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

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经过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和农村发生许多深刻变化。如农产品供求格局、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政策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谁来种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未来的大事来抓紧抓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重视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都发展很快。但面向留在农村真正种地的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大量农民工不可能都集中在大城市、关在校园里培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探索送教下乡的方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开创农民培训模式。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灰色系统预测法;回归预测;组合预测法

中图分类号:F32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930-04

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17 381.7亿元,2007年为28 627.0亿元,2011年为47 486.2亿元。200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2003年相比增加了65%, 2011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2003年相比,则增长了173%,未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怎样,是中国政府应该关注的大事。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目前对中国农业经济方面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相关文献很少。由于不同的预测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经济现象进行预测,若用一种预测方法来进行预测,势必会造成预测结果的片面性[1]。为了克服单一预测方法的片面性,本研究尝试运用回归预测法与灰色系统预测法分别对中国农业总产值进行预测,再根据两种方法的误差确定优化组合模型的权重,通过优化组合方法对两种预测方法结果进行信息综合,目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农业总产值进行预测,有效地指导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协调中国农业资源开发及利用,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算法描述及数学模型

1.1 算法描述

回归预测法是分析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2],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模型用途之一是作为预测的工具[3]。

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4]。灰色理论是根据系统的行为特征数据,找出因素之间和因素自身的数学关系或变化规律,建立一种描述被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的模型[5],成为解决不确定性的一种有用方法[6]。灰色系统理论具有所需样本数据少,不需要计算统计特征量等优点[7]。

本算法是先运用回归预测法与灰色系统预测法分别对中国农业总产值进行预测,再根据两种方法的误差确定优化组合预测模型的权重,对两种预测方法结果进行信息综合,从而得到优化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

1.2 数学模型

3 预测结果分析

通过表4可以得出,综合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回归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和灰色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综合相对误差绝对值有7项小于回归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综合相对误差绝对值有2项小于灰色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综合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项数有7项,回归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项数有3项,灰色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项数有7项,说明综合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项数大于等于回归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项数和灰色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项数;综合误差绝对值小于回归与灰色预测相对误差绝对值之和的均值的有7项,占总项数的77.78%。通过综合预测误差可以得出该综合优化组合模型预测结果具有相对合理性,以克服单一方法对中国农业总产值预测的不足,该综合优化组合预测模型能作为中国农业总产值预预测模型,以更好地指导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与规划,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及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语

为更好地做好中国农业经济的规划和管理,做好中国农业经济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每种预测方法都是基于不同的视角来对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本研究运用优化组合方法对中国农业总产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综合优化组合预测模型作为中国农业总产值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该模型预测2012-2014年综合预测值分别为50 772.42亿元、56 401.40亿元、62 597.24亿元。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根据预测结果,到201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与2003相比将会增长2.6倍。为此,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势必要对与农业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化利用。应该充分做好中国农业产业规划,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做好农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工作,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实现中国农业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周礼刚,陈华友,韩 冰,等. 基于对数灰关联度的IOWGA算子最优组合预测模型[J].运筹与管理,2010,19(6):33-38.

[2] 甘永萍,周 兴,郑晓平.耕地供需预测方法研究——以博白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60-64.

[3] LATIF A, KING M L. Linear regression forecasting in the presence of AR (1) disturbances[J]. Journal of Forecasting,1993,12(6):513-524.

[4] SHEN J, ZHANG C, CHAI Y, et al. Prediction of planing craft motion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2011,10(2):240-245.

[5] 董振兴,史定国,张东山,等.基于灰色理论的机械设备智能状态预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1,27(4):392-394.

[6] MOSTAFAEI H, KORDNOORI S. Hybrid grey forecasting model for Ira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uppl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 and Policy,2012,2(3):97-102.

[7] 张大海,江世芳,史开泉.灰色预测公式的理论缺陷及改进[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8):140-142.

[8] 朱春江,许 强,李海燕.管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9] 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一)提倡农业自然资源的科学使用和保护

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物资,应该重点保护,比如在城市化发展中,要尽量不利用耕地,要节约使用非农业的废弃土地等。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一些能够有效发挥水资源使用效果,又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生产方式来保护农业的生物资源。

(二)加强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在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施用量,避免对水资源和土地造成影响,同时,使用农膜和其他物品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周边的土壤、水源。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后排放的污染物质,要秉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能源后排放和残留的有害物质,一方面,要在源头上控制能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选择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必须要秉承两个基本的标准:一是适宜性标准,二是可持续标准。适宜性标准首先要求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要使用符合当地条件的技术,选择的指标主要有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技术力量、投资资金、社会情况等,根据这些要素来选择技术的种类。其次,适宜性标准还要求农业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类型。最后,适宜性标准还要求农业技术的选择要积极吸取其他行业的技术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可持续性标准首先要求农业技术的选择要体现出可持续性、公平性、发展性等原则。因此,要选择那些不会破坏环境,又能够有效增加农业经济收益的技术,避免农业生产中出现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等不利情况。其次,可持续性标准还要求使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者经济利益的技术、提高农业市场系统运营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提高农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协调效率的技术。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战略选择

(一)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

主要包括了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农业资源利用规划,以及农业生产—销售—消费一体化营销规划,为农业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健全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第4篇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国家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110.

第5篇

【关键词】农业 信息化 农业经济发展

尽管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早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还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渠道进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还不具备产业化、规模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4.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农业建设人才,只有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递到农村建设人才手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早在1979年,为了监测水土流失,资阳就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遥感技术。1994年,资阳又实施了“金农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建成“纵向到乡镇,横向到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一体化”平台,构建起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全市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了“市-县-乡”公文无纸化传输和“市-县-乡”无纸化办公。全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己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推手。

目前,资阳市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平台,已经建立起农经网,农村专家电脑系统,农信通短信服务平台等。已经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等信息化服务,资阳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但大大推动了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资阳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减轻了资阳市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在资阳市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资阳市的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资阳市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并且资阳市是我国典型的西部丘陵农业市,经济水平尚不发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力不从心,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资阳市位于我国西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丘陵遍布,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四、资阳市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1.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项目和目标。加强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将农业科技信息、农业销售信息传递到农村;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利用相关的农业信息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将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宏观调控相结合,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业信息化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适合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农业企业管理平台等,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使用,加强农产品的服务意识,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2.制定优惠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资金的筹措上,政府要加大市场研究力度,认真分析本地区的特点,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保证多元化投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比如,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税收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投资。

3.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改善条件,建立人才引入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待遇上向信息化人才倾斜,吸引农业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渠道,保证信息化人员培训的经费,保证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能够正常进行,保证他们从思想上、专业技术水平上都能够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资阳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借鉴农业信息化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淑芬. 以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 台湾农业探索.2008.06.

第6篇

 

所谓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使用农村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从而极力发挥出农业和农村所具有的休闲观光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体验、度假、示范、娱乐以及特色健身等各项休闲需求,从而提升农村居民收益的一种农业经营形态。

 

一、开发休闲农业对于经济的影响

 

一是开发休闲农业能够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发休闲农业,能够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从而延伸了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改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民增收,稳定了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实现了我国农业的多元化产业形态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了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更好地整合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从而实现我国农业转换能力的更优化,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数量和质量,能够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平衡化。休闲农业能够加快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之转变,切切实实地把农业生产资源转换成为农业资本,把生态环境资源转换成为生态资本,把农村民俗资源转换成为农耕文化资本。当前,我国已经有2.5亿多户农户,普遍存在着经营的规模较小,产品过于单一,利润偏低等问题,而开发休闲农业则能有效改善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开发休闲农业能够拓展就业途径并且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投入相对较少,而就业成本又偏低,因此,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就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机遇。开发休闲农业能够十分有效地转移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带动当地农民在本地进行创业、就业与增收。休闲农业的积极发展,能够有力地带动相关各个产业取得新的发展,比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旅游商品加工业等,所以也就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取得新的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而农民群众从事休闲农业之目的就是为市场提供足够多的休闲商品,休闲农业这种无形商品迎合了城镇居民渴望的休闲需求。

 

三是开发休闲农业能够改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从而让农村地区能够走上生态环保与文化传承式新型发展之路,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不仅能够推动使用现代物质条件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使用现代农业科技来改造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让优美和谐的农村环境能够带给游客以新奇美好的享受,而且休闲农业的出现能够充分发挥出农业与旅游业在产业叠加上的优势,农民群众在进行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得到统筹式发展,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客观上改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村风貌,同时还能顺应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之要求,成为城乡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新通道。

 

二、开发休闲农业经济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进行科学规划保证布局的合理性

 

科学的规划是开发观光农业的重要条件与基础性条件。要把开发休闲农业和加快现代城市建设进行相互协调统一,更加科学地实施项目的布局与规划。农业部门是主要的牵头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会商,精心策划好休闲农业的前期发展规划工作。应当注重于区域定位与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以高起点和高标准来进行长远谋划,做到积极统筹全局,从而体现出我国农业的特色。要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的生活风貌以记分十分丰富的乡土文化方面的内涵,把农村开发规划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当前市场行情,按照形势确定出休闲农业开发的规模和深度。要着重开发富有当地特色的相关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加先进、更为适合于休闲农业开发的特种蔬菜种植、水果种植、花卉以及其他观赏植物种植等内容,积极引入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方法以及新型栽培技术,致力于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同时,还应当全面考虑到交通、水电以及通讯、接待等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求避免休闲农业建设中出现盲目行为或者短视行为,确保本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建设休闲农业生态产业体系

 

在积极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之中,建设一个新型休闲农业生态产业体系是十分关键的内容。所以,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从而构建健全的休闲农业生态产业体系。首先是要强调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大力开发生态农业,以生态种植与特色养殖、休闲垂钓等主要内容,积极开发以节水灌溉为主体的蔬菜产业与特色养殖业,并且努力引入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其次是要强调生态保护,积极开发绿色生态工业,引入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和没有污染的新能源,从而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后援。再次是要强调当地农村的资源特色,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依托于当地风景区的优势,积极吸引外地游客,发展规模化的集体休闲观光游览,从而走出一条运用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取得新发展的路子。最后是要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以加快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取得新的发展。要强化对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以及引导,建立起适应于现代市场需求与发展的此同时新型经营体制以及运营体系。要制定出休闲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分步实施,制定出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科技、信息以及市场等各类服务,全力改进交通设施和酒店、宾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大旅游行业执法的力度,大力惩治各类破坏发展环境的相应行为,从而为休闲观光农业的新发展创设出浓郁的氛围以及良好的环境,让休闲农业真正成为提高当地农村旅游层次与品位,加快农民群众增收步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

 

(三)政府通过主动进行宏观调控以理顺休闲农业管理机制

 

一是要全面明确休闲农业的今后发展方向以及长期以来的实践。通常情况下,农业旅游区在半径在29.5平方公里左右,才有可能发挥出最理想的经济效益。鉴于休闲农业既非纯粹意义上的农业开发,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开发,其发展一定要兼顾农业与旅游自身的发展规律,让现代休闲农业之发展能够真正实现直接效益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示范观赏性目标。二是要理顺管理机制并强化规划与创建管理工作,切实防止出现休闲农业管理机制混乱和政出多门等现象,要分清各自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的指导工作。要通过设立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强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和总结,从而形成新的农业政策信息服务机制。三是形成资金引入体系,做到广开引资之路,将休闲农业资金引入到计划之中,创建出新的休闲农业投资机制,以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并且增加市场开发工作的力度与强度。

 

(四)健全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一旦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民无法成为产业发展之后导致的收益提升之收益主体,肯定会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众对开发休闲农业的主动性。以往,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往往都是由富有投资实力的企业加以投资兴建的,农民们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所以,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探讨保护本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新办法。要依据自愿与合法之原则,积极鼓励农民群众使用土地加以入股,或者是用劳动加以入股,从而发展成为休闲农业园区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之股东,以实现按股进行分红,保障农民群众具有合法与稳定之收益,如此才能提高农民对于开发休闲农业的主动性,促使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民们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和劲往一处使,从而共同开发当地的休闲农业产业。

 

(五)加大理论研究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因为休闲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全新突破形式之一,它包括了农业、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三大产业,所以,大力强化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显得极为必要。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会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对休闲农业作出了新思考与新探讨,从而造成了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全新的突破,比比如,体验经济学与绿色GDP等概念不断涌现出来出。所以,国家要集中一大批农业经济、休闲经济以及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全面分析与探究我国的休闲农业,从而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一样要切实提升对休闲农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工作力度,有效改变目前我国开展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素质与管理能力偏低之现状,以求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之水平,进而更好地满足各类人群之所需。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重点培育等形式,积极打造一大批休闲农业方面的专门化人才,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休闲旅游服务的能力,让休闲农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

 

三、结语

 

总的来说,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而休闲农业经济正是由于现代人的休闲需求而出现的。如今,休闲农业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为此,我们要充分研究休闲农业经济这一新事物如何在我国得到发展。要注重于抓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地发挥出各自优势,从而实现休闲农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第7篇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特征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迁徙的过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二是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以及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非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而形成了城镇数量以及人口的上升。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建立在城镇化的基础上,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互动、节约能源、生态保护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念,其核心内容为农村与农民,以实现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平等化为目标,并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共同分享。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范围涵盖农民,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手段实现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单纯是城镇人口与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通过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等各种民生建设手段实现城乡转变。第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保护。更加注重运用绿色环保、集约智能的科技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基于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建设对产业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要求两方面:在产业布局方面,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要求转变传统的人口由农村单纯向城市集中的模式,要求发展农业产业以及符合当地经济情况的产业,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求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转变,鼓励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入城镇化建设队伍中。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历史过程,不难看出产业支持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经验同样显示良好的产业支持能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由部分失败经验也可以看出,单纯凭借“人造”城区是无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城镇化建设实质是生产要素不断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区域的产业化发展。

审视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不难发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率的不协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城镇化率大概是其工业化率的两三倍,然而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3.37%,而工业化率约为48.5%,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我国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第二,我国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建设割裂,由于我国自1978采取了非均衡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也向东部发达沿海地区倾斜,非均衡的产业布局政策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极度不平衡,产生了东部地区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而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布局。这种极度不平衡的产业布局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候鸟式”迁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难度。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生态、集约智能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综合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布局与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因此,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影响城镇建设的首要因素,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为其带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规划两部分,针对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分别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1、构建全面均衡的产业发展布局,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上文提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民,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民收入的多少;农民就业是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就成为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提出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通过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产业化是指根据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农业生产实行产业化生产的经济模式。根据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地将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将农村传统的半自然经济状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以及规模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建立以城带乡的模式,建立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以及城镇化。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体制障碍,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历史时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格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要求。这种单独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期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只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向城市转移的格局,使得农业生产力低下,给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阻力。

农村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金额,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优秀的资本技术投入我国农业经济当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以及资本支持;以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投入农业经济技术的开发研究当中,加大政府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可及支持。其次,企业部门要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优惠,积极投入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寻找投资回报率高、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并根据当地特色产品努力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加强农业生产企业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最后,农民应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认识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发展引起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参与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设当中。

2、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机构,推动城镇建设步伐

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建设要求以绿色、智能、集约的生产方式进行城镇建设。这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要以绿色环保节能的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以最低的环境资源代价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建筑材料等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要加大对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绿色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政府应以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从事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发展,大力扶植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投入,对高新技术的科研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普惠金融的时代要求,构建惠及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发掘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大新能源、能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科研投入。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以绿色低碳为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因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解决能源危机的产生。

其次,注重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加强生态宜居工程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中,要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为目标,积极开发运用新能源技术,减少能源损耗。在城市工程建设当中,注重运用节能环保材料,如通过屋顶绿化等生态工程方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补偿。在城市市政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地、水等资源的合理集约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集约型城市,建立一个紧凑型的社会,逐步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方法融入都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注重能源的可再生以及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朱桢博、李嘉林:西南地区小城镇产业规划分析[J].山西建筑,2012(28).

[2]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4).

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农业;信息化;支农资金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39-02

一、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中国关于农业信息化含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数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将改变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的盲目性,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加速农民增收的进程;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使中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信息化还可以促进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

邓培军、陈一智的《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具有正向影响。其相关系数为0.733,说明农业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 %,农业生产总值将提高0.733 %。农业信息化指数每提高1 %,农业投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工业化水平、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提高0.1318%、0.157%、0.469%、0.096%。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本投入、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农业信息化却是促其发生质变的重要因素[1]。

(三)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群众信息利用能力较差,信息观念淡薄,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等等。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策略

1.提供多样型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类型应多样化,如文献信息,数据库检索,及时传递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各种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信息;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主题标引及多层次描述,建立各种索引,为三农用户提供优质、快速的信息咨询、网上导航和专题检索等服务。及时更新,农业专题数据库建成后,最重要的是数据更新,才能保证它的可用性、连续性和竞争力,数据库才有活力。

2.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训。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训,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农业信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尤为重要,需要有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素质队伍,加强三农用户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目前虽然农村用户对信息有较强需求,但是中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意识薄弱,接受信息能力不强,农业信息化应从提高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技能人手,借助现代视听设备或网络设备对农村用户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今天信息就是生产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区域信息站要借助于现代化传输媒介,实行远程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拉近农业技术、农业信息与农民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新桥梁,帮助农民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农业新的跨越。

由浙江师范大学承担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所取得的成果有,作物优异基因的发掘:开展作物优异基因的遗传分析、定位、克隆等相关研究;通过自主克隆或横向合作获得并利用有价值的功能基因。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2]。这些新技术成果需要通过农村信息化,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4.为政府农业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农业信息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的信息调研和信息决策,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全局性、方向性、预测性的综合信息和可供选择的方案。

此外,农业信息数据库应逐步加大农业数字化资源比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有计划、有目的满足 三农用户的网络信息需求。

二、农业信息化与支农资金

支农资金是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从惠农政策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利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发展农业数据库建设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内容是以反映当地各类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供求信息为主;政府投入这部分支农资金支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为支农资金整合高效利用导航

农业信息化帮助政府为支农资金的整合高效利用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合理调整和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提供依据,为整合支农资金提供导向。改变支农资金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入重复、交叉,支农资金支出科目设置不够科学现象,力求支农资金投资效益最大化。让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真正体现出对三农的倾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由分散式的项目建设转变为集中的产业建设,把地域性优势农业与延伸发展产业链衔接起来,推进规模农业,从广泛性扶持向择优集中扶持方向发展,发挥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实现规模效益。

三、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业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培育出农业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使之产生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其他相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域中的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还有农业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区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农业区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要提高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推动产业集群,培育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创造农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区域将是生产生活资料和加工最理想的环境和基地,农业区域的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将全面提高,因此,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将是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必须以现代化眼光来总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2]。

(二)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为农业区域经济提供特色数据信息支持。农业信息化要积极推进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为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导航。由于农业地方文献具备鲜明的区域性特色,农业信息化特色数据库应根据当地的地域状况、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立足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如农作物品种数据库,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农业商情等数据库,并提供上网服务,以便更好地为政府宏观决策、农民生产及农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服务。

2.为特色农业区域经济产品提供推广平台。如浙江省有平原、丘陵、山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多样决定其农产品类型多,品种丰富,可向旅游者提供当地农副产品多样,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省内农村观光资源类型多样,有乌镇、南浔、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 [3];区域信息站可以利用自身网络平台推广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及其他农业区域经济产品,以此带动相关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湖南师范大学王爽英等的《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湖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及发展方向》: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借助DIS数据处理系统,提取出代表各市州的农业发展现状的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地州市的综合得分,据此将各地州市分为农业核心区、农业优势发展区、农业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4]。这样的信息应依赖农业信息化及时反馈给农业决策部门,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地方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要做好地区农业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工作,正确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部门结构及作物结构;为区域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作出一定贡献。

4.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农业信息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生长区为基础,为区域经济选择开发潜力大、后续产业链长的产品为重点,确立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经营过渡,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和扩散能力。

四、结语

中国农业经济要积极适应世界经济的需要,谋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对接点,寻找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全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争得一定份额。要想实现这洋的目标,都离不开信息支持,因此农业信息化对支农资金的整合高效利用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培军,陈一智.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38-340.

[2]吉宏,杨太康,龙瑜.中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5,(15):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