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学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学习

第1篇

其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其二,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平时,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文,指导孩子朗读课文。假日里,引导孩子阅读儿童著作,或背诵古诗词,让孩子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们班写字工整、美观的同学有:耿思航、何欣潼、吴元君、李佳翔等。我建议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跟随书法老师练习楷书,久而久之的楷书练习,其精神与风格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扎实有恒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验与磨炼。

其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我班同学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王弈文、许译匀、平欣琪、朱星澄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的要求是: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新词,圈出生字词

(3)标出自然段。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与预习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活跃的课堂上,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而有那么几个人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虽然身体未动,但思维已经游离了课堂。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

第2篇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搭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①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②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③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④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⑤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⑥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3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

4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我班同学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5.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的要求是:①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②自学生字新词,圈出生字词③标出自然段。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与预习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5.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活跃的课堂上,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而有那么几个人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虽然身体未动,但思维已经游离了课堂。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5.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

第3篇

所谓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即将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到课内外、校内外,扩展到各个学科乃至各个领域,而且要求语文学习更加贴近时代和生活。因此,教学就要根据时代和生活的特征,开辟更为广阔的范围,去完成这个综合性的学习,为小学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新的学习资源

任何一门学科,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即经常所说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此辅助有限的课内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以往所常见的学习资源,如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广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生资源,如网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新生充分使用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无味。尤其是网络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老师和家长经常为防止孩子去看网络中不好的东西,而限制孩子们接受新事物。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去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阅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这在预习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新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根据课文材料,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求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于迁移,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执教《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的部分故事,弄清楚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争的影响。同时,针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性格有个初步的认识,明白曹操、周瑜、黄盖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三、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知识,过多地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很少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能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传统的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以及新生的表演会、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小学生学习增添新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新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如教学《桃花心木》时,与其枯燥地分析种树人的育苗方法,不如让新生开个辩论会或者表演会,充分想象几种情况:如果我是那棵枯萎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经常会得到种树人偏爱的树苗,我会……也许这样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小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使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兴趣和体验,呆板的说教与之相比,自然也就逊色得多。在使学习有了生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发挥课程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课教学中,经常可以感受到演示一个实验,开展一次实验,都会取得令教师出乎意料的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都在呼唤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拓宽自己学习的渠道,才能顺利地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新的课程标准也把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础学科融合的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情感,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于学习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可以使学生无限感受鲜活的生活美、自然美。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有着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懈努力和探求,以使语文学习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转变 学习方式

语文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以及与学习能力交相互动的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的总称。根据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全新要求,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张,对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势必对语文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二、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三顾茅庐》,读成语歌“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料事如神 、 胆大心细、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独木难支 、 回天无力”,就布置让学生课外阅读《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读了这本书,不仅知道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也加深了对成语歌的理解。又如学了《秋游》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到郊外采集树叶,做树叶画,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召开树叶画作品展示会,介绍自己的树叶画;还可以搞树种调查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单位会用你,所以在现代社会,苹果、桃子、石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车流量调查、名字由来调查、评论足球赛事、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

五、从单一学习转向合作学习。

第5篇

关键字: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识字 阅读 经验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变换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新课程“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四、注重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

比如在对课文理解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就是教师要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的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吃墨水》一课,为什么用"吃"墨水而不用"喝"墨水或"蘸"墨水?《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补丁》一课中最后一段"说,国家还很穷……"的后面为什么不加冒号、双引号?《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昨天这是一座村庄》一课中提出作者为什么用昨天而不用过去?……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教师应稳住耐心,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有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主要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综合知识拓展的一个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用心去做好备课工作、用心去对待每个学生,让小学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争取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语教材特色之一,通过对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和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下面我们就从小学学习语文的方法中怎样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谈起。

一、从早抓起强化认知培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分段式教学。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最宝贵时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从字、词、句开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不能一朝一夕养成,要区分主次、难易,比如,勤查工具书、多读书多看报、做好摘记等小习惯,都要在一开始接触语文时慢慢培养起来。在这个阶段,培养学习习惯,锻炼语言能力,都能为未来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家校配合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在孩子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要培养孩子终身学习习惯家庭作用也不能忽视。学校要主动与家长配合,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因此,必须家校合一,为养成学习习惯创造条件。

三、持之以恒体验成功

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到大学,有很多时间都在学校,在学校重要的训练场所就是课堂,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细心耐心地反复示范,苦口婆心地反复纠偏,凡属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持之以恒,反复抓、严格训练,持之以恒鼓励创造体验成功。

总之,小学语文的学习与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我们教师、家庭、学校整体培养,相互促进,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持之以恒鼓励创造,从早抓起强化认知培养兴趣,才能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积累 阅读 搜集 交流

语文考卷的分数不完全代表你语文方面的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跟许多其它学科一样,语文这一门学科也不能一蹴而就,它特别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在阿拉伯民间中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一个贫困的牧人与一富人交易,牧人来请教阿凡提,阿凡提告诉了他一个方法:两人协定,牧人每天给富人一万元,而富人第一天给他一分钱,以后每天给牧人前一天钱数的倍数。尽管开始牧人只能负债过生活,一年后富人却发现自己付出的要多40多倍,落得个倾家荡产。我想,积累对语文学习的效果而言也恰如这个故事的道理。因此我认为老师和家长不应目光短浅,光注重考卷上的语文知识。那我们如何应如何积累,积累什么呢?语文是百科之源,体现在理解与表达,语文的应用也同样如是,针对于此,我将从如下几方面来说:

一、在阅读中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同时也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段、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但需注意的是我们不但要读课内的,还要读课外的;不但要读文学性的,还要读科学性的,历史性的。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包括文章的思想感情,叙述结构,语言特征,词汇使用。这些差异性的碰撞才是激发人思维的创新,开放的催化剂,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与见解。这样,学生的文章才会变得新颖,而非统一地套用某一格式。同时,丰富的积累让学生有发展的潜力。

二、从生活中累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列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我们的身上或身边总在发生着大小事情,还有你的所见所闻都会让你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这是你对生活的感受,也是你对事物的理解体会。这些经验也能帮助你理解别人的文章和写出自己的文章的感情思想。注意生活细节的有心人往往能以小见大,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更强,词汇更丰富,况且日常的语言表达和生活故事很多时候会是文章的一部分。要有效地从生活中积累就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中写日记是很好的方法。每天平静下来后把所感所悟记下来,有时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只是生活中领悟到的一个小道理,但最终会积少成多。

三、在游历中积累

苏轼因观赏过晴天和雨中的西湖才了到解到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杜甫因来到泰山才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当一些家长提出困惑,孩子作文写不好怎么办?我会建议在假期多带孩子出外游历,并要求他们把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积累“途径”。试想,只听说过孔文庙的名字又怎样比得上亲身去山东曲阜孔文庙中所能感受到的历史文化气息;只看过几张大海的图片又怎比得上亲身来到海上更能感受澎湃汹涌的力量?常言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很有道理的。瞧一瞧,走一走,能增长见识,也有机会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你的知识,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有些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只读书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缚就越来越多,成为累赘。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的道理。

四、在搜集与交流中积累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重要性;方法技巧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对学生、对教学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影响

1.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预习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主动熟悉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说读写,能够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当这种行为坚持下去,慢慢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会获得很大的提升。2.预习能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学贵有法,学习是需要掌握方法的。小学生刚踏入学校不久,还停留在以前随意学、简单学的阶段,对于专门高效的学习方法还不了解,更不会运用。所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的方法,学会运用工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和实践对学生今后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由于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于新课中的一些难点学生已经尝试自己解决并基本掌握了,对于尝试后没有解决的问题会记忆深刻,在课堂上就会格外注意教师的讲解。如果还没掌握,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请教和练习,直到把难点解决了为止。这就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预习的实用技巧

(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既然是预习,就要从新课程的全局入手,发现和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进行思考。在教师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进行重点学习。

(二)眼口耳手并用

预习是一项需要调动全身感官进行协作完成的事情,要眼口耳手并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朗诵时可以在文中圈出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波浪线标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等。具体符号可根据个人习惯确定,但要相对固定。

(三)大声朗读

朗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它能刺激大脑,有助记忆,对语感的形成有帮助,甚至还能提高写作能力。所以预习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找到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感悟文章中心思想。

(四)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善于思考,在预习时也要进行深度思考。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什么样的作者情感,跟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关联。思考中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这恰恰是自己听课的重点。还可以结合文末的思考题进行简单的练习。这样上课时就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加深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弥补自己的不足。

(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为是新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难免会遇到很多不懂的生字词。因为有难度看不懂,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教师要耐心地鼓励学生随时查阅字典,了解生字的读音、字义、例句等,还可以运用网络搜索扫除学习障碍。在不断地尝试中,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不懂的内容手动记录下来还能加深理解,积累素材,丰富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