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平泉县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与启示

一、主要做法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为全面理清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平泉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落实国家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私人财产合法权益的同时,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多次到浙江、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去年年初,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平泉要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广泛共识:即对于平泉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县份,只有放开才能发展,放胆才能突破,不发展民营经济就没有出路,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难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经过四大班子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扶持民营企业大户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放心、放胆、放手地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尽快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建设承德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力量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突出坚持“六个依托”,即:坚持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市场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能人和大户发展民营经济。

(二)营造宽松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在政策环境方面,平泉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办工业园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市场兴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市场准入、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服务环境方面,成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集中缴费大厅,首批县直20个行政审批部门共42人入驻中心,划转职能96项,同时对年纳税额在5000元以上的373家工商企业和个体大户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投资商给予全程领办服务,一帮到底。对各种行政性收费,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在法制环境方面,继续加大了“三乱”和“五霸”的整治力度,成立了经济环境治理委员会,设立了经济“110”,重点解决企业征占地过程中的漫天要价问题,着力查处对投资者出难题、找麻烦,甚至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依法保护民营经济法人代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舆论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会、联谊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平泉在投资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让投资商了解平泉。同时,县电视台开辟了民营经济专栏节目,一方面宣传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及时报导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民营大户,积极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的强大声势,在全县上下营造出了“亲商、安商、扶商、护商、富商”的浓厚发展氛围。(四)加大领导力度,提供发展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的领导,把民营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县委、县政府对25名县级领导和40个县直部门实行了分包民营企业大户制度,包扶企业69家,包扶人员每月到企业进行一次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工作的指导,平泉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经济发展局,为正科级单位,具体负责全县民营经济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整合县四大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专门成立了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县委、县政府授予委员会指导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及对乡镇和有关部门工作奖惩的决策权、重大项目审批权、干部任用和资金使用建议权。委员会既是县委、县政府指导全县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参谋机构,又是工作机构和综合协调机构,对县委、县政府负责。委员会实行主任和副主任目标分工责任制,成员部门实行包乡镇目标责任制,与乡镇同奖同罚。

二、几点启示

第2篇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调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主力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2060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000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不限”,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经济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别具体工作人员认识不足的“两头热”现象。

(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漏税,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HTH〗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蓄水养鱼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三)加强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守法诚信经营,是民营经济存在的基础。要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缺失惩罚和警示机制、信用激励引导机制、信用保障机制,完善和强化信用监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和劳动保护等各类合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在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上,畅通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首先,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做媒,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企联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多形式建立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聚集,向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再次,积极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国内外上市融资。

第3篇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锐意开拓进取,勇于在体制上创新,不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领导,支持和扶植力度,努力从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服务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破冰除障,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宽松、自由、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和空间,使我区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具体表现是:

1、民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富有活力的经济成分。截止**年3月底,我区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12984户;从业人数61317人。注册资金84443万元;其中注册资金100万以上的有156户;500万以上的22;1000万以上的有16户,吸纳安置下岗职工22000人。近几年来,又有”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北恒铜业有限公司”,“沈阳信达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含量密集,实力强、利润丰富,成规模的知名民营经济陆续落户我区,更增强了我区的民营经济整体实力。

2、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区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逐步增大。**年,我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45亿元,三年内平均增幅达27%,为区库财政提供收入3.4亿元。民营企业缴纳地税率增幅显著,**年我区民营企业缴纳50万-100万元的有23户;100万-500万元的有28户;500万-1000万元的有3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1户;缴纳地税总额为10536万元,占全区地税总额的64.96%,大大超出了“半壁江山”的范围。

3、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几年来,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和区属企业的改革和改组改制,使我区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据区经发局提供的资料表明,民营经济成分占区域经济的比重已达92%。同时还应看到,民营企业大都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产业,为优化我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4、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动力。民营企业在以高科技为先导的诸多生产领域中发展态势迅猛。目前通过对原有国企、集体企业的公司的改造和产权制度改革,我区的民营企业已进入到机械加工、橡胶、医药、化工、冶金、汽车制造等领域。另外,通过既定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以及与项目相伴生的民营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填补了我区原有产业的空白,如生物制药、电脑、微电子技术、电气线路改造等。同时还应注意到,通过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我区民营企业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新生代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思想开阔,怀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产业报国的雄心壮志。在我们走访的不少企业中,大都有组建集团,扩张发展,走集约化发展的强烈愿望。随着我国加入WTO,许多中型民营企业也正向着与世界接轨,向着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他们的发展必将对我区经济发展逐步显现出强劲的拉动作用。

二、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从民营经济发展内在的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现状上剖析探究,感到当前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数量虽多,但形成规模的相对少;二是粗放型的多,高科技含量型的相对较少;三是家族式管理、传统、经验管理型的多,新机制,先进管理型的相对小;四是行政部门管理限制多,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对少。当前影响我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思想观念解放程度不够,手脚未完全放开。主要表现,一是在一些部门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还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和误区;二是对民营企业重税费征收,轻服务引导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民营经济重要性的宣传造势还尚有死角,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服务不到位。目前,具体管理民营经济的机构尚不健全,管理办法也不尽完善,合理、协调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缺乏力度,个别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生、冷、硬,吃、拿、卡、要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民营企业的法人对此都有反映和意见。

(三)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根据工商部门提供的数字分析,我区民企中从事商业、批零餐饮、服务、运输的11506户,而从事工业的只有1487户,约占12%,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民营经济产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四)融资机构不健全。金融机构与民企(尤其是中型以下企业)对接融通不够,使一些产销前景看好,有发展前途的民企贷款难,发展受阻,对此,不少民企反映强烈。

(五)民营企业本身也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突出问题。有的民企法人素质不高,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管理制度不规范,信誉度不高,人才聚集力不强,有的法人,业主纳税意识不强,偷漏税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影响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从横向比,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和手段与发展的要求看还相对滞后,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净化。

三、几点建议

(一)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区上下要乘“新一轮思想解放”的东风,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去认识,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方针,树立三种意识,即:不管什么体制,发展就行;不管归谁所有,纳税就行;不管哪种形式,搞活就行。彻底破除所有制形式的桎梏,破除一切歧视,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多种偏见和模糊认识。从我区区情出发,在对现在的民企抓大、抓强、抓高的同时,着力支持扶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抓大不放小。既注重提升扩大现有民企的质量和规模;又注重新组建,新引进民企的发展,形成整体推进,齐头并进的态势。要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充分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和正当权益,营造尊重纳税人,崇尚知识,崇尚人才,崇尚创业,产业报国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宏观引导。

1、健全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建议由区政府挂帅,成立“**区民营经济管理委员会”,实施对全区民营经济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委员会的工作,吸收人大、政协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参加。二是完善区政府已经构建的“一个漏斗对内,一个窗口对外”的“两个一”为核心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办好政府办事大厅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从信息、咨询、政策和法律援助等多方面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三是发挥好工商联(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加强民营企业中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建设,明确地位和作用。四是工商部门要抓好“个协”的工作,并规范管理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发挥好这些组织在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宏观引导,政策引致,促进民营经济向特色产业集中。我区应以“沈海现代工业示范区”为龙头,通过“高起点规划,新机制动作,新体制管理”,用“一网式服务”等形式,将国有存量盘活与民营资本扩张结合起来。将民营经济发展与园区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有“扛鼎”“挑梁”作用,并具有**特色的创新名牌产业,相应带动餐饮、五金、钢材、汽车零部件、社会家政服务、商业等方面的产业,进而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与此同时,政府各有关执法部门也要切实依法负起监管职能,实现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引导督促民营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照章纳税。

(三)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软环境

1、认真贯彻省市决定,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政策明令禁止的外,各个行业、各个区域都应允许民营企业自由选择经营范围和方式。在注册和登记等方面公平对待,创造与国有、集体、外资企业平等的投资经营条件。取消一切歧视性的税费征收制度和规定。

2、充分发挥信息港示范区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关市场,科技,资讯,产业政策,法律规范等信息服务。

3、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议成立行业协会。个私企业联动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策划,市场开发,协调攻关,融资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发挥好各类中介组织配置资源的市场化作用。

4、强化监督,规范执法行为。①尽早开通区政府办事大厅的服务业务,不断总结经验,做到特事特办,抓好首问负责制。及时向企业准确快速传递信息。②调整执法部门对民营企业稽查的工作思路,树立以服务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主动接待,走访民企法人和业主,听取意见,切实为民企解决实际困难。③对执法部门的罚没和收费实行严格管理,杜绝罚没和收费与部门利益挂钩。④坚决刹住和纠正以罚代管的现象。⑤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的作用。加大对执法部门工作的评议和举报力度,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四)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解决贷款融资难的问题

1、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协调银行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关系,帮助民营企业争取银行资金的支持。要针对银行和民企的特点和需要,政府每年都要牵头举办由银行和民企法人参加的对接洽谈会,联谊会,项目推介会和创业会,加强银行与民企的交流与沟通。同时,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担保贷款业务;支持中介机构参与货款审理、评估。

2、建议成立**区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会。区政府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设定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提供多种资金来源,建立多种组织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并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政府的支持金。基金可采取会员制,民营企业以会员身份加入基金会。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基金的运作。一是政府与一家商业银行合作,由银行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形式审核企业贷款。二是对会员企业的贷款可采取个人资产抵押,企业联保等形式,适当扩大会员企业保证金的贷款额度。支持银行和行业投资机构联合成立担保组织,支持社会团体,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信用担保公司。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外部环境上提供帮助。

3、利用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民营企业,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积极支持、协调区内民营企业之间通过参股,控股。资产置换等资本营运方式盘活资本存量。

4、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今年我国将启动个人信用的评估体系。这标志着企业和个人担保信用制度的建立,将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规模扩张发挥积极作用。我区应不失时机地建立企业和个信用调查机制和规范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的信用制度,以企业和个人标识码的形式,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个人行为信用等方面的资信档案。档案部门要适应时展要求乘势而上,更新观念,开拓服务领域,统筹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

(五)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1、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建议区政府借鉴“星火计划”的成功经验,责成有关经济、科技部门和商会制定和组织实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计划”。“教育培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以此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要加强人才开发和专业技术培训,推动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对接,促进高校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为民营企业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第4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瓶颈;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政府限制发展到提倡和鼓励发展的曲折历程,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梳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77.92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6%,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2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42.8%,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1.9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77.5%,比2005年下降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0.76亿元,比2005年提高3.3倍,占全部经济的62.2%,比200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2.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12年,盐城市工商登记注册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数600047个,是2005年总户数的3.4倍,年均增长19.1%。其中,民营企业121604个,年均增长25.5%;个体经营户478443个,年均增长17.9%。民营经济注册资本(金)4487.72亿元,是2005年的15.6倍,年均增长48.1%。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由2005年的262.0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656.17亿元,年均增长45.7%。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也由2005年的104.63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66万元,年均增长16.3%。

3.税收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江苏省与盐城市均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加了税收收入。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92.09亿元,比2005年增长6.5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68.9%,比200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4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6.7倍,占全部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0.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4.4%。从税种看,增值税67.51亿元,营业税86.73亿元,企业所得税34.88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8%、88.2%和56.7%。

4.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稳定之基。盐城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2012年,盐城市民营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198.9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7.67万人,年均增加18.2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4%,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浩浩荡荡的民营经济从业队伍既是社会劳动力的蓄水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5.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从消费品市场看,民营经济也保持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商品销售额稳步增长。2012年,盐城市民营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3406.68亿元,比2005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8.5%。其中,零售额299.54亿元,年均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共实现零售额959.5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3.8%,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积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和体制局限等因素,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1.政策门槛有待降低。2005年2月29日,国务院“非公36条”正式公布,其主要内容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等。“非公36条”的出台曾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然而配套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行业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使民营企业深陷“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的尴尬处境。近年来,盐城市民营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娱乐、工业制造和居民服务等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如电力、石油、铁路、民航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等大部分尚处公有制经济垄断和半垄断状态。

2.融资渠道过窄。近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较窄,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直接融资方面主要包括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目前,我国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很高,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资本市场又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间接融资方面,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但大多数银行都不愿意因把钱贷给民营企业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同时现有金融机构又缺少面向民营企业的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根本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3.人才资源紧缺。人才匮乏已逐渐成为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专业能力不足,其人才资源状况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人才难求;二是人才难留。据调查,34%的民营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遭遇“人才难求”的尴尬处境。也有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拥有人才,但是用不得其法,福利待遇水平跟不上,不能正常发挥人才功能,导致人员流失快,人才稳定困难,缺乏高端人才成为影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之一。

4.民间投资增速放缓。2012年,盐城市完成民间投资1531.50亿元,同比增长18.3%,慢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0%,比去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投资899.10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4%,比去年同期低8.5个百分点。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降低经营条件,积极扶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经济上水平、上档次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技术、资金密集、附加值高的民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政策、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民营经济由小而散、土而弱逐步向产业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要共同努力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一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或通过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加快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银企合作,探索成立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银行及金融组织;三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发展商业性担保,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对业主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主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应根据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争取短期内提高企业主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企业品牌创建等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要进行期权或股权激励,多渠道提高现有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待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条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使民营经济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当前困难与“五个转变”[J].理论探索,2010(01).

[2]宋子鹏,杨少浪.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08).

[3]国迎春,张卉.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齐鲁质量,2003(05).

第5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SWOT分析;徐州市

中图分类号: 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市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徐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3035.93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1.2%;上缴税收285.83亿元,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41.8%。目前,徐州市中小微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全市50%以上的税收由中小微企业提供,民营经济在徐州市经济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盈利空间降低以及发展受限等诸多难题,急需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破解,从而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不断增强徐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动力。

一、徐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完善的政策。为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有效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徐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通过打造优质的融资环境、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式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从源头上解决了徐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2.开放便利的平台。徐州市政府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突出强化服务,创新载体,着力打造四大平台,助推全市中小企业和谐发展,增强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搭建融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瓶颈;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的作用,服务中小微企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平台,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大数据平台,利用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优势,充分挖掘企业实用信息,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

(二)劣势

1.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徐州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苏南地区有很大差距,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企业规模较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优势。规模的限制导致很多企业可担保抵押的资产很少,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所需资金,更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去筹集资金,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发展中遇到资金短缺问题,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民营企业管理混乱、发展方向不明确。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且多为家族式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维系企业团结、提高凝聚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升级,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因此,将民营企业逐步改造为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三)机遇

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徐州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徐州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徐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提升徐州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便于徐州企业深度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企业发展所需的材料采购和资金筹集的渠道,产品销售市场更加广阔,从而为做大做强徐州民营经济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进入高铁时代带来的机遇。随着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全面开通,以及徐兰、徐连客运专线的加快建设,徐州已经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徐州到北京、上海仅需两个多小时,进入长三角、环渤海重要城市两小时经济圈,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会加速向徐州集聚,一大批新兴产业将会伴随高铁时代而兴起,为徐州带来众多的发展商机,也将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提升徐州市民营企业的盈利空间。

(四)挑战

1.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行为偏好的不断变化,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投入少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积极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产品及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加大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将企业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民营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许多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企业开始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使得企业有可能从事并不熟悉的种植、加工等产业而影响了企业原有的利润实现模式。因此,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民营企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末端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细,提高末端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快发展徐州市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各项配套措施,发展和壮大中小企业专业化融资平台,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合作,搭建银企对接桥梁,从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难题。其次,加快出台政府采购扶持民营企业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民营企业提供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负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减少和合并行政审批事项。第三,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更新观念,积极谋划民营经济发展。第四,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民企集群集聚发展。

(二)民营企业应注重内涵发展,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过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是民营企业的动力和源泉,民营企业要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坚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民营经济只有依靠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加强民营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构建良好的信贷环境。民营企业必须立足企业长远利益,恪守信用关系,树立信用观,按期偿还到期的各种贷款,促进偿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不断加强诚信教育,从而为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第四,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应变风险的能力。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不断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财务管理,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步提高理财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民营企业由于在徐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推动科技进步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全社会要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把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指标体系,加强考核监督。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透明度,增强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共识,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民营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不断加强中介民营企业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第三,通过立法规范相关中介机构的日常行为,使其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服务,发挥其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徐州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呈现的主要特点

1、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励女性广泛参与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妇女参与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各级妇联组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和措施,宣传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新观念和妇女先模人物。通过举办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组织评选表彰、外出参观学习等,教育激励广大妇女干事创业。在全市推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女先模人物,她们的创业事迹多次被中央、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民营经济大发展,沂蒙巾帼赛须眉”的浓厚氛围。去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到262.8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4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5%,上交税金51亿元,占全部工商税收的73%。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214万人,其中女性79.3万人;规模以上企业2080户,固定从业人员41万人,其中女性18万人。

2、贴心的服务促进女性就业创业。各级妇联针对妇女自身特点,结合在全市开展的“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万名妇女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就业创业形式,大力创建妇字号龙头企业,发展来料加工业,搞好就业培训,协调小额贷款,提供有效服务。沂水县妇联争取青岛即发集团的支持,先后在14个乡镇建起了19处发制品加工点,14处由乡镇妇联主席任厂长,安置妇女闲散劳力10000余人,年实现社会加工费1500万元,形成了妇字号龙头企业群体。为提高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能力,各级妇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各类妇女活动阵地,协调劳动、农业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近两年来,全市妇联系统共培训妇女32万余人次。市妇联与临沂诚谊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联合培训120余名女性,并全部安排就业。各级妇联协调财政、农村信用社等部门,通过联户担保、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担保、项目资产担保等多种形式,扩大对妇女重点项目的贷款规模,帮助解决妇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仅县、乡两级妇联就协调小额贷款2.56亿元,扶持5万余名妇女创业就业。

3、鲜明的区域、行业经济彰显妇女作用。我市区域经济明显,临沭、河东、郯城等县区的草柳编,郯城县的银杏,苍山县的蔬菜,平邑县的金银花,蒙阴、费县、沂南等县的果品,沂水县的步鞋等等,这些特色之乡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广大妇女参与民营经济施展才华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郯城县胜利乡农村妇女徐景雪创办了高大冠冕工艺品厂,带领农村妇女从事帽子、手提包等工艺品编织,在妇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企业越做越大,从业妇女达3000多名,产品畅销国内外,年创纯利润达260万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女性在民营经济中的从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食品(脱水蔬菜、肉制品)、陶瓷、草柳编等行业。据统计,我市女性从事草柳编加工业的达17.2万人,从事服装、鞋制造业达16.4万人,从事食品加工业11.8万人,从事市场批发销售业18.4万人,从事餐饮住宿等社会服务业10万人,从事陶瓷等行业的9.2万人,从事外贸出口行业70万人。这些行业女性从业人员占总数的50%-90%不等,食品、纺织、草柳编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女性在这些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繁荣的批发市场孕育了一批女老板。我市专业批发市场具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鲁南苏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打造“商贸之都”,大作“商”字号文章,要求把市场改造提升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加强物流市场建设。去年临沂批发城成交额425亿元,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临沂批发城吸纳了大批妇女进场经营或围绕市场搞服务。据统计,市场内妇女从业人员达8万人,围绕市场从事餐饮、住宿、运输等服务的妇女达14万人。专业批发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兰山、费县等地的人造胶合板产量居全国第一,木业已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第一大产业,该产业就地转移妇女劳动力5万多人,仅兰山区培育出年创利润10万元以上的板材加工女老板676个,50万元以上的35个,100万元以上的19个。有的女老板还当上了经纪人,在外地客商与本地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便捷服务的桥梁,走出了一条依托市场、服务企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不高。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女性经营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偏少,从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几大领域看,多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管理领域、科研开发领域从业女性较少;女性就业比率相对较高,创业比率相对较低。

2、服务妇女创业的机制不够完善。为妇女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市场、项目、信息、技术等全方位服务的有效机制尚未健全。

3、民营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不够好。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有些外贸出口、服务行业女职工超负荷劳动,妇女的四期保护得不到保障;有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工资待遇较低;未给女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创业的活跃程度越高。因此,提升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女性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妇联组织应密切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培训网络建设,对广大妇女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能学校的优势,针对女性特点进行培训;把妇女劳动力培训列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切实保证女性接受培训的比例不低于50%;充分发挥“大姐”创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根据市场需求,为民营企业培养各类女性技能型人才;建议在大学设立民营企业女性经营管理者班次,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引导骨干民营企业与名牌大学合办MBA班,鼓励、支持女民营企业家攻读EMBA,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女性创业人才。

第7篇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以宿州市民营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介绍了宿州市民营经济在规模、效益、基础、特色等方面的现状,发现了宿州市民营经济存在总量不大、层次不高、环境不优、要素不全、平台不实、管理不力等问题。通过介绍台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成熟经验,为宿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提出对策、建议,希望政府在扩大规模、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要素供给、培养人才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予以支持,也为后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以期实现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人才培养;创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80-03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宿州市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探讨(201310379012);校科研平台开放课题: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径研究(2012ykf26),项目主持人:李凯,立项单位:宿州学院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民营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宿州市在跨越发展的进程中,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民营经济正在向集约化、集群式方向发展,成为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力量。但在总体规模、结构,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新常态下,寻找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密钥,尽快构建全民创业、全民创新的崭新格局,是宿州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

1 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宿州市民营经济集群效应显现,带动能力增强。制鞋产业、轻纺食品、建材化工、现代通信、商贸物流等领域中的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截至201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138615户,当年新注册13799户;私营企业21282家,累计新增8300家,呈井喷式增长。2013年宿州市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比重位列全省2013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第一名。2014年前11个月,民营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4.57亿元,同比增长23.6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9.5%;实现利润总额43.07亿元,同比增长33.5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5.7%;实现利税17.61亿元,同比增长,8.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7.1%。全市民营经济吸纳就业超过18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比重50%以上。目前,宿州市包括11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在内,共有14个产业集群;包括8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在内,形成近3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拥有4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在大力实施工业五年扩张战略及首位产业“3111”工程工作目标的指导下,宿州市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了一批以食品加工、纺织鞋服、板材家居等为特色的产业群。此外,建设了中国宿州(深圳)家居产业园、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纺织服装产业城等一批专业基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6家。

2 宿州市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民营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既有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有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突出表现在“六不”上。

一是总量不大。近年来,宿州市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无论是与周边发达地区,还是与江浙地区相比,差距都比较大。全市共有2.1万家民营企业,约占全省总数的4%;安徽省民营企业100强中,宿州市只有6家。截止到2014年底,宿州市共有个体工商户13.8万家,总量虽有所增长,但每千人个体工商户数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达10亿元营业收入标准的民营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二是层次不高。宿州市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民营工业企业中占比较大,加工制造业总体层次不高,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缺乏深度加工。而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比重明显较小。一部分企业是同类企业的简单叠加、聚集,没有形成明确的上下游分工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成本、销售等传统竞争要素来开拓市场,缺乏行业主流支柱企业。

三是环境不优。突出表现在融资难上。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抵押要求高、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经办人“跑断腿、磨破嘴”,而民间借贷成本高、风险大。因此,企业法人在规模扩张和筹资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为了吸纳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而被迫放弃规模扩张,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技术改造和质量提升难以实现。

四是要素不全。政府往往钟情于招商引资来的大项目、大企业,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政府的用地指标通常向大项目和招商引资企业倾斜,造成本地民营企业用地紧张,小微企业更甚。有的中小企业由于迟迟拿不到土地证、房产证,给企业抵押融资也带来了困难。

五是平台不实。虽然每县区都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但利用率不高,多是由起步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同时,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和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企业创新、营销和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

六是管理不力。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在运营管理模式和发展的方向、速度上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制约,在企业运营管理上还会受到家族文化、理念、商战谋略等因素影响。此外,财务管理模式陈旧、制度不完善,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整体考量,对流动资金的控制、利润分配、成本核算等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

3 台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在本课题实施期间,笔者有幸赴台湾地区交流学习,对其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由于台湾地区民营经济起步早、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发展成熟,对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一是竞争意识强。台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着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此间,催生了大量民营企业。具有远见的企业家除进行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方面的努力,还注重修炼产品自身质量,积极争取ISO、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是创业氛围浓。台湾地区民营企业门槛低,政府以宣传、成立协会等方式鼓励自主创业。笔者在义守大学等校对结识的毕业生同学调查来看,约70%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在创业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准入门槛较低的服务业是他们的首选。

三是市场环境优。台塑集团、鸿海科技集团、旺旺、康师傅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台湾品牌都是知名的民营企业,他们从小微企业步步坚定走来,成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工业等行业的龙头企业。

四是产业链条长。打造企业集团进行多种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令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永不沉没的“航母”。笔者交流所在的义守大学,就是义联集团的教育产业,集团在钢铁生产、医疗、商业地产等方面也有良好的经营发展。

五是支持力度大。政府积极鼓励扶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进行“造血”。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进行市场化运作,为企业的发展募集资金。如:鸿海科技集团通过上市融资扩大生产,在大陆建设多个富士康厂区进行产业转移,成为主流手机厂商的代工厂,从而实现规模扩张、技术升级、产业转移,促进了企业发展。

六是科技含量高。台湾地区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创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形成多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

七是社会责任重。民营企业一方面重视自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政府约束敦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问题上,企业对碳排放、水资源利用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有很强的自律意识。

4 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关系到宿州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还是在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的重要因素,更是增进群众福祉的必由之路。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破航、行稳致远。

一是要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各县区的首位产业发展规划,壮大首位产业规模,延伸首位产业链条。在注重发展本区域民营企业的同时,要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产业链招商”,实现产业集群招商,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包括产品、企业、产业甚至整个地区在内的综合竞争力,增加财税收入,促进社会就业。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引导民营经济进入现代农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生态农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切实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特色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新生力量。

二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坚持市场导向,让各类行业协会通过市场调查准确掌握各行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有效资源,发挥行业协会平抑市场的调节作用,严防产能过剩;充分发挥行业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进行共性技术攻关,提升产品科技竞争力;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为企业优化环境、开拓市场,合理定价等方面提供支持,为行业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指导,促进和谐共赢的行业发展新常态。

三是要积极保障各类要素供给。一要继续加大财税、财政专项资金向民营经济的倾斜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二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解决企业发展的土地瓶颈,试点并推广“人地挂钩”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的作用,在制定和施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应综合考虑本地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保障重点民营企业的发展用地。要排查、利用低效、闲置土地,如:闲置校舍、机关空房、农村空地(房),以缓解民营企业用地困难。三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规范涉企收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杜绝和查处针对企业的“三门”和“三乱”现象。

四是要拓展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多管齐下,拓展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保障。一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到银行业市场竞争中,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二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协调服务民营企业,以宿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的建设为基础,持续举办银企对接会,搭建投融资平台,协调银行对满足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贷款支持;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应大力扶持;三要在财税部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民营企业上缴的税金中按一定比例设立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增强财税杠杆作用的力度,进一步缓解企业的生存压力、填补企业资金的“空档期”;四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民营企业担保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体系构建,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五要搭建平台,为规模以上企业的上市融资创造条件、进行引导、提供服务。

五是要持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建好“孵化箱”,用好“孵化器”,把自主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加快高新区、宿马园区、开发区(含县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在推动园区提质扩容,放大集聚效应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为民营企业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可将地理位置偏僻的创业园调至城乡结合部,改造成自主创业园,设置好环保等条件,再辅以各项优惠政策,为刚起步的本土个体私营企业主在积累“第一桶金”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待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或到期后,就“腾笼换鸟”,将羽翼丰满的雏鸟放飞高枝,孵化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民营企业家。

六是要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育企业家队伍。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创造条件,做好人才管理工作。着力培育企业家队伍,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要积极引导宿州当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与民营企业对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跨越式发展。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依托行政学校和高职高专,培训企业员工,并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七是要创新理念发展朝阳产业。研发新产品、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鼓励和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转变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积极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参加各类高端博览会,并利用电商渠道,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市场;利用宿州的区位优势,乘着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横跨西亚、南亚“一带一路、一道一廊”经济环的东风,发展物流产业,让企业融入国际国内多样化的产业链中,使产品买全国、卖全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八是要强力推动全民创业创新。民营经济与百姓息息相关,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首要任务,形成百树成林的创业大军。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实行优惠的政策、进行积极的扶持,促进企业生成,让民营企业遍地开花、覆盖城乡,努力扩大民营经济总量。从全国百强县、全省十强县,以及周边涡阳、蒙城、利辛来看,均是如此。各县区和乡镇应担当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强化引导服务,创建优良环境,积极发挥“宣传员”与“领航员”的作用,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指导全民创业,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宿发(2014)8号)。

(2)民营经济 宿州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N/OL]http://www。zgfxnews。com 2013-04-25.

(3)2014年宿州民营经济腾飞正当时。[N/OL]http://www。sme。gov。cn 2014-02-11.

数据来源:

第8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 苏南模式 产业结构

近年来,河北省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民营经济而言,能否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能否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发展理念,关键是要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上下功夫。

1 河北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据河北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全省生产总值快1.5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虽然,河北省民营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与国内的一些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具体来看,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1 企业规模偏小 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1年6月底,河北省民营经济单位个数215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企业法人单位20.8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从业人员16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其中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738.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6%。总体来看,河北省民营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是规模相对偏小,据统计,河北省民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仅为170多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全省民营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仅有12000多家,而浙江、山东等省,则达四万多家,由此可见,我省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是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足。

1.2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深层次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最为突出的表现即为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最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新经济与失衡的产业结构矛盾尖锐,优化调整各产业比重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作为新生力量的民营经济更是身陷其中。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产业结构有所改善。据相关资料统计,2011年河北省第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长较快。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9665.9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308.9亿元,增长10.7%。虽然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总体来看,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3 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经费投入的多少,河北省R&D/GDP比重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处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20-23位。总体看来,近几年河北省R&D投入无论是在总量上、强度上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与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太相称,表明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出现了背离现象,不符合“科教兴冀”的战略。由于河北省民营经济经费投入偏低,直接影响了我省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民营经济拥有著名商标800件左右,而山东省民营经济著名商标则有1000多件,我省与山东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从技术水平来看,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专利申请实施以及信息化建设方面均比较落后。

2 苏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

2.1 促进产业升级 苏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是比较早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苏南的工业基础比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产值低收益。在苏南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对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苏南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推动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截止到目前,苏南地区支柱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一批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苏南地区脱颖而出。在推进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苏南地区还着力于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方面形成了新的特色。

2.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苏南地区在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苏南地区从传统的引进外资转向了引进高新技术,这样加速了苏南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另一方面,苏南民营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方面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特色。与当年的“星期六工程师”不同的是,在苏南出现了“星期六科学家”。近年来在苏南又出现了科技创业的强劲势头,苏南有条件成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2.3 坚持“错位发展”的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苏南地区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坚持“错位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苏南形成了与东莞的分工错位、优势互补的战略格局。苏南地区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优势向全国辐射,走内向的道路;而东莞利用毗邻国际航运中心香港的优势,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另外,苏南与上海形成了产业错位。上海主要发展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业,而苏南则主要发展制造加工业;同时,苏南内部也形成了产业错位,无锡主要发展环保产业,常州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苏州则以IT产业、机电产业、精细化产业闻名。

3 苏南民营经济对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启示

3.1 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谋错位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经济技术上的梯度,有梯度就有转移,利用好梯度差大有可为。近年来,环绕两大直辖市的河北,利用与北京、天津形成合理的梯度差,确立发展的新优势。根据日前出台的《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河北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为:中国北方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战略资源储备调配中心区;京津冀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休闲旅游、绿色健康食品和二次能源基地;河北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产业聚集发展样板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3.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学习苏南的经验,主要是借鉴它的发展思路,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绝不能照抄照搬。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调整目前产业结构,提高三产比重。河北产业结构是三次产业中二次占大头,二产中重工业占大头,重工业中资源性工业占大头”。这种结构使得该省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能源、原材料消耗居高不下,而经济效益则很难提升的现实。张庆黎书记就明确指出:“当前的河北既存在着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又存在着发展总量不足的问题,面临着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双重任务。河北是一个有着7200多万人口的大省,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做支撑,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将成为一句空话;而单纯为了保证速度,不进行结构调整,河北的经济发展就会因资源和环境容量受到限制,道路也会越走越窄,最后则完全丧失速度。”面对这种两难选择,河北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提出了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攻坚行动。

3.3 引进人才,充分利用河北省的科研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我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政府等各级机构要给予民营企业大力支持,克服融资难题,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并发挥我省的科研优势,民营企业要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大力合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要学习苏南的先进经验,但绝不能照抄照搬,主要是要借鉴苏南的发展思路与理念,形成自己独具特点的发展思路与理念,不断推动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双林,王振中,尹尊声.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向鹏.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趋势与政策建议[J].经济丛刊.2008,(5).

[3]叶.夏德.周兴荣,略论民营企业的信用困境及其治理.现代财经,2008(12).

[4]叶.田利军.宋绍清.郭焕书,强化科技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邹议.财会通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