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较为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对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则缺乏关注,这无疑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极为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以运用,这一方面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都未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认为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影响不大,因此,很少开设此课程。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但仅作为选修课程,甚至未配备相应的教材资料。这就导致许多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较低,一味的热衷于考取等级证书,甚少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礼仪,校园中时常发生各种不文明现象,这显然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无法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在校学习过程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脱岗、违约、迟到等情况,导致他们难以取得长远发展。其次,高职院校人文师资力量薄弱。前高职院校不断扩展那些实用性强、专业技术含量高的院系,为这些院系建设提供实训基地。在人才招聘和引进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工科类人才。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类教师队伍则甚少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少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强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一些高职院校多安排辅导员、文科专业教师兼职传统文化教学,这些教师由于事务繁多,且对传统文化缺乏专业研究,因此,很难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提供实用性意见。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高职学生亦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所以,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紧跟时代形势,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例如微信、微博、QQ等渗透传统文化。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传统文化专栏,上传经典文学作品和视频资源,供高职学生学习和研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2、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和领导应当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并以制度形式鼓励和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现象,对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师生进行适当奖励和表扬。

3、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

若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或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相关讲座,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以校团委、学生社团、学生处为依托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传统文化艺术节、传统礼仪展示活动等。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参观烈士陵园、当地历史名人校园作品展等。以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联系。

4、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第2篇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历了62年的发展历程,清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则在21世纪初才明确提出,其重要载体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呈现了快速、全面发展的态势,教育部亦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就是校园传统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体制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这与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及人文环境都有直接关系。随着社会文化熏陶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最近几年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势必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及民族特色,如何使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既可以锤炼学生谦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又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文主义情怀,还可以将优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传递给整个校园乃至社会。基于此,剖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采取必要手段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近年来,经典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和书本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教育部亦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如国内部分著名高校开设国学院,人们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重视,幼教开设国学班等,这些情况说明文化环境已经日益改善。然而,从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层面来分析,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高职院校做得还不够,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势在必行。缺乏系统认知与了解体会有研究报道: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化的认知学习。据统计:平均约有超过60%的在校大学生对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人只闻其人,不知其详;对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如《资治通鉴》《道德经》等亦有超过70%的学生从未阅读过,遑论深刻体会。反而是一些格调低俗,传统气息肤浅的文化作品易于在学生中传播,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育的一种悲哀,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高职院校亦没有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引入日常教学活动,无法使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常态,缺乏系统性教育方案及长远规划,更多地依赖教师及学生的个体行为,无法体现文化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程度。高校的引领作用不明显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有完备的培育机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保障。现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更为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往往忽视传统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殊不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恰能起到引领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也能够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了食品工程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础,开发现代新型餐饮模式及烹饪方法,培养食品加工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国源远流长的餐饮文化及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蒙餐文化的积累,才造就了食品工程专业的鲜明特色。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其中警示后人的事例和先导模范人物不胜枚举。以史为鉴,映射当下,历史文化时刻在提醒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高校应该将这种引领作用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是仅仅表达文化形式或教育方法,以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或单元适应校园文化需求,并引领文化教育。缺乏具备传统文化素质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除去历史及文化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师外,教师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难以在高校中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更多在选修课程里,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但是能够授课的教师却寥寥无几,学生的选课意愿也不够强烈。长此下去,易形成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导致学生选课人数逐渐减少的不良局面。此外,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缺乏对新进人员文化素养的考察与衡量,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人才需求。

3加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建设方向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各不相同,其中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指导性纲领,来指引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为例,因地处蒙古族聚集地,蒙古族生源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逐年提升,统计截至2014年9月,蒙古族学生比例达到11.3%,客观上具备了推广传统文化的条件。同时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吸收采纳了蒙古族教师及学生的建议,调整蒙古族文化相关课程在公共课及选修课中的学时及学分,并首次提出蒙古族文化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结合的程度,为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完善文化教育结构,多方位营造文化氛围文化教育结构涵盖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之中,与当前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宏观教育结构来看,文化教育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中,才能有效地完成文化教育结构的调整。层次结构的主要目的是迎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内蒙古地区的乳品及牲畜肉食品行业比较发达,同时蒙古族文化产业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为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机遇。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其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就是蒙古族文化课,实践环节如工学交替、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亦多与蒙古族文化有密切联系。这些措施较好地提升了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进而丰富了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职教育,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势必会受到阻碍。可以采取在校园内举办蒙古族文化展、开展蒙古族文化宣传月、举行蒙古族文化节等宣传方式,加大宣传规模;同时开设蒙语交流角、蒙古族舞蹈课程及举办蒙古族运动会,使蒙古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影响力,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最终凝练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4结语

第3篇

一、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他们是国家的希望,需要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体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人们想要得到理想的结果就需要通过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素质关系到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精神,这是我国人民素质体现的重要历史因素。中华民族正在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够进行文化的创新。结合当今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现状,素质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中,需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文学中通常包含了一些深刻的问题,考验着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其他对象的一种理性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一些低俗文化将会被淘汰。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让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人才。只有这样,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才能够有所收获,并且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过去只重视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放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愉快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吸收知识。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材料进行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现实社会的内容,尽量使得历史事实变得更加生动。高职院校也需要改革考试方式,使之和历史文化教育的目的有机联系在一起,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时代特征。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和人文教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发掘技能教育中的人为因素。

3.营造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立校;思想素养;文化品位

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中,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里,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念中。如果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发展,就可能适应、甚至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学校是文化教育的存在,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学校拥有了一种好的文化,就拥有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向心力,即“文化立校”。“文化立校”既有教育和哲学的结合,又有教育与政治、经济融合互动的思考。这种学校文化将发挥“灵魂”的作用,统领着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又以反作用促进着学校文化的生成,并以此推动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影响着育人取向及文化品牌的树立,从而使受教育者对学校文化所树立的理念产生终生不渝的追求。

一、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反思并更新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促进广大教师树立文化立校的目标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意识,以课堂文化建设为主渠道的中心意识,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

(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种制约机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人在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以人为本。

2.和谐校园的文化理念。从师生个人自身和谐、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与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和畅共生,促进师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张扬学校个性,在学校创新上求发展,在学校特色上做文章,从而积淀成学校特色文化,打造学校品牌。

(二)学校物态文化建设

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文化,在现代化的校园中营造书香氛围、儒雅氛围、诗意氛围,使学校形成宽松、清新、具有人文关怀并体现现代文明的学校文化,把文化立校作为学校的治校方略。

(三)学校虚拟文化建设

利用校园网络的栏目设置、排版及图案,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

(四)学校课堂文化建设

恪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推动新课堂建设,积极创建情境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

二、教师文化建设

在校园发扬尊重、理解、沟通、信任、关怀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创新的教学氛围;建立宽松、清新、有人情味的学校文化,把培养人性和谐、内涵丰富、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化人”作为教学的最高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

(一)成立以学院为基地的教师培训中心

1.依托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名师、名家,紧密结合学校文化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文化理念、教学研究活动,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提倡互动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鼓励教师由人师到名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在终身学习中终身成长。学校课堂文化实现从“机械型教学”向“生活型教学”的转变,创建有效课堂。

3.各教研系部针对学期热点问题、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反思,使各科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锤炼,形成良好有序的研讨氛围。

4.从构建学习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通过课堂文化,教研文化,让教改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借助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能力;积极发挥名师效应,开设名师工作室,放大教授和市县骨干教师效应,为教师的深度成长搭建平台。

(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开展网络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利用“班主任讲坛”、“教师讲坛”“名师讲坛”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强化师德修养培训、班主任拓展培训、新进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学科研修培训、教育艺术培训等活动,努力培养一批特长教师。

(三)开展各种活动

1.开展教师的网上活动,设置“教师风采”、“教师博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设网络论坛,营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空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2.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如教工摄影比赛、征文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增强学校凝聚力。

三、学生文化建设

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以和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1.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把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认同并进而发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作为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倡导文化育人。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以先进的文化、高雅的文化引领学生的成长。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教育学生,让学生拥有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文质彬彬的绅士魅力。

3.整体优化养成教育。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探索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与手段;鼓励、支持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形成个性,发展特长。

4.特色课延伸文化的研究。围绕一定的教育文化主题,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文化资源,形成以文化节、读书节等为内容的特色课延伸文化序列。

学校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的融合体。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力量,它可以引领学校的发展,可以塑造学生人格,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发展,服务社会,它可以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文化立校,以学生文化建设为中心,以教师文化建设为助力,以课堂文化建设为主渠道,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根本,弘扬正能量,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我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医药、旅游名城”服好务。

参考文献:

[1]杨全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N].陇南日报,2009-01-11.

[2]熊韵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6(04).

[3]王妍,庞赫然.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我国民族文化众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或对抗,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是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缩小多种文化差异的最佳场所。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化教育,是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在民族高校内,大多数是本地民族,他们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就缩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当地文化,使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民族高校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汉文化形成了“文化强势”地位,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各种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文化品质得到提高,对消极文化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被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高校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主要场所是校园,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校方应该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授源地,学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对学校课本不断的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事,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因此,我国各方面的力量都应该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各民族的特色,进行教育改革,使学校课程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出台专门的教育政策,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并为新课程的快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的作用。

学校是对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学校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以下就是学校可以采取的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不清晰,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互相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安排上,要增设公共课程,这些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而开设,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公共课程的宗旨,并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编写进教材,加强文化教育。或者学校开设教授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申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穿插入课堂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在校园创建民族传统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文化节,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渲染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开展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休息期间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亲身体验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举办文化参观、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天文、科学、哲学、艺术等都体现着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外来侵略战争,在众多的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展现出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与我军团结一致,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疆土。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我国的势力加强,更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另外,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婚恋观念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念等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保留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并将他们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因此我们要团结一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地是学校,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协助,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么,我国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世界地位,所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报),2011(9)

[2]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5)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历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文明播种的园地,担负着孕育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理应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高校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从文化的层次结构说,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整个社会大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折射和反映。高校拥有人才和智力密集的优势,所以,校园文化与一般的社会文化相比,更多的是精英文化,大多具有前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品位高雅的特点,它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简单认同,而是对社会文化的超越,它往往能够表达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引领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引导的作用。同时,高校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导向功能还能让大学生感受、认同这种文化,将校园文化的印记带到日后的工作岗位,并将所受的文化熏陶传递给整个社会。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辐射、净化、提升全社会的文化氛围,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忽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

有些人对校园文化概念认识不清,只简单地将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搭建师生展示才艺的平台、活跃师生的业余生活,并不了解校园文化是个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舆论风气、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部分表现形式,未能将校园文化上升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灵魂的高度来认识,忽视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功利化、庸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大众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校园的影响和渗透日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人生态度消极颓废的倾向,在校园文化中相应地表现出追求时髦的“酷”文化、快餐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明显不足,低层次、庸俗化的活动较多,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培育校园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的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大大影响了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和先进性的发挥。

3.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

有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划归宣传部、学生处等由单一或若干部门负责,却没有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级统一领导机构。缺少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长远规划、整体布局和科学论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层次不明确,没能发挥好应有的统筹协调作用。

4.重视科学文化,忽视人文文化

随着高校扩招,很多高校基于学校声誉和学生就业考虑,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方面紧跟市场走,采取的是功利性的教育方法,注重理论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文化灌输,没能担负起传播除科学技术以外的人文文化的职责,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

5.开放性不足,辐射能力不强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处于较高层次的文化,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导引作用和辐射渗透作用。但是,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输出的渠道和载体不多,与外界文化交流少,走出校园、走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与社会的接触面不广,自然起不到应有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用,更不用说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了。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传承勇于创新,以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理论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其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其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衡量大学生的道德层次,使其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做出高标准的道德行为。

2.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发展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中国特色之源,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研究、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恰恰是高校的优势所在。高校可以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所存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3.正确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文化指的是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之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沉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指高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如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不同性质的非主流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期望的非主流文化,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的荣辱观、审美观、价值观受到一定的误导甚至扭曲,从而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高唱主旋律,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同时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还要努力改造非主流文化中的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

4.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梳理、凝练和建设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校级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在规划和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总体设计和构建。精神文化的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价值体系中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它从更广泛的层面上隐含一个学校办学的基本理想、基本理念、办学宗旨,学校对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使命等,对师生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因此,各高校要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认真地梳理和凝练,弘扬学校优秀的传统校训,强化校风、学风、教风、作风建设,优化人际关系、舆论导向等人文环境,并以此来导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5.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内容、新载体。第一,可以通过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创新精神以及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精品学术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教育指导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培养创新精神,使大学精神充分渗透并贯穿于具有丰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如教师节、校庆、国庆节、建党节等对大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三,以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和文明宿舍评比为契机,打造标杆工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第四,要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关注社会需求、参与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体现高校社会关怀精神。第五,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构筑起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同时也要研究、利用各种网络衍生工具如BBS、QQ群、微博等当代大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平台,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

6.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让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加强其社会化进程,还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示范作用,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学校和社会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和所在地方的区域社会发展状况,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大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名团进校园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参观各种历史文化遗址、革命博物馆,使大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社会服务和文化共建,组织并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文化创建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中,让社区能共享高校校园文化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金哲等.当代新术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7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发展基础,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元化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所偏移,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的文化疏远与冷落,严重缺乏社会道德感,危及了我国文化安全与现代化事业的进步,所以在大学生教育中要不断地创新网络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问题;对策

我国经济在不断迅速发展,这就推进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充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对学生文化认同有着严重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受到不同文化的负面影响,出现排除传统文化的现象,引发了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所以文化认同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要全面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的素养教育,使其能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一些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开展大量校园活动,但是不正确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有着很多负面影响,当今网络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网络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走入网络文化的误区部分院校重视主要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气息的培养与积累,导致很多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不完善,并且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在针对性的网络文化建设上存在误区,在学校日常浏览网页上经常会出现各种消极信息和网络谬论,造成学生对文化认同有着排除心理。

(二)网路文化使得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弱化当今的网络文化平台比较广泛,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这样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平台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渠道也比较广泛,这就导致大学生对接受传统知识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少,在网络文化平台中的监督力度往往比较薄弱,这就充分导致网络文化平台中的信息质量问题,大学生往往无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标准性,网络文化建设严重消弱了主流文化的权威保障性质。

(三)网络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偏移网络文化成为了多部分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从而使得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对信仰有了负面感知,使得大学生正常的价值观标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处于成长期,如果受到了负面网络文化的干扰,会陷入功利与迷茫的困扰之中。

(四)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出现排除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气息,值得大学生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思想理念,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受到外国文化的侵蚀,使得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了问题,当今网络成为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他国文化,从而忽视了最具有东方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排斥心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严重的文化危机。

(五)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的培育,但是网络文化是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的,所以大学生通常会通过网络文化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找乐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置之度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完全丧失,在网络世界里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出现了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消除的对策

(一)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融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积极地占领网络的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把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融入到网络文化中,要充分利用多种网络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网络文化内容,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当代网络媒介互相有机结合,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党团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实行网络文化建设多元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实行多元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网络文化相互结合起来,传统正确的方针和思想,还要注重和社会网站的合作,不定时地展开教育文化活动,提高网络文化对传播正确中国传统文化的效率,增强网络文化积极的影响力,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文化平台学到更多的知识,跟的上时展的脚步。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包括网络读书、网络知识大赛、网络艺术欣赏等,这种创新性质的网络文化不仅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大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活跃了校园的网络文化气息。

(三)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工作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地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工作,不断优化网络文化的育人环境。当今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监管工作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和疏忽,导致网络文化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病毒和影响,所以加强网络管理与净化网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文化的监管部门要对信息的和传播做出严格的监督行为,针对不良信息及时地处理和过滤,针对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犯罪的行为给予有力的惩治,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倡导正确的网络规范意识,让学生在网络文化平台中有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还要不断地实施创新,这样才能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为大学生创建健康、良好的精神平台。

(四)有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在学校中要有力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在摆脱了社会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有很强的自律性,这就需要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把网络道德教育归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中加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措施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不断地提升民族文化的生存力度,唤醒大学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促进民族的振兴,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不要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理性知识,还要让大学生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思想,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还要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素养,最大限度增强大学生对西方的腐朽文化与低俗文化的抵抗力,充分解决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问题。

三、总结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各个院校要把主流文化作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加强监督力度,传播正确的思想,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鲁全信,杨绍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学术交流,2014(3).

[2]秦慕星.微文化传播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J].东方教育,2014(1).

第8篇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中一条基本的原则和道德标准,也成为中国人秉承的一种行为准则。具体说,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毋过毋不及”,既不要做过头,也不要做不够,“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枪打出头鸟”,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现代高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崇尚脱颖而出,大学生热衷于展示自我,受到众人瞩目。个性化与自我成为大学生中的核心词汇,他们更倾向张扬自己的青春,不愿再默默无闻。中庸之道与当代高校校园文化显得格格不入。总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只独立的文化,正彰显他的叛逆,不断冲击和突破对其有着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归因分析

任何一种文化的变迁与演进,都会遭遇一些冲突与激荡。但是,高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种种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校园文化,甚至以一种与传统文化截然相反的姿态彰显他的特点。二者的对立从某种程度上说会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必须正视目前出现的冲突现状。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延。校园文化的外延界定是冲突存在的溯源途径之一。对于校园文化外延的界定,目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有这样几种:第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第二,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教风、作风和整体素质[2]。第三,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及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等精神内容的总和[3]。无论哪种界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官方的,只包括积极面的文化形态。这种界定是不全面的。任何一种群体文化,都不可能仅仅包括官方倡导和建设的内容,他必须包括非官方的,非主流的,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大学生中形成的蔑视权威、张扬自我、出新立异等思维、行为方式,也应当被包含在高校校园文化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不是学校,而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大学生普遍处在18、19到22、23岁的成年初期,他们受到更多的是当代流行文化和市场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的如火如荼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和海量信息。使他们敢为人先,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对传统说不。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思想仍然不成熟,在面对海量信息冲击的时候,甄别能力有限。这就使得青年人聚集的大学校园文化良莠不齐,在对待“过时”的传统文化时,容易出现不理智的抵触,造成高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撞。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背景。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经济形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深深地受着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形态的影响。而高校校园文化产生的基础是现代工业社会,二者的生长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市场经济中有着明显与农业经济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而这一些更易被青年人所接受。不同背景下的两种文化态势,不可避免会出现差异甚至冲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适应性能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发挥巨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是万能的,冲突和不适依然会存在。在高校里,这种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在冲突中构建新型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青年前沿文化的代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最为强烈,二者既相互冲撞,又相互融合。二者之间的冲突使本就不成熟的大学生更为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给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困境。必须正视冲突,找到二者最佳的结合点,构建新型高校校园文化。

(一)重视非正式性校园文化建设。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非正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所谓非正式校园文化是指非官方的,大学生群体内部所形成的,最能代表青年人思想行为方式的文化。非正式文化并非都是积极、健康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所高校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的行为作风、学习工作态度、世界观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有的高校的学生工作更主动,新事物更易上手,有的则不然。这一些区别甚至届届相传。可以说,高校校园的非正式校园文化对此影响颇深。有时候,非正式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甚至大过主流文化。因此,必须重视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建设。从侧面引导,多途径结合,渗透式牵引等多种方法将非正式性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轨道中来。

(二)针对青年特点,坚持学生主体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青年人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文化态势。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不是一句空口号,要将其落到实处,必须在这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空间发展他们喜爱的校园文化形式;第二,尊重大学生的喜好,适时加以引导;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避免强加给学生的文化价值形态,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是充满活力,适应冲突的,才能使学生从内心省视与接纳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