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当前,伴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也有所发展。然而,在我国一些乡村、区域存在着产品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季节性产品过剩问题突出,产大于求。主要由于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使农作物质量得不到保障,质量还处于低档次阶段,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乡村产品存在着质量问题,使产品销售不出去,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

1.2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欠缺

乡村信用社、邮局是乡村主要的两大金融机构,其网点在各大乡镇分布也比较多。然而,因乡村生产的固有特性,获益时间较长,产量受天气、市场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信用社、邮局,常常将风险调整至可接受的区间内,从而使供需关系不协调,产生“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了乡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变革。

1.3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乡村的产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它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乡村,缺乏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设施跟不上的原因是乡村整体经济实力不够,使基层服务大众的能力不足,进而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1.4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乡村的服务系统缺乏,不够完整。此外,管理体系及职责划分也较模糊。特别是乡级服务站因人力、物力、财力均分至乡村管理,而相关主管机构的主要工作为业务指导,其余事情很少涉及,因此,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2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大部分乡村具备大规模生产及运营的基础,农业生产化能不能够实现,主要看市场需求及资源优势,只有实现生产化,才能降低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提高产品的额外价值,增加产品带来的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生产化的进一步应用,能够带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模式肯定会带动生产方式的改变,自由将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农业的产出速度和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2.2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创建乡村信息服务场所,增加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量,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地提供不同渠道的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及技术支撑,促进经济发展,并借助信息服务,增加收入,提高效益,间接改变以往大部分农业从业者的售卖观念及模式,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有助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乡村信息化的创建。

2.3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

创建具有地区特征的农业优势品牌,增强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经济走上高速发展之道。目前,品牌的创建是我国新乡村创建的关键,要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倡品牌农业发展,增加产出收益,加快以品牌特征产品为基础的农产品生产,并制定与产品生产相关准则,借助品牌建立拓宽生产基地、品牌公司和国内外国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基石。

2.4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强制性财政估算政策,确保乡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此外,还应改善乡村贷款管理体制,增加信用贷款的额度,明确抚农资金的比重,拓宽供货途径,保证金钱到位的有效准时。通过这些方式确保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农村金融研究,2007,(8)

第2篇

(一)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将基于血缘/地域的合作秩序拓展到以公理/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这是中国社会大范围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体间合作秩序的扩展过程,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将以血缘/地域为基础的合作拓展为以价值/公理(法律)为基础的合作秩序。后者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合作建立在一般的抽象的规则基础上,而让各类主体有充分的自由选择,从而更容易实现合作秩序的拓展。确立以公理和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最主要的就是确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社会主体地位,通过制定相关规范和政策来促进其成为和其他社会主体一样的实体。

(二)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的合作,现实的选择是将合作统一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充分体现各类主体平等博弈的契约关系_我国己经出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以成立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地出现的新问题,出台各类能够规范合作组织运行的各类规章。比如,应该出台积极鼓励合作组织有效拓展的规章和政策,尤其是跨越行政区域、行业领域等的经济组织应该得到承认,并确立其经济主体地位。

(三)通过合作秩序的拓展,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强和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跨行业、跨地区成立合作组织。目前,最主要的是要突破以村落为单位的合作,形成以县域单元为主、以其它地域单元为辅的合作秩序。农业合作组织应该和其它行业协会在业务及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更加稳定的合作秩序。同时,需要引入合作组织的竞争机制。实际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农民有权利进行选择,而合作组织的竞争将有助于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农业发展的内部成本。

(四)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迫使农业合作形式发生新的变化。影响或决定合作秩序的关键因子之一就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目前,中国持续的城镇化过程为实现合作形式的变化创造了外部条件,主要是逐步打破了以村落为单元的聚落形态,从而让农民之间的合作从血缘关系逐渐演变到更加独立的社会关系。聚落环境的变化,一方而迫使农民适应新的合作规则,另一方而,将促使农民放弃原来的合作规则和秩序。然而,以村落为基本聚落单元的形态并没有根本改变,更由于文化符号的复制和循环,在城镇聚落中要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为基础的合作秩序,需要更为长期的过程。但持续推进城镇化是要素集中和农村经济组织实现止规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基于自愿、公平原则建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因此,成立农合合作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地方存在为

了所谓“规模效应”和“做大做强”而强制农民加入合作社的问题,这不是符合农民意愿的做法,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二)讲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政府的部门或者单位,而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政府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要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让农村经济组织成为和政府对等的实体。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真止能够和银行、政府、协会以及其他组织更好合作的组织。农业合作组织除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之外,还应该在关系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社会契约关系的完善。

(三)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将农业合作组织纳入综合农业开发资金扶持范围,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给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办公经费,保证组织的止常运行;尤其是通过鼓励农业合作组织的范围扩展来实现竞争优势;制定相应地方规章,进一步规范农业合作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建立金融行业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降低农村经济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经济风险;逐步引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纠纷处理的法律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与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43-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问题备受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领域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1.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其直接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众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说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农业研究人员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他们对概念定义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和战略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选择科学品种,确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对策,对种植制度、耕作方式、轮做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确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和盈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环境研究学者的角度分析,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一种向着更大使用价值,资源更有效利用的农业,并保持农业和环境的平衡不断向前发展,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定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由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的软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注重整个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领域研究学者就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分析发现,我们在认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曲折进行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研究。

1.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首先,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加快发展,这对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通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其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复利用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再次,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将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第四,农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显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后,农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度,技术措施先进,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化,品质优异,实现高产、稳产和低耗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现代农业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湿度规模经营;其次,强化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土地和财产收益。结合不用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农牧业的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实行点面相结合污染源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控制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侧扑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重种养结合,对土地进行科学治理,采取土地开发和复垦等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良好的生态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专业合作组织,采用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群众集中起来生产经营,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动力;其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团性的协会和非正式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群众,表达群众的诉求,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公开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紧急围绕生态农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王书洲. 关于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 新经济. 2016(06)

[2] 张金凤.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吉林农业. 2016(11)

[3] 王立宇.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7)

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 水利

1、 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水利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因此,要认真分析水在各行业中的使用。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我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十分不均,人均占有量极少,同时,人们对水资源的管理不当,浪费严重,很难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严重,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有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

我国的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并且人均水资源十分短缺,约为2488 m3,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耕地的灌溉需求,并且据调查发现,农业用水浪费的水资源占实际用水的1/10。比如,我国北方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粮食的产量约为6000 kg/hm2,但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仅为2250 kg/hm2左右,因此,水资源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为了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我国的农田灌溉面积需增加约6670000hm2,因此,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我国的工业的迅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从东川区大白河的现状来看,若不改变当前的灌溉方式,其它方面的用水量不断增加,会造成大白河的水资源严重亏缺,因此要合理利用水资源。

1.2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1.2.1 水利管理不足

我国虽然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巨大的资金来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但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不明确,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尤其是在节水领域,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理,使得水资源的灌溉利用率仅3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的1/2,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严重。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农田灌溉方式采用的是土渠灌溉,而发达国家采用的高效率的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我国北方每毫米降水量每公顷可生产7.5 kg谷物,仅为发达国家产量的1/5,单位农产品的产量十分低。并且,欧美国家降雨条件良好,降水量是我国的两倍之多,并且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所以可以利用大量储存地下水来完成农田的灌溉,相对比,我国是季节性降水,降水分布不均,并且多数为被蒸发、渗漏了,多为无效水。

1.2.2 节水农业发展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研发出了低压输水管道技术,在半干旱地区采用抗旱保墒耕作等技术,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对水资源的浪费,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并且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现在普遍存在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需要改变,目前我国依照我国的国情所研究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山地灌溉技术就是“燕山滴灌”。因此,发展高效的节水农业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1.2.3 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大,已高达356万km2,并且其中由于水力侵蚀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65万km2,约占总面积的1/3;由于风力侵蚀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也高达191万km2,占总面积的1/2,并且由于两者的共同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有26万km2。据调查说明,我国处于山区、丘陵和风沙区的城市、农村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很大,它大大降低了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容易引发泥石流和滑坡,造成河库的泥沙淤积严重。并且,它还造成的旱涝频繁,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目前生态环境失调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水土流失大大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我国山地众多,在坡度较大的土地上进行耕作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一定要依据当地的地形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

2 、水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 东川区水利建设现状分析

团结渠是东川区目前已建成的唯一的小型骨干水利工程,它是东川的命脉工程,团结渠农业灌溉年均有效供水量1300―1600万m3,亩均用水量为800―1200m3亩,景观有效供水量400―600万m3,此外还肩负着桃树沟电站装机容量2600km的发电用水。它是铜都镇农田灌溉及桃树沟电站用水的主要水源,而且是东川城市供水的替代工程,一旦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除影响农作物收成外还直接危及城市日常生活供水,故对东川城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2.2 水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2.1 农业生产取决于水利建设

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水资源短缺,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为不均,并且水旱灾害频发。因此要确保我国农业的稳定生产,就必须加强水利建设,增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要合理使用排灌设施。据调查发现,我国近1/2的水被用在了农业发展上,水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2 水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这就意味着对水利的要求也更高。农村水利设施要确保人们能够拥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还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据调查发现,我国现在有近2.6亿的人的饮用水不符合标准,甚至有点地区人们的饮水都成问题,并且经济严重落后。所以,只有提高水利建设,确保水资源充足,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2.2.3 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农村改革以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用水问题却日益严重。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并且正在向农村转移,这就使得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愈加严峻。因此,要努力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2.4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建设一个生活环境良好、优雅的新农村,就需要研究水利建设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中人们大多分散居住,并且村内交通不便,卫生环境落后,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缺乏水资源,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农民缺乏节水意识,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因此政府要加大节水的宣传,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植被的保护和水分的涵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在现存的水利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开源节流来确保农村的水利建设的发展。并且,要将市场作为主导来发展节水农业,采取价格机制来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此外,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国家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农村的水利设施,并加强对水利的控制管理,定期培训水利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更新水利设施,逐渐完善现有的水利设备,提高水利建设技术,并加强农村的水利管理,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水利的管理体系。

3、 结束语

为了完善我国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应建立完善的、高效的、科学的水利管理体系,使得水利资源管理系统化和科学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建立和谐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爱芝.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2011(04):84-85.

[2]王雁宽.农田水利在大同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138-138.

第5篇

宜良县是昆明市的近郊农业大县,土地面积1913.53平方千米,2016年末户籍人口9.40万户,33.1万人,下设1个街道办事处和4镇2乡,下辖112个村(居)民委员会,820个村小组。宜良县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山地、谷地与坝子相间分布为地貌总特点,其中盆地、谷地占11%,山地占88%,水域约1%。宜良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达93.%。全县土地资源有限,总耕地面积19204顷,其中水田11074公顷、地8130公顷,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2亩,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全县粮播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5.4万吨,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3.6亿元,农民人均所得达到9703元。

宜良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土地肥沃,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商贸繁荣,素有“滇中粮仓”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国烟叶收购先进县、五大养鸭县之一、全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十佳县、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县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佳县,昆明市优质水稻、烤烟、蔬菜、板栗、生猪、鸭子、奶牛、养鱼、花卉基地县。宜良商品经济发达,土特产品丰富,历史名茶宝洪茶、风味独特的烤鸭、板栗、干巴菌、樱桃、冬枣、冬桃、杨梅、云参、香椿等享誉省内外。

二、宜良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全县多年共同努力下,宜良县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农业企业带动性不强。全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涉及蔬菜、粮油、林果、奶牛、鸭子、生猪等行业。这些企业规模小,产业特色不突出,技术标准不高,品牌不响,带动性不强,大产业难以形成,难以实现分散种植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户准确把脉市场不准。

2.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引领作用不强。全县共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64个。在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章程、有实体、有设施、有社员、有办公地点能正常运转180个,其它的合作社与农户联系松散,凝聚力、带动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传统支柱产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新兴优势产业尚属初级阶段。传统的粮食、烤烟、畜牧业提升空间有限,花卉苗木、蔬菜、林果还缺乏强有力的企业市场体系的支撑。

4.加工能力不足,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我县农业产业多为种植业和初加工,与二、三产业融合互通不紧密,加工能力不足,技术层次低,品牌效应不突出,产业链不长,初级产品多,中高端产品少,附加值低,?税贡献小。

5.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一是农技人员配置不合理。全县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人才以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人员和知识技能普遍老化,50岁左右的人员居多,年龄偏大青黄不接。二是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农业劳动力后继者缺失,农村中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少儿、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种植缺技术,务工缺技能,创业缺能力,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优良品种难于普及和推广,创业增收困难。

6.农村集体经济来源单一。农村基层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及征地款等其他收入,缺乏集体企业和经济实体的有力支撑,农村集体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三、促进宜良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宜良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积极加以改进,促进宜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宜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要加强建设补短板。一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优质耕地存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实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二是加大高稳产农田、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山半区高稳产田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械化水平,夯实高农业发展基础。

(2)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村村通项目、电网改造项目、教育医疗建设项目、人畜饮水工程、精准扶贫举措,实现农村乡村公路村村通、电视广播电话村村通、人畜饮水安全全覆盖、教育医疗上台阶,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铺路打基础。

2.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企业带动力

强化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围绕基础设施、农业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长、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等重点,精心策划,筛选、包装产业项目,瞄准国内外大龙头企业,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招商,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产业结构大调整,效益大提高、农业大发展,产业大升级。

3.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培训提技能

一要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农业、水利、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二要健全农业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中心户)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强化信息服务。三要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训、协调和管理,加快构建起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突破,培育懂市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带领农民群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收益。五要增强农民务工技能。围绕第三产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开展农民务工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创业、创收的能力,扩大农村经济发展新途径。

4.加快土地规模流转,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培育流转市场和中介机构,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围绕优势产业,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规模流转,逐步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势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聚集,加快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步伐,最大化发挥土地效益,实现企业、大户赢利,农民土地流转、就地打工双收益。

5.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推进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

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全面完善村级财务监督机制,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质增值。同时,通过集体可用固定资产的出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加和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村经济发展。

6.发展旅游乡村转方式

与宜良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发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民族文化、特色农产品、自然景观、美食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发展建设旅游乡村,接纳更多的大城市人群到宜良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养身健体、品偿美食、交流人文、开心消费,发展三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7.依托网络促交易

利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网,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促进农产品向商品转化,依托网络实现农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较好地畅通农产品卖出渠道,实现农产品的快捷交易。

总之,应结合宜良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观念、政策、创新、引导、人才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宜良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6篇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当今国际经济学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已经成为了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而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容滞缓的研究话题之一。

一、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资源有效合理运用、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融合在一起的新形态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农村循环经济是指把循环经济的思想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通过对很有限的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来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等紧密联系,并保持这样的状态的一种持久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遵守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利用和配置有限的外贸资源以及各种科学的方法来建立健全的国际贸易体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的的运行机制,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效率,以确保国际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工业未实现循环发展而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而不得不走向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所以当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以来后,大多数人都把视角放在了城市的工业上,而不是农村。而我国恰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了超过总人口的70%的农业大国,大部分的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再加上资源的匮乏,使得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得。

三、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的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众多的人口使得人均资源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较低,然而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却高于世界水平。在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以及资源不足的增长方式下,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二)粗放型的国际贸易的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这一粗放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国际贸易长期实行的一种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在于出口商品对资源的依赖过高,资源利用率极低。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较大比重,对环境的污染就较为严重,而出口越多,资源的消耗就越大,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三)进出口商品的商品结构。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出口的商品多集中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如纺织业、化工制造业、采掘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且对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然而,我国所进口的商品中主要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或者是原材料和资源。此外,西方的发达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我国商品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时,还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我国的商品在各个方面的环保要求较高。例如生产、开发、包装以及使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包装与运输成本,造成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消失,且降低了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贸易摩擦,对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四、实现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 树立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明确其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环境、贸易与农村循环经济的关系,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国际贸易与农村循环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建立促进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完善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绿色贸易法律法规,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应该坚持和维护环境保护,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平衡,坚决改善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杜绝贸易生产中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

五、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改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状况

农村循环经济倡导的经济的循环发展,主要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不是资源的过度开采,主要是利用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在不同程度上的可利用性,改善资源浪费,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

农村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其强调的是农业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目的是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配置利用和环境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因为农村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增长方式的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方式的变化,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推动农产品的创新,利用绿色资源的优势,利用中国人多地多的优势,坚决抵制外国垃圾食品进入中国境内,优化进出口结构。

六、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几乎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与其规律为代价的,这种发展形式虽能促使经济得到短时间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出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循环经济的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少且效益高等优点,给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10).

[2]李红.浅谈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3]易露霞,刘芳.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J].中国市场.2场.2009(Z3).

[4]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济作.2009(06).

[5]王桂兰,刘莹莹.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7).

第7篇

关键词:林业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方针政策下,林业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林业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林业建设包括培育森林资源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培育森林资源是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森林资源可以维护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物的多样性,维护农村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则可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由此可见,加大对林业的开发、保护、利用效率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林业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1 有效保护农牧业发展

林业作为农牧业发展的保护屏障,可以为农牧业的生产建立天然的生态屏障。重要表现为增加森林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当地气候,改善当地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土壤侵蚀、泥沙输移量,有效的促进水利设施的功能发挥。改善了农牧业的生态环境,增强农牧业对于冻霜、风沙、冰雹、干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效保护农业、畜牧业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推进林业建设可以拓宽农民经济收入的渠道,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建设,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作为生产经营的对象,可以挖掘林业发展的巨大经济潜力。林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为大量的农村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成为产业群,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

1.3 完善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林业为农村的单一经济结构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目前,我国的农牧产品的供求结构发展了变化,农民的收入每况日下,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局。因此,农村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势在必行。大力发展林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这是因为林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提供更丰富的可利用的再生经济资源,带动其他加工产业的发展,如林产化工、药品加工、木竹加工、森林食品、干鲜果品、食草畜牧业等。特别是在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的时期,林业对于农村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有很大的成效,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建设林业的有效措施

2.1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2.1.1 原生林的保护工程

对于天然森林应该严格执行严管林的方针政策,完善保护管理的体系,落实保护天然林的责任制度,规范对其基础档案的管理,积极地探索与群众共同护林的有效形式,形成资源保护和群众致富的双赢格局;对于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要加强防范,做好森林资源防火减灾的工作。

2.1.2 退耕还林工程

严格进行定权发证的工作,实现政策兑现 ,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退耕还林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造林技术规程》等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同时,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坚持多管齐下,狠抓工程监督管理,把退耕还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并要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产业发展。

2.1.3 野生动物保护工程

保护野生动物、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着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实施和保护规划,将恢复自然生态功能作为发展农村可持续经济的前提条件。

2.2 搞好农村绿化建设

搞好农村的绿化工作,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坚持工程建设,将社会造林大力展开,实行全民义务造林、环村林建、四旁绿化、村屯美化等活动,将农村的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将农村的绿化工程纳入政府的工作行程,将政府作为植树造林工作的领头羊,实行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的绿化工作格局,建设草、灌、乔相结合的生态结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积极营造农田、牧场的防护林,增强农村抗灾、减灾的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生产环境,实现农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垦系统和农区应该坚持以农田的防护林建设为主,通过对国家出台的农防林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来加快自治区的农防林建设步伐;在牧区要进行防风固沙工程建设,在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的地区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工程措施进行牧场防护林的建设,逐步形成林牧结合的格局,实现林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总结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局势下,农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林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抓好农村的林业工程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大力培育,以及对其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从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2013(01):36-41.

[2] 赵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第8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经济、人口、社会和环境条件,从前瞻性角度,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承担着用占世界7%的耕地提供养活占世界22%人口食物的巨大压力,人口不断增长,人均占有资源稀缺程度的日益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恶化等都促使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寻求一种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有效途径,在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同时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第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农业不仅是国民食物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我国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也是建立在农业长期支持基础之上的,要保证这种比较脆弱的工业体系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生存、竞争并取得长足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失去支撑力和后劲,整个国民经济也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解决我国在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客观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现代经济的产品商品化、产业综合化、交易市场化、经营科学化、技术高新化等方面的特征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必然会对农村各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素质、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农村社区和国家政府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能力和效果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条件建设和政策、法律、信息等宏观调控手段等形成的“软件”环境的改善,都必须有利于把经济发展的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长期持续而稳定的发展。

为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目标。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一个多维的目标体系,从全社会范围来看,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特点及发展要求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加食物的生产与供应。民以食为天,要保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搞好粮食生产,满足社会需求。在确定战略措施时,既要坚持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的调剂和储备,稳定粮食的生产和供应,以确保食物供给的安全;二是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实行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机会,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繁荣和富裕。对此,我们既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已经解决温饱的大部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要着力解决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人口的绝对富裕目标的实现;三是合理配置与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青山长在,永续利用。为此,要持续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在不断满足和保证当代人生存需要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综合化发展措施的实施,全面实现发达的农村、富裕的农民、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目标。在上述三个方面目标中,前两个是短期目标,后一个是长期目标。其中,短期目标是基础,长期目标是发展方向。在制定具体的战略措施时,应突出长期目标的战略指导性,对于分阶段实施措施的确定与选择应侧重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利用“滚动计划”模式,逐期推进,以做到立足当前,考虑长远,长短结合,统筹兼顾。

(二)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

1、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全局考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四个战略重点:一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实施分阶段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改变长期以来工业偏斜发展和农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逐步调整工农关系,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利用市场机制调整农村资源的配置与流向,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四是改革农村技术经济结构,建立融生产、科研、管理等方面功能于一体,政策、法律和道德控制手段相互配套,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条件的,以高新技术为引导的现代农村技术经济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2、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在确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时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区域性特点,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如沿海相对发达地区,主要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当务之急是加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促进农村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中部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加快商品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在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同时要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西部贫困地区,重点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摆脱贫困,尽快实现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