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营银行的发展

民营银行的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营银行的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营银行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风险;路径

作者简介:刘云生(1964-),男,湖南衡阳人,云南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促使我国银行体制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实现有效竞争,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发展民营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与世界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

1.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传统银行业很早就开始引入民间资本,只是银行的控制权始终牢牢把控在政府手中,民间资本没有决策权。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的主要区别就是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

民营银行与国有控股银行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民资性,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能够最大限度地摆脱政府干预。二是独立性,民营银行资本主要来自民间,民营银行可以在经营权、人事权、财权等方面保持较大的独立性。可以最大限度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现其经济目标。三是市场性,民营银行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民营银行的产生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决策,使资金在看不见的手的驱动下,实现优化配置。民营银行由于其自身特点,可以为更多的为中小企业服务。四是风险性,民营银行相对国有银行由于资产规模较小以及管理经验不足承担的风险较大,且由于其逐利性,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往往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大变革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意味着更开放的银行业和更包容的金融服务,其意义不可小觑

第一、发展民营银行将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银行领域准入壁垒,。我国银行业的主导者一直是国有银行,在当前金融改革步伐不断推进的时期,银行机构办事效率颇受争议。此次民营银行开闸将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将为银行业注入新的活力,银行间竞争更有效。

第二、发展民营银行将推动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民营银行的出资方出身民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因此民营银行凭借出资方的行业经验在产业融资方面具有优势。

第三、发展民营银行将促进银行业的全面发展。民营银行风险自担,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将使其更加依赖市场,与国有银行展开差异化竞争,且其草根性更具有不对称优势。

2.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阻碍和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有许多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民营银行的市场前景广阔,但我国民营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阻碍和风险。

2.1 市场准入阻碍

银行作为各行业获取资金获取的重要渠道,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银行必须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政府出于稳定市场,防范风险的考虑,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2.2 信用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仍然缺乏良好的信用体系和监管体系。良好的信用对于民营银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客户基于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将资金存入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基于对贷款人的信任将资金借给贷款人。然而目前整个社会仍然缺乏良好可信的信用机制,社会大众往往对新事物是缺乏信任的,这就会造成民营银行在设立初期的融资困难。而且民营银行在成立初期其贷款业务往往会比较谨慎,也会影响其贷款业务的发展。

2.3 利率管制问题

在金融市场中,资金就是市场中的商品,利率就是商品的价格。要实现有效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但是我国目前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银行的利率仍然是央行来决定。利率不能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这就抑制了民营银行的发展活力。

2.4 自身存在的风险

民营银行除了国有银行具有的风险外,其从成立开始由于自身原因就存在一定的特殊风险。

由于其自身资产规模较小,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金融市场上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信贷资产的收益和损失呈现出强烈的不对称性,这是由于民营银行的客户群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信用较低,还款能力弱,一旦违约对于本身资产规模较小的民营银行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同质性。它们所提供的商品都是货币,但由于民营银行刚刚成立,一般要采取措施吸收存款,但由于网点规模的限制,及时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也无法弥补其中的差距,这就造成了民营银行竞争的劣势。

3.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的选择

由于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根据我国自身的实际状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成功经验,采取组织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1 发展为专门化的银行

因为民营银行自身的实力有限,所以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为大客户提供大量的融资资金。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加快调整经营方向,合理地开拓比较适合自身的客户就成了当务之急。

比如农村金融承载着支持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还不足以满足这一要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这其中绝大部分要靠农村金融体系来提供,但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是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口,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块很大的市场蛋糕。面对需求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可以考虑成立专门化的面向农村的民营银行,吸引社会资本,针对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来服务,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双赢。

3.2 发展为区域性商业银行

民营银行资本来自民间,由当地企业和个人发起成立,更加了解当地的融资需求。并且民营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决策。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先要给自身做好正确的定位,结合自身和当地的优势资源,开拓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与传统银行实行差异化竞争。比如广西的北部湾银行它就是在竞争中注重自身的特色和差异,依托东盟开展国际结算业务。到目前为止北部湾银行已经与境外等80多家银行建立行关系,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覆盖全球的银行合作网络,与各国银行之间已经累计实现国际结算12.86亿美元。广西北部湾银行是区域性银行的成功范例,民营银行可以借鉴其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当实际开展特色业务,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3.3 建立互联网银行

我国互联网巨头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是我国首家民营银行。该银行既无柜台又无网点,减少了运营成本。通过互联网平台使业务的开展更加便捷。该银行服务对象定位于进城务工人员、工薪阶层、以及小微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打造“个存小贷”特色品牌。虽然其刚刚成立,但其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的运营模式,与准确的目标定位值得借鉴。

4.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资本开始进入银行业,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对于支持我国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民营经济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也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信贷需求,这些需求给我国民营银行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明确市场定位,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民营银行就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 考 文 献

[1] 谈儒勇,夏云.民企办银行:梦想如何照进现实[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10-10.

[2] 问晓荫.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J].当代经济.2009(4).

[3] 韩卫红.论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文.2008.

[4] 许铁民.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

[5] 黄继平.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福建金融.2010(6).

[6] 史少文.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份额现状及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0

[7] 周媛.我国民营银行设立路径选择与探讨.特区经济2009.06.

[8] 董文标.加速中国银行业民营化进程[J].中国经济周刊, 2013 (3).

第2篇

什么是民营银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营银行,如何发展我国的民营银行是近年来全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不同的学者在有关民营银行的一些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对这些分歧如果不能形成大致统一的看法,尤其是政策当局如果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不能形成正确认识的话,民营银行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弯路。为此,本文也想就民营银行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

一、民营银行的界定

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这是民营银行争论的首要问题。学术界对民营银行定义大致可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类。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这三个定义都是从一个侧面罗列了民营银行的特征,但未能对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形成全面的认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资产结构是相互作用、彼此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就有由此决定的资产结构。对民营银行我们不能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内在联系。我认为,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责、民益四者构成的统一体。对这四者的任一偏离都将是不完善的。所谓民有,就是指银行的产权属于民间投资者;所谓民治,就是指由民间投资者决定公司的治理;所谓民责,就是指民间投资者对银行的经营成败负全责;所谓民益,就是指导银行经营的利益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因此,我认为所谓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所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金融企业。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1.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而不是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是一个高风险的、公共性的企业。所谓高风险是因为它直接涉及金钱的借贷,而借贷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信用关系的中断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所谓公共性是指金融业的是外溢性的,会波及全社会。因此,对待金融企业要有特别的管制措施,这些措施较之一般企业更严更苛刻。2.民营银行又是一般企业。把银行理解为特殊行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银行的企业属性。企业属性就是指从事银行业务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盈利,但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3.当今世界各国都没有找到有效处理好银行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的办法。在强调“特殊性”时,容易采取银行国有的办法;在强调一般性时,又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造。有的国家虽然坚持银行私有化的道路,但采取的各种相关政策措施又无形中将私有银行的经营约束条件软化了,变成利益上、治理上、产权上是民有,但实质上的经营成本又透过政府救助而外化给了社会,致使银行体系始终逃脱不了“周期性失败”的困扰。如美国,每隔十来年时间就要来一次银行危机。

中国的银行业走的是一条国有化的道路。现在这条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民营化改造的呼声也随之而起。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冷静地回顾和反思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二、中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避免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共同的问题:

一是银行无论私有、公有,都存在一个经营失败成本外化,最终用纳税人的钱救助的问题。

在严格意义的市场下,对经营失败的银行最直接简单的处置办法就是破产清算,由股东、存款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来承担破产的损失,无需动用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纳税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既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又可以促进监管的效率,防范因政府财政性救助而引起的道德风险。然而,实际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银行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银行风险极易在行业之间相互传导,产生共振,银行的倒闭会引起社会公众信心危机,进而会冲击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多数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不会对银行倒闭坐视不管,都或明或暗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结果是银行经营失败的损失导致了政府的准财政赤字,

而这些损失最终以高税率或增发货币形式落在全体纳税人的身上。

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爆发的银行危机中,各国政府都无‘例外地付出了昂贵的处置成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对部分国家银行危机的成本统计分析表明,银行危机爆发后重组银行的成本,包括直接由政府注入银行的资金、信贷、债券等财政成本和类似汇率补贴一类的准财政补贴,在有的国家金融危机的处置成本占到GDP的40%以上,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0%以上。如90年代初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匈牙利,政府推动对国有银行的集中整顿来解决银行业危机,在财政预算中为冲销银行不良贷款而单列了一块预算。据统计,1993,至1998年,匈牙利政府为重整企业和银行债务以及对银行注资,发行了3600亿福林(约合39亿美元)的20年期低息政府债券,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仅此项产生的利息支出在1994年就占CDP的1.2%,占财政支出的3.5%。即使在以市场为基础、高度私有化的美国,银行系统几乎全属于私人所有,但大量的银行损失仍要靠预算拨款,或在财政担保下向保险基金借款来进行融资。在1981年到1991年间,美国有超过1400家储蓄机构和1300家银行破产倒闭。这次储蓄机构危机的成本在315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之间,重组信托公司(BTC)到1991年底为止收购了357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处置了其中的2280亿美元的资产,而美国政府为此支付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

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机制,对存款人的保护事实上超过任何发达国家。从90年代至今在对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市场退出中,无论采取行政关闭,还是业务托管、或是并购重组,破产金融机构的债务清偿都由国家一家承担,个人债务全额兑付,有些甚至单位债务也全额兑付,有的充其量停息延期兑付。据估算,我国为此而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不少于千亿。

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一开始就要考虑如何防止其经营失败的成本外化问题。从上来说,按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经营失败成本要由股东、债权人承担,不能转嫁给政府。事实上,这很难做到。而民营银行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经营的风险性相对突出,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即使放手让这些新生金融力量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存在部分机构要失败的问题。特别是1998年“广信破产事件”和海南发展银行被行政关闭事件,以及1998—2000年间对各地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的清理与重组,打破了我国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这些事件令社会公众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非国有银行的预期和信心发生动摇。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不仅获得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以补充自有资本金,以及国家财政直接核销巨额呆坏账准备金,而且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总额达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使人们形成了国有银行“太大不宜倒”的固定预期,使全社会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有银行转移。统计数据表明,从 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对于国家银行体系(包括四大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非国有银行在我国年度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不升反降,说明非国有银行部门的发展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而且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存款就会向大银行搬家,民营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这种状况的存在对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对维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

因此,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首先就要考虑如何构筑隔离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有效防止金融机构失败风险外化和扩大,降低全局性风险发生的概率,维系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和解决公众信心问题,为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银行业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可能引起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用公有制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却无法获得满意的效率;用私有制解决了效率问题但可能由此引发垄断而影响公平。

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的低效和风险,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对国有银行及其整个银行体系进行私有化改造,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但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大量资金向少数几个金融集团集中的倾向,结果是银行业从国家垄断变为私人寡头的垄断。这种垄断破坏了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大金融集团拥有操纵市场价格、控制市场信心的能力,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处于高度的不对称状态。中小银行在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中无疑会处于劣势,金融市场失灵使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达到帕累托状态。

上个世纪80年代土耳其金融改革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由少数银行所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进入门坎的解除,若是新银行规模与数量不足以挑战既有银行的市场地位,则对整体市场结构与效率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在金融改革之前,土耳其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在金融业的改革之后,银行业的集中度虽有所下降,但银行市场被改革前已有的主要银行,包括国有银行和少数具有垄断性市场势力的民营银行所垄断的格局事实上并未得到改变。国有银行,尽管经营和管理效率并不高,却仍然占居国内银行业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垄断性地位;那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私营银行,同样相当程度上以其同政府的特殊关系来确保其市场地位,结果整个土耳其的银行业呈现为非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对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外资或当地的新进入者进入土耳其银行业市场后,并未明显使当地的银行市场竞争加剧、效率提高,原因就在于当地的原有大银行规模巨大,某种程度上获得政府的支持或至少没有来自于政府的有效抑制;同时,垄断者之间利用垄断地位互相协调市场价格却并未受到制裁,使主要银行获取了高额利润;新进入者的规模不足,导致新进入者难以与原有的银行进行有效的竞争。而土耳其中央银行对于问题银行,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私有银行,从来都只是采取政府资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顿甚至让其倒闭退出的。正是由于土耳其银行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市场失效问题和不彻底的金融改革,使得九十年代末的最新‘轮改革在仅仅推行了数年便遭受到银行危机的沉重打击。

伴随银行自由化、民营化而来的风险与激励扭曲问题,将使因提升竞争产生的整体效率变得不确定。由于国家管制放松,银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导致银行特许价值(Fran· chise Value)下降,在不完备的监管框架和隐含或明确的担保制度下,银行民营化极易造成道德风险。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驱使银行经营者更倾向于短期的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而且银行受少数大企业集团的控制产生大量的关联贷款,风险高度集中。很多国家在银行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和赋予银行自主权的同时却没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相反的激励,这一点成为金融自由化后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如20世纪70年代和肋年代初,以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为代表,几乎所有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因为“过度借贷综合症”陷人了债务危机的泥潭。

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显示,金融业的开放和解除管制是一个值得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任何开放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都存在制造银行危机的风险,因此如何在开放进程上采取较佳的顺序和完善配套制度的安排,无疑是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严肃思考的课题。在我国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要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完善市场结构,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垄断、促进有序竞争,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同时必须强调监管制度的建设和强化市场纪律,建立银行民营化所必需的监管框架,有效控制其过度冒险行为,实施审慎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是银行业的风险如何有效地动态监管,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的。

监管的第一目标是维护存款人利益,而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因素就是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控制住这些风险,金融监管的目标才能实现。金融风险发现得越早,处置得越及时,金融机构遭受的损失越少,风险处理成本越低。但银行风险的积累是由宏观微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风险识别的困难制约了监管者控制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金融监管者在控制状况已恶化的问题银行的风险方面很成功,但在处理表面上健康的银行方面,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当这些银行偿付能力充足,所从事的风险投资仍有利可图时,监管者对这些银行的风险行为很难控制。从可接受的风险收益比例、创新和其它合适的行为中识别出风险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在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扩张,银行的风险往往被掩盖。在危机发生之前,银行中的问题往往不能充分显露出来,象资本金充足率、坏帐比例等重要指标,并不会在危机发生前就表现出明显的不正常变动。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甚至衰退,银行中的问题迅速暴露出来,及致倒闭并危害其他银行。特别是在经济出现泡沫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中的泡沫随之膨胀并在经济形势逆转时迅速破灭,其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个别银行的倒闭,而是整个银行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危机。

美国80年代早期曾因现场监管的削弱,对金融机构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发现了的,又因资金不足、措施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置,因而付出了失败机构增加,处置成本加大的代价。如在处置储贷机构危机时,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允许大量实际已经破产的储贷机构长期维持经营,指望它们有机会降低风险、纠正不足,但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使处置成本从1982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80年代末的3150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提前发现风险,及时处置风险都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及时处置方面,很多时候受资金、政策及其它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对此,极有必要完善风险处置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否则,金融风险愈积愈大,处置成本会愈来愈高。

三、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银行热给我国民营银行的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国虽未有明确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办金融,但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多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民间资本。因此,民间银行在我国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存在,如何让其健康发展、扩大功能作用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一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曲折历程,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民营银行的发展道路。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在全民办公司、层层办金融的热潮中,出现了大批的城市信用社、基金会和信托公司,如城市信用社鼎盛时期多达5000余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大批基层金融机构多数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风险问题,甚至演变成支付危机,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整顿,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广东曾关闭了2000多家基层金融机构,政府被迫拿出380多亿元用以兑付信托公司和所属证券部、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遗留下的“窟窿”。

这些金融机构为什么失败呢?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没有对金融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把它看成是融资实体,没有将它看成是“自私的营利”主体。相当一批金融机构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变成了违规经营的载体。例如出资人与经营者没有分开,许多信用社变成家族式机构,把信用社当作圈钱的机构,高息揽存、违规拆借,大量的贷款变成呆账、坏账。以海南为例。从1988年至1997年,海南共有 34家城市信用社、近10家信托公司。这些城市信用社和信托公司都是以支持建设海南特区为名建立起来的。由于批准时就是基于“多个机构多个融资渠道”的指导思想,而没有在监管上按照以风险为核心,将其视同求利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因此这些机构都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把大量贷款投入到自己的关联公司或股东,连本带利长期不还,而是反复借新还旧。资产质量差,债权债务关系混乱,是这些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1997年,由于海南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金融机构全面陷入困境。1997年5月受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携款潜逃案件的,该社储户产生恐慌心理而挤兑存款。继而琼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东大量贷款不还引起支付危机,随后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引发海南省城市信用社较大面积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被迫进行清理整顿。在清理整顿中,由信托公司组建而成的海南发展银行,又由于组建不久陷入经营困难,人民银行即使提供了近四十亿元再贷款也不能维持其清偿支付能力,市民突击挤提储蓄的恐慌风潮日益扩大,最后甚至到了每个储户一天只能取到100元现钞的地步,最后在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也被迫关闭。海南的这段告诉我们:民间资本介入银行,它就是为了赚钱。这个动机是我们立法的基础,更是我们监管的基础,切莫为了融资和效率的需要去鼓励民营银行。

二是既然民间资本办银行是为了盈利,就要围绕这个动机去明确产权、明确责任。而我们的金融机构都恰恰违背了这一条,导致大家都是银行的主人,却没有人对银行的失败承担责任。这中间涉及产权问题。而产权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权、责、利的严格对称和内在

统一。中外金融机构之所以大面积经营失败,关键在于失败的成本可以外化给,金融机构相当于软预算约束,因此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就成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向民间资本放开金融领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有关制度的配套性改革是必要的。

一是谨防政府过多的干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这是民间金融业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保证民营金融机构能顶住部分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为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是首要的难题。

二是要在完善基础上,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会真正优胜劣汰,才能堵住其向社会转移失败风险的渠道,硬化预算约束,才能迫使民营银行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并且努力审慎经营。同时可以改变央行监管的被动局面,降低监管成本与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稳定机制,及时对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同时要转变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路,从千方百计不惜成本防止金融机构破产转向允许破产,隔离破产事件,控制破产事件的影响扩大。即按市场原则处置金融风险,通过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和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的外在影响来实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尊重市场纪律的目的。

四、发展我国的民营银行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改造与民营银行的新建问题。

我国银行体制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后,虽然形成了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所掌握,按照洛桑国际管院的竞争力指标(IMD)来衡量,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仍然是所有产业部门中最低的部门之一。上述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引入体制外竞争,用外部压力推动国有银行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和优化,遵循的是增量改革的思路。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模式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对金融改革的深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却无法担当金融改革的大任。国有银行垄断下的低效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系统内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而且由于面临制度上的歧视和经营网点少的限制,民营银行在存款市场和结算市场上相对于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言注定竞争力不足,会重复走上低效运作的老路。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除了要适当进行新建民营银行的增量改革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存量改革”上多下功夫,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推行银政分开和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革。要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民营资本的进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银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让民营资本在股份制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最终实现国有银行业的民营化。

二是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硬化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和显性。无论哪种,都存在道德风险加剧、市场约束软化的问题。尤其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其弊端大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不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大而不倒”享受政府对其存款的隐性担保,其他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人也无存款损失之虞。这种制度的弊端是:一是在个别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通常采取返还存款准备金或者提供再贷款以增加银行额外的支付手段。这部分额外的货币投放事前并未打人货币投放计划之中,因而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二是随机性大。事先没有规则,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政府、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等相关利益主体各自到底应履行何种职责、承担何种义务不明隙。问题出现后,到底如何解决取决于各方的博奕能力,因此时间长,结果难以预期。三是极易引发道德风险。银行往往会热衷于短期投机甚至恶意经营,造成资源的错配,最后将风险转嫁给政府了事。同时激励了存款人只关心利率高低,不问金融机构信誉好坏,听任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四是中央银行的救助能力也有限度,不可能对所有危机银行都进行援助,是否援助取决于中央银行关于银行支付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的考虑,通常会对陷入困境的大银行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救助,而中小银行受保护程度会降低,影响社会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在民营银行发展的起步阶段,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存款保险制度,使之在更规范、有效和及时地处置出现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更规范和公平地对存款人实施保护和保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强化市场对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行为约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要坚持这样几条原则:(1)要从隐性变为显性;(2)要按照商业化原则由各金融机构出资;(3)要实行限额保险;(4)对各金融机构的救助成本要在各受益金融机构之间分摊。

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分析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国外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与特征入手,剖析处于投放和扩张的初级阶段的民营银行存在诸如监管制度不健全,相关人才缺乏,金融体制对其发展的制约等问题,探讨对民营银行设立法定存款准备保险、市场定位、人才筹备等有效对策。

关键词 民营银行 问题 对策 市场定位

一、民营银行的概念及发展的必然性

民营银行是由民间的资本来经营与控制的,它是集权利、责任和利益为一体的统一的现代金融性企业。

民营银行的发展可以给民营经济提供宽裕融资的渠道,丰富和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内在结构,有效的分配金融资源,而且也可以改善由于国有银行垄断所造成的低效的金融资源配置;迫使国有银行进行更深化的改革[①],提高国有银行的生存能力,改善贷款过度集中的现状,优化资源的配置,来化解银行业的风险[②]。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制度不健全。市场准入后的民营银行发展格局将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以及扎根基层,这一发展格局将会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制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金融体制的制约。与国有银行等大型银行相比,民营银行是属于私有银行,很难得到有效政府有效的支持。

(三)信誉的缺乏。国有银行的信誉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得来的,而民营银行发展时间短,给人们的信任感与可靠度要比国有银行低的多。

(四)相关人才匮乏。在我国,民营银行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中国金融人才的供给是远满足不了高速发展金融业的人才需求的。

三、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监管制度的完善[③]

1.针对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

(1)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仍属于开始阶段,还急需要国家的各种政策优先保护才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在初期我们可以选择向发达国家借鉴相关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逐步去摸索出具备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2)实施严格的存款保险制度。国家已颁布《存款保险条例》,于今年5月1日已正式开始实施。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给予其优待,待其成长起来后再给它自主的发展。地方政府对民营银行的高度重视,既有争取对金融进行管理的职能愿望,又有着对金融调控的金融动力[④]

2.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⑤]。我国民营银行具有灵活性高,机制活,专业性强等优点,但是由于我国的监管机制仍不健全,市场经济要求走法制化的道路,那么发展民营银行必然要求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配套的法规不健全,民营银行的“正效应”就不难以正常发挥,甚至可能重蹈俄罗斯的覆辙。

3.建立市场化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监管部门必须要资本金、经营者的资格及其他必要条件都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才能准许注册登记。在退出方面,金融监管当局对风险很大的民营银行要强行清盘、关闭,做出相应的处罚规则;合规经营的民营银行可以依法自行兼并、联合、重组。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一把双刃剑,定的好将如鱼得水;定的不好就将举步维艰。民营银行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脚踏实地,针对我国国有银行的垄断,民营银行应以当地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客户群,利用其机制灵活,竞争力强,定位准确的特点,一步步的发展,现在中小型企业中建立良好的声誉,将小银行逐步做到中银行、大银行。

(三)人才的储备

银行之间的竞争可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的选择与培养上,应当建立科学的高效的用人制度,可以在社会中招聘金融性技术型骨干,可以与高校合作直接输送金融性人才,在银行内部也要积极观察具有领导者才能的业务骨干。在人才的使用上,要以岗位为先导,以绩效作为导向,责任确定报酬,真正做到透明,公开公正的竞争,让员工在公平竞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切实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做到人尽其才。

总之,民营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也必将会反过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民营银行的持续性健康的发展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适当而精准的市场定位;二是保障民营银行的信誉;三是进行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 林贵.民营银行风险的表现、成因及防范研究[J].经济师,2012.04.

[2] 陆岷峰,王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3.12.

[3] 苏均和,周新辉.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多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4.01.

[4] 徐瑾.民营银行的红海风险[J].经济导刊,2013.12.

[5] 曾刚.民营银行的未来[J].社会观察,2014.04.

[①] 苏均和,周新辉.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多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4,01:64-69.

[②] 王继权,董杰、付跃东.《试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问题》[J].深圳金融,2005,03:10-15.

[③] 陆岷峰,王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3,12:10-13.

第4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11年,温州的很多企业在民间进行高息借贷后由于无法偿还而选择了跑路来解决问题,从而在社会上引发了关注。虽然这次事件发生在温州,但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正面临的问题,即:民间资本多但是投资渠道少、民间企业多但是信贷融资少。这次事件的发生将民间金融问题再一次摆在人们面前。长期以来,我国民间资金一直处于徘徊在正规的金融体系之外,处于一种灰色的地带中,并呈现出一种自发的、无序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民间金融资本缺乏足够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属于民众的自发行为,缺乏政府的监控与正确引导,这也为高利贷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使得我国的民间借贷市场出现了异化的可能,再加上一些中小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很容易使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受到破坏,严重的还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如何正确的、科学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民间资金光明正大的走向市场、走出地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一场攻坚战。

二、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战略性步骤,民营银行的发展具有其客观性、必要性。

1.发展民营银行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现代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股份、民营、地方、合作等形式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结构。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实施金融深化的策略才能产生积极的储蓄效应、投资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才能更好的加速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已经在我国形成了4家国有银行为主,13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为辅的多层次、多种形式并存的银行发展新格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银行业仍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中。因此,现实发展的经验向我们警示,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关键是必须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补充新的血液与发展力量,真正出现一批政企分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民营银行才能在我国营造出一个公平、完善、有效的银行竞争环境,更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步发展。

2.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大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资金供给、资金需求等都处于一种严重的错位状态中,严重背离了资金有效配置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的银行仍处于高度集中与垄断的发展状态中,银行主要是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银行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时面临的多次重复的审批与等待,使得银行最终获取的收益无法与消耗的成本相匹配;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不完善使得他们的资信情况无法通过银行规定的各项财务报表的审批来获取贷款;固定资产少、有效贷款抵押物的不足使得大多数银行将中小企业视为高风险客户而不愿贷款。

3.民营银行的发展是促进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现实途径

民间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发、自主,主要包括民间资金的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的运作、典当行等。但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民间金融资金的规范化管理,使得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普遍较高,并缺乏法律的保护,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严重的还将导致地方金融危机的爆发。2011年发生在温州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在温州民间借贷已经成为最大的经济纠纷案件。因此,如果允许并正确的引导、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吸收民间资本,让民间的剩余资金通过民营银行这一规范的、科学的、正常的途径引入各民营中小企业中,不仅有助于正确引导我国的民间借贷由地下的形式转为地上的形式,由过去的不规范转化为规范化管理,尽量减少地下钱庄与非法融资等现象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与不稳定因素,更有利于我国人民银行对民间资金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监管,保证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

三、有效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有效策略

可以说,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是与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长的。在发展的初期,我国民营银行是将无法在正规银行贷到款的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客户源。在全国民营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一批批微小型企业得到了茁壮成长,从某种意义上看,民营银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彰显出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的强大实力与雄厚的竞争力。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民营银行如何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金融界、理论界深思的问题。

1.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银行业而言,中小企业已经不再是大型金融机构忽视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规模企业。因为很多民营银行相继坚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发展道路,并不断的在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上创新,很多民营银行坚信在这条道路上一定能做大、做强、做精、做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茁壮成长的中小企业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的融资需求已经转变为全面的金融服务需求,从局部经济区域的人工服务需求转变为跨区域式金融服务需求。因此,我国的民营银行在继续坚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客户新需求的跟踪研究,加大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模式与营销渠道,特别是要研究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另外,在贷款的方式、条件、担保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创新。面对不断激烈的现代金融行业,民营银行必须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与市场上其他银行的竞争,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2.民营银行应注重对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民营银行由于规模较小承受的风险压力也就更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民营银行所面临的危险是最直接的,但是,只要民营银行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控制在贷款等业务中潜在的各种集中风险,民营银行一样能拥有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民营银行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安全与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提升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对一些关键环节与岗位,必须实施全程监控,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例如:为了不断的应对自然灾害,民营银行可以在内部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并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资金,这样可以做到实现将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分散到不同的会计年度中,实现经营的稳健性。

3.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经营

任何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企业实现跨区经营、上市,民营银行也不例外。但是,在飞速扩张的背后,民营银行的跨区经营风险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各省之间、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民营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必然会在跨区经营中加大经营风险。另外,经营网络的不断延伸与发展,必然会于银行的不成熟的管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风险的爆发也就是必然的。因此,对于民营银行而言,规模并不重要,盈利才能给股东带来更大的利益,而有效地控制风险才是盈利的最佳保障,坚守风险底线,减少风险的积累,在发展规模与效益上选择一个平衡点是民营银行思考的问题。

总之,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是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发生经济格局变化的一种有效选择。允许并鼓励民营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解决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金融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晓昊.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之思考[J].现代营销,2010(01)

第5篇

随着国家金融政策制度的推进与完善,金融领域的改革也在持续发力,促使民营银行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外资银行的未来进驻条件在一步步放宽后,民营银行的服务理念、理财产品、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力与国外民营银行的市场成熟度相比,发展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经营现状也不理想,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如何能够正确认识和挖掘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找准和发现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和拓展空间,才是目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民营银行的含义

虽然民营银行发展至今规模不小,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民营银行的界定尚无定论。归总来讲,主要集中在资本控股、服务对象和管理机构三方面。资本控股就是说凡是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服务对象就是讲凡是由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管理机构就是看凡是以公司体制来运营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这是当前学术界最为认可的三种说法,当然一切还在研究和完善当中,可至少为界定民营银行的身份、研究其发展理念、创新其理财政策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借鉴。

三、民营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民营银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并改善了金融市场垄断的现状,对银行业的竞争起到了有利的推动作用,更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按照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实力和净利润排名,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仍然处于龙头地位,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当然,这其中有国家资源的过渡性集中原因所造成的,引起的负面效应就是银行业的垄断性,一些稀缺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小微企业融资较难等问题,从而引发一些高风险金融产品的出现。而民营银行的出现,不仅能够有力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而且还能从专业对口的角度出发,更好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把握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性。通过资金的融注,更能从政策层面和主体领域进行风险意识的把控,跟进国家助力微小企业的政策走向,大力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力,进而提升民营银行的金融创新水平,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

四、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现状

我国民营银行在经过了改革开发后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到2008 年金融危机初和金融危机后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总体上存在着已建立和正筹建的两种民营银行类型。据现有的4000 家银行金融机构而言,真正算得上民营资本控制的民营银行所占的比例还很低,范围之内的还普遍存在着规模不足、网点覆盖率低、业务种类不齐全、理财产品不科学、服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尤其是在存款和结算的关键节点上做得不足,市场竞争和执行效率也较低。特别是外在因素,诸如外资银行的行业竞争、金融商业的互信问题、资金运作的风险管控等都是我国民营银行目前需要加强和提升的领域。唯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民营银行试点制度,无疑是一大亮点。但这一制度能否很好地执行,关键还在于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能否建立,即以理财产品为主导的纵向管理体系和以客户关系为主导的内部管理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总之,目前我国民营银行要想走得更快、更远、更稳,其现状不容乐观。

五、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一) 初期建立信用度的问题

金融资本的信誉,直接关系到银行未来发展的前景。尤其是民营银行,能否把良好的信用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存之道,将直接决定着民营银行能否顺利地吸收民间存款、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提升资本的流通效益,无疑这是民营银行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再加上民营银行目前都处于一种局部试点和探索阶段,规模布局较小、网点覆盖较少,自然宣传方面的效用就会降低,特别是乡镇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其并不了解,与农村信用社、储蓄银行等相比,其信用接受度和认可度都会大打折扣,缺失了社会公信度,自然就会丧失、丢掉企业和居民的信任和存款。

( 二) 业务经营范围受限制的问题

因为民营银行受政策制度的影响,就会使得民营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受到区域性的限制。比如有限牌照制,即要求民营银行只能按照相关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相关业务,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根据情况随意开设分支网点等; 相关金融监管部门针对民营银行的资金规模大小以及每项存贷款的额度数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和相关要求,不能有丝毫漏洞;在宏观政策和制度规定方面,民营银行的金融业务类别和经营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包括它的存款准备金率、贷款计提数额等方面,都与其他银行有着很大的区分和不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营银行业务的风险性和运营的难度性。

( 三) 服务对象存贷款的担保问题

国有银行或者外资银行,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都是一些具有稳定收入的群体,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风险性都极小。而民营银行服务的对象和客户往往都是一些普通大众,这就给金融业务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勿需置疑,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来担保,那民营银行靠什么来担保? 靠国家,不可能,因为这会直接改变民营银行的性质,而且数量之多,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求。其结果就会失掉储户的信任,不仅资金得不到安全的保证,还会给社会经济带来颇多不稳定的诱因,因此这是一个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 四) 资本管理运行不科学的问题

民营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它的资金来源于民间,从初期的组建到后期的运行,业务经营的盈利性和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就会导致民营银行在初期的组建过程中,股权安排会出现两个致命的问题,一个是独大性,即银行的原始股权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银行的金融运行方案不能纯粹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进行,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制定等控制权都掌握在银行内的大股东手中,用银行本身来进行圈钱或者融资,以随时调度和缓解自身关联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融资问题; 另一种则相反,则是分散性股权和股东人数的众多性,二者的交错就会导致民营银行在制定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时,出现意见的矛盾性和冲突性,缺乏前沿创新的经营理念和高效的经营战略,缺乏比如公益金融产品服务、三农专业对口金融服务等项目,从而加剧了民营银行内在的运作风险性。

六、促进民营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

( 一)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信誉

鉴于政策限制和经营服务的区域性,民营银行应该另辟途径,采取积极主动的宣传战略,着重宣传自己的运营性质、金融战略、服务对象、业务优势、金融产品等,扩大其软文化的影响力和范围圈。而且,民营银行还可以借用自己民营企业的独特优势,利用其亲和力、人脉圈等,从而让社会上的一些大中小微企业和居民认识、了解并认可民营银行的存在性和运营性。比如民营银行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服务对象和金融产品为宣传主题的活动; 可以通过软文化的实力,比如对银行的所属标志、网点的连锁性设计等方式,为自己的外在形象进行宣传,从而让民营银行的形象真正树立起来。

( 二) 提升人员素质,优化管理方式

民营银行的团队工作动力和合作理念能否被真正调动起来,其员工的综合业务素养至关重要。是故,民营银行首先要要采取多种机制,比如加大内部员工的业务培训力度、从社会高校招引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等方式,从而快速提升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那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就涉及到了民营银行的管理结构方式,是从管理的结构上进行改革,抑或是从产权制度上进行优化,当然二者的协调配合和适度集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权限的随意性和分化性,只有相互制约和激励,才能在金融运营的范围上和决策的科学性方面达到自身优化的目的,以提升民营银行的市场经济竞争力。

( 三) 设立担保机构,落实存款保险

鉴于民营银行的运营性质和金融信用问题,要想让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储户的信任,就必须要引用存款信用担保机构,采取一种市场化的监管模式,让民营银行的担保和监管运营取得一种安全性的效果。当然,这就必须以间接方式引用国家信用来保证民营银行能够得到社会的信任,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落实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民营银行的偿付能力,以合理的担保费用来确保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自然而然民营银行的信用度也就随之提升,这就为民营银行的维持运营和业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 四) 合理运行资本,完善监管制度

民营银行首要要根据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资本运行与机构监管的实际情况,对融入的民间资本做出科学合理的市场化运行方案,专业的金融业务由银行的负责人做出明确细则,在资本盈利性和权力集中性方面达到平衡点。当然,随后的制度监管不可或缺,

第6篇

民营银行开闸后,有关民营银行发展的讨论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银行的发展要注意普惠金融,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国有银行当前在普惠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当前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偏远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中微小企业缺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民营银行对于实施普惠金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广大的农村村民提供了平等的享受金融交易的权利,如果民营银行抓住普惠金融的政策,就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体脱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民营银行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服务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使二者达到共赢的局面。

一、民营银行及其市场定位

民营银行的定义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来理解:第一是从产权角度来解释,认为民营银行是资本来源于民间资本,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第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出发,按照市场化的机制经营管理,认为民营银行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第三是从资产结构角度出发,强调民营银行服务理论,将民营银行的定义概括为主要是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

如何把民营银行经营得更好,是当前民营银行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在当前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民营银行作为刚起步不久的新兴金融模式,规模较小,要想快速发展应当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本文认为民营银行产品和服务应当具有差异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的经营理念,使得民营银行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农户、中小微企业。

民营银行作为灵活运作的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中小微企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较少,民营银行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准确定位,拓展农村金融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民营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1、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民营银行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有批准经营成立的,有正在筹建过程中的。表1和表2介绍了我国建立的民营银行和部分审批筹建的民营银行,这都预示着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出现了新进展。

从当前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主导,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小。民营银行的金融市场占有率中仅占5%,地方政府和企业控股的银行占到35%,国有银行的比例高达60%。

图1列举了部分民营银行的2014年资产规模。民营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持续健康发展,资产规模都在不断增加,民营银行的发展打破了国有银行的垄断,不断增加的资产规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也随之增加。多种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巨大的市场潜力却吸引着更多的银行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1)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国家不断提出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农民致富创业和农村地区逐渐发展的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更多,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规模潜力巨大,农村金融市场吸引着更多的银行进入。

如图2所示,从2008―2014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均纯收入稳步快速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也蕴藏着巨大潜力。而相对的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却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有3.5万亿元的农户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总数的6.5%。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偏远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所以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2)不同类型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为了推进工、农、中、建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银行大量裁撤、合并农村金融网点,减少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不同类型的银行都在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以求能够快速占领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农行正在不断进军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吸引众多国外银行来参与竞争。例如2007年12月13日在湖北由外资银行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村镇银行就是汇丰银行,因此汇丰银行成为中国最早、开设网点最多的外资机构。随后,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渣打、花旗、澳新银行等都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设了村镇银行,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3)潜力背后的金融风险。农村金融市场背后同样也存在着金融风险。首先,由于广大农户缺乏金融意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足,所以银行在推进农村金融市场上也存在着风险大、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的金融风险。其次,在农民信用意识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宣传,农民信用意识淡薄也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金融风险。最后,由于当前农村金融设施落后,金融网络设备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广大农户的交易金额较少,民营银行服务农村金融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

三、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1、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天然优势

民营银行作为机制灵活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表现为交易成本的优势。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农户交易额较低,交易不集中,较为分散,国有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时,一般都是按照大客户服务程序进行,相对地就会增加交易的成本。而民营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其运行机制灵活,组织架构、管理层次较少,所以就会节省交易成本。

除此之外,民营银行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民营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农村地区,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特色,设立专门的扶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较强的民营银行。一般而言,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仅可提升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业务范围,增强民营银行内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小微企业、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

2、民营银行是优化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实现途径

现有的国有银行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投入不足,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凭借其灵活的机制,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服务机构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有效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的现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对其资金供给存在明显的障碍。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进参与竞争后,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实现最优。推进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为了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优化现有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四、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民营银行发展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

当前,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金融机构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民营银行的发展是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虽然国家放宽了民营银行的设立条件,但是民营银行的设立审批程序依然复杂,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的规模较小,配套环境不完善,导致民营银行发展较为缓慢,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民营银行缺少宽松的政策环境。

目前,国家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金融监管体制,要使民营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改革目前的银行监管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得不到农户的信任,和传统的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拓展相关业务。另外,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业务和经营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比如相关部门对民营银行的资金规模、可以借贷的数额都有明确的限制,导致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没有宽松的环境发展自己,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

2、国有银行垄断下民营银行发展困难

1996年民生银行的成立,打破了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构成了当前的金字塔状的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行占市场份额的60%,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的银行占35%,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仅有5%。

当前,国有银行的竞争本身就比较激烈,而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无疑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民营银行的设立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没有形成规模的市场效应,这也就说明民营银行无法在全国性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资源调配。

按照我国规定的存款利率只能上调10%,现在更多的农户把余款存入理财产品。如何吸引更多的储户,带动民营银行的效率,提升业务量,将是民营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3、民营银行存在信誉风险

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与传统的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在信誉上存在信用风险的问题。信用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民营银行要想不断扩大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良好的信用是民营银行吸收农户存款、扩大资产规模效应首要条件。

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誉问题直接影响其业务的拓展,但是民营银行的信用建立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发展规模不大,而且农村地区对于民营银行的了解不是很深,认为民营银行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圈取更多农户的钱,导致民营银行的信誉不是很高。和传统的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不能较好地得到广大农户认可。广大村民没有对民营银行树立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开展业务。

4、农户信用缺失影响民营银行发展

民营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农户信用等级的影响,农户信用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民营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一些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部分农户依然存在着信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例如贷款不能如期还款。

本文收集了2010―2013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如3表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现阶段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存在困难。

近几年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有1.3亿人建立了信用等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有7.5亿,我国农村地区信用等级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信用等级水平的评定,有利于民营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对于民营银行和农村金融市场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农民进行贷款时可以抵押的东西不多,固定资产较少且变现能力不足。在当前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问题严重影响民营银行的发展。

五、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

1、构建合理的民营银行发展政策环境

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必要举措,当前民营银行发展,要建立适合其发展的各种政策环境。

(1)构建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良好的金融监管环境,优化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强国家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消除民众对民营银行的所有制歧视。民营银行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开拓业务范围。国家应积极扶持民营银行的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补贴制度,给予民营银行拓展农村市场足够的支持力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除此之外,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建设,使得民营银行的发展有法律的保障,为其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民营银行监管水平。强化中央银行、证监会和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力度,可以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局来对平时的金融市场业务进行监管,尤其是加大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达到有效对民营银行进行监管的目的。

完善监管的方法,提高监管体系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于民营银行监管数据的透明化,使民营银行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监管体系的可行性。

2、增强实力,打破国有银行垄断

民营银行按照新的运行机制,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活力。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组织保障,是扩大其规模的必要前提。当前的金融市场是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民营银行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强民营银行的实力,就要求民营银行在风险控制、人员匹配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一定规模,使得民营银行有实力和国有银行竞争。打破当前国有银行一花独放的局面,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竞争力。

民营银行的发展要合理定位,要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局面,进军市场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农村经济、中小企业,找到自己的定位,加快发展,和国有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相互竞争,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3、推进民营银行信誉建设

民营银行作为经济改革发展的新生力量,承担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刚刚开发的金融空间,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吸引着多种银行进入竞争。信誉作为无形资产,是一个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民营银行的信誉建设关系到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之中,如果民营银行有了较高的利润率,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储户就会相信银行,银行自然就有了较高的信誉。要建立一套法规制度,加强监管机构对新建民营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的监管;善于寻找制度创新,通过寻找试点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然后逐步推进,就可以创建一批良好信誉的民营银行。

4、加快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是保障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性支撑。建立信用体系制度,可保证民营银行顺利开展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不断开拓自身业务,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性,达到更好地服务农村金融的目的。

首先,要加强农民信用意识建设,不断加强宣传,科普个人信用建设的重要性,使得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其次,继续普及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个人信用经济身份证,记录个人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经济活动,形成农户的日常信用记录。最后,加强国家在信用方面的法律建设,加强立法,使得居民信用建设有法可依,减少民营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时的后顾之忧,不断为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支持。

第7篇

对此,我们认为加快银行业对内开放,是当前金融改革的核心环节。从根本上看,中国银行业还存在几方面典型弱项:缺乏完备的、多层次的机构体系,主要表现为扎根基层、面向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严重缺位;市场布局存在非均衡性,农村领域普遍缺乏银行的支持;产权结构还有待优化,虽然近年来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比例在增加,但国有股、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仍占据了绝对优势,同时对民营资本的机构准入一直没有放开。其中,民营银行改革将成为新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何看待欧美银行“国有化”问题

各国金融演进的过程都表明,民营控股一直是银行业发展的主流。当然,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欧美银行被卷入了危机,包括花旗在内的多家银行逐渐呈现了“国有化”趋势,已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对此,我们认为这并不能够成为我国拒绝银行民营化改革的理由。

首先,民营化一直是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虽然由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欧美国家近期有一些银行被“国有化”,但是各国政府和监管机关都表示民营银行仍然是最有效率的模式。当然,从欧美银行业的总量来看,本次危机中也只有少数银行被“国有化”,无论从国有资本占银行业总资本的比重来看,还是从国有银行占所有银行的比重来看,都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欧美部分银行的“国有化”呈现出“双刃剑”特征,引起股票市场、银行管理团队的强烈反应。国有化结果首先就是股票大幅贬值,然后引领金融股及其他相关板块集体跳水,所以股市投资者并不希望银行实行国有化。而存款人并不受影响,因为有联邦存款保险作保障,银行分支机构也会照常运营,但也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众多欧美银行业人士认为,国有化会损害金融部门,使信贷环境更加恶化,还会降低公众信心。

再次,欧美银行的“国有化”,实际上是非常手段不得不为。经济层面而言,欧美政府已不能接受下一个破产的“雷曼兄弟”出现。从花旗银行陷入困境开始,由实体经济下滑导致商业银行陷入困境,被看作是金融危机的第二波,目前欧美银行问题重重,“国有化”是解决银行问题的一个办法。再有大型机构出现倒闭,引发金融体系崩溃是美欧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一旦有这种迹象出现,政府必须及时出手。而银行被“国有化”后,储户们不会再担心银行倒闭而造成存款损失,市场上的融资活动也可以得到加强。

最后,欧美银行的“国有化”只是权宜之计。虽然西方政府已同意吸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损失,这些银行实际上已经被国有化了。然而长远来看,“国有化”前景肯定黯淡,政府的股权会随着危机的缓解而逐渐被稀释。“国有化”将银行的债务责任转变成了公众责任,确实用了纳税人的钱,但危机过后政府会慢慢以各种方式退出,美国始终是以民营银行为主体的。今年6月份,美国财政部批准了十家问题资产援助基金(TARP)资助银行赎回逾680亿美元的政府优先股,意味着去年10月受美国政府注资支持的美国大银行,逐渐走上了“反国有化”道路,更证明了所谓的欧美银行“国有化”趋势已经落幕。

由此来看,次贷危机中欧美银行的表现,恰好说明了“国有化”或者“民营化”达到极度,都会产生“过犹不及”的风险。就我们国家的银行业来说,则是民营化不足的问题。

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重点

目前,国内对民营银行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则认为,民营银行指在产权结构中以民营资本控股的、有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且采用市场化经营机制的银行,而在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早期,还要强调其必须优先服务于特定金融短缺领域。

从社会需求来看,无论是高端的金融产品,还是基础性的银行服务,都还未使得公众完全满意,这就说明银行业的供给还远未饱和。长远来看,促进民营银行发展是加强市场竞争、全面提高金融体系服务质量的需要,是应对外资银行压力、增强中国对外金融竞争实力的需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措施,也是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必要途径,并且能够为民间融资寻找出口,降低非正规金融风险。

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在银行所有权方面,必须由民间资本(非国有资本)真正占据控股地位的银行。二是在银行经营权方面,必须独立自主进行公司内部权力结构架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是在业务重点方面,民营银行虽然与其他银行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资产配置,但政府应该通过适当引导,使其更着眼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或农村等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领域。从理论上说,作为自主经营的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当然可以自由决定业务结构与资产配置,但近期内发展民营银行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解决当前国内金融资源供求的失衡。换句话说,如果民营银行的发展目标只服务于大城市、大企业等对象,那么政府虽然不应刻意加以限制,但也不应纳入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政策支持范畴。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限定,首先是因为当前对国内民营资本的限制和约束仍然太多,呈现出金融开放的内外不平等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公平。不打破国有资本主导的现有银行体制,既不适应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现代银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次,具有市场化的独立经营模式,也是民营银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现实中,虽然有的金融机构从产权结构上已经具有了民间资本主导的特征,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保留了“国有”色彩,如主要管理人员仍由政府任命、经营业务受到政府较大干预等,这样的银行同样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民营银行。

再就是从不同类型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来看,一是对于农村民营银行来说,如果把在农村吸收的零散资金投放到城市地区,就违背了设立农村民营银行的初衷。因此,农村民营银行的业务发展应定位于农村,用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这一点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二是对于以城市商业银行改造而成的、或者新设银行来说,其市场定位和业务选择应该着眼于为社区服务。三是对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改造成的民营银行,则可以继续发挥其原有的市场优势与业务定位。除此之外,这些全国性民营银行更应办成具有较高“美誉度”与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商业银行”。

总体来看,在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试点期,首先应努力为民营企业对银行业的资本准入创造更加完善的环境,逐渐允许民营资本的机构准入试点。其次,以改造或新设的民营资本控股银行为改革突破点,同时鼓励民营资本入股参与各类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民营银行改革的模式选择

在具体模式的选择中,民营银行改革可以采取改造和新设机构并重的思路。

一方面,可将现有的银行通过各种途径转变为民营银行。我们认为,现存的股份制银行与我们所倡导的民营银行最为接近,改造的基础最好、难度最小,因此,应该将其作为我国改造全国性民营银行的突破口。另外,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可以通过重组改造成地方性民营银行,它们的数量多、规模小,业务上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地方经济结合非常紧密,为地方企业服务,完全可以进行民营化改造。民营资本可以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直接参股甚至控股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另一方面,在促进民营银行改革的过程中,增量改革同样非常重要。当然,通过新设方式发展民营银行,必须控制规模和速度,在较长时期内,新设民营银行只能限制在地方性、区域性的范围内,这也是当前发展民营银行的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在实践中,新设民营银行的领域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较高可行性:首先,是依托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允许出现真正的民营控股村镇银行;其次,在中小城市,无论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改造,还是新设民营银行,一个可行的选择就是打造社区银行,即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主要服务于社区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应该说,当前民营银行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对于上世纪的情况来看,民营银行面临的机遇已经足以支撑其改革的深入。同样,在各国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初期,都会受到一些其内在弊端与缺陷的影响,如民营银行的信用层次低、可能出现关联贷款、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是各国在银行发展中所共同面临的,并不能作为拒绝银行业对内开放的理由。长远来看,民营银行的内在优势却是国有银行所不能比拟的。虽然民营银行发展会带来一些风险,但只要制度设计合理,这样的风险是可以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而不会积累成为系统性风险。因此,在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问题上,要避免因噎废食,尽快顺应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规律,加快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建设。在完善制度环境和监管体系的背景下,加快民营资本对银行业的准入,才符合国家和公众的长远利益。

第8篇

[论文摘要]较高的利息和不稳定的借贷环境,不仅对借贷人发展企业不利同时也对放贷人收回本金没有较为可靠的保障,这样就使得建立民营银行迫在眉睫。文章从建立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谈起,对民营银行的事前监督准入问题和事中运行过程中的监管做出了分析,并对我国民营银行进入金融市场的法律规制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民营银行 必要性 准入 监管

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大量的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正规的金融机构如国有银行对其提供的贷款所占比重甚少,这就使民营企业不得不将资金的来源目光投向民间,但民间借贷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所以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并对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民营银行呼之欲出。

一、建立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银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来源。在我国,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成,并各自从事不同的业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原本设计上为国有企业准备的国有银行明显呈现其不足之处。私营经济占我国经济比重的逐年增加,而国有银行对其资金的支持却很少,这不得不使人们重新思考建立什么样的金融体制才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此时民营银行的产生就是顺应这个时代的产物。

什么是民营银行?笔者认为民营银行也就是私营银行,是指由民营资本控制的,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的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民营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它根本上的不同是其资本全部来自民间而非国有,在日常运作上最大限度地不受国家的控制,而实行市场化运作,以灵活的自主性和私营性为其最主要的特征。

(一)建立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首先,民营银行可以弥补和完善银行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在我国实际上因国有银行其特殊的身份与优势的地位占据了整个银行市场的绝对多数份额。随着市场经济地不断发展,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增大。民营银行的发展必将使我国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辐射面、渗透力和适应性日益增强。

其次,将民营银行引入我国金融制度可以有利于各类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即使是民间借贷的利息高于国家银行上限仍然十分活跃于民间资本市场,这也是民营银行未来的巨大的市场。引入民营银行为银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小企业看到贷款的希望,这也促进了金融业更好更快的竞争发展,同时加快促进金融业的体制改革。

第三,现实状况也使得建立民营银行迫在眉睫。在温州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地下“钱庄”。这些“钱庄”长期存在必然是有它一定现实原因的,但地下“钱庄”是我国明令禁止的,虽然暂时起到了一些银行借贷的作用,但它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已远远超过了它所带来的益处。如果我们还是这样放任不管,就会使得地下“钱庄”愈演愈烈,例如温州和鄂尔多斯等城市,一旦出现资金断裂或者其他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如果我们使它正规化和合法化,就会使它的益大于弊,它似乎可以看作是民营银行的雏形。

(二)建立民营银行的重要性

民营银行在职能上的优势是国有银行所不具有的,它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为中小民营企业甚至是个人提供贷款服务。使得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民营银行自身在银行业更具有竞争力。在银行的功能上民营银行填补了国有银行的空白点,它可以设立在县、乡一级,这样在地域上可以说覆盖性更为广泛。而在这类地区往往很少有国有银行,也可以说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现有的银行体系不足以抵抗。而民营银行有着其自身的优点如:市场灵活性、自主性和私营性等特点,即可以自主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和制定策略,最大限度的不受政府行政干预从而有效地辅助现有的银行体系一起抵抗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国有经济之外有效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笔者相信将这一经验运用到金融领域也是同样适用的,并且可以做到避免出现中国金融业企业非国有即外资的尴尬局面,做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 。

二、民营银行设立的困境分析

我国民营银行的物质基础是有的,在今天的中国民间资本中不容小视,所以在一些垄断行业上,民间资本是有一定的实力和能力与之相竞争。而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也需要更多不同成分的资本的加入。

目前,民营银行的设立的最大困境是现阶段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督。但这并不等于放松对民营银行的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而是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和严格地对其进行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

(一)准入标准的困境

银行业因其自身具有高风险性、指标性、效益依赖性、高负债营业性以及明显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所以为了使其能够长久的经营,对其实行严格的准入政策不仅是对民营银行负责也是对公众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一,对民营银行准入门槛的设定。首先,不应对民营银行设定的注册资本过低,而应当比照《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设定,但相对的可以适当降低。这主要是考虑到各个地方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如果对注册资本设定过低,就会使得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从而增加对公众的不安全性。反之如果对注册资本设定的过高,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市场竞争,从而不能起到建立民营银行对银行业的积极作用。

第二,对民营银行发起人经营能力的考察。民营银行有其自身的私营性和资本的私有性,并且我国民营企业对聘用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金融师并不多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民营银行的负责人要有较高的金融知识和经营能力,并对其高层的管理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准入资格审查,防止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和有劣迹的人员进入,从而增加银行风险,造成不良后果。

(二)退出机制监管的困境

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一直都是企业生存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为民营银行制定其准入的监管,更要为其有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从保障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入手,从而才能更好地稳定社会安定。对此我们不光要适用《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的破产机制,更要发挥政府的功能,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有比政府具有更高的信任度,政府可以利用其管理优势对其进行重组等,使其稳着陆。对于此时的民营银行制定的退出机制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即一是维护社会稳定,避免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引发系统性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置成本,也就是说以成本最小化为处置目标。从以上两个原则出发,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就有了两个途径:一是市场处置,即关闭、破产或被动并购;二是通过强力组织撮合,即政府参与金融风险化解。

三、民营银行的立法建议

由于民营银行主体的特殊性,使其不能完全借用《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其中很多规定和制度的,所以没有必要再专门制定一部《民营银行法》。笔者认为可以在《商业银行法》中加入对规范民营银行的规定,对二者有区别的对待,这样可以改《商业银行法》为《银行法》,在制定“民营银行”的规定时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等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