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教学诊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表达能力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43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很高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的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初中生形成完善的表达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的总结学生的实际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优秀的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对方,这种明确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和别人的交流与沟通。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大多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作为积淀。因此,表达能力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所体现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
优秀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自己,进而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效展现自己所具备的智慧、能力与素质,并使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更好的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正面循环效应,借助这些好的评价进一步激励自己、认可自己,提高学生对自身主体的认同感。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对学生的语言组织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对初中语文内容的深度设计研究。与此同时,针对语文学科的语言组织特点分析,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初中生的语感,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添加更多的交流类内容,让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到语言组织的规律,促进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为根本目标,建立一种以学生教学中心的新型语文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我的表达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
例如,在进行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表现欲,并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背景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维见解,充分的发散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表达形式
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学习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言运用方法的学习,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在语文表达方式学习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论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来说,就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初中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诊断性的表达话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的语文思维模式之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所在,在语文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的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身对表达有心理障碍,在进行语言运用时害怕自己出错后被同学嘲笑。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困扰,勇敢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备基础;其次,教师应传授学生心理减压方法。例如,在课堂回答问题、与人交流之前可以先对自己说“我能行、没问题”,或者事先默默地复述一遍要说的话,使学生的压力得到舒缓。
(五)大胆使用新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显著,但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的,仍然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
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
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的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一是学生不想读。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语文书,认真上好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学生几乎没有一丝闲暇: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
二是学生不会读。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 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三是学生没得读。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不少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分析学情,有效诊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深入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水平,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而学生的学也才能更有效率。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学情分析要注重全面性、过程性、多样性三个方面。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性包括: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多样性包括:立足于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学情分析;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
(二)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还要善于把教材作为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性阅读,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论文按照层次、时间先后、关联性程度高低等标准,逐一引申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真正使语文课堂呈现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优化问题设计,引发探究兴趣。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教材当作“引子”,结合拓展阅读的文章,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问题既有主动回答的兴趣,又有深入思考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教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虽然当前语文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不能移植和照搬教材或教学资源的内容,如果是这样,教师的职能和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教材或资源为基础,引领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延伸、拓展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整体上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宽广一点。但任何一个阅读个体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千百种理解之一。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更有涉猎性。所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高效;初中语文课堂;五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动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呢?为此,笔者尝试从调动人体五种感觉的角度,提出一点浅见。
一、视觉、听觉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1.多媒体教学中视觉的运用。比如,笔者在执教《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出示山与海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中感受山的阻力,海的开阔,从而对作者的渴望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出示各种云的图片,让学生增长对常识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多媒体教学中听觉的运用。比如,在执教《蝉》这一课的最后五分钟时间,播放一段蝉鸣,让学生在声音里,感受蝉对生命的认真态度,让学生学习蝉在泥土中,坚守17年的毅力。
3.多媒体教学中视觉和听觉的完美配合。比如,在执教《安塞腰鼓》时,播放一段有关视频,让学生在宏大的场面和喧天的鼓声中,欣赏“天下第一鼓”的气势,感受西北汉子奔腾的生命力量。又如,在执教《土地的誓言》一课导入时,一边播放《松花江上》,一边出示文中提及的东北物产,让学生对美丽中国产生热爱崇敬之情的同时,了解“9・18”对中国人的迫害是多么深重,从而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的眷恋情怀。
二、嗅觉、味觉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嗅觉是一种远感,即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嗅觉和味觉常常会整合和相互作用。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有一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执教本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嗅觉和味觉中转换。
三、触觉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触觉是皮肤觉中的一种,是轻微的机械刺激使皮肤浅层感受器兴奋而引起的感觉。触觉还有着更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即用来表示亲密、善意、温柔与体贴之情,是启迪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笔者在执教《再塑生命》一课时,深深地被其中的细节触动。海伦?凯勒这样写道:“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的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对于这个细节,我让学生同桌之间闭着眼睛,互相在手掌上写字,猜字。当时的这个环节,学生都有着高涨的热情。这种真实的触觉体验,更能让学生明白海伦求学成功的不易,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智慧。
四、各种感觉的综合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很多时候,人体的各种感觉都不是单一的感知世界,总会出现几种互相综合的现象。就拿中国的成语来说,“卧薪尝胆”就同时体现了触觉和味觉,中医的诊断方式“望闻问切”也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初中语文课堂中呈现的教材,也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去感知,体会。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从人体的多种感觉方面因势利导,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明确主体,以人为本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师的任务、职责。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所以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主体,以人为本,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或知识移植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也是平等的。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和尊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提供主体地位展现的平台。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文与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方式和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直接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以保证他们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营造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了?笔者认为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注意力,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努力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情境,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课本剧、语言描述等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明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语文课堂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正确、错误的简单层面上。语文既是工具性学科,也是人文性学科。改革课堂评价,就要不以纸笔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可采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方式,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等功能。学生成长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意识,对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6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学习语文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孩子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总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方面获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 曹玉勤.语文教学生活化例谈[J].文学教育(下),2009(3).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它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置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无经验可循,也无模式可仿,它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结合现有新课程研究成果,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与分析,在丰富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的同时,尝试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更好的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同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同时较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创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对比教学式教研,引导教师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实际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教学的具体策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以往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纵向对比;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横向教学对比;也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同一位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比较适合于类似“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课改纲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的贯彻和实践。特别是针对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求教师做到这一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抱着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必须要从过去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综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学习中形成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利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行为的方式呈现,较为直观形象,对比鲜明,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针对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指导随息化”的两种错误倾向,组织讨论,进行比较,突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利于教师对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式的接受与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易于转化为教学行为,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职能。
二、开展优秀课例研讨交流,启发教师拓展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课例研讨交流式教研活动是针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命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课例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展示,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对教师们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费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重视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现阶段针对教师组织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倾向,通过优秀课例的研讨交流,启发教师不拘泥于固有的活动形式,探求更佳的教学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得更到位。此类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教师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执教的“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课例,应该鲜明地突出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把活动主题定为“领略桥文化的魅力”,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自行确定成果汇报形式。汇报课上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谈桥说名”、“桥与文学”、“桥的故事”、“桥意新析”)展开活动,形式多样:相声、演讲、故事、配乐朗读等,同时交流收集的谜语、诗歌、对联等。在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1)看图配桥联;(2)给校园中的小桥命名;(3)给都江堰索桥配导游词。整个活动紧紧围绕语言训练,领略了桥文化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这启示我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语言“合金”。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进行多元互动评价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将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学生的评价应该依照《语文课课标准》进行评价,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也可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宏观评价,也可微观评价;也可考虑改革考试机制,将综合性学习纳入中考。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将走向多元,即主管领导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由于它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直接观察、同伴评价等评价方法。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相对应,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尤其要关注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提倡采取定性的描述式的评价方式。应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使评价成为自醒、自悟、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为、所思,经过整理而形成,难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随着课改的深入,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待我们去探讨、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练习;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41-02
1 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练习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之上的。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实质就应该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练习,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就和教练员培养运动员一样。为了突出语文教学应“以练习为主”的指导思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语文练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48项能力练习要求,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也将课文的“学习重点”改称为“练习重点”,这都为我们实施“以练习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提供了依据。
2 实验的几项基本要求
2.1 制定系统化的练习目标。练习目标的制定,要以《大纲》为依据,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借鉴目标教学的有关理论,通盘考虑,做到整体化,系统化,具体化,可操作。它的关键是系统化。
系统论的整体优化原理,非凡强调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因此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制定练习目标,就要把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所应把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练习要求,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并根据系统化的原则,将全部初中教材纳入这个整体系统当中,从而确定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在这个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应起的功能,据以确定练习目标,从而实现练习目标的整体化,系统化,序列化。
2.2 构建教学的基本模式。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主要指以阅读教学为主、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结构的相对定型化。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布置,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定标提示。即确定练习目标,教师作提示性讲解。讲解的内容由课文和练习目标来决定,如解题 ,有关作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和练习内容有关的语文知识讲析,也可根据练习要求,进行诊断性测试和补偿。一般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指导练习。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练习活动。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少不应低于20分钟。
第三步:答疑小结。即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对练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难新问题作出解答, 也可由师生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讲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练习效果。一般占用时间 10~15分钟。
“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练习目标、练习内容、课文特征等灵活变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应以第 二段为主,学生的练习时间,应不少于一堂课的二分之一。
2.3 把握模式的基本特征。该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练习为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练习活动,牢记“练习”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练习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 都要着眼于学生的练习活动,服务于学生的练习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和练习的积极性。“练习”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 生的积极参和,练习就不全面,练习目标将难以实现,这是该实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传统教学也有一些练习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和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一定要注重改变这种情况。
3 实验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几个新问题
3.1 提高思想熟悉,更新教学观念,是搞好该实验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把语文课看作技能练习课,把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把以教师讲析为主变为以学生练习为主,变教师支配下的学生被动学习为教 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变随意性教学为整体性系统化的目标教学,变优生优培式的应试教育,为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念不转变,熟悉不到位,旧人穿新衣,实验将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3.2 切实把握该模式的基本特征,强化练习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真正地“忙”起来,才能体现出“练习为主”的特征。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教师累得要命,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练习活动中去。 ”
4 实验的初步效果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共为主体
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端正了课改实验的指导思想,尊重并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改革了必修课板块中"以教室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形成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教学模式。
师生共为主体,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共为主体,既体现师生对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更体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建,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的教育教学氛围。
二、创设教育氛围,双向和谐活动
师生双向和谐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和谐的优良教育教学环境。和谐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要产生"和谐"的感觉,必然要对其有恰到好处的把握,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对学生实行必要的引导又教学相长,只有真正实现对学生高效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向和谐活动。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又为实践服务,而这种实践活动必须师生共同参与。只有共同参与,互为主体,双向活动才能达到和谐。
师生共为主体、双向和谐活动的过程为实现改革目标创造了理想的内外部条件。为此,就需要对整个学校工作的内容、方式、组织、形式、途径作重新考虑和安排,为探索新型活动板块的课堂教学模式、新型课堂教学手段和活动辅导方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
三、以训练为主,构建和谐主旋律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之上的。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实质就应该是使用这种I具的技能训练,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就和教练员培养运动员一样。为了突出语文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初中语文教材将课文的"学习重点"改称为"训练重点",这都为我们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提供了依据。
四、构建和谐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主要指以阅读教学为主、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结构的相对定型化。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问的安排,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定标提示。即确定训练目标,教师作提示性讲解。讲解的内容由课文和训练目标来决定,如解题,有关作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与训练内容有关的语文知识讲析,也可根据训练要求,进行诊断性测试与补偿。一般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指导训练。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少不应低于20分钟。
第三步:答疑小结。即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对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难问题作出解答,也可以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讲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效果。一般占用时问10~15分钟。
"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训练日标、训练内容、课文特点等灵活变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应以第二段为主,学生的训练时间,应不少于一堂课的二分之一。
五、把握模式的基本特点
该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训练为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问保证。第二,练的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敦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这是该实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土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足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日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
六、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第一是讲与练的关系。"以练为主"要以练为中心,讲为练服务。教师少讲,要讲到点子上,讲在关键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且能激发兴趣,启发思想。点到为止,不可包办代替,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第二是指导与训练的关系。学生的训练活动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进行,不能放任,更不能胡练。教师的指导要面向全体,起定向、引路的作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投入训练程序,有事可做,做有收获。目前有一种"满堂问"的现象,似乎也是"以练为主",但这种训练仍然是一种教师支配下的被动学习,学生没有自,课堂气氛似很活跃,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教师不能把指导变成支配。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资源这一基本前提下关注教师的讲授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慢慢适应作文,立足教材,回归课本,回归生活。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作文,从而做到想表达和善于表达,我想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做起。
一、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应试教育的训练模式下,教师更多地关注所谓的考点复习,语文只成了其中的一个小点,教学中50分的作文竟没有10分的字音所耗费的时间多,字音、字形、成语及名句的识记几乎成了语文学习的全部。由于作文课难上,几乎没有教师选择作文课当公开课。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没有系统的作文备课。这种教学模式很显然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作文教学得不到重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语文教师自身修养不够,对作文训练自己心中没有整体的框架构建,作文训练没有体系,作文指导没有实质性内容。长此以往,教师作文评讲不知讲什么好了,一次次重复,还责怪学生没有听进去;学生也很委屈,一次次训练没有实效,索性听之任之算了。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迅速转变观念,要把作文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必须打破语文教育教学长期形成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文篇目阅读与作文教学三大模块相对独立的状态,要形成交叉运作的综合性训练。同时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构建理论体系,勤动笔写下水作文,只有自身素养提升了,才能指导好学生的作文训练。每上作文课之前应该十分清楚地知道本堂课要达到的目的,目标必须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的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太高的目标会使学生望而怯步,引起反感,致使更加害怕写作;太低的目标学生又毫无提升,也会使他们失去求知的欲望。而且一堂课的有效目标不能太宽泛,“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结果肯定一无收获。
二、和谐的氛围
一是饱满的工作热情。饱满的热情指教师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教师改进教学和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初动机来自他们对所教学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注。这种动机是形成和谐气氛的必要条件。教师作文教学时饱满的热情表现为对作文表现出真正的兴趣,教学时流利、兴高采烈的言语表达,炯炯有神、动人的眼神,丰富、饱满、爆发性的激情和充沛的精力。对作文教学充满热情的老师在课堂上往往能妙语连珠,课前、课后能勤于研究,教学趣味性高,实效性好。二是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教师好教、乐教,促进学生好学、乐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友谊,形成融洽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师“爱其智、乐其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去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三是多元的评价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因此,作文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关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成功体验。教师只有注重了评价的民主化与多元化才能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教师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承认学生个别差异性为前提的,承认学生差异的存在,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分数”来评价学生。他们都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高涨的情绪参与学习。
三、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