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的基本理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管理;以人为本;教学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具有科层式管理特征与倾向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暴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变了视人为工具的观念,把人视为学校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学校在保持原有科层式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以适应新时期倡导的全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运用到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将“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贯彻到小学教学的各项活动中。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一个方向或导向,那么为了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引入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把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作为教学管理各方面的主导地位,对改革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今学校应该摒弃以前的旧观念,凡事都要墨守成规是不对的,应该把教师和学生的被动地位转化过来,化被动为主动。多对老师的教学环境,心理因素进行关心,这样才能有效地落实老师为主体的观念。对于学生,学校应该提高学习条件,提高老师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才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本。只有同时做到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学校的教育才更人性化,学校的教学才能更提高质量,小学的教育才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二、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与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
管理者安排和制定方针政策,老师和学生按照这样的方针政策执行是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中最主要的特点。在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中衡量一个老师好于坏的主要标准是执行领导决议的能力和学生成绩,老师只能够按照管理者制定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无法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所造成的结果需要自己担负责任,在这样的约束之下,老师只能够教条式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因此也就会出现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现象。
(二)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
1.教师和学生的“个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偏离这样的方向,而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和其出现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就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被领导者批评。学生离经叛道会被老师制止,教师独树一帜会被领导批评教育,在这样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有个性的老师或者学生迫于管理者制定的种种条例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种种想法。
2.只重视了学生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很多学校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是通过学生成绩来反应的,这也是我们国家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小学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在抓好学生智育教育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
三、以人文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小学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首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够达到管理目标,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以后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将学生与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教学需求,结合小学管理的实际状况来调整管理方案,使得该方案更加科学有效,能够提升小学发展质量。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知识,积极学习更多管理艺术,要将一切管理活动与师生的发展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从而提升小学管理水平,为小学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除此之外,学校管理人员还要发扬民主精神,提高小学管理的民主性,在管理过程中能够积极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反省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小学的发展要求,制定出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案,为小学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视管理氛围的良好营造
在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向着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合理应用,需要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和协调,才能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优越、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形象不断提升。因此,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发展需求,高度重视小学教学管理氛围的良好营造,注重人文环境的有效构建,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小学教学管理水平。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吸收和培养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所需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与此同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合理运用,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是提升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小学教学管理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注重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要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成人格、气质和修养。学校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利场所,是“弘扬人性,提高人才素质,完善人格”教育功能的体现,是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能更加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及基本价值取向,是教育理论的精髓。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上以人为中心,把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地改善教育环境、改革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来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的人格。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就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启迪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成为有品德、有作椤⒔渤闲胖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其本质是改造人的本能和开发人的潜能,是人格的塑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志、淡泊名利,并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的有用之才。
(四)构建情感管理的和谐氛围
情感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表现,是真正从被管理者的心理出发,实现换位思考的管理形式,可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和谐氛围。管理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分层次地营造宽容开放、充满关怀的环境,着眼于教师的生活状态与情感表现,可以利用节假日旅游、聚会等,给教师们创造交流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一种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状态,劳逸结合,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而温馨的工作氛围也有助于教师形成归属感,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积极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自身态度感染学生,以自身情感激励学生。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故教师应推己及人,关怀学生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主动与学生沟通,感知学生内心的想法,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对其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还可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式,发挥优生的带头作用,促进学生整体课业水平的提升。教师应怀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发挥为人师表的积极引导作用,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实现教学的“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德行兼备的大写的“人”!
(五)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人本管理;中职;学生管理;创新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应遵循的指针和工作不断深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探索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模式和手段,意义重大。
一、人本管理理念内涵及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研究
人本管理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是人本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以人为本”,最早源自于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他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而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就明确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就反映了人本的思想内容。
就中职学校而已,以人为本,首先是以广大的中职学生为本,深切把握学生基本的特点及需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要为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不仅要让他们学的好,还要让他们活的好,健康成长,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友爱互助,正确的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其次,是以广大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为本,既要把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去,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管理者一定的关怀、支持,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和权利,同时又要处理好长期目标与近期和中期目标的关系,使学生管理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逐步实现管理目标,真正做到管理为学生服务、管理为学生做实事。
近年来,由于受生源素质的影响,作为中职学校人本管理重点的整个学生群体越来越呈现出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的趋势,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也明显降低。呈现出“一差、一低、一多”(即行为习惯差、学习热情低、违纪现象多)等多种普遍现象。若想真正地担当起中职学校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目标,真正把学生的成长当做教育的终极目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首先必须深刻把握学生的行为特征,并根据学生行为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具体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现阶段的中职学生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特点:一是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的心理特征。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95%以上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较差无法考上重点高中而不得已做出的一种选择,在他们的心目中,来到中职学校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已,心里充满失落与自责。在社会上对目前的中职学生有一种蔑视和瞧不起,认为中职学生素质低下,没有出息,导致了部分学生极端地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中途放弃学习;二是热衷于新鲜事物,容易随波逐流。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十四五岁这个容易叛逆的年龄,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学生集聚在一起,有一种因“同病相怜”的感觉,他们喜欢迷恋网络、追逐明星,对学习缺乏兴趣;三是这一群体比较敏感,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现阶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环境优越,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意志薄弱,学习惰性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四是这一群体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批学生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思想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同时由于在中学阶段学业方面的因素导致自身自卑和压抑,在一个新的环境容易将这种压抑宣泄出来,通过自我的努力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往往能充分展示出应试教育之外的各类素质和潜能。
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
在深刻了解中职学校学生行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观念要以学生为本
对于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应把每一个学生看成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人,深刻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爱好习惯、个性特点、学习目标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明白并时刻想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搞不好管理。在管理中要赋予学生以关爱,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与信任学生,考虑学生的根本利益,顾及他们经济上、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承受能力。
2.方法手段要以人为本
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应该结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选择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容易让学生理解心理接受并且自觉自愿地去遵照执行;同时选择的方式方法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人际实际、学习实际,全面地把握好学生的真情实感,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本
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生宣传正面的典型。要合理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体现高雅和健康的精神面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校园文化的生动活泼,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最终促进整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真正做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4.德育建设以学生为本
加大对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形成为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正能量,真正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育学生树立对党和学校感恩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热爱学习的源动力;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维护学生的合理权益,针对学生提出的合理需要尽量解决和满足,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5.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
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及个人喜好,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千差万别。要认可并尊重每个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展示。理解并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性别、年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等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存在的这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基于人本管理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1.管理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人本管理”和“依法管理”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之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一切,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树立人本管理(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当重要的。一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努力学会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爱,努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二是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一方面,既要努力把握学生的整体特质及心理行为特征并针对群体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同时更应该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无论在课堂还是平时的课余生活过程中,学生管理人员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及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同时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待人而不高高在上,解决学生问题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听从学生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和谈心,充分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三是学校应努力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并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效果和质量进行合理的跟踪和评估,优化服务及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和制度的制定之中,体现学生为本的原则,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和空间。
2.管理手段的创新——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
首先应建立一个集学生、学校、系部为一体的服务管理网络。学校在其中提供政策的指导和管理的全盘主导,系部成为学生管理的主力,根据实际探索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学生成为管理的核心,自觉自愿接受学校及系部的管理,但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要让学生在管理中成长和提高;学校和系部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技能实践、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维权助困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先进通讯工具的大规模使用,促成了学生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大幅度形式多样化。学生管理人员要充分借助于先进的通讯媒体,灵活机动地掌握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平台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一个相对不受约束的虚拟空间中聆听学生最真实的声音,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无缝关怀和关注,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事相统一。
第三学校要加大投入,尽力发掘整合学校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加以提炼和充实完善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学生中加以推广和普及,通过认真办好学院的广播,橱窗,刊物等教育阵地积极弘扬主流文化,向广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或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团队、协会、兴趣小组等并定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丰富活跃学校文化,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真正能让其张扬个性,释放亮点,燃烧激情,从中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价值。
3.管理目标的创新——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完全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对老师言听计从,缺失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很难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和管理,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甚至还让学生有很多的反感和反抗,因而学生管理工作经常出现监管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出了问题才强化管理,无法避免的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学生若能主动参与管理,即自我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其从属和被动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把自己看作是受安排、挨管理的被动求学者,达到他们“跳出自身”管自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立业之本”,又学会了“做人之道”,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为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修改针对学生的总体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方式要不断进行改革,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不仅要关注他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科学公正、宽严适度,真正把一个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作为衡量的最终结果,要鼓励学生各项才能的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职学校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更应看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管理内容的创新——在学生管理的全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一是新生入学教育。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初步熟知学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努力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追求,明确学院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理应遵守的行为和准则;
二是学习中的养成教育。努力挖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内在的德育内容,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方式和手段,结合课堂知识的传授以及课外活动,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在学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内,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与德的提升;
三是实习期的自我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未来将要从事的专业工作,让学生自觉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学习,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四是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通过职业辅导或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采取集中讲授与个别交流的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实习心得,分析就业环境,指导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直面就业竞争并能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好由学生到职场人员的思想准备;
五是就业后的跟踪教育。通过建立起毕业生跟踪长效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及专业动态,并给予学生相关专业及业务上的联系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同时通过信息反馈获取企业及专业供需状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萍.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5).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因而人本管理理念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则提出了企业人本管理的措施。
二、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主的一种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而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只有应用人本管理理念,才能做好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人本管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一)从人本关系角度理解人本管理内涵
企业实行人本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进而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所以,企业人本管理不过是企业为实现提高自身利益或企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个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应用人本管理理念,则企业管理的人本管理与无本管理效果一致,不能算作真正的人本管理。[1]
(二)从资本角度理解人本管理内涵
在以资为本的传统企业管理下实现人本管理,可以将企业管理以资本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心。传统的企业管理多以资本为中心,凭借资本积累和资本再生产达到企业谋取利润的目的,而在此种管理方式下,忽略了人的作用。然而,随着人本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实行人本管理势在必行,所以企业管理的中心也向着满足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方向转变。
三、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措施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策略,具体可以采取四个对策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本管理。
(一)保障企业员工的权益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应该将人的价值凸显,所以企业应该充分保障员工的权益。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保障员工权益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得到领导更多的关怀,进而可以无压力和负担的投身于工作,这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企业管理中应该将员工权利置于首要位置,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其一,尊重和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其二,企业管理要具有公开透明化,便于员工对企业管理进行有利监督。[2]
(二)用JIT当下理念启示企业员工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强调当下理念,有利于增强员工对自身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企业管理者用当下理念启示员工,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管理者进行有效引导,以缓解和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消极情绪,不利于员工专心工作,而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生硬要求员工不许带情绪工作,难以起到直接效果。因此,企业管理者用JIT当下理念对有消极情绪的员工进行开导,可以促进员工情绪的有效缓解和调整。
(三)企业文化中引入人本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发展的命运,因而建设优秀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本管理理念越来越深入企业管理者心,所以企业文化建构中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行为等有指导性作用,所以具有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突破思维的桎梏,进而充分把握自身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3]
(四)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要有正确的评价,进而可以使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所以对员工评价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不能对所有员工都采取相同的评价。因此,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员工的评价要做到因人而异,通过不同角度去看待不同的员工,进而利用符合员工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评价,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的意义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既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又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有利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核心内容,我国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其管理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和落实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而可以将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人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形成系统的管理,所以更应该注重人对企业的促进作用。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只有更加倡导人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
企业的更好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管理队伍,因而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促使企业管理队伍建设结构更加合理、队伍更加稳定、素质更高、服务更到位。企业只有坚持情为员工所系,利为企业所谋,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提高企业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才能促使企业获得更好发展。[4]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地位日益凸显,而企业经营中需要更加注重人的重要性,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中会存在瓶颈期,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创新导向,而人本管理为企业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可以广泛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自此以后,通过不少老师的“生本教育”课堂也结合自己的网络学习,我不断的加深了对“生本理念”的认识。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体系的有三个基本理念: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所谓生本教育,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书中指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密决。
在我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每天都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忙碌着,昨天谁偷了谁的钱,今天谁和谁又打架,诸如此类的事情弄的我是焦头烂额。当我深入的了解了“生本”的理念后,我在想,能不能在后面的班级管理中尝试一下“生本”的理念,深入发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调动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我进行了班委的重新组建。
我一改原来老师指定的方法,由学生们自己组织,他们推举几个平时班里较活跃而信任度又较高的学生组成组委会,采用自由竞选的方式产生。在之前先给全班同学说明,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这次的竞选,自己准备发言的材料,最后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由参加竞选的同学集中演讲、答辩,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投票选举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班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推选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班委,从而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他们对今后班委的工作也是比较认可的。
其次,根据竞选的要求,班委会讨论并通过班委同学每个人的工作职能,确定今后工作的目标。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娇生惯养,在家里受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等的宠爱,自制能力较差,但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的表现欲望,因此很有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管理班级的机会,供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班会中,一般先由主要班委同学依次总结上周班级情况,充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接下来一定要安排足够时间,就其中的某一议题(如“班级卫生打扫应如何安排”、“纪律方面应如何管理”、“我班英语成绩应如何提高”等),让全班学生轮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制定解决的办法。事实证明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的态度、独到的见解,时常让我们老师都惊叹不已。
再次,学生自主管理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了每个人的集体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人人参与,主动献计献策,涌现出许多我们都想不到的办法。例如,正当我们老师为班上学生自律意识差,自习课上经常交头接耳而苦恼时,就有学生主动做班级的纪律管理员,负责维持自习以及老师不在家时的班级纪律情况等,效果较好。还有如专门负责班级多媒体讲台的总控机,专门负责投影仪的,还有教室的窗帘的悬挂、卫生工具的摆放等等,也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的。
最后,“生本教育”加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学生较好的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也应该顺势教育他们凡事尽力,做到最好。
[关键词] 作业 价值链理念 成本管理
作业是指企业为达到其生产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种活动,是企业的各项具体活动。企业通常将性质相同的各种作业活动所构成的集合称为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中心的各种作业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对作业、作业成本、作业活动的成本动因进行确认、计量、分析和管理,计算出产品成本。这是一种新型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通过不断地分析作业、改进作业,为企业增加价值。该管理方法能够将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并做到对所有的作业活动都予以动态追踪反映,为企业的成本预测、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管理信息。
价值链理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相互关联,这些相互关联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可以创造价值,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创造价值的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理论的管理本质是通过不断优化价值链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是将作业中心的作业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以提高其管理效率。
一、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是产品成本构成中的主要成本项目,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归属于直接费用,制造费用归属于间接费用,需要先行归集,而后通过分配计入产品成本。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机器大生产中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成本的主体是直接材料费和直接人工费,间接费用所占比例较小,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制造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普及,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产品成本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显而易见,传统成本计算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被突破,仍按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将扭曲成本。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宜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
二、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计算法,简称ABC法,指以作业为基础计算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间接成本的发生。在作业成本法下,将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再将上述分配给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由于成本动因的不同,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同。通过对作业中心成本动因分析、确认、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的的手段。该方法要求管理者重点关注作业。
作业由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作业链),随着作业的推移,在作业链上发生的费用,就转移到了最终产品的成本上,并且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价值从企业内部逐步积累后转移到顾客(价值链)。由于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耗费作业,因此减少成本应从减少资源耗费、控制耗费的作业量进行。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降到最低,提高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科学性、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成本管理
在作业成本管理体系中,应坚持“作业、控制、绩效高效互动”的原则,以“作业”为中心,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溯本求源,改变成本动因,重新界定间接费用,强调决策的成本关联,从企业的战略出发,逐层深入,逐步细化,内外相连,前后贯通,不断完善优化,寻找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提高绩效。
1.树立以价值链为基础的综合成本管理理念
市场竞争乃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即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竞争,成本则是影响企业竞争与效益的重要因素。狠抓成本管理,在作业链、价值链的各环节,分析成本动因,降低企业各类消耗,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均实现保本经营,降低企业产品综合成本,有的放矢地确定产品适应市场的价格,保证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树立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成本效益管理理念
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将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的各层次,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对比“产出”与“投入”,对比单位作业和其所消耗的资源数量,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把发现的问题逐步解决,降低变动成本和提高单位产出率,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案。
3.树立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业务流程的改进,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需要各种专业知识和所有员工的参与。因此,成本管理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必须得到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使员工真正树立成本竞争观。只有全员参与到作业管理中来,才能真正实现作业流程的分解、改进、重组,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增加“增值作业”,降低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阻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本教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得到知识和得出结果的过程作为演练场,让学生在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中形成能力,以便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在备课上,主张“以学定教”,提供学生好学、乐学、易学、学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上,主张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评价上,主张学生成长重于知识获得,有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就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1]。
目前,生本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尚较为混沌,描述较为深奥,教师难以领悟理解。第二,对于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可操作的实施路径。第三,在实践中时常出现与学科特点不相符而产生的牵强附会、表面繁荣、弄虚作假等现象。例如,对于杂化轨道理论等需要较强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显得收效甚微。
鉴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生本教学实践,提出化学生本教学新模式(见图1)。该模式强调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和谐统一,注重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更快发展。
1 化学生本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图1 化学生本教学模式
1.1 先行组织建构,组内分工负责
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是生本教学的最佳状态。要达此目标,需要营造生本氛围,整合教育合力。根据均衡和互补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责任心等因素,将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确定各小组学科代表,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讨论、合作探究和展示活动。通过组内互帮互学、组间良性竞争,使班内每一位同学时刻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
1.2 编写教案学案,完成前置作业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活动的蓝本。生本教案必须同时处理好知识主线、过程方法和技能主线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线。教案写好后,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把内容体系变成问题体系,保留教案中的当堂达标和课后巩固训练题,就可把教案转变为学案。
学案兼具实验手册、学习笔记、随堂和课后练习册的功能,既能体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方便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知识要点,还能记录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学案减轻了学生记笔记的负担,从而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验探究和思考。
前置作业是学案中继学习目标之后的第二个栏目,主要提问与新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并以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新内容并进行初步思考。前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感受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求知欲。
1.3 自主探究学习,质疑释疑引领
生本教学不提供结论,只告知学习目标。提供给各小组一系列材料(资料或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自我建构。教师根据学习状况适时质疑释疑。由于自主探究的方向和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广博的探究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严重不对等,教师需要对探究学习任务进行分工,让不同的学习小组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实现知识共享。
1.4 成果展示共享,激励交流研讨
自主学习是一个吸收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结论、存储信息的过程。交流研讨是一个输出信息、共享成果的过程。交流研讨让分工探究的个别结论汇集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交流研讨不仅表达思维的结果和过程,还是多种思维的共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2]。交流研讨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用量化评分给予评价和激励,分数由学科代表记入表1,每周公布,作为小组捆绑式评价的依据,使其成为生本教学的发动机。
表1 学科学习过程评价记分表
1.5 达标检测自查,全程跟踪评价
适度科学的随堂检测是加强记忆和深化理解的必要手段。课后5分钟达标检测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达标检测以量化分数的形式记入表1。利用量化记分表全程跟踪各小组学习状况,进行小组捆绑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适当奖励。这就形成了组内互帮、组间竞争、课上课下联动一体的良好态势。
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活动时间达80 %以上,真正把学生放在了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
2 生本教学案例——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比较抽象,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虽能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遇到情景复杂的化学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我们运用生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2.1 前置作业设计与应用
每节下课时,都要发给学生下节课的学案,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其中的前置作业。化学平衡移动的前置作业为:
①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何特点?举例说明哪些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有何特点?为什么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③处于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如果改变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平衡会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课堂上,学生先就这三个问题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分组展示。通过前置作业,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以文字记载信息的阶段,还没有对平衡移动的直观感知。
关键词:以生为本 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通过对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掌握SO2的性质;过程与方法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内容以生活理论生活为主线,注意学科的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培养辩证价值观及良好环境意识。本节内容设计框架模型如下:
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 化学史内容
硫矿的开采:19世纪90年代,赫尔曼・弗拉什发明了弗拉什采矿法(附图略)。该法从钻孔处灌入热水,熔融地下硫矿,再通过压气管增大硫矿的气压,将液态硫从升流管送到地表,最后液态硫会结晶凝固(附图略)。
2 生活引入
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的指数,二氧化硫从何而来?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3 物质简介
硫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三氧化硫在常温下是液体,标况下是固体,加热后是气体。溶于浓硫酸而成发烟硫酸,它是酸性氧化物,可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三氧化硫是很强的氧化剂。
4 实验探究
本实验及理论解释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007年3月第三版)。此处不再赘述。
5 提出问题
品红溶液滴入亚硫酸溶液后,为什么会褪色?加热后为何又显红色?方程式:SO2+H2OH2SO3
6 工业制硫酸
内容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007年3月第三版)P91相应内容。
7 资料卡片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这是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目前是以煤为主。城市大气污染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都是煤烟型污染。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成熟的脱硫技术以及排污收费标准偏低等一系列原因造成我国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事实,对社会环境产生很大压力。
8 辩证评价
讨论:请说出你对二氧化硫的看法。
9 医学连接
9.1时事报道
2007年,贵州息烽县小寨坝镇一化肥企业因制酸系统故障,二氧化硫外泄,造成450多人中毒。中毒症状:很快出现流泪,畏光,视物不清,鼻、咽、喉部烧灼感及疼痛,咳嗽等眼结膜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较重者可有声音嘶哑、胸闷、胸骨后疼痛、剧烈咳嗽、心悸、气短、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及上腹部疼痛等。应急措施:第一,切断毒气来源,降低毒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并加强通风。第二,急救时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并松开衣领、腰带,注意保暖、安静、观察病情的变化。第三,在搬运过程中切勿强拉硬拖和弯曲身体,以防造成内伤、外伤而加重病情。第四,中毒者若停止呼吸,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有口对口、胸外心脏挤压。
9.2医学危害
【摘 要】结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可以突破常规教材,师生共同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地方性、实用性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参与解决地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提升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地理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校本课程;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05-02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发课程资源成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发地理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比如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同时,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心社会,关注热点,保护环境。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是地理情感,而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在校本课程模块构建中,要充分利用其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方面灵活机动的特点,大胆进行探索,以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学会以综合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例如通过乡土地理的体验学习,能使学生正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突出“教与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提倡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挥潜能,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培养其实践能力。
二、地理校本课程模块的构建背景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是学校内部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是一种地方性、特色性的课程,也是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类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因此,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所在学校特定的环境因素,突出学校的特色。地理乡土教材是地理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这对学校所在的一个县域地理环境而言,所选课程模块就具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随着知识更新和激增速度的加快,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好奇心和勇于创新的欲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形成现代社会生存所必备的创新素质。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
传统的地理教学局限于教科书中,局限于教室内部,所学习的内容很难和学生经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新课程改革中,如果我们能开发出更多的校本课程资源,那么地理教学场所就可以从教室延伸到校园和校外,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地理校本课程模块选取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新课程标准中第二条的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这是一个大的指导方向,但选取具体模块时,首先要明确对应模块与地理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所选模块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强化目标意识,能够让师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第三,校本课程模块选取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补充,尽量不要和课标中的现有内容冲突或重叠,同时也不能离得太远。
2.内容多样性原则。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程目标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的形成。在模块选取中,我们可以多方位、多角度从生活中出发,选取身边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对生活和学习有用的地理模块。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天文知识,可以构建和天文探索相关的模块,穿插各种实际观察、测绘等活动;有的学生喜欢旅游知识,则可以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现状,和课本选修内容《旅游地理》相结合,分析和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有的学生偏重于自然地理,可选取自然地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探索研究,揭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有的学生喜欢人文地理,可以将当地民俗文化和人文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地理校本课程模块的构建要求课程开发者统筹兼顾,灵活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地理知识,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促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3.地域特色性原则。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任何一个地域环境都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表现各地理要素的方方面面。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在地理校本模块选取中,抓住地域特色,使校本课程成为一种能反映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独特课程。
作为中学生,即使不通过学校教育,也对地域文化有着切身的感性体验,通过对自己所在地域长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地理校本课程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地域特色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例如,笔者在《永靖县乡土地理》教材中,结合本地地域特色,设置了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以关山百合种植为例、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以傩文化的产生为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龙汇山节水型喷灌为例,工业区位的选择——以盐锅峡工业重镇的形成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章节来突显地理校本课程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将高中地理知识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地域地理特色的形成原理及其丰富多彩的内涵产生原因,既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对学习者感知地理、认识地理提供了载体,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自觉行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富有创新和挑战的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象,我们要善于发掘,善于钻研,善于总结,对于地理课程模块的选取和确定,既要在开发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更要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考虑,同时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大环境。新课程理念赋予了地理教学更深的内涵和更多的选择,使课程模块的构建前景无限。
参考文献:
[1]范蔚,彭泽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陈澄,樊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张雪梅等.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4]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