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探究经验

科学探究经验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7:0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探究经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探究经验

第1篇

行为这四个方面对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路径进行阐述,探讨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异质学习;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科学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阵地,教师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作为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可以让学生"发现"的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因此,教师与其"给"学生若干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有有价值的问题。

二、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引导,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

首先、在探究活动前,在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步骤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探究实施的过程提出恰当的要求。要明确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名参与者,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引导。

其次、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既要信任学生又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归纳、总结。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正确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第三是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第四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能因为他们得到的结论不够完美而加以否定,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

三、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是进行探究活动的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划分了实验小组,实验探究小组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合作学习小组。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前先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4人或6人的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其内部由优、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分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内设立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评分员各一名。小组岗位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而设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尝试多方面的发展。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明确讨论的目的、实验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质疑和解疑。在活动的过程,老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了解掌握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能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匆匆打断学生的合作。

学习《观察小蜗牛》一课时,课前我让小组根据蜗牛的生活环境,到户外把小蜗牛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按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员结合小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表进行填写内容填写。记录表主要记录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画一画,我的发现、我的疑问。

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兴致特别的浓厚。而且学生更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汇报的时候,我让每一个小组在前面小组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有的小组在汇报蜗牛的运动方式的时候,说到蜗牛依靠腹部缓慢地爬行,其他小组纷纷举起小手说,"我还发现了小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痕迹。""我们小组摸了一下,黏黏的。"经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十分顺畅,学生成了课堂的小主人,自主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探究。

四、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是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科学的评价体制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探究作好准备,合理的评价应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新起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不再是为了追求给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各方面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唤起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作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得到这些结果的及其间的经历,如他们如何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日

[2]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张树伟: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2篇

关键词:主题式情景教学;飞虎队员;体育课堂

一、研究目的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例如“如何创新和开发体育与健康课堂模块?”“我要教会学生什么?怎样教才能满足学生需要?”……带着课改中类似这样的问题,有许多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使尽浑身解数,力求使体育与健康课堂精彩起来,但往往是我们教师教得很辛苦,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经过观摩公开课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认为主题式情景教学模式是初中教学可以尝试的方向。

二、研究过程

1.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定义

主题式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为了达到制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身心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对太仓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情景式教学课例《勇敢的飞虎队员》的探求与研究

(1)主题式情景课的内容

《勇敢的飞虎队员》中飞虎队员像往常一样进行着严格的训练和演习比赛,突然接到命令必须在半小时内攻占A阵地,于是他们火速前往,在险境中他们使用各种运动技能跨越险境,冲过重重阻碍获得安全,最后他们为自己和同伴的胜利与勇敢欢呼。

(2)主题式情景课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围绕两条线,第一条是充满活力的主题明线,即:争当勇敢的飞虎队员:积极备战─演习比赛─攻占阵地─欢庆胜利。这样的主题铺展使得教学节奏一张一弛,轻松自然;学生也在明确的主题情景中主动参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技能实践。

第二条是充满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暗线,即:实践探索(投弹演习)─积累经验(不同类型的障碍跑练习)─再实践(障碍接力赛)。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学生在主题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3)《勇敢的飞虎队员》主题式情景教学案例过程描述

①主题前奏——设置主题情景,拉开主题帷幕

课前设置情景:利用场地、器材设置情景,置学生于教学情景中,对学生易受干扰的心理特征进行正迁移,诱导他们天性的好奇,开始想象课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热身游戏(看谁反应快)——播放音乐课本上的必修乐曲:《音乐之声》主题曲Do,Re,Mi,该曲为C大调、2/4拍节奏感强。用产生令人奋进向上的动力乐曲拉开主题帷幕。同时也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资源整合到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师生根据音乐节奏欢歌劲舞,做好准备活动。

随后进行投弹演习,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硬质纸、皮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短棒代替手榴弹投向模拟阵地。通过投掷“手榴弹”,使学生了解掌握投掷的过肩曲肘、快速出手技术动作;

学生自制器材,提高学生反映现实生活经验和体育技能的实践

能力。

②主题铺展——模拟行动(演习)——尝试过障碍

在主题线索引导下,学生思考选择、讨论交流、合理调配力量、分组模拟。在教师布置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跑道上练习。首先自选一个或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然后选三个或四个障碍做尝试练习(在原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最后越过四个障碍物。越过障碍物是《勇敢的飞虎队员》的主题内容,引导反复积极练习,巩固和提高技能。

当学生满身兴奋,情绪高昂时,紧急号令突然响起,要求飞虎队员在半小时内攻占A阵地,于是他们火速前往……

③主题:飞虎队员攻占阵地——障碍接力赛

课的主题在学生通过重重险阻,冲向阵地的障碍接力赛中此起彼伏达到。

操作方式:学生通过重重险阻,冲向阵地,依次按“为了和平”的笔画,用笔在纸上书写一笔,然后迅速跑回与本组第二人击掌交替,以此类推先写完的组为胜

④主题尾声——欢庆胜利

优美的旋律和歌声欢庆飞虎队员的胜利:播放时下学生喜爱的青春歌曲“S.H.E-Super star”,迎合学生胜利的心理,身心融入音乐旋律边歌边舞放松效果好。

教师及时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或团队及时予以表扬,并为学生留下课后思考题:如果在你们生活中遇到突发险境危及到你们的生命安全,你们怎么办?课的主题在音乐伴奏和学生思考中结束。把课堂教学向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分析与讨论

1.《勇敢的飞虎队员》主题式情景教学,更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存在

在教学主题情景中,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一

样的教学主题,不同学习速度和能力的学生可以尽其所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课堂气氛因此活跃而热烈,教学过程因此变得更精彩。

2.在《勇敢的飞虎队员》一课中教师尝试创意性和自主性的教学主题,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事性、教育性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多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主题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体验,使学习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达到优化和实效,起到健康第一的锻炼目的。

3.在模拟行动尝试过的四种不同类型障碍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友情组合,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互帮互助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4.教师不但要在竞赛后对学生予以表扬,在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利用语言或肢体行动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成功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初中生体育学习中采用主题式情景教学是可行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2.教学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94-01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启蒙课程。科学实验的教学评价在于通过课程评价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动手操作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养。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筛选与甄别,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工具。

一、调整评价观念,明确评价目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度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过度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有些教师甚至只是纯粹为了完成课时而安排实验课程,并没有系统地考虑如何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在简单机械地对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不多。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挖掘学生的潜能,使评价的过程变为促进学生进步的过程。在评价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探索评价问题,改进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科学实验课评价体系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科学实验课的更好发展和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提高。从主体上看,科学实践课的评价主体往往较为单一,仅由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在一旁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予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创新实验教学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评价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共同完成,最终实验结果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完成。这种评价模式类似于一种“无领导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对本小组其他成员的各项能力有充分了解,因此可以给出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此外,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实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即激发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教师对于科学实验的评价内容也过于单一。科学实验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评价和考核时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而不能仅关注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步骤和顺序最为重要。从操作前的实验设计、实验仪器检查,到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再到实验结束后仪器的整理,最终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研讨和结论得出的过程,都需要教师进行细心的观察和评判。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丰富评价的内容,尽可能考虑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系统的评价。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要对科学实验课的评价工作有明确的计划。现在许多教师在学期初期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工作做得非常到位,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开展,教师可能受到课时或教学进度的限制,逐渐忽视甚至不进行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实验评价时有时无,评价的过程也趋于形式化,无法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评价之前,要做明确的教学规划,坚持认真地进行每一次科学实验教学评价,使实验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注重能力评价,构建科学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由注重知识评价转变为注重能力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从被动评价的客体转变为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要想对实验教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就必须根据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要求,结合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实验教学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从而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首先应当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即评价学生的科学实验知识。评价内容应该包含学生对基本的实验知识的理解和利用基础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验教学还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探索能力,这应当从学生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去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评价,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掌握。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合理地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在综合比较后,给予科学的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语言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科学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总之,科学实验教学评价作为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的重要途径,应该得到每一名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当转变评价观念,明确评价目的,通过创新评价模式,改变过去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化的问题。同时明确教学规划,坚持高质量的评价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科学实验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盛鹄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与发展[J].教书育人,2014(18).

第4篇

关键词:数学;研究;课堂;渗透;开放性;训练;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是面对 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如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了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极快掌握这一知识。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例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六本不同的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却是兴趣盎然。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有一次在讲棱锥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底面是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两种意见争持不下,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男同学用纸织了一个模型,送到了讲台上,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因为如果是菱形,则底面不可能放在桌上,即底面四顶点不在同一平面,坚持正方形的同学兴奋极了。最后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同学心服口服。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在开放性题型中合理训练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为了使数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的引入,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于开放题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近两年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开放题的“影子”,如“关于函数f(x)=4Sin(2x+π/3)(x R),有下列命题:由f(x1)=f(x2)=0可得x1-x2必是π的整数倍;②y=f(x)的表达式可改写为y=4Cos(2x-π/6):y=f(x)的图象关于点(-π/6,0)对称;④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π/6对称。其中正确的命题是──(注: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显然《高中代数》上册第184页例4“作函数y=3Sin(2x+π/3)的简图。”可作为其原型。学生如果明白这些道理就会产生对问题开放的需求,逐步形成自觉的开放意识。

有了开放的意识,加上方法指导,开放才会成为可能。开放问题的构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问题本身的开放而获得新问题,其二是问题解法的开放而获得新思路。

如《高中代数》下册第12页例7,除教材介绍的方法外,根据目标的结构特征,改变一下考察问题的角度,或同时对目标的结构作些调整、重新组合,可获得如下思路:两点(b,a)、(-m,-m)的连线的斜率大于两点(b,a)、(0,0)的连线的斜率;b个单位溶液中有a个单位溶质,其浓度小于加入m个单位溶质后的浓度;在数轴上的原点和坐标为1的点处,分别放置质量为m、a的质点时质点系的重心,位于分别放置质量为m、b的质点时质点系的重心的左侧等。

第5篇

关键词: 经贸日语 阅读课程 研究型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悄然回复,我国外向型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热度不减,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各种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而日语作为在华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越来越受到人才市场的重视。于是很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日语专业。

通过对浙江宁波的十数家外向型企业和外企、外贸公司的调查,我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想要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难,难就难在日语语言流利、知识面广、经贸知识丰富又擅长对外交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却可遇不可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而“供”和“求”的不对称,更对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日语流利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经贸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考查一个人的外语水平,一般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来进行。教育部《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大纲》对阅读能力、译和听的能力及写和说的能力作了三个层次明显不同的要求,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列在首位,可见“阅读”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听、说、写、译”的能力。因为“读”是基础,只有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和阅读技巧,拓展了阅读面,扩大了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听”――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译”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写”的能力提高。因此,阅读能力虽然不像“听、说、写、译”能力那样显山露水,却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基石。

而经贸日语的要求又有其特殊性。“听、说”当然是最基础的能力,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就一般内容与其交谈,普通人专门学习一年就基本能做到,难就难在能在商务工作中,陈述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日语专业大学毕业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用日语写出毕业论文。所以写一般性的内容,翻译一些普通内容的文章,也是日语专业学生一般都能够掌握的。但目前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经贸知识,而无法顺利地完成专业性的“写和译”的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就必须通过阅读来提高。

三、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策略

因为本校是具有财经特色的普通高校,所以在申请开设日语专业时,我们就把经贸日语作为一个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了“经贸日语阅读”、“商务日语”、“日本企业文化概论”等课程。我承担了其中“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以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平台,探讨阅读课程的新型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不仅仅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需要具备对国际政治经济信息有很强理解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经贸日语阅读”这门课程在设立伊始,就是规划将国际经贸知识的教学与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等特殊文体,并与着重教授商务函电与实务的“商务日语”等课程互相补充,以期使学生在日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掌握一定的财经、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沟通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沟通、交际可并不是单纯地能与日本人交谈,而是理解各种国际政治经济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语言学习的范畴。

由于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从未修过经济类课程,因此对财经类日语文章的理解显得较为薄弱,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由此影响学习兴趣,使得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始终无法有大的提高。我通过数年实践前辈学者的不少教学理论,慢慢地有所收获。

1.理论依据

ESA理论是由英国语言教育学家哈默在其著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由于语言学习的通用性,我认为同样也可以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哈默认为,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中都应该有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投入”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信息,直到能够运用外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最后的“运用”,重点在于使学生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哈默认为,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

而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去发现、创造、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探索

ESA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理论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教学理论,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尝试在ESA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选择了内容由浅及深、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此教材选材较新颖,所选文章主要来自《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刊近几年发表的热点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文章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例如:企业文化单元,选取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问题、企业加班问题;金融单元,则选取了2007年爆发的,至今依然影响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内容。而对于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及特殊的背景知识,编写者很贴心地在每课前设置了“基础知识”这一板块,对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进行了重点解释;在“课外阅读部分”,还选取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会话体文章,比较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甚至专访等特殊文体,又不至于太难懂,还能让学生对中日经济关系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等循序渐进地形成基本的概念。

下面以其中第五课“日本的な雇用特と”为例,探讨我的课堂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环节。日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都很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而不论是到日企、中日合资企业,还是到有对日相关业务的其他外向型企业就业,都必须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给学生放了日剧“anego”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了解当今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的分类和比较,并让学生通过剧中几个角色的行为,分析不同的雇佣形态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评价。

(2)研究型学习环节。教师在介绍了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后,围绕日本企业文化,提出了以下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1.日本传统企业独特的雇佣特征和优缺点;2.日本企业经营的变革;3.日本式经营的年功主义与英美式经营的成果主义的比较。由学生分组选择某个研究专题,自己寻找问题,并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写成研究报告。再通过课堂发表,向同学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可以互相答疑。这样,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材料,并且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研究型运用环节。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掌握了日本企业文化相关的很多知识,接下去就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哪家企业更具吸引力?”为题进行小型辩论赛。辩论赛的评判由未参加此组辩论的学生担任。为了辩论赛,学生们需要针对特定的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查询相关讯息,进行比较研究,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财经报道、评论,甚至由特定日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形成的管理理论。除此以外,还培养学生归纳、收集资料、选择论据的能力。这能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而辩论赛本身,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这也是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之一。

(4)综合评价环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辩论赛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安排考评,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质量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每一课的学习成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平时学习成绩,并且在总评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例。

总之,教师起了引导学习、帮助学习和促进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阅读量,既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又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然,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考验教师的地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在综合评价环节中,如何公平地进行评价,还需要更科学的度量。但不论怎样,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研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拓展,这应该是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3]黄文英.高级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9-122.

[4]李永宁.ESA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探索,2010,(1):84-85.

第6篇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为《水质工程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有效途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1]。为了提高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借鉴了其他院校的教改经验,调整了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并增设一周的《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在该校环境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和环境科学专业中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实践探索。

1 《环境生物学》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现状:我校《环境生物学》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由于课时限制,理论教学内容集中在微生物结构、营养、代谢等基础内容,而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等内容不能详细讲授,因此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并熟练地用于实践,难度较大。

2 教改思路与目标

针对我校《环境生物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上,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在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结束后增设一周的实验设计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创新精神及能力。

3 调整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针对我校工科背景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一本教材为主的固定教学内容,选取面向21世纪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2]为主讲教材,补充了水处理生物学[3]、环境生物学[4]等相关微生物学知识。限于学时限制,在讲授内容的组织上,既考虑到教学大纲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讲授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知识,还深入讲解较有深度的内容,以满足报考研究生同学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购买了一批如《微生物学》(第5版中文版,普雷斯科特著,沈萍等译)等一大批优秀的微生物学图书及电子资料,为拓宽同学们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使其内容更贴合我校同学的工科背景。实验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与理论课程同步完成,在完成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后,提供足够的学时让学生们自行思考,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增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可架设起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更系统、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为此,理论和实验课程都完成以后,我们又专门抽出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动手完成一个设计性实验,并撰写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学生们通过亲历实验,调动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撰写实验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规范使用专业术语,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4.1 实验设计及预答辩

为了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上理论课的后期,即给学生发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指导书》,并提前分组,每组3~4人,遵照各组的兴趣,每组查阅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题目,并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独立动手完成预答辩课件。实验设计周的第一天为预答辩时间,每组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讲述5~10 min,主要内容为实验设计的原理、内容、步骤及实验进行的可行性等,指导教师和学生同为评委,指出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为讲座同学打分,最后指导教师再总结。灵活的讲授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

4.2 实验实施

实验实施过程中,打破以往实验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实验用品的格局。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内容需要,领取药品,仪器设备,并独立完成标准液配置,玻璃器皿清洗、灭菌、无菌操作、计数、结果记录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指导教师在此期间只是指正学生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不参与任何实验准备及操作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进行实验设计的答辩,针对实验设计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高。

4.3 实验设计总结

实验设计结束时,每组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一份,实验设计说明书封面及格式由指导老师统一指定,并要求用黑或蓝黑墨水工整书写。

4.4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环境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分别独立进行考核。环境生物学总成绩为100分,考试成绩包括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0%)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成绩评定一般按五级分制评定。总成绩分三部分,设计成果占60%,实验动手操作占20%,平时检查及答辩占20%。

5 课程改革效果

本次实验设计在我校2009级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连续实施了三年,经过上述实验教改措施的实施,有了显著成效。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学生们普遍反映,实验设计环节的设立,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答辩,倾听其他组的答辩以及独立的实验过程,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第7篇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名师出高徒,良将手下无弱兵。要想学生素质高,教师素质必须高。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事。新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各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环境造人,环境育人。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非常重要。学习氛围是学习的外在条件。这样的学习氛围,不是指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固定的教和学方式,而是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话,并且允许学生对教师所表述的观点和内容提出不同意见,更允许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有利于消除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拘谨,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还可以调动激发学生对生物科目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意识。教师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出来,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要注重把握牵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该学科的爱好。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课堂中提问的科学性,通过不断的知识引导,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启发其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兴趣是一块敲开知识大门的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积极引导他们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那样即使学生原本是对这门学科有偏见,他们也会自然而然会被你吸引到身边,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多彩多姿的教学方法

多彩多姿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该注重学习多种教学手段,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教学系统应由实验、思考、练习、活动等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经过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完成从认识——实践——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课堂实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问题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强调把握进行实验学习的基本方法,那就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猜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数据”。

此外,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还需要加强练习,特别是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能很好地提高知识练习的效率。一般情况下,学生回家自己完成作业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特别是学生在回家后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课堂练习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不但能集中学生对于课堂理论学习的注意力,还能有效及时地巩固新学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设计好课堂练习题的重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不仅能及时检测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从而确保生物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进行。

五、结合生物知识辩证施教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要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观。比如关于生物的产生和发展,要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方法教育引导学生,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加以阐述;再如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要用生态学观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保护态环境的意识。通过这些基础的生物学内容教学,使得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在其他的教学内容中逐步加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 网络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科学学习时,要将探究活动作为整个学习工作的核心。同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相比,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应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课件”来进行教学,学生则是对“课件”中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教学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在科学学科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改革,促进了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同科学课教学的整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科学教材中,普遍涉及到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日食、月食、火山、地震以及岩石的形成等,这些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学生也无法形成直观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单纯的进行口述授课,或者利用有限的多媒体来进行课程展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十分机械性化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燥乏味,也不能很好的进行理解。但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科学课教学中,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教学课程中为学生创造出了多重感官效果,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

以《火山与地震》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中,我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像动画效果,学生生动形象的感受到了“火山、地震”的形成过程,随后,我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讨论,将自己观看动画的感受描绘出来,进而回忆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形,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努力,对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真正理解了抽象知识。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畅想畅谈,在学中感悟,学中探究。

二、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小学科学课教材中,一些课程内容编排的通实际生活相脱节,因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同时,一些课程内容在实际试验过程中,操作性不高,同实际想脱离。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以及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等课程中,一些知识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到这些课程内容离自己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无法对课程中描述的自然现象进行感知,逐渐的觉得这些科学知识比较无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将信息技术同科学课程进行整合之后,利用信息资源不受时空限制这一优势,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官想象,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很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养蚕》一课为例,课程中要求学生对蚕宝宝地生长过程进行观察,由于这一过程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课下选择蚕宝宝作为拍摄对象,每天在固定时间拍下当天的情况,同时利用互联网记录下实验探究的结果,当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利用网页做好相关记录,教师通过学生的记录,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能够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出一定的指导意见等。利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课程内容,这也符合我们的新课标要求。

三、信息技术同科学课教学的整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出于对大多数小学生认知程度的考虑,在编写内容上选取的比较宽泛,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在21世纪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所以,现代科学课堂教学需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开展。

以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岩石的组成》为例,在该课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最终利用教学课件来进行讲述。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对岩石标本进行了基本的研究和观察,对岩石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很好的掌握,例如岩石的名称、形状以及颜色等。随后,学生借助互联网络搜集了各种岩石的相关资料,利用网络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并在网络讨论区里进行相关讨论。最终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总结性报告。虽然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了很多有效的资料,了解和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广泛的交流,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实现了个性化发展。

四、信息技术同科学课教学整合实现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课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水平也需要进行提升。因此,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提升自我,对各个学科,包括生物学、地理科学、物理科学等学科都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的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进行了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借助新技术,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师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做好科学教学工作。

总之,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我们要将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同科学教学进行融合,对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探索,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科学教学工作,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