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病人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临床资料
45例泌尿造口术患者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45~87岁。城市居民27例,农村18例。经心理压力分析发现45例病人都存在着心理障碍。入院后护士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对待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尽快使患者进入病人角色,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6例术后早期产生绝望心理,有轻生念头,经疏导而康复。
2心理分析
2.1入院时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面对的医生护士及周围环境均很陌生。因此,熟悉环境是他们迫切的要求,我们应该建立病人的信任感,帮助病人熟悉环境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多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病人害怕术中疼痛,担心自己的病情,特别是术前未明确诊断的疾病,担心结果而感到恐惧。应该通过术前访视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针对术前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逐条解说,采用互动式交流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病人及家属了解各项操作如何配合,增强对手术的信心,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2.3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由于术后疼痛,置管多,机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担心有无转移,需要护士进行康复指导,有的病人产生自卑、忧郁、绝望心理,情绪波动较大,进入沮丧、失望、无助、忧郁的心理反应期。他们拒绝一切治疗和护理,常有轻生念头。应该多给予人文关爱与尊重,采用安慰性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使病人增强信心,战胜疾病,适应新生活,以达到预期效果。
2.4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康复期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日渐恢复,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由于工作繁忙来探视的人员有所减少,此时有些病人会感到失落无奈,害怕受到歧视甚至厌恶自己,易产生自卑自怜心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应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3健康教育
3.1入院阶段
主动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病房设施、主管医生及护士、医疗技术水平,可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主管护士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关系,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能够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造口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患者知晓只要学会正确护理及正确选用造口器材,保持乐观态度,术后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3.2准备手术阶段
通过术前教育使病人和家属了解造口的基本知识,配合手术治疗,并且要求家属了解造口者恢复期和康复期的心理行为变化特点,从而能够耐心地对待病人,温暖、支持和鼓励病人,促进其心理康复。术前我们请病人和家属一起看幻灯片及录像片,介绍造口的一般情况和护理方法,一方面便于患者将来自我护理,另一方面让病人提高参与意识。
3.3术后阶段
除做好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外,更重要的是稳定病人情绪,重视心理护理。由于此手术是污染手术,特别是术后早期引流管易被黏液堵塞而造成出血、尿漏、造口感染,皮肤溃烂化脓。应详细地介绍造口的护理和常见并发症的预防知识,并结合长期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造口指导。
3.4康复阶段
【关键词】 老年;住院心力衰竭病人;家属;健康教育
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终合征[1]。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复发再入院率高,死亡率也高。为减少心衰病人猝死发生,减少其住院次数。对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532例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III-IV级),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532例心功能III-IV级全部病历采用心功能NYNA分级法,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NA)1928年标准[2],其中男312例,女220例,年龄61~95岁,平均76.5±11.5岁。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71例,其中男198例,女73例,年龄77.3±5.6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8±1.3年;对照组261例,其中男174例,女87例,年龄74.2±4.3岁,病程2.5~17年,平均病程9±1.5年。
1.2 方法 对实验组在病人入院后即制定教育计划,进行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如:讲座、发小册子、宣传栏、一对一指导、病人互相交流及讨论、开工休会等。对文化层次及接受程度、工作性质不同等予以区别处理,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除病人参加外,还邀请家属,陪护参加,内容尽量通俗易懂;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一般护理。
1.3 评价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于出院6个月内进行随访和跟踪调查,比较两组心力衰竭死亡及再入院复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X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观察6个月复发再入院及死亡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再入院比较
再入院复发 死亡
实验组 90 9
对照组 141 17
X2 56.72 7.73
P <0.01 <0.01
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避免各种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发因素,建立健康行为模式。
3.1.1 饮食习惯:老年病人饮食习惯欠佳,喜欢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用动物油烹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等);高盐食物,如腌制的食品。另外,老年病人因怕浪费,而强迫性进食剩余食物,而吃得过饱。针对这些特点,指导他们进低脂肪、低盐(无低钠血症时)、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
3.1.2 休息与活动的指导: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年老、体弱,又常伴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针对这种情况,在病人心功能差时,帮助其适当抬高床头取舒适卧位,必要时加护拦,以避免坠床。根据心功能的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心功能I级者指导避免重体力劳动;心功能II级指导病人避免病人卧床休息,鼓励病人行走,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以刚出现疲劳、呼吸困难或胸闷不适为限度;心功能III级者指导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协助患者慢慢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床旁活动;心功能IV级者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对四肢做被运动和翻身。待病情好转后,才能在床上或床边适当活动。
3.1.3 便秘:老年病人胃肠功能低下,肠蠕动减弱,心力衰竭时进,纤维少,常引起便秘。当用力排便时,增加了心脏负荷,可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应指导病人摄取富含纤维的杂粮和菜蔬、水果,不吃过分精制的食物,不偏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指导病人避免过度用力屏气排便,有条件者提供坐椅。必要时配合腹部按摩。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适当活动。经上述措施无效时,可应用缓泻剂,如:潘泻叶、果导片、大黄等。指导患者应用开塞露。必要时予以肥皂水灌肠,我们采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连接高分子导管(吸痰管/导尿管)灌肠[3]。还可采取戴无菌手套直接抠出大便。病情严重时,加强监护。有研究显示,由于粪便前端干燥、屏气动作频繁等原因,使中前期,即开始排便后5分钟内是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心肌做功最多、耗氧最多、血流动力学最不稳定的时段,也是排便相关并发症最易发生的时期。因此,在排便开始5分钟内的严密监护最为重要[4]。
3.1.4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指导病人注意保暖,尤其是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不到拥挤的、空气污染的公共场所。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出现感染先兆及时治疗。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3.1.5 心理指导: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普遍具有自尊心强、脾气固执、怕孤独、怕死亡的特征,特别在陌生的医疗环境中,有悲观失望、抑郁消沉,有的情绪急噪、喜怒无常,这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护理人员要勤于观察病情,善于发现病情变化,主动询问、关心、体贴病人,解除或减轻他们躯体上的痛苦,消除病人顾虑,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和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3.2 建立遵医行为,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做到定期复查。
3.2.1 这些病人往往须终生服药治疗。因此要指导病人正确、按时服药,告知病人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在病人入院后制作服药卡,按时指导病人服用,直到病人安全掌握。依据时间治疗学,指导病人在适当的时辰用药,如:清晨应用溶栓类药物,而他汀类药物均推荐晚间用药[5]。
3.2.2 在病人出院前制定指导计划: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压、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合理饮食,进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学会自我监测;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担当监督、帮助和支持和病人的重任;教会家属如何判断心跳和呼吸停止,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家属除拨打
120急救电话外,还应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指导病人出门时随身携带健康卡和硝酸甘油、救心丸等药物;定期随访,如有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浮肿、体重增加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通过对实验组的271例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在服药的依从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避免了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提高了遵医行为,从而降低了心力衰竭病人的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等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 陆再英等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
[3] 张秀芬.清洁灌肠方法的观察与探讨.2006,25(3):171.
[4] 王建荣,李冰等.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16.
【关键词】 美沙酮维持治疗;特殊性;心理支持;健康指导及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21-01
`1 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的特殊性
1.1 该类病人年、男女性别比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身体疾病状况都比较特殊 此类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单因素分析显示[2],平均年龄为35.2±7.8岁,男性占83.7%,已婚或同居占55.2%,未婚及其他占44.8%,初中及以下占79.6%。本门诊服药人员HIV阳性率为68.6%,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3.2%[3],本门诊病人HCV阳性为94.6%,显著高于云南省晋宁县的85.05%[4]。病人因长期使用海洛因,多身患多种很难治愈又不得不治疗的传染病,同时还养成诸多的不良行为。病人共用针具的现象十分普遍,进而引起群体HIV、HCV感染人数增多。并最终发展为AIDS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门诊的HIV或AIDS是传播传染性疾病最危险和死亡率最高且年轻化的一类人群。
1.2 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成瘾行为往往令人感到耻辱,HIV/AIDS人群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光彩的,受人歧视的疾病。病人经常遭到家庭、社会歧视,身体状况较差,之前,无健康意识及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孤独、寂寞、处事急于求成、懒惰、大多无所事事而谎话莲篇。
1.3 2004年以来,国家在全国各地海洛因依赖较重的地区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通过宣传、公安、同伴之间的推荐、转介,成瘾者相继到美沙酮门诊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因此由海洛因成瘾者成为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
2 受治者的心理问题
2.1 打击 在生活中每个人会遇到各种打击,肯定会有感情上的变化,成瘾者参加维持治疗之前是不会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的,直到参加美沙酮治疗时按国家入组治疗检测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无论入组或之后随访,HIV确认阳性者,要告之本人及家属,此时,有的阳性病人无法承受这一打击,会出现各种消极行为,长期下去,心理压力巨大,会出现自暴自弃的思想,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没有作用的人,活在世界上没有什么意义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2.2 否认与接受 过一段时间以后内心会平静一些,开始怀疑是否检测错了,特别是有妻子或丈夫的病人。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会延误人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只有在获得临床防艾一线护理人员的心里疏导,给以鼓励并宣传国家政府对HIV/AIDS有相关政策支持后,慢慢的才会接受这种心理上的反应,开始考虑自己的健康、治疗及生存、生活问题。
2.3 寂寞沮丧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病人感到寂寞沮丧,这种感觉是病人长时间的疾病引发的,特别是晚期AIDS,寂寞沮丧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家人、朋友和护理人员的支持有关,护理人员要帮助每一位病人,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单一人,身边还有很多遭遇同样的人,更有许多给他们提供帮助的人。
2.4 困惑 美沙酮维持治疗需要长期维持,HIV、HCV感染者会因时间的推移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之前他们不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今,经过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个体化咨询、护理教育后,随即又很在意自己的身体。据文献记载,美沙酮会伤肝脏而出现肝腹水,伤牙齿而牙成块的脱落等,有的病人会因此不能长期坚持治疗。此时,医护人员必须做好病人和家属的思想工作,用实例解除他们的困惑。
3 在不同的阶段给以不同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及其教育
该类病人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总体医疗护理要求是:参加治疗时就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之后不能向护理一般的病人一样的护理,它需要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与之建立有效的沟通[5],认真评估,判断病人在不同的阶段存在哪些护理问题并作出护理诊断。
3.1 新入组病人 保护病人的隐私,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最重要的。护理人员选择恰当的机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目前的需求、知识、心里状态及家庭支持情况,咨询、交谈中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并引入前期的宣传教育。若出现副作用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如便秘、过敏等,可用泻药番泻叶、通大海泡水喝。同时要掌握护理用药和注意事项。对于出现腹痛、绞痛、腹泻、肠管功能实然发生变化等情况要停药或是咨询医护人员。
3.2 维持治疗期 此期病人身体功能基本恢复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不良行为干预、心理支持及护理教育,帮助他们分析现有状况必须坚持治疗,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如坚持不偷吸海洛因,不说谎话欺骗家人等。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帮助。不是病人不想戒断美沙酮,而是断了美沙酮,只能再次使用海洛因。你们需要长期治疗,治疗虽然很艰难,但是却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3.3 治疗后期 护理人员要帮助病人克服沮丧的心情[6],让他们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鼓励他们像平常人一样,交朋友,返回社会,养家糊口,使生活过得充实些。提醒他们自己的孩子家人都很需要他们,即使在面临生命垂危的关头,还是要在内心充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治愈艾滋病并不是不可能。要让病人明白,只要坚持服用美沙酮同时坚持参加抗病毒治疗就能和正理常人一样拥有正常的生活和精彩的未来。
3.4 强化家庭成员心理护理和干预教育十分重要 尤其是通过宣传教育、指导等方法,可消除家庭成员对病人的歧视或影响病人基本需要满足的障碍因素,预防潜在危害或者脱失情况的发生,减少使用海洛因所带来的伤害。
总之,临床护理人员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要给以充分鼓励,提高他们长期治疗的积极性,还要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全方位优质护理服务。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社会群体不应歧视维持治疗病人,更应多关爱、支持和理解他们。由此,通过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医疗护理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相信能达到国家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利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治疗海洛因成瘾者,防止HIV、HCV、梅毒等传染病在吸毒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锐敏,李建华.沙酮维持治疗临时床指导手册[J].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2005,(6):1-18.
[2] 常亚萍,李俊峰,朵林,等.云南省美沙酮门诊受治者艾滋病知晓情况[J].现代预防医学,2011,10(5):28-32.
[3] 朵林,雷宇靖,钟君睿.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高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2.
[4] 沈汉顶,唐建芬.晋宁县美沙酮门诊服药人员丙肝感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1,(1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为代表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塞利格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总幸福指数=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这个公式中所指的“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学需要发掘的力量。所以,“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个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来塑造、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态度,增强个体的“力量”。
当前,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话题。如,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正性的利已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和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国内、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v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因此,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以消极价值取向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突出。
(一)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二)教育内容的窄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对待。而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真正得以提高。
(三)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
当前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四)医学化倾向
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课程化倾向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枯竭化。
二、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会对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改进带来全新的视野。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具体目标有:使学生不断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使学生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把它当做是一种成长的收获,而不是更多地去感到遗憾和哀怨:其次使学生学会幸福地感受现在,投入地做好当前的事情、认真体会每个人与每件事:再次使学生学会乐观地面对未来,以积极主动的态势面对未来形势、人际氛围与周围环境的变迁,树立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和竞争意识,从而增强终生幸福的理念和态度。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心理咨询的指导下,使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感悟来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自己和世界、生活的积极面,形成乐观、合作、善良、勇敢、信任等积极思想。当学生关注世界的积极面的时候,是不会有消极思想的,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形成积极思想,增强个体的“力量”和“美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不是像传统学校心理咨询关注学生的消极面,以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学生的思想正处在形成的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思想对他们加以引导、指引和开发,使他们逐渐形成乐观、合作、善良、勇敢、信任等积极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强调学生具有的积极思想,并认为他们都能在正确的积极思想的指引下发展出适应社会的积极思想和品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积极心态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他们的心理正在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心理疾病率逐年上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他们面对着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成功并存的时代,这也使得他们心理压力过大。他们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多样性、复杂化,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2012年以来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偶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困扰,九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或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产生。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可以看到如果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引导及解决,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学业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和稳定。
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的足够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学习兴趣,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极易产生焦虑自卑心理。
2.生活环境不适应导致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和环境,离开了依赖多年、包办一切的父母,需要独立地生活和处理日常事务,各种问题随之出现,部分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孤独感加重。
3.人际关系不适应导致的心理问题
离开家庭,来到一个新的人际群体,同学间的经济、文化、思想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大不相同,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发生敏感冲突,从而对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
4.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变化。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与中学“填鸭式”的学不相同。大学的生活比中学时的生活相对较宽松,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没抓紧等都易造成学习困难,带来焦虑等心理问题。
5.考试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每课常规性考试以及各种资格、技能等级考试等已经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刺激源。有的大学生由于不能承受各种考试带来的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6.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异性的情感需求愿望强烈,更渴望得到异性的喜欢和认可,但大学生稚嫩的心理毕竟不够成熟,一但遇到单相思、失恋就容易痛苦,不能自拔,也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端正,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寞,缺乏责任感。因情感的失落极易陷入孤独、抑郁困扰中。
三、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高校图书馆优雅的特殊环境有利于心灵放松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里最为优雅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你踏进图书馆,便感到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
图书馆宁静的学习环境,让人们感到舒适愉悦;置身于优雅温馨的学习环境中,使人心胸开朗,调整身心,缓解情绪,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完善、系统的馆藏文献,是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也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中,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资源,从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书刊到心理问题的分析、疏导及心灵鸡汤类励志图书。大量资料研究也表明,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真诚的朋友交流,对人的心理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好的书籍可以成为营造良好心情、松弛精神紧张的工具,也可以成为促进人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品格的工具。
四、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平台,图书馆应利用报告厅、视听室、阅览室、自习室等场地,与学生会社团组织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活动,根据学生需要,抓住其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学术专题报告、专家学者讲座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绪。例如,近年来,我馆的“星期五讲座”就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2.建立便捷的网络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在图书馆的网页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设心理交流论坛,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给大学生介绍和推荐书刊。因为建立网上咨询平台,网络咨询的保密性和匿名性更便于大学生所接受,这样就可以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把网络的优势利用起来,以便更好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3.开设“心灵之家”专题阅览室
为了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图书馆应开设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配备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报汇集一室。例如“心灵鸡汤”方面的激励图书,《心理与健康》《健康之友》《中外健康文摘》等集中收藏,方便学生阅读。同时配备具有心理学资历的馆员。根据大学生读者的不同心理问题,推荐书刊,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分析并给予及时疏导。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图书馆应肩负重任,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利用自身优势,提供优质的服务,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参考文献:
[1]陈平.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军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05-02
时代在发展,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现代军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样一群年轻人身上有着蓬勃的朝气,有努力向上的渴望和劲头,而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又塑造了其比较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着受教育者的变化,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积极心理学外向、积极的特点正符合当代军校学生的特点,其与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一定是令人期待的。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开辟了积极心理学的先河,打破了以往消极心理学独占研究领域的现象。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研究中心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与积极心理学相对应,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它的产生,为心理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军校有着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行事规范,进入军校学习的青年通常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青年学生群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们有个性、有主见、有追求,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有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对于知识和进步都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应对困难和失败的能力比较差,心理比较脆弱。学生本身的特质加上军校的环境因素,综合起来,就出现了军校新生通常难以适应军校生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因而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上这些因素给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目前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时代特点,也忽略了当代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育的内容上,也与当代军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相去甚远,心理教育工作并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加上军校学生的活动特点总是以集体为单位,个人的行动保密性差,所以面对个人的心理问题,军校学生总是难以启齿,再加上压抑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使原本的心理问题严重化。除此之外,军校的心理教育以提高训练水平、军事素养为目标,因而呈现出比较生硬的特点,虽然体现了军校的特点,但缺乏了一些人文关怀,因而需要引入新的思维和手段,改进目前的教育现状。
三、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加强心理干预,用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
积极心理学重视心理问题出现之前的积极预防,它强调的是人自身系统的各项能力的积极塑造,这种心理学重视的是人自身的闪光点的发掘和扩大。世界上的人多种多样,性格千差万别,然而不管是怎样的人,身上都会有勇气、乐观主义、毅力、洞察力等优点。作为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就要对青年学生进行了解,在接触中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挖掘出其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通过不断地积极引导,使得星星之火发出燎原之势,从而让学生自身的正能量克服心中的不快、阴影,从而自发地树立起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学习的渴望、对于进步的追求。
对于军校来说,进行心理教育,首先就要破除“出现问题再解决”的错误思路,一定要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进行干预。首先,领导干部、学生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生接触,在生活中了解其性格特点,掌握其思想状态,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保持敏感,争取在问题刚刚出现之前就能积极地干预。其次,要扭转对于当代军校学生的刻板成见,要正确看待当代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元素。比如一个学生可能比较活跃,大大咧咧,有的时候可能表现为不太服从命令,而管理者就要看到这一性格中有利的一面,可以请这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事组织委员方面符合其性格特点的工作,让其在管理中学会约束自己。最后,要不断激发学生个性中好的元素,让其优点闪光,这时的鼓励和夸奖是必要的,管理者应该学会多鼓励、多夸奖学生。
(二)优化治疗方案,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
对于心理治疗的技巧,积极心理学的看法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这种治疗方式的思路与心理干预的思路也是类似的。积极心理学的策略有三种: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面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不应当将学生视为病人,也不应当从“修复”的角度开展工作,而是在“叙述”故事、事实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行事方式做出理解和反应,让其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从而树立起对于生活的信息,增添对于生活的塑造的力量。
根据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从挖掘其自身潜能下手。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构建起认知能力,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从而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情绪,从而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帮助其完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帮助其学会自我放松和自我肯定;最后,要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只有通过意志和自控力的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处变不惊,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柔化教育理念,用积极的理念关怀学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适应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主张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结构等来促进心理教育模式的发展,同样,它也十分重视国家的法制系统、学校的小环境、班级的小系统的环境对于人心理的影响。
诚然,我国军校的学生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严肃的氛围和严明纪律的约束下,学生面对的更多的是命令和要求,完成不了就要受到惩罚,因此在学校内部,精神压力就比较大。加上艰苦的训练,远离亲人,师生情感交流又比较少,军校的学生管理就有些显得不近人情,缺乏人情味、冷冰冰。在心理教育方面,笔者认为,根据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柔化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用积极向上的例子引导学生,而不是用反面的例子去告诫学生,多提好人好事,少举反例;在学习和训练中,可以多一点正面的鼓励,少一点批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益处,这样为学生们的学习、训练营造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于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生、教师之间互相影响,自然就能够做好心理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关怀学生,体恤学生,让学生多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让寝室、班级中都充满人情味。
(四)丰富教育方式,用积极的取向引导学生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心理问题为主线,来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军校的学生群体。因为在军校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单一,并且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以集体为单位,拥有的自由时间极少。如果去心理咨询室做个人治疗需要同相关干部请假,并说明请假原因。因此,这使得本来是隐私性的活动公开化。结果是当学生自感出现心理问题以及连带的一些情绪问题,诸如焦虑,痛苦,悲伤等,很少有勇气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坦然地去面对自己。因为军校的特殊特点,严明的以集体为单位的管理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得到普及。但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的有问题的个人,而是更多着眼于希望提高自身潜能的健康人群。在军校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仅仅占很少的比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属于适应问题、情感问题、自我发展的规划以及学习动机低等的一般心理问题。面对时程长,耗人耗力以及需要隐私保护的个体心理咨询来讲,团体心理辅导以它的趣味性、高效性、参与性高等特点更受军校学生青睐。
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有相似的理论背景,即人本主义思想。它们都是以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倡导发挥人的积极潜能在于预防而不在于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模拟现实情境下的人际互动关系,因此个体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处于一种动力系统,在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中相互推动和构建自我的健康人格。积极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韦敏在关于《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实验》[4]的研究中表明,积极心理学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使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感受到了更多来自集体的关爱,和对人生有更清晰的目标,对生活有新的积极的动机,从而扭转了原来的悲观厌世态度。另外,由叶红萍等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的应用研究》[5]中表明,积极心理学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高职新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尊水平以及主观幸福感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四、结论
积极心理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其中一些积极的因素是可以为我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吸取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为我们进行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未有确凿的研究、实验能够证实,因而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使用和理解。总而言之,时代的进步带来社会的转变和人类心理问题的产生,因而不论在什么时候,心理学教育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且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高斐.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方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贺玉梅.455名军医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6).
[3]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0).
[4]吕建峰,冯正直,张兴梅,范娟,魏小琴.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0).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合作、交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健康情感 情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由于现代社会的需要,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不健康的信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弱,事事依赖父母;第二,自私、任性、骄横、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不懂得尊重别人;第三,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第四,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对生活缺乏热情,同伴间的合作、交往、竞争意识不强;第五,挫折容忍力低,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幼儿正常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那么,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行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爱”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支持等。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一)教师应走近幼儿,聆听幼儿的心声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我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孩子的内心世界单纯又透明,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会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努力寻找原因,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地生活。
(二)尊重幼儿,多些宽容
马斯洛曾经说过:“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予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幼儿,静观其变,打破幼儿“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让幼儿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老师原谅我了”。
(三)引导幼儿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当今社会由于居住条件的封闭性和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的独处性,使得一些幼儿成为家庭中的“小黄帝”,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不少幼儿形成孤僻、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阻碍了幼儿的性格的社会化,而这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够广泛,往往只局限于父母和少数同伴间,进入幼儿园后,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而易形成依赖、抑郁等性格,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所以,在让幼儿感受到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父母、长辈、同伴等。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接触到陌生人和环境,情绪经常会不稳定,容易表现出哭闹、焦虑、伤心等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允许幼儿从家中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入园,减少他们与亲人分开悲伤情感;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深受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以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二)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
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身上。如果老师用一种厌恶的眼光训斥他说:“怎么老是弄在身上,又脏又臭。”这样既会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伤害,而且也会使其他的幼儿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随意地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三)家园互动,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家长和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端正自己言行举止,才能给孩子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一)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随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各科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教师可以去细心观察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他们“走、跑、跳”等技能方面取得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有机会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可以教育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大班歌曲《拉拉勾》的活动中,让幼儿在充分感受歌曲中人物情绪变化的同时又学会了解决同伴间的矛盾,愉快地与同伴相处;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心情愉悦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医生、病人和爸爸、妈妈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看病等,既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个性品质。在语言游戏《鸭妈妈找蛋》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鸭妈妈找蛋宝宝,在教师的指导下,当鸭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教育幼儿做事不能丢三落四。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进了同伴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给予幼儿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
当幼儿产生各种情绪时,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把它发泄出来,而不要去压抑它。如果不允许孩子生气、悲伤、不满和痛哭,那么,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由于情绪得不到宣泄,其内心体验就会变得更加强烈,长时期地积累在心中,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障碍。当幼儿生气、悲伤、发泄不满情绪时,老师和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当幼儿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愤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以教训式的口吻训斥幼儿。尽管幼儿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不合情理,但是,给幼儿以倾吐自己情绪体验的主要价值在于能使幼儿认识自己的话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发泄的途径。
五、注意个体差异,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病人因素 对策
COPD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可逆气体受限特征的肺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反复感染,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影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志愿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行为,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健康教育实施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疾病因素不容忽视。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收到预期效果,本文对病人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09年1~10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患者240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男172例,女68例。年龄48~82岁,平均56.2±14.27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2例,中学68例,小学以下103例,文盲42例。病程4~32年,平均12.4±4.3年。
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采用我院设计的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实施单,由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方法,从入院之日起,对所负责病人采用口头、书面、示范方式,按照健康教育实施单上7个项目进行健康教育。全部内容讲解完毕,由患者或家属签名认可,责任护士不定期对患者所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标准为:A.掌握;B.了解;C.不了解。对选项为C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记录,作为下次讲解的重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进行抽查。
调查分析: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查阅健康教育实施单,对有C选项的实施单共73份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61例,女12例。年龄70~82岁57例,60~70岁16例。初中文化8例,小学及以下文化65例。病程>10年46例。COPD急性加重入院24例。
影响因素分析
学习意愿方面:表现为悲观、消极、抑郁负性情绪。对健康教育采取拒绝敷衍态度。对健康教育不关心。经反复讲解,效果不佳。对护士的干预措施(劝导戒烟)持抵触态度,遵医行为差。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健康教育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或教育无法进行下去。这与患者的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认知,负性情绪,社会与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有关。
学习能力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降低,教育效果较差,与理解力减退,接受能力差,信息来源不足有关。
学习时机方面:急性期对症状缓解要求迫切,教育效果差。缓解期或稳定期教育效果好。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方面:责任护士所做健康教育效果优于非责任护士,健康教育效果与信任度成正比。
对 策
加强宣传:使新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疾病防治和一般卫生知识的教育,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知识的教育,行为干预。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着变化,由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一些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新的健康观念并不完全为人们所接受。护士有责任,有义务向病人、乃至健康人群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针对COPD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氧疗知识宣教、呼吸功能锻炼、有效咳痰、排痰方法指导以及行为干预(戒烟),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实施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针对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进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年龄、病程长短、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认知、负性情绪、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因素选择适合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时机,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随后的交往活动有着显著影响。对病人第一次进行健康教育时,通过温馨的语言,亲切的问候,优雅的举止,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直接影响到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以利于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注意负性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及时疏导,做好心理护理: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该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易于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护理,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等不良后果。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心理护理不仅包括患者心理护理,如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应重视家属的心理教育,为患者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影响COPD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病人因素,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临床医学,2009,25(4):418.
2 翟凌.关于健康教育个体化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8,29(20):1770.
3 田志菊.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病人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9,25(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